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北美佛教生活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8) ---- 【轉貼】從「人身難得」談親近「善知識」的重要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8&id=20701) |
-- 作者:guest -- 發表時間:2010/2/24 上午 08:31:46 -- 【轉貼】從「人身難得」談親近「善知識」的重要 妙心雜誌/圓昭 「佛法難聞,良師難遇,人身難得,諸根難具」 1,這樣的偈文在佛經上常見。「人身難得」,在佛經中有令人慨嘆的形容;如《阿含經》的瞎龜喻 2;「佛法難聞」在經中也有相似瞎龜喻的比喻。而對於「良師難遇」經中將善知識形容像月亮一樣 3;在論中也有提到需有殊勝微妙的大願,才能常值遇大善知識。既然人身如此難得,且正法又難聞,善知識更難求,那要如何在茫茫生死流轉的洪流中,才能保有人身、聞正法及親近善知識?是值得我們去探討! ◎人身得自五戒十善 對於「人身難得」,在《阿含經》的瞎龜喻,給人深刻的印象。其內容描述:在茫茫大海中,有一隨波逐流的小輕木,小輕木上有一孔,瞎龜每一百年才能浮出海面一次,當瞎龜頭伸出海面時,需能準確的套入小輕木孔,這樣極微的機率才能轉世為人!雖然能轉世為人,但要六根完具,也是不容易的。既然如此,我們要如何才保有六根具足的人身呢?佛陀開示我們要修持五戒十善。至於如何行持五戒十善,須有正知見(內含有智慧成分)的攝導為前提,才能達成戒行的功德。 佛教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除了不殺生、不飲酒,與世間的界定有深淺差別外,其他三項則與世間的道德規範是相似的。佛教的不殺生比世間法還要徹底,世間法律的規範是以不殺人為主(不包括其他動物),而佛教卻是連殺害的心都不可有,況乎殺害其他生界?由此可以看出佛教是治本的;而世間法是治標的,這樣有選擇性以不殺人為主,無視其他動物的生命,其實會潛藏著殺機。平日視殺害動物為理所當然之見解,且實際從事的人,在這樣的過程中增長殺念,當與他人發生大衝突時,加上旁有器物的助緣,在缺乏理智的狀態下,很容易做出殺傷他人的行為。 在幾年前,有一位日本的國中生殺死國小學童,根據報導這孩子平日即有虐殺動物的習慣,加上家人未能積極給予制止與導正,漸形成偏差的知見,及養成嗜殺的性格,因而才會做出終身遺憾的事情。民國八十一年初,民間流行以「挫魚」為娛樂的行業,昭慧法師也基於怕此風氣盛行,人心會變得兇殘,社會會充滿著暴戾之氣,因而發起「反挫魚」的運動。由此可知邪見是容易造惡的。 因此,修五戒十善需有正見的攝導,才能分辨什麼是如法,什麼是不如法,實行上較能掌握戒的內涵,正確了解守持戒法對我們有何影響,及對他人的影響為何。 五戒對我們的影響,在消極上是保護我們免墮入惡道,為什麼呢?因為所言所行合於戒法,就能心安理得。一個人不可能同時想兩件事及做兩件事情,因此這方增長了善根,善性循環的會朝向光明,自然而然就會遠離黑暗,不會墮落;因所造的是成為人的業,當然來生還是為人,不會墮入惡道。從積極上來說,若能勤修十善,不只是成為人而已,同時也是進趣佛道的資糧。此外,五戒除了保護自己以外,也能讓眾生能心不畏懼,不受擾亂,大家若能守五戒,社會自然會呈現祥和之氣。 所以,不能輕視我們的為善為惡,俗語說:勿以惡小為之,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勿以善小而不為,水滴雖微漸盈大器。這些都是引領我們上升或是下墮的主因。我們必須要有這樣的認知。 因此修五戒十善的前提,須有正確的知見,實行上更能掌握其要義,也才能達成實質的效益及戒行的功德。 ◎聞法來自善知識 修學佛道的歷程中,除了修五戒十善,重要的還要不斷的熏修,確立正知見,才能保有人身,也才能趣向佛道。