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淨化情慾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5)
----  【轉貼】沒有「禮」的教育,道德等於空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5&id=41120)

--  作者:linuxman
--  發表時間:2014/4/26 上午 04:48:24
--  【轉貼】沒有「禮」的教育,道德等於空談
李越

  古代的文化就是禮樂文化,在儒家文化的思想當中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古時候禮樂不分家,是禮教和樂教的融合,對人心的教化作用影響非常深遠, 所以中國被稱為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章服之美,謂之華,我們經常稱自己是華夏兒女,華夏子孫,說的就是我們的衣冠文物。中國自古 就被稱為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這樣的美譽從周朝就開始了,周公制禮作樂,能夠讓人們遵循禮樂的要求。每一個朝代建立,朝廷都要頒佈禮樂制度,讓人明白,有 章可循,有法可依,讓人民習慣過有秩序的生活。這樣社會就會和諧,人與人之間就能夠和睦相處。到了春秋時期,孔老夫子用禮樂教化人民,一年之後便使治地中 都呈現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男女有別,長幼有序。《孝經》裡說,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所以禮樂可以治理天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禮來自天地自然的秩序和法則,樂來自天地和合之器。禮至人不爭,樂至人不怨。所以禮讓彼此相敬,樂讓我們彼此相親,禮樂的教化力量在此。

  今天學禮,最低的限度,就是要做一個不讓人討厭的人,懂得分寸的人,進而做一個受人歡迎的人。這是做人最重要的,是學禮的目的。

  我們的教育孝道為主。人生天地間,百善孝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因為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我們把孝親推己及人,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而廣之,愛敬天下所有的長輩,進而愛我們生活居住的環境。教是上施下教,育是養子使作善也。

  《禮記•經解》中講道:夫禮之於正國也,猶衡之於輕重也,繩墨之於曲直也,規矩之於方圓也。禮是人類言行的規則,我們待人處事接物總要有規則, 有標準。假如待人處事沒有標準,社會生活就會混亂。如墨子所說的,一人則一義,二人則二義,十人則十義,我們每個人待人處世依循自己的好惡、需要、私慾定 標準,那麼家庭兩三個人都不會和睦,一個團體、社會更不會和睦。

  中國古代的禮樂教化,每年要舉辦很多大型的禮儀活動,在活動中讓人明白做人的秩序、規矩、本分,包括人倫之序。出生以後母親就開始對兒女進行生 活禮儀的教育。孩子長大要行成人禮,冠禮是家庭教育的畢業典禮。到了成婚的年齡舉辦婚禮,禮儀舉辦完之後,年輕的新郎新娘,夫妻都有分工和責任。妻子的責 任是相夫教子,培養的孩子品學兼優。所以我們說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喪祭之禮,使人知感恩。鄉飲酒禮,明長幼之序。朝覲之禮,明君臣之義。聘 問之禮,使諸侯相敬。所以中國的古代,每一年一個人參加這麼多禮儀的過程,人心就潛移默化受到了這份滋養和教化。《禮記•經解》中講道:夫禮,禁亂之所由 生也。禮就像防止洪水的堤壩,如果把堤壩推掉了,就會有水患。假如認為舊禮沒有用了,是腐朽的,這是個人的見解,不要去學了,而去之者,必有亂壞。

  《易經》告訴我們,禮的作用起到防微杜漸的作用。故婚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僻之罪多矣。我們看現在的婚姻很苦,男不忠,女不貞,所有社會的對立來自家庭。

  我們不懂得敬老了,看到長輩也沒有禮貌。所以今天看到很多老人很孤獨,也得不到兒女的孝敬,人生很不安。加上喪禮、祭禮失掉了,人們就不懂得感 恩了,更多是要求。父母祖先給予的一切,他覺得是應該的。我們今天最危機的在於人心,人心的危機在於信心的危機。我們喪失了民族的自信心,不信祖先,不信 父母,不信傳統美德的時候,我們的人生就開始變得不順暢。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一個孩子今天有問題要問誰?一個病人今天生病了要問醫生。而我們今天 人、社會產生問題了要問誰?要問我們的祖先。因為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五千年的歷史,五千年的智慧,五千年經驗的累積都已經驗證了。所以英國的歷史 哲學家湯恩比博士說過,21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並不是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而是中華文化的時代,21世紀中華文化會發揚光大,並給世界帶來安定與和 平。所以最重要的是我們對聖賢教誨要有信心,真聽老人言,幸福在眼前。

  每年的9月28各地的孔廟舉行祭祖活動,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孝道、師道是中華文化的根,孔廟、祠堂、城隍廟。祠堂教孝道,孔廟教師道,城 隍廟教因果。人明了倫理道德,人不敢做壞事。透過教育,讓人心不斷地向善,能夠有更多的善行,這個社會國家一定會和諧,會有序。

  《禮記•經解》中講到: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使人日徙善遠罪,而不自知也,是以先王隆之也。禮樂的教化非常微妙,是在潛移默化當中,好像口中含一塊糖,不知不覺就化了,人心得到教化。使人心向善,遠離罪惡。過去的古聖先王非常重視禮樂教化。

