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次大戰時德國的弱點 ─ 石油 與 1942 年德軍戰略的討論 (之一)
前言:在討論到 1942 年德軍的東線戰役及其後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時,最常
見到的爭執即是不能理解 1942 年夏季戰役時希特勒為什麼放著莫斯
科不顧而將兵力集中到南方集團軍,最後並導致了史達林格勒的挫敗。
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希特勒將注意力放在南邊這一塊地方?為什麼希特
勒花費時間精力汲汲於打下克里米亞?為什麼要冒著曝露側翼的危險
分兵高加索?德國戰時的石油問題有多嚴重?羅馬尼亞、高加索的油
田對希特勒的戰時決策有什麼樣的影響?這些都是幾十年後大家激烈
爭執的問題,以下這篇文章相信能給大家更多的資料去瞭解德國高層
當年的處境。
希特勒的軍備部長史匹爾 (Albert Speer) 在 1945 年被俘後回答盟軍
審問人員有關德國軍事戰略與經濟考量之間的關係時表示,在巴巴羅莎作戰 (
Operation Barbarossa,德國於 1941年六月入侵蘇聯的作戰代號) 中,對石油
的需求是一個重要的動機。事實上希特勒在早期討論入侵蘇聯的計劃時就表示奪
取重要油田的必要性,這就是指佔蘇聯 90% 石油產量的高加索地區。在 1940 年
7月31 日於 Berghof 召開的作戰會議中希特勒就對他的高階將領表示要「以一擊
將俄國連根拔起」,在「消滅俄國的人力資源後」德國軍隊將攻入巴庫 (Baku)
這個全世界產量最豐富的高加索油田。
雖然希特勒相當樂觀但 1941年戰役德國在 2,000 公里正面上動用了 148
個作戰師仍然無法「以一擊將俄國連根拔起」,當然也無法將高加索地區納入德
國控制下了。在 1941/1942 年冬季拉鋸戰後,德國軍方已經無力在長達 2,500
公里的前線上進行全線進攻,因此在 1942 年的夏季戰役中德軍只能以 68 個德
軍師外帶 25 個軸心國師在 725 公里正面上發起攻擊,蘇聯的石油仍然是個極
吸引希特勒的動機。德軍的攻勢目的在消滅位於頓內次河 (Donets River) 和頓
河 (Don River) 間的敵軍,並佔領通往高加索山區的交通要道以奪取豐厚的油
田。油田的奪取對德國的經濟,進而對德國的軍備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希特勒
在夏季攻勢發起前四週的 1942年 6月1 日召集了南方集團軍 (Armeegruppe Sued)
的高階將領表示「如果我無法獲取邁科普 (Maikop) 和格洛斯尼 (Grozny) 的油
田,那我只有結束這場戰爭」。
● 石油─德軍的弱點
幅員廣闊的高加索地區西傍黑海 (Black Sea) 東靠裏海 (Caspian),
並有高加索山脈橫亙其中;山脈以北的地區是穀類、棉花與重農業機具的產地,
這個區域的兩個主要油田為靠黑海的邁科普與靠近裏海的格洛斯尼,兩者佔全蘇
聯石油產量的 10%。山脈以南的人口眾多的外高加索 (Transcaucasia) 為現今
之喬治亞 (Georgia)、亞塞拜然 (Azerbaijan)、亞美尼亞 (Armenia) 共和國所
在地,當年的人口密集度比美國紐約州 (New York State) 還要高;亞塞拜然的
首府巴庫 (Baku) 座落在全球藏油最豐富的油田之上,單巴庫本身的產油量就佔
全蘇聯的 80% (1942 年的產量是 2,400 萬噸)。
高加索地區也盛產煤、泥煤、非鐵類稀有金屬。舉例來說外高加索的
Chiaturi 為世界產量最豐的單一錳礦礦點,在 1940年時就有 150 萬噸錳的藏
量 (佔全蘇聯的一半以上)。此外高加索地區也盛產穀物,尤其在庫班 (Kuban)
一帶為蘇聯盛產麥、玉米、葵花籽、甜菜的農業區。
為了要更明瞭希特勒堅持要攻佔此地區的前因後果,必須在此對德國國
