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為廢除死刑而戰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2730)

--  作者:AI
--  發表時間:2006/11/13 上午 01:26:57
--  為廢除死刑而戰

在民主化的社會,民意是否支持容或是政策可否執行的關鍵,在包括已廢除死刑的許多民主

國家在內,在廢除死刑的當時多數民意有時依舊是反對廢除死刑的,故民主化社會在邏輯上

並不代表就是沒有死刑的社會。惟廢除死刑的國家有基於歷史經驗者(如德國)、有基於區

域整合所帶來的國際壓力者(如東歐民主轉型國家),但更多的是政治菁英的價值取捨與判

斷(如法國、加拿大及拉丁美洲許多國家),以民意之所趨而廢除死刑者幾未之見。畢竟死

刑議題如同許多特殊的弱勢人權保障般,有其反多數決的本質,政治菁英往往必須扮演「雖

千萬人吾往矣」的角色。

  「只有政治意志才能終結這種血腥的規矩」,這是作者巴丹戴爾(Badinter)在本書

中的名言,卻也是幾乎所有廢除死刑國家的共同經驗,而「為廢除死刑而戰」這本書正是以

政治意志推動廢除死刑的寫照。巴丹戴爾是法國著名的律師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書號1QG1 定價350元

、大學教授及左派政治家,於七十年代為一系列死刑案件擔任辯護

律師,成為法國廢除死刑運動的代表性人物。1981年支持廢除死

刑的左派政治家密特朗(社會黨)當選總統後,任命巴丹戴爾為司

法部長。在巴丹戴爾的主導下,法國在1981年9月30日廢除死刑。

  以巴丹戴爾為核心的法國廢除死刑運動不啻為台灣的一面鏡

子,因為在台灣,空有政治人物的承諾(陳水扁總統及法務部陳定

南前部長),但欠缺實際推動的政治意志,形成廢除死刑運動亟待突破的瓶頸。而其中的關

鍵就是所謂的「民意」。歷來關於台灣廢除死刑的民意調查顯示,反對者多超過七成,惟一

旦有配套措施(例如終身監禁、不得假釋),贊成廢除死刑者即有五成左右。只是一方面七

成以上的反對者常遭到「放大解讀」,另一方面誠如瞿海源教授的最新研究(扼止犯罪、生

命價值與死刑:台灣民眾對廢除死刑的態度)所指出的,有關死刑的民意實在太複雜,不論

就基本概念或實際應用,以民意做為死刑存廢決策基礎都是很有問題的。瞿教授並引述

Hood、Schabas、Bohm等國外學者之研究發現所謂的「死刑民意」有下列幾個主要的問

題:(1)民意調查的題目太過簡化。(2)民意調查所得的民意是受訪者一時立即的反應,

大多也是在未被充分告知有關死刑資訊的狀況下,也就是民眾並無相關知識來回答問題。

(3)民意是可能改變的,確實也在改變中。(4)民意會被政府和媒體操弄(5)廢除死刑政

策會影響民意。

  然而在法國廢除死刑運動的經驗中,卻清楚呈現了政治人物如何展現政治意志去面對當

時多數反對廢除死刑的民意。在1981年的總統大選,四位主要政黨候選人對死刑存廢分別表

態,有的反對、有的保留、有的犬儒,但惟有社會黨總統候選人密特朗說了以下這段令人為

動容的談話:

  「在我的意識中,在我的信念中,我反對死刑。我沒有必要去拜讀那些持相反意見

的民意調查。大多數人的意見是贊成死刑,而我呢?我是共和國總統候選人。我說的是

我所想的,我說的是我所認為的,我說的與我的精神契合,是我的信仰,是我對文明的

關注。我不贊成死刑!」

  這段話並未阻止密特朗當選總統,亦未阻止支持廢除死刑的左派政黨在國民議會大選中

取得大勝,從而在當時民意調查顯示仍有62%的法國人反對廢除死刑的情形下,法國廢除了

死刑。

誰是台灣的密特朗及巴丹戴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