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佛網文章精華集(Life論壇) → 【推薦】丹真絨布仁波切宣導黃財神共修以遣除道障、圓滿福慧資糧

您是本帖的第 1160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推薦】丹真絨布仁波切宣導黃財神共修以遣除道障、圓滿福慧資糧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1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修 心 八 頌》

金剛獅子朗日塘巴尊者 造頌

第一頌  恆懷珍愛

我於一切有情衆  視之尤勝如意寶

願成滿彼究竟利  恆常心懷珍愛情

第二頌  思維卑劣

隨處與誰爲伴時  視己較諸衆卑劣

從心深處思利他  恆常尊他爲最上

第三頌  疾斷煩惱

一舉一動觀自心  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  願疾呵斥令消除

第四頌  願惜此寶

秉性邪惡衆有情  恆爲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  願恆惜此大寶藏

第五頌  自受虧損

他人出於嫉妒心  非理辱罵謗我等

虧損失敗我取受  願將勝利奉獻他

第六頌  視害爲師

吾昔饒益助某人  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  願視彼爲善知識

第七頌  暗取他苦

無論直接與間接  願獻利樂於慈母

如母有情諸苦患  我願暗中自取受

第八頌  諸法如幻

願此一切我所行  不爲八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  無執離縛而解脫

 

   

朗日塘巴尊者 造頌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傳釋

頂禮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發菩提心!

一、緣 起

朗日塘巴尊者所造的《修心八頌》歷來都受到高僧大德們的重視和推崇,在國外,達賴喇嘛、貝諾法王及頂果欽哲仁波切等諸大德都多次為眾傳此法要,但他們多是念傳承或稍作解釋,沒有較廣的講解及釋經。在國內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極其重視此《修心八頌》,尤其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在所傳講的法要當中,把這部論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我剛到學院時,曾聽他老人家對僧眾說:「一個人如果想真的修行,首先要精通三部論典,即圖美仁波切著的《佛子行三十七頌》,宗喀巴大師著的《三主要道頌》及朗日塘巴尊者著的《修心八頌》。」並規定常住五明佛學院的僧眾必須背誦這三部論典。

一九八六年,法王如意寶和隨行人員一起朝拜各大名寺。在道孚縣格魯派名寺「日塘寺」特別為寺中格西們講解《修心八頌》時說:「我們五明佛學院歷來重視格魯派和噶當派的論典。當年阿底峽尊者入藏時,有二十五位班智達隨行,現恰好也有二十五位大堪布和我一起到各地朝拜,緣起非常好……」接著,法王令我們二十五位堪布共同背誦《修心八頌》和《三主要道頌》以供養該寺僧眾。

迄今為止,法王如意寶已經為徒眾講了十幾次《修心八頌》,我自己也是在法王處得到了此論的殊勝傳承。

巴楚仁波切在著名的《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中講述了一個關於《修心八頌》的公案:

曾經有一位噶當派的格西「恰格瓦」,從小就依止了衆多善知識,精通五部大論,對新舊密法也相當嫻熟,是位具有很高智慧的大格西。

一次,他到甲夏巴格西家中,看到枕邊有一個小經筐,恰格瓦格西拿起來翻閱,當見到「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的詞句,頓時生起猛厲信心,甚覺稀有難得。於是問道:「這個法叫什麽名字?在什麽地方能得到這個法?」甲夏巴格西告訴他:「這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修心八頌》中第五頌的後半偈,現在他還在世廣轉法輪,他是這個傳承的源泉。」

恰格瓦格西立即動身,千里迢迢趕赴拉薩尋找朗日塘巴尊者。一路上經歷了千辛萬苦,到達拉薩後,他一邊繞佛塔,一邊打聽消息。一天傍晚,從朗日方向來了一位癲病患者,恰格瓦格西向他打聽朗日塘巴的消息,病人告訴他,朗日塘巴尊者剛剛圓寂了。恰格瓦格西非常難過,就問是誰繼承了尊者的法位,病人說:「向雄巴格西和多德巴格西是尊者的兩大弟子,但是他倆每天都在爲誰做法主而爭論。」此時恰格瓦格西深深感到失望。他覺得如果兩位大弟子真有《修心八頌》的傳承,肯定不會爲誰當法主而爭論的。於是放棄了去朗日寺的打算。

但實際上,兩位大德並不是在爭奪法主,而是在互相推讓。向雄巴格西對多德巴格西說:「您年長請當法主,我會像恭敬朗日塘巴尊者那樣恭敬您。」多德巴格西卻說:「您年輕有爲,智慧深廣,持戒清淨,應當做法主。」兩位大德因爲謙讓而展開了「爭論」。病人不知道原委,而使恰格瓦格西誤會了。

後來恰格瓦格西聽說霞洛瓦格西有真正的傳承,於是就去依止了霞洛瓦格西。當時霞洛瓦格西非常出名,每天都不停地轉法輪,隨行弟子很多。

這樣住了一段時間,關於修心方面的竅訣卻一直沒見傳授。恰格瓦格西心不滿足,對上師是否擁有此傳承産生了懷疑。一次霞洛瓦格西在繞佛塔時,恰格瓦格西將自己的披單鋪在上師經過的路上,請上師入座。上師說:「我沒有在外面坐的習慣,繞完塔就回去了,你有什麽事情就講吧。」恰格瓦格西說:「我曾看見『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的句子,這個法到底殊勝不殊勝?」上師說:「這個法也殊勝,也不殊勝。如果想要今生成佛,這個法殊勝無比;若不想今生成佛,這個法就不重要,也不殊勝了。」「請問您有這個法的傳承嗎?」上師答道:「我確實有此傳承,這是我一生修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法。」恰格瓦格西請求上師傳授此法,上師說:「如果你能長久住在我身邊,我也許會傳給你。」於是恰格瓦格西在上師身邊一住就是六年,終於得到了《修心八頌》的全部傳承,並且一心專修,最後斷盡了我執和我所執。

二、著 者 簡 述

噶當派格西朗日塘巴尊者(公元10541123),是阿底峽尊者六大弟子中博朵瓦格西的兩大弟子之一。往昔,朗日塘巴尊者曾經發願:生生世世皆以比丘身來度化衆生。爲此,吉祥天女護法神也隨之發願:若朗日塘巴尊者生生世世現比丘相弘法利生,我也發願生生世世護佑他完成度生的事業。以此因緣,朗日塘巴尊者的傳承弟子,都有吉祥天女作爲自己的護法神。

朗日塘巴尊者終生行持清淨戒律,最初於寂靜處修行了很長時間,後來攝受了衆多弟子,爲他們廣轉法輪,據說隨行弟子有兩千多人。尊者在朗日這個地方建立「朗日寺」,所以,人們都稱他「朗日塘巴」。

朗日塘巴尊者終生不露笑臉。僅有一次,一隻小老鼠偷取曼茶盤上的一塊大松耳石時,因自力不足,就吱兒吱兒地喚來一隻小老鼠,兩隻老鼠一推一拉搬走了松耳石。見此情景,朗日塘巴尊者才露出了一生中唯一的笑容。

因尊者成天黑沈著臉,衆人稱之爲「黑臉朗日塘巴」。有弟子勸他不要老是沈著臉,尊者卻說:「想到輪迴中的痛苦,三界之內沒有一個安樂之地,沒有一個歡喜之處,我無論如何都笑不出來。」

巴楚仁波切曾說:「如果要觀想修輪迴痛苦,應該像朗日塘巴那樣,時時刻刻觀想輪迴過患,從內心深處生起對輪迴的無比厭離。」有關朗日塘巴尊者的傳記,在《青史》中有較廣的介紹。

三、題 目

《修心八頌》不是一部完整的論典。按照從印度所傳佛教經論的行文規則,論文開頭有頂禮句,結尾有迴向文,這是佛教三藏不共同的特點。以此特點不僅可以區分內教和外教的經論,也可以直接從頂禮句中分清經律論三藏,又能從頂禮句中知道作者所屬教派,所依止的本尊等等。而《修心八頌》前無頂禮句,後無迴向文,所以,可以推知這八頌可能是朗日塘巴尊者修行法要中的一個修心竅訣。

此中「修心」是指觀修自己的心相續。巴楚仁波切說:「修心修心修自心,以四修法修心者,身口雖無造一善,亦除解道外無趨。」所以,修心法要是整個佛法中最重要的修法。

此八頌亦是八個法要,是大乘菩薩律儀中的修行竅訣,也是根據阿底峽尊者、博朵瓦格西的菩提心竅訣爲基礎而作的。八個頌詞雖各成一體,然而次第分明,完整地形成了一個修心法要體系。

四、頌 義

第一頌  恆懷珍愛

我於一切有情衆  視之尤勝如意寶

願成滿彼究竟利  恆常心懷珍愛情

每個真實的修道者,都應該具足這樣的心願。我將遍三界一切有情,流轉輪迴的無邊衆生,看作是比如意寶還殊勝的珍寶。因爲,如意寶只能賜予我們暫時的利益──財物寶貝,卻不能賜予我們最大的利益──究竟涅槃,而依靠衆生這個唯一殊勝的福田,種下菩提的種子,我們就能收獲世間的暫時安樂和出世間的究竟安樂之果實。

比如六度中的布施度,如果沒有衆生,就不會有布施的對境,我們也就沒辦法進行布施了;又比如持戒度,煩惱是因衆生而起的,如果離開了人,又怎樣以持戒來對治煩惱呢?再如忍辱度,寂天菩薩說:「無害忍不生。」如果沒有衆生的怨恨,就不會有所修的安忍,也就不能成就安忍的功德。依此類推,精進、禪定及智慧度,都需要依靠衆生才能圓滿。所以,如果沒有衆生,就不能成就六度萬行,要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只能成爲一種奢望了。因此,我們在修行中,應該滿足衆生的願望,包括暫時乃至究竟的願望。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對衆生懷著愛護珍惜的情意,這樣的修行者才具足真正大慈大悲之心,這也是菩薩乘的精神──菩提心的真實顯現。

往昔噶當派的大德們,如朗日塘巴尊者那樣,具有高尚的品德,賢善的人格,這是當今修行大乘者所應努力學習的。否則,成佛作菩薩只能成爲空話。如今社會,無論是學佛的人或不學佛的人,大都缺乏高尚的人格,更不用說大乘的大慈大悲心了。實在可憐!

在學佛人當中,有些在對待衆生的態度上極不正確。他們一方面時常對衆生發瞋恨心、生厭離心,把衆生看成仇敵一般;另一方面又對諸佛菩薩心懷恭敬。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敬佛不敬衆,豈有經教言。」只恭敬佛菩薩不恭敬衆生,佛法中哪裡有這樣的教言?寂天菩薩以反問的形式批評了我們這種不正確的行爲。

實際上,對於「滿衆生願,對衆生恆常珍愛」這樣的大事不能做到,雖然四處求學佛法,其修行也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佛經中有個公案說: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擁有一個如意寶。一天,父子二人到一個地方去,路途中父親累了,想睡一會兒,臨睡前對兒子說「你將如意寶收藏好,在我睡著以後,千萬不要將如意寶給任何人。」父親很快就睡著了。這時果然來了幾個小偷問這小孩要如意寶,孩子說「父親說了,如意寶不能給任何人。」小偷們於是拿了一些糖果給他,並說:「這個如意寶對你沒有什麽用,糖果卻可以馬上吃,不如我們交換吧。」小孩終於把如意寶交了出去。

父親醒來,聽說兒子因爲幾個糖果已經把如意寶捨棄了,心裡非常傷心與失望。

學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地方捨棄了,雖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沒有多大利益。比如,平時見這個衆生不好,那個衆生不順眼,對他們生起瞋恨,捨棄了菩提心,這樣的所謂修行,最多只能得到小小的功德。

所以,我們應該多閱讀噶當派以及印度、藏地、漢地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傳記,看他們是怎樣對待衆生的。以此可知,這一頌是修行大乘法門、利益衆生最究竟、最殊勝的竅訣。

