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歷史風雲版(Life論壇) → 【轉貼】中國軍隊是否真能打敗日本?

您是本帖的第 585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中國軍隊是否真能打敗日本?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1
積分:12561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中國軍隊是否真能打敗日本?

 

馬悲鳴


《楓華園﹒FHY9901B》上,林思雲文‘日本是中國的敵人嗎?’寫得不錯。筆者在《中國進藏與日本侵華之類比﹒fhy987b》中隨便提到“中國軍隊,不管是國軍、共軍還是清兵,根本打不過日軍”。不料被讀者指作“讀來有趣得很”的“最為出奇至勝的觀點”。這些讀者大概都不曾想過,中國軍隊究竟是否有能力獨自打敗日軍?


一、評價軍隊優劣的兩個條件

評價一支軍隊的優劣有兩個條件。第一是裝備,第二得不怕死。一支裝備差的軍隊敗給了裝備好的軍隊並不丟人,--人家裝備不行。若是反過來,裝備好的軍隊敗給了裝備差的軍隊,那可太丟人了。--你有這麽好的裝備怎麽還輸給人家?

從這兩條看,日軍雖然不怕死,但裝備不行。美軍雖然裝備好,但怕死。數來數去,最優秀的軍隊還得屬德軍﹔--裝備既好,又不怕死。衹有真正和德軍打過,而又沒有大敗的軍隊,才能算得上勁旅。蘇軍與德軍正面較量過,雖然一開始大敗虧輸,但最後還是反敗為勝了。所以蘇軍堪稱勁旅。英軍和美軍也和德軍較量過,所以也算得勁旅。法軍和德軍的較量以馬奇諾防線被輕易突破而大敗請降終,故法軍算不得勁旅。

可惜德軍這麽一支優秀部隊被一名神經質的領袖統帥,犯了多線出擊的兵家大忌而為聯軍所敗。從此這個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支好軍隊了。當前戰鬥力最強的美軍衹不過程式作業而已。裝備已完全取代了士氣。

兩軍對壘,消耗的是兩國工業製品,對峙的是兩國文化背景。工業製品就是裝備,文化背景就是士氣。從這兩條上說,中國軍隊都不如日本。日軍和美軍相比,裝備不行﹔但和中國軍隊相比,裝備可好多了﹔而且日軍的裝備都是自己造的。中國當然也有“漢陽造”﹔但主要裝備,特別是重型裝備大多靠外援和進口。

都人先生駁斥在下的謬論,說是:“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變,中國首批德械裝備的第87師(原第一模範師)和第88師組成第五軍參戰,其結果馬上令《字林西報》和其他西方傳媒評論中國將成為軍事強國的前景。”說來說去,第五軍能和日軍對峙,還是靠了德械裝備。一支軍隊,靠進口的裝備去打仗,怎麽能經得起消耗?況且至今六十多年過去,中國也沒成為軍事強國,可見西方傳媒的評論也多是胡說八道。


二、“內戰內行,外戰外行”

九一八事變,區區兩萬日軍就把二十萬中國軍隊驅逐出東北了。抗戰前夕,日本曾有“三個月滅亡中國”之說。蔣介石私下議論,“哪里用得著三個月,一個月就夠了”。他知道這仗沒法打,所以盡量拖延,以待天時﹔就盼著日本和別的列強打起來,中國好坐收漁人之利。這便是蔣介石被指為“不抗日”的根由。

等到抗戰初起,中國軍隊果然一觸即潰,望風而逃,兵敗如山倒。那些打內戰的精兵良將根本不是日軍對手。等中原國土淪喪殆盡之後,日本才和美國打起來。經駝峰航線和滇緬公路運來了大批美械裝備,中國這才勉強能與日軍相持。中國工業基礎薄弱,裝備不行,打內戰還湊合,對外可就捉襟見肘了。中國軍隊“內戰內行,外戰外行”是沒法子的事。

日軍輸給美軍主要是輸在裝備上。日本的鋼鐵年產量當時衹有四百萬噸,遠不如美國。日本海軍名將山本五十六反對向美國開戰時曾言:“美國的煙囪比日本的樹還多,怎麽個打法?”與蔣介石拖延抗日同出一個道理。日軍的主要裝備,海軍的艦艇和空軍的飛機,與日軍最精銳的部隊,都用在了太平洋戰場上去和美國對壘,被美軍打光了。

中國海軍在開戰的最初幾個月裏,就全部被日軍飛機炸光在中國內河。艦艇上的中國水兵當然都非常英勇﹔但終因中國工業不行,還是逃脫不了被打光的下場。日軍擁有可以一舉全殲美國太平洋艦隊能力的航空母艦戰鬥群,甲板上密麻麻排滿作戰飛機。

日軍和蘇軍在張高峰事件與哈拉欽河事件兩次邊境沖突中都打了個平手﹔說明日蘇兩軍的士氣和裝備旗鼓相當。這兩役日軍也是用作戰飛機爭奪制空權,地面則用大炮狂轟和坦克群推進。而日軍在華部隊基本是輕裝步兵﹔飛機坦克的使用都很有限。--割雞焉用牛刀?

