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為什麼父母要罵小孩?父母一定要知道,責罵是教養過程的一部份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27037)

--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11/5/16 上午 10:29:41
--  為什麼父母要罵小孩?父母一定要知道,責罵是教養過程的一部份

為什麼父母要罵小孩?父母一定要知道,責罵是教養過程的一部份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教孩子不容易。父母總是很努力地想用規勸的方式來教導孩子最基本的道理。只可惜,孩子的表現卻常常完全不如父母所期望。孩子往往不想了解父母;不想照父母所要的去做;與父母所期望的背道而馳。從父母的觀點來看,他們認為孩子會這麼做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孩子沒有判斷能力。
其實,父母並不明白,好言相勸不一定有用,有時候,還是得提高聲調來把話講清楚才行。只有明確地告知孩子嚴重性,責罵才會有效果。清楚讓孩子知道:「我要你現在就聽明白我說的話,接受我的說法,照著做就對了!」
了解教養的目的
責罵並非教養的目的。責罵雖然帶有告誡的意味,但單純的責罵跟帶著告誡的責罵卻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我們有時會罵孩子說不准做某些事。有的時候我們卻又罵孩子怎麼沒有怎樣怎樣。這些都不是單純的責罵,而是帶著告誡的責罵。因為父母罵孩子的時候並不是獨裁的光要孩子照自己期望的去做。責罵背後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父母不能再接受他們的行為舉止。父母罵他們也不是要他們一定要有多了不起的表現或要懂得多少社會規範,有時候父母罵他們,只是為了不讓他們受到傷害而已。
責罵,理由要充分
首先,來看看湯姆的情況。湯姆現在三歲,是個機靈好動的孩子,喜歡在窗台爬上爬下。要不是因為他有個十五個月大的弟弟,其實湯姆的好動也不是件太嚴重的事。湯姆很清楚他不應該爬窗台,否則弟弟可能會有樣學樣,然後不小心摔倒。因為弟弟還不懂爬窗台的危險性。偏偏湯姆明知故犯,所以媽媽就會責罵他。除了因為擔心而責罵湯姆之外,媽媽罵他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湯姆可以明白,攀爬窗台對年紀還小的弟弟來說,是很危險的,希望湯姆在了解媽媽的用意之後,別再做不良的示範了。但是因為好言相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媽媽只好開罵。
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父母會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該遵守什麼規矩。父母會這麼做或多或少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分辨事情的重要性。然而,父母的教育是為了教導孩子良好的規範,或者是為了避免孩子陷於危險,孩子根本無法判斷。
父母透過責罵跟教導孩子禮節來幫助孩子建立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準則,所以,對於那些不是那麼重要的事,父母也不用太過苛求。至於那些具相當重要性的事,父母則應嚴格要求。方法就是責罵。
孩子其實都聽得懂
要如何透過責罵讓孩子深刻的了解一件事呢?父母要讓孩子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行為舉止是不被接受的。父母責罵時可以用一些慣用台詞,比方說:「不是跟你說過好幾次,不准……。你怎麼老是 / 改不掉……。」只要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就知道,自己一定又有哪裡做錯,需要改進了。如此一來,責罵就不再只是逼孩子聽話的手段,而是開啟教養的第一步:幫助孩子養成判斷能力。所以責罵的同時,要跟孩子把他挨罵的理由解釋清楚,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的行為舉止需要改變。好比說:因為爐子溫度很高,摸了可能會燙傷;因為玻璃櫃會破掉,碎片會割傷人,很危險;因為用玩具火車打別人的頭,被打的人會痛,而且會哭……等等。其實這些情況,只要稍作說明,孩子很容易就能理解。
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好…
要怎麼向小孩子解釋,跟人打招呼握手時,應該要伸出右手,不能伸左手;吃飯時要用叉子;用餐時,不能任意離席;打哈欠要用手捂住嘴巴;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想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約定成俗的常規,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相較之下,教小朋友打噴嚏要用手捂住嘴巴,就簡單多了,因為孩子到了某個年紀,就比較能夠理解,細菌、傳染和生病是什麼意思。
怎麼讓責罵有成效?
要孩子養成正確習慣的目的在於教導他們懂得體貼其他人。因為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常以自我為中心。
