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超心理科學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6) ---- [轉貼]盜墓史上“活見鬼”之謎:呂皇后屍身不腐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6&id=6180) |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07/4/18 上午 03:13:36 -- [轉貼]盜墓史上“活見鬼”之謎:呂皇后屍身不腐 “活見鬼”什麼意思?現代詞典解釋,喻意事情離奇古怪,不可理解。在中國盜墓史上,這類“活見鬼”現象很多,至今仍傳得神乎神乎的。
首推的“活見鬼”是漢高祖劉邦的長陵被赤眉軍(把眉毛抹成紅色作為標記,得名)掘開後,同陵異穴裏的皇后呂雉嬌麗如生,結果遭兵士姦污。有人懷疑此事不合常理,屍體曆二百年仍“栩栩如生”,不可理解;奸屍則更奇怪了。呂雉是劉邦發跡之前的原配妻子,死于西元前180年,比劉邦遲死15年。赤眉軍于王莽在位的天鳳5年(西元18年)在莒(今山東莒縣)起事,首領為琅琊人樊崇,以泰山周圍為根據地,與篡位的王莽政權對抗。後迅速壯大,號稱有10萬之眾,遂西進關中,攻下長安。
赤眉軍殺死西漢末帝劉玄那一年是西元25年,以此時間來推算,到掘陵時跨度長達205年,曆如此長的時間屍體沒有腐爛?再說,呂雉生於西元前241年,到她死時已是61歲,應該是一個滿臉皺紋的老太婆了。史載,當年呂雉三、四十歲時已吸引不了劉邦,而讓戚夫人受到專寵。生前已無魅力,是個醜女人,死後還能咋樣迷人?無稽之談。如果有士兵對這樣的老女人屍體感興趣才真是“活見鬼”呢!
但是,史上對此呂雉屍體遭辱一事還確有記載,而且奸的還非呂雉一個。《後漢書·劉宣子傳》記載,赤眉軍進入關中,攻佔長安後,焚燒了皇宮,又把西漢帝王陵寑作為發洩的對象。赤眉軍頂風冒雪趕到今天陝西咸陽附近,“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污辱呂後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再說,赤眉軍要作對的就是劉家天下,報復辱屍的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但有人仍質疑《後漢書》記錄的可靠性。作者范曄是南朝宋(西元420-479年)人,著書時間距事發時間已逾400年。
呂雉的屍體二百年後到底是不是“栩栩如生”,遭奸屍沒有,由於距離年代的久遠,當年又不可能有現在的錄音錄影設備,這已成為中國盜墓史永遠解不開的妖豔謎案。但解不開謎案,並不等於“活見鬼”現象就不存在。雖然呂雉的屍體遭奸尚有疑點,但根據當DK古發現可以證明一點,人死下葬後,屍體長期完好保存,曆幾百年不腐並非是不可能的事情,特殊情況下,甚至“千年不腐”,如埃及的“木乃伊”。
20世紀70年代就出了一個被不少人嘖嘖稱奇的“活見鬼”事情。當年新中國的考古人員在湖南長沙出土的馬王堆漢墓中的驚訝地發現,與呂雉同處西漢時期的女主人辛追,距今2000年,出土時,這位死時已51歲的“老太太”全身仍潤澤如鮮,皮膚覆蓋完整,毛髮尚存,指、趾紋路清晰,肌肉尚有彈性,如剛入葬不久一般。後來,憑現代類比技術,根據她的屍骨結構,描繪出了她50歲、30歲、18歲、6歲時的面貌,實乃古今奇觀。
事實上,不論是盜掘,還是考古,“活見鬼”現象不是個例,屍體曆幾百年後仍完好的並不少見,我曾採訪過多位考古工作人員,他們多遇到過“活見鬼”現象。民間傳說中的另一種“活見鬼”現象——詐屍(假復活),就是屍體得到很好保存後出現的奇異現象。中國歷史上最變態的盜墓者劉去(見前文《中國歷史上的十二大盜墓狂人》)就遇到過這樣“活見鬼”奇事,嚇得他半死。劉去在盜魏王子且渠的墓時,發現魏“墳甚淺狹,無棺槨,但有廣六尺,長一丈的一張石床和一道石屏。床下悉是雲母,上有兩屍,一男一女,皆二十許,俱東首裸臥,無衣無被,但肌膚顏色有如生人,鬢髮牙齒,不異生人。王懼,不敢侵害,還擁閉如舊。”這記載的大概意思就是,劉去掘開墓穴後看到了兩具赤裸的男女,就如活人一樣,感到十分害怕,不敢再盜掘了,趕緊出來,把盜洞掩去,將陵墓恢復和原來一樣。