日軍的重型裝備和最優秀的部隊主要消耗在對美作戰上。甚至連關東軍精銳也暗中抽調到太平洋島嶼,去阻擊美軍逐島登陸的跳島攻擊,而遭美軍殲滅。這也是後來關東軍敗給了蘇蒙聯軍的一個原因。美軍是打掉日軍裝備和精銳的主力。蘇軍則是第二支力量。


三、日本不承認敗給了中國

中國戰場上的兩軍其實在相持。日軍衹是進攻的勢頭暫停而已,敗相未顯,更談不上驅逐出境。日軍由於戰線太長,在海上敗給了美軍,導致本土挨了原子彈轟炸和關東軍主力被蘇蒙聯軍殲滅之後,由天皇下詔投降的﹔--並非敗給了中國軍隊。設若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也不去招惹蘇聯,衹一心搶占中國土地,其擴張領土的侵華目的就算大致告成了。日本人私下說:“我們承認敗給了美國,也承認敗給了蘇聯,但我們絕不承認敗給了中國。--中國人是個衹屈服於暴力的民族。”

蘇聯獨當一面,以自己的裝備,自己的力量和舉世最優秀的德軍對抗,並取得最後勝利。歐洲第二戰場是後來才開辟的。所以蘇軍是擊敗德軍的主力。美軍和英軍分屬第二三支力量。

美國二戰期間生產和投入的裝備數量舉世第一。它一國生產的戰鬥機比蘇聯、德國、英國和日本生產戰鬥機的總和還多。但因德軍比日軍裝備好,也和日軍一樣不怕死。所以德軍比日軍優秀。蘇軍是抗擊德軍的主力,美軍是抗擊日軍的主力。根據“抗擊了更優秀軍隊的軍隊更優秀”原則,蘇軍得算二戰首功的冠軍,美軍衹好屈居二功的亞軍,英軍第三名。戰後蘇美兩個超級大國稱霸世界,自有其二戰軍功在,並非全無道理。

毛澤東也看出無法和日軍正面對攻,故其主持制定的中共抗戰方針轉而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作戰反倒其次﹔--“保存自己是第一位的,消滅敵人是第二位的”﹔雖不能說沒有士氣,但裝備差得更遠。


四、抓壯丁上陣談不上士氣

根據後來解密的資料看,英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槍斃了兩百名逃兵。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個處決逃兵的記錄都沒有。

中國戰地記者蕭乾先生在赴歐采訪的船上見到各國乘客都心情沈重。因為各自的祖國都已經宣戰,他們不得不應征回國參戰。雖然心情不好,但畢竟還是應招回國了。其中衹有個無國籍的小夥子與眾不同。因為參戰國徵兵都有規定,凡無國籍者,衹要參加本國軍隊,就給國籍。小夥子這下就能有國籍了,而且可以隨他自己挑選,高興得不得了。

中國也有成千上萬的華僑青年回國參戰。但中國軍隊除了“十萬青年十萬兵”的學生以外,犧牲在戰場上的三百萬抗敵將士裏農民兵的一大部份卻是抓壯丁抓來的。國共兩黨最後大決戰時,國軍抓壯丁是其劣跡,故共產黨大肆宣傳以揚其短。而其實抗戰也是靠抓壯丁,共產黨就不宣傳了。因為宣傳出來就成揚中國人之短了。國民黨當然更不會自暴其短。兩黨都不說,又都控制言論,故後來的國人鮮有知道抓壯丁抗戰這麽回事。

國共兩黨寫的抗戰史都是宣傳幹事執筆,自然衹見熱血青年請纓殺敵,卻從不見抓壯丁。熱血青年充其量不過數以十萬計,那犧牲了的三百萬將士和生還的數百萬將士裏,還不主要都是農民,哪來那麽多熱血青年?

國家無恩於民,特別是無恩於農民。軍閥與國共兩黨連年混戰,國無寧日,誰來了還不都得交糧?皇軍來了也一樣。農民大多沒文化,故國文明的存亡又與他們何干?農民憑什麽就該有抗戰熱情?可打起仗來農民不但得出糧,還得出兵,出血,出命。若不抓壯丁強征,誰肯自願報名?衹有讀過書的鄉紳地主,捨不得自家財產和文化,才可能有抗戰熱情。

抗戰時國民政府規定,凡受過初中以上教育者,不在強征之列。到了這種時候,有錢人才肯出資辦學,讓自家子弟進學以避免服兵役。結果到抗戰結束,每個縣都至少有了一所中學。日本侵華,歪打正著,促成了中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

鄉紳地主雖有抗戰熱情,卻捨不得子弟上前線,都送去上學了﹔自然還得從農民裏抓壯丁。抗戰兵源的大部份來自抓壯丁!用繩子栓成一串串的抓壯丁場面,才是國難當頭,中國士氣普遍真實的寫照。


五、全民都拼光也打不過

雖然從裝備和士氣兩方面講,中國軍隊都大不如日軍。可中國還有一長,就是人多,壯丁多。日軍在華軍事損失五十萬,中國軍隊卻犧牲了三百萬。作戰人員損失比為一比六。

二戰結束時的初步統計,蘇聯損失人口第一,一千六百萬。中國第二,一千兩百萬。中國戰場中日人口損失比為二十四比一。真是“金有狼牙棒,宋有天靈蓋”。若按這個比率繼續打下去的話,那時日本總人口數姑妄以五千萬計,則打光日本的五千萬人口,中國得拼掉十二億才夠。而那時的中國人口滿打滿算還不到五億。也就是說,即使全民都拼光,也打不過人家,--還差著七億呢。

如今中國抗戰損失人口數已經自己給追加到四千萬了,總人口損失比成了八十比一。諾想拼光日本人,中國得賠進四十億去﹔--更打不過人家了。“讀來有趣得很”的“最為出奇至勝的觀點”並非筆者杜撰,而是根據中國自己做的人口損失統計算出來的結論:不管如何抗日,若無美蘇兩軍鼎力相助,中國根本打不過日本。

美軍之於日軍,與日軍之於中國軍隊和解放軍之于藏軍是一樣的。藏方被迫簽署十七條,清政府被迫簽署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袁世凱被迫簽署二十一條,蔣介石拖延抗日,山本五十六大將反對向美國開戰﹔一脈相承。

限於篇幅,這裏衹能從宏觀上略述一二。至於從微觀上看,八路軍有平型關大捷,奇襲陽明堡機場,擊斃“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和百團大戰等戰績。攻上棋盤陀的日軍還向跳崖的狼牙山五壯士鞠躬致敬。國軍的台兒莊大捷,昆侖關大捷,血戰中條山,遠征緬甸等戰績更著。筆者無意否認國人浴血奮戰的光榮歷史。但總的來看,中國軍隊打不過日本。

