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戰略高手軍事國防版(Life論壇) → 【轉貼】二次大戰時德國的弱點 ─ 石油 與 1942 年德軍戰略的討論

您是本帖的第 8878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二次大戰時德國的弱點 ─ 石油 與 1942 年德軍戰略的討論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0
積分:1255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二次大戰時德國的弱點 ─ 石油 與 1942 年德軍戰略的討論

二次大戰時德國的弱點 ─ 石油 與 1942 年德軍戰略的討論 (之一)

前言:在討論到 1942 年德軍的東線戰役及其後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時,最常
          見到的爭執即是不能理解 1942 年夏季戰役時希特勒為什麼放著莫斯
          科不顧而將兵力集中到南方集團軍,最後並導致了史達林格勒的挫敗。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希特勒將注意力放在南邊這一塊地方?為什麼希特
          勒花費時間精力汲汲於打下克里米亞?為什麼要冒著曝露側翼的危險
          分兵高加索?德國戰時的石油問題有多嚴重?羅馬尼亞、高加索的油
          田對希特勒的戰時決策有什麼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幾十年後大家激烈
          爭執的問題,以下這篇文章相信能給大家更多的資料去瞭解德國高層
          當年的處境。

 希特勒的軍備部長史匹爾 (Albert Speer) 在 1945 年被俘後回答盟軍
審問人員有關德國軍事戰略與經濟考量之間的關係時表示,在巴巴羅莎作戰 (
Operation Barbarossa,德國於 1941年六月入侵蘇聯的作戰代號) 中,對石油
的需求是一個重要的動機。事實上希特勒在早期討論入侵蘇聯的計劃時就表示奪
取重要油田的必要性,這就是指佔蘇聯 90% 石油產量的高加索地區。在 1940 年
7月31 日於 Berghof 召開的作戰會議中希特勒就對他的高階將領表示要「以一擊
將俄國連根拔起」,在「消滅俄國的人力資源後」德國軍隊將攻入巴庫 (Baku)
這個全世界產量最豐富的高加索油田。

 雖然希特勒相當樂觀但 1941年戰役德國在 2,000 公里正面上動用了 148
個作戰師仍然無法「以一擊將俄國連根拔起」,當然也無法將高加索地區納入德
國控制下了。在 1941/1942 年冬季拉鋸戰後,德國軍方已經無力在長達 2,500
公里的前線上進行全線進攻,因此在 1942 年的夏季戰役中德軍只能以 68 個德
軍師外帶 25 個軸心國師在 725 公里正面上發起攻擊,蘇聯的石油仍然是個極
吸引希特勒的動機。德軍的攻勢目的在消滅位於頓內次河 (Donets River) 和頓
河 (Don River) 間的敵軍,並佔領通往高加索山區的交通要道以奪取豐厚的油
田。油田的奪取對德國的經濟,進而對德國的軍備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希特勒
在夏季攻勢發起前四週的 1942年 6月1 日召集了南方集團軍 (Armeegruppe Sued)
的高階將領表示「如果我無法獲取邁科普 (Maikop) 和格洛斯尼 (Grozny) 的油
田,那我只有結束這場戰爭」。

● 石油─德軍的弱點

幅員廣闊的高加索地區西傍黑海 (Black Sea) 東靠裏海 (Caspian),
並有高加索山脈橫亙其中;山脈以北的地區是穀類、棉花與重農業機具的產地,
這個區域的兩個主要油田為靠黑海的邁科普與靠近裏海的格洛斯尼,兩者佔全蘇
聯石油產量的 10%。山脈以南的人口眾多的外高加索 (Transcaucasia) 為現今
之喬治亞 (Georgia)、亞塞拜然 (Azerbaijan)、亞美尼亞 (Armenia) 共和國所
在地,當年的人口密集度比美國紐約州 (New York State) 還要高;亞塞拜然的
首府巴庫 (Baku) 座落在全球藏油最豐富的油田之上,單巴庫本身的產油量就佔
全蘇聯的 80% (1942 年的產量是 2,400 萬噸)。

高加索地區也盛產煤、泥煤、非鐵類稀有金屬。舉例來說外高加索的
Chiaturi 為世界產量最豐的單一錳礦礦點,在 1940年時就有 150 萬噸錳的藏
量 (佔全蘇聯的一半以上)。此外高加索地區也盛產穀物,尤其在庫班 (Kuban)
一帶為蘇聯盛產麥、玉米、葵花籽、甜菜的農業區。

為了要更明瞭希特勒堅持要攻佔此地區的前因後果,必須在此對德國國
防軍的「阿奇里斯鍵」─石油欠缺的前因後果作一些說明。德國經濟學家在納粹
掌權的第一年就瞭解德國大幅仰賴國外進口原油的特性在戰時將會是很大的問題,
德國每年消耗的 300 萬噸原油中有 85% 是由國外進口,原油的主要來源國是美
國、委內瑞拉 (Venezuela)、伊朗 (Iran),其餘的 15% 來自國內原油以及剛起
步的人工合成石油廠。因此德國政府藉由開鑿新油井以及鼓勵合成石油工業的發
展以增加原油與潤滑油的自給率;政府也對在國內開鑿油井的公司予以補助,因
此德國的本土原油產量從 1933 年的 23.8 萬噸成長四倍到 1940 年的 100 萬
噸。合成石油的製法在 1920 年代才趨於完善,當納粹於 1933 年掌權時德國境
內只有三家小型合成石油廠存在,雖然合成石油的成本是原油的四倍,但德國政
府在 1930 年代不斷地擴展合成石油工業,因此其年產量從 1933 年的不足 20
萬噸大幅成長到 1939 年大戰爆發前的 230 萬噸。

希特勒於 1936 年八月發給外匯、戰略原料委員會負責人赫曼‧戈林 (
Hermann Goering) 的一份綿長的備忘錄中表示他所考慮到的德國經濟與軍事的
迫切需求,並列出未來滿足這些需求的步驟。最終的解決方法就如希特勒在「我
的奮鬥 (Mein Kampf)」中所大力疾呼的「爭取戰略原料與糧倉以擴展德國人民
的生活空間」(注意在希特勒的用語中「生存空間」並不單指居住空間,它同時
也代表了供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土地與資源);希特勒繼續說明其近程目標要儘快
「經濟動員」以使德國很快達到「政治上與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地位」,和先進軍
備生產相關的戰略原料都必須確保。希特勒繼續強調德國本國油料的生產必須以
「最快的速度」增產,因為「未來戰爭的成敗將取決於能否完成這項要求,而不
取決於汽油的儲備」。希特勒授與戈林兩項任務做為總結:(1) 德國陸軍必須在
四年內完成備戰;(2) 在四年內將德國的經濟調整為適合開戰。

戈林旗下的經濟專家將德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巨細彌遺地編列為「四年計
劃 (Four-Year Plan)」以回應希特勒的備忘錄。在戈林提出的計劃中預計將石
油產量從 1936 年的不足 200 萬噸大幅增加到 1940 年的 470 萬噸,在 1940
年的數字裡有超過一半將是人工合成石油。然而在 1938 年七月提出的「卡琳廳
計劃 (Karinhall Plan)」接管了「四年計劃」的許多項目,而在經濟上的準備
更是加強以面對看來即將要爆發的戰爭 (Experten註:二次大戰在 1939 年九月
爆發)。在瞭解到德國當時年耗油量增加到 750 萬噸後 (這還只是和平時期的消
耗量),戈林的經濟學家將稍早計劃中明顯無法滿足需求的數字做了修正,新的
計劃預計在 1944 年開始提供德國每年 1,100 萬噸石油提煉產品。然而就連這
些修正後的數字都無法滿足需求,這使戈林的謀士們一再提出新的石油生產計劃,
從 1939 年九月的「卡琳廳修正計劃」到 1944 年一月的「米內拉洛計劃 (
Mineraloel Plan)」。

儘管努力增產,德國在 1938 年 (戰爭爆發前最後一個整年) 所消耗的
750 萬噸石油中只有約三分之一是由本土的石油提煉廠或新建的人工石油合成廠
所提供,剩下的約 500 萬噸依然是從美國、委內瑞拉、伊朗而來,而羅馬尼亞
(Romania) 只供應了 45.1 萬噸。因此在 1939 年九月戰爭爆發後德國的石油光
景因著英、法聯軍的海上封鎖斷絕了海外石油進口而蒙受了沉重的打擊。

石油進口的終止對德國經濟的打擊相當巨大,但一時還未能馬上反應出
來。在 1939 年頭幾個月戰爭還未爆發前,德國的海外進口石油量創下新高,光
在九月禁運前所進口的石油就比前一年度整年的進口額度還要多出 20 萬噸而達
到 516.5 萬噸。然而下一年的石油進口量大跌,在 1940 年當中德國僅從歐洲
大陸其它國家進口了 207.5 萬噸石油,其中羅馬尼亞提供了 100 萬噸,而蘇聯
則根據 1939-1940 年的德蘇貿易協定提供了 61 萬 9,600 噸。蘇聯的供油很自
然地在 1941 年六月德國入侵蘇聯後停止,但在 1941 年前六個月當中蘇聯已經
運交 25 萬 6,300 噸石油了。

