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轉貼】親憎我 孝方賢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46031)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5/5/10 上午 08:32:14
--  【轉貼】親憎我 孝方賢

行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做個孝子,尤其是聽到別人說:「某人真是個孝子」之時,心裡感覺到幸福和感動,覺得做人終於得到了肯定。

但是,行孝是需要一件事情一件事情具體地做到,才算是真正的孝順。並不是光有孝心就行,尤其是遇到長輩與自己的因緣並不是太和樂的情況下,能行孝更是難得的賢孝兒孫。

在這裡我們想講一個真實的現代家庭版行孝故事。

○●○●○●○

某高幹家庭,夫婦二人共生育三個女兒。不知為什麼,自打大女兒出生之後,母親就非常不喜歡她。而對二女兒和小女兒,母親非常喜愛疼愛,甚至到了溺愛的地步。

家務勞動,總是大女兒幹。而有了好吃的好穿的好玩的,一定是二女兒和小女兒優先享用。大家可能想像不到,這樣一個條件優越的家庭,大女兒一直以來都是穿著很粗劣的衣服,「優先享用」剩飯剩菜之類。

這些物質上面的「款待」並沒有讓厚道樸實的大女兒感覺不快,最令人傷心甚至是寒心的,乃是母親對大女兒非打即罵,動輒說出污辱女兒人格的字眼,還有「你給我滾出去」的如面對仇人一般的憤怒之音。

在大女兒還年幼的時候,她不解世事的情況下,從一出生就接受了母親的如此對待。當母親打她罵她的時候,她從來沒想到逃跑或還嘴。她只是默默地聽從母親的命令,拼命幹活,至於好飯好菜的滋味,偶爾品嘗到的時候,那種喜悅都不敢表露出來。

大女兒逐漸長大了,出落成了方圓數十裡都聞名的大美女,能幹而且賢慧,尤其燒得一手好飯菜。

大女兒出嫁之時,她的陪嫁是非常簡陋的,少得可憐。

而當二女兒和小女兒出嫁時,嫁妝豐富到令前來祝賀的親友羡慕得眼紅,嘖嘖不已。而且小女兒的陪嫁還有令人咂舌的部分——一套新房。母親捨不得小女兒離開自己,哭到暈過去。

三女兒各自出嫁後,夫妻倆還是操不完的心。第一,是對大女兒女婿百般的不滿意,動輒埋怨;第二,是對二女兒小女兒的婚後生活百般的不放心,經常去探望,送錢送物,生了孩子還幫著帶大。

一轉眼幾十年時間過去,夫妻倆也七十多歲的老人了,但身體還非常硬朗。母親還能騎自行車,並掛著一個免費公交證整個城市轉悠。

想到自己一生不滿的大女兒,又想到自己一生牽掛疼愛的二女兒小女兒,母親覺得自己晚年不能依靠大女兒,不能拖累二女兒小女兒。於是母親對她們說:「我老了誰也不靠,就靠我自己。」
○●○●○●○

誰曾想,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某一年冬天,母親開始感覺到自己渾身隱隱作痛,而且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感覺居然愈來愈明顯。而父親也覺得自己的身體愈來愈胖,走路愈來愈費勁,甚至有時候只想坐著,不想挪動腳步。

當夫妻倆感覺身體不聽使喚之時,決定到醫院做個全面檢查。檢查的結果大大出乎人的意料,母親是骨癌晚期,父親的身體發展前景是無法走路,今後的生活將會與床相伴直到離開人世。

要強的母親此時再也沒法要強了,把這事情告訴了三個女兒。

○●○●○●○

大女兒一聽,立即和先生商量,自己提前辦了退休,和先生女兒一起回娘家住,自己親自照顧父母,先生繼續工作,並另兼一份工作,多賺錢養家,並在適當時候提供經濟支援。

二女兒和小女兒嫌照顧父母太麻煩,何況有大姐一力承當,心裡暗樂。只在逢年過節時來探望一下父母。不過,她們倆還惦記著父母的房子,每來探望一次,心裡就算計著父母百年之後,房子什麼時候能到自己手上。二女兒把自己的房子賣了,買了一輛車,並送女兒出國一趟,全家住進了大女兒的房子。小女兒生了一個兒子,想讓父母把這套房子給自己的兒子。

