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4) ---- 【轉貼】歲月的溫度:如何行銷舊式縫紉機?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4&id=47219) |
-- 作者:老佛爺 -- 發表時間:2015/9/12 上午 10:11:24 -- 【轉貼】歲月的溫度:如何行銷舊式縫紉機? 這幾天突發奇想,不想給學生寫作文。 取而代之的,我要他們擬一個行銷方案,嘗試銷售「舊式縫紉機」。 舊式縫紉機,就是以前那種不依靠電力,而是用腳踏來驅動轉輪的那種。 起初,一些學生聽到今天不寫作文,要來賣東西,都非常高興。他們覺得這個遊戲很有趣,而且還很實用。他們覺得訓練廣告行銷的能力對自己的未來絕對有幫助。 我告訴他們,不要把他當一般的東西來賣,基本上現在很少人會用舊式縫紉機了。在擬訂行銷策略的時候,要想一想,這個產品有什麼優勢,我要怎麼說服大家來買他。 學生點點頭,大概也沒怎麼思考我的話,劈頭就開始寫。 寫到一半,學生開始露出苦惱的表情。我忍著笑,一臉正經地問:「怎麼啦?不是覺得很好玩嗎?」 有學生跟我說,這東西好難賣,根本不知道怎麼推銷。 我要他們繼續寫,反正這也不是真的廣告,我上的也不是行銷課,所以不需要顧慮那麼多,就照自己的分析和想法寫就好了。 終於,學生陸陸續續交上他們的企劃草稿。 有學生在行銷案上面寫,舊式縫紉機省電,還可以順便運動一下,消耗熱量,他要利用這個優勢找回市場。 有學生寫他要拍廣告、拍微電影,找老阿嬤來演舊時代的溫馨場面,透過老式的家具點染氣氛,最後再打出「幫助阿嬤找回回憶」的廣告詞,讓大家想買一台回家放。 我簡單看過後,開始告訴他們我出這個題目的真正目的。 首先,我絕對不是要教他們廣告行銷,這也不是我的專業。然後,這也絕對不是一般的行銷案,因為我今天要他們賣的,是一個已經不流行的,不被大眾需要的東西。 舊式縫紉機,承載著許多人年輕的記憶,還散發著一種安靜祥和的古味,這些優點,並不能改變他已經不再被這個時代需要的事實。 我跟他們說,這東西很少一般家庭會用,打省電戰,根本是搞錯方向。如果是要賣給業者,那更說不通,想一想,有哪個業者會為了節省電費成本,犧牲效率,製造更多的人力成本?如果省電比較划算,舊式縫紉機根本不會被取代。 打回憶牌,看起來方向是對了,可是我們只能喚起少部分人的回憶,並沒辦法在沒有這份回憶的人心中植入新的回憶,這種行銷也不太成。 我跟他們說,一個實用功能已經被取代的東西,在現代要想重新詮釋他的價值,勢必不能在「實用功能」上來做打算。一味想說服大家拿去「用」,並沒辦法創造更多的需求。 當然,我也明白告訴他們,如果給我賣,我也不保證能擬出一個完美的行銷計畫,畢竟這不是我的專長。 我只是想透過這個遊戲,教他們一些簡單的小道理。 有時候我們在現代看舊時代的東西,就和賣這個老縫紉機一樣,不能把那個時代的情況全部都生搬硬套到現代來。 比如我們讀《論語》,看到孔子說要守三年喪,還因為宰我說只要守一年就好,罵他「不仁」。然後我們就說,喔,孔子說要守喪三年,所以我們也要,或者是說,喔,守喪三年太久了,孔子根本老古板,注定被時代淘汰。這樣,關於這則《論語》紀載的討論,好像就結束了,可是,這樣的討論真的能發揮《論語》的價值嗎? 我們要知道,孔子那個時代,有他的社會價值、脈絡,在那個時代說不要守喪三年,大概就好像現代說不要辦告別式,直接把逝去的親人燒一燒埋一埋一樣。在孔子的時代,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守喪一年確實比三年要符合利益,就好像現代不辦告別式,確實也能省時省資源。 但是,這樣做我們真的會心安嗎? 我也並不是說安葬親人,就非得要辦個風光的告別式,才足以代表我們的心意。事實上,人們透過禮儀表達哀思的形式,本來就一直隨著產業結構、物質文明改變而改變。 從今天的生活步調來看,守喪三年,本就有其困難,就算我們辦完告別式隔天直接去工作,也沒人會覺得我們不孝。 時代在變,物質文明的演化速度遠超過人們的想像,把舊時代的規矩拿來新時代遵守,就好像想利用「實用功能」來銷售舊式縫紉機一樣,碰得一鼻子灰。 三年喪、告別式,承載的是我們對亡故親人的思念,可以稍稍平撫人們的傷痛。儀式內容會隨時代改變,但情感不會。 我們在挖掘老東西的價值的時候,並不需要去要求他能直接運用於現代,意圖透過某些方式,「恢復」他的往日榮光。 高舉孔子的名號,強調《論語》的經典地位,並不會得到多數人的共鳴。宣傳老縫紉機省電,也沒辦法讓他重新登上生產線的主舞台, 我們應該要嘗試去探究的,是一些更核心、根本的價值。這些價值,禁得起歲月考驗,超越了代代更迭的人事,歷久彌新。 老了就老了,世上本就沒有什麼會永遠年輕。很多時候,歲月反而能慢慢替事物加溫,醞釀出美感和韻味。 尤其是在這個劇變不斷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去探尋這些事物背後含蘊的普世價值。不是急著拋去那些故舊的、傳統的,卻又找不到面對新時代的方法,徬徨無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