自然地羅馬尼亞成為歐俄以外唯一能彌補海外進口石油的產油國,1939
年三月羅馬尼亞與德國簽署了一紙經濟合約,1940 年五月兩國簽訂了石油合約,
而德國在當年就獲得了 100 萬噸的石油。羅馬尼亞在 1939、1940 年中也外銷
石油給其它非軸心國家,但在德國 1940 年西線的勝利之後該國就愈來愈靠近軸
心,而對非軸心國的輸出也大量減少。1940 年八月羅馬尼亞參加了第二次維也
納會議 (2nd Vienna Awards,註:會議中羅馬尼亞割讓大塊領土給匈牙利),十
一月成為三國軸心的會員,並簽署了反共公約。1941 年當羅馬尼亞全心投入入
侵蘇聯的作戰時,該國是德國在經濟上與軍事上最強大的夥伴。除了供應本國的
軍隊之外,羅馬尼亞在 1941 年整年共提供德國 208.6 萬噸的石油,而這些有
許多都直接送到在東線作戰的德軍手中。

戰爭爆發頭兩年德國對羅馬尼亞石油的依賴程度使希特勒十分擔慮,他
常常表示羅馬尼亞的普洛什特油田 (Ploesti) 位在蘇聯的長程轟炸機的打擊範
圍內,在 1941 年 1月20 日對諸多將領的講話中他表示「在空權的時代裡俄國
人能將羅馬尼亞的油田炸成冒煙的廢墟........而軸心國的命脈繫決在這些油田
上」。我們將會看到希特勒對於以克里米亞半島 (Crimean Peninsula) 為基地
的蘇聯轟炸機的懼怕造成了他在 1942 年花費時間精力去「肅清」克里米亞。

羅馬尼亞油田若被摧毀無疑地會是德國戰爭機器的惡夢,在德國的戰時
經濟中石油是最重要的項目,而德國於 1940 年所進口的石油中幾乎全數都來自
羅馬尼亞。然而就算不以後見之明來判斷,當時他的軍事情報單位應當告訴希特
勒他的憂慮是多餘的。整個二次大戰期間蘇聯僅有有限的長程轟炸能力,蘇聯的
長程轟炸單位僅有少量的飛機,而這些兵力在 1943 年年底之前都沒有精確轟炸
的能力。因此蘇聯空軍並沒有能力組建一支夠強大的轟炸兵力對普洛什特油田做
毀滅性的打擊,就算俄軍想炸,普洛什特油田也一直都在強力的防空保護傘之
下。在大戰中俄軍的中型轟炸機多次對油田發起攻擊,不但毫無效果還損失了許
多飛機。

希特勒和他的軍事經濟專家也為德國稀少的預備儲油擔心,所有戰前的
計劃對諸如空軍航空汽油、海軍船用柴油等重要預備儲油都有有計畫的儲存,但
1939年九月大戰爆發時預備儲油量只達到原訂的一半,事實上這些僅及德國「和
平時期」一年耗油量的四分之一。預備儲油在開戰的頭幾個月急劇下降,再也沒
能回升到剛開戰時的水準。

德國在極短的時間內佔領挪威、丹麥、荷比盧低地國以及法國使德國的
稀少的石油儲量略有增加,在戰役中德國國防軍因為速戰速決以及大量依賴獸力
拖曳補給縱隊,使得消耗的油料比預料中的要少。事實上德軍「僅消耗 1,200 萬
桶汽油便獲得了 1940 年西線的勝利,這相當於美國三天的汽油產量」。除此之
外在這些閃擊戰役 (尤其是法國戰役) 中所擄獲的儲油甚至還比國防軍所消耗的
量要多!舉例來說在法國戰役中德軍便擄獲了 25 萬噸的航空汽油,這相當於五
個月的產量。

但是隨之而來的長期責任迅速地吞蝕掉這些獲利,德國的戰勝使她必須
滿足北自挪威南到西班牙邊界這些佔領國家的石油需求,而這些被佔領國家當然
無法再從歐洲以外的地區進口石油。當 1940年 6月10 日墨索里尼 (Mussolini)
向英、法宣戰後德國的石油景況更加惡化。義大利並沒有值得一提的本土產油能
力,而在該國參戰後隨之而來的盟軍禁運使該國只能從阿爾巴尼亞 (Albania,
1939年四月佔領) 進口少量微不足道的石油。因此自 1940年六月之後義大利幾
乎就是依賴德國提供石油,結果就是義大利成為消耗德國石油生產與儲存的一個
大缺口。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1/31 下午 08:34:58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31 上午 08:30:41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0
積分:1255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 二次大戰時德國的弱點 ─ 石油 與 1942 年德軍戰略的討論 (之二)

● 巴巴羅莎

1941 年六月發動的巴巴羅莎征俄巨型作戰和 1939、1940年德國的簡短
戰役不同,這場巨型戰役大大地消耗了德國的石油存量。德國無法滿足 360 萬
德軍與軸心軍士兵、60 萬部車輛、3,600 輛戰車以及 2,700 架飛機參戰的耗油
需要。雖然德國的經濟可以承受短期的閃擊戰役,而蘇聯的敵人與友邦也都預期
俄軍在幾週內就垮掉,但當事與願違時德國的經濟卻無法支持消耗性的發展。

早在巴巴羅莎之前德國的經濟專家就對軍方發出油料補給不足的預警,
1941 年三月 OKW (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國防軍三軍統帥部) 國防經
濟軍備廳 (Wehrwirtschafts und Ruestungsamt, War Economy and Armaments
Office) 廳長湯瑪士步兵上將 (General der Infanterie Georg Thomas) 就對
戈林與凱特爾 (Wilhelm Keitel,OKW 三軍統帥部總長) 發出一份詳細報告警告
德國的預備儲油將在 1941年十月底耗盡,他強調在這之後以任何方法就都無法
彌補油料短缺的問題了。唯一可以稍稍減緩油料短缺並拖延戰事發展的發法是掠
取蘇聯的油料生產。湯瑪士堅持說:

      「儘快佔領並開採高加索油田是重要的,至少也要先佔領邁科普與格洛斯
        尼週邊地區,佔領時未被完全摧毀的油田可在約一個月後恢復生產,再
        一個月後可完成油料的運輸。我們最遲必須在攻勢發起後兩個月內佔領
        這些地區..........倘若計劃失敗那我們必須預料最嚴重的負面效果,
        包括 1941年 9月1 日以後軍事行動的不確定性以及全國經濟的生存。」

在湯瑪士不斷地向希特勒及德國高層警告德國的油料將迅速見底後,希
特勒下令削減所有不直接影響前線軍事行動的地區的油料配給,這個舉動對民間
經濟活動、國內軍方的油料需求、轉配給義大利及其它歐洲國家的油料都造成了
影響。一個月後經濟部長馮克 (Walther Funk) 向 OKW 作戰廳廳長約德爾少將
(Alfred Jodl) 表示極度關切民間現在只得到「比和平時期消耗量 18% 還少」
的油量且經濟運作的所需量已「被壓迫到極限」。然而即使馮克向約德爾強烈表
達了「不能接受進一步削減配給」的態度,馮克仍然無法阻止高層對民間油料配
給的刪減。英國航空部的觀察員甚至在 1942年年初的機密報告中將這樣的油料
刪減稱為「影響程度最大的配給」。

[ 註:經濟部長馮克在紐倫堡大審中被判有罪,後被吊死。]

儘管對本土進行了刪減,甬長的東線戰役很快便造成國防軍嚴重的經濟
負擔,包括油料在內的重要戰略物資生產補給速度不能滿足需求量,此外在東線
戰役中德軍也未能像在 1939、1940年的戰役中一樣將擄獲的敵軍油料充作己用。
對德軍車輛而言蘇聯汽油的辛烷值太低,必須以複雜的特殊設備在過程中添加安
息油 (benzol) 後才能使用。

1941年六月開戰後短短幾個月內國防軍的燃油狀況便變得急度惡化。舉
例來說陸軍參謀長哈爾德上將 (Generaloberst Franz Halder) 在 1941年 9月11
日的個人日記中表示東線德軍若要發起新攻勢則在十月份每日需要 29 列列車的
燃油,十一月份每日也仍要 20 列列車的燃油。可是德軍最高統帥部 (OKW,
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 堅持只能滿足十月份 3/4 的需求,而十一月份
的需求量也只能提供 15% (後來證明 OKW 連上述保證的數量也未能提供)。

雖然德國陸軍還未在任一場大型東線戰役中落敗,但德國的軍事策劃人
員在 1941年十月已經明瞭他們輸掉了對蘇聯的閃擊戰役。除此之外他們也知道
德國與羅馬尼亞的預備儲油已消耗殆盡,兩個國家的石油產量也遠遠無法滿足國
防軍與工業界 (包括了民間活動需求) 的需要。羅馬尼亞提供德國的石油從 1941
年六月份的 15.8 萬噸增加到八月份的 36.16 萬噸,但這樣的增加乃是因為羅
馬尼亞犧牲了自己國內的石油配額而來,而在九月底羅馬尼亞供自己國內使用的
最後存量也見底。在這之後羅馬尼亞運交德國的石油便開始減少,十月份只提供
了 22.28 萬噸,十一月份則提供了 21.3 萬噸。後來在兩國對如何付款發生短
暫的不愉快後十二月份降低到 10.4 萬噸。1942 年一月稍稍回升到 11.1 萬噸,
但二月份又跌到 7.3 萬噸。雖然日後運交量大幅增加,但 1941年年底幾個月慘
跌的運交量對德國戰爭機器幾乎是個巨大的災難

