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轉貼】一念真誠 無事不成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39174)

--  作者:善達
--  發表時間:2013/12/22 上午 03:10:11
--  【轉貼】一念真誠 無事不成

真誠修心 成佛作祖

  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而這顆心卻有著千變萬化的相狀,有時候是「喜」;有時候是「怒」;有時候是「哀」;有時候是「樂」;有時候是「真」;有時候是「假」;有時候是「虛」;有時候是「實」……就像天氣預報報導的「晴時多雲偶陣雨」,而這也正說明著「心念無常」的變化性與真實性。

  在眾多心念中,有一種心念的相狀就像山中的煙嵐、清晨的濃霧。在濃霧中觀看事物,容易陷入迷迷濛濛、虛而不實、看不透、摸不著的窘狀,致使人們必須再三地揣度眼前的景象。而這是什麼心念呢?就是「虛偽心」。

  「虛」者不實,「偽」者不真。一般人多多少少都有虛偽心,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以得到別人的肯定與讚賞,可是當真實的心念不是如此時,難免令人感到「巧言令色鮮矣仁」。然而如何改善、對治這種虛偽不實的習氣?不外乎是培養我們的「真誠心」!古聖先賢都非常看重一個人是否具有真誠、實在的品德。因為真誠實在的品德不僅是個人的修養,更進一步,還會影響到社會國家,進而全世界。所以孔子說:「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此可知,意不誠則心不正,心不正則身不修,身不修則家不齊,家不齊則國不治,國不治則天下不平。因此,一個人不可小看自己的「起心動念」,因為在心念的因果變化中,小至可以成就個人的修養,中至可以治國、平天下,大至可以超凡入聖、成佛作祖、普度一切有情眾生!

起心動念 是未來果

  有的人以為「起心動念」是神不知、鬼不覺,乃至於不用背負任何責任,只要外表表現得好,實際上的心念如何,是沒有人能全然知道,因此為人處世總是帶著虛偽、不踏實的心態來面對。事實上,凡夫的起心動念對天上的人而言,就彷彿打雷般轟隆作響,如何隱藏得住?要知起心動念就是「因」,未來必定招感等同的「果」報。

  明朝嘉靖年間,江西有位俞良臣,博學多才,十八歲就考上秀才。平日教書授徒,教人惜字、放生、戒殺、戒邪淫、戒妄語等善事,教書教了很多年,在這期間更參加過七次舉人考試,但都沒考上;同時,九位子女中死了七位,僅存的一子一女中,兒子有一次在嬉戲中失蹤,不知去向,太太也因過度傷心而失明,因此俞良臣也就更加窮困潦倒。

  有一天,他自省這一生並無重大過失,且行善多年,為何屢遭天譴?心中實在憤悶不平,於是便用黃紙寫了疏文在家中灶神前禱告焚化,希望灶神能向上天代傳苦衷。就在一個除夕夜裡,正與盲妻和女兒枯坐家中哀嘆時,忽然聽見叩門聲,俞良臣一開門,穿著官服的灶神便走了進來,自行坐下並向他說道:「你總覺得你這一生行善卻得不到該有的善報,因此憤恨不平。事實上,你的惡念實在太多了,行善時又只是沽名釣譽,心中並不真誠。疏文中滿紙的怨天尤人,褻瀆上天,這樣不但得不到好回應,可能還會受到上天的懲罰呢!」

  俞良臣一聽,更不平的反駁:「久聞冥冥中,行善上天必有記錄,難道我做的善事都只是浪得虛名嗎?」灶神答:「你教人『惜字』,又教你的學生用舊書來包東西、擦桌子;或將舊書放到爐中生火,卻藉口說是不辱聖賢書。這樣真的是惜字嗎?勸人放生,不過只是隨眾附和,別人不提,你也不會主動去做。其實你的慈悲心念,不曾真正從內心發出過,如家裡的廚房,還是照樣煮魚、蝦、蟹……難道牠們沒有生命嗎?再說不妄語,你的口才妙趣橫生,大家是讚不絕口;但言談中,夾雜著傷風敗俗的話語,甚至舌鋒凌厲,還自以為敦厚簡樸!在不邪淫方面,你身雖未犯,但看到美麗的女子,必定目不轉睛,起心動念,還說自己終身無邪色,可對天地鬼神而無愧,真是大妄語啊!」

  「你在這幾年內沒有真正做過一件善事,在私下獨處時,你心中的貪、淫、嫉妒、自傲……等惡念頭多得數不清。再如此下去,只恐怕要大禍臨頭,那有福報可言?」俞良臣一聽驚恐萬分,跪地痛哭流涕,從此真正痛改前非,從內心當中去惡行善,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做到「表裡如一」,並為自己取名為「淨意」,用以警惕自己時時心存淨念。

知行合一 以彰性德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心念應與行為一致,如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法演禪師更曾說:「衲子守心城,奉戒律,日夜思之,朝夕行之,行無越思,思無越行,有其始而成其終。」待人處事若能做到身、口、意三業相應就是「真誠」,一念真誠,無事不成。一念真誠,念念真誠,照破心相的迷濛虛偽,化千變萬化的相狀歸於一實相,則能彰顯本具的光明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