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淨化情慾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5)
----  讓心做主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5&id=16148)

--  作者:同成佛道
--  發表時間:2009/2/16 上午 09:07:32
--  讓心做主

 《楞嚴經》中告訴我們﹕“見性是我﹐而身非我”﹔“見性是心非眼”﹔“離前塵有分別性即真汝心”﹔“汝身及外泊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所現之物”﹔“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迷己為物﹐失於本心﹐為物所轉﹔故於是中觀大、觀小。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

  身體只是個物﹐終究要有壞滅﹐而妙明真心不生不滅﹐但我們不識妙明真心﹐常常被身體這個物和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境界所轉﹐輪迴生死之中。

  比如﹕當身體飢餓時﹐人們往往是尋找好吃的食物﹐大吃一頓﹐挑口味﹐挑食物﹐有時已經吃飽了﹐貪愛好吃的食物﹐還要多吃幾口。其實﹐此時我們的心已經被身體這個物輪轉了﹐生了貪心﹐自己還不知。如果明了﹐身體終將要有生滅﹐它只是個生滅的物﹐我們只要在身體饑渴時﹐補充其必要的食物、水、養分﹐使其能夠維持正常的生存就可以了﹐讓我們得以借用身體這個物--假我﹐來修心﹐證回清淨真如本性--真我。常常能夠這樣攝心﹐不被身體這個物來流轉﹐生貪嗔癡慢﹐這就是如法修行。同理﹐當身體受外人打、罵、嘲笑、譏諷時﹐明了自己的清淨真如自性本不生滅、本不動搖、本自清淨......﹐此時正是修心、修定的時候﹐攝心不動﹐常常能使心不隨外面境界所轉﹐做“主”﹐不做“客塵”﹐久而久之﹐必得大利。我們看看佛的弟子和菩薩們當初是怎樣修行證果的﹕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五中有經文﹕“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阿難雖聞如是法音﹐心猶未明﹐稽首白佛﹕“雲何令我生死輪迴﹐安樂妙常﹐同是六根更非他物”﹖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縳、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淨。...阿難﹗隨汝心中選擇六根﹐根結若除﹐塵相自滅﹔諸妄銷亡﹐不真何待﹗阿難﹗吾今問汝﹕此劫波羅巾六結現前﹐同時解縈得同除不”﹖“不也﹐世尊﹗是結本以次第綰生﹐今日當須次第而解。六結同體﹐結不同時﹐則結解時雲何同除”﹖佛言﹕“六根解除﹐亦復如是。此根初解﹐先得人空﹔空性圓明﹐成法解脫﹔解脫法已俱空、不生﹐是名菩薩從三摩地得無生忍

  爾時、世尊普告眾中諸大菩薩及諸漏盡大阿羅漢﹕“汝等菩薩及阿羅漢﹐生我法中得成無學。吾今問汝﹕最初發心悟十八界﹐誰為圓通﹖從何方便入三摩地”﹖

  優波尼沙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亦觀佛最初成道﹐觀不淨相﹐生大厭離﹐悟諸色性﹐以從不淨、白骨、微塵歸於虛空﹔空色二無﹐成無學道。如來印我名尼沙陀。塵色既盡﹐妙色密圓﹐我從色相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色因為上”。

  “憍梵缽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業﹐於過去劫輕弄沙門﹐世世生生有牛齝病。如來示我一味清淨心地法門﹐我得滅心入三摩地﹐觀味之知非體非物﹐應念得超世間諸漏。內脫身心﹐外遺世界﹐遠離三有﹐如鳥出籠﹔離垢銷塵﹐法眼清淨﹐成阿羅漢﹐如來親印登無學道。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還味旋知斯為第一”﹗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舉身疼痛。我念有知﹐知此深痛﹐雖覺覺痛﹐清淨心無痛痛覺。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三七日中諸漏虛盡﹐成阿羅漢﹐得親印記﹐發明無學。佛問圓通﹐如我所證﹐純覺遺身斯為第一”﹗