第二頌  思維卑劣

隨處與誰爲伴時  視己較諸衆卑劣

從心深處思利他  恆常尊他爲最上

這個教言告誡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與什麽人的接觸中,都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低微卑賤。在宗喀巴大師的《事師五十頌釋》的頂禮句中有「常住一切上,亦作有情僕」之句,這是讚揚文殊菩薩雖是諸佛之師,在一切有情之最上,卻仍然像奴僕一樣侍奉一切衆生。這也是一切諸佛菩薩及高僧大德們共同的行爲。他們早已具足了超離世間的功德,卻又以奴僕的姿態服務於世間。正如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所說「上師的證悟已遠離了世俗凡情,卻仍然隨順世間,隨順有情,爲衆生做利益之事。」

這些年來,我在其它大的方面沒有做什麽,但在翻譯藏文經論方面也像一個僕人那樣做事。願以清淨之心將所翻譯的經論供養給在藏地求法的漢地四衆弟子。現已經翻譯了不少,我打算繼續在這方面精進努力。

這一頌主要講要觀自己的心,使它對任何衆生不起驕慢。藏族有句諺語說:「在驕慢的山頂上存不住功德的泉水。」又,地藏王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王菩薩如果不是把衆生看成比自己高貴,就不可能發下這樣的宏願。如果像高高在上的皇帝一樣,怎能圓滿成就這樣的甚深願力呢?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爲人處事中,一方面要對衆生發大菩提心,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卑賤,從內心深處真實思維利他。在阿底峽尊者的一生中,有三大殊勝竅訣:第一是常觀自心;第二是用正知正念來對治自心;第三是如果這樣長期修行就能在自心中生起菩提心。《佛子行三十七頌》中也說:「總之何處行何事,當觀自心何相狀,恆發正知及正念,修利他是佛子行。」可以看出,阿底峽尊者和圖美仁波切二尊者的意趣是完全相同的。

一心利他,才能將衆生視爲如意寶,如同恭敬諸佛菩薩和大恩上師一樣,把衆生恭爲最上。

第三頌  疾斷煩惱

一舉一動觀自心  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  願疾呵斥令消除

在娑婆世界裡,衆生皆有煩惱。其根本來源,顯密宗都有各自的說法。顯宗認爲,煩惱的根本是心所煩惱和無明;密續中說:彼心起二取之緣,即是微細業風或微細精血氣能作三現遷移習氣。因此,顯密二宗在對治煩惱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顯教是將因轉爲道用;密宗是將果轉爲道用。但在這裡不作廣述。

顯教中,阿底峽尊者承無著菩薩的意趣,而朗日塘巴尊者又繼承了阿底峽尊者的宗風。

阿底峽尊者說:「求法若不對治煩惱,修行則成徒勞無益。」因此,我們求法修行的目的是對治煩惱。那麽,我們應用什麽樣的方法來對治呢?這裡,朗日塘巴尊者的竅訣是:於一舉一動等四種威儀中觀察自心。這個心是善?是惡?還是無記?如果是惡,則屬於五毒煩惱裡的那一個?有來去?有形狀?有顔色?有本體嗎?……這樣反反覆覆、仔仔細細地觀察自己每一刹那的心相續,有智慧的人就能以正知正念來對治煩惱。若生起煩惱、惡念立即捨棄,並痛加懺悔。而沒有智慧的人卻正好相反,辨不清什麽是善,什麽是惡,甚至將善惡顛倒,更談不上去對治煩惱了。

煩惱由心起,如果心不起煩惱,縱然遇到某些違緣,比如身體不適生病,也不會對自己産生什麽危害。現代醫學、生理學也認爲,痛苦與快樂主要由精神所支配。如果精神快樂,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會減少,如果心裡痛苦,那麽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更增強了。

佛法認爲,煩惱是自心習氣的顯現,通過對治可以完全消除。比如我們漢族四衆弟子中,有的剛到學院時,個性剛強,煩惱粗重。通過一段時間的聞思修後,他們的人格逐漸變得善良,智慧逐漸增長,煩惱也隨之減輕了。但在他們放鬆對治的時候,往昔的煩惱習氣就又漸漸擡起頭來了。他們再加以對治,這樣久而久之,精進不懈,心就會逐漸調柔,也就將粗重的煩惱轉爲道用,這是每個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所現量體驗到的。

「正當煩惱初萌生」一句,是講當我們心裡剛剛生起瞋恨時,必須立即覺察,並立即捨棄。如《佛子行三十七頌》云:「煩惱串習則難治,念知士持對治劍,貪等煩惱初生時,鏟除其是佛子行。」在煩惱剛剛生起之時。若不及時鏟除,就會危及自己和他人。比如初遇怨敵之時,應該觀想衆生皆有佛性,而這個人也有,所以應該平等對待。如果初接觸時不這樣思維觀想,等到雙方爭吵起來,正在火頭上時,就根本無法以正知正念來對治了。法王如意寶也說:「如果在煩惱剛生時沒有對治,當它達到一定程度時,想對治就很困難了。」雖然在無上大圓滿中講「將煩惱轉爲道用……煩惱的本性即是菩提……一切都是清淨等性。」但作爲凡夫的我們,所看見的不清淨顯現,仍然是不清淨的緣故。自己只能在心裡願能盡快得到將煩惱轉爲道用、證得等性的境界,而在行爲上,仍然要從顯宗的因位現行角度出發,來摧毀貪瞋癡慢嫉五毒煩惱。不然的話,刹那的瞋心就可以毀掉自己往昔所積累的福報,自害害他。一時的貪心可使自己破戒,同時又毀了他人。

所以,應時常觀察自心,時常呵斥自己的惡心。以前,噶當派的大德們生起惡念時,就不吃不喝,責罵自己,痛打自己,以此來對治煩惱。

這個竅訣看來簡單,其實極其甚深。每一個修學大乘的人都應該依靠這個竅訣,時時刻刻從身口意三方面努力精進修學。

這裡需特別強調的是,我們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語言,不要講他人過失。《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以惑宣說佛子過,以彼減弱自功德,故入大乘士之過,不宣說是佛子行。」如果說他人過失,就違犯了菩薩戒。我們這裡大部分的人都受過菩薩戒,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修道者,他們的所作所爲都可能是菩薩度化衆生的善巧方便,所以,不能輕易妄加評論,說他們的過失。世尊曾說:「除佛以外,很少有人能知衆生根器。」如果自己是佛,可以直接去說別人的過失,但現在請大家問一下自已,我是否已成佛了?

也許有人會這樣反問:「堪布,您要我們不要說他人過失,爲什麽您天天在課堂上講我們的過失?」這裡有個開許處。以前,堪布門色的根本上師,巴楚仁波切的再傳弟子──哦西阿瓊堪布在講經中,如果不高興,就會將經夾、杯子等打在弟子的身上,常打得弟子流血不止,這種行爲對金剛上師來說是開許的。而我每一天在講你們過失的時候,一方面怕你們生煩惱,所以盡量少講,或用比較婉轉的方式來提醒你們;而另一方面又怕你們不能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不得不講。這與你們說他人過失不同。十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因爲在課堂上講你們的過失而使師徒間産生任何矛盾。相反,使很多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調伏了自己的心相續。

而你們在下面說別人過失,既損了自己的善根,又使自己對他人的成見越來越深,障礙自己的修行,影響僧團的和合,於己於他都無利益。所以,在修心時,一言一行,所作所爲,都必須要觀察、逐漸調伏剛強的性格,使心相續逐漸柔和起來。

第四頌  願惜此寶

秉性邪惡衆有情  恆爲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  願恆惜此大寶藏

這一個修法極其殊勝。如果一個大乘行者沒有具足這種功德,即生成佛是不用說了,就連一般世間的成就也難如願。因此,我們要重視這個大乘修法中的殊勝竅訣。

現在是末法時代,大多數衆生的秉性都顯得很惡劣、粗暴和橫蠻。他們相續中充滿了邪知、邪念和邪見。那麽,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呢?如果因爲衆生秉性下劣而蔑視、厭煩,從而遠離這些衆生,顯然是不對的。這些道理在《入行論》中有詳細論述,你們可以參閱。

衆生和佛在本性上、究竟實相上,雖然沒有一點差別,然而,在顯現上,衆生被煩惱所逼迫,身心都不得自在。從而形成了這樣惡劣的秉性。也就是說,衆生是因爲往昔無量劫以來,自己造了無數猛烈的罪業,被這些罪業所逼迫,沒有自在,從而形成了極其惡劣的秉性。

然而,我們應該相信,大多數衆生,尤其是信佛學佛者,都願意制止自己的煩惱。但,強大的業力使這種美好願望不能實現。比如瞋恨心大的人,深感瞋恨煩惱的痛苦,每當瞋恨心平息下去以後,他們心裡都有份煎熬,有份掙扎,心靈極爲不安。每次都想:下次再不能這樣了。但當一遇瞋境,就又舊病重犯,這樣反反覆覆,受盡折磨。

因爲無始以來業力所帶來的果報,如果今生不以精進修持來斷除煩惱,來世就會更加不自在,更可憐,更悲慘,最後終於墮入三趣,感受無窮無盡、不可思議的痛苦。

這個時代的大多數衆生,因爲身、心不自在的緣故,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甚至毫無理由地對衆生做傷害。作爲修行者的我們,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斷除,是一個受外境所轉的凡夫,當然也會常受惡劣衆生的傷害,遭受痛苦與不安。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樣的情況呢?應該按照這裡的竅訣來對待。這一頌和第二頌有相似的地方,但這一頌更進一步講述了更深一層的修行竅訣。

「見時如遇大寶藏」,雖然各種衆生有貪心大的,瞋心大的,癡心大的,慢心大的以及疑心大的,但是,我們不能厭離遠離他們。實際上,我們也不可能遠離他們,這一點在第一頌當中曾經講過了。《佛子行三十七頌》也說:「欲享善福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是故諸衆無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當衆生損害我們時,不但不生厭離和瞋恨心,反而將他們當作大寶藏,這種竅訣口頭講起來容易,心裡卻很難這樣觀修,行爲上就更難加以實施了。可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白道理,然後漸漸地進行修持。凡事開頭難,等慢慢習慣也就成爲自然。比如剛開始學電腦時,會被操縱電腦的複雜程序弄得暈頭轉向,但,一旦熟練之後,電腦就會成爲工作的一種方便。當我們開始修這竅訣時,也會覺得與自己很難適應,只要自己堅持修下去,依靠上師的加持,不斷的磨練,以後再和各種不同的人接觸時,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寂天菩薩說,假如他們害你時,一定要對他們生大悲心,如果不能生起大悲心,至少也不能生起瞋恨心。以前,仲敦巴尊者問阿底峽尊者:「如果人打我、罵我、殺我的時候,我應該怎麽辦?」尊者的回答和後來圖美仁波切對此所作的回答在意義上頗爲相似,即「吾雖無有少罪過,何者欲斷吾之頭,然以悲心其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青海省有位著名的喇嘛嘎秋仁波切(至今仍健在),在文革期間受到了批鬥,在每一次被押至會場之前,就開始發心:「今天我要爲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而發心修安忍波羅蜜多。」並稱這是「發心殊勝」。批鬥開始了,人們打他、汙辱他、誹謗他,而他安住於無緣空性中修安忍波羅蜜多,他稱這是「正行殊勝」。最後批鬥結束,他默默地念迴向文:「將此功德迴向給所有打罵我的人,也迴向給一切衆生。」並稱這是「迴向殊勝」。文革結束,宗教政策恢復了,許多當年曾經批鬥過他的人,來嘎秋仁波切面前請求懺悔,但他平淡的說:「你們沒什麽可懺悔的,如果不是因爲你們,我就無法修安忍,這是個殊勝的方便。我現在一點也不恨你們,相反,你們大家是有功德的,請不要做什麽懺悔了。」這就是大乘菩薩與衆不同的道德與風範!

實際上,害我的人真和如意寶一樣,是成佛不可缺少的助緣。佛曾說,只有能安忍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無論是在《入行論》、《佛子行三十七頌》還是在《修心八頌》當中,都爲大乘行者樹立了如是相同的標準。所以,我們面對怨敵,應該像報答大恩上師那樣去報答他們。因爲對於我們修忍辱度的大乘人來說,怨敵就是無窮無盡的寶藏,所以說要「願恆惜此大寶藏」。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2/26 上午 03:08:53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第五頌  自受虧損

他人出於嫉妒心  非理辱罵謗我等

虧損失敗我取受  願將勝利奉獻他

恰格瓦格西爲求這一頌的後兩句,依止霞洛瓦上師六年之後,才得到了傳承。他一生依止修行,最後斷盡了我執及我所執。

現在在座的人當中,尤其是剛到學院的居士們,一到學院就立即得了《修心八頌》的全部傳承,希望能夠珍惜!

