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明王朝造船技術居世界前列,航海能力更是首屈一指。鄭和七下西洋,其航程之遠、歷時之久、船舶數量之多、噸位之大,在當時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鄭和船隊組織嚴密、武裝精良、訓練有素,堪稱“無敵艦隊”。那麽,爲何明代海軍未能稱雄海上呢?
地緣政治
由於地域特徵的影響,中國海軍歷來不怎麽受重視。中國北方陸路可通歐非大陸,歷史上有名的幾次拓疆均是通過陸路進行的。而南方臨海,僅臺灣、海南兩個靠近大陸的大島又歷來是中國國領土,外國勢力由於距離遙遠並沒有大舉進攻中國的可能,不時騷擾我東南沿海的倭寇,作戰能力並不是很大。歷朝歷代的威脅主要來自北方少數民族和自身的腐敗無能,相比而言反而都將江南作爲自己穩固的後方。明初雖有強大的海軍,卻沒有很好的海戰經驗,只是當時航海也發達並最早配備了火器。鄭和七下西洋,更多的是處於開拓視野或耀武揚威,並非軍事或經濟上的需求。比較西方,歐洲先後極盛一時的各海上強國,在地理上都有控制制海權的客觀要求。同時,歐洲皇室也很重視海軍發展,尤其是火炮船的發展,並善於吸取別國經驗,這些都成爲海上擴張強大的“硬體”條件。
陸戰思維
中國古代水軍列陣方法靈活多變,優於西方早期海軍的戰術。但隨著艦載火炮的發展,中國未能趕上世界上火炮取代冷兵器的步伐,海戰戰術未能取得長足進展。相比西方舷炮戰術的發展,中國明代海軍就顯得落伍了。同時,明代海軍並未留下太多的海戰文明成果。僅《海國圖志》涉及海防,而此書主要針對倭寇掠奪沿海的歷史、路徑、裝備、戰術等提出了禦近海、固海岸、嚴城守的三層防禦思想,其基本思想仍舊是將海戰盡可能地放在陸上解決,並沒有發展海軍積極防禦的思想,進攻戰術則更是空白。
內戰頻仍
明代近200年的歷史,一直處於不安定的動亂時期。倭寇從元末明初便一直騷擾我東南沿海,至嘉靖年間日甚。直至1566年才由戚繼光基本清除。另外還有蒙古瓦刺部的入侵,特別是1449年瓦刺部在土木堡大敗明軍並俘獲禦駕親征的明英宗,對明朝的軍事實力是一個極大的打擊。雖有于謙力排衆議保住北京,但明朝的江山早已動搖。由於戰爭不斷,未出現類似於唐朝幾代皇帝的太平盛世。國家有限的稅收被用來平定戰爭和宮廷揮霍,就不可能有精力去發展海軍,更不用談海上擴張。
革新不夠
明代火器發展居世界前列,特別是明初。明代火炮發展達到空前水平,15世紀開始製造的“無敵大將軍炮”,移動靈活,威力強大。明中葉爆炸彈的出現,更是中國火器的一項意義重大的變革。但是明代戰船火炮威力有限,不利於遠端攻擊,這樣海戰中火器的威力就發揮不出來。中國明代在露梁海戰中採用的仍是殺傷力極小的火器,採用的戰法是利用船體優勢居高臨下發射火器引燃敵艦,這其實和明初朱元璋、陳友諒在鄱陽湖交戰時使用的方法一樣,仍舊是以船爲平臺的陸戰。西方則首先將火炮與艦船相結合,成爲古戰船的一大飛躍,從而控制制海權並延續至今。
此外,明代火器的射程短、命中率低等不足也大大降低了海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