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淨化情慾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5) ---- 西方的性開放及其回歸--「性革命」對社會的衝擊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5&id=17615) |
-- 作者:梅 -- 發表時間:2009/6/7 上午 01:34:36 -- 西方的性開放及其回歸--「性革命」對社會的衝擊 西方的性開放及其回歸--「性革命」對社會的衝擊 六是不受任何約束地追求性的快樂。 在「性革命」過程中出現一個觀點並廣泛流行,這就是:性是人的一種本能需求,人應該充分地享受它;這種快樂,不僅是精神的,更是肉體的,因為肉體是屬於自己的,自己要和誰發生性關係,任何人都無權干涉,甚至法律也不應干涉,因為這是「人的權利」。 這種觀念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他們認為,以往的種種對性方面的限制是不合情理的,只要男女相愛,性生活就必不可少。在這種觀念支配下,婚前性行為越來越多,首次性行為的年齡構成越來越低了。 婚外性行為的發展趨勢也是同樣,於是性放縱與性氾濫猖獗一時。 享樂主義必然導致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主義,這是因為,感官享受的性質是這樣的:誰也不能體驗到別人的感官快樂,只有自己才能知道口腹之欲和床第之歡是什麼味道;當然有可能對別人描述這種味道,但是直接感官經驗僅屬於自己。因此,個人在感官上不可能享受別人的感官快樂,同樣,個人也不可能感受別人的感官痛苦,所以,也沒有必要考慮什麼社會責任、什麼後果以及他人的快樂與痛苦,縱欲、玩弄異性和性犯罪等等的思想根源蓋出於此。 物極必反性回歸這場震撼西方社會的「性革命」越走越遠了,它前後喧鬧了十多年之久,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如家庭的解體,婚姻關係的鬆散,結婚人數的減少,性關係的混亂,特別是艾滋病的流行給社會和人們帶來了許多痛苦和不幸。「性革命」本來是一場人性的解放運動,後來卻變成了慘重的歷史教訓。80年代以後,在事實的教育下,人們在性問題上的價值觀又撥過發展方向,向傳統作某種程度的回歸,人們越來越多地追求小家庭的溫馨,建立正常的婚姻關係又成為時尚,青年們開始以較為嚴肅的態度對待兩性關係,把性愛和責任結合起來,人們稱之為「性回歸」。 目前,西方有不少人開始認識到,感官享受的樂趣是有限的,人們為了得到快樂與滿足,不僅需要物質糧食,而且需要「精神糧食」,這「精神糧食」就是對社會、對整體的熱愛和做貢獻的實際行動,有了這種熱愛與行動,人們才會覺得自己立足之地是最牢固的,一生是最有意義的,是最快樂而滿足、同時也是最自由的,這是因為他利用自己的感官為他服務,幫助他達到那個高尚的目的;而如果逞一時之快、不顧他人地縱欲於一時,也許留下的只有虛度年華的空虛和悔恨。 「性革命」從反面告訴人們這一點,使人們學會更好地做人。 向來以「自由」而著稱的美國,可以說是「性革命」的發源地和大本營,本來許多人認為「身體是自己的,由自己自由支配,婚姻關係是限制不了的」。但是,據美國《新聞週刊》在90年代中期發表的一項民意調查指出,認為發生婚外性行為是羞恥的占62%;而根據芝加哥大學於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性調查,對婚外性行為,美國人多視為例外,而不是常態,有75%的丈夫和85%的妻子都說他們從未有過婚外性行為。絕大多數美國人仍是和固定的一個性伴侶發生性行為,在1992年這一年中,83%的人只有一個固定的性伴侶,或沒有性伴侶。在1969年,只有17%的男子和29%的女子認為「沒有愛的性是不快樂或無法接受的」;而到了1983年時,認同這一觀點的男子和女子已分別增加到29%和44%。在問及「你想從伴侶關係中得到什麼」時,回答是「愛」的占了53%,而回答是「性」的只占1%。 當年,美國的《花花公子》雜誌的出現,曾經是「性革命」的一個明顯標誌,也曾在性放縱中起過重要的推波助瀾的作用,而現在,它的時代似乎已經過去了。