這主要是中國的文化背景不行,除了輕狂浮躁,吹牛撒謊,沒有真正的士氣。民風浮躁,自然沒法把工業搞上去,也就造不出足夠的裝備來供戰場消耗。近代所謂“抗戰勝利”,主要靠的還是友軍助陣。--國共兩黨的宣傳都是走了樣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0/9/4 下午 02:01:47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1 下午 12:12:53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1
積分:12561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二戰中日軍力差距述略

在明治維新之初,日本的軍事工業尚未發展,因此主要的武器都是由外國輸入,但他們已經開始注重軍事工業的發展,至甲午戰爭時,日軍之軍事裝備已幾乎全由國內自行生產。與日本相當,大清帝國也在稍早推行自強運動,並且也於此時開始現代化的軍事工業生產。中國的軍事工業雖然因地方差異,而有不同程度的發展,但至對日抗戰前,已大抵能生產槍械(步槍為主),只是仍不敷國內兵力使用。而且就武器一點來看,中日武器間的發展,除飛機、船艦外,在步兵武器方面其實是差異不大的,特別是中國在抗戰前受德國顧問指導研發的中正式步槍,還更勝於日軍制式的三八式步槍,唯因生產與配發狀況並不普及。

中日在抗戰期間,真正差異最大的在於軍隊的素質。

從軍官養成來看,中國自辛亥革命後,國內大小內戰不斷,許多軍官並非受過軍事院校訓練出身,而是由行伍一路晉升上來,此類的軍官勇則勇矣,但卻無戰術與戰略修養,在作戰時往往只能蠻衝硬幹。而軍校出身的軍官,如非保定軍校系統畢業、三大講武堂畢業(東北講武堂、雲南講武堂、天津講武堂)、留學外國(主要是日本士官學校)者,其訓練較為扎實外,其他各省速成軍事學堂、黃埔軍校等,其軍事訓練或因訓期過短,或因教官素質差,因此其畢業生的軍事素養較差,也較不能負擔軍級、軍團級以上的作戰指揮任務。反觀日本,其日本士官學校訓練扎實,畢業生也能肩負起日軍中、下級軍官的任務,如要晉升旅團、師團以上軍官則必須要入陸軍大學進修後才可擔任。與此同時,中國的只有保定軍校差可相比,不過自清帝國至北洋政府,仍有許多保定生東渡日本,前往日本士官學校進修,最知名的例如有蔣介石(但他未級入學便已肄業)、何應欽、陳儀、...等人。同時這些人大多是公費留學。從此也略知中國的軍官養成是較之同期的日本不如的。

此外,由於中國內戰不斷,軍事長官往往在任命下屬軍官者,有特殊的取向,如:在北伐前,北洋軍往往不錄用日本士官軍校畢業者,桂系陸榮廷則排斥軍校畢業的軍官,此後在北伐後,由於保定軍校已經停辦,為黃埔軍校所取代,但是在地方軍閥方面,卻往往不願錄用黃埔生,這也就導致各軍系的軍隊,其軍官素質差異甚大。因此也就造成各軍戰力落差甚大。

從士兵素質來看,中國的軍隊有許多部隊存有"吃空缺"的陋習,帳面數字的兵力與事實落差大,且有些地方部隊招兵不加遴選,使許多素質甚低的兵痞流氓混充期間,導致一些部隊與土匪無異,因而導致兵匪不分的景況。比如河南的鎮嵩軍更是以土匪招安編成,勝時為軍隊,一但戰敗即散回地方,再成土匪,此類部隊素質與戰力均十分低下。

從後勤兵員補充來看,由於內戰連年,一些地方部隊兵員不足,便以抓丁方式補充,對於士兵的訓練不足,有的軍隊更有槍械不足的景況,而有被譏為「官比兵多,兵比槍多」的情形。
中國的中央軍雖然上述狀況十分少見,但軍隊數量仍十分有限,特別是抗戰前經德國軍事顧問訓練的軍隊也才練成不足10個師。其他部分地方軍閥雖有善戰之軍,但仍是十分有限。
與之相對,日本自明治維新後,日本軍隊的兵源一律由國家統籌,從兵員的招募、兵力的訓練、軍械的補給全都由國家統籌,因此相對於中國軍隊的各行其事,日本軍隊的整體素質相對較好。

從軍系來看,由於中國連年內戰,各軍系過往刀兵相向,彼此心結、矛盾重。同時各軍系往往有自身生存與發展的考量,因此導致有時在作戰時,雖已共同作戰,但仍伺機報復,各存觀望,保存各自實力,而坐觀友軍受創。此外,各軍系彼此各有心防,而且往往無法密切配合,甚至有時還會抗令不遵,造成戰機的貽誤。但與之相反的,在日本陸軍中雖也有派系問題,然而他們的派系並沒有像國軍一樣,形成彼此猜忌的小集團,因此在戰場上,我們幾乎找不到有日軍相互間因派系問題導致互不配合的局面。

  • 2009-12-19 16:43:48 補充

    如單從武器的生產,中國的發展雖略早於日本,但在技術學習上卻不如日本。且兵工廠往往因為地方經費或戰亂而停辦、中輟,也使得技術無法加強,工廠規模無法擴大。不過,雖說如此,至抗戰前夕中國幾個重要的兵工廠(如:漢陽、晉陽、鞏縣、...等),均具有製造各類山砲、野砲等重型武器的能力,只是這類的重兵器大多仿自日本(機槍則多仿自捷克),但威力則略遜於日本當時的制式火砲。而輕兵器,如步槍,中國除有自製的中正式外,尚有仿自日本的三八式步槍。