舉例來說,要讓孩子知道,吃飯的時候,要是弄翻飯菜,其他人會覺得很奇怪。責罵他們,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飯菜不能隨便浪費之外,也要他們懂得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不能只顧自己。父母最好能用簡單的話來解釋,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弄翻飯菜,奶奶坐在你旁邊,你會不小心弄髒她的衣服,而且我們還要清理被你弄得一團亂的餐桌及地板。」
用這種方式解釋,相信就會達到讓孩子聽話的效果。更高招的,就是把矛頭轉向孩子,請他們說說看,如果今天是奶奶不小心弄翻飯菜,他們做何感想。這樣一來,就算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夠感同身受。(希望孩子的感覺不要是:「很有趣!」如果是這樣,您就得再找找其他的例子了。)
效果呈現的指標
當孩子終於照著父母教他的去做的時候,就表示他們對這件事情的判斷力已經養成。當孩子不再把積木往玻璃桌上丟時,表示他們終於知道那是不應該的舉動。
要罵,要趁早
對孩子不良的習慣一定要防患於未然。如果父母不想放縱孩子,在必要的時候用「不可以!」這樣的句子明確且堅定的拒絕孩子就十分重要。唯有這樣,將來孩子愈大,父母才不需要罵得更兇。因為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不想惹麻煩,避免聽父母說教的痛苦,就不要做讓父母生氣的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責罵他們,目的是要他們分清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從中學習辨別是非,獲得不同的賞罰經驗,了解如果違反了規定就會受處罰。被處罰之後,孩子多半都會安分一陣子。
在孩子小時候,就要讓他們做好接受責罵的準備。怎麼說呢? 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所以什麼都加以寬容,想等大一點的時候再來罵。這聽起來似乎很完美,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如果你認為嬰兒跟小孩子不懂責罵的用意,那你可就太低估他們了!因為事實剛好相反。如果你想等到孩子大一點才罵,反而會對原本還算不錯的親子關係構成威脅。以下就是一個實例:
「不是什麼都可以嗎?」
路卡斯一歲的時候,父母任憑他做他喜歡的事情。現在他五歲了,他的行為舉止還是跟以往沒什麼兩樣,但突然之間,他所做的事情在父母眼裡卻全都變得有問題,路卡司還因此挨父母的罵。路卡斯根本無法了解,他做的究竟哪裡跟以前不一樣?這就是因為路卡斯的父母在他小的時候沒有對教導或責罵訂下一套準則,而路卡斯對事情的了解與判斷,又全以父母跟他說的為準,這使得後來路卡斯對於父母兩極的反應感到無所適從。
--------------------------------------------------------
若孩子從小就有被罵的經驗,他們很快就能了解,責罵是一種教育的方式。這同時能幫助孩子排除那些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出現爭執時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
其實,父母並不明白,好言相勸不一定有用,有時候,還是得提高聲調來把話講清楚才行。只有明確地告知孩子嚴重性,責罵才會有效果。清楚讓孩子知道:「我要你現在就聽明白我說的話,接受我的說法,照著做就對了!」
了解教養的目的
責罵並非教養的目的。責罵雖然帶有告誡的意味,但單純的責罵跟帶著告誡的責罵卻是不一樣的。比方說,我們有時會罵孩子說不准做某些事。有的時候我們卻又罵孩子怎麼沒有怎樣怎樣。這些都不是單純的責罵,而是帶著告誡的責罵。因為父母罵孩子的時候並不是獨裁的光要孩子照自己期望的去做。責罵背後的目的是要讓孩子們知道,父母不能再接受他們的行為舉止。父母罵他們也不是要他們一定要有多了不起的表現或要懂得多少社會規範,有時候父母罵他們,只是為了不讓他們受到傷害而已。
責罵,理由要充分
首先,來看看湯姆的情況。湯姆現在三歲,是個機靈好動的孩子,喜歡在窗台爬上爬下。要不是因為他有個十五個月大的弟弟,其實湯姆的好動也不是件太嚴重的事。湯姆很清楚他不應該爬窗台,否則弟弟可能會有樣學樣,然後不小心摔倒。因為弟弟還不懂爬窗台的危險性。偏偏湯姆明知故犯,所以媽媽就會責罵他。除了因為擔心而責罵湯姆之外,媽媽罵他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湯姆可以明白,攀爬窗台對年紀還小的弟弟來說,是很危險的,希望湯姆在了解媽媽的用意之後,別再做不良的示範了。但是因為好言相勸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媽媽只好開罵。
判斷事情的輕重緩急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時無刻、無所不在的。父母會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該遵守什麼規矩。父母會這麼做或多或少是因為孩子還沒有能力分辨事情的重要性。然而,父母的教育是為了教導孩子良好的規範,或者是為了避免孩子陷於危險,孩子根本無法判斷。
父母透過責罵跟教導孩子禮節來幫助孩子建立判斷事情輕重緩急的準則,所以,對於那些不是那麼重要的事,父母也不用太過苛求。至於那些具相當重要性的事,父母則應嚴格要求。方法就是責罵。