這一頌從字面上看很容易懂,然而內涵非常深廣奧秘。行者如果能一直認真精進地修持,必定能夠斷盡一切我執,達到極高的境界。

頌詞中講,他人出於嫉妒、貪欲、瞋恚、愚昧以及粗心大意等一切不清淨的發心來非理辱罵、誹謗我等,等字句包括我的金剛上師、金剛道友以及父母親朋等人。誹謗分兩種,一是「非理誹謗」,二是「合理誹謗」,比如說,我本來戒律很清淨,但別人說我戒律不清淨,又比如,我本來沒有偷東西,而被人指責做了偷盜行爲,這些都屬於「非理誹謗」,再比如,我本來不是外道,別人說我是外道……如是等等。凡是不符合事實的誹謗是「非理誹謗」,符合事實的誹謗是「合理誹謗」。

一般人對「合理誹謗」還稍微能夠承受,而對「非理誹謗」就簡直難以承受了。文革的時候我還很小,當時,有很多人被戴上了「四類份子」的帽子。聽說我的一位親戚一下戴了三頂帽子,我非常想看看他戴的什麽帽子。結果,在一次批鬥會上,看到他和一些人並排站在台上,我卻連一頂帽子都沒有看到……這也算是一種「非理誹謗」吧。

一般人都把誹謗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最大的仇人,但,對於我們修學大乘法的人來說,誹謗辱罵等恰似如意寶一樣,是生功德的寶藏,是迅速成佛的良機。博朵瓦格西曾說:「別人誹謗你,是對你最大的恩惠。」我們應該觀察自己的相續中是否能生起這樣的心念。再深一層說,在修大乘的菩提道上,連自己的妻子兒女、自己的身體都要布施給一切衆生,那麽,這點誹謗辱罵又算得了什麽呢?

曾經有位大德,因爲他人的嫉妒而入獄多年。他說:「這是我的業力。」而甘受其報。再比如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密勒日巴尊者,晚年時,一位格西因爲嫉妒將毒菜送給他吃,尊者觀一切如夢如幻,坦然服下……這些都是大乘行者所應具有的珍貴品質,是將煩惱轉爲道用的具體表現。

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的修行人我執太重,對待他人幾乎已經達到了寸步不讓的地步,這樣的修行豈不是「南轅北轍」嗎?又有一些人,外表閉關多年,出關後,稍遇違緣就大發瞋心,這樣,即使一輩子住山也沒有多大益處。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說「惡人住林亦粗暴,正士住城亦溫柔,林中猛獸常發怒,市裡良馬亦馴順。」學佛者應該具足善良的人格,在此基礎上進行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藏族有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在平時,肚子吃得飽飽的曬著太陽,一切順緣都具足的時候,大家都沒有什麽煩惱,像個好修行人,而一旦缺食少穿,打雷下雨,遇到一些違緣的時候,他們的修行就無影無蹤了,這種情況在修行人當中經常出現。要對治這樣的違緣,應該常常觀清淨心,觀一切都如夢如幻,觀一切衆生都具有如來的本性。現在,因受業力的支配來傷害我,確實是不得已,如同病人本不願意生病,但不得已生病一樣。所以,我應該對他們生起大悲憐憫之心。心中一想開,就比較容易忍受別人的傷害了。接著再觀想一切顯現都可以用來轉爲道用,增上自己的修證功德,進而對衆生生起感恩報恩之心。

世人常說:「吃小虧占大便宜」,「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世間人的角度看來,我們可以在吃虧失敗的過程中總結出經驗教訓,以便在將來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勝利。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爲了究竟成佛,首先要將一切安樂送給他人;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大的佛果。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說:「究竟雖欲自利者,暫時利他乃竅訣。」因此,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承擔他人的一切過失、虧損及痛苦,而將福德、安樂、勝利奉獻給他人。

這個竅訣非常甚深,本想多講一些,但是很慚愧,我自己沒有這樣的修持,只是稍稍有些體會和經驗,依靠這個,我再給你們稍講一點。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看他人的過失,久而久之,就會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善良的人。而經常看他人的功德,常常思維他人對自己的恩德,習慣了,就會對人人都生起感恩之心。如同有眼病的人見到雪山是黃色,而沒有眼病的人看雪山卻是白色,如是一切都是自心所産生。了知這個以後,我們就應該把它融入到修行當中去。爐霍縣多芒寺中有一位那西堪布,他看任何人都是好人,從來不看他人的缺點。即便是看到了,他都說「不能說他人的過失,這也許是佛菩薩的度生方便,有不共同的密意。」所以,他從來不與他人爭辨是非。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修道中的高處就是前面所講大德們的行爲,這一點與世間恰恰相反。應將世間所有的痛苦、虧損、失敗歸於自己,將一切勝利、安樂奉獻給他人。而不能開始像菩薩,中間是凡夫,最後成魔王,我執膨脹,墮入惡趣。

這個竅訣詞句簡單,意義深奧。爲了使大家加深理解,我加了一些教證和公案。真正要圓滿修持《修心八頌》,只有一地或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行。不過,我們可以作相似的修持,依照這個竅訣,上師的加持,在心地上多下功夫,漸漸就能趨入這樣的境界。

第六頌  視害爲師

吾昔饒益助某人  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  願視彼爲善知識

《修心八頌》對修學顯密教法都有很大利益。因幾位弟子的祈請,這次講了這部論典,我非常感謝他們。相信這部法會對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今後的修行、做人方面都有一定的幫助。

如果修行和做人不能相應,哪怕是在山上閉關多年,「修行很好」,但下山之後還是不能與人相處,遇到違緣,自己沒有辦法遣除。這樣做,一方面使他人對佛法不起信心,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一再遭受挫折而退失修道之心。我們在座的人中不敢說沒有菩薩,但差不多都顯現的是凡夫形相。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娑婆世界裡是非常可憐的。在學院裡,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信仰三寶和因果,所以要比一般人好得多。而回到大城市裡,你周圍的人都不知因果取捨,不信仰三寶。在這種惡劣環境中,你們一定要牢記此中所講的竅訣,一遇到煩惱之時,就立刻用竅訣去把自己的煩惱調伏,猶如戰場上的勇士,一遇到敵人就會迅速抽出武器來把敵人消滅掉一樣。

以前噶當派的大德們,尤其重視第五頌的後兩句。我們如果把這兩句抄下來貼在家裡明顯的地方,時常警策自己,相信會對自己的修行有所幫助。

過去我在讀師範學院時,很喜歡將與自己相應的格言、警句貼在自己宿舍的牆上,在出門或在吃飯之前都先看一看,結果對自己的道德修養、完善人格都起了一些幫助作用。比如「不因稱讚而高興,不因辱罵而悲傷,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等等,經常看這些,才知道自己做人很差。

我們如果僅僅只懂一點道理,相似而行或者甚至連道理也不懂,每天只念心咒、觀明點、辦個皈依證,就自以爲是個佛教徒了,我們的這種行爲對自己的相續不可能有真實的利益。從噶當派大德的傳記中,我們看到他們的心是如何的善良,行爲是如何的清淨。相反,我們看看自己又是怎樣的呢?希望大家多看看他們的傳記,以增加自己修法的信心,精進努力,使自己走到修心的軌道上來。

修行好的人,對整個社會都有利。所以,如果佛教教育深入每個人的心中,那麽,整個國家的社會道德都會隨之而提高。目前,很多學佛的人還沒有這樣的能力,但希望在以後有能力的時候,能將整個社會的道德、做人的標準扭轉到佛法上來,使人們盡量不造惡業,多做善事,懂得取捨因果等。因此,修學佛法對社會文明和世界和平都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現在開始講第六頌。以前,自己對他人無論在人力、財力、或者在修學佛法上都給予過種種幫助,心中對此人寄予厚望,願他不負所望。但是,他不知報恩,反而以種種不應理的方式加害於我,正如米滂仁波切在《釋迦佛傳記》中講的,佛陀在因地修安忍度時,曾冒著生命危險救了他人,此人不但不知報恩,反而傷害他一樣。現在社會上的這種事情隨處可見,對此,我們應該抱著什麽樣的態度去對待這些人呢?應該把這些人看成是善知識,觀成與自己的金剛上師無二無別,這才是真正的修行!

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很難做到的。雖然這樣,我們也應該觀修安忍,盡量地去實行,這時如果生起瞋恨心,那就是假修行!

將傷害自己的人觀成與自己的上師一樣,這對我們來說也是很難做到的。不過在幾年前,我從印度請回的一尊文殊菩薩像,不幸被一個熟悉我的人偷偷拿走了。本來我從小就對文殊菩薩有極大的信心,從印度回來經過香港海關時也費了好大的周折,準備好好的供養,把它做我的皈依境。這尊佛像具有無比的加持力,如果有人哪怕出幾百萬我也不會賣──自己對文殊菩薩太執著了。後來管家知道了這件事,問我要不要調查,或者請公安局幫忙。我大致知道偷者是誰,因此,如請公安局幫忙的話,找回佛像也並不算難。不過我當時想:如果追究起來,那就誰都會知道偷佛像的人是誰了。本來佛像是用來利益衆生的,如果因此使這個小偷煩惱了,就不如悄悄送給他算了,何況這也是我修安忍的最好機會。於是我謝絕了管家們的好意,這件事就此了結了。

如果在無緣無故受到別人傷害時,自己不但不瞋恨,反而對他生起大悲心,並把自己的一切善根都迴向給他,將他觀爲善知識,那才是真正的修行人。如果人家拿了你的東西,你就恨得咬牙切齒,大發雷霆,那就不是真修行人,也就離菩薩道越來越遠了……

如今,我們遇上違緣的時候很多,應該好好把握住每一個修安忍的機會。《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吾以如子護養人,彼若視我如冤仇,猶如母對重病兒,倍悲愍是佛子行。」這是我們所應具足的最基本的修行態度。

第七頌  暗取他苦

無論直接與間接  願獻利樂於慈母

如母有情諸苦患  我願暗中自取受

這一頌講了菩提道中最殊勝的竅訣。無論是顯宗還是密宗,凡是大乘學人都要修持這個竅訣,如果做不到這點,就不要說自己是大乘修行人了。

《釋迦佛傳白蓮花論》中講了釋迦佛如何在千百劫中捨棄我執,饒益衆生的事業。我們也應該追隨佛陀的足迹,這一點是應該認真加以思考的。

朗日塘巴尊者的《修心八頌》,內容上簡單易懂,而真正行持起來的確是難上難。現在我們已經得到了這個竅訣,以後就要在日常生活中盡量去運用。特別是新來的居士,昨天我說要傳你們一個殊勝的竅訣,就是這個《修心八頌》裡的第七、第八兩頌。如果這個竅訣修不起來,那我不管怎樣傳大圓滿,你們無論怎樣修大圓滿,都將成爲徒勞之舉,毫無意義。所以,你們一定要對這個法生起信心,修習菩提心行中自他交換的竅訣!