父親和母親的病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愈來愈重。一年之中,不是父親住醫院,就是母親住醫院。平時在家中,父親和母親的口味還不一樣,從早餐到晚餐,頓頓都需要做兩位老人各自喜歡吃的。大女兒每天的日子猶如打仗。從清早起床,自己急急忙忙洗漱之後,打掃衛生,就要伺候兩老起床,穿衣,洗漱,父親的大小便,整理床鋪,換洗衣物、床單和尿墊。做早餐,伺候兩老吃早餐,餐後收拾。然後到菜市場買菜,回來再看兩老有哪些地方需要照顧,譬如給父親擦痰,翻身,扶坐,給父親講笑話、唱歌等等。父親兩百斤左右的體重,讓大女兒累到腰肌勞損,腰椎間盆突出。

母親所幸不像父親那樣躺在床上,但渾身的疼痛也令她脾氣更加的古怪和苛刻。雖然她再也不隨口就罵大女兒了,可各種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也是層出不窮。譬如她突然想吃某種食物了,大女兒就馬上下樓去給她買。買回來吃的味道不是自己感覺的,就會責怪大女兒。而此時大女兒一句不高興不耐煩的話都沒有,會在下一次出門時到另外的地方去買回來,給母親嘗嘗看合不合口味。

○●○●○●○●

時光荏苒,一轉眼過去六七年。兩位老人的生命也如風中之燭,隨時都會離去。大女兒為了讓父母來世往生善道,非常認真地學習佛法,並勤奮念佛、拜佛、誦經、放生,利用一切機會為父母積功累德。在母親生命最後的幾天,大女兒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白天照顧父母,晚上跪誦《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七七四十九部。臨終之前,老母親的意志很清醒,當著眾人的面說:「我這一生啊,是得了大女兒的濟了。我看到三朵好大好大的蓮花啦,好美好美。」老母親往生之後,面帶笑容,身體柔軟。有經驗的人說這是往生善道的瑞相。

老母親往生後,老父親的生命也進入倒計時。照顧老人的擔子並沒有減輕,反而愈來愈重了。緣故是老父親開始一天二十四小時折騰,尤其到深夜更是活動量大。幾乎每晚尿床三四次,就要換三四條床單。然後是痰,需要不停地擦。再就是老人家晚上就開始說各種奇怪內容的話,有時大哭大笑,有時大喊大叫。這期間,大女婿看著太太太辛苦勞累,也辦理了退休來幫忙照顧岳父大人。只照顧了幾天,逢人就說:「這些年她太不容易了。」

有一天晚上,大女兒正低頭給老父親整理床下的東西,老父親由於已經有點糊塗了,並不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只見他提起自己的尿壺,兜頭就倒在大女兒的頭上。大女兒不惱不怒,笑著說:「這叫醍醐(提壺)灌頂。」

老父親臨終前的那幾天,是在醫院度過的。臨終之時,他居然完全清醒了,對守在一旁的醫生護士和家人說:「我這些年過得很好,虧得我生了個孝女啊。」

大女兒在照顧父母期間,也發生了非常奇怪的事。她有一次發燒幾天,吐出大量血痰後,困擾多年的寒症居然神奇地好了,再也沒有復發過。而且身體愈來愈好。等父母相繼往生後,夫妻倆開始到各地旅遊,在青藏高原也沒有高原反應。

○●○●○●○

有很多人本能地有一種「覺得」:我願意對你好,但前提是你必須對我好。如果我對你的好,你沒有很好的及時反應,或者反應不合我的心意。那麼我就不願意對你好。如果真的要這樣,可能最後的結果就是各人自掃門前雪,這個世間就會變成一個處處是壁壘的冷漠世間。

古人云:「世間有兩件事行不能等,一個是行孝,一個是行善。」在行孝方面,確實大部分父母和子女都是善緣,彼此親情摯愛,點點滴滴都能契合,幸福感與歡悅感伴隨終生。但也確實有一部分父母和子女,天生就不太和諧。但人心都是肉長的,每個人都有良知良能,只待感動和發掘。既然身為子女,僅僅父母的生育養育之恩,就昊天罔極,難以回報。又怎能斤斤計較父母的言語態度呢?誠願我們能以古往今來的賢孝子孫為榜樣,將孝行落到實處。則無論表面上多「惡劣」的父母,也會在孝子賢孫的孝行中,享受到人間真正的愛與溫暖,而獲得應有的幸福。而福報、理智與智慧的提升,則是孝子賢孫所獲得的,最好的回報。

【文】 大方廣文化
【圖】 隨摘

Admin Y 合十 在前一篇的留言中有讀者提到,越是親近的人所給予的傷害愈深重,對於這個問題,是否我們應該換個角度來看,父母是我們修行的第一道功課,如果連父母都無法包容的人,心量多狹小呢?

