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9年,
法國大革命爆發。神聖羅馬皇帝
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
路易十六被推翻。
而
利奧波德二世的妹妹-法國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法國共和政府處決,再加上共和思潮的擴散,利奧波德二世極力聯合歐洲各國君主,以武力保衛法國的君主制。
1792年
利奧波德二世正式與普魯士締結同盟,準備以武力干涉法國。
他卻在這時暴斃,不過他的兒子,神聖羅馬皇帝
弗朗茨二世繼續了他的政策,更於次年與普魯士、薩丁、英國、荷蘭和西班牙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但這個聯盟在1797年,因聯軍被
拿破崙所率領的法國義大利方面軍打敗,被迫議和而土崩瓦解。
1799年,歐洲列強趁法軍猛將拿破崙的軍隊被困埃及的契機,再次發起反法戰爭。這次帝國聯同英國、土耳其、俄羅斯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但同年底
拿破崙隻身返國,發動霧月政變並取得法國軍政大權,成為法國第一執政。
此後
拿破崙親自指揮義大利方面軍,回頭對付反法各國,於1800年打敗聯軍,帝國不得不與拿破崙議和,解散反法同盟。
而
拿破崙在政變結束後三周發表的公告中,宣佈「大革命已經結束」,令歐洲列強稍微安心,再加上他們的實力受損,因而暫時放棄反法的行動。但拿破崙的野心令歐洲在幾年再起干戈。
1804年5月18日,
拿破崙稱帝。神聖羅馬皇帝
弗朗茨二世見到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的崛起加劇了德國諸城邦的分化,擔心法國再次擴張,與神聖羅馬帝國抗衡。因此,他決定糾合英國,俄國,瑞典和那不勒斯,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
1805年,帝國在俄軍支援下入侵法帝國盟國巴伐利亞。而那不勒斯則和帝國軍一道,進攻拿破崙在義大利的盟國。
不過
拿破崙迅速做出反應,自本土揮軍渡過萊茵河。12月2日A法、俄、神聖羅馬三國皇軍,在
奧斯特利茨 (Austerlitz)打了一場「
三皇會戰」。
拿破崙最後不但守住巴伐利亞,更攻入哈布斯堡領地摩拉維亞,更將帝國軍趕出義大利,並在普魯士境內打敗俄援軍。
12月16日,法國和帝國最終簽訂《
普勒斯堡和約》。和約簽訂後,拿破崙決定成立以自己為護國公的萊茵邦聯,以整固自己在德意志地區的盟友。
1806年7月12日,在
拿破崙的威逼利誘下,16個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員邦簽訂了《
萊茵邦聯條約(Rheinbundakte)》,脫離帝國,加入邦聯。此舉嚴重削弱奧地利在德意志地區的領主地位,令
弗朗茨二世大為不快。
拿破崙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奧皇
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志國王的稱號。
最後
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退任為
奧地利皇帝。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黑鷹旗幟(Imperator Romanorum Semper Augustus)。注意紅色的鷹爪和鷹嘴。整個圖案構成了代表德意志民族的黑紅黃三基色。
近現代德國歷史上,經常採用黃地黑鷹的標誌,作為其國徽圖案。而德國歷史上的薩克森等諸侯國,也用類似的黑鷹圖案來作為國徽和王室徽記。其來源,都可以追溯到這面古老的旗幟。奧地利帝國的墨黑-金黃雙色國旗,其基色也來源於此。
ps:
神聖羅馬帝國亦即是德人所稱之「第一帝國」("First" Reich)
1923年阿圖•莫勒•凡登布魯克(Arthur Moeller van den Bruck)在「第三帝國」一書中主張創建一個取代魏瑪共和國、同時在傳統上與
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以及由普魯士主導建立的
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一脈相承的新國家。這個概念在魏瑪共和國時代被反民主份子與激進右派團體(包括納粹)廣為引用。
魏瑪共和國在1919年的失敗後,德國人要為德國重奪榮耀,建立「第三帝國」(Drittes Reich)-
納粹德國(Nazi Deutschland),正式國名為
德意志帝國( Das Deutsche Reich)。指1933年1月30日至1945年5月8日在阿道夫·希特勒的所謂國家社會主義集權統治下的德國。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6/8/22 上午 09:02:33編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