學大乘者,應該在修學菩提心的基礎上多祈禱上師,多祈禱法王如意寶,但對我不要祈禱。雖然,以種種因緣,法王如意寶爲我作了一個請求住世的祈禱文,但我是凡夫,沒有什麽加持力。如果只在心裡對我恭敬也是應理的,不論從世間從出世間法上講都是如此。因爲十多年來,法王如意寶的所有密法、灌頂、傳承幾乎都是我爲你們翻譯傳授的。但是,如果對我祈禱,我就承受不起了。你們當中有不少高僧大德和大菩薩,菩薩對凡夫祈禱是從古到今都沒有過的現象。所以,請每天多對法王如意寶祈禱,自然而然,上師的加持就會融入自己的心間。這樣,無論顯密的法要都能通達,諸法的一切顯現都有能力轉爲道用,使自然覺性呈現於心中。如果沒有上師的加持而又想證悟本來覺性,這是不可能的。

法王如意寶在傳授《文殊大圓滿》時說:「你們在文殊菩薩和根本上師無二無別中祈禱,就一定能證悟大圓滿。

這個修法的殊勝,在於將自己的安樂和他人的痛苦進行交換。這裡的自他交換與第五頌的交換略有不同。第五頌是講菩提心裡的自他交換,這裡是四無量心中的自他交換法要。四無量心是菩提心的基礎,我們如果打好這個基礎,其他的法要就容易修起來了。

《佛子行三十七頌》中說:「無始以來慈我者,諸母若苦我何樂,是故爲度諸有情,發菩提心佛子行。」無始來的有情都做過我的母親,在當我母親的時候是那樣慈悲地對待我,和這一世的母親一樣,寧可自己挨餓,也要讓孩子吃飽。孩子生病了,母親茶飯不思,甚至如果可能的話,她情願用自己的生命換來孩子的病癒。不僅人道的母親是這樣,在旁生中,連老虎獅子這樣凶猛的野獸對自己的兒女也是滿懷慈愛的。《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中,對此有詳細論述。

既然每一個衆生都做過我的父母,他們現在仍然沈溺在輪迴當中,甚至在地獄中被極難忍受的痛苦所逼迫,而作爲兒女的我們,只求個人的安樂。像小乘人那樣只求自己的解脫,於心何忍?這樣的修行又有什麽意義呢?所以,我們應當以最猛厲的大悲心來將我所有的安樂,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安樂,一點不保留地奉獻給一切慈母。如果我們現在不具足這樣的能力,那就要發願將自己的所有安樂都迴向給無始以來的母親──一切衆生。並發願盡我的一切力量來饒益他們,這是一種間接奉獻。什麽是直接奉獻呢?我覺得放生就是直接饒益衆生,這在《放生功德甘露妙雨》一文中已經做了論述。現在《放生功德甘露妙雨》在全國各地乃至在世界上的影響極不可思議,使無數即將被屠殺的有情從屠刀下解救了出來。在這個時期出現了很多瑞相。我想這篇文章有可能是諸佛菩薩以無盡的大悲智力所幻化出來的度生方便──一本小小的冊子已經解救了無量衆生的生命。

現在是真正已經到以放生度化衆生的時代了。因此,我們每個人不僅自己應該去放生,更應該勸他人也多做放生。出家人中,有人經常幾億幾億的放生,他們的功德確實不可思議,未來的果報也是不可思議的。放生和做其他的善法不同,做其它的善法,若發心不清淨則果報極小。但放生卻不同了,雖然以不清淨心,甚至以邪見來放生,這種果報也是不虛的。關於這一點,有許多教證可以說明,大家可以參考《放生功德甘露妙雨》。放生是直接饒益有情,我們學院每一年都在放生,願能夠一年比一年放得多。

我們無始以來的母親,正在三界輪迴中遭受無量的痛苦,我願以隱藏的方式暗暗地承受他們的一切痛苦,並默默地把自己的一切安樂都供獻給他們。法王如意寶說如果能直接將安樂給他人,是最好的。如果做不到的話,就要發願將自己的所有安樂供獻給衆生,而一切衆生的所有痛苦讓我一人來承受。這樣逐漸修持,達到一定的時候,自己就能直接承受衆生痛苦,直接賜予衆生安樂了。

第八頌  諸法如幻

願此一切我所行  不爲八法念垢染

以知諸法如幻智  無執離縛而解脫

這是六度中智慧度的修法,願過去、現在和未來中我的一切所作所爲,都不被世間八法、名聞利養所垢染。如果我們的心被世間八法染汙了,雖然修了善法,它的果報也不殊勝。反之,遠離世間八法的善根才是大乘般若所攝的善法。

世人對世間八法不願遠離,所以就得不到真正究竟的智慧,也就不可能得到究竟的解脫了。我們這裡的很多修行人默默無聞的聞思修行,勤勤懇懇地爲三寶做事情,不爲名聞,不求利養,說明他們已經知道了世間八法的危害,而在開始遠離它們。又有些人生來喜歡榮譽,宣傳自我,說明他的修行還差得很遠,需要進一步認識世間八法的危害,調正目標,加倍精進才是!

從前有位噶當派的大德,一次有施主準備來看他,於是他打掃經堂,裝飾佛像,但當他觀察自己的發心不清淨時,立刻將爐灰撒在了供品上。後來,哲巴仁波切感歎他說撒這把灰的功德太大了……因爲他已經摧毀了對世間八法的耽著,更因爲他已經見到了一切諸法如夢如幻,一切諸法沒有實有的自性存在。

如果以《佛子行三十七頌》的竅訣來說,就是「會遇悅意之境時,當視猶如夏時虹,雖然美妙然無實,斷除貪執佛子行。」及「諸苦猶如夢失子,實執幻相極勞累,是故會遇違緣時,視爲幻境佛子行。」當我們生起貪瞋等煩惱時,要直接地觀察煩惱的本性,才不會被外表的現象所迷惑,沒有束縛而解脫。

這一頌是從最高的角度來談修行。在無上大圓滿《虛幻休息》中所講的就是這個內容。如果知道諸法如夢如幻的道理,我們得到這個人身,也就算有意義了。

五、迴 向 善 根

這八個頌詞對於不以修行爲主的人,或者是剛剛開始初學者來說,好像非常簡單,然而,對真正的修行人來說,僅僅修持其中一頌也有很大的意義,甚至終生只修持一頌或半偈也能夠成就。如果不修行,那麽,雖然已經通達了所有佛法中的八萬四千法門、三藏十二部經等,也不會對自相續有什麽利益。

在我們這個經堂裡,有種種不同的根基。有些人聽了《修心八頌》以後,得到了很大利益,有些人僅僅得到了一個傳承,還有些人覺得無所謂……現在,我們得到了寶貴人身,又遇到了這樣甚深微妙的法要,所以,你們要依靠這個《修心八頌》好好地修行。最後,將講聞《修心八頌》的所有善根都迴向給一切衆生。

索南德義湯嘉瑟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畢札南潘雪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那器瓦隆徹巴宜  生老病死猶湧濤

哲畢措利卓哇卓哇秀  願度有海諸有情

 

後 記:

此《修心八頌》略釋乃索達吉堪仁波切於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爲漢族四衆弟子傳講時,由弟子以錄音整理而成。其中或有疏漏之處,在此誠心懺悔。所有功德,迴向衆生,願皆能斷除我執而證得無上菩提果。

98年6月4日於國際學經堂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2/26 上午 03:09:37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菩 提 心 略 修 法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一、菩提心的利益及其重要性

以前,我曾反覆強調過菩提心的重要性及其利益,也要求大家修菩提心。但是其具體修法,這裡絕大多數人還沒有聽過。看書和聽講還是略有不同的,所以,今天講一講菩提心的修法。

以前講過,有了菩提心才能夠救度衆生,菩提心是我們唯一的依處,除了菩提心以外,不要說世間所謂的圓滿,就是出世間聲聞、緣覺等小乘修法,都是不究竟的。所以,只有菩提心才能夠挽救自他一切衆生,只有菩提心才能夠解決一切問題

如果我們有菩提心,就能於一刹那間清淨無始以來的罪業,犯別解脫戒和密乘戒的罪過也能清淨,同時也能圓滿衆多資糧,這是菩提心自身所具備的能力。也就是說,即使既沒有單獨修金剛薩埵等懺悔的法,也沒有單獨修曼茶羅等積累資糧的法,僅僅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樣的結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圓滿

那麽,五加行中爲何有積資懺罪的法呢?沒有菩提心時,這些修法可以幫助我們發起菩提心;有了菩提心後,再加上積資懺罪之法,則修法的進步會更快、更圓滿。之所以需要這些修法,不是因爲菩提心不能清淨罪業,也並非因爲菩提心不能積累資糧。所以,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生起真實不虛的菩提心難度很大。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串習著一切爲自己打算,而一心一意、誠心誠意爲其他衆生打算的念頭少之又少,即使有,其範圍也非常有限。因爲,我們早已習慣了自私自利之心,卻從未串習過利他之念,所以,要發起菩提心確實很難。但縱使困難再大,也要勵力修習。

如果有菩提心,莫說後世,即使在現世當中,無論遇到的是幸福還是痛苦,自己也都能坦然面對、妥善處理,而且能爲衆生帶來諸多利益。比如說剛剛發起菩提心的人,他雖然沒有什麽證悟的境界,但是,僅僅依靠菩提心的能力,他也可以給予衆生極大的利益。

既然菩提心這麽重要,我們應該用何種方法使自己生起菩提心呢?在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中講道:在前世善根成熟時,有些人便可以産生菩提心。何謂前世善根?它成熟時是怎樣的情形呢?

所謂的前世善根也叫做佛種。佛的種子有兩種:一個是智慧的種子,另外一個是方便的種子,亦即慈悲心的種子。

1、智慧的種子。智慧的種子成熟時是怎樣的情形呢?在《入中論》裡講過,一些大乘根機成熟的人在聽到大空性時,會感動得汗毛豎立、眼淚直流,生起極大的歡喜心,此時,這種人便開始成熟了智慧(證悟空性)的種子,他若能繼續學修,就有可能很快證悟空性。

2、方便的種子,也稱做慈悲心的種子。慈悲心的種子成熟時又是怎樣的情形呢?這種人在沒發菩提心之前,當看到或聽到菩薩無自私心地度化衆生的傳記時,也會感動得汗毛豎立、眼淚直流,嚮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這些表現說明他已經開始逐漸地成熟了方便的種子,此時,他若能再看一看《入行論》等經論,修一修菩提心的修法,就有可能很快發起不造作的世俗菩提心。

所謂的佛心也就是大乘菩薩的兩個佛種。此佛心初步成熟時便有這樣兩種現象,有這兩種現象的人就是大乘菩薩的根機。如果聽到空性、般若波羅蜜多後,沒有任何反應;他人宣講大悲心、菩提心時,也只是聽聽而已,沒有什麽感受,這說明其大乘根機尚未成熟。

已經成熟佛種的徵兆,就如黎明時的天光。黎明時分,太陽還未升起,天邊卻已經現出曙光,這說明,太陽很快就要出來了;同樣的,有以上兩種徵兆的人,其前世善根也可以很快成熟。而沒有這種徵兆,則像在半夜一兩點時,不要說太陽,連曙光都沒有。

以上所講的是成熟大乘佛種的兩種現象。如果有這種徵兆,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就可以很快發起菩提心、證悟空性。若沒有任何徵兆也不用失望,我們是有辦法的,只要自己能夠去做,佛、菩薩以及善知識們,就一定會將方法給我們講得清清楚楚,而且只要肯精進,這些方法都是普通人能夠做到的。這是很重要的。

佛陀曾經講過,想成佛的人不要學太多,只需要學一個法,這個法就是大悲心。爲什麽只需學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辦。如果沒有大悲心,那麽不要說爲了自己現世的健康長壽,就是爲了自己的解脫而聞思修,在大乘佛法中也沒有什麽意義。如果有大悲心,就有了菩提心的根機,那麽,無論你目前的能力有多大,無論你目前的境界有多深,你的一切所作所爲都會爲其他衆生打算。這是佛經上的標準。

現在,我們要反觀自心,看看自己與菩提心有沒有距離,有多遠的距離。若是相距甚遠,就一定要精進;若是近在咫尺,就應該更加努力精進,因爲,這樣做可以很快走上大乘資糧道。雖然,走上大乘資糧道的人也有可能退轉,也無法避免永遠不墮惡趣(如果這種人犯了菩薩戒,或造了比較嚴重的罪業,也會墮入惡趣)。但是,這種人即便在惡趣中,也會度化衆生。

比如說,若此人轉生爲畜生,他就會以畜生的身分去利益身邊的衆生。又如,平時在六道輪迴當中最希望死而又不可能死的,就是地獄有情。但是,在佛的傳記中記載著,佛在墮地獄時也有過利益衆生的決心,而且這個利益衆生的念頭一經生起,他便立即死去,並往生天界,學佛成道。其他走上大乘資糧道的人也是這樣。