雖然在 1941年七月許多德國高層人士相信俄軍已經接近崩潰邊緣,但
八月底他們發現東線戰役還有得打。湯瑪士在 8月26 日向 OKW 提出另一份有關
當前燃油狀況的報告 (注意他在三月份所提出的警告已經漸漸兌現),表示德國
稀少且日漸減少的預備儲油將在幾個月內見底 (如前所述這將是正確的預測),而
目前的產量不足以應付所需。除此之外湯瑪士表示就算產量「壓榨到極限也無法
滿足所有的石油需求,因此我們唯一的選擇就是依據能獲得的產量削減配給」。
進一步的刪減將針對所有與第一線軍事行動無關的領域來進行,湯瑪士警告若對
第一線軍事行動進行配額刪減將造成「政治、軍事以及經濟上的不利」。

湯瑪士在向 OKW 遞送這份報告四天後與陸軍的後勤司令華格納少將 (
Generalmajor Eduard Wagner) 會面,華格納說明東線中央集團軍與南方集團軍
正面臨嚴重的燃油短缺,情況隨著鐵路運輸的困難而惡化,他還表示若是對民間
、佔領區域以及非作戰軍區作進一步的減額則未來幾個月東線的燃油需求應當還
能滿足,但他也無奈地袒承到 1942 年初石油供給將會枯桔而「一定要佔領新油
田」。

1941年 10月7 日波克元帥 (Generalfeldmarschall Fedor von Bock)
中央集團軍的裝甲雙鉗剛剛在佛雅茲瑪 (Vyazma) 與布里揚斯克 (Bryansk) 口
袋完成軍事史上最傑出的包圍殲滅戰,然而湯瑪士就在這一天送上另一份有關石
油供給惡化狀況的長篇報告。報告中表示在年底以前都還能保持急需的航空汽油
與潤滑油的正常供給,但這將會使 1942 年年初這些油品的儲存量急降到 3.1 萬
噸,而 1941年 10月1 日的儲量則有 18.1 萬噸。而機油與汽化油雖然還有 28.9
萬噸的存量,但當前的產量仍將使存量在十一月中旬見底。事實上在十月底就已經
有 3.2 萬噸的短缺,這個數字到十二月底增加到 9.7 萬噸。這些並不是唯一嚴
重短缺的油品;10月1 日柴油僅有不到 25 萬噸的存量,而照當時的消耗速度推
算到了十一月底柴油將會短缺 2.5 萬噸,十二月底則會短缺 5 萬噸。同樣地加
熱用燃油雖然還有存量,但低落的產量使存量急遽減少,自然不可能完全滿足義
大利每月 10 萬噸的需求。湯瑪士推算十月份只能提供義大利 6 萬噸加熱用燃
油,十一月份與十二月份則只能提供 5.5 萬噸。

1941年德國海軍燃油狀況的惡化使得狀況更複雜 (皇家海軍當年也將德
國海軍修理的相當悽慘),1941年 11月13 日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 (Grossadmiral
Erich Raeder) 詳細地向希特勒報告了海軍「非常困難的燃油狀況」。海軍的總
存量加上從羅馬尼亞進口的柴油雖然還夠目前的需要,但海軍的總燃油存量卻大
幅下跌,而這其中的三分之一還得要添加化學添加劑才能使用。明知海軍的油料
需求在希特勒及週邊謀士的眼中排在東線的大規模陸軍行動之下,雷德爾痛苦地
向元首報告海軍的油料狀況已經是「極度艱難」。他指出海軍所提出的要求「被
刪除了 50% 以上」,雷德爾也尖銳地指出這將使「我軍艦艇的出勤率受到無法
忍受的限制」。

因此希特勒與他的謀士都清楚 1941年年底東線的綿長戰役重重地打擊
了德國的燃油狀況,而他們也明白燃油短缺已經對正準備對俄軍踢那最後一腳的
東線部隊作戰能力造成影響。在 10月22 日陸軍後勤司令華格納少將與國防作戰
廳的會議中討論了東線欠缺擋風蔽雨大衣的部隊們在頑強地向前挺進的過程中所
消耗的油料還比之前估算的要多,這是因為磨損的引擎、崎嶇的地型與惡劣的天
候增加了油料的消耗率,往常可以行駛 100 公里的油量現在在前進 35 至 40 公
里就已經耗盡,這也意味著必須提供更多的油料。東線的部隊雖然有大部份仍依
賴獸力運輸,但每天仍須消耗 20 列列車的油料。然而就算能生得出這麼多油料,
也因為鐵路運輸的困難而無法如數運交前線。數十列火車塞在鐵路上等候鐵道兵、
帝國勞工部、托德組織 (Todt) 來將主線、支線以及調度場修改成德制鐵軌寬度,
並組織卡車縱隊將補給從卸貨處運送到前線部隊手上,這個動作也受到俄國游擊
隊攻擊德軍佔領區鐵路運輸的干擾。由於要求的油量無法滿足,中央集團軍的機
動能力開始受到影響。然而這樣的鐵路延遲後來卻反而解決了部份問題:當十一
月底德軍油料補給幾近枯竭時這些累計達 120 列列車的油料反而適時地保持了德
軍東線部隊的行動能力。

11月3 日,當波克的中央集團軍正準備向莫斯科發起最後攻擊時,即將
離職的陸軍總司令布勞齊區元帥 (Generalfeldmarschall Walter von Brauchitsch)
巡視了由倫德斯特元帥 (Generalfeldmarschall Gerd von Rundstedt) 所指揮
的南方集團軍。此時南方集團軍已經佔領烏克蘭 (Ukraine) 大部以及克里米亞
(Crimea) 大部,並緩緩向希特勒心目中比莫斯科份量更重的戰略目標前進 (希
特勒在七月份聲稱莫斯科「只是個地理名詞」)。令希特勒的軍事參謀洩氣的是,
這些更重要的目標 (經濟上而非軍事上) 包括了蘇聯第四大工業城卡爾可夫
(Kharkov) 、富藏煤礦與鐵礦的頓內次盆地 (Donets Basin) 以及蘊藏豐富石油
的高加索地區。此外在 1941年 8月21 日頒佈的戰時第 34 號命令中希特勒在附
加聲明中表示「在冬季來臨前最重要的目標不是佔領莫斯科,而是佔領克里米亞
、佔領頓內次盆地的工業與煤礦重地,並切斷蘇聯高加索油田的輸送管道,北邊
則是包圍列寧格勒 (Leningrad) 並與芬蘭人會師」。希特勒的心中仍然掛念對
羅馬尼亞油田與煉油廠的可能攻擊,他在同一份聲明裡頭說「佔領克里米亞半島
以保護羅馬尼亞油田的正常生產是極度重要的」。第二天希特勒在另一份文件中
再度談到了同樣的考量:

      「佔領或摧毀俄國的鐵、煤與石油儲藏是很重要的,但對德國而言極端重
        要的是消滅俄軍在奧得薩 (Odessa)、克里米亞等黑海沿岸的空軍基地。
        這樣的手段對德國而言是絕對重要的,在目前的狀況下沒人能保證我們
        唯一的重要油品來源能免於空中攻擊,要是這樣的攻擊發生了對未來戰
        爭的發展將產生無法估計的影響。」

兩天後他也對古德林上將 (Generaloberst Heinz Guderian) 解釋了壓
制克里米亞這個「俄軍用來攻擊羅馬尼亞油田的航空母艦」的必要性。希特勒懼
怕從克里米亞起飛的轟炸機攻擊他唯一的主要油田的影響將很快浮現。

當賴希瑙元帥 (Generalfeldmarschall Walter von Reichenau) 的第
六軍團 (6. Armee) 於 10月24 日攻陷卡爾可夫時希特勒相當高興,但當第六軍
團右翼斯徒普納格上將 (Generaloberst Karl-Heinrich von Stuelpnagel) 的第
十七軍團 (17. Armee) 進佔頓內次盆地時德軍發現大部份的工業機具已經消失。
許多工廠遭到破壞,其它幾百家工廠已經由俄國工程師與技工拆解並後送到遙遠
的烏拉山 (Ural) 地區重組。這項優異的成就很少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研究,但這
無疑是蘇聯在戰時的偉大成就之一。

[ 註:斯徒普納格上將後來因涉及 1944/07/20 謀害希特勒的計畫而被處死。]

希特勒在沒能掠奪到戰利品後堅持南方集團軍向其它的南俄目標挺進,
在 11月3 日對該集團軍的巡視中,陸軍總司令布勞齊區的命令使指揮官目瞪口
呆,他表示最高統帥部 (OKW) 與陸軍總司令部 (OKH) 仍然要求「不顧一切代價
在這個冬天攻佔」邁科普 (高加索油田最北邊的一塊) 與史達林格勒 (Stalingrad)
,並且「達成任務的方法必須自行設法。佔領邁科普的原因是石油,而佔領史達
林格勒則是要儘速摧毀俄軍最後一條南北交通線。」

南方集團軍繼續向東緩緩前進,約三週後的 11月21 日麥肯森騎兵上將
(General der Kavallerie Eberhard von Mackensen) 的第三軍 (III. Armeekorps)
(隸屬於克萊斯特上將的第一裝甲軍團) 佔領了頓河 (Don River) 河口的羅斯托
夫 (Rostov),在俄軍激烈的抵抗下德軍甚至還完整地佔領了一座跨越頓河進入
高加索地區的主要橋樑。麥肯森將軍當時不知道他薄弱的部隊很快就會被逐出該
城 (八天之後俄軍反攻將德軍擊退),他相信他已經截斷俄國人從高加索來的補
給線,並將他在羅斯托夫的勝利視為對蘇聯戰爭機器的重大打擊。但是幾天後麥
肯森將軍的第三軍被俄軍南方方面軍 (Southern Front) 的強大逆襲逐出該城,
並遭受了嚴重的損失。