聞、思、修是缺一不可的修持內容,也是般若的正方便,佛曾以:「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4,說是預入聖流所必備的四大條件,這可見親近善知識的重要。在大乘教典也有十法行,這些無不開示聞、思、修之善巧方便;從聞而思,從思而修,從修而向悟入之漸進學程。 「聞」慧是最基礎的,但也是很重要的;就像是建樓層的地基一樣,地基越穩固,樓層就越安全。但是人們卻往往忽略它,或是望文生義的誤解它的深意,聞慧並不是聞多識廣;如果是這樣,那麼與研求世間學問有什麼差別呢?重要的關鍵是必須契應三法印,建立正知見;否則將偏離佛法,甚而背道而馳,這是修學者不能不謹慎注意的!聞法可從善知識或經典而來。 能親近「善知識」是多麼不容易,尤其是引領我們趨向解脫的全德大善知識更難求;若我們不具足大福報無法會遇。那該如何修學呢?佛經上告知我們:初依人,雖沒有斷煩惱,證實性,但已能通達佛性義十六分之一,如於佛法的行解,有一分長處,勝過自己,也就不妨如法親近。因此我們要把握現前會遇的善知識,認真的學習。學習固然重要,但學習的態度卻更重要。 親近善知識者,若未能時時提醒學習的態度,往往會出現一些狀況,不是過於崇拜的加以美化,就是太注意善知識的缺點,而忘了自己的角色。如此過猶不及,反而會成為我們的障礙,一者缺乏理性,不能分辨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而照單全收,這容易落入依人不依法;另一只注意善知識過誤,忘了自己是要來學習對方的優點,而不是來當裁判的。這樣的人障礙多,他忘了人或多或少都有缺點的,就算是開悟證果的羅漢也都還有餘習。經上也說︰「若彼於師,住嫌恨心、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因此,他常常當一位入寶山而空手回的人。這是非常可惜的! 每個善知識都有其特色,親近善知識,目的是要聽聞正法,因此參學者應有的態度,佛經上告訴我們:「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我們要學習他的長處,而不是要去注意他的短處,但也不能盲目無知的錯把短處當長處,或把短處給予合理化。時時提醒自己要學什麼?還有一點,就是不能起輕慢心,恃自凌他不從善知識之教。其實受教、不受教,有其原因,除與善根有關之外,當然與善知識有緣與否也有關係,但更重要的,還是個人問題,因此先要調伏慢心,才能受益;就像善財童子的參學,就是我們很好的學習典範,他從不錯失任何善知識,參學時能以虛懷若谷的心去相應善法,不相應惡法,所以在他看來,何處沒有善知識呢?因為他清楚他自己要什麼,如實知,如實行。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難也能突圍。 ◎結語 「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雖然是耳熟能詳的話,很值得深思再深思,有些人親近善知識是用來炫耀自己,常說我已遍參無以計數的「名」僧,用此來烘抬自己,倚老賣老;但這些對他生命並沒有提升,反而是增加另一層煩惱障礙,這樣的人就算與佛同世,且能親聞佛開示,也是無所助益的,因為他是選擇性的吸收。 經上說:「於所餘力最為殊勝,云何為二:一者於外力中善知識力最為殊勝,二者於內力中正思惟力最為殊勝。當知此中離諸障礙,先修福業,於衣食等無匱乏等,名餘外力。除正思惟相應想外,餘斷支分,名餘內力,外善知識者,謂從彼聞無上正法,由此故名從他聞音。內正思惟者,謂此無間能發正見,為上首道。」 5 善知識是方便力,重要的是你是否將佛法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否則只是食人糟粕而已,既不營養也不衛生。 總之,親近善知識,在末法時代已經非常不容易了;能否受益?端看我們的是以什麼樣的學習態度來決定了! |
-- 作者:godaikin2003 -- 發表時間:2010/2/25 上午 04:20:01 -- 感恩版大分享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