在《經莊嚴論》裡講,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墮地獄的業,也不可能近期內墮落,此業在很久以後才會成熟;墮入地獄後,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輕微,歷時很短,不同於其他的地獄衆生;在感受這些痛苦的同時,他也從未捨棄過利益衆生的決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像從夢中甦醒過來一樣,地獄苦報便會立即結束。所以,菩提心是很重要的。

假如只是因爲菩提心可以解決自己的痛苦,所以才發心,那麽這種出發點並不正確。然而,若首先能以這種心態修習菩提心,然後再不斷改善發心的動機,最後能夠真正發起菩提心的話,那麽其結果還是一樣的

發菩提心和不發菩提心的利害,無需多言,只要看看佛陀與凡夫,便可一目瞭然:凡夫,從無始以來始終只爲自己打算,一切都是爲了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可是至今仍然一無所得,依然在輪迴中受苦;佛陀,雖然沒有希求自己的解脫,沒有希求自己的幸福,只是一心一意地投入了度化衆生的事業,但是他早已成就,圓滿了一切功德。《入行論》裡就是這樣講的,事實也是如此,這是顯而易見的。

現在我們雖然是凡夫,還沒有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但是,若能將自己的問題置之度外,首先考慮衆生的解脫,爲衆生修行,那麽,自利就會自然而然成辦,不用單獨去做。如果爲衆生修行,不爲自己修行,自己便不能成就的話,那麽釋迦牟尼佛是不會成佛的。因爲,自從發了菩提心以後,他再也沒有爲自己著想過,但事實上他卻成就了。這說明,如果我們能夠捨棄自私心,一切就都會圓滿。

只是我們自己放不下,始終都將自利置於首位,而最終也只能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利己做不到,利他同樣做不到,自他二利都化爲泡影;相反的,佛陀徹底地放下了自私心,一心一意投入到利益衆生的事業當中,沒有求自己的解脫,而最終他卻成了佛,圓滿了自他二利。由此可知,菩提心自身就有這樣的能力──不求自己的解脫也可以得解脫。所以,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我曾多次要求大家,在沒有修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他的法。這不僅僅是我的要求,在佛經中也如是記載著釋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無需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能夠發起菩提心的那種悲心叫做大悲心,大悲心是菩提心的因。所以,在沒有修出離心、菩提心之前,修其他法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有些人在修小乘的四禪八定時也會有一些感受,所謂的感受就是心能夠平靜下來,並能在較長時間內保持這種狀態。但是,這有何功德呢?沒有什麽功德。此修法,佛教有,外道也有,是內道和外道所共有的。如果有出離心、菩提心或空性見,那麽就可以將這種寂靜修法,做爲一種修行的基礎;如果沒有,那麽這種修法究竟屬於外道,還是屬於佛教,都很難說清楚。

即使我們修禪定時能在二十四小時之內不起一個雜念,那又怎麽樣呢?沒有雜念能解脫嗎?在沒有雜念的基礎上證悟空性,才能解決生死問題,若沒有證悟空性,只是心平靜下來,也不是很難。以前也講過,很多動物在冬眠時,心裡也沒有太多雜念。還有,我們在昏沈時、進入深度睡眠時、或是暈倒時,內心也沒有什麽粗大的念頭。但是,這能解決什麽問題呢?不能解決什麽問題。

有些人在修了一兩天禪定,有了一點感受之後,便自以爲了不起或生起好奇之心,因此就會繼續修習。而實際上,只有在修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之後,才能考慮這些修法;在沒有出離心、菩提心之前,不能修這些法,連大圓滿也不能修。

爲什麽不能修大圓滿呢?大圓滿本身是無上密法,是非常殊勝的。但是,若缺少了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幫助,大圓滿也有可能成爲世間法。以前我曾經講過,一天早晨,阿底峽尊者說,在印度,他的一個修喜金剛的弟子墮入了聲聞的滅定。尊者身邊的侍者就問,修喜金剛怎麽會墮落小乘道呢?阿底峽尊者講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剛,也有可能墮入小乘,也有可能墮入惡趣。那麽,大乘和小乘的差別究竟是什麽呢?阿底峽尊者強調,其差別只在於是否發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沒有別的差別了

目前漢地居士在修行上存在很多普遍性的問題。其中有些是比較嚴重的,有些雖然不嚴重,卻可以導致一系列的問題,或者是與解脫沒有太大關係。正是因爲缺少了系統修法的教育,才會出現這些問題,這是很危險的。

那麽,該如何挽救呢?首先,我們不談很多理論,只要求先把出離心和菩提心修起來,有了這兩個基礎,再修任何法都不會繞太多彎路。若不修這兩個法,而去追求許多其他的灌頂、修法,是會走錯路的。暇滿人身不會一次又一次獲得,若這一次走錯了,以後再想重返正途,是很難再有機會的。大圓滿、時輪金剛等修法都非常殊勝;但是,若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它們就會成爲世間法。因此,希望大家在修行初期,一定不要修太多的法,只修出離心和菩提心。只是偶爾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有感受至深的、穩定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才算得上是一個修解脫法的人。在這兩個基礎打好以後,我們再考慮其他的修法。

二、世俗菩提心的修法

今天是講菩提心的修法,而菩提心有兩種: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

其一、勝義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現在還不講,基礎都沒有,證悟什麽呢?首先要修出離心和世俗菩提心,從最低限度開始做起。

其二、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有兩種:一是願菩提心,一是行菩提心。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願獲得佛的果位,這樣的念頭叫做願菩提心;不但心裡有這樣的願望,而且去實踐六度萬行,這就叫做行菩提心。先講願菩提心,這是最關鍵的。

怎樣才能産生世俗菩提心呢?在修願菩提心以前,需要先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較廣的修法,在很多經書和以前的五加行開示中都有談及,故今天不再廣講,只是從總體上略講一下。若想廣修,則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要修;若想略一些,則可只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若想最略,最簡單的修法就是只修悲無量心,其他的已包含於其中。今天只講捨無量心和悲無量心的修法,這也屬於一種簡略的修法。

修法的前後,也就是三殊勝中的發心殊勝和迴向殊勝,以前已講得很詳細了,此處就無需贅言,現在便開始講菩提心的正式修法。

修菩提心時,既不是僅僅把心平靜下來,什麽都不想,也不是去觀想佛像之類的對境,而是要去思維。思維什麽呢?思維輪迴中的衆生彼此之間是什麽關係,要去認識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有思維的能力,在對問題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就會産生動力,然後便會著手去做,這是很自然的。比如,一個做買賣的人,如果他清楚地看到某項計劃會帶來利潤,就會立即開始行動;否則,便會猶豫不決。此外,人們都願意去做自己喜歡或自認爲有益的事情。所以,在發菩提心之前需要思維。

(一)捨 無 量 心 的 修 法

在修捨無量心時,有觀想和觀察兩個階段。

1、觀想。這時所要觀想的,不是佛像,不是本尊,而是人。觀想什麽人呢?就是觀想世俗中的人。將打坐前的準備工作做完之後,就靜下來,觀想自己的左右兩邊有兩排人,右邊一排是現世或前世傷害我的仇人,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左邊一排是我現世的母親、父親以及兄弟姐妹等對我有恩的人。這樣觀想好後,自己便像平時一樣,對右邊的人發起瞋恨心,對左邊的人發起愛心。瞋心和貪心雖然是煩惱,但這時卻需要讓它們發出來,以便下面繼續觀察。觀想的內容就是這些,下面是觀察的階段。

2、觀察。這時,該怎樣觀察呢?首先觀察,剛才我對右邊的人生起了瞋恨心,對左邊的人生起了愛心,不但這一次生起如此煩惱,而且經常都是這樣。以前我認爲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爲仇人害我,我就應該恨他們;而父母等人有恩於我,我就應該愛他們。但是,現在我要深入地思維一下,這到底對不對呢?思維時,應該從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進行觀察。具體的方法是:

1)觀察右邊的仇人。首先是過去世。雖然從目前的情況看,右邊的這些人是我的仇人,害了我,但是,在過去世中,他們是否始終是我的仇人呢?肯定不是。因爲,沒有哪個人會生生世世害一個人。在過去的無數世當中,他們肯定做過我的母親,當他們作我母親的時候,是怎樣對待我的呢?肯定和現在的母親沒有兩樣。所以,在過去無數世中,他們不但不是我的仇人,沒有傷害我,反而是我的親人,給我帶來了種種利益,對我有種種恩德。

其次是現世。在現世當中,他們會不會一輩子都害我呢?這也是不一定的。他們只是目前這樣害我,以後,我或者他們都有可能發生變化。一旦發生了變化,在這一生中,他們也會成爲有恩於我的朋友。這種可能性是不能排除的。

再次是未來世。那麽,在遙遠而漫長的未來世中,他們會不會生生世世都害我呢?這是不可能的,他們肯定會再做我的父母。那時,他們會和現世父母一模一樣地疼愛我、利益我。

以上是對右邊仇人的觀察。平時,我們對仇人的瞋恨心很大,經過這樣的思維,瞋恨心就可以慢慢減退。

2)再觀察左邊的父母親人。觀察的方法與前面一樣。

首先是過去世。從目前的情況看,他們是我的父母親人,賜予了我各種各樣的恩惠,是關心愛護我的。但是,在過去世中,他們是否始終是這樣呢?不是。在過去世中,他們肯定作過我的仇人,而且傷害過我,就和今天坐在我右邊的人一模一樣。同樣的,坐在我右邊的人今天雖然是我的仇人,但是,他們在過去世中做我親人的時候,也和今天在我左邊的人群一模一樣。時間改變了,左右兩邊的位置也會隨之而改變。

其次是現世。在現世當中,他們是否會一輩子都利益我呢?這也是不一定的。也許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和他們也會因爲種種原因而反目成仇。兒女怨恨父母,兄弟姊妹因財産糾紛而相互猜忌,朋友之間互相嫉妒,諸如此類形形色色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隨處可見的。

再其次是未來世。那麽,他們在未來世會是什麽樣的呢?未來,他們也不一定做我的親人。在未來的生生世世當中,他們肯定會一次又一次地做我的仇人。那時,他們也會像現在的仇人那樣對待我。

以上是對左邊親人的觀察。這樣思維以後,對左邊親人的片面愛心也會慢慢減退。

通過觀察便會發現,在輪迴當中,我們找不到一個絕對的親人和一個絕對的仇人。此時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我是如此地盲目,只看眼前的幾十年而已。自己所有的愛和恨,就是來自於如此狹小的範圍,我一直是根據這短短的幾十年中自己的所見所感,來判斷誰是我的仇人,誰是我的親友。如果我的眼光能超越這個範圍,看到過去和未來,就會發現以前的判斷竟然都是錯誤的。

這些都是事實,不是爲了能夠生起菩提心才這樣講,實際上就是這樣。如果佛沒有告訴我們,我們就感覺不到,就會將親怨劃分得清清楚楚。但是,若從整個輪迴的角度觀察,誰是仇人,誰是親人,這是很難區分的。

總之,一切衆生都做過我的父母,賜我以恩德,同時也都做過我的仇人,加害於我。既然如此,我對仇人便沒有了特殊的瞋恨心,對親友也沒有了特殊的貪心,這叫做無記的捨心。它既非善業,也非惡業,所以不是我們所需要的。我們所需要的,是超越這一層次的境界──對一切衆生的平等慈悲。該怎樣超越呢?