在它的全盛時期的1972年,銷售量達700萬份,而到了1986年已下跌至340萬份。它的創辦人海夫勒一直是鼓吹「性革命」的先鋒,一生沉緬於性放縱之中,他曾告訴別人他曾和上千名女子發生過性關係,但是到了80年代中期以後卻宣稱要嚴格奉行一夫一妻制了。 紐約的「時報廣場」附近有一條出名的「色情街」,它介於42街和七、八條大道之間,人們稱之為「美國最骯髒的街道」。在這條街上,70年代的全盛時期共有20家色情影院,90年代初期只剩下4家。紐約市正在實施一個「42街發展規劃」,要使這條街成為大商場和高級辦公大樓林立的一條新街道,色情業將被「擠出地盤」,這個位於曼哈頓中城的「色情王國」的衰落已成為無可挽回的頹勢。 中國人也是長期地處於性禁錮之中,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逐步開放,這當然是個歷史的進步。但是,開放有健康的,也有放縱的、腐朽的。真理只要多向前邁出一點,就會變成謬誤,任何事情都要講究適度,在對待性的問題上尤其是如此,在這方面,西方的「性革命」及其回歸確實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西方的性開放及其回歸 在20世紀的性文化史上,最引人注意的事件也許就是發生在西方社會六七十年代的「性革命」浪潮了。這股浪潮來勢洶湧,一下子席捲了整個歐洲和美國,而且對世界各地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像是一陣暴風驟雨,來得快,去得也快,在西方鬧騰了一二十年以後,就逐漸平息了下來,風聲漸停,水波不興。 對於「性革命」的評價,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巨大的歷史進步,所以冠以「革命」的頭銜;有人則乾脆把它等同於「亂搞男女關係」。 在「性革命」過程中出現一個觀點並廣泛流行,這就是:性是人的一種本能需求,人應該充分地享受它;這種快樂,不僅是精神的,更是肉體的,因為肉體是屬於自己的,自己要和誰發生性關係,任何人都無權干涉,甚至法律也不應干涉,因為這是「人的權利」。 這種觀念對青少年的影響很大,他們認為,以往的種種對性方面的限制是不合情理的,只要男女相愛,性生活就必不可少。在這種觀念支配下,婚前性行為越來越多,首次性行為的年齡構成越來越低了。 婚外性行為的發展趨勢也是同樣,於是性放縱與性氾濫猖獗一時。 享樂主義必然導致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主義,這是因為,感官享受的性質是這樣的:誰也不能體驗到別人的感官快樂,只有自己才能知道口腹之欲和床第之歡是什麼味道;當然有可能對別人描述這種味道,但是直接感官經驗僅屬於自己。因此,個人在感官上不可能享受別人的感官快樂,同樣,個人也不可能感受別人的感官痛苦,所以,也沒有必要考慮什麼社會責任、什麼後果以及他人的快樂與痛苦,縱欲、玩弄異性和性犯罪等等的思想根源蓋出於此。 這場震撼西方社會的「性革命」越走越遠了,它前後喧鬧了十多年之久,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如家庭的解體,婚姻關係的鬆散,結婚人數的減少,性關係的混亂,特別是艾滋病的流行給社會和人們帶來了許多痛苦和不幸。「性革命」本來是一場人性的解放運動,後來卻變成了慘重的歷史教訓。80年代以後,在事實的教育下,人們在性問題上的價值觀又撥過發展方向,向傳統作某種程度的回歸,人們越來越多地追求小家庭的溫馨,建立正常的婚姻關係又成為時尚,青年們開始以較為嚴肅的態度對待兩性關係,把性愛和責任結合起來,人們稱之為「性回歸」。 目前,西方有不少人開始認識到,感官享受的樂趣是有限的,人們為了得到快樂與滿足,不僅需要物質糧食,而且需要「精神糧食」。 這「精神糧食」就是對社會、對整體的熱愛和做貢獻的實際行動,有了這種熱愛與行動,人們才會覺得自己立足之地是最牢固的,一生是最有意義的,是最快樂而滿足、同時也是最自由的,這是因為他利用自己的感官為他服務,幫助他達到那個高尚的目的;而如果逞一時之快、不顧他人地縱欲於一時,也許留下的只有虛度年華的空虛和悔恨。 位於歐洲的荷蘭社會近來對性革命與性犯罪的反省,媒體世界過多的性刺激 讓兒童都成了犧牲品。