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5/3/20 上午 01:07:47
-- 【轉貼】祈雨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蕅益大師目睹「四月亢旱不雨」,見農夫憂心如搗杵,遑遑不安,作了八首〈四月〉賦,將旱災歸咎於「士民失德」。 去年風雨不調,水庫見底。今年,春雷不響,好雨不降,不見旱象有何舒解,誰不憂心! 士民失德 水資源不敷使用,不能全怪老天,人謀不臧是主要源頭。佛門《百丈清規證義.祈雨》云:「亢陽為災,百物就槁,匪上天之降罰,由下民之多愆。」陽氣過盛,陰雨不降,以致萬物枯槁,這並非上天要降罰蒼生,而是下民作為多有過失的緣故。 旱澇,誰之過?聖如堯王,難免九年之水。湯王順天應人,也有七年之旱。人不照天理,天不按甲子,大旱大澇,隨心所現,唯識所變,誰能置身事外!明末蕅益大師目睹「四月亢旱不雨」,見農夫憂心如搗杵,遑遑不安,作了八首〈四月〉賦,將旱災歸咎於「士民失德」。蕅祖賦云: 「民之無知,競騖其私;病既孔急,曾莫爾醫; 嗟彼達士,為則為儀;胡反自局,而無遠思。」 下民無有智慧,競相追求內心私欲,病已嚴重,還不知尋醫治愈。朝堂上有權有位的達官之士,理應以身作則,作民模範,卻自我設限於所學所知,不肯作長遠之計。百姓為滿足私欲,貪瞋熾盛,以下犯上,造下種種殺盜惡業,如何能感召風調雨順?廟堂之士,缺乏遠見,固守拘墟之見,不懂得從人心的根本調理,以至治絲益棼。
從心解旱 雨從天上來,如何從心上覓得呢?《六道集》有一則隋文帝與曇延法師的公案,可資參考。 隋文帝開皇六年,天旱不雨,下詔禮請曇延法師率領三百僧人,於大興殿舉行祈雨儀式,多日無效,文帝詢問曇延法師是何緣故。法師回答說:「天不降雨,原因只差一點點事。」退朝後,皇帝與眾臣商議,大家都無法理解「只差一點點事」真正含意為何?於是下旨,要長安太守蘇威去請教曇延法師。法師答說:「陛下每天日理萬機,眾臣竭力輔佐,雖然君臣上下都能符合人倫法治的體制,但對奧妙造化萬物的上蒼,卻有著不恭敬的罪過,所以求雨不成,就是差這一點點事。」 隋文帝明瞭法師意思後,即刻下令負責的臣子,擇良辰吉日在大興殿,由皇帝親自舉行祈雨儀式,儀式中請曇延法師登上御座,傳授八關齋戒,皇帝與五品以上大臣,則面北席地而坐。當時日正中天,天氣炎熱如焚,大臣依序受戒完後,竟然下起了傾盆大雨,文帝大悅。從此,只要曇延法師上朝,皇帝一定親手奉上御供齋飯。並禮請曇延法師到大興殿為皇帝傳授菩薩戒。又詔令天下,每年正月、五月、九月,以及每月六齋日,都不得殺害眾生性命。 念佛得雨 曇延法師,因有平日證悟功勛,故能感通朝堂達士,以佛法洗心革面,持戒不殺,普降甘霖。至於淨土念佛之人,如何洗淨過愆,感得好雨滋潤?明末蓮池大師,各地參學回到杭州,欲覓一處深山養道,見西湖邊的雲棲山十分幽靜,於是結茅駐錫下來。此時亢旱不雨,山下居民無法蒔田種植,便連袂禮請蓮池大師求雨。大師說:「老僧在此,只知念佛,並無祈雨法術。」村民說:「只要大師念佛。」蓮池大師答應下來,循著田埂,敲擊木魚念佛。不久,天落大雨,注到田裡。 居民感戴大師的德行,出錢出力在山下建築一座梵剎,名為雲棲寺。 絕不迂闊 信心不足的人,或許會懷疑:「我既無曇延法師的大德,又無蓮池大師的念佛功夫,念的佛號如何感召天降時雨?」 民國年間,依印光祖師皈依學佛的弟子江易園居士,他曾任教職,做過校長,後來隱居家鄉修持。當家鄉婺源鬧乾旱,他勸鄉人一心念佛,也感得大雨解旱。印光大師在〈淨業社開示法語〉說:「江易園居士平生最歡喜念佛。對於念佛法門,提倡不遺餘力,頗著靈感。去年婺源地方亢旱,易園勸大家一心念佛,不幾日即下大雨。因此立一佛光蓮社。」以心作佛,是心是佛,心既是佛了,那所現的境豈非圓滿無礙的佛境界?念佛得雨,心誠則靈,絕不迂闊。 目前的人造雨,用的是飛機灑播乾冰,或是地上燃燒碘化銀,聚雲成雨。應該飄到其他國家才成熟降雨的雲層,被我們用人為方式攔劫,這與「無不覆幬」的天道豈能相應?乾旱絕非簡單孤立的事情,人的行為占了重要因素,道德更是影響行為的主因。不去探究人類行為造成的影響,卻寄望以人工降雨方式補救,往往徒勞無功;即使獲得一時的「成功」,卻可能招來更大的災禍。 最佳的造雨,應從根除「士民失德」做起,用佛法拔除人心貪欲,以念佛化戾氣為祥和,何愁雨不順時而行!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5/3/20 下午 08:44:22編輯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