  • 2009-12-19 16:48:28 補充

    雖然說中國有自製兵器的能力,但仍不敷國內各地軍隊使用,因此有不少軍隊向外購買武器,像中央軍、粵軍曾與德國購入兵器、桂軍向日、法購買兵器、滇軍幾乎採取全法械、...等,而東北軍在喪失滿洲之前,其武器除向日購買外,主要仍是由奉天兵工廠供應,自給自足。在當時,奉天兵工廠產能甚高,奉系軍隊(以後的東北軍)能組織起傲視全中國的砲兵部隊(當時奉軍的砲兵比例是全國之冠),全是仗著奉天兵工廠生產的各式山、野砲。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9/4 上午 02:03:59
hsuehwp1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論壇遊民
文章:86
積分:514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11年6月1日
3
 用支付寶給hsuehwp1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這是哪個垃圾的言論?!真是隻好倭狗!!中國要不是出了一隻老妖婆慈禧,中國也不會死那麼慘!!為了自身利害反改革,為了一己的享樂花光了錢!!要中國能改革,即使不能如英美(在人家眼皮下,想要多進步也難,日本當年和英美比起來,也是小兒科),至少也不會敗給倭國!!甲午戰爭就是因為思想落後,如果真的能改革,再加上留學生的先進思想,會輸給小日本?!就是因為不想改革,所以所用的人都是廢才.少會有民初的苦果!!

中國要這種垃圾多的話,不要說小日本,就是越南都打不過,真是垃圾中的極品!!只會滅自己爸爸的風,長別人媽媽的志氣!!

說得跟放屁一樣!!什麼松滬戰役如何?!懂個屁!!以為打仗是像古代是以陸軍對陸軍啊!!想想小日本為何會被美國打敗,還不是因為海空軍輸人!!講什麼小日本生產不足,所以才會被美國打得亂七八糟;中國還不是因為得的速度太慢,所以才被日本打得亂七八糟!!真是垃圾一個,同樣事情,兩種標準!!要那樣比就要站在同樣的基礎上比,否則不要拿到歪理當真理!!另外,根據國際紅十字會統計,中國在抗戰是死了1500萬人!!再者,戰場是在中國,加上小日本垃圾亂殺人民,當然會有這種結果!!那下次在日本土地上打,看死傷會如何算?!

[此帖子已經被凡夫俗子於2016/9/7 上午 08:30:40編輯過]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6/4 上午 08:44:18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1
積分:12561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4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美軍官:中國遠征軍戰術拙劣不愛惜武器

研究抗戰中緬印戰場史料,最令筆者痛苦的是看到日本公刊戰史轉引的一段美國戰史中的文字。

它是批評中國遠征軍的兵器素養和戰鬥作風的。

現將這份「他方」總結記錄的文字轉引如下:

「根據美軍聯絡軍官所見,中國軍隊大多無視美國人的技術和勸告,戰術拙劣,缺乏愛護武器觀念,令美軍聯絡員不勝感慨。美軍聯絡員對中國軍隊戰鬥作風的批判如下:

「中國軍隊的團長不能直接向支援的炮兵部隊要求火力支援,而要通過師司令部來要求,故當炮兵實施掩護射擊時,已失去了價值。即使炮兵射擊也不能準確地覆蓋目標,發射間隔往往長達五分鐘。

「中國士兵不愛護武器,用火箭筒在雨中進行射擊,由於雨淋,這種兵器經不住一天使用。步兵漫不經心地操作掛在腰帶上的手榴彈拉火環,常令位於近旁的美國人膽戰心驚。彈藥被無限制地浪費,兵器由於不間斷地使用和保養不善,短時間即告報廢。戰場上的武器、彈藥是如此使用,而補給站與第一線的距離卻相距甚遠,武器易損件的生產地竟遠離戰線12000英里。通過這些事實即可察覺,衛立煌將軍麾下75000名官兵的實戰能力令人遺憾……」

美軍聯絡官們的抱怨,固然有心疼本國「租借」物資的心情,但抗戰以來打「窮仗」幾乎打怕了的中國軍隊,何以如此「暴殄天物」?你可能想不到,當時因為恐懼日軍夜襲,有的軍官要求士兵通宵打機槍來嚇唬敵人。

而美式火箭筒和火焰噴射器都是剛剛研製出來的新武器,美國太平洋戰場的麥克阿瑟部隊和中國遠征軍幾乎同時列裝,一點也沒見外。但在騰衝和松山戰鬥中,這兩樣攻堅利器並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效能,因為中國士兵能掌握使用方法的人太少,選拔不出適合的兵員學習,學習了也只能達到「粗通」的低水準。

本來就對戰場技術動態變化格外敏感的日軍,稍稍吃虧後即有針對性地以狙擊和逆襲戰術反制,常常讓中國士兵丟下利器犧牲,就越來越找不出會用的人。

如此具有「戰壕真實」的細節記錄,折射出的道理其實很簡單:武器之所以被軍人視為第二生命,不在於它的高昂價格或是技術含量,而在於它的使用價值——在戰場上消滅敵人、保護自己。作為實現人與武器裝備有機結合的重要前提,兵器知識不應成為軍人素質結構中的「短板」。


這一點,對今天的我們啟發仍然很大。當前,新裝備列裝部隊的速度越來越快、型號越來越多、信息化含量越來越高。這些現代化裝備技術含量高、結構複雜、維護保養困難,常常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完成操作,這就需要使用者認真學習並掌握相關的知識及原理,以便做到熟練操作、使用和保養。

對兵器一知半解,或者是一竅不通,何談對兵器效能的有效發揮?其結果便是,要麼讓一些兵器「屈才」,要麼讓一些兵器「為難」。

你要是拿一隻「愛瘋4」送給從未用過手機的人,大概也會遇到如此情景;但更可怕的心理是:這是別人的玩意兒,不糟踏白不糟踏。好東西,必須給知道其價值、且懂得珍惜的人才有用,否則就是「燒火棍」。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4/11 上午 10:21:13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6/9/7 上午 08:32:58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1
積分:12561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5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抗日 慘痛的十萬青年十萬軍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1931年,9.18事變之後,國民政府着手準備全面抗日,為此制定了國家計劃“指導大綱”,但面對步步逼近的全面戰爭,依然困難重重,其中最尖銳的問題是,中日之間力量對比差距實在巨大,僅僅就軍隊而言,就決非在數年之內可以拉近。            