防軍的「阿奇里斯鍵」─石油欠缺的前因後果作一些說明。德國經濟學家在納粹
掌權的第一年就瞭解德國大幅仰賴國外進口原油的特性在戰時將會是很大的問題,
德國每年消耗的 300 萬噸原油中有 85% 是由國外進口,原油的主要來源國是美
國、委內瑞拉 (Venezuela)、伊朗 (Iran),其餘的 15% 來自國內原油以及剛起
步的人工合成石油廠。因此德國政府藉由開鑿新油井以及鼓勵合成石油工業的發
展以增加原油與潤滑油的自給率;政府也對在國內開鑿油井的公司予以補助,因
此德國的本土原油產量從 1933 年的 23.8 萬噸成長四倍到 1940 年的 100 萬
噸。合成石油的製法在 1920 年代才趨於完善,當納粹於 1933 年掌權時德國境
內只有三家小型合成石油廠存在,雖然合成石油的成本是原油的四倍,但德國政
府在 1930 年代不斷地擴展合成石油工業,因此其年產量從 1933 年的不足 20
萬噸大幅成長到 1939 年大戰爆發前的 230 萬噸。
希特勒於 1936 年八月發給外匯、戰略原料委員會負責人赫曼‧戈林 (
Hermann Goering) 的一份綿長的備忘錄中表示他所考慮到的德國經濟與軍事的
迫切需求,並列出未來滿足這些需求的步驟。最終的解決方法就如希特勒在「我
的奮鬥 (Mein Kampf)」中所大力疾呼的「爭取戰略原料與糧倉以擴展德國人民
的生活空間」(注意在希特勒的用語中「生存空間」並不單指居住空間,它同時
也代表了供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土地與資源);希特勒繼續說明其近程目標要儘快
「經濟動員」以使德國很快達到「政治上與經濟上自給自足的地位」,和先進軍
備生產相關的戰略原料都必須確保。希特勒繼續強調德國本國油料的生產必須以
「最快的速度」增產,因為「未來戰爭的成敗將取決於能否完成這項要求,而不
取決於汽油的儲備」。希特勒授與戈林兩項任務做為總結:(1) 德國陸軍必須在
四年內完成備戰;(2) 在四年內將德國的經濟調整為適合開戰。
戈林旗下的經濟專家將德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巨細彌遺地編列為「四年計
劃 (Four-Year Plan)」以回應希特勒的備忘錄。在戈林提出的計劃中預計將石
油產量從 1936 年的不足 200 萬噸大幅增加到 1940 年的 470 萬噸,在 1940
年的數字裡有超過一半將是人工合成石油。然而在 1938 年七月提出的「卡琳廳
計劃 (Karinhall Plan)」接管了「四年計劃」的許多項目,而在經濟上的準備
更是加強以面對看來即將要爆發的戰爭 (Experten註:二次大戰在 1939 年九月
爆發)。在瞭解到德國當時年耗油量增加到 750 萬噸後 (這還只是和平時期的消
耗量),戈林的經濟學家將稍早計劃中明顯無法滿足需求的數字做了修正,新的
計劃預計在 1944 年開始提供德國每年 1,100 萬噸石油提煉產品。然而就連這
些修正後的數字都無法滿足需求,這使戈林的謀士們一再提出新的石油生產計劃,
從 1939 年九月的「卡琳廳修正計劃」到 1944 年一月的「米內拉洛計劃 (
Mineraloel Plan)」。
儘管努力增產,德國在 1938 年 (戰爭爆發前最後一個整年) 所消耗的
750 萬噸石油中只有約三分之一是由本土的石油提煉廠或新建的人工石油合成廠
所提供,剩下的約 500 萬噸依然是從美國、委內瑞拉、伊朗而來,而羅馬尼亞
(Romania) 只供應了 45.1 萬噸。因此在 1939 年九月戰爭爆發後德國的石油光
景因著英、法聯軍的海上封鎖斷絕了海外石油進口而蒙受了沉重的打擊。
石油進口的終止對德國經濟的打擊相當巨大,但一時還未能馬上反應出
來。在 1939 年頭幾個月戰爭還未爆發前,德國的海外進口石油量創下新高,光
在九月禁運前所進口的石油就比前一年度整年的進口額度還要多出 20 萬噸而達
到 516.5 萬噸。然而下一年的石油進口量大跌,在 1940 年當中德國僅從歐洲