當貪心和瞋心基本達到平衡時,就可以停止以上的觀察,開始修知母、念恩、報恩等修法。

但是,如果在修悲無量心之前沒有捨心的基礎,我們的貪心和瞋恨心就會太不平衡,就只能對少數人修悲心,而不能對一切衆生修悲心,這樣就無法修起平等的悲無量心。

這時可以繼續觀察,他們做我父母的時候,對我都是恩重如山,但是,他們做我仇人的時候,是否對我只有損害沒有利益呢?不是這樣的。正是因爲他們害我,才使我有機會修忍辱,並對他們修菩提心;也正是因爲他們害我,才使我對輪迴生起厭患之心,並開始走上解脫道。其實,他們的加害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利益。所以,雖然他們害過我,但是,今天我不想重提舊怨,而只想念其恩德,只就衆生利益我的一面進行觀察。

(二)悲 無 量 心 的 修 法

接下來,便在無記捨心的基礎上,開始修悲無量心。慈無量心或者悲無量心是我們修菩提心時最需要的。

在修悲無量心時,也有觀想和觀察兩個階段。

1、觀想。這時,不用觀想很多人,只觀想自己的母親。有些人也許會因爲兒時母親的抛棄等各種因素,而對母親感情不深。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就可以觀想人群當中對自己最親、最好的人。但一般情況是觀想自己的母親。

怎樣觀想母親呢?要把母親觀想在自己的面前,不用觀想本尊的相貌,而只觀想母親現在的儀容。如果她已經去世,就觀想她生前的容貌。

我們對母親本來就是有慈悲心的,但是還需要不斷加強,然後再將慈悲心遷移到其他人身上。早期是觀想母親,其次則觀想目前對我無利無害的普通人,最後便觀想仇人。在對仇人成功地修好慈悲心後,再將觀想的範圍逐漸擴大,最終將範圍擴大到天下一切衆生。這樣一步一步修行是必要的。如果沒有這種循序漸進的方法,雖然偶爾會冒出這樣的念頭:「一切衆生都是我的母親」,但是,在遇到一些具體情況時,就不會這樣想了。所以,首先從小範圍修起,再將對境一點點擴大,這樣修是最踏實的。

2、觀察。最開始時應該觀察現世的母親,這是因爲對現世的母親容易生起悲心的緣故。這時,可以分成三個步驟來思維:第一是知母,第二是念恩,第三是報恩。

1)知母。所謂知母,就是要知道一切衆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將來乃至獲得解脫之間也不例外。對於現世的母親,這一世就無需觀察了。可是還要思維:她不但現世是我的母親,而且在過去、未來的很多世中也肯定做過我的母親。觀想現世母親時,這樣思維就可以了。

但是,在將範圍擴大時,就要知道所有衆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這是肯定的。因爲,我們的生命源頭是極其遙遠的。雖然我現在因爲無明的遮蔽,而變得如此無知,連明天將要發生的事情都不清楚。而且,在我剛出生,還是一個弱小生命的時候,肯定也有思維和感受,當時我在想什麽,有什麽感受,我也早已記不得了。然而,這些只是我不知道而已,並不等於不存在。同樣的,雖然前後世我也不知道,但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

佛經裡講過,在無始以來的輪轉過程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們都死過成千上萬次,也生過成千上萬次,而大多數的生命都是依靠父母而生的。通過以上推理,我們可以知道,所有的生命都肯定做過我的母親。不僅過去如此,將來也是這樣。對其他人修知母時,要這樣思維。這樣觀察後,就能深深體會到,一切衆生都做過我的母親。這叫做知母。

2)念恩。所謂的念恩就是指想念、回憶母親的恩德。在佛經中,將母親的所有恩德分成了五種:

第一是賜予肉體的恩德。人絕大多數是胎生的,當我們在中陰世界裡毫無自由地生活,不斷受到極爲恐怖的中陰現象威脅,痛苦異常,走投無路,非常渴望能找到一個肉體的時候,因爲跟這世母親有緣,才終於找到了投身之處。那麽,我們當然應當知道,沒有母親就不可能有我現在的身體。這是賜予肉體的恩德。

第二是賜予生命的恩德。剛出生時,我雖然有了這個身體,但是,作爲嬰兒的我是沒有自理能力的,不可能依靠自己活下來,是母親養育了我,而沒有讓我死去。這是賜予生命的恩德。

第三是賜予財産的恩德。這種恩德,每一個人都知道。小孩子剛剛出生時是一無所有的,身上連一件衣服都沒有。但是,作爲母親,卻能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的財産全部送給兒女。當然,這些是一般的情況,在現在的某些地方,母親的這種恩德可能會慢慢淡化。但從傳統的角度來看就是這樣:父母不認爲家産是自己的不該給兒女,而是把一生的積累全部送給他們;兒女也毫不推辭地把父母的財産當做自己的來享用。

在以前困難的時候,母親養育孩子是很不容易的事,特別是貧困的母親。她是怎樣把我們養育起來的呢?在養育過程中她是怎樣無私奉獻的呢?對此,每個人的實際情況肯定都不一樣。然而相同的是,每一位母親對自己的兒女都有這種深恩厚德,很多畜生也不例外。

我們可以回憶小時候母親是怎麽心疼自己,怎麽養育自己的。她辛苦得來的東西捨不得自己用、捨不得供養三寶、捨不得布施衆生,把好吃的、好穿的統統讓兒女們享用。

在這裡,我講得簡單一些,法本上則講得十分詳細,其中的大多數內容是就西藏人的生活而談的,或許和你們的生活不太相符。但是,你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進行思維。這樣思維後,我們會深深地體會到,原來,母親賜予了我這麽大的恩惠。

第四是教世間法的恩德。小孩子剛出生時什麽都不懂,連說話、走路、吃飯都不會。這些最基本的生活常識和技能,不是學校教給我們的,都是母親教的。

第五是賜給修法機會的恩德。因爲母親養育了我們,才使我們有機會學習和修持佛法,這是母親賜予我們的最大恩德。

在法本上就講了這五個方面的恩德。除此之外,母親對自己言之不盡的恩德,都可以拿來一一地反覆思維。

對現世母親修好知母、念恩後,就要將同樣的觀察遷移到其他人身上,並將範圍逐步擴大。其實,只是我們回憶不起前世而已,如果我們可以回憶,並在大街上見到上一世母親的話,那會是怎樣的感覺呢?實際上,無論是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也好,還是前面觀想的仇人也好,他們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將來也會做。在做我母親時,他們肯定對我有這樣的五種恩德。這就是念恩的修法。

3)報恩。既然已經知道了一切衆生在多世累劫中都做過自己的母親,都對自己有這五方面的恩德,那麽最後的結論是什麽呢?就是要報恩。這是修悲無量心的最終目的。

確實,平時遇到的所有衆生都曾經是自己的母親,那麽,該如何去報恩呢?布施他們一些錢財,或是在他們生病時去照顧照顧,這是不是報恩呢?這是世俗人報答恩德的一種方法,菩薩也並不排斥,可以這樣做。但是,這並不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死輪迴的根本問題。因爲,從無始以來,我們彼此之間已經這樣做過成千上萬次了,然而我和一切衆生依然流轉至今,沒有解決什麽問題。

雖然母親們非常希望自己能擁有一切快樂,甚至包括炎熱夏季中一陣涼風的吹拂,但卻不知道什麽是獲得快樂的究竟方法;雖然母親們真心希望自己能不受一絲痛苦,甚至包括蚊叮蟲咬之類的微小苦痛,但卻不知道什麽是徹底斷除痛苦的最佳良方,由於被無明所驅使,終日造作與快樂背道而馳的惡行。比如,她們會爲了自己的健康無病,而去作宰雞、殺魚等痛苦之因,所以永遠也無法滅盡痛苦。

因此,我們一定要想辦法幫助一切衆生解決生、老、病、死的痛苦。生、老、病、死的痛苦該怎樣解決呢?是不是用神通和神變來解決呢?不是。讓他們明白生死輪迴的本體,怎樣抛棄煩惱和痛苦,懂得自己該如何走解脫道,這才是最關鍵的。

爲此,就需要爲他們傳講佛法,若想最究竟地傳講佛法,就要自己成佛。目前,佛法尚存於世,即使自己沒有開悟,也可以依照佛的教言來宣講佛法。但是,在佛教不存在的時間或地點,若連自己都不懂佛法,就更不可能爲他人講法了。所以,還是需要自己懂得佛法、自己證悟,最終要自己成佛。

由此可知,報恩的方法不是別的,就是要讓一切衆生得到解脫,這是真正報答母親恩德的最殊勝的方法。然而,如果我們連自己的煩惱都控制不住,那麽不要說度所有的衆生,只度一個人都成問題。所以,我們要發願自己先成佛,再度化衆生;也可以發心自己與衆生同時成佛;或者是發心讓衆生首先成佛。讓衆生先成佛是最殊勝的發心,但實際上這樣發心以後,自己還是會先成佛的。

悲心的本體是願一切衆生遠離所有痛苦,此修法需要四個具備:1具備想望:強烈地希求一切衆生遠離所有痛苦;2具備發願:發起願一切衆生遠離所有痛苦的心願;3具備發誓:下決心以自己的力量而令一切衆生遠離所有痛苦;4具備祈禱:祈禱三寶加持自己能夠令一切衆生遠離所有痛苦。

這四個修法必須反覆地鍛鍊。總而言之,悲心+發誓成佛=菩提心

4)觀想、思維的次第。在觀想好以後,反反覆覆地思維是十分必要的。因爲,人心有一個特點:讓它學什麽,它就可以學會什麽,好的可以學,壞的也可以學。所以,要反覆地鍛鍊自心。

世俗人都知道母親對自己很好,在她剛去世時,總有一陣子會悲痛欲絕。但是,很多人會認爲這是自然的規律。而且,他們爲了減輕自己的痛苦,還會想盡一切辦法將母親的恩德抛到腦後。於是,過了一段時間後,他們的痛苦也就消失了。

但是,現在我們不能這樣做,而是要將那些往事一一地重新提起、反覆地回憶,由此便會自然而然地産生報答母親恩德的渴望。這種心念是世俗人所沒有的,卻恰恰是我們所要培養的。

這種慈悲心在母親身上修得很成功的時候,再遷移到一個現世對自己無利無害的普通人身上,對他修知母、念恩、報恩;這樣修好以後,再遷移到一個自己今生不但不想利益,而且想還以報復的仇人身上,對他同樣修知母、念恩、報恩等一系列修法。修好以後,自己不但對他沒有了瞋恨心,而且有了很強的報恩之心。

我們雖然對現世母親、一個普通人以及一個仇人生起了報恩之心,但是還沒有對人群修悲無量心。所以,要將範圍逐漸擴大到一個村、一個鄉、一個縣……最後便觀想天邊無際的有情,對所有衆生修悲無量心。

這樣修好後,我們在世間便再也找不到一個所謂的敵人,一切衆生都是我的親人,都是我的父母,這不是一時的豪言壯語,而是內心感受至深的體會。那時我們便會一心一意地幫助他們,而且不是一般的幫助,就是要解決一切衆生的生、老、病、死,心甘情願爲此修法。從此以後,我們就有了真正的菩提心,成爲真正的菩薩。菩提心,就是通過這些修法得來的,不可能從天而降,也不可能由地而生。

在今天的開示中,講了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心和悲無量心,是簡略的修法,廣的修法(四無量心)請看五加行中的菩提心修法。

三、依次第修菩提心

你們在正式修行時,先要修出離心,也就是修外加行的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這四種修法。出離心修好以後,暫時不要考慮靜坐、參禪等其他修法,而是要先把菩提心修出來。沒有菩提心,就沒有了目標,連目標都沒有,還參什麽禪?修什麽大圓滿呢?這好比人在遠行前,需要首先明確希望到達的目的地,辨清方向後,再仔細觀察路況,然後才能開始行動,腳踏實地地邁向終點。若連目標和方向都沒有確定,這不是盲動又是什麽呢?這樣做是不可能有任何結果的。

所以,出離心修到標準的時候,就開始一步一步地修菩提心,若自己肯循序漸進地下工夫精進,就絕對可以成功。因爲,以前所有走上菩提道的人都是這樣修起來的。所以,只要肯修,就一定會修起來;但是,如果不肯修,就永遠都是凡夫,永遠只會爲自己著想,爲自己打算,最終連自利也不能成辦。

這是寧瑪巴的一種大圓滿前行發菩提心的修法。這個修法簡單易行,能力很大,效果顯著。你們都看過《普賢上師言教》,其中的修法沒有這麽詳細。此修法出自於《普賢上師言教》的一個筆記,其中將如何修菩提心講得十分清楚和詳盡,薩迦派和格魯派的菩提心修法也基本上是這樣的,你們照此去修,肯定能夠發起菩提心來。

有了菩提心,其他的就很好辦。那時是不是成佛了呢?不是,離成佛還很遠,但從此以後的修行速度就很快了。在菩提心沒有修起來之前,我們不要考慮很多修法。先把菩提心修起來,然後再修其他的法。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2/26 上午 03:10:39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4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如何自受菩薩戒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今天簡單地談談自己受菩薩戒的方法──就是在沒有傳戒上師的情況下,自己如何受菩薩戒。去年已經講過菩提心和四無量心的修法,但如何受菩薩戒並沒有講過,現在就來談談這個題目。