希特勒也同樣樂觀,最靠近的高加索油田已經近在眼前 (僅在 300 公
里以外),而且正在南方集團軍的攻擊範圍內。在德軍奪下羅斯托夫的同一天,
希特勒命令已經極度擴張的這支部隊配合第一裝甲軍團 (1. Panzerarmee) 與
第十一軍團 (11. Armee) 準備進行切斷「英國人與俄國人在高加索的連繫」這
個不可能的任務,而第一步就是佔領邁科普週邊的油田。而第十七軍團也被賦與
佔領史達林格勒及其週邊工業地區的不合理任務以「切斷敵軍在伏爾加河 (Volga
River) 上的南北交通線」。

南方集團軍佔領羅斯托夫的行動使瞭解德軍對油田威脅程度的俄軍軍事
戰略家驚嚇不已,在莫斯科召開的一場高層國防會議的秘密演說中提摩盛科元帥
(Marshal Semen Konstantinovic Timoshenko) 警告說:

      「若德軍攻下莫斯科這將嚴重打擊我軍士氣,但這最多只是打亂了我們的
        整體戰略......德軍將有容身之地 (也就是能在城市裡渡過俄國冬天),
        但光是這樣還不能贏得戰爭,石油才是決定一切的關鍵。我們應當還記
        得德國人在 1939年至 1941年之間因為自己的石油問題急迫地向我們交
        涉,因此我們應當盡全力 (a)增加德國人油料消耗的速率,以及 (b)
        將德軍拒在高加索外。」

提摩盛科繼續說明紅軍接下來的任務應當是將德國人趕回,摧毀他們累積的物資
力量使他們無力進攻高加索。

俄軍在南方發起的攻勢解放了羅斯托夫並使南方集團軍西撤且蒙受了重
大的損失,俄軍佔領羅斯托夫 (這是德國陸軍自各戰線開戰來第一次遭受的重大
挫敗) 動搖了希特勒在 1941 年年底佔領並開採高加索油田的希望,甚至連打擊
俄軍將高加索石油輸送給其它地區俄軍或工廠的能力都沒有。當德軍還急促地撤
出羅斯托夫時南方集團軍在 11月29 日報告該集團軍預計的過冬位置「將不會有
什麼太大的變動」(除了一些少數地區的調整),「目前將不進行清佔頓內次河河
套或佔領邁科普的作戰」。隔天倫德斯特元帥向元首報告由於兵員與裝備的重大
損失加上敵軍的優勢兵力以及日漸惡化的氣候,南方集團軍將暫停所有的「作戰
層次行動」並在「戰術上可接受的防線」進入防禦狀態。

根據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上將的記載,希特勒「極度激動」並憤怒地禁
止這項後撤行動,倫德斯特看重的是他底下精疲力盡的士兵,他透過陸軍總司令
布勞齊區向希特勒回覆他無法執行元首的命令,請元首收回成命或是另請高明。
希特勒將此視為對他權威的直接挑戰,12月1 日他解了倫德斯特的職並將指揮權
交給第六軍團司令賴希瑙元帥。結果賴希瑙在瞭解不利的狀況後向希特勒請求將
部隊後撤到米亞斯河 (Mius River),這次元首妥協了,在羅斯托夫週邊受到重
壓的德軍得以撤退到較能進行防禦的防線。

[ 註:賴希瑙元帥升任南方集團軍司令之後由包拉斯上將接掌第六軍團的指揮權]

這個往米亞斯河撤退的行動對希特勒而言是不得不吞下的苦果,他現在
明白在明年以前高加索油田已經從他手裡溜走,之前他雖然也有擔心出現這樣的
結果,但在德軍一度攻佔羅斯托夫之後他轉向樂觀。希特勒在 11月7 日仍然相
信巴巴羅莎作戰在 1941年年底之前能獲得決定性的結果,他向健康狀況逐漸惡
化的布勞齊區 (這位陸軍總司令在隔天心臟病發) 抱怨奪取油田必須等到下一年
度。同樣地希特勒在 11月19 日向他親近的幕僚表示 1942 年的第一個目標將是
高加索的油田,而三月、四月間所發起的戰役將一路打到「俄國的南疆」(蘇聯
與伊朗邊界)。

到了 12月第一週時德軍已在東線全面潰敗,相較之下羅斯托夫的挫敗
已不算什麼;在戰線極北端李布元帥 (Generalfeldmarschall Wilhelm Ritter
von Leeb) 的北方集團軍前鋒部隊在列寧格勒東邊的 Tikhvin 面臨被包圍的危
險,憤怒的希特勒不得以允許有限度的撤退。中央集團軍的狀況更糟,十一月中
旬的初雪使地面結凍德軍得以再向莫斯科發起攻勢,到十一月底莫斯科看起來已
經快被攻下了,然而德軍因為補給困難、冰天雪地 (攝氏零下 35 度) 以及大風
雪而精疲力盡,相反地俄軍有足夠禦寒衣物、源源不絕的援軍加上悍衛首都的決
心與勇氣,因而將德軍阻擋在逼進到可以看見克里姆林宮 (Kremlin) 的高塔的
距離之處。

12月6 日,俄軍發動了全線的反攻,這次攻勢一直到 1942 年四月中旬
俄軍攻勢漸老而德軍此時也存夠力氣反擊。希特勒雖然震驚但仍然在眾將軍前保
持鎮定,他同意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的意見必須休整部隊,但堅持仍必須在這個
冬天攻下一些要地。高加索油田仍在希特勒心中居要位,而消滅列寧格勒週邊的
拉多加方面軍 (Ladoga Front) 取得與芬蘭軍的聯繫也一樣重要,他表示南方的
頓內次盆地必須到手以「作為攻向邁科普的跳板」。隔日 12月7 日希特勒還在
空談重新發動南邊的攻勢,他表示「我們必須奪取邁科普油田,羅斯托夫不能這
樣就算了......只要有適當的天氣我們就可以發動反攻。」

12月8 日希特勒終於認清閃擊戰已經失敗,在發佈的戰時第 39 號命令
裡頭向陸海空三軍下令在無情的冬天與其它補給上的困難條件下德軍「馬上放棄
各大型攻勢並進入防禦陣式」。雖然希特勒將整休部隊的步驟一一指示,但他無
意允許任何大規模的撤退,事實上在兩天前希特勒才剛強調「俄國人從未自願放
棄任何土地,我軍也不能隨意放棄佔領地,原則上戰線不許縮短」。第 39 號命
令明白揭示除非後方已經準備好「有較好的駐守與防衛條件」的陣地,否則部隊
不許撤退。要在後方滿佈冰雪的俄國荒原凍土上準備這樣的陣地是極度困難的,
因此德軍前線精力耗盡的部隊中僅有極少數得以後撤。

希特勒對高級將領屢屢違反他 12月16 日頒佈的「死守 (Haltebefel)」
命令極度不滿,他要求「防線必須死守到最後一兵一卒」,他甚至將一些一再無
視死守命令的指揮官撤職,包括了他手下最傑出的裝甲部隊指揮官古德林上將。
然而當時認為希特勒「不准後退」命令毫不合理的許多資深將領們事後承認嚴苛
的「不准後退」反而是正確的決定。

        [ 註:1941年十二月被解職的德軍將領包括
              12/01/1941 南方集團軍 司令 倫德斯特元帥
              12/12/1941 中央集團軍 司令 波克元帥
              12/19/1941 陸軍總司令 布勞齊區元帥
              12/25/1941 第二裝甲軍團 司令 古德林上將
              01/08/1942 第四裝甲軍團 司令 霍普納上將
              01/13/1942 北方集團軍 司令 李布元帥]

第 39 號命令也同時闡明了希特勒對俄國油田的野心,僅管東線德軍遭
受了重大的損失,但他仍不放棄在 1942 年奪取高加索油田的目標。為了儘早將
曼斯坦上將 (Generaloberst Erich von Manstein) 的第十一軍團投入這場大戰
,蘇聯在黑海的重要海軍基地與大船塢席瓦斯特堡 (Sevastopol) 必須儘速佔領。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1/31 下午 08:40:21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31 上午 08:39:37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0
積分:1255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 二次大戰時德國的弱點 ─ 石油 與 1942 年德軍戰略的討論 (之三)

● 新一年戰事的準備

雖然俄軍的反攻造成了德軍的重大損失,但當 1941/1942 年的冬天接
近尾聲時俄軍的反攻衝量仍未能對精疲力竭戰線綿長的德軍造成任何決定性的突
破,雙方的軍事策劃人員與情報人員都開始準備來年春天、夏天的戰役。
       
