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21/2/16 上午 02:42:50
-- 【轉貼】如何改寫《老大人》的長照悲歌?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三代同堂,其實是最理想的長照模式,卻也是最難以實現的模式。親子關係、兩代相處產生的無形壓力,往往是其中的重要癥結。 《老大人》號稱是「今年最催淚的親情電影」,特映會進場時,還發送一份小禮物:手帕,但是直到電影散場,我都沒有用上這條手帕。 不是電影不感人,而是我一直在想,《老大人》的電影情節,如果在真實世界上演,要如何讓老人與兒孫,不要再有流不完的淚水。 《老大人》裡的金茂爺爺(小戽斗飾演),平日獨居在偏鄉平溪的老厝。兒子阿正(喜翔飾演)與女兒玉珍(黃嘉千飾演)都早已各自離鄉成家。 金茂爺爺原本過的是種菜、養雞的田園日子,生活完全可以自理。而後由於胃病與摔傷,不斷的需要兒女緊急返鄉,接去都市就醫、陪病、照顧,一連串的長照難題開始浮現,讓兒女應接不暇,爭吵也不斷上演。 金茂爺爺不想成為兒孫的負擔,最後選擇提早結束生命。這讓我想起另一部電影:《順雲》,主要照顧者小女兒,也是做出同樣的選擇。 這兩部長照議題的電影,不管是「被照顧者」,或是「主照顧者」,結局竟然相同。長照的結局一定是悲情的嗎?人生的劇本能否有不同的寫法? 真實世界裡,其實有千千萬萬個自尊心強的「金茂爺爺」,也有千千萬萬個無奈的「阿正」與「玉珍」,他們要怎麼做,才能改寫家族的悲傷命運? 要懂得尋找長照資源 金茂爺爺的照顧重任,都是兒女親自上陣,當兒女都無力承擔時,只好送去養老院。其實家人有多種照顧選擇,首先是申請社福性質的長照居家照顧服務。 影片裡,金茂爺爺經常是醬菜、稀飯對付一餐,很多老人因此埋下胃病的病灶。如果老人符合申請長照條件,居家服務員(以下簡稱居服員)可以到府備餐、協助沐浴等服務。 金茂爺爺如果能獲得妥善的膳食照顧,降低緊急就醫頻率,兒子阿正也不會因為分身乏術,而無奈的把老爸送去養老院。懂得整合各種長照資源,長照與悲情,並不必然是畫上等號。 要用心經營鄰里關係 金茂爺爺胃痛發作,胃藥又已吃完,於是打電話給阿正。兒子趕回老家,劈頭就問,「怎麼不叫救護車啦」。老爸也是臭著臉回答,「叫你回來一趟,怎麼這麼不情願?」 金茂爺爺不理解的是,兒子也正在應付工作上的突發狀況。這也讓我們省思,老後緊急就醫,只能急call兒女嗎?兒女如果無法立刻分身,又該怎麼辦? 我們看到電影裡的金茂爺爺,當葬儀社詢問,仰藥自盡的A鄰居,是否有家屬時?金茂爺爺沉默不語;當胃痛發作,B鄰居關心詢問時,也是不予回應。 顯然影片中的金茂爺爺個性孤僻,當有緊急狀況時,只能召喚遠在都市裡的兒子。 長照危機更重的日本,很早就提醒國民,長照雖有四種倚靠:自助(自立支援)、互助(鄰里志工)、共助(社會福利)、公助(社會救濟)。但是倚靠有先後順序,要先自助、互助,而後才是共助、公助。 老後住在偏鄉,更要有的自覺是:遠親不如近鄰,近鄰甚至比血親更能倚靠。居服員雖然能「陪同就醫」,但也僅限於固定的服務時段之內。 臨時性的緊急就醫,如果能請近在眼前的好鄰居伸出援手,先陪同送到醫院急診,遠在天邊的兒女(如果有的話),就有機會獲得一些緩衝時間,比較不會因為左支右絀而焦頭爛額。 