一、受菩薩戒的必經次第

目前在漢地有「三壇大戒」之說,其中就包括了菩薩戒的傳授。同樣,在藏地也有受菩薩戒的儀軌,我們每天在講課或放生時念誦的受菩薩戒儀軌就是其一。

但只念儀軌是否就可以得到菩薩戒呢?這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在受菩薩戒以前,必須要先修菩提心,也就是在加行修法中講過的菩提心修法。在沒有菩提心的基礎上念誦受菩薩戒的儀軌,是不能真正得到菩薩戒的。如同在沒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受居士戒,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別解脫戒一樣,能得到的只是一個戒體,而這個戒體與外道的戒體別無二致,它並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別解脫戒。也就是說,必須具備了出離心,才能得到佛教所特有的別解脫戒。再說,如果受居士戒時,沒有斷除殺、盜、淫、妄的決心,只是徒具形式地念了儀軌,則連與外道相同的戒體都無法得到,更遑論得到佛教的別解脫戒了。同理,要得到完整的菩薩戒,就必須要有菩提心。

如果沒有得受完整的菩薩戒,是否能接受密乘戒呢?往昔許多藏地的高僧大德對此皆持否定的看法。所以,三戒──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中,前前皆是後後的基礎,沒有前面的基礎,就無法得到後面的戒體。菩薩戒對大乘佛教而言,不論顯密,都自有其重要性。但要得到菩薩戒,就要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要能生起菩提心,就必須先修四無量心,不然菩提心也很難生起。這兩個修法我們曾經都講過,今天就不再重複。

如果已經有了菩提心,為何還要受菩薩戒呢?其原因是:如果不受菩薩戒的話,菩提心就無法變成戒體;如果不是戒體,菩提心就只是一個發心而已,談不上是大乘的菩薩戒,所以,僅有菩提心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儀軌受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薩戒。

反之,要是沒有菩提心作基礎,就算重複念誦受菩薩戒儀軌成千上萬遍,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戒體。在我們佛學院聽課時,都要先念受菩薩戒的儀軌。凡是大乘佛法的儀軌或修法前面,都有或長或短的發菩提心與受菩薩戒的偈子,但如果只是嘴上念,而沒有生起菩提心,就得不到戒體,所以,戒體是很有講究的。

就菩薩戒而言,首先是通過四無量心的修法生起世俗菩提心,再通過受菩薩戒的儀軌得到戒體。受戒時如果有上師在場當然最圓滿,即使沒有的話,也可以憑自己的觀想與發心自受菩薩戒,如此即可得到完整的大乘戒體。但小乘所有的戒律,不論是居士戒或出家戒,都必須由善知識授予,佛像或經書都不足以勝任。

平時我們往往自以為:念念儀軌就有了菩薩戒;或是參加一個儀式隆重的受戒法會,如在漢地有的「三壇大戒」,就深信能得到菩薩戒。其實這很難說,因為是否有菩薩戒,與菩提心具備與否有很大關係。如果有菩提心,就要讓菩提心變成戒體;要變成戒體,就必須通過釋迦牟尼佛和菩薩所制定的特殊儀軌;一旦成了戒體,我們就正式步入了大乘解脫道,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小乘的別解脫戒也有先後的次序,如果沒有出離心在先,而且內心深處也沒有斷除殺、盜、淫、妄的決心,如此受戒也不可能有什麼結果。大乘菩薩戒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先進行菩提心修法的鍛鍊。當無造作的世俗菩提心生起後,再去受菩薩戒,否則,如果在此以前受戒,就不會有任何結果。

雖然我們自以為是具有菩薩戒的大乘修行人,但沒有菩提心是絕不會有菩薩戒的,所以,請大家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具備菩提心,在這一點上的次第絕不能錯亂。

下面簡單談談受菩薩戒的方法。巴楚仁波切所造的受菩薩戒儀軌廣為寧瑪巴修行人所用,我們平時念的儀軌,就是其中較為關鍵的一部分。其他的教派,如格魯巴傳承也有受菩薩戒的儀軌,但它們基本上是一樣的。

二、預備工作

首先,要選擇該受幾條戒律。就像受居士戒時,要選擇受五條戒還是只受其中的兩三條戒一樣,受菩薩戒也有三種選擇。上等根基的人可受比較廣的二十條;中等根基的人受四條戒,但每一條又可分為二支,所以總共是八條戒;下等根基的人可以只受一條。這條戒是釋迦牟尼佛為一位國王而特別宣說的,但並不是受這條戒的人都必須是國王,佛陀當時只是考慮到國王公務繁忙、時間有限的情況而制定了這條戒,所以,在時間、能力等不允許的條件下,每個人都可以受持這條戒。這條戒並不涉及行菩提心,只是一個願菩提心。戒條的要求,就是在內心深處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決心──從現在起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誓願成佛!有了這個決心,就是最簡單、最起碼的一條戒,再加上發誓縱遇命難也不捨棄度眾生的決心,這個決心就是願菩提心的戒體。

發心與戒體該如何區別呢?前者──為了度化眾生而誓願成佛是發心;後者──發誓絕不捨棄度眾生的決心是戒體。如果無法受八條或二十條的戒,則只受願菩提心的戒也可以,但這是最下等的受戒。如果能生起菩提心,則八條戒或二十條戒在意義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有的只是數量上的差別而已。作為一個大乘的修行人,要守持八條或二十條戒應該不是很難,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只受一條戒。至於究竟受八條戒還是二十條戒,則可由個人選擇。

三、正式受菩薩戒

(一)修七支供

一旦完成了前期的預備工作,並確定好所受的戒條內容,就可以正式受戒。

此時如能在善知識前受戒是最圓滿的,如果實在沒有大乘善知識,則通過自己的觀想受菩薩戒也是可以的。具體方法是:在自己前面的空中,觀想諸佛菩薩及善知識,至於分佈方式,則可按照五加行中的皈依境來觀想,因為在皈依境中,就包括了十方諸佛菩薩以及金剛上師。在非常清楚地如此觀想之後,又該在觀想的佛菩薩前做什麼呢?首先作七支供,因為,要使自己心中能生起菩提心的話,就需要有因緣,這個因緣就是積累資糧。

以前阿底峽尊者進藏傳菩薩戒時,當地的高僧大德每人手中只拿著一條小小的哈達去受戒,阿底峽尊者就說:「你們的供品太微薄了,這樣是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的!」這句話就說明,如果沒有積累資糧,菩提心就無法生起。

如何才能積累資糧呢?是否要發了大財才能積累資糧呢?不是。其實,最好的積累資糧的方法,就是供曼茶羅和七支供,因此,在接受菩薩戒前,先要積累資糧,而此處所講的,主要是七支供。

在《普賢行願品》及加行儀軌中,都有不同層次的、或廣或略的七支供,如果七支供修得好的話,就可以積累廣大的資糧,所以先講講七支供的修法。

第一支是頂禮,也就是磕頭。平時頂禮時有很多不同的對境,但此處就是向諸佛菩薩及善知識頂禮。頂禮的方法以前講過,現在只簡略地說一下:頂禮時先合掌於胸口,以表示對佛菩薩的恭敬;然後合掌放在頭頂髮旋兒處,表示向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身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身所造的殺盜等罪業;再合掌於喉間,觀想向佛菩薩的語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口所造的妄語或惡語等口業;最後合掌於心間,觀想向佛菩薩的智慧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意所造的罪業;接著五體投地,觀想向佛的身、語、意、功德、事業頂禮,以清淨自己阿賴耶識中非常細微的業障。

觀想自身不僅是一個,而是變成無數個,並且不僅是自身,而是偕同天邊無際的眾生,同時以身語意向佛菩薩及善知識頂禮。在磕頭的同時,還需口中念誦對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讚頌詞(任何讚頌詞均可),並在心中憶念佛菩薩、善知識的功德,如此即是身口意三門一致的頂禮。能這樣完整地磕一個頭,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沒有這些觀想,只是形式上作個頂禮,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第二支是供養。平時供佛時,供品的多寡與質量要視個人的能力而定。當然供品越好,就越有功德,就越能積累資糧。如果沒有條件,那麼供沙石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有能力卻不盡力供養,將最好的留給自己,次等的供養佛,這樣不僅不能積累資糧,還可能有忽略供養或是有貪著之心的過失。

平時供鮮花、水果就已經很好了,尤其是漢地有那麼好的鮮花,這在藏地根本不可能有,用這些鮮花供佛是可以積累很大資糧的。以前講加行時已經提到過五供或八供,現在就無需重複。這是第一種供品;

除了實物供品以外,還有心所觀想的供品。如果心裡能真實地觀想,則觀想的供品與實際的供品是不分軒輊的,其所能積累的資糧也是一樣的。其實,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清淨、美妙的物品,都可觀想為供品。這是第二種供品;

平時在路邊看到美麗的鮮花、清淨的水或絢麗的風景,都可以用來供佛,這是第三種供品。雖然這些東西不屬於我們,但如果我們能真心誠意地以這些來供佛,也會有同樣的功德。無論是自己親手種的或是別人種的鮮花,只要是以清淨心作供養,其積累資糧的效果都是同樣的;反之,如果心不清淨,則無論如何都不能積累資糧,所以關鍵在於心。

然而,是不是只要心清淨,供品就無所謂了呢?倒也不是。如果心清淨,供品也勝妙,這樣供養的功德就很大;要是心清淨,供品卻不是那麼好,則功德雖然還是有,但卻不如前者。所以,儘管我們修行的關鍵是在於心,可是其他事項也不能忽略。譬如,在上下班的路上,我們常可看到諸如鮮花等曼妙的物品,如果用來供佛,則每天都可以積累很多資糧,也不用等到發財了。

當然,平時修法只需作簡單的供養就足夠了,並不需要太多的供品。如果願意作,供養就是這麼簡單。

第三支是懺悔罪業。懺悔的方法就是在不離四力的基礎上,念誦金剛薩埵心咒等,除此之外,七支供中也有懺悔罪過的儀軌。此處不廣講懺悔,因為加行中講過非常廣的金剛薩埵修法,其他所有懺悔的修法幾乎都包括在金剛薩埵的修法中,所以不再多說。

第四支是隨喜。什麼是隨喜?一般居士的概念是拿點錢作功德就是隨喜,這樣雖然有隨喜的意義,但並不是隨喜的定義。真正的隨喜,是當看到別人行善或聞思修行時,不僅心中沒有嫉妒,反而生起歡喜心。也就是說,在見到他人作功德時,就如同是自己作的一樣地感到欣喜,這才是真正的隨喜。

通常凡夫人的煩惱較粗重,如果看見別人做得好,心中就不是很痛快。這種情況不僅針對於世間法有,即使針對出世間法,也有可能產生這樣的念頭。譬如看到他人的修行或功德好過自己時,心中就有不樂意的念頭,這就是嫉妒。隨喜應該是對他人的功德或善行感到高興並讚歎,就像是自己作的一樣。

隨喜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個非常善巧的積累資糧的方法。譬如在西藏,有些人會從很遠的地方一路磕頭到拉薩。如果有一個人這樣去做,而另一個人雖然沒有這樣做,但心中卻真誠地替那個人高興,就像是自己磕頭到拉薩一樣,那這兩個人誰的功德較大呢?其實兩人都有同等的功德,這是佛說的。顯然有人會對此心生懷疑,但在因果關係上,除了佛以外,沒有任何人能洞悉其中的奧妙。佛如此說,我們也沒有任何根據能指出這是不了義的。

可是,當我們凡夫看到佛三轉法輪度化了無數眾生,或看到後來的大成就者、大菩薩度化眾生,從而生起歡喜心時,我們是否就會得到和佛一樣的功德呢?不會的,由於我們是凡夫的緣故。要是隨喜就能得到佛所有的功德,那我們隨喜之後不就成佛了嗎?這顯然不合理。但即便如此,我們隨喜佛還是能得到相當大的功德。然而,如果凡夫與凡夫之間互作隨喜的話,就肯定能得到相同的功德。因此,平時看到一般人行善時,我們要隨喜;而對佛菩薩和大小乘成就者度化眾生的功德,我們也要視其為修隨喜的對境,這是積累廣大資糧的方法。

第五支是請轉法輪。平時遇到善知識時請求轉法輪,是真實的請轉法輪,這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打坐修請轉法輪時,卻是憑觀想來作的。該如何觀想呢?