包括紅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可夫元帥 (Marshal Boris Shaposhnikov)
和代理參謀總長華西列夫斯基中將 (Aleksandr Vasilevskii) 在內的參謀本部
軍官都正確地警覺到紅軍欠缺訓練精良的預備隊以及所需的物資,根據華西列夫
斯基的說法,他們「堅決地相信」紅軍在 1942年春天與夏初應當採取「暫時性
的戰略防禦」。在 1942 年三月底的一場會議中他們向史達林強烈建議在構工完
善地區採取防禦性作戰的需要,並「在防禦性作戰的過程中向進攻的敵軍發動威
力強大的逆襲」。這個戰略性防禦的目的不僅要擊敗必然會發起的德軍夏季攻勢
,同時也要讓俄軍製造能發動「損失輕微的重要攻勢」的機會,他們強調這個戰
略防禦性作戰的注意力應當放在德軍可能會發動攻勢的莫斯科地區。因此他們應
當著重在「建立強大、訓練有素的預備隊並儲備武器、彈藥、戰車、飛機以及其
它作戰器具、物資以提供逆擊部隊足夠的補給。」
       
史達林同意參謀本部有關德軍來年夏季攻勢將集中在莫斯科的說法,這
個觀點也因為德軍摩德爾上將 (Generaloberst Walter Model) 的第九軍團 (9.
Armee) 竭力守住 Rzhev 的事實而加強,這塊地方對德軍而言除了供作進攻莫斯
科的跳板之外毫無價值。華西列夫斯基同樣同意這個觀點,日後袒承「大本營直
到七月都還抱著敵軍夏季攻勢將在中央地區發起這個錯誤的看法」,甚至連俄軍
參謀本部於 1943 年年中出版有關史達林格勒會戰的研究中依然堅持德軍 1942
年的主要目標是莫斯科,而德軍在南方發起向史達林格勒、高加索攻勢的目的「
並不是要奪取該地區的油田,而是要將我軍部署在莫斯科地區的強大預備隊引到
南邊,如此以來就可藉由削弱我軍中央正面的防守而增加敵軍攻佔莫斯科的機會」
。1942 年年初同樣抱持這樣觀點的並不只是俄國人,在英國與美國的軍情報告
中也支持同樣的觀點,一份 1942 年 3月26 日呈報的美國作戰部門軍事情報科
報告裡頭以長篇論述「德軍戰略構想是包圍並摧毀莫斯科地區的俄軍集團軍」。
       
史達林所偏好的持續性攻擊在過去 (日後也持續如此) 的戰事中已經被
證明在戰略上與戰術上都造成了俄軍不利的後果,不過在這段期間他顯然同意參
謀本部所提紅軍應當先在防禦作戰中消耗敵軍,然後在俄軍充分增強和整補後對
疲憊的敵軍發動強有力反擊的建議。然而這並不是 1942 年三月呈報史達林的唯
一作戰方案,提摩盛科元帥呈上的作戰計劃預計於五月以布里揚斯克、西南以及
南方三個方面軍發起強大的反攻,他的目的在擊滅德軍南方集團軍並奪回失去的
領土。沙波什尼可夫乞求史達林不要採用提摩盛科野心雄厚的提案,他表示俄軍
欠缺足夠的人力與物力增援西南方面軍發動如此大規模的攻勢。
       
史達林忽視沙波什尼可夫的邏輯分析,他仍然對沒有包含大規模攻勢的
「主動」防禦表示懷疑,他並強烈認為呆坐等候敵軍奪取主動是十分不智的作法
。三月底一場國土防衛委員會與俄軍高層指揮部的聯合會議中史達林向沙波什尼
可夫訓示「我們不能坐著防禦而讓德國人先攻!」紅軍除了採取基本戰略防禦之
外也應該採取廣正面的反擊,他特別對提摩盛科縮小修改版奪取卡爾可夫的計劃
印象深刻。史達林底下最優秀的指揮官朱可夫元帥 (Marshal Georgi Zhukov)
試圖說服他放棄這個攻勢並採取沙波什尼可夫的戰略性防禦,並轉以朱可夫的西
方面軍進行局部但重要性的打擊以擊退虎視眈眈距莫斯科 150 公里的德軍部隊。
與沙波什尼可夫一樣,朱可夫的建議被頑固的史達林掃到一邊,史達林還把朱可
夫的提案稱作「半調子攻勢」。
       
令沙波什尼可夫相當失望的是史達林採用了提摩盛科的提案,史達林下
令紅軍在許多地方發動先發攻擊,包括列寧格勒週邊地區、第揚斯克地區
(Demyansk)、斯摩稜斯克地區 (Smolensk)、戈伏─庫斯克地區 (Lgov-Kursk)、
卡爾可夫以及克里米亞。華西列夫斯基日後在回憶史達林「一邊防禦一邊進攻」
方案的「負面影響」時表示:

      「導致了兵力的無謂浪費,1942 年夏季的戰事清楚地說明要是稍早俄軍
        在俄德全線採取暫時性的防禦作戰並將如卡爾可夫反擊等反攻作戰取消
        的話,那國家與軍隊就可免於嚐受重大敗績,我們也能更快地進入反攻
        階段進而奪回戰略主動權。」

的確史達林的反攻被證明是錯誤的決定,不僅使德軍重新奪回了戰略主動權並且
賠上了成千上萬的俄軍性命。
       
而德軍方面就算在 1941-1942 年冬天這樣絕望的氣氛下希特勒已經在
思考來年春天的攻勢。1942 年 1月3 日希特勒向日本駐柏林大使大島浩 (Oshima
Hiroshi) 揭示他的計劃時表示目前他將不會在中央戰線發動攻勢,他要「在天
氣好轉後再次高加索方向發動攻擊」,兩週後 1月18 日希特勒也向因賴希瑙元
帥心臟病發過世而即將前往南俄波塔瓦 (Poltava) 接掌南方集團軍職缺的波克
元帥透露了這個訊息,波克手下整頓後的集團軍負有兩個重任:「守住現有防線
爾後在春天發起攻勢。」

        [ 註:波克元帥在 1941年十二月被解除中央集團軍總司令一職,但爾
              後希特勒認清是他對這位元帥的誤解,並在南方集團軍新任司令
              賴希瑙元帥心臟病發過世後敦請波克前往接掌南方集團軍。]
       
雖然有以上看來樂觀的敘述,但 1941年十二月到 1942年的頭幾週這段
期間希特勒本人對於德軍東線大軍能否倖存曾經極度懷疑,幾個月後希特勒對身
邊親信透露在冬天那段局勢緊張之時他有時懷疑悲劇發生時他能否化解危機,不
過當時他在眾將領與群眾面前將這些疑慮掩飾的很好。1942年 1月30 日在柏林體
育場慶祝納粹黨勝選九週年群情激動的演講中希特勒闡明他「對自己極大的信心,
不論發生什麼樣天大的事都無法撼動他。」
       
到了二月中旬雖然俄軍的反攻仍在造成德軍的重大傷亡但希特勒已經從
十二月、一月的低潮氣氛中逐漸恢復信心,首先隆美爾 (Erwin Rommel) 指揮的
北非德軍 1942年 1月21 日在利比亞阿格海拉 (El Agheila) 的勝利激勵了他,
在這場攻擊中德軍趁英軍第八軍團 (8th Army) 不注意時一舉將英軍逐出過去在
班加西突出部 (Benghazi) 所攻佔的土地。1942年 2月12 日德國海軍巡洋戰艦
格內森瑙號 (Gneisenau)、香霍斯特號 (Scharnhorst) 以及重巡洋艦奧根親王
號 (Prinz Eugen) 在大白天從法國布列斯特港 (Brest) 衝過英吉利海峽 (English
Channel) 回到挪威的大膽成功行動也鼓舞了他,這樣的功勞可以歸給希特勒自
己,因為下令三艘主力艦從英國人眼前溜走這樣的構想是元首自己提出的。2月
15 日又傳來英國嚐到有史以來最嚴重的軍事挫敗─新加坡被日軍攻陷─的新聞,
在同一段時間裡日軍也讓菲律賓的美軍嚐到了類似的敗績。

        [ 註:1942年二月的「海峽衝刺」為新任戰鬥機兵種總監格蘭德上校的
              的得意之作,他在眾上司不看好的狀況下以 252 架戰鬥機的兵
              力掩護三艘主力艦隻穿越英吉利海峽,利用英軍的疏忽成功地完
              成任務。不過在過程中兩艘戰艦都中水雷受損,而格內森瑙號在
              數日後便被皇家空軍轟炸機重創,終其一生未再出擊。]
       
東線德軍的運氣似乎也在好轉中,屢次的危機都在德軍卓越的戰術與忍
耐中穩定下來,某些還轉化成小型的勝利。希特勒尤其對中央集團軍補上許多缺
口並重建防線的能力感到驕傲,雖然他知道德軍與俄軍仍將在近距離血戰中纏鬥
上一段時間且他的士兵也只是勉強守住不退而已,但他覺得最壞的已經過去,而
他也達到了第一個目的─他成功地制服了眾將領內心的驚慌並避免了一場如拿破
崙在 1812 年所遭受的潰敗。除此之外他將德軍成功阻擋俄軍反攻的結果用來證
明他「不准後退」的命令是正確的,而那些被他解職的將領是能力不足的懦夫與
失敗主義者,他的鋼鐵意志戰勝了冬季危機,如今也將帶領本年度的夏季攻勢。
       
與去年攻擊蘇聯首都的決定相比,朝高加索發動攻勢並佔領油田可以說
是希特勒自己的戰略構想,在冬季危機的高峰中希特勒不公正地一再咒詛參謀本
部強迫他接受進攻莫斯科的構想,如今他在將德軍從失敗邊緣挽救回來後希特勒
決定相信自己的直覺並依他的戰略構想發動攻擊 (墊基在他對德國經濟問題的瞭
解上)。此外他也不再將自己跼限在只發佈大略的命令,在希特勒成為陸軍總司
令後 (布勞齊區元帥於 1941年 12月19 日去職) 他對作戰規劃有完整且直接的
權限。
       
