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眾現在買便當、豆花,常會拿到上面標有「生物可分解」字樣的塑膠袋,但根據熟悉業界的人士表示,其中九成以上都是假的,沒有任何一家取得環保署的環保標章;由於假袋充斥,環保單位根本也不敢宣傳要民眾把生物分解袋丟入廚餘中,免得把豬噎死。
生物塑膠真假難辨的另一原因是檢驗單位太少、檢驗費用太高、耗時太長;目前檢驗一樣品的花費約27萬元,且要埋在土裡六個月,看看是否真能分解,連環保署對抓假貨都稱「無能為力」,難怪做假的業者愈來愈多。
市面上充斥的生物分解袋上往往有各式各樣自行發明的標章,或標示經檢驗合格,但事實上,由環保署認證、並授予環保標章的「生物可分解塑膠」廠商僅有偉盟、安捷、優可三家,共23種商品,但據了解,目前這三家廠商都未生產塑膠袋,因此,市面上所宣稱可分解的塑膠袋是否真能分解,無人能知。
「由價格來看,未認證的塑膠袋售價與普通塑膠袋一樣,怎麼可能採用聚乳酸等高級材料?」業者明白表示,「有的廠商在製袋時加了少許玉米粉、太白粉,有的則是加了一點碳酸鈣成分,就說是可以分解,其實差得遠了。」聚乳酸的原料價格雖降了一些,但與傳統的PE、PP塑膠相比,仍高出三、四成。
環保署早期訂出了四項分解塑膠的環保標章,包括衛生用品、農業資材、包裝材等,其中還包括光分解的尿片、衛生棉等,宣稱六個月後會逐漸崩解,但「誰會把衛生棉拿去曬半年太陽?」不但被環保團體譏為無用,也沒有任何一廠商申請。
在各界質疑聲中,環保署廢除了前述四項標準,新訂生物可分解塑膠規格標準,排除光分解產品,且把生物分解率由原來的50%提高為90%,即達到可堆肥化水準,可與剩菜剩飯一同併入「廚餘」類做堆肥;但提高標準後,能符合的廠商只剩三家,且全都採用聚乳酸材料,原來在傳統塑膠中添加澱粉成分的廠商均無法達到新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