要減輕兩代之間相處的無形壓力 影片裡的金茂爺爺去拍大頭照,照相師說,「歐里桑,要拍照囉,笑一個」,金茂爺爺板著一張臉說,「是要笑甚麼?」 金茂爺爺對於兒女,都是不苟言笑,甚至粗聲粗氣。只有看到孫子,才會展露歡顏,金茂爺爺其實是很多老人的縮影。 但是老人們往往忽略了,第二代才會是第一線的照顧者,第三代通常是旁觀者。 金茂爺爺接二連三的出狀況,壓力最大的兒子不禁反彈,「我是人,我也會累耶」。曾經抵押房子、親身照顧過中風母親的兒子,面臨第二個長照重擔又上了肩頭,我想觀眾們都能理解阿正情緒的失控,但是嚴肅的老父親不能理解。 金茂爺爺認為,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就算要搬去台北住,也要住到兒子家。但是能否如願,往往不是兒子說了算,還要媳婦點頭才行。 問題是,金茂爺爺與兒子的互動始終緊繃,對媳婦當然也不會有好臉色。加上媳婦為了分擔家計,擔任職業保母,已經忙於照顧兩個奶娃兒,金茂爺爺不要說是長住了,連小住也立刻遭受反彈。 電影的其中一幕,是阿正把金茂爺爺送去養老院,當阿正硬下心腸,甩開金茂爺爺的手轉身離去,回程路上淚流滿面時,我想很多觀眾也是泫然欲泣。 身為人子的阿正,內心其實相當糾結與不忍。後來阿正跟妹妹玉珍說,已經打算退休返鄉,把老爸從養老院接回老家同住,只是沒料到,這一天也是金茂爺爺人生的最後一天了。 這個來不及實現的人生規劃,相信讓所有的觀眾,都感到無限唏噓。三代同堂,其實是最理想的長照模式,卻也是最難以實現的模式。親子關係、兩代相處產生的無形壓力,往往是其中的重要癥結。 飾演金茂爺爺的小戽斗,在特映會後說,「老大人、孩子性」,也就是說,很多老人都是忽冷忽熱,家人要能懂得包容。 但是「包容」二字,知易行難。很多人生上半場沒有妥善處理的癥結,到了變老變弱時,只會更加難解、甚至是無解。 要謹慎處理老人的憂鬱情緒 金茂爺爺在亡妻墓前說,「走到這個勘ㄗㄢˊ,要怎麼做,我心裡也知道」。臺語的「勘ㄗㄢˊ」,是指重要的人生轉折點,從這段獨白可以知道,金茂爺爺這時已經有了短念。 先是兄妹倆為了是否送老爸去養老院而爭吵,接著是孫子婉拒爺爺給的「娶某本」,都讓金茂爺爺認為自己已經失去被需要的價值。 最後是得知養老院月費要三萬元,不忍兒子長期揹上二胎房貸。都讓金茂爺爺認為,提早結束生命的選擇,才是最好的選擇。 我有一位朋友的老父親,住院好幾個月,光看護費與病房費就燒了幾十萬元,老父親跟看護透露,不想拖累家人。我聽到這段轉述後提醒朋友,不要輕忽大意。 後來父子深夜長談,兒子最後讓父親了解,「最好的選擇,其實是最糟的選擇。不想拖累兒孫,反而會讓兒孫一生拖累。如果愛我們,就不要讓我們終身痛苦」。 後來老父親積極配合手術,積極遵照醫囑,終於康復出院。朋友跟我說,老爸現在又有人生目標了,就是要等著喝長孫的喜酒。 我想這部電影的任務,應該不只是要催淚,導演洪伯豪也在一場網路直播中說,「希望能讓觀眾早一點思考,如何能讓生命更圓滿」。 就像是金茂爺爺的菜園,最後是人走茶涼、一片荒蕪?還是家族和樂共耕鋤的田園詩歌?都要早一點思考。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21/2/16 下午 02:45:48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