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26年(1937)8月14日,中國空軍在杭州筧橋機場痛擊來犯的日本海軍航空隊的鹿屋航空隊,創下了八年抗戰中空軍首度殲敵致勝的輝煌戰果。雖說真正的史實並非如官方所宣傳的「0比六」獲得了大勝,而只是擊落了敵機兩架,另外擊傷兩架;且在8月15日以後的空戰中,我空軍健兒更創下了還要輝煌的戰果,但不容否認,「八一四」已經成為空軍以劣勢基礎奮勇迎戰強大之日本海軍航空隊,尤能殲敵致勝的整體精神表徵。而吾人一般在談論此役時,常將重點放在以民族主義出發的勝利榮耀之上,卻往往忽略了這場空戰勝利背後所隱含的空權發展理論上的意義。本文即是從814空戰的過程談起,來討論那個時代的空戰理論,如何造成了中國空軍814及其以後空戰的一連串勝利,而這個影響又對於現代的軍事發展能夠產生什麼樣的啟示。
一、 戰前雙方兵力的態勢
年輕的中國空軍和德式新制中央軍,可以說是南京國民政府致力國防現代化,預備使用於抗日禦侮的國家武裝力量。在七七事變爆發之直前,空軍一共有9個大隊31個中隊的兵力。其分別為:
第 1 大隊(南昌)-轟炸機
第2大隊(廣德)-轟炸機
第3大隊(句容)-驅逐機
第4大隊(南昌)-驅逐機
第5大隊(南昌)-驅逐機
第6大隊(南京)-偵察機
第7大隊(西安)-偵察機
第8大隊(南昌)-轟炸機
第9大隊(蚌埠)-攻擊機
另有直屬之第13隊(襄陽)、第18隊(廣州)、第20隊(孝感)以及第29隊(廣州)等各隊。
七七事變爆發之後,日軍持續增兵平津地區,情勢日漸緊張,為因應可能發生的戰事,空軍乃擬定「冀北作戰計劃」。根據該計畫內容,當時擔任轟炸任務的第2大隊將於8月11日集中於河南周家口,而駐南昌的驅逐機第4大隊亦應於7日先行移駐周家口,兩部將待命支援北戰場陸軍作戰。
然而這個時候,上海的情勢亦跟著緊張起來。尤其8月9日下午發生的上海虹橋機場之大山勇夫事件,更讓雙方處在劍拔弩張的狀況下。無論日海軍還是國軍,均已準備隨時增援上海,情勢一觸即發。在這種狀況下,軍委會乃決定將空軍所有兵力集中於京滬杭地區,以應付即將來臨的激烈戰事。
同一時間,日本海軍航空隊亦完成戰備,準備隨時投入戰鬥中。早在七七事變爆發之後的7月11日,日本海軍為因應情勢就已編成了所謂的對華作戰「特設航空部隊」,總兵力共有第1聯合航空隊以及第2聯合航空隊各部。其中第1聯合航空隊即是配備有日本最新式的96式陸上攻擊機的木更津海軍航空隊以及鹿屋海軍航空隊。木更津海軍航空隊擁有20架96式陸攻機,該隊於8月8日由本州千葉縣之原駐地木更津機場向西移駐長崎縣的大村機場;而擁有18架96式陸攻機的鹿屋航空隊亦於同日由鹿兒島之原駐地鹿屋機場前往進駐台灣之台北機場(亦即現在的松山機場),在移防過程中,由於天候不良,鹿屋隊的96式機必須以單機跟蹤的方式飛完全程。到了8月12日,上海方面的情勢越趨嚴重,先是國軍第87師、第88師於11日晚進軍上海,並於次日完成進入陣地的動作,日本海軍根據這個情勢發展,乃下令將在佐世保港內的航空母艦「龍驤」、「鳳翔」(第一航空戰隊)以及位於朝鮮南部對馬海峽以西海域之「加賀」號航艦(第2航空戰隊),集中於上海以東132公里之馬鞍列島,統歸第3艦隊長古川清司令指揮。至此,國軍與日軍的航空部隊皆已經完成了戰備,準備隨時投入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