大陸其它國家進口了 207.5 萬噸石油,其中羅馬尼亞提供了 100 萬噸,而蘇聯
則根據 1939-1940 年的德蘇貿易協定提供了 61 萬 9,600 噸。蘇聯的供油很自
然地在 1941 年六月德國入侵蘇聯後停止,但在 1941 年前六個月當中蘇聯已經
運交 25 萬 6,300 噸石油了。
自然地羅馬尼亞成為歐俄以外唯一能彌補海外進口石油的產油國,1939
年三月羅馬尼亞與德國簽署了一紙經濟合約,1940 年五月兩國簽訂了石油合約,
而德國在當年就獲得了 100 萬噸的石油。羅馬尼亞在 1939、1940 年中也外銷
石油給其它非軸心國家,但在德國 1940 年西線的勝利之後該國就愈來愈靠近軸
心,而對非軸心國的輸出也大量減少。1940 年八月羅馬尼亞參加了第二次維也
納會議 (2nd Vienna Awards,註:會議中羅馬尼亞割讓大塊領土給匈牙利),十
一月成為三國軸心的會員,並簽署了反共公約。1941 年當羅馬尼亞全心投入入
侵蘇聯的作戰時,該國是德國在經濟上與軍事上最強大的夥伴。除了供應本國的
軍隊之外,羅馬尼亞在 1941 年整年共提供德國 208.6 萬噸的石油,而這些有
許多都直接送到在東線作戰的德軍手中。
戰爭爆發頭兩年德國對羅馬尼亞石油的依賴程度使希特勒十分擔慮,他
常常表示羅馬尼亞的普洛什特油田 (Ploesti) 位在蘇聯的長程轟炸機的打擊範
圍內,在 1941 年 1月20 日對諸多將領的講話中他表示「在空權的時代裡俄國
人能將羅馬尼亞的油田炸成冒煙的廢墟........而軸心國的命脈繫決在這些油田
上」。我們將會看到希特勒對於以克里米亞半島 (Crimean Peninsula) 為基地
的蘇聯轟炸機的懼怕造成了他在 1942 年花費時間精力去「肅清」克里米亞。
羅馬尼亞油田若被摧毀無疑地會是德國戰爭機器的惡夢,在德國的戰時
經濟中石油是最重要的項目,而德國於 1940 年所進口的石油中幾乎全數都來自
羅馬尼亞。然而就算不以後見之明來判斷,當時他的軍事情報單位應當告訴希特
勒他的憂慮是多餘的。整個二次大戰期間蘇聯僅有有限的長程轟炸能力,蘇聯的
長程轟炸單位僅有少量的飛機,而這些兵力在 1943 年年底之前都沒有精確轟炸
的能力。因此蘇聯空軍並沒有能力組建一支夠強大的轟炸兵力對普洛什特油田做
毀滅性的打擊,就算俄軍想炸,普洛什特油田也一直都在強力的防空保護傘之
下。在大戰中俄軍的中型轟炸機多次對油田發起攻擊,不但毫無效果還損失了許
多飛機。
希特勒和他的軍事經濟專家也為德國稀少的預備儲油擔心,所有戰前的
計劃對諸如空軍航空汽油、海軍船用柴油等重要預備儲油都有有計畫的儲存,但
1939年九月大戰爆發時預備儲油量只達到原訂的一半,事實上這些僅及德國「和
平時期」一年耗油量的四分之一。預備儲油在開戰的頭幾個月急劇下降,再也沒
能回升到剛開戰時的水準。
德國在極短的時間內佔領挪威、丹麥、荷比盧低地國以及法國使德國的
稀少的石油儲量略有增加,在戰役中德國國防軍因為速戰速決以及大量依賴獸力
拖曳補給縱隊,使得消耗的油料比預料中的要少。事實上德軍「僅消耗 1,200 萬
桶汽油便獲得了 1940 年西線的勝利,這相當於美國三天的汽油產量」。除此之
外在這些閃擊戰役 (尤其是法國戰役) 中所擄獲的儲油甚至還比國防軍所消耗的
量要多!舉例來說在法國戰役中德軍便擄獲了 25 萬噸的航空汽油,這相當於五
個月的產量。
但是隨之而來的長期責任迅速地吞蝕掉這些獲利,德國的戰勝使她必須
滿足北自挪威南到西班牙邊界這些佔領國家的石油需求,而這些被佔領國家當然
無法再從歐洲以外的地區進口石油。當 1940年 6月10 日墨索里尼 (Mussolini)
向英、法宣戰後德國的石油景況更加惡化。義大利並沒有值得一提的本土產油能
力,而在該國參戰後隨之而來的盟軍禁運使該國只能從阿爾巴尼亞 (Albania,
1939年四月佔領) 進口少量微不足道的石油。因此自 1940年六月之後義大利幾
乎就是依賴德國提供石油,結果就是義大利成為消耗德國石油生產與儲存的一個
大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