孩子其實都聽得懂
要如何透過責罵讓孩子深刻的了解一件事呢?父母要讓孩子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們的行為舉止是不被接受的。父母責罵時可以用一些慣用台詞,比方說:「不是跟你說過好幾次,不准……。你怎麼老是 / 改不掉……。」只要聽到父母這樣說,孩子就知道,自己一定又有哪裡做錯,需要改進了。如此一來,責罵就不再只是逼孩子聽話的手段,而是開啟教養的第一步:幫助孩子養成判斷能力。所以責罵的同時,要跟孩子把他挨罵的理由解釋清楚,告訴他們為什麼他們的行為舉止需要改變。好比說:因為爐子溫度很高,摸了可能會燙傷;因為玻璃櫃會破掉,碎片會割傷人,很危險;因為用玩具火車打別人的頭,被打的人會痛,而且會哭……等等。其實這些情況,只要稍作說明,孩子很容易就能理解。
如果孩子的理解能力還不夠好…
要怎麼向小孩子解釋,跟人打招呼握手時,應該要伸出右手,不能伸左手;吃飯時要用叉子;用餐時,不能任意離席;打哈欠要用手捂住嘴巴;要常說「請、謝謝、對不起」。想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好習慣、什麼是約定成俗的常規,真的不是那麼容易。
相較之下,教小朋友打噴嚏要用手捂住嘴巴,就簡單多了,因為孩子到了某個年紀,就比較能夠理解,細菌、傳染和生病是什麼意思。
怎麼讓責罵有成效?
要孩子養成正確習慣的目的在於教導他們懂得體貼其他人。因為孩子年紀小的時候常以自我為中心。
舉例來說,要讓孩子知道,吃飯的時候,要是弄翻飯菜,其他人會覺得很奇怪。責罵他們,是為了讓他們知道飯菜不能隨便浪費之外,也要他們懂得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不能只顧自己。父母最好能用簡單的話來解釋,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父母可以告訴孩子:「如果你弄翻飯菜,奶奶坐在你旁邊,你會不小心弄髒她的衣服,而且我們還要清理被你弄得一團亂的餐桌及地板。」
用這種方式解釋,相信就會達到讓孩子聽話的效果。更高招的,就是把矛頭轉向孩子,請他們說說看,如果今天是奶奶不小心弄翻飯菜,他們做何感想。這樣一來,就算年紀很小的孩子也能夠感同身受。(希望孩子的感覺不要是:「很有趣!」如果是這樣,您就得再找找其他的例子了。)
效果呈現的指標
當孩子終於照著父母教他的去做的時候,就表示他們對這件事情的判斷力已經養成。當孩子不再把積木往玻璃桌上丟時,表示他們終於知道那是不應該的舉動。
要罵,要趁早
對孩子不良的習慣一定要防患於未然。如果父母不想放縱孩子,在必要的時候用「不可以!」這樣的句子明確且堅定的拒絕孩子就十分重要。唯有這樣,將來孩子愈大,父母才不需要罵得更兇。因為孩子已經知道,如果不想惹麻煩,避免聽父母說教的痛苦,就不要做讓父母生氣的事。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責罵他們,目的是要他們分清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從中學習辨別是非,獲得不同的賞罰經驗,了解如果違反了規定就會受處罰。被處罰之後,孩子多半都會安分一陣子。
在孩子小時候,就要讓他們做好接受責罵的準備。怎麼說呢? 有的父母會覺得孩子還小,所以什麼都加以寬容,想等大一點的時候再來罵。這聽起來似乎很完美,事實上,並不是這麼回事。如果你認為嬰兒跟小孩子不懂責罵的用意,那你可就太低估他們了!因為事實剛好相反。如果你想等到孩子大一點才罵,反而會對原本還算不錯的親子關係構成威脅。以下就是一個實例:
「不是什麼都可以嗎?」
路卡斯一歲的時候,父母任憑他做他喜歡的事情。現在他五歲了,他的行為舉止還是跟以往沒什麼兩樣,但突然之間,他所做的事情在父母眼裡卻全都變得有問題,路卡司還因此挨父母的罵。路卡斯根本無法了解,他做的究竟哪裡跟以前不一樣?這就是因為路卡斯的父母在他小的時候沒有對教導或責罵訂下一套準則,而路卡斯對事情的了解與判斷,又全以父母跟他說的為準,這使得後來路卡斯對於父母兩極的反應感到無所適從。
--------------------------------------------------------
若孩子從小就有被罵的經驗,他們很快就能了解,責罵是一種教育的方式。這同時能幫助孩子排除那些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出現爭執時所產生的不安全感。
---------------------------------------------------------

--  作者:tom
--  發表時間:2011/5/19 上午 06:46:14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leemathew888
--  發表時間:2011/5/20 上午 08:38:51
--  

好文一篇,感謝分享!!

南無阿彌陀佛


--  作者:zeldan
--  發表時間:2011/5/20 上午 11:22:10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GG
--  發表時間:2011/5/26 上午 08:54:26
--  
感謝分享!!儒釋道傳統文化在推廣一本書名(弟子規).裡面講的更廣而深且細膩.大人小孩老者都來學習.絕對有一想不到的收穫.已有人網上分享親身實證絕不吃眼前虧.出社會工作待人處世經營家庭啟蒙孩童處事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