             

 中日之間的海軍根本無法匹比,作為一個幾乎完全暴露、無法藏掖的軍種,中國海軍一遇開戰必然徹底毀滅,別無出路(具體可參見顧則徐《淞滬會戰時期悲壯的中國海軍》)。

中日之間空軍也是根本無法對抗,中國全部飛機僅及日本海軍擁有飛機數量的10%左右,不過空軍在當時是一個可以在內陸藏掖的軍種,所以也就可以獲取蘇聯、西方支援並向他們採購,以勉強彌補巨大差距。            

             

中國主要賴以跟日本對抗的是陸軍,在中國不得不放棄海岸帶的必然局面下,在國民政府不願意投降的前提下,中國進行抗戰的決定性力量只能是陸軍。但是,中國陸軍的狀況同樣可悲,而且是全面落後:編製、訓練、裝備、後勤、指揮等等,與日軍比較都屬於上一個時代的軍隊。今人甚至可能難以想象,在質量根本無法對等的情況下,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中國陸軍實質上的兵力數量也不如島國日本。            

             

 我為什麼要說“實質”呢?中、日戰爭是現代戰爭,儘管當時中國人口大約有4.5億人,日本人口約為0.65億人,但可以適合現代戰爭的人口質量卻不同,中國可以適合這種戰爭的人口數量反

而遠遠少於日本,並不能夠跟日本相比。            

              抗日戰爭爆發時,蔣介石為國民政府大本營大元帥,參謀總長為何應欽,副總長為白崇禧。所以何應欽、白崇禧二人對中日軍力進行的比較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兩人在中日軍力比較上結論近似(就中國而言,此處“軍力”可以理解為陸軍兵力),所以不妨就以何應欽的說法為例(見何應欽:《八年抗戰之經過》。金文圖書有限公司,1982年。P18-22。):            

             

【日本】:總兵力448.1萬人。其中:現役兵38萬人,預備役兵73.8萬人,後備役兵87.9萬人,第一補充兵157.9萬人,第二補充兵90.5萬人。其中戰鬥兵可以有199.7萬人。            

             

【中國】:陸軍現役兵170萬餘人,壯丁訓練陸續約100萬人(1936年前後),學校軍訓完成預備役17,490人,候補軍官888人(1936年前後)。            

             

就中國兵力不如日本的直接原因來說,上述何應欽的中日兵力比較已經說明,儘管從現役兵力而言,中國多於日本——“170萬餘人:38萬人”,但是,由於中國沒有實行現代兵役制度,即使將水平很低的壯丁訓練計入,可以擁有的總兵力也遠落後於日本,僅為約“272萬人:448.1萬人”。            

             

日本可以形成的戰鬥兵為199.7萬人,對比中國現役兵170萬餘人,似乎超出並不多,其實不然,當時中國軍隊由於必須承擔後方治安、交通、後勤甚至地方管理等職能,現役兵一般僅可以有30%投入前線作戰,實際可以使用的有效作戰兵力僅約50-60萬人而已,假如竭盡全力投入50%作戰,也只有85萬人,如果打光了,也就意味着什麼都沒有了。            

             

中日全面戰爭前期,日本一個師團約為1.7萬人左右,中國一個師的兵力參差不齊,少者僅有三、四千人,完整建制在1-1.5萬人之間,但按照戰力,對付日軍一個師團,中國需要使用10-15個完整的步兵師才可能佔有優勢。如果以此計算,中國兵力簡直可以稱之為了“渺小”。蔣介石國民政府之所以能堅持抗戰,並非在於兵力,而是在於前所未有的意志力及地理優勢而已。            

             

儘管中國從清末時候就開始努力建立新式的兵役制度,國民政府甚至制定了義務兵役法規,但實際上始終沒有能夠得到全面實行,中國軍隊主要採用的還是募兵制。甚至可以說,當時連真正的募兵制也沒有能夠實行。            

             

從護國戰爭和護法戰爭之後,中國內戰幾乎沒有間歇,其實,打來打去不過就是那麼些人,“當兵吃糧”,士兵和低級軍官今天在這個部隊當兵領餉,明天被俘虜或投降後,再繼續在昨天還是對手的部隊當兵領餉。所謂打仗,除少數屬於硬仗外,多數不過就是仗着氣勢衝來涌去,對老百姓是英雄,戰場上一見苗頭不對就拔退逃跑,不少士兵甚至逃也懶得逃,直接在原地舉手繳槍,然後在新的部隊繼續領餉。            

             

中國總兵力從清末不到100萬人到抗戰前增長一倍,除作為基本人員的“老兵油子”外,主要是靠土匪、流民和拉壯丁加入軍隊。這種狀況除了不斷增加“老兵油子”,並不能提高多少軍隊質量。而且,新增兵員很難適合現代戰爭。比如,1933年長城抗戰喜峰口戰役,宋哲元第29軍趙登禹旅3月11日偷襲日軍,近身用大刀與日軍作戰,這種故事儘管感人,十分英勇,但終究是種悲哀。靠大刀片子最多只能取得個別戰鬥勝利,在絕大多數情形下是無效的,從戰役角度戰勝日軍則更加不可能。高歌“大刀向日本鬼子頭上砍去”,不過就是鼓舞士氣、民氣的手段而已,到了戰場上基本無用。            

             

那麼,作為人口大國的中國,連總兵力也無法跟日本相比,難道僅僅是兵役制度問題嗎?換句話說,為什麼從清末至1936年前,中國就沒有有效地實行現代兵役制度呢?其中當然有種種形勢的原因,但是,從根子上講,其間並非沒有可以實行現代兵役制度的時機。而阻礙其實行的原因之一,就是基礎教育實在落後。            

