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yikinki123
-- 發表時間:2009/8/25 上午 06:18:09
-- 【轉貼】甲醛是一無色具有強烈刺激氣味的氣體,它廣泛運用於建築物材料及日常生活用品當中,若添加過量,就有致命的危機!
甲醛是一無色具有強烈刺激氣味的氣體,它廣泛運用於建築物材料及日常生活用品當中,若添加過量,就有致命的危機! 甲醛對黏膜有強烈刺激性,密閉空間中濃度過量會引起咽喉疼痛,直接食入含有甲醛食品則會造成中毒反應。 世界衛生組織已認定甲醛為致癌和致畸形物質,市面上部份黑心商品含有過量甲醛,民眾在購買時必須特別小心。 甲醛 formaldehyde 亦稱蟻醛(methanal)。 化學式為HCHO。 最簡單的醛類有機化合物,大量用於各類化工生產過程中。 主要由甲醇氣相氧化法製備,通常以福馬林(含甲醛37%的水溶液)形式出售。 福馬林脫水形成結晶三聚物三氧雜環己烷,或無定形聚合物多聚甲醛,是甲醛氣的簡便來源。 甲醛和氨生成優洛托品(六次甲基四胺),可用作尿道消毒劑。 優洛托品硝化得黑索今炸藥(RDX,環三次甲基三硝胺)。在氫氧化鈣存在下,甲醛與乙醛反應可得季戊四醇。 季戊四醇的四硝酸酯是季戊炸藥(PETN)。大量甲醛用於生產脲醛樹脂、酚醛樹脂和縮醛樹脂。 甲醛可將各種植物蛋白處理成纖維狀,這個特點既用於製革也用作消毒劑、屍體防腐劑和土壤滅菌劑,純甲醛為無色可燃氣體,有很強的刺激性氣味,對黏膜有強烈刺激性。
甲醛 formaldehyde HCHO主要由甲醇製得。 常溫下為無色氣體,具有強烈刺激性和窒息性臭味。 與空氣能形成爆炸混合物。 其商品形式通常為含甲醛35%∼50%(質量)水溶液,稱為福爾馬林。 沿革 甲醛是1859年由俄國A.M.布特列洛夫發現的,1889年德國首次由甲醇生產甲醛。 此後,其他國家也陸續用此法建立生產裝置,並不斷改進生產工藝。 此外,美國曾建過幾座用低碳烷烴(主要為C3∼C4)氧化法生產甲醛的工廠,日本也曾建立以二甲醚為原料生產甲醛的裝置,但這些生產路線均沒有獲得發展。 生產方法 在工業上從甲醇製取甲醛的生產(見彩圖 甲醛工廠 )﹐按所用催化劑的不同﹐ 有兩種方法﹕ 銀催化法 在過量甲醇存在下即在高於甲醇-空氣的爆炸上限進行操作。 甲醇在銀催化劑(見金屬催化劑)上﹐於常壓下發生脫氫和氧化反應﹐反應溫度600∼720℃﹐反應式為﹕ CHOH→CHO+H H+O→HO 工藝上(見圖 典型的銀催化法甲醇製甲醛工藝流程 )﹐先將空氣噴入預熱過的甲醇中使之汽化﹐並與蒸汽混合。 混合氣體加熱後﹐通入裝有銀催化劑的反應器進行反應﹐反應後的氣體在廢熱鍋爐中換熱﹐被快速冷卻﹐並產生蒸汽。 經進一步冷卻後的反應氣體進入吸收塔用水逆流吸收。 蒸餾吸收液回收未反應的甲醇(循環使用)﹐並得到產品甲醛﹐該法的甲醛收率約89%∼91%。 銀催化法的優點是投資省﹐電耗低﹐產品中甲酸含量少﹐尾氣中含氫﹐其熱值約1970kJ/m﹐可回收作燃料。 缺點是甲醇消耗量大﹐對甲醇純度要求高﹐產品濃度較低。 鐵-鉬氧化物催化法 與銀催化法相反﹐該法在空氣過剩即在低於甲醇-空氣爆炸下限條件下進行操作。 反應在常壓、300∼450℃下進行。 催化劑為氧化鐵-氧化鉬(見金屬氧化物催化劑)﹐有時尚添加鈷、鉻等氧化物作助催化劑。 採用管式反應器﹐並用高沸點液體作為熱載體移出反應熱﹐用於生產蒸汽。 冷卻到100℃以下的反應氣體﹐在吸收塔中被水吸收﹐調節水量可得到37%∼55%(質量)的甲醛產品。 甲醇轉化率為95%∼99%﹐甲醛收率可達91%∼94%。 此法優點是反應溫度低﹐甲醇轉化率和甲醛產率高﹐不需蒸餾裝置﹐產品濃度高﹐副產蒸汽的壓力高﹐數量多。 缺點是工廠投資大、電耗高﹐產品中甲酸含量高﹐有時需用離子交換法脫除。 此外﹐從丙烷、丁烷製甲醛﹐是在350∼450℃和0.7∼5MPa下用非催化空氣氧化法實現的。 由甲烷直接製甲醛一直未獲推廣。 蘇聯和中國等在20世紀50∼70年代用甲烷常壓催化空氣氧化法建設了一些小型裝置﹐中國採用一氧化氮、硼砂為催化劑﹐反應溫度約630℃。 甲烷法雖然不是生產甲醛的經濟方法﹐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可滿足對少量甲醛的需要﹐因而至今仍有小型裝置在運轉。 從二甲醚製甲醛是在常壓、450∼500℃、以氧化鎢為催化劑的條件下﹐用空氣進行氧化來實現的。 用途 工業上生產和銷售的甲醛通常是它的水溶液。 大部分甲醛用於製造醛樹脂、酚醛樹脂和三聚氰胺-甲醛樹脂 用甲醛可製醛緩效肥料、三聚甲醛和工程塑料聚甲醛﹐也可以合成季戊四醇、烏洛托品、三羥甲基丙烷、1﹐4-丁二醇、異戊二烯、4﹐4-二苯甲烷二異氰酸酯(MDI)等。 甲醛可用作農藥﹐此外還用作製造氯黴素、香料、染料的原料。 無水甲醛可用於製造農藥草甘膦。 甲醛還用於消毒防腐等。 http://service.wordpedia.com/search/Content.asp?ID=25170&hash=3C94A37316001FE32C90D87D8B22AF56 布特列洛夫 Butlerov, Aleksandr (Mikhaylovich) 布特列洛夫 Novosti Press Agency (1828.9.6,俄羅斯 奇斯托波爾∼1886.8.17,布特列洛夫卡) 俄國化學家,對於推進化學中的結構理論,尤其是關於結構相似化合物之迅速相互轉變的特性——互變異構的發展有貢獻。 1849年進喀山(Kazan)大學任教師,吸收法國化學家洛朗(Auguste Laurent)和熱拉爾(Charles Gerhardt)的新理論,從事已知化合物新的合成方法及全新的合成產品的研究。 1861年布特列洛夫明確提出化學結構的基本概念︰分子的化學本性不但由原子的數量和類型決定,而且也由它們的排列所決定。 布特列洛夫預見並驗證了異構體的存在(由相同原子組成但空間排列不同的分子),如丁烷有2種、戊烷有3種。 1866年合成了異丁烷。 2年後又發現不飽和有機化合物含有多重鍵。 福爾馬林 formalin 甲醛的水溶液,通常含35%∼50%(質量)甲醛和少量穩定劑甲醇,是甲醛單體、甲二醇、聚氧甲二醇以及它們的半縮醛的平衡混合物,其平衡組成與溫度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