劉去在盜掘晉幽公墓時也遇到了“活見鬼”。
晉幽公的墓穴高大雄偉,劉去掘墓時發現上面一層儘是白堊土,“撥除一丈多深,乃見一尺厚雲母,清除後發現一百餘具屍體,縱橫相枕,皆未朽爛。惟有一名男子,其餘皆女子,或坐或臥,亦有立者,衣服形色,不異生人。”後世考古專家推斷,這一百多個女子,都是當時生殉陪葬的。這意外的發現為古代生殉制提供了一個佐證。上述關於劉去盜墓的記載見於《太平廣記》,《太平廣記》是中國宋朝初年由李昉、徐鉉、吳淑等十二人奉宋太宗趙光義之命編纂的,專收中國古代野史傳記、鬼怪小說為主的雜著。這證明,劉去盜墓遇到“活見鬼”,在此前的流傳已非一時了。
中國古代專業盜墓第一人曹操(見前文《中國歷史上的十二大盜墓狂人》),設“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專事盜墓。從漢梁孝王劉武的陵墓中盜得大量財寶後,還幹了一件壞事——將劉武“祼屍”,這成為袁紹討伐他的一大罪狀:“操帥將吏士,親臨了掘,破棺裸屍,掠取金寶。”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在曹操手下掘開劉武王陵後,劉武的屍體也沒有腐爛,不然一代大才子陳琳在起草檄文時,就不會用“破棺裸屍”來表述曹操的一大罪狀。 |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07/4/18 上午 03:13:56 -- 最“活見鬼”的事情要算東晉人卞壺的身後事。
卞壺(西元281~328年),為東晉初年著名武將,濟陰冤句人(今山東菏澤),輔佐東晉成帝司馬衍有功官,至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48歲時為國而死,死後被厚葬于現在的南京朝天宮一帶,並修建有卞公祠,豎御賜忠節坊,牌坊前的水井被稱為忠孝泉井。司馬德宗在位時的義熙九年(西元413年),有人盜發了卞壺墓,發現“剖棺掠之,壺面屍如生,兩手悉拳,爪生達背”。據記載,卞壺被死于晉成帝鹹和三年,也就是西元328年。墳墓被盜是在晉安帝義熙九年,即西元413年,其間相隔85年。過去近百年,卞壺仍“面屍如生”,還長出了能觸到後背的長指甲,到恐怕才是真正的“活見鬼”呢!
“活見鬼”之謎該怎麼解釋?
中國古人相信“鬼”。“鬼”為象形字。甲骨文字形下面就是一個“人”字,上面則是一個可怕的腦袋(非“田”字),古人認為,“鬼”是似人非人的怪物。春秋時期成書的《禮記·祭義》稱“眾生必死,死必歸士,此之謂鬼。”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其《說文》中乾脆稱,“鬼,人所歸為鬼”。所以,在古人看來人的魂靈是不死的,要麼成仙要麼成鬼。只不過分成了生前生後兩個世界,或說兩個活動場所,即一個陽間,一個陰間。活著時是陽間,現實世界;死後的世界是陰間,神秘所在。陵墓就是人死後在陰間的居所,所以,古代人講“事死如事生”,厚葬之風由此興起。[ 生前有什麼,死後就應該有什麼,方便在陰間繼續享用。可見,古人除了對陪葬品的講究和奢求外,對陰間的“生活環境和品質”也很在意,這也是帝王耗費舉國之資營建陵寑的原因之一。除了“房子”即陵墓,要造得好外,對屍體的保存要求亦很高。水銀、濃酒、蜂蜜、沙礫、鹽、草藥都曾被用作屍體保鮮的原料,這給屍體的長期保存提供了條件,不致於下地即腐,速朽成一攤白骨。
目前已公開的考古資料顯示,馬王堆女屍出土的時候棺材裏有一種很神秘的紅色液體,後來化驗就是當年屍體防腐劑。這比現代人用福馬林進行屍體進行保鮮要高明得多,內臟器官完全保留。古代許多屍體保存秘技到現代已失傳了一部分,有的還在民間繼續使用,如現代不少僧人圓寂後,屍身仍可以多年不腐。除了使用“化學方法”處理屍體外,古人對“物理方法”的使用也很在意。