對於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人類來說,對未來的迷惘似乎是所有人類所共同 的難題,隨之而來的混亂與無秩序,也就成為各國頭痛的問題。 自從一九六○年代的性革命以來,當年的主張,如:性解放、 性自由等,已經成為全球熟悉的名詞。然而在現今的世界堙A 真的達成當年的理想,把人們從性壓抑的傳統束縛解放出來? 還是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一個性氾濫的世界?而這對下一代 又有什麼影響? 荷蘭人也不是不知道,肉欲橫流的結果就是治安敗壞。數據顯 示,自一九八○年來,登記有案的強暴案,從每十萬人二十九 件上升到三十五件;一九八四年被判刑的強暴犯共有216人 ,到了一九九三年,已經上升到445人。此外,報紙上怵目驚心的社會新聞,如:父女亂倫、嫖童妓等,也時時震撼著荷蘭社會。那麼,造成這樣的結果,是誰的錯?有一派人索性指 責,錯就錯在兒童本身。社會學者羅文德·維堹S(Ron van der Vliet) 統計,近年來荷蘭兒童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的年齡為13.8歲,比20世紀初的15.1歲降低不少。值得一提的是,這個趨勢還在加速當中。 心理醫生暨性學專家弗雷特·布龍斯莫斯(FritsBruinsma)認為,兒童本身無罪,罪魁禍首是來自成人世界過多的性刺激,包 括媒體及周圍生活,使得年輕人成為性暴力及性氾濫的不定時 炸彈。他反對一般荷蘭父母為了維持表面上的和諧與開放,而忽略了價值的灌輸,他認為子女應被灌輸一套有系統的價值體系,這對兒童的成長 非常重要。 對荷蘭人而言,一九六○年代的性革命,祇達成了肉體的解放 而已。現在要做的是提升道德與價值的層次,讓每個人及下一代適應性革命後的世界。或許,這是一場心靈革命的開始。@ 在位於東方的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傳統受到了西方腐朽文化的嚴重不良影響,中國的家庭離婚率和因之而造成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 據深圳晚報2003年12月2日援引自聯合國對中國婚姻狀況的調查報告的數據:上世紀50至60年代,中國城市的離婚率不到3%,農村的離婚率不到0.3%;60至70年代中期,中國城市的離婚率達到5%,農村的離婚率不到1%;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中國城市的離婚率猛增到21%,農村的離婚率提高到4%;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中國城市的離婚率為14%,農村的離婚率達8%;90年代末至2002年底,中國城市的離婚率為16%,農村的離婚率為7%。 中新網2003年11月25日報導:因為婚外情的激增,在過去20年,上海的離婚率增加了20倍,已經成為中國離婚率最高的城市。 《中國日報》日前也報導,上海離婚率的增加,原因主要是因為伴侶和他人發生性關係。 中國自改革開放二十年來,離婚呈上升趨勢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少數的暴發戶喜新厭舊,或喜新不厭舊,利用金錢玩弄異性。 二是一些青年人受「性自由」、「性解放」的影響,不能嚴肅地對待家庭關係。 當然,不同城市的離婚率又有所不同,比如上海、深圳、汕頭、廈門、北京等城市的離婚率高於平均水平,南方農村的離婚率遠高於北方農村。 總的趨勢是中國的離婚率在上升,這意味著什麼呢?每年都有舊的家庭解體,新的家庭組建,每年都會有繼父繼母出現,每年都會有單親家庭出現,孩子成為這不斷解體和組建過程中的最大犧牲品。 因為父母離異而得不到正常的家庭溫暖最後走向犯罪道路的不在少數。在多數少年犯的思想中存在一個簡單的邏輯:父母離婚是因為他們感情不和,感情不和是因為他們想要追求新的性夥伴。基於這樣的邏輯,多數性犯罪的少年既對性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又不時爆發出對性的仇恨與殘害,不管少男還是少女,只要是因為性問題而導致犯罪的,都有一種在破壞和殘害中追求快感的傾向,這十分可怕。