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淨化情慾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5) ---- 【轉貼】鄭博士:要想運勢好,口德很重要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5&id=40768) |
-- 作者:linuxman -- 發表時間:2014/3/31 上午 04:59:25 -- 【轉貼】鄭博士:要想運勢好,口德很重要 鄭偉建博士/文 口德,就是說話的道德,也就是不出口傷人。 在鄭博士諮詢的案例中,一些朋友埋怨自己情感不好,財運欠佳、小人太多,命運不公。最後鄭博士分析的結果往往出乎他們的意料:一些由於不注重口德,因此容易隨意傷害別人,嘴上不積德,最終結果是傷害了別人同時也傷害了自己。 鄭博士認為,要想運勢好,口德很重要。人的一生須練就兩項本領:一是說話讓人結緣,二是做事讓人感動。「惡語傷人心,良言利於行」。行事之惡,莫大於苛刻;心術之惡,莫大於陰險;言語之惡,莫大於造誣。傷人以言,甚於刀劍。古人說: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不注意口德、說出傷人的話,往往就像往牆壁上釘了釘子,待悔悟時拔下釘子,卻永遠留下了疤痕。正如你捅了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卻永 遠不會消失。這個傷痛會一直存在! 語言切勿刺人骨髓, 戲謔切勿中人心病。便是這個道理。還有一說就是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一個人若有一顆豆腐心,卻長著一張刀子嘴,也往往會惡語傷人六月寒而 不會良言一句三冬暖。 開口譏誚人,不惟喪身,足亦喪德。鄭博士提醒朋友們:從中國傳統的命理學和位理學角度來看,修煉口德,就是修煉自己的氣場,一身正氣才能好運多多。口德好才能運勢好,運勢好才能少走彎路,多謝成就。 鄭博士講一個朋友們可能耳熟能詳的故事: 梅蘭芳的表演藝術,早已爐火純青,有口皆碑,獲得國人一致好評。然而,有家小報的記者,卻要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挑釁梅先生。以此來抬高自己的知名度,以便 更好推銷這份小報。然而,梅先生卻不予理睬。這小報記者更急眼了,以至漫罵、羞辱梅先生。梅先生還是一言不發,不予爭辯。周邊的人都看不下去,梅先生還是 耐下性子,說服大家,不要去管他。後來,也就煙消云散,不了了之了。 若干日子之後,這位小報記者貧困潦倒,到處借錢借不著。一天,他想到了梅先生,何不試試,看他能不能借點錢給我?於是,他絞盡腦汁想了很多。他到梅先生家 門口求見,梅先生出來見他。他按事先的準備虔誠地地檢討自己,梅先生打斷了他,說,別講了,你有什麼事嗎?小報記者說了起沒錢、借錢的遭遇。梅先生掏出 200塊錢給他,說請走吧。這位記者感動得撲哧跪倒在梅先生跟前。梅先生說,走吧。 事後,梅先生還教導自己的家人,一定要注意「口德」,嘴巴要積德,嘴巴要讓人;嘴巴讓人,一生平安。他自己也以身作則,從未背後說過一個人的不是。華東師 大翁思再先生深有感慨地說,梅蘭芳一生,就是這樣做的——施捨、助人、寬容、律已。所以,他不僅成為京劇藝術的泰斗,而且也是道德高尚、為人師表的楷模。 可見, 惡言不出口,苛言不留耳。鄭博士認為這是我們每一個朋友應該具有的修養,有了這樣的修養,你就能化腐朽為神奇,風生水起好運來。下面,鄭博士輯錄關於口德的格言,僅供朋友們參考:
|
-- 作者:zeldan -- 發表時間:2014/4/3 上午 03:32:55 -- |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4/4/4 上午 11:51:44 -- 【轉貼】古人不敢隨便亂爆料抹黑人 史記裡有個故事讓我們今天讀到都覺得既似曾相識、又模糊遙遠;既聽得殘酷、也看的慚愧。 《孟嘗君列傳》中有這樣一段︰『孟嘗君在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士以此多歸孟嘗君……』孟嘗君門下的一食客懷疑孟嘗君在餐食上沒有平等對他而憤怒,等到孟嘗君解釋清楚,食客羞愧難當而自刎。為自己小小的過失承擔責任,而用自己的生命作為代價,看看世界上那個國家、民族有我們的祖先這樣重義輕身呢? 春秋戰國時期的主流是為仁義、信義和刑法去自殺是值得鼓勵與尊重的。到了漢武帝時代,百家歸于一尊,儒家的“殺身成仁”、“殺生取義”漸漸為廣大的官民們所接受,“忠孝”而獻身的道德理念便成為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傳統。但由于統治者的“外儒內法”,試圖以“上詐”去糊弄“下愚”,民間也逐步開始耍兩面派作風、雙重人格了,草根階層也總結出來“好死不如賴活著”的硬道理。從魏晉到唐末,這是一個慢慢衰敗的過程。 當然,自唐末以後的中國人就慢慢變得聰明起來,為這樣的事情犧牲不值;日本人則因為唐末後沒有再派“遣宋使”或“遣明使”,無法與時俱進,導致他們還稀里糊涂的保留了中國先秦以來的遺風,常常為一點點“小事情”自殺謝罪—這,已經不是本文討論的了!
|
-- 作者:maria -- 發表時間:2014/4/5 上午 03:38:0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