  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音經恆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虛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貯百蛟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鬧。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鄰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中有經文﹕“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觀世音菩薩對佛說﹕“佛啊﹐我常常想起我在過去無量劫之前﹐當時有佛出現於世﹐佛號叫做觀世音﹐我在觀世音佛前發出了要成就無上菩提的誓願﹐觀世音佛就教授給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正定的法門’。然後我就開始進行這個法門的修行﹐在剛開始進行聽聞訓練的時候﹐我就發現了我所聽聞的聲音﹐和能夠進行聽聞的聞性﹐這兩個‘入’﹐這兩個處﹐在發揮作用﹐讓我能夠產生聽聞作用的過程中﹐逐漸地就沒有了‘所’能夠聽聞的聲音的存在﹐也沒有了我身體的場所‘入’﹐‘所’和‘入’都逐漸消亡了之後﹐就再也沒有所謂的能夠聽到聲音的‘動’﹐和聽不到聲音的‘靜’﹐這兩種外相的執著。就這樣不斷地在聽聞中進行訓練﹐不斷地深入﹐接著就發現了原來我所認為的‘能聽聞’和‘所聽聞’這兩種執著﹐也都是虛妄不實的﹐這個時候﹐我能夠聽到一切的音聲﹐但卻不會對任何音聲產生絲毫的執著。進而﹐就連我的‘能夠知覺之性’﹐和‘所能夠知覺到的種種’﹐全部都了悟了其中的空性。而當這個空的證悟越來越趨於圓滿的時候﹐就連對於‘空’、‘所空’的執著也消亡了﹐也就是說一切的生滅表現﹐全部都不能對我產生任何的干擾和障礙﹐也就是說一切的生滅表現﹐對我來說全部都消亡了﹐也就是所謂的‘寂滅’出現了。其實﹐究竟而言﹐就連‘寂滅’﹐也僅僅只是個名詞概念而已。這個時候﹐突然之間﹐我就成就了超越了世間和出世間的正果﹐十方一切全部都圓滿光明﹐也獲得了兩種殊勝﹕一種殊勝﹐就是對上﹐我已經和十方一切諸佛的本來菩提妙覺之心和合一味﹐毫無二致﹐和十方一切諸佛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慈威能﹔二種殊勝﹐就是對下﹐我也已經和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完全和合無別﹐和十方一切眾生具有了完全同等的大悲仰渴。”--《楞嚴經的秘密》)

  見色不著色相﹐聞聲不著聲相﹐嘗味不著味相﹐覺觸不著觸相……入不二法門。

 《禪法要解》中有經文﹕行者初來欲受法時。師問五眾戒淨已。若淫欲多者。應教觀不淨。不淨有二種。一者惡厭不淨。二者非惡厭不淨。何以故。眾生有六種欲。一者著色。二者著形容。三者著威儀。四者著言聲。五者著細滑。六者著人相。著五種欲者令觀惡厭不淨。著人相者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屍若壞若不壞。觀不壞斷二種欲威儀言聲。觀已壞悉斷六種欲。習不淨有二種。一者觀死屍臭爛不淨。我身不淨死屍一等無有異也。如是觀己心生惡厭。取是相已。至閒靜處若樹下若空舍。以所取相自觀不淨。處處遍察系心身中不令外出。若心馳散還攝緣中。二者雖不眼見。從師受法憶想分別。自觀身中。三十六物不淨充滿。發毛爪齒涕淚涎??。汗垢肪[月*冊]皮膜肌肉。筋脈髓腦心肝脾腎肺胃腸肚胞膽痰??。生藏膿血屎尿諸蟲。如是等種種不淨聚。假名為身。自觀如是。所著外身亦如是觀。若心厭惡淫欲。心息則已。若心不息當勤精進。呵責其心作是念言。老病死苦其為至近。命如電逝。人身難得善師難遇。佛法欲滅如曉時燈。有破定法眾患甚多。內諸煩惱外有魔民。國土饑荒內外老病。死賊其力甚大壞習禪定。我身可畏。於諸煩惱賊中未有微損。於禪定法中未有所得。雖服法衣。內實空虛俗人無異。諸惡趣門一切皆開。諸善法中未入正定。於諸惡法未能必不為惡。我今雲何著是屎囊而生懈怠。不能精勤制伏其心。如此弊身賢聖所呵。不淨可惡九孔流出。而貪著此身。與畜生同死。俱投黑闇甚所不應。如是鞭心思惟自責還攝本處。又時亦復應令心悅。作是念言。佛是一切智人。直說道教易解易行。是我大師。如是不應懮畏。如依大王無有怖畏。諸阿羅漢所作已辦。是我同伴。已能伏心如奴衷主。心已調伏具種種果六通自在。我亦應自伏其心求得此事。唯有此道無復異路。如是思惟已還觀不淨。復自欣歡作是念言。初習道時。諸煩惱風吹破我心。我欲得道。上妙五欲尚不能壞。何況弊者。如長老摩訶目揵連得阿羅漢道。本婦將從伎樂盛自莊嚴飾欲壞目連。目連爾時說偈言。  汝身骨幹立  皮肉相纏裹