巴巴羅莎作戰遵守了克勞塞維茨 (Karl von Clausewitz) 戰爭論所說
的基本原則:戰役的目的是在戰場上消滅敵人的武裝力量,而其它經濟與政治上
的目標必須等到敵軍主力被擊破之後才來解決。然而希特勒在 1941-1942 年的
冬天決定攻佔蘇聯油田而不是和俄軍尋求決戰卻明顯違反了克勞塞維茨的教訓。
希特勒當然清楚克氏的教導,事實上他對軍事理論相當熟悉,他熟讀許多重要的
軍事理論書籍,包括了克勞塞維茨的著作。希特勒常常傲慢地對在戰略問題上挑
戰他的將軍們指出這一點來;有一次在和古德林爭吵後希特勒對他說「用不著你
來教我,我研讀過克勞塞維茨、毛奇的著作,我也研究過所有的施里芬文件,我
比你更瞭解整個狀況!」希特勒不去和俄軍硬碰硬而選擇去攻打高加索以開採當
地油田的決定並不是因為他忽視了軍事理論,而是因為他對當前經濟困境的極度
關切以及明白沒有其它可行的替代方案所得的結論。
       
德國國防軍在冬季遭受的嚴重損失使她無法在東線全線發起廣正面攻勢,
截至 1942年 1月31 日止東線德軍陸軍傷亡 91 萬 7,985 人,其中有 28,935 名
軍官,東線德國空軍則有 18,089 人傷亡。雖然在接下來的數月裡補充了若干兵
員但仍然不足以彌補冬季危機所受到的損失,更不用說要能建立充足的預備隊了。
另外在物質上的損失也十分驚人,光在十二月的頭三週就損失了 424 輛戰車,這
樣驚人的損失速度一直持續到一月份,雖然採取了許多方法補充戰車的損失但都
無法在短期內有太大的成效。1942年 3月30 日陸軍總司令部 (OKH) 報告部署在
東線的 16 個裝甲師總共只有 140 輛可用的戰車,比正常狀況下一個裝甲師的戰
車還少!此外東線各師的機動力也因為馬匹與車輛的大量損失而受限不少,至一
月底最少有 10 萬輛各式車輛被摧毀,包括 42,851 輛摩托車、28,942 輛汽車、
41,135 輛卡車,僅管增加產量但也無法馬上彌補這樣大的損失。事實上在夏季
攻勢定案之後北方集團軍與中央集團軍被迫將大部份的機動車輛移交給南方集團
軍,以便使南方集團軍的機動能力能在攻勢發起前回升到 85%。被抽調了大量車
輛的北方與中央集團軍機動力馬上有顯著的下降,而狀況又因為馬匹與飼料的不
足而更趨嚴重,補給因為運輸上的困難而幾乎耗盡,各樣的武器裝備因此困在鐵
路上無法運交前線部隊。
      
 正因為以上的問題加上認清德國經濟將進入長期的消耗,希特勒在 1942
年 1月10 日重整軍火工業的生產順序,他的長程目標仍然是「擴增空軍與海軍以
對抗美英勢力」但「1942 年的戰略需要必須使軍火生產調整為配合陸軍需要的模
式」,因此陸軍分配到大量的人力資源以及生產配額以完成托付的重任,陸軍將
在 1942年 5月1 日之前完成必要的準備。為了確保陸軍能有足夠的補給以「進行
連續四個月的作戰」將儲備「東線作戰每月消耗量六倍 (不包括正常配給基數)
的主戰兵器彈藥份量」。
       
目標改變成優先奪取煤與石油並不能馬上解決德國陸軍燃料不足的狀況,
1942 年三月底東線的 162 個師中只有 8 個具完整的行動能力,在短暫休整後
有 3 個可具有完整的進攻能力,47 個可具有部份進攻能力,剩下的 104 個師
只能執行防守任務。資料顯示希特勒與他的軍事策劃人員在 1941 年冬與 1942
年春時便認清德軍無法在全線發起逼迫俄軍進行軍事決戰的廣正面攻勢,而德軍
高層在當時又從來沒有採取守勢的想法,因此若要在 1942 年發動攻勢剩下的問
題就是選擇哪一段進攻。而只有希特勒進攻高加索的提案對每況愈下的戰時經濟
提供了解決方案,若能佔領油田必能稍解德國與義大利嚴重的石油短缺,也能使
德義兩國得以長期對抗與日俱增的同盟國。
       
1942 年初現有的石油來源已經無法使德國再發起如 1941 年那樣對俄
軍大規模的進攻,更不用說進行大規模作戰以擊敗西方盟軍了。大戰爆發後德國
本土的原油開採量只小幅增加,其規模也從未超過德國總獲得量的 20%;另一方
面合成石油的產量已從 1939 年的 230 萬噸成長到 1941 年的 411.6 萬噸,且
將繼續成長兩年直至盟軍開始空襲煉油廠為止。不過合成石油的增產量並未能填
補羅馬尼亞油田產量銳減的影響,由於油井產能枯竭及其它因素影響羅馬尼亞的
石油年產量從 1939 年的 870.1 萬噸滑落到 1941 年的 557.7 萬噸,而這些石
油有一大部份是該國自己在戰爭狀態時迫切需要的。在前段也提到 1941 年底幾
個月的時間裡羅馬尼亞運交德國的油量大幅減少,1941 年十二月初羅馬尼亞元
首安東尼斯丘元帥 (Marshal Ion Antonescu) 一方面保證將盡全力增加運交量,
但也一方面以電報警告希特勒「過去五個月我國外銷德國與義大利的石油超過我
們每月 125,000 噸的產量,這使我們耗盡了所有的存量」。儘管他不斷保證羅
馬尼亞「將盡一切可能增加運交德國的石油數量」,但很明顯 1942 年頭幾個月
羅馬尼亞的石油供給量是不太可能回復到 1941 年年中那樣的水準。事實上安東
尼斯丘於 1942年 2月12 日向李賓特洛甫 (Joachim von Ribbentrop,德國外交
部長) 表示「羅馬尼亞的原油生產已經壓迫到極限,她沒法再增產了」,至於在
論及高加索攻勢時安東尼斯丘表示「唯一的出路就是佔領盛產石油的土地」。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1/31 下午 08:44:57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31 上午 08:43:53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0
積分:1255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4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 二次大戰時德國的弱點 ─ 石油 與 1942 年德軍戰略的討論 (之四)


       
對海軍而言日子更難過,如前段所述海軍總司令雷德爾早在 1941 年十
月就向希特勒抱怨海軍油料的短缺問題並於十二月警告局勢已經「極度艱難」。
1942 年年初情況更加惡化,海軍只能勉強保持正常運作罷了。二月由法國布列
斯特衝過英吉利海峽到挪威的作戰便消耗了 20,000 噸燃油,到 4月1 日海軍的
存油跌到 15 萬噸。對雷德爾而言還好油料的短缺尚不致於影響鄧尼茲上將 (
Admiral Karl Doenitz,德國海軍潛艇部隊指揮官,1943 年接替雷德爾成為海
軍總司令,1945年四月希特勒自裁後繼任為德國元首) 的 U 艇活動,這支軸心
國裡唯一幾乎扼殺盟軍生命線的水下艦隊是燒柴油的,而柴油的供給還很充裕。

       
油料的短缺不單限制了德國水面艦隊的活動,連義大利海軍都深受其害。
1941 年十二月義大利海軍預定分配到 40,000 噸燃油但只收到 29,600 噸,1942
年一月更只收到了 13,500 噸。義大利外交部長齊亞諾 (Galeazzo Ciano,墨索
里尼的女婿) 在 1942年 2月8 日的日記裡記載「只有一個缺點─欠缺石油」,
「現在我們只剩約 10 萬噸的油,從海外獲得的石油微不足道。這尤其限制了海
軍大型艦隻的活動,否則艦隊將享有地中海的絕對優勢。」

[ 註:義大利海軍水面艦隊於 1942 年一月有四艘戰鬥艦、九艘巡洋艦、廿一艘驅逐艦可資動用。]

       
德國空軍在 1941 年也飽嚐油料不足的困境,因此被迫抽調 25% 的預
備存油支應,因此空軍的預備存油從 1940 年年底的 61.3 萬噸大幅減少到 1941
年年底的 25.4 萬噸。這個狀況驚動了空軍經濟專家,他們堅稱目前需要更多的
航空汽油,戈林因此下令儘速增加現有合成石油設備的產能並立刻增建新的合成
石油廠,合成石油仍是航空汽油的主要來源。這些努力仍然無法在一夜之間變出
額外的燃油來,到了 1942 年春天高級航空汽油的短缺開始對德國空軍的訓練計
畫有了嚴重的限制,而油料的短缺也使空軍無法發動像不列巔之戰那樣大規模的
空中作戰。

        [ 註:1940 年七月至十月的不列巔之戰德國空軍集結了近 1,000 架
              單座戰鬥機、200 架驅逐機、300 架俯衝轟炸機、近 1,400 架
              轟炸機欲消滅英國皇家空軍。]
       