一般情況下是物理、化學兩種方法並用,如古人死後常用玉石等,製成“屁塞”一類的東西,堵住死者的口、耳、鼻、肛門等“七竅”(一說“九竅”)之處,名義是防止“魂靈出竅”,保證魂靈附身、不散,實際上卻有保存屍體的特殊功效。在墓穴、棺槨中,一般都要用木碳、石灰等物質,這些物質都有脫水的作用,對防止或延緩屍體腐爛亦有效果。據此分析,呂雉的屍體在死後二百年仍“栩栩如生”是不奇怪的。現代有學者推測,贏政的屍體很可能仍然保存完好在秦陵的地宮中,這也是基於秦漢時期屍體保存技術水準較高而言。另有一說,古代帝王屍體能保持多年不腐爛,還與他生前大量服用企圖延壽、壯陽的“仙丹”有關,這些含有毒性成份“仙丹”,在體內聚集下來,也能延緩屍體的腐爛時間,甚至得以長期保存。
所以,“活見鬼”現象還是有存在的科學理由的。
當年被劉邦封為“長沙王”的吳芮之墓被掘開後的情形,也讓人驚詫不已。吳芮秦時被封為番陽令,楚王項羽封之為衡山王。劉邦即位,將臨江改長沙,加封他為長沙王。史載,吳芮為官一方,深得民心,劉邦稱帝后第二年西元(前201年)病死,被厚葬在長沙城北。吳芮的墓很高大,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湘水注》記載,“縣北有吳芮墓,廣逾六十八丈,登臨寫目,為廛郭及佳憩也”,墓旁還建有祀廟。但在曹丕在位時黃初末年(西元226年)出現了一件怪事,當政者掘拆了吳墓為孫權的父親孫堅建廟時,看到吳芮“容貌如生”。在陳壽的《三國志》中也有類似描寫:“黃初末,吳人發長沙王吳芮塚,以其塼於臨湘為孫堅立廟。芮容貌如生衣服不朽。”
更奇怪的是,一個當年參與湖南吳芮墓發掘者在安徽看到吳芮第16世孫吳綱時,竟然認出了,說吳綱只比吳芮矮了一點。看來,稱這事為中國盜墓史上的第一奇事倒是頗有道理的:“後豫發者見吳綱曰:‘君何類長沙王吳芮,但微短耳。’”吳綱十分詫異,問是怎麼一回事情,“‘(吳芮)是先祖也,君何由見之?’見者言所由,綱曰:‘更葬否?’答曰:‘即更葬矣。’自芮之卒年至塚發,四百餘年,綱,芮之十六世孫矣。”就是這次“更葬”,吳芮被遷葬家鄉瑤裏(今天安徽省休寧、江西景德鎮一帶),遺跡尚存。吳芮墓被掘一事,正書、地方誌、族譜等史書多有記載,實是中國古代盜墓史上的一大離奇之事,至今稱奇。
近代藏書家、學者丁傳靖編輯錄的《宋人軼事彙編》中記載,北宋被滅後,北宋皇陵區從此無專看管,在北金國扶植下成立的“大齊”政權偽皇帝劉豫喪心病狂,成立“淘沙官”,對北宋帝王陵進行毀滅性盜掘(見《中國歷史上的十二大盜墓狂人·中》一文)。上行下效,民間盜墓之風趙刮越盛,盜墓賊趁火打劫。當時洛陽有一夥盜墓賊,為首的姓朱,綽號“朱漆臉”。這綽號就源於他盜掘宋太祖趙匡胤的永昌陵時的奇聞:在他撬開棺木後,看到趙匡胤屍體上束有玉腰帶,想取下來。因為趙匡胤的屍體太沉,硬取不得,“朱漆臉”便想出了一個法子,用繩索拉起來屍體:繩子一頭束在屍體肩下,一頭套在自己的身上。面對著將將屍體拉離棺底,乘勢把玉腰帶解下。不料,屍體受到擠壓,竟噴了一股黑色粘液,正噴到臉上,從此無法洗掉,“朱漆臉”從此在盜墓圈內傳開了。“朱漆臉”一夥後來被被官府逮住了,最後以盜掘皇陵之罪被砍了頭。趙匡胤死於西元976年,至“大齊”政權1137年滅亡,葬下時間已有161之久,屍體不腐,嘴裏還能噴出粘液,也是一奇了。
南宋在位時間最長(40年)的皇帝理宗趙昀,生於西元1205,得重病死於1264年。1279年,元人滅了南宋後,任命外來和尚、一名西域僧人楊替真珈為江南釋教總攝。楊輦真伽喪盡天良,辱汙道行,來到江南後,將所有南宋帝王陵盜毀一空。在掘開理宗趙昀的永穆陵時,出現異象,竟然有一股“寶氣”(白色氣體)冒出來,發現趙昀雖然死了15年,但屍體一點沒有腐爛,“屍如生”。據說,趙昀死後,做了屍體防腐,在入殮前用水銀進行浸泡。楊輦真伽聽說後,將其屍體從棺內拖出,束著雙腳,倒懸於陵外樹上瀝取水銀三天三夜。隨後又將頭顱弄下來,帶回大都(北京),加工成盛酒的酒具使用(後有人說做成尿壺,如李敖在鳳凰衛視“李敖有話說”中即持此觀點,但史上明確記載,是製成”飲具”)