             

兵役制誠然是解決兵員的制度,但是,現代兵役制度並非簡單與人口有關係。由於必須從屬於現代戰爭,因此,現代兵役制就與一個國家的基礎教育有着密切關係,也就是說,現代兵役制度與基礎教育密不可分,基本兵員必須要從接受過基礎教育的人口中招收,以保證可以獲取合格的兵員。正是在這一點上,導致了國民政府在進行全面抗戰時,連國家總兵員都無法跟人口較少的島國日本比。            

             

日本自明治維新後,空前重視教育,尤其注重作為義務教育的基礎教育。日本早在1915年男童入學率就達到了98.9%,女童入學率達到98%,1920年初等教育六年制學校兒童入學率已達99.3%。(參見滕大春主編:《外國民教育育通史(第五卷)》。山東教育出版社。1993年。P477。)            

             

中國則不然,儘管清末以後日益重視基礎教育,但這種重視不過是口號強於行動,政府財政始終沒有向教育進行鮮明傾斜。日本在1920年左右所達到的基礎教育入學率,在中國不過是最近二十年依靠民眾自己分擔費用才達到。簡而言之,中國百年來基礎教育達到日本百年前水平,主要依靠的並非政府推行,而是民眾自身對教育的重視,孩子讀書總費用在家庭支出中基本佔大頭,而政府主要出力的是口號與鼓勵政策。            

             

基礎教育如果基本普及,在抗戰前人口平均年齡較低情況下,在校小學生數量佔總人口比例應在20%左右。1919年8月-1920年7月,國民小學生數、高小學生數總計5,722,213人(見周予同:《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海書店,1989年影印版,P140。),僅為總人口1%強而已。可見1920年前後,中國普及教育之落後。黃炎培1919年在《讀中華民國最近教育統計》一文中感嘆:“依民國成立以來歷年學生數之進步……則百人中亦僅得二人耳!夫苟教育漸幾於普及,則在校學生數至少當佔總人口20%,不且將待之百年耶?”(舒新城輯:《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P367。)他這意思,是按照中國基礎教育的增長率,估計需要100年才能實現普及,才能達到當時日本已經達到的水平。            

             

由於基礎普及教育極其落後,因此中國軍隊士兵基本是文盲,一方面使用的武器落後(就個別軍隊而言,步、機槍未必比日本落後,但中國整體屬於雜牌軍,武器來源五花八門,不能配套,維修、後勤難以為繼),一方面又無法充分發揮現有武器的效能,從而軍隊戰力十分低下。軍隊戰力越低,就越需要數量以彌補質量,從而造成惡性循環。抗戰期間,國民政府儘管努力執行現代兵役制度,但並不能真正執行,結果大量拉壯丁,表面上擁有的兵員數量越來越多,實際則導致民怨,農村勞力發生短缺,軍隊質量難以提高,只能將越來越多的文盲驅趕上戰場,用血肉之軀對抗日軍的有效攻擊。            

             

進入抗日戰爭後期的1944年,“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口號的提出,曾感動無數中國人。這一口號,是國民政府為動員10萬青年從軍而提出。儘管“國統區”被嚴重壓縮,但畢竟仍然擁有2.5億左右人口,難道動員10萬青年很困難?非也。此青年非彼青年,“十萬青年十萬軍”的“青年”,是具有中學或至少高小畢業的“知識青年”。            

             

當時,中國需要組建派往緬甸、印度作戰的遠征軍,這支軍隊需要掌握現代武器並適應新式戰術,兵員必須是具有一定知識的青年,因此,這對加入盟軍協同作戰陣列,同時基礎教育非常落後的中方來說,就成了必須舉國大動員的困難事件。“十萬青年十萬軍”的感人程度,與中國的虛弱恰是正比,口號越感人,越表明中國嚴重缺乏適合現代戰爭的兵力資源。直到五十年代,高小畢業生還屬於“知識分子”,因此,十萬青年組建的遠征軍,在中國屬於從未有過的精英武裝。            

             

戊戌變法時期,翰林王照是康、梁同黨,他積極主張普及教育。他曾對康有為說:“我看只有儘力多立學堂,漸漸擴充,風氣一天一天的改變,再行新政。”康有為回答:“列強瓜分就在眼前,你這條道如何來的及?”王照後來終於因為意見不合,而與康、梁分道揚鑣。他在1930年時曾比較中、日教育,感嘆道:“迄今32年矣,來得及來不及是不貼題的話。”(王照:《小航文存、方家園雜詠紀事》。寧河王氏水東草堂刊本,1930年。P511。)意思是從他主張普及教育有32年了,中國已經比日本更加落後,當初說“來不及”,幻想一下子解決問題,結果反而浪費了32年。            

             

王照認為解決中國落後問題一在普及教育,二在議會民主,兩者不可缺一。他晚年為中國當政者喜歡急功近利而非常悲痛,他說:“治本之道,專在普及教育。收效固遲,而舉辦宜急。孟子苟為不蓄終身不得之言,最為痛切。政治家往往但計本身當國速見之功,不肯費全力以貽他年之效,自前清大老(佬),以及民國偉人,同此心理。”(同前,P510-511。)            

             

王照終身以推廣普及教育為志行。1901年李鴻章尚未去世前,流亡日本的王照秘密回國後拜見李鴻章,試圖向他建言推行普及教育。由於王照是著名的康、梁同黨人物,李鴻章不便於見面,就讓認識王照的親信幕僚于式枚接待。于式枚說:“足下從海外歸來,定抱救國策略,願聞其一。”王照向他介紹了中日基礎教育差距,建議朝廷不要光注意眼前問題,應該把中國基礎教育立即提上議程,切實普及,並且介紹了自己發明的便於普及識字的注音字母。于式枚很不高興,以為王照看不起他,不是李鴻章本人接待就用空談跟他糊弄。于式枚說:“這不像老前輩的雅言。老前輩必有雄謀碩畫,不屑對我們這般小角色說出來吧。”王照辭門而去,感嘆于式枚“不懂人話”。(同前,P316-317。)            