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看起來一個很小的比例可能就會有數千個數萬個的實例,即使每年離婚率增長1%,就可能有數千個家庭破裂,這就意味著可能有數千個孩子正常的成長環境遭到破壞。這些孩子在性成長方面往往會處在無人指導、無人監護的狀態中,稍有外部誘因就可能走上邪路,哪怕只有百分之幾的孩子誤入歧途都將對社會造成巨大危害! 據《江南時報》2003年7月17日報導,昨天淩晨5時許,韶山路派出所民警在火車站附近的玄武湖旁邊,發現一名女棄嬰。在女嬰的身上,民警發現除一張留言條外,還有50元錢和奶瓶、衣物之類的東西。留言條上寫著:「實屬無奈,我們要讀書,請好心人收留。」 據目擊者稱,兩個拋棄嬰兒者的年齡都是不到20歲的大學生模樣。社會生活中性問題的混亂、氾濫也無時無刻地影響著大學、影響著大學生們的生活。 據北京晚報2003年援引中國婦女權益部門的不完全統計,在中國全國可能有上千萬的單親孩子,而且每年還在以五六十萬的數量遞增。從事兒童心理教育的專家經過調查發現,離異家庭對孩子成長期間的心理影響非常大。這些孩子表現出更多的孤僻、多疑、敏感、自卑等性格傾向。到了青春期,男孩易於表現出暴力、放縱,女孩易表現出過早涉入異性情感且比較沉迷的傾向。單親孩子的犯罪率高達40%。 《汕頭都市報》2003年報導:在該市一所區級小學堻漲41名單親學生,數量幾乎可以組成一個班。 最後讓我們以中國一家庭教育網站上刊登的一篇署名紀明翠寫的題為「單親子女 更需關愛」的文章來結束我們今天這一時間的節目:單親家庭中,無論父母有多少人格優點,孩子只接受一個事實:爸爸媽媽是「自私」的,他們為了自已而忽視了我的存在,他們的幸福是以我一生的不幸為代價的。這樣的孩子頭腦中充滿了對父母的輕視甚至憎恨,他們看不到父(母)親一人撫養他,既做父親、又做母親多不容易。由於怕人歧視,這些單親子女在小朋友、同學中不願提起父母,不願談起家庭。我每年教的約一百名學生中,總有十多個單親子女,他們的性格大體相同:內向、孤僻、沉默寡言,聽講不夠專心,喜歡低頭做事,不願與人交流,即使是身體不適也不說。不求表揚,只求別挨批評。顯而易見,父母的離異,使孩子的心靈受到了極大傷害。 一些單親子女由於得不到家庭的關愛,其中有些外向型的孩子,喜歡在同學中或社會上找一些比他們大的人交往,為尋求保護而饑不擇食,結果有些孩子走上了邪路。 我曾教過的一個女孩,一出生,母親就離開了她,父親把撫養女兒的任務交給了祖父母。儘管祖父母對她的生活、學習關心備至,但孩子心中依然認為自己是被父母遺棄的孩子,沒人疼愛。十幾歲的孩子渴望有人愛她、呵護她。於是,她早戀了,她把自己的一切寄託在一個男孩身上。突然有一天,她發現自己所熱戀的、夢想託付終身的男友有負於她時,她幾乎崩潰了,本已受盡傷害的心上又被插了一把尖刀,她幾乎對生活絕望了。她沒有可信賴的親人,難以承受這麼沉重的打擊。要不是老師瞭解情況後幫她解除了這一苦痛,後果將無法想像。 另一個女孩父母離異,她隨父親生活,不久父親因病去世了,她只好又回到母親身邊。在隨父親生活的日子堙A她認為母親不要她了,不愛她了。父親去世後,儘管回到了母親身邊,但隔閡仍未消除,她一直不聽母親的話。初二時,她專門結交一些品行不好的女生,一起曠課、打群架、劫錢,成了全校有名的瘋丫頭,受到學校的記過處分。我接班後瞭解到這些情況,與她談心。問她當初怎麼想的,她直言:「沒什麼想法,就是覺得有人欺負我時,她們會幫助我。」 由於父母的離異,很多單親子女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有的家長為了再婚,將撫養、教育孩子的責任交給祖父母、外祖父母或托給兄弟姐妹甚至親戚朋友,本是單親的孩子卻成了無人關愛的孤兒;有的孩子雖說有個家,但在家中沒有地位,連吃飯也要看別人的臉色行事,成了家堛滿u小多餘」;學習上得不到幫助,教育上存在缺欠;有的孩子由於無經濟來源而輟學;更有個別孩子衣食得不到保證,尚未成人便參加工作,自謀生路……。 據北京海澱區少年法庭的審判長尚秀雲介紹,少年管教所的孩子中很大比例是單親子女,犯有偷盜、搶劫、吸毒罪的少年犯中,單親子女也占了絕大多數。這些事實都在告訴人們,單親子女的教育不容忽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