  我們用一個比喻,禮是衛生防禦,治未病,法是手術開刀,治已病。我們要防微杜漸,要治未病。這是禮的功用。孔子的學生提問孔子禮到底是做什麼 的?孔子說,禮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科學的辦事精神,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要有做事的方法。假如沒有禮的話,就如盲人沒有人攙 扶,他不知道要走到哪裡。沒有禮,就好像在暗室中沒有燈光找東西。沒有禮,吃飯、穿衣、走路、行住坐臥失去了規則,就會混亂。座位總有上下,走路總有前 後,站立總有秩序,坐車總有左右,這是自天地以來就有的道理。所以先王制禮作樂,就是讓人們明辨尊卑、長輩、上下、內外、遠近這些關係,這些道理。每個人 都能守本分,不會去踰越,社會、國家就會安定,就會和平。所以夫子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我們要從哪兒學呢?我們要從《弟子規》開始學習,因為《弟子規》 就是禮。

  假如沒有禮,道德就變成空的了。在說文解字當中,禮是實踐,一切聖賢教誨、傳統美德要透過禮落在實處,是我們修身的工具。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 是以修身為本。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用一首歌的話:站像一棵松,坐像一口鐘;睡像一張弓,走路像春風;微笑掛臉上,時時好心腸;養成好習 慣,生活好輕鬆。

  《詩經》當中講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告訴我們人的人生要以禮為體,日常生活當中,看到一個人做事不如禮如法,或者一些作出忤逆父母的行為,太不成體統了。人假如失禮,無禮的話,不如趕快死掉算了。所以孔老夫子告訴我們,不學禮,無以立。

  科學家發現,今天成人每天的微笑不超過七次,可是嬰兒每天能笑170次,成人七次都笑不到。孩子很純真,沒有妄想妄念。人追逐的東西太多,慾望 太多,得不到的時候,我們的苦、煩惱就來了,所以這些壓力讓我們笑不出來。當我們透過傳統文化的學習,明白了這些道理,又把我們純真的笑容、天真顯露出 來,這是學習傳統美德給我們帶來人生莫大的力量。

  綜觀今天社會的狀況,我們往往一見到一個人,先去打量他的身份地位,而決定我們對他的態度。首先把利字擺在了前面,每天生活得很累,因為我們每 天都為了人際關係的得失在那裡費盡了腦筋,因為我們用好惡對立的心跟人交往。我們今天的通訊設施更先進,地球變成了地球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來越近了卻 越來越遠了。因為心靈的距離越來越遠了。

  每個人今天都在追求幸福,我們拚命努力追逐,反而幸福感越來越少。反而我們人與人之間交往,卻生活在恐慌不安,彼此的猜忌,彼此的不信任,彼此 的不安當中。所以我們感受今天人心最失落的是什麼?是沒有安全感。我們房子越住越大,我們銀行裡的錢可能越存越多。請問今天的身心世界安定嗎?心安嗎?我 們是不是很迷茫?我們反而更迷茫了。這是一個結果,我們要找到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心迷失了,迷的越來越深了。古人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本來是道義、恩 義、情義的結合。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以勢交者,勢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

  我們家長希望孩子一生有貴人,甚至到寺廟燒香去求。假如我們的孩子從小沒有教給恭敬有禮地對待長輩,貴人都會從他的身邊擦肩而過。一分誠敬得一 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當我們能夠恭敬尊重別人的時候,反而我們的人生得到更多更大的利益。我們今天要學真誠,要學恭敬,要從哪裡學呢?我們的古人 告訴我們,自卑而尊人。就是放低自己,縮小自己,放大別人,禮敬別人。在古時候,這個自卑尊人從哪裡體現呢?從我們的稱呼上,今天問別人的姓名,都問請問 您貴姓?我們會說敝姓、草字。稱人家父母:令尊、令堂。稱自己父母:家嚴、家慈。稱人家妻子:令正、尊夫人。稱自己妻子:拙荊、賤內。包括皇帝到諸侯,人 與人之間特別的謙卑謙恭,人際關係特別的和諧,不是自高自大。我們在行為上,現在看到最典型的鞠躬禮。頭在我們的身體是最尊貴的部位,我們面對別人肯把頭 低下去,別人會多感動。別人能夠看到你把頭低下去尊敬他,他也同樣地以禮相待。我們的頭低下去,傲慢之心就會得到降服。

  凡是我們的態度與習性相應的時候,我們的人生會很掙扎,很痛苦;凡是我們的態度與本性相應的時候,我們的人生都會快樂,會幸福。

  禮是活潑的,是能夠通權達變的,禮不要繁瑣,繁瑣就失去了意義。要恰到好處,恰如其份,要把握好分寸。

  禮的本質是什麼呢?就是一個敬字。我們說德輝動於內,禮發諸外。沒有敬就沒有禮,敬是德之所具,一個敬字是禮的全部精神。假如沒有敬,就失去禮。敬是發自內心對他人的恭敬,表裡要一致,我們要做到從內心來恭敬。

  毋不敬,無所不敬,對人、事、物都要敬。有一次顏淵問夫子仁的具體做法是什麼?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城市村落依大地而坐落安住,樹木花草依大地而生長茂盛,人依《弟子規》依五倫八德教育而紮根成長成就,成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真正的人,一個對國家,對民族有貢獻的人。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共同攜起手來,用我們的行為,為我們的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