乾隆年間編修的《紹興府志》記載了此事,“理宗之陵所藏尤厚,啟棺之初,有白氣竟天,蓋寶氣也。理宗之屍如生,其下皆藉以錦,錦之下則承以竹絲細簟,一小廝攫取,擲地有聲,視之乃金絲所成也。或謂含珠有夜明者,遂倒懸其屍樹間,瀝取水銀,如此三日者,竟失其首。或謂西番僧回回,其俗以得帝王骷髏,可以厭勝,致巨富,故盜去耳。”如果趙昀的屍體早早腐爛,未用水銀處理過,或許也能避免死後“頭顱盛酒”之世間罕見、最沒有人性的慘劇發生。這事也透露出帝王家處理屍體秘技:從秦始皇開始,劇毒的水銀就是帝王們死後保證屍體“千年不腐”的重要材料。
現代盜墓史上也發現過“活見鬼”現象,不少人死後下葬多時卻屍體不腐。清惠陵是慈禧太后的兒子、同治皇帝載淳(西元1856-1875年)與皇后阿魯特氏的合葬墓,雖然是晚清帝王陵,死後才開始營建,僅花三年時間,但耗資同樣巨大,共花白銀436萬兩。惠陵前後被盜三次,最早的一次是1945年,後兩次分別是1946年、1948年,系同一夥匪兵所為。這夥盜賊盜寶盜紅了眼,將人性全扔了,把同治和皇后阿魯特氏的屍體都拖了出來,只見同治的屍體已腐爛成一攤骨頭,阿魯特氏的屍體竟然完好如初。
阿魯特氏(1857-1875),蒙古正蘭旗,清狀元戶部尚書崇綺之女,同治十一年,迫於壓力,慈禧封她為皇后。因她是“辛酉政變”中被賜死的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又不順慈禧,慈禧視之若仇人,同治死後不滿百日,她憤然自殺于儲秀宮,1879年與同治帝同葬于惠陵。這夥盜墓賊剝光阿魯特氏的衣服,尋找寶物,最後不死心,又剖開她的肚子。原來傳說阿特魯氏是吞金自殺,遂引起盜墓賊尋寶邪念。後來有民國go-vern-ment調查人員進入惠陵地宮後看到,阿魯特氏的屍體被扔在地宮的東南角,腸子淌在外,雙目微閉,面容完好。整個屍體尚未失水、萎縮,肌肉富有彈性,關節可以正常轉動。令人大惑不解的是,屍體未發現做過任何防腐處理,為什麼70年不腐?
孫殿英盜掘清東陵的事件流傳最廣,不少尚親歷者尚在人世。在民間有傳說,孫殿英手下炸開慈禧陵地宮、掀開棺槨後,出現慈禧“詐屍”的事情。從近來出版的多種考古、盜墓作品中都能看到類似這樣的文字描述:只見一個雙目微合,面龐如生的女人,身穿華貴富麗的壽衣,頭戴九龍戲珠的鳳冠,靜靜地仰躺在棺槨內,青絲如墨,顴額隆茸······接下來的情形太嚇人了:剛才慈禧還帶粉紅色的臉龐很快變成紫黑,微合的雙目大睜,額骨突現,整個屍體立馬癟了。長有白毛的雙手猛地收縮起來,緊閉的嘴唇在一下子張開來,露出了兩排牙齒······這就是慈禧“炸屍”的經過。
慈禧是1909年下葬於定東陵的,至1928年被掘,也就是18年時間,在皇家嚴格的屍體防腐情況下,“面龐如生”並不令人意外。而所謂“詐屍”,實際上空氣在進入長期封閉棺槨後的自然反應,但竟然把這夥大膽盜陵官兵嚇傻了,一名士兵當場神智不清。嚇出了精神病。“詐屍”這種情況盜墓過程中並非鮮見的現象,與人剛死了的所謂胸中一氣未出來導致假復活的“詐屍”不同,實是屍體快速風化所致。所以,由於目前對包括屍體在內的陵墓內物品出土保存技術,遠遠沒有比放在地下封閉的空間(地宮)中“原封不動”保存更安全,許多官員、專家和考古界人士態度很明確,不支持主動發掘帝王陵寑,那樣只會破壞,而不是開發、保護。
|
-- 作者:夏日的微風 -- 發表時間:2010/10/12 上午 11:58:15 -- ![]() |
-- 作者:ppo -- 發表時間:2011/8/11 上午 07:37:03 -- ![]() |
-- 作者:貞子 -- 發表時間:2012/10/3 上午 04:25:32 -- ![]() |
-- 作者:夏日的微風 -- 發表時間:2015/7/18 上午 05:22:34 -- ![]() |
符合您條件的共有6條 ,第:1 頁/共 1 頁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