             

儘管王照為中國普及教育的進步嘔心瀝血,但直到他1933年去世前,中國基礎教育還是遠不能達到他心目所希望的接近日本水平,這使他非常悲憤、哀怨。中國普及教育的落後,終於在抗日戰爭中顯現出嚴重後果。實際上,上述何應欽的中日兵力對比,已經鮮明地映襯出了王照1930年“迄今32年矣”之感傷。——比起日本符合現代戰爭的龐大後備兵役數量,中國僅由學校軍訓完成預備役17,490人、候補軍官888人,其微不足道實在是滴血般慘痛。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4/11 上午 10:19:05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2/3 上午 10:19:01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1
積分:12561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6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抗戰中日軍到底有多難打?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抗戰神劇里的手榴彈炸飛機。

到2015年的8月15日,偉大的抗日戰爭迎來70周年的勝利紀念日。

70年過去,當年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嬰兒如今也已經成為拄杖而行的垂垂老者;當年戰場上百戰倖存的戰士,如今早已鳳毛麟角,屈指可數了。

對於這場大半個世紀前的戰爭,也已經需要我們從親歷者個人和整個民族的記憶中去讀取了。

70年後,國民記憶中的抗日戰爭變成了什麼樣?

民眾的心理逐漸發生着改變,更願意回憶起那些曾經光榮的、強大的、意氣風發的內容,這也符合崛起中國的向上氣氛。

於是,記憶也在逐漸向這方向扭曲。

抗日神劇的出現是這種扭曲的典型體現。反映“抗日戰爭”的影視劇里,要麼神功蓋世的“中國人民”玩弄日軍如虐殺螞蟻。一個中國人輕鬆滅掉成片的日軍。要麼日軍愚蠢猥瑣,無能弱智,被普通中國百姓愚弄於鼓掌之間。

如果說抗日神劇是一種極端典型的話,那麼越來越多對抗日戰爭“溫情脈脈”的描述是另一種體現方式,在這些描述中,中國軍隊無論屬於哪方勢力,都是英勇善戰的;各地軍閥都是深明大義盡忠報國的;作戰戰果都是中國人自己都不知道的巨大;“老兵”的回憶總是英勇無畏的……看完之後讓人感到:這居然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國了八年,而不是中國遠征日本了八年,真是世間的奇聞。

當我們觸摸那些抗戰親歷者的記憶,上至領袖將軍,下至士兵百姓,對此的記憶卻是如此辛酸:真正的抗戰,中國很弱小,日本很強大,為了抵抗他們的侵略,中國軍民付出了高出對手數倍的慘痛代價。期間有各種失敗,有漢奸叛徒,有勾心鬥角……只能各種的屈辱,不堪和慘痛。

但是也唯有這種不堪回首的真實,才是抗日戰爭偉大與光榮的註腳:飽受侵略摧殘的中國,離近代先進國家尚有巨大差距的中國,在外國人看來一盤散沙缺少民族精神的中國,誓死抵抗了一個排名世界前列的近代先進國家日本的全面侵略長達8年,決不投降,而與此同時,號稱世界陸軍第一的法國,在被侵略後僅僅幾個月就束手就縛……

抗戰勝利70年的今天,我們再次提起這種屈辱、苦難的真實,去澄清各種不實的扭曲的“記憶”。

日軍有多難打:前線將領的回憶

8年抗戰中與日軍直接交手的中國軍隊從將領到士兵才是最有發言權的人。

李宗仁的總結

台兒庄會戰的指揮官,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的回憶是這麼說的:日本軍隊的長處,那也確是說不盡的。日本陸軍訓練之精,和戰鬥力之強,可說舉世罕有其匹。用兵行陣時,上至將官,下至士卒,俱按戰術戰鬥原則作戰,一絲不亂,令敵人不易有隙可乘。日本高級將領之中雖乏出色戰略家,但是在基本原則上,絕少發生重大錯誤.日本將官,一般都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其做事皆能腳踏實地,一絲不苟,令人生敬生畏。

陳誠的回憶

曾分別任國軍第六、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指揮武漢會戰和遠征軍入緬的陳誠更是對中日兩軍做了直接對比:優勢兵力,不能專就量言,質的關係尤為重要.我們抗戰動員的兵力,在任何一次會戰中,都比敵人多幾倍。即如武漢會戰,光是九戰區指揮的部隊,最多時有七十多個師;而敵人使用部隊,據先後發現之番號計算,總計不過七個師團。其所以能以少擊眾者,除裝備關係外,就是因為素質的優越。反過來看我們自己,部隊雖多,但量的優勢每為質的劣勢所抵消,徒然虛糜餉糈,並無補於敗亡——此“兵在精而不在多”之所以為至理名言也.武漢會戰中,王陵基軍團及第三十軍團孫渡、張沖兩軍,均因素質太差,甫經接觸即潰不成軍;而滇軍盧漢所部,未經接觸,僅聞敵機之聲亦即潰散——以致連累素質較優的部隊也無法達成任務,而造成全盤的失敗。故素質是部隊的命脈,與其多而烏合,不如量少而精,反而能在疆場上發揮戰力。

