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檢視主題

-  佛網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index.asp)
--  北美佛教生活版(Life論壇)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list.asp?boardid=8)
----  【轉貼】觀想修不好,怎樣才能堅持---達真堪布  (http://buddhanet.idv.tw/aspboard/dispbbs.asp?boardid=8&id=33565)

--  作者:good
--  發表時間:2012/10/26 上午 03:06:28
--  【轉貼】觀想修不好,怎樣才能堅持---達真堪布
問:每次都觀修我都觀修不好,所以沒有信心做,怎麼才能堅持下去呢?

達真堪布答:你觀想不出來就不修了,那你就永遠也觀不出來了。你現在觀不出來,所以才要觀啊!觀出來就好了。你把緣起性空的道理明白了,那你會特別願意做。對最基本的因果、輪回這些道理有甚深的體會,也會精進,不可能這樣懈怠。還是自己明白得不夠,智慧不夠。

真明白了以後,佛法對我們的利益多大啊!無論是金剛薩垛除障法,還是其他法,都一樣。若是你修成了,你就什麼都有了,世間這一切福報也有了。身體能健康,家庭能和睦,工作能順利,可以說是心想事成。這是多大的利益啊!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意識到,沒有真正去深信。

我們知道錢對我們的好處,所以我們特別執著錢,為了一百萬,怎麼都可以,晚上不睡覺都可以。你看金剛薩垛除障法,它不僅能給我們暫時的利益,還能給我們究意的利益。它給我們的快樂是永恆的,幸福是永恆的,福報是永恆的。你真正明白了,深信了,還能懈怠嗎?佛法真的是如意寶啊!

我們發心儀軌裏有一句:“廢俱獲至寶”。我們現在為生活、為世間這些暫時利益,起早貪黑努力奮鬥,這都像是撿垃圾。你在撿垃圾的過程中,突然得到了如意寶,但是你沒有意識到是一個如意寶,你認為這是一塊石頭,又把它扔進垃圾桶裏了,這還是是福報不夠。佛法真的是不可思議。看看我們的歷代祖師、那些大德高僧的傳記,他們在山洞裏修行,沒有為世間的福報做任何的事情,他們想要的不是世間的名聞利養,但是也沒有躲開名聞利養,這都是自然就來的。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2/10/26 上午 05:56:26
--  【轉貼】佛教小故事:懷寶愁窮

文:子敬 

  
阿育王經記載:從前有一位窮苦的老公公,獨自住在一間破茅屋裏,幸而沒有妻兒室家之累,還能依靠砍柴度日。他若干年前,在市上以極低廉的價錢,買到一把犀利無比的斧頭,因此入山樵柴,生活雖是清貧,還能將就度日。老人不知手中的斧是眾寶之王,一向不在意,每一入山,亂斫堅木,斧往往這樣受到傷損,損傷了再磨一磨,又不經意的使用,受損了又再磨,就這樣這柄斧頭逐漸消瘦,已經消磨了過半。
  

忽然有一位識寶的富商行家,遠從萬里外來,攜帶豐厚的資金,到處搜集眾寶。他看見窮老公手中的斧,生大驚喜,一心想得這寶中之王,就如同磁石碰上了鐵,不忍離開。

  
於是一再殷勤的問老公公:「老公公您是否願意把這斧頭賣出呢?」老公公說:「這是我生活依靠的工具,不願賣出。」「這把舊斧頭賣出去可以得到很多金子,生活自然不必憂愁,也不用那麼辛苦上山採薪了。」當時的買賣,還沒有金錢的制度,大量的交易,是用絹來論價的。富商說:「我現用絹一百匹,換您那把舊斧?」窮老公公心中暗想:「一把舊斧,值不了幾文錢,卻說要拿百匹的絹和我交換,該不是故意開玩笑吧!」低頭這樣懷疑著,還未回答,富商又說:「如果百匹的絹您還不滿意,那再加一倍,換絹二百匹,願意成交嗎?」老公公若有所失,悵然不樂。富商說:「老公公您嫌太少,那就痛快一點,我出絹五百匹,怎麼樣?」窮老公公剎時放聲大哭,並且一邊哭一邊說:「我不是嫌絹少,只恨我愚癡,這斧本來長一尺半,被我損了磨,磨了又損,消磨大半,現只剩五寸,能換得絹五百匹,所以傷心哪!」富商說:「那您不用覺得遺憾,這樣吧,我給您絹一千匹,怎樣?」於是彼此皆大歡喜,立刻成交。
  