學著接納,試著打開心量,接受生命中的不完美吧∼

南無阿彌陀佛。 _/\\_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5/5/10 下午 08:32:25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5/5/10 上午 08:32:43
--  


閔子騫的德行
 
  ──
       

       一灣汶水先生志兩岸蘆花孝子心     

        
世   明


   

       消得家庭內嫌隙,便是一大經綸。(《菜根譚》)

      

孔子「志於道,據於德」,注重人格教育,首先要講究志道修德。所以孔子四科中是以德行為首,其次言語,再者政事,再者文學。閔子騫是德行科的四大弟子之一,他為何有如此崇高的德行呢?今試析之: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先進篇)
     

 孔子說:「真是孝子啊,閔子騫!外人對於他的父母昆弟,無話可說。」由於閔子騫以孝行感動父母兄弟,改變了全家人,所以使外人無話可批評。
     

《韓詩外傳》,以及《藝文類聚.孝部》引《說苑》等記載,閔子騫後母偏愛己生的兩個兒子,冬天給他們穿很厚暖的衣服,給閔子騫穿的則以蘆花冒充棉衣。後來閔子騫為父親駕御,凍得受不了,手麻而不能控制馬轡。閔父見了,很不高興,用鞭子打他的衣服,跑出蘆花來。他的父親發覺是後母虐待閔子騫,想要逐出他的後母。閔子騫卻向父親求情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他這一番話感動了父親,取消原意,也使後母感激而成為他的慈母,他的兩個異母弟弟也受感動而行悌道。
   

人們對閔子騫的父母昆弟都沒話講,一人感化一家人,這是齊家。所以當時的人有諺語說:「孝哉閔子騫,一言其母還,再言三子溫」。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漢代武梁祠石刻「閔子騫蘆衣順母」故事,旁題:閔子騫與假母居,愛有偏移,子騫衣寒,御(車)失棰。)

     
 常言道:「生母的手高高舉起,輕輕放下。後母的手卻打進骨子裡。」面對狠毒的後母,一般人大都是以牙還牙,以怨報怨,面對後母即將被逐出,求之不得,以後不會再被後母虐待,大快人心,終於可以出一口怨氣了,怎麼可能還替後母求情呢?
     
可見一般人面對此一境遇,常會怨天尤人,心理充滿怨恨不滿,個性叛逆乖張,而常常與家人起口角,爆發爭執衝突,關係緊張對立,每天生活在煩憂惱亂的苦海深淵中。
     
為何閔子騫他不像一般人?非但沒有感到一絲的喜悅,反而感到難過不捨,誠懇地為後母求情,希望父親能原諒後母,留下後母,自己吃些苦沒關係。
     
心地淳厚善良的閔子騫真正做到了「依於仁」的精神,「視人如親,厚以待之」,他能「視後母如親母,厚以待之」。對後母感恩,不抱怨,不抗議。面對不合理的對待,都逆來順受,不會讓後母生氣,沒有生母、後母的親疏分別。這真是不容易做到的,能如此盡孝,就能符合《弟子規》所說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完全沒有頂撞父母、惹父母生氣之事發生。
    
 閔子騫是如何辦到的呢?想必在心地下了一番工夫!心地工夫,當然離不開「克己復禮」,凡事能約束自己,不責備人,便能合禮。約束自己,就是禮讓他人,寬恕他人,如此即得禮之根本──  仁。閔子騫能克己復禮,必然是在「據於德」用了十足的功夫,所謂「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閔子騫時時調伏自己的貪瞋煩惱心念,回歸正大光明的仁厚善念,包容體諒感恩父母,仔細維護住自己的光明德行,也感化了家人,啟發家人的善心。讓父親、後母、兩個弟弟和自己,真正融為一家親人。
 
雪廬老人云:「率性之謂道,本性為道,道有體有用,體是性,用是仁,孝為仁的根本,孝是第一。」學仁以孝      弟為根本,所謂「君子務本,本立道生」,有心修道的人,應該追求根本,只要立住根本,大道自然會發生。孝弟為仁的基本,打好建屋的基礎,然後再蓋房子。閔子騫敦倫盡分,恪盡人子的孝道,果然本立而道生,功夫到了,自可達道。印證了孝弟為行仁的源頭,行仁為達道之本。
  
 閔子騫是孔聖德行科的四大弟子之一,他有如此崇高的德行,全在終身不離行孝。無怪乎,四科以德行為首,孔子特重德行科。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5/5/10 下午 08:43:26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