  不淨內充滿  無一是好物

  韋囊盛屎尿  九孔常流出

  如鬼無所直  何足以自貴

  汝身如行廁  薄皮以自覆

  智者所棄遠  如人舍廁去

  若人知汝身  如我所厭惡

  一切皆遠離  如人避屎坑

  汝身自嚴飾  華香以瓔珞

  凡夫所貪愛  智者所不惑

  汝是不淨聚  集諸穢惡物

  如莊嚴廁舍  愚者以為好

  汝脅肋著脊  如椽依棟住

  五藏在腹內  不淨如屎篋

  汝身如糞舍  愚夫所保愛

  飾以珠瓔珞  外好如畫瓶

  若人欲染空  終始不可著

  汝欲來嬈我  如蛾自投火

  一切諸欲毒  我今已滅盡

  五欲已遠離  魔網已壞裂

  我心如虛空  一切無所著

  正使天欲來  不能染我心

  行者如是思惟決定堅固。住心本緣不畏眾欲。若利根者。一心精勤。遠至七日心得定住。中根者。乃至三七。鈍根者。久久乃得。如攢酪成酥。必可得也。若不任習行。是身雖復久習種種方喻。空無所得。譬如攢水終不成酥。問曰。何事不中。答曰。若犯禁戒不可懺者。若邪見不舍。若斷善根及三覆障。所謂厚利煩惱。五無間罪。三惡道報。如是等罪不應習行。又摩訶衍中。菩薩利根。有實智慧福德因緣。不同其事。若不任習行。當誦經修福起塔供養。說法教化行十善道。問曰。雲何當知得一心相。答曰。心住相者身軟輕樂。嗔恚愁懮諸惱心法皆已止息。心得快樂未曾所得勝於五欲。心淨不濁故身有光明。如清淨鏡光現於外。如明珠在淨水中光明顯照。行者見是相己心安喜悅。譬如渴人掘地求水已見濕泥得水不久。行者如是。初習行時如掘乾土。久而不止得見濕相。自知不久當得禪定。一心信樂精勤攝心轉入深定。作是念已毀訾五欲。見求欲者甚為可惡。如人見狗不得好食而啖臭糞。如是種種因緣。呵欲為過。心生憐愍。受五欲者。自心有樂而不知求。反更外求不淨罪樂。行者常應精進﹐晝夜集諸善法助成禪定。諸障禪法令心遠離。集諸善法者。觀欲界無常苦空無我。如病如瘡如癰如箭入心。三毒熾燃﹐起諸鬥諍、嫉妒煙相﹐甚為惡厭。如是觀者。是名初習禪法。若習法時。中間或有五蓋覆心。即應除滅。如黑雲翳日風力破散。(1)若淫欲蓋起。心念五欲即應思惟。我今在道﹐自舍五欲雲何復念。如人還食其吐。此是世間罪法。我今學道。除剃須發﹐被著法衣。盡其形壽。五欲情願永離永斷。雲何還復生著。甚非所宜。即令除滅。如賊毒蛇不令入室。以其為禍甚深重故。復次五欲之法。眾惡住處。無有反復。初時尚可。久後欺誑受諸苦毒。嫉妒恚怒無惡不作。如囊盛眾刀以手抱觸﹐左右傷壞。復次設得五欲猶不厭足。若無厭足則無有樂。如渴飲漿。未及除渴不得有樂。猶如搔疥。其患未差不可為樂。復次欲染其心﹐不見好醜。不畏今世、後世罪報。以是之故除卻淫欲。(2)已卻淫欲或生嗔惱。嗔惱心生即應除卻。眾生可念。處胎已來無時不苦。眾苦備具雲何更增其惱。如人臨欲刑戮。何有善人重增苦痛。又復行道之人。應舍吾我愛慢等結。雖不障生天﹐而行道之人尚不生念。何況嗔恚拔樂根本。復次如水沸動不見面像。嗔恚心生﹐不識尊卑父母師長。乃至不受佛教。嗔為大病。殘害無道猶如羅剎。當以思惟。慈心消滅嗔恚。(3)淫欲嗔恚既止。若得禪定則為快樂。若未得禪樂。情散愁憒心轉沉重。瞪瞢不了。即知睡眠害心之賊。尚破世利。何況道事。睡眠法者與死無異。氣息為別。如水衣覆水不睹面像。睡眠覆心不見好醜。