這斧是眾寶之王,地面不論多廣大多狹隘,只要將斧頭放在地上,拿柴來燒,則寸寸的土壤,都成了至寶。
  

釋迦世尊,就以這個斧來比喻十方無量恆河沙諸佛的一切稀有法寶,只要有緣遇到了,肯如法修持,那人人都可以超凡入聖,乃至究竟成佛。十方無量諸佛,都由人道修成,人身多麼可貴而易失。我們幸得人身,六根完具,如果親近善知識,明達世理,勤求解脫之道,必然聖功可得。可惜愚昧無知,隨波逐流,起心動念,舉手投足,無非是過,業緣牽絆,生死浮沈,輾轉受苦,就好像那老公公,得了寶,卻不知珍惜,逐步摧殘、逐步消磨,損失過半,還不自知。每一眾生都懷有寶中之王,大多數人卻不自知,日夜愁窮,有如那窮老公公,豈不太可惜了嗎?

                   

明倫月刊 第186期 77年7,8月發行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2/10/26 上午 05:57:05
--  【轉貼】和氏璧的故事

楚國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發現一塊叫做璞的玉石。他把這塊璞玉拿去奉獻厲王。厲工不懂璞中含有寶玉,所以把玉匠召來進行鑒定。那匠人看了璞後對厲王說:“這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厲王聽了這話勃然大怒,他大聲喝道:“好一個膽大包天的賤民,你竟敢以亂石充玉欺騙我!”緊接著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腳。和氏忍痛含冤離去。  

厲王死了以後,武王繼位。和氏帶著那塊璞進宮去獻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鑒定那塊璞。玉匠仍然說它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和氏因此又慘遭與第一次獻璞相同的災禍,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腳。  

武王死了以後,文王繼位。和氏來到楚山腳下,抱著那塊璞痛哭起來。一連三天三夜,和氏把淚水哭乾了,又從眼裏哭出血來。附近的村民和過路的行人見此情景都感到悲愴。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況。那差官見了和氏以後問道:“天下受砍腳之刑的人很多,為什麼唯獨你長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說:“我並不是因為腳被砍斷才這樣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塊寶玉被人說成是普通的石頭;一個忠心耿耿的人被說成是騙子。”  

文王聽了差官的彙報以後,覺得有驗證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說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鑿子把璞的表層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說的那樣,裏面露出了寶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並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膽識與忠貞。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2/11/4 下午 01:54:05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2/10/26 上午 06:10:01
--  

經典和祖師大德們用盡了各種言辭讚譽彌陀名號功德 如:


觀經:「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蕅益大師:「一念便能嚴四土 十聲誰肯易千金」
道證法師:「南無阿彌陀佛 是佛給的鑽石,價值勝過三千大千世界!」

聽是這麼聽 內心是否真有如此感受?

念這一聲佛號時  內心真有如獲得無上至寶的歡喜感動嗎?

正如和氏璧的故事  雖然行家看出那是塊價值連城的寶玉  但對不識貨的庸人而言  任憑行家怎麼跟他解釋   在他眼裡那只是一塊不值錢的石頭

道證法師:「聽說不等於知道 知道離深信還有相當距離」

何時才能開智慧  稍微了解體會到這句佛號億萬分之一的功德受用呢?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3/4/14 下午 11:09:53編輯過]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4/14 上午 11:10:54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  作者:凡夫俗子
--  發表時間:2013/10/6 上午 10:39:37
--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