在考慮油料短缺對德國長期戰爭造成的重大影響之後便不難理解希特勒
攻佔高加索油田的作戰構想是有道理的,希特勒在 1942 年年初向將領們解釋佔
領油田將可消解德國嚴重的石油短缺,若有必要還可幫助面對長期的消耗戰,油
田的佔領也可以分散盟軍轟炸羅馬尼亞普洛什特油田以及德國國內合成石油廠的
風險,除此之外德國軍火工業也可因獲得高加索豐富的錳礦而獲益。不過最重要
的是在切斷油田與莫斯科、工業區之間的鐵路聯繫,加上佔領油田與阻斷伏爾加
河水運系統等對蘇聯的經濟與軍事生產造成致命的打擊。
       
從倖存的文件看來當時在最高統帥部 (OKW) 和陸軍總部 (OKH) 裡頭的
軍官幾乎無人曾公開懷疑希特勒提議的作戰計畫,質疑其可行性的更是沒有。當
然有可能是因為在布勞齊區與倫德斯特相繼去職後沒有人膽敢再惹希特勒生氣,
但更有可能是因為希特勒的軍事參謀在有限的選項裡都基本同意他的提案可行性
較高。甚至連陸軍參謀長哈爾德上將自己雖然也覺得東線德軍此時應當採取彈性
防禦 (不過這個想法未曾傳達給高層過) 但也顯然同意這個大方向。舉例來說哈
爾德曾經向一位同事強調佔領高加索對德國繼續參戰的能力是「絕對關鍵的」,
並表示若是沒有高加索的石油「德國將撐不久」。哈爾德在仔細研究過國防經濟
軍備廳的報告之後無疑相信德國的石油景況處於危急狀態,1942年 2月16 日該
廳在一份有關德國燃料狀況的長篇報告裡結論道「有一件事是很清楚的,要是沒
有俄國的石油我們將無法完全整合所佔領的俄國土地,更重要的是沒有俄國石油
德國的戰爭機器將開始漸漸喪失效率。」
      
隨著新年度的進展德軍的資深策劃人員愈感覺到希特勒佔領油田想法的
迫切,在 6月6 日 (夏季戰役展開三週前) OKW 報告 1942 年下半年度的油料供
給將是「影響我軍防守能力的弱點之一」;這句話的意義深遠,進行防禦任務的
軍隊消耗油料的速率一定比進行攻擊任務要低,可見油料的供給一定十分危急。
這份報告繼續說明因為油料短缺十分嚴重,「三軍的行動自由將受到限制,而軍
工產業也將受難,存油已經幾乎耗盡因此我們只有完全依賴生產。」
       
不過在這段期間希特勒和他的軍事顧問極少討論如何將高加索石油運回
德國的重要問題,日理萬機的元首大概沒想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以為問題屆時
就會自己迎刃而解。明顯地他認為軸心國的船隊將運送大部份的石油橫跨黑海到
羅馬尼亞的港口,剩下的將橫渡黑海通過土耳其博斯普魯斯海峽 (Bosporus)、
達達尼爾海峽 (Dardanelles) 進入愛琴海 (Aegean Sea),從這裡再運送到義大
利與希臘港口。很顯然希特勒並未參閱國防經濟軍備廳 1941 年三月一份隨凱特
爾送抵 OKH 信件所附上的報告,報告裡警告就算能完整地擄獲高加索油田也僅有
少量石油 (僅每月 10,000 噸) 能由陸路運回德國。此外就算黑海完全沒有敵情
威脅也沒有船隻能將高加索的石油沿多瑙河 (Danube) 運送,因為多瑙河上所有
油輪的運送能量都已經被羅馬尼亞的石油佔滿。唯一僅存的路線便是穿越黑海通
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到地中海各港口,這份報告也結論道「航運的暢通與油輪在黑
海時的安全性是充份使用俄國資源的先決條件,也才能支持德國繼續參戰」。很
明顯無法在 1942 年年初之前完成這個先決條件,德軍必須把蘇聯黑海艦隊鏟除
掉 (雷德爾表示當時黑海艦隊仍「保有海上優勢.....並擁有無上的自由行動能
力」) 並消滅英國在東地中海的航空與水上武力。
       
儘管未曾考量如何解決這個後勤上的厄夢,希特勒對於肅清黑海以方便
德軍船運的重要性十分清楚,但他和雷德爾更關心的似乎不是如何將高加索的石
油船運回德國或羅馬尼亞的煉油廠而是如何使用黑海來運補德軍部隊。
       
希特勒和德軍高層在計畫未來戰役時都注意到必須快速挺進高加索油田
以使俄軍不及對油井與煉油設備進行永久性的破壞,若煉油設備被破壞則在新煉
油設備安裝好前大部份的高加索石油都必須在別處提煉,而只有羅馬尼亞的煉油
廠還有足夠的產能來提煉大量原油,但因為前段所提及的原因將很難運送大量的
高加索石油到羅馬尼亞。
       
在高加索戰役的計畫階段希特勒與德軍高層對於 OKH 負責評估蘇聯軍
事力量的東方國外軍情部 (Fremde Heere Ost, Foreign Armies East) 呈報對
蘇聯武裝力量現況的樂觀評估報告 (當然後來證明是錯誤的) 感到雀躍,舉例來
說 FHO 在 1942年 3月23 日呈上了一份報告提到蘇聯人力資源「用之不竭」,
但已經幾乎耗盡。四月初另一份 FHO 的報告也認為「敵軍已經不能再承受如
Bialystok 到佛雅茲瑪-布里揚斯克會戰 (1941 年六月到十月) 般的重大損失,
也沒有足夠的預備隊再發起如 1941/42 年冬天那樣大規模的反攻。」


● 第 41 號命令
       
在多日的討論之後 OKH 於 3月28 日向希特勒呈上與他意願相近的進攻
高加索作戰計畫,在希特勒核准後這個即將被稱作「藍色方案 (Fall Blau)」的
作戰草案由 OKW 的作戰參謀進行詳細行動的編寫,希特勒在將約德爾呈給他的
方案再次修改後於 1942年 4月5 日發佈了戰時第 41 號命令。
       
希特勒在命令的序言裡驕傲地宣佈「我們在俄國的冬季戰役已經接近尾
聲,由於我軍東線士兵無可匹敵的勇氣與自我犧牲精神德軍完成了無可比擬成功
的防禦作戰」,前面這一段讚揚可以說是實至名歸,但接下來的這一段不是誤解
就是嚴重顛倒俄軍的戰鬥實力,他說「敵人承受了最嚴重的人員與物質上的損失
,為了擴展初期的勝利敵軍在冬季戰役裡將未來可資動用的預備隊消耗待盡。」
       
在談到新攻勢時他宣稱「只要天氣與地形的狀況好轉」就要以德軍的軍
事優勢獲得戰略主動權,並「將我們的意念加諸在敵人身上」,這次的目標不只
在摧毀殘餘的蘇聯軍事力量,還要「奪去他們最重要的軍事經濟資源」,因此儘
管西歐與北歐佔領區的海岸線還是必須穩穩守住但還是要集中「德軍及盟國所有
可用的兵力。」
       
大致上的計畫是中央集團軍據守,將嘗試「攻下列寧格勒並在城北與芬
蘭軍會師」,南方集團軍將發動攻入高加索的大規模作戰,至於莫斯科則隻字未
提,很明顯這個目標可以再等等。然而由於東線德軍在冬季裡的損耗這些目標
(列寧格勒與高加索) 的奪取必須「一次完成一項」,因此「所有可用的兵力必
須往南部戰線集中以進行主要的作戰,目標將頓河之前的敵軍摧毀以佔領高加索
油田及進入該區的通道。」
      
指令繼續說明在進攻高加索的大攻勢展開前必須先「肅清克里米亞上的
刻赤半島 (Kerch Peninsula) 並攻陷席瓦斯特堡」,在進行這場作戰之前德國
空軍與德國海軍將負責「以積極的攻勢阻礙黑海與刻赤海峽的敵軍補給線」,在
這些克里米亞作戰進行的同時北邊的德國陸軍單位會「切斷並摧毀」依茲姆突出
部 (Izyum Bulge) 裡的俄軍部隊。
       
由於人力短缺及將各單位調集前線的困難,計畫中的攻佔高加索的大攻
勢是「攻擊並摧毀弗羅內茲 (Voronezh) 地區及頓河南面、西面、北面的俄軍..
....及其它一系列連續且彼此相關配合的攻擊所組成」,命令中繼續說明在這些
攻勢中必須要以小型、緊密的包圍行動使俄軍不再有機會如同去年一樣大量「從
包圍圈中脫逃。」
      
攻勢的第一階段是「從奧略爾 (Orel) 南方以包圍或突破戰術向弗羅內
茲方向發起攻擊,在兩支裝甲或摩托化雙鉗裡北方這支的兵力應較強大」,這個
初始攻勢的目的是「佔領弗羅內茲」。在步兵單位建立從奧略爾到弗羅內茲的強
大防線後裝甲與摩托化部隊的將「以左翼靠著頓河繼續從弗羅內茲往南攻,這個
往東的第二次突破大致將朝著卡爾可夫的方向進行」。這個第二階段攻勢的主要
目的「不在撕裂俄軍防線而是要與沿頓河南下的摩托化部隊共同擊滅俄軍」。第
三階段攻勢的目標則是使沿頓河南下的德軍與兩支分別由頓河下游塔干羅格-阿
特莫夫斯卡 (Taganrog-Artemovska) 地區挺進、由弗羅西洛夫格勒 (
Voroshilovgrad) 橫渡頓內次河朝東挺進的部隊會師於史達林格勒地區。這些部
隊除了將嘗試「在頓河東方或南方建立橋頭堡」外,更要「與朝史達林格勒前進
的裝甲軍團會師。」
       