諸法之實亦復如是。即時除卻應作是念。諸煩惱賊皆欲危害何可安眠。如對賊陣。鋒刃之間不應睡眠。未離老病死患。未脫三惡道苦。於道法中乃至暖法未有所得。不應睡眠。作是念已若睡猶不止即﹐應起行冷水洗面。瞻視四方仰觀星宿。念於三事除滅睡眠不令覆心。一者怖畏。當自思惟。死王大力常欲為害。念死甚近如賊疾來﹐無可恃怙。又如拔刀臨項。睡則斬首。二者欣慰。當作是念。佛為大師。所有妙法未曾有也。我以受學自幸欣慶。睡心即滅。三者愁懮。當復念言。後世展轉受身經歷。苦痛毒害無邊無量。如是種種因緣呵睡眠法。如是思惟睡眠則止。(4)若掉悔蓋起。應作是念。世人欲除懮。求歡喜故而生掉戲。今我苦行坐禪求道。雲何自恣放心掉戲。甚所不應。佛法所重攝心為本。不應輕躁縱心自放。如水波動不見面像。掉戲動心不見好醜。悔如禪度中說。問曰。貪欲恚疑各別為蓋。何故睡眠掉悔二合為蓋。答曰。睡雖煩惱勢力微薄。眠不助成則不覆心。掉戲無悔不能成蓋。以是故二合為蓋。譬如以繩系物單則無力﹐合而能系。復次睡眠心法因睡心重。以心重故身亦俱重。因睡微覆﹐眠覆轉增﹐遮壞道法。是故二合為蓋。眠既覺已心不專一。馳念五欲行諸煩惱。是名為掉。譬如獼猴得出羈閉。自恣跳躑戲諸林木。掉亦如是。已念五欲行諸結使。身口意失而生懮悔。作是念言。不應作而作。應作而不作。是故掉悔相因二合為蓋。問曰。作惡能悔不應為蓋。答曰。如犯戒自悔。從今以往不復更作。如是非蓋。若心作罪常念不息。懮惱亂心故名為蓋。如是種種因緣。呵掉悔蓋。(5)系心緣中。若心生疑即應令滅。所以者何。疑之為法非如愛慢。今世不生歡心。後世令墮地獄。有疑遮諸善法。如岐路猶豫不知那進。便自止息。行者如是。本所習法疑不復進。即知疑患遮覆正道。當疾除卻。復作是念。佛為一切智人。分別諸法。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是善、是不善。是利、是害。了了分明。今但受行不應生疑。當隨教法不應拒違。復次佛法妙者。修定智慧如實、如法。我無是智雲何自心籌量諸法。如人手執利器。乃可與賊相禦。若無所執而對強敵反以為害。我今未得修定智慧。雲何欲籌量諸法實相。是不應然。復次外道非佛弟子故應生疑。我是弟子雲何於佛而復生疑。佛常毀訾疑患。是覆是蓋﹐是遮是礙。自誑之法。如人既知刺客即應除避。疑亦如是。誑惑行者。欲與疑慧而礙實智。譬如病疥﹐搔之轉多﹐身壞增劇。良醫授藥﹐疥癢自止。行者如是。種種諸法而生疑想。隨事欲解疑心轉多。是以佛教直令斷疑。疑生即滅。如是種種呵疑。當疾除卻。行者如是思惟﹐除舍五蓋集諸善法。深入一心。斷欲界煩惱得初禪定。如佛經說。行者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入初禪。問曰。得初禪相雲何。答曰。如先以正念呵止五欲。未得到地。身心快樂﹐柔和輕軟﹐身有光明。得初禪相轉復增勝。色界四大遍滿身故。柔和輕軟﹐離欲惡不善﹐一心定故能令快樂。色界造色有光明相。是故行者見妙光明照身內外。行者如是心意轉異。嗔處不嗔﹐喜處不喜。世間八法所不能動。信敬慚愧轉多增倍。於衣服飲食等心不貪著。但以諸善功德為貴。餘者為賤。於天五欲尚不系心。何況世間不淨五欲。得初禪人有如是等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