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轉貼】孔子是武林高手 學而優則仕與當官無關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27513) |
-- 作者:lia -- 發表時間:2011/6/16 上午 05:11:18 -- 【轉貼】孔子是武林高手 學而優則仕與當官無關 從“五四”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到“文革”中上演的“批林批孔”。 孔子形象曾被低估和歪曲,如今,隨著國學聲勢漸起,孔子的地位和影響再次為人所關注,想假孔子之名而行其道者不乏其人。
在孔子學院到處開辦的今天,讀鐘德濤先生有關孔子的文章時,見有此段甚為有趣。 其實,孔子當年辦的是“文武綜合學校”,講究的是德智體勞美全面發展。他開設的六門功課(六藝)———禮、樂、射、禦、書、數中的“射”(騎射)與“禦”(駕車)就是體育,就是“武”,不脫下長衫是教不成的。他既教文,又教武,個人身體素質和體育技能都是很出色的,在《淮南子》和《列子》上,就有他能“舉國門(魯國城門)之關(門閘)”及能“疾走逐兔”的記載。哪是我們眼前浮現的那個寬袍大袖,文質彬彬的祖師爺的形象呢? 孔夫子原來還是“孔武有力”的呢,這恐怕是今人鮮知的吧。統治者有時候根據需要將歷史筆削,如教育的祖師爺在中國千年中,只能老老實實的一幅文弱書生的模樣,而他能文能武的形象就被打了個五折。 統治者有時又會將歷史張冠李戴,曲意而損人聲名。可憐的孔夫子,武力指數給削減了,也戴了頂不屬於他的大帽子。這帽子就是“學而優則仕”。 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中對“優”字解釋為“優良、美好”,對“仕”字解釋為:“舊指做官”。按照這個字典對這兩個字的意思,“學而優則仕”這半句只能解釋為“學習好了就能做官”。這就是我們通常的理解。根據這一解讀,文革“批林批孔”階段,“學而優則仕”這句話就被普遍當作“讀書做官論”的典型論點遭到批判。孔子的辦教育也被歪曲成了就是培養官僚,罵聲不斷。 在跳梁小丑甚囂塵上之時,學者畢竟有其自身的良知早在。一次批“學而優則仕”的會後,葉至善先生曾小聲對知己議論道:“‘學而優則仕’與‘讀書做官論’完全不相干,那個‘優’的意思不是‘優秀’,那個‘仕’的意思也不是‘做官’。” 實際上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首先,“學而優則仕”並非出自孔子之口,而是他的學生子夏說的。原文為: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篇》)。其次,子夏在這裡說的是“學”與“仕”的關係,也就是學習與實踐的關係。工作之餘繼續學習可以增長才幹,學習之後參加社會實踐可以檢驗學到的東西。 優良、優秀、優勝是“優”字的現代常用義,但不是它的本義。《說文·人部》:“優,饒也。” 清朝劉寶楠《論語正義》:“《說文》:優,饒也。饒,余也。言人從事于所當務,而後及其餘,不泛騖也。”可知“優”的本義是豐富、充足、寬裕,當“有餘力”講,後來才引申指優良,與“劣”相反。這個引申義的出現最早也不會早于漢朝,《文心雕龍·麗辭》篇中所說的“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則是“優劣”對舉的一個實例。但在孔子的時代“優”只能作“有餘”講解。 至於其中的“仕”,清代文字學家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指出:“訓仕為入官,此今義也。”他引《毛詩傳》為據,認為:“仕,事也。”這說明,在孔子的時代“仕”只能作“做事”或“實踐”講解。對“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的原意,應該理解為“做事(實踐)有餘力就學習,學習有餘力就做事(實踐)”,確實與“讀書做官論”絲毫不相干。 南宋儒學正宗朱熹在《四書集注》中,對這兩句話的辯證內蘊有一段極精闢的闡發:“優,有餘力也。仕與學,理同而事異,故當其事者,必先有以盡其事,而後可及其餘。然仕而學則所以資其仕者益深,學而仕則所以驗其學者益廣。” 當然了,“四人幫”未必曲解“學而優則仕”的始作俑者。“文化大革命”期間,“四人幫”是在狠批“讀書做官論”,才順手拉扯上“學而優則仕”作為靶子的。在中國科舉時代,的確有對這句話重新解讀的。在《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在“學優而仕”條下列了兩個古代書證:一個是《梁書·劉顯傳》“穎脫斯出,學優而仕”,一個是宋·蘇軾《答試館職人啟》“某官學優而仕,行浮于名,辭令從容,議論慷慨。”兩例中的“優”字都作優良解,不作寬裕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