諷刺的是歷史上被稱為「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大戰要展開的前夕史達林
格勒本身反而不是個重要的作戰目標。明顯地希特勒認為該城的重要性遠不及高
加索,41 號命令中只提到了應嘗試「攻抵」史達林格勒或「至少將該城置於我
軍重型火砲的籠罩下以在未來摧毀這個軍工與運輸中心」。歷史學家魏因堡 (
Gerhard Weinberg) 覺得諷刺的是「這個與二次大戰戰史上最著名戰役之一息息
相關的城市大名在戰役前被德國忽視,而在戰後甚至由蘇聯人改名為伏爾戈格勒
(Volgograd)。」
       
希特勒知道他的攻勢有個顯著的弱點:德軍會在頓河邊露出綿長而曝露
的側翼。據 41 號命令所述,在攻勢發起時不僅要「將東北向的側翼守好,還要
......立刻加強頓河上的防務。」希特勒作出了他自己日後後悔不已的決定,將
這個重任交給義大利、匈牙利以及羅馬尼亞的部隊。
       
由於匈牙利與羅馬尼亞人素來不和,希特勒認為將兩軍隔開較合適。他
很早就明白將這些附庸軍納入 1942年攻勢以補強德軍實力的重要性,在發佈第 41
號命令的幾週前凱特爾元帥 (三軍統帥部主管) 便代表希特勒訪問了這些國家的
首都,並成功地說服義大利與匈牙利將東線原有部隊擴增成一個完整的軍團,而
羅馬尼亞則是再貢獻了兩個軍團。

[ 註:分別是第八義大利軍團、第二匈牙利軍團、第三與第四羅馬尼亞軍團。]

       
元首也對冬季戰役裡因缺乏完善防守陣地而導致的高死傷率有所準備,
雖然他堅信新攻勢將在冬天來臨前帶來勝利 (至少在南方戰線),他並不打算冒
險讓沒有強大防禦陣地的部隊曝露在冬天和俄軍反攻之下,因此在命令中提到「
預備強大的反戰車陣地,且在一開始就要預期可能會在冬天使用這些陣地,所有
的準備都要以此為目標來進行。」
       
希特勒堅持要為攻勢集中空軍兵力並下令他們的首要任務和前次戰役一
樣「在一開戰就集中兵力......摧毀戰區內的敵軍空中武力與相關的地面組織,」
隨後除了給予陸軍密接支援外還要「加強防空確實掩護好南方集團軍的展開」,
若是偵測到俄軍的集結兵力則「對敵軍由後方通往戰區的主要道路與鐵路進行連
續性的轟炸。」而若是東線其它戰區在高加索攻勢期間或之後發生大規模的戰鬥
(防守或是進攻) 希特勒也下令「空軍必須做好快速調往中央或北方戰區的準備,
必要的相關地勤支援也要盡力為此預備。」

       
最後希特勒也對德國海軍駐黑海的少量部隊作了大致的任務描述,隸屬
於馬歇爾上將 (Generaladmiral Wilhelm Marschall) 德國海軍南方艦群 (Marine-
Gruppenkommando Sued,Naval Group Command South,也掌控愛琴海的德國海軍
) 的德軍黑海艦隊「以當前規模所能發揮的最大極限盡力從海路協助陸軍與空軍
的補給。」希特勒明瞭俄軍黑海艦隊仍然「完好」因此下令調派「輕型海軍艦隻」
進入黑海並盡快完成作戰準備。

       
多本東線戰役專書的作者 Paul Carell 認為,希特勒對 1942年夏季戰
役的戰略指導是二戰中僅次於巴巴羅莎作戰「最失敗的作戰方案」。的確這個戰
役使東線德軍對於經濟性目標的作戰優先度超越了純軍事性的目標,當然這些經
濟性目標的奪取具有一舉擊倒蘇聯的可能。雖然最後戰役的失利使德軍嘗到了軍
事史上最大的挫敗,但這並不表示這個戰役沒有轉化成光輝勝利的可能。就如同
1941年的德軍一樣,德軍東線的攻勢幾乎獲得了完全的勝利。以下各章將看看
1942年希特勒多接近他預設的東線目標,而我們將焦點放在德國空軍,仔細檢驗
空權在這場戰役裡所扮演的角色。

                           

● 結論

       
這個失敗的戰役就當初的構想上來說是為了滿足經濟需要而發起的,與
其它二次大戰的德軍軍事行動比較起來經濟上的考量大大地影響了這個戰役的整
個策畫。1942 年五月頒佈的元首命令使國防軍首次在大型戰役中忽視軍事目標
而去爭奪經濟上的目標,戰役的結果不但沒有達到奪取經濟目標的目的,還使希
特勒損失了大量人員、物資以及威望。
       
希特勒及其經濟專家於 1941、1942 年對於德國戰爭機器在無法奪取新
的石油來源後將篤定崩潰的悲觀說法事後證明是過於誇大了,德國並未因奪取高
加索石油戰役的失敗而陷入癱瘓。雖然德國的石油景況依舊不佳,且在盟軍開始
對合成石油工廠與羅馬尼亞油田進行轟炸後更形惡化,但第三帝國還是撐到 1945
年五月。
       
事實上儘管 1942年度的戰役完全失敗,但 1943年發生的若干事件反而稍稍改善了德軍燃油的狀況。

1.當義大利於九月背棄軸心國之後德國不再需要將寶貴的燃油分一部份給義大利;
   2.當義境德軍解除義大利軍隊的武裝時德軍搜出了比意料中還更多的燃油;
   3.德國尚未遭受盟軍轟炸的合成石油產量達到高峰;
   4.後來發現前線部隊手上握有的燃料總是比報上去的還要多。

所以過去兩年來困擾國防軍的石油短缺問題並沒有那麼嚴重,自東線戰役爆發以來德國空軍的燃油存量甚至還在這段期間稍稍增加了。
       
不過 1944年五月美國陸軍航空隊便將戰略轟炸的目標鎖定在德國人工合
成石油廠與羅馬尼亞油田及煉油廠,新近佔領的義大利基地使美軍轟炸羅馬尼亞
目標的作戰上事半功倍。儘管美軍損失了大量的飛機與機組人員,但藉由 ULTRA
美軍得知許多煉油廠不是產量大減就是關門大吉。到了 1944年夏天德國的燃油
供給面臨大難,五月份德國生產了 31.6 萬噸合成石油,六月份產量跌到 10.7
萬噸,九月份僅剩下 1.7 萬噸。因此德國空軍本來在九月份要收到 18 萬噸汽
油但只獲得了 3 萬噸,訓練計畫大受打擊,許多航空學校因缺乏燃油而停止運
作。陸軍機械化部隊也受到嚴重的影響,1944 年十二月德軍最後攻勢的阿登森
林突出部之役中主攻的裝甲部隊油料僅勉強夠用,而這還是強徵其它未參與攻勢
的部隊配額才有的結果。希特勒將賭注壓在這些部隊能擄獲美軍、英軍的汽油補
給上,在夢想消失後盟軍大軍由西、東、南面壓境而來,很明顯地德國已無法再
撐多久了。

        [ 註:1944年 12月17 日的「突出部之役」希特勒動用了最後的戰略預
              備隊從西線英美盟軍兵力薄弱的阿登森林衝出,想要重演 1940
              年五月西線戰役的大捷,但因為軍力與補給不濟而未能達到此一
              目標。]

      
因此我們可以發現德國的軍事力量並未如元首和經濟專家先前所預言因
高加索戰役的失敗而消失,但我們也要知道元首或他的軍事參謀都不能預知未來
戰事的發展,也當然無從精確估算未來德軍石油消耗的狀況。國防經濟軍備廳在
1941年、1942年多次藉由分析過去生產、消耗所得出的詳細報告在在指明一但現
有的石油庫存與產量用盡後便沒有翻身的機會,德軍機械化部隊將很快陷入癱瘓,
德軍的機動力將只能靠獸力,這些恐怖的預言以詳細報告的型式一再地呈現在希
特勒與德軍高層眼前,如前文所言這些警告似乎又和野戰指揮官所反應的相符,
甚至如海軍總司令雷德爾也對於因缺乏燃油而使海軍的戰力不斷下降而不斷抱怨。
歷史告訴我們這些警告都過於誇大了,但是當時在納粹德國領導人看來這些警告
都是十分可靠且具說服力的。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1/31 下午 08:54:26編輯過]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31 上午 08:51:39
samura9k9k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論壇遊民
文章:64
積分:1069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11月13日
5
 用支付寶給samura9k9k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大大的文章真是精闢又專業! 佩服佩服

只是歷史不斷重演! 真令人擔憂未來是否又因能源及資源問題而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8/27 上午 02:03:47
qqw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1964
積分:20752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日
6
 用支付寶給qqw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9/9/6 上午 07:41:12
qqw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1964
積分:20752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日
7
 用支付寶給qqw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2/24 上午 07:39:19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0
積分:1255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8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本欄位提供給僅會員閱讀,非本站會員無權檢視精華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2/5/3 上午 03:30:56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意淨言靈
等級:版主
文章:12840
積分:12559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9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德意日先天缺陷,命運如何被改寫?英德空戰背後,究竟有何隱情?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vq8jk6q.html

六字名號隨口出,佛光一路伴君行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23/1/9 上午 09:28:42

 9   9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14063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