日軍有多難打:前線士兵的記憶

如果說這些事指揮大部隊的將領,對日軍的體會還屬於上層角度,那麼,在戰場上直接和日本士兵廝殺的中國士兵則是對日本兵軍事素養的最好評價者。

老兵的回憶見證日軍士兵軍事素質

對此,多次與日軍作戰的老戰士做過對比:日軍不僅單兵作戰能力很強,而且部隊之間的協同配合也很好,不管是步炮配合,還是小範圍的組、班(曹)、小隊的內部配合,都是訓練有素的,我參加過的與日軍作戰,幾乎每次都可以看到:對方部隊一旦遇襲擊,都能迅速展開,並以最快的動作,形成單兵之間的交叉火力掩護,和步炮之間的相互掩護。而一旦日軍形成了戰場配合,就基本上沒有了射擊死角,再要穿插分割他,難度就非常大了,有時侯甚至是做不到的……抗戰初期我們的一個連隊與日軍作戰時,別看日軍火力聽上去不很密集,但我們那些身經百戰動作靈敏的老戰士,只要是稍不注意,就會被對方擊中。

對於日軍士兵的素質,中國士兵的回憶中普遍反映的是:日本人打仗厲害,不怕死,槍法也好。參加過戰役的老兵譚祖幼就提供了細節:日軍的火力依然很猛烈,譚老伏在戰壕里,這位姓楊的營長就在他身邊。這時,他看到楊營長忽然站了起來,還拿着望遠鏡觀察前方敵情。前面敵人的機槍還吐着長長的火舌,譚老知道日軍的槍法非常准,只要被他們盯上基本上就不能活命了。於是譚祖幼連忙對楊營長喊道:“營長營長!快蹲下來,敵人的槍法准得很.”另一位機槍手也在勸:“營長,看不得!”哪知他們話音未落,一顆子彈就射入了這位楊營長的胸膛,營長順勢倒下。這個例子毫不誇張的體現了日軍射擊的精確。

結語

對這樣對手軍事素質的任何醜化與貶低,實際上只是在羞辱那些在抗戰中犧牲的烈士和活下來的勝利者。人們有權沉湎在手撕鬼子的雷人抗日劇里尋找不經大腦的快樂,這是他們的自由,但請務必尊重歷史,並重溫那句名言:忘記過於就意味着背叛。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4/11 上午 10:19:50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2/16 上午 01:11:23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1
積分:12561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7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豫湘桂會戰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8%B1%AB%E6%B9%98%E6%A1%82%E4%BC%9A%E6%88%98#cite_note-.E5.89.91.E6.A1.A5.E4.B8.AD.E5.8D.8E.E6.B0.91.E5.9B.BD.E5.8F.B2.E7.AC.AC.E5.8D.81.E4.BA.8C.E7.AB.A0-16

結果和影響

國軍方面[編輯]

二戰尾聲,中國戰區相較於盟國歐洲方面同一時期的情形,如蘇軍白俄羅斯殲滅戰,和英美聯軍之諾曼地登陸,顯然成就遠不可比擬。此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戰略上指導失誤已如前所述,對於日軍主攻方向雖已大致知悉,但終因為支援滇緬作戰,主力和預備隊配置不當。重以錯估日方如是全力進犯和永久佔據之決心和準備,致使豫、湘、桂大片國土被占,空軍基地、場站被毀。

一號作戰計劃始於1944年4月的鄭州戰役和洛陽戰役,然後沿平漢鐵路穿過河南向南推進。因為日本人試圖掃清武漢至廣東間的鐵路線,夏季在長江以南的湖南爆發了最為激烈的戰鬥。長沙於6月陷落,衡陽於8月陷落。到初冬,已實現南北連接,但日本先頭部隊轉而西進,攻佔桂林、柳州和南寧的機場。西北方向是貴陽,有公路通往重慶。形勢如此嚴峻,美國和英國的文官於12月從戰時首都疏散,失敗或投降的災難性預言猖獗一時。然而事實上,日軍先頭部隊精力已消耗殆盡,無力繼續前進了。

國軍除了部隊的嚴重損失,後勤的損失也同樣嚴重:估計40個師的裝備以及新淪陷區特別是「魚米之鄉」湖南的資源。[16]

從政治上看,一號作戰對國民黨人也是一場災難,因為不論是在重慶還是在戰場上,不稱職和腐敗(除了在湖南尚有英勇的戰鬥)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幾達半年之久。沒有比一號戰役開始階段這場災難更令人觸目驚心的了,當時正遇上了1944 年春季河南的大饑荒。無論重慶政府,還是河南軍政當局,對這場饑荒都毫無準備,儘管災情的發展已能明顯地看出。饑荒襲來之時當局沒有提供任何救濟,橫徵暴斂一如既往投機活動極為普遍。當中國軍隊面對一號作戰逃跑之時,長期受壓的農民奪取他們的槍支並向他們射擊,然後歡迎日軍。1944年春河南有數萬人餓死。雖然1944年下半年看到了盟軍緬甸戰役的勝利高潮,並重新開通了進入中國西南的陸上通道,但這些在美國戰術指揮及美軍和英軍參與下取得的勝利不足以彌補國民黨在其他戰場上的損失,也不足以挽回國民政府受到損害的聲譽[16]

重慶國民政府在日軍一號作戰中連番受挫失地的情形,極大程度的損害了美國對以蔣中正為首的國民政府的觀感;史迪威與蔣間在此役之前即惡化的關係更因此達到臨界點,史迪威以此役中國軍拙劣的表現與轄下印度藍迦滇緬遠征軍的精強做對比,直指蔣政權腐化無能是導致戰爭延長之主因,甚至進而主張由其取代蔣擔任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而蔣也幾近憤怒的要求美方撤換史迪威。在1944年和1945年,一號作戰以及蔣介石與史迪威將軍間的最後衝突它導致史迪威被召回國把國民黨的短處暴露無遺,而中共則恢復了活力,出現在美國人的視線之內,並進行了有限度的接觸[17]

這場中美指揮權的衝突最後以美方退讓,在1944年底撤換史迪威告終,但美國政界及民間對中國國民政府的印象已轉趨不信任與輕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戰後國共內戰的結果。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7/4/11 上午 10:15:48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2/16 上午 08:56:03

 7   7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093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