首先觀想自身變成無數個身體,一一到十方諸佛的剎土中,在尚未轉法輪的諸佛座前請求傳法,就如同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七七四十九天中不傳法時,梵天和帝釋天請轉法輪一樣,繼而觀想諸佛也應允了我們的請求。平時打坐的觀想就是這樣。

雖然打坐時的觀想不是真實的請轉法輪,但這與打坐修隨喜時不可能看到或聽到別人在積累資糧,而只能通過觀想來隨喜是一樣的,都可以由此而積累眾多的資糧。

第六支是請佛不入涅槃。當釋迦牟尼佛即將涅槃時,有一位居士請佛住世,佛就延長住世了三個月。同樣,此處要觀想自身變成無數個身體,到十方諸佛剎土中,在某些度化眾生事業即將結束的佛菩薩座前祈請住世,接著觀想佛菩薩也答應了繼續住世。

第七支是迴向。迴向的方法以前講過好多次,這次就不再講,沒有聽過的人可以看書。

以上講的是七支供。七支供在平時走路、坐車、上下班時,隨時隨地都可以作,並不一定要回家關上門打坐時才可行,但因為打坐時能將心靜下來,所以,那時修七支供,效果會明顯不同。以前我也一再地要求過,每個人起碼早晚要各用一小時把心靜下來認真地修行。當然,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不離大乘菩提心、慈悲心、四無量心、七支供等修法,那麼打坐時的效果就會截然不同,修行上的進步也會更快。

受菩薩戒儀軌前行中的七支供修完後,還可以供修三十七堆或三身曼茶羅,因為修曼茶羅的功德非常大。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程序是:觀想我願意為眾生奉獻自己的身體及我所擁有的全部財產,並將自己三世所有的善根都迴向給眾生,但這部分不作也可以,在七支供作完後,就可直接受戒。以上都是受菩薩戒的前期預備工作。

(二)祈 禱

正式受菩薩戒時要念誦發心儀軌,首先念誦:「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安住十地之菩薩、大菩薩及上師金剛持垂念我!」經書中說,他們都是我發菩提心的證人。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為了稟告諸佛菩薩及上師:我現在要在你們的座前開始發菩提心,請你們作我的證人。

(三)皈 依

然後是皈依。在所有的受戒之前,都要先受皈依戒,不然就得不到戒體。皈依時念三遍:「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眾,如是亦皈依。」這四句偈頌的意思,就是皈依佛法僧。皈依的修法以前講過,現在也不再重複。

皈依最關鍵的要點,就是要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堅定不移的決心:從今乃至生生世世,不論遇到順境或逆境,不論身處苦樂尊卑,我都只依止三寶,除了三寶以外,不再有其他的依處。真正的皈依,就是心中要如此發誓。

(四)正式受菩薩戒

接著就是正式發菩提心的修法,此處的兩個偈子「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是最重要的,也要念三遍。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這兩句是指願菩提心,意思是說:如同往昔十方諸佛,譬如釋迦牟尼佛,在其未成道前是如何發世俗菩提心的。

所謂願菩提心,就是在心裡發願:我從現在起,要為度化所有眾生而誓願成佛。只是在心中發了這樣的誓願,而並未付諸任何行動,就是願菩提心。

「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這兩句是指行菩提心,意思是說:他們是如何按照次第來修學菩薩的行為,修持行菩提心的。行菩提心的意思,是不僅心中發願,更要有實際的行動。

所謂「次第」,是指什麼呢?就是各人根據自己的能力去修學,如受菩薩戒時,自己選擇受八條或二十條戒就是次第。下等根基的人不可能受上等根基的戒體,所以,最下等根基的人先受一條戒;等能力足夠之時,再受八條戒;然後再受二十條戒,如此一步步地往上走,就是循序的意思。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立刻守持所有的戒,而且當下便能行持菩薩所有的行為。能作的先作,不能作的等有能力時再說,次第就是這個意思。

歸納以上四句,則前兩句是願菩提心,後兩句是行菩提心。這四句的意思就是說:如同往昔諸佛是如何發願,是如何依次第修學菩薩的行為。

後四句大致的意思就是:三世諸佛如何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也以他們為榜樣而如是發心。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的意思是說:為了利益眾生,我也同樣地發願菩提心。譬如,釋迦牟尼佛傳記中描述佛在入門前是如何發心,我也就如何發心。

「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的意思是說:我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循序漸進地修學菩薩的行為。總而言之,就是從今以後要朝這個方向走,能作的先作,現在不能作的,留待以後再看,如此一步步地學習菩薩的行為。譬如六度也是有順序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應該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即使不能受戒的人,都做得到。如果暫時還不能持戒,就只作布施,不用持戒,等能持戒時再受戒;能持戒的人,又不一定能忍辱,所以要等能力足夠時,再行忍辱;然後是精進、禪定、智慧,就這樣一步步地去作。

受菩薩戒的儀軌有兩種:中觀派與唯識宗。雖然兩派的詞句有些不同,但其內容都是一樣的。所有中觀派的受戒儀軌,包括巴楚仁波切的廣的儀軌在內,其中最根本、最關鍵的就是這八句,其他儀軌只是在前後的供養與迴向等處有所不同而已。我們幾乎天天都在念這八句,但念歸念,可我們心中發過誓、下過決心嗎?如果下了決心,則反覆念三遍這個儀軌,就可以得到菩薩戒。

在具備菩提心的基礎上,第三遍儀軌念完的同時,就得到了菩薩戒。其實很多戒律都是在念完第三遍儀軌時得到的。但如果沒有菩提心,則無論念多少遍儀軌,都得不到菩薩戒。

之後,觀想前面的佛菩薩說:「此乃方便。」自己則說︰「善哉!」

(五)自他歡喜、發願迴向

接下來是隨喜,分自他兩部分。首先要讓自己生起歡喜心,儀軌中:「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復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爾後我當為,宜乎家族業,慎莫染污此,無垢尊貴種。猶如目盲人,垃圾中獲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是自生喜的偈子,這些都是《入行論》中的詞,廣的意思可參考各種《入行論》的注釋。

接下來的四句,是讓其他眾生生起歡喜心:「今於一切怙主前,懇請眾生為貴賓,宴饗成佛及餘樂,願天非天皆歡喜!」為什麼要讓其他眾生也生起歡喜心呢?其目的是要告訴他們,我為了你們已經發誓成佛,成佛後我會將所有世出世間的利樂布施給你們,所以你們應該生起歡喜心。

如果沒有發菩提心,或是發心後又退失了菩提心,就違背了這四句的內容,也就等於欺騙了所有眾生,這個罪過是很大的。經書中說,一個出家人如果捨戒或還俗,他頂多是欺騙了五到十個人而已,因為受出家戒時最多有十位比丘在場。可是在受菩薩戒時,不僅觀想了三世諸佛菩薩及善知識,還向眾生宣布自己已發誓受菩薩戒,受戒後很快就會成佛,成佛後會帶給他們所有的利樂。如果後來退轉了菩提心,就欺騙了諸佛菩薩、善知識及所有眾生,所以罪過相當大。

接下來就是發願:「勝寶菩提心,未生者願生,已生願不退,日日其增上;願不捨覺心,委身菩提行;諸佛恆提攜,斷盡諸魔業;願菩薩如願,成辦眾生利;願有情悉得,怙主慈護念;願眾生得樂,諸惡趣永盡;願登地菩薩,彼願皆成就。」這一段是受完菩薩戒後的發願。在迴向之後,受持菩薩戒的儀軌就可以說是結束了。

四、學習菩薩的學處

受持菩薩戒之後,立刻要做的,就是廣學菩薩的學處。不論是選擇受多少條戒,受完戒出座後,立即就要去學習自己選擇的那些戒條。如果受菩薩戒後不馬上學習戒律,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犯戒。菩薩戒的戒本,簡單的有寧瑪巴的《三戒論》,目前已有漢文本;較廣、較詳細的,則有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薩戒品釋》,這本書也已有漢文本。所以,要進一步了解菩薩戒的戒條,就可從這兩本書著手,之後才知道該如何規範自己的行為,什麼是可行或不可行。了解後,就要開始真正去實踐菩薩的行為。

什麼是菩薩的行為呢?從剛開始發心到最後成佛之前,也就是十地以下所有菩薩的行為,均可歸納為六種,或稱六度。從布施到智慧,包含了所有菩薩的行為。真正開始行持時,從聞思的角度而言,最好能學習《入菩薩行論》,然後學《集學論》,此二者都是寂天菩薩的著作,也都有漢文版本。當較略的經論學過後,就應該學習這兩部論典。如果還要學得更多,就要參閱《大藏經》中佛所說的大乘經典。如不能學習更多的經論,則看完《入行論》與《集學論》以後,也足以了解菩薩的所有行為。要是這些都無法學的話,則絕對要學《三戒論》與宗喀巴大師的《菩薩戒品釋》。在學完以後,就要按部就班、點點滴滴地去作,這才是所謂的學法──學大乘佛法,也才能真正地走上大乘解脫道,這一點非常重要。

菩薩戒可以反覆天天受,雖然戒體只有一個,但每受一次都自有其功德。居士戒或出家戒則不然,除非是破了戒,否則受過一次後就不必再受,因為多次受戒也不會得到更多利益,而菩薩戒卻是受得越多越好,每天都可以受。這些是極為重要的,真要學習大乘佛法,就必須如此才行。

所謂學法修行,就是佛、大乘菩薩及標準的善知識們如何教導,我們就如何去作。雖然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教法及傳法方式,有的不需要學加行,有的不需要修正行,但這些都是個人的行為,不能作為修學大乘佛法的綱要。現在有些居士的基礎不僅不紮實,而且根本就是十分糟糕,如果照他們目前自以為是的修行方法持續下去,則終有一天連對佛法的信心都會完全崩潰。所以,如果真要學大乘佛法,就要走佛菩薩所公認的路,而不是個別人所指的路。

由於目前一般人都沒有受過系統的佛學教育,也沒有人不用學天生就會走大乘的路,所以在學法方面出現一些不如法的地方,也是在所難免的。但只要能沿著佛菩薩及善知識們所指定的路去走,就能進入大乘佛法的正途,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2/26 上午 03:11:02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5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敬錄自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金剛薩埵修法如意寶珠》講記

關於心咒,下面分五層講,即:心咒與佛尊的關係,成就心咒的關鍵,心咒的利益,咒力與四力的關係,念誦的要求。

1、心咒與佛尊的關係

在世俗之中,上師金剛薩埵的真身與心咒,這兩者在我們面前都同樣是智慧的幻變,要明白這兩者沒有差別,聖尊就是心咒,心咒就是聖尊,所以要把心咒受持為聖尊。再細緻一點講,如來的智慧在所化前可以示現一切種種相,如果以如來身能調伏,就示現如來身,如果以平凡身能調伏,就示現平凡相,兩者都是同一如來的智慧遊舞,實際沒有差別,不能認為一者殊勝另一者下劣。此處,上師金剛薩埵在平凡眾生前示現為密咒文字相。所以要了知金剛薩埵心咒是金剛薩埵智慧的幻變,不應把心咒看成凡夫心前的普通文字顯現。

2成就心咒的關鍵

成就心咒的關鍵是信心。以何種信心呢?以兩種信心可以成就心咒:一是具有了知金剛薩埵聖尊與金剛薩埵心咒無二的信心,這是對於甚深法義遠離疑惑的殊勝信心;二是雖然沒有智慧這樣了知甚深義,但相信佛在聖教裡所說的法義都真實不虛,這樣相信不起懷疑,並且一心念誦,依靠這種信心也能成就。所以愚笨者以堅信佛語念誦心咒也會成就。最不能成就密咒的是哪種人呢?就是自己對甚深密咒的妙義沒有如理通達的智慧,又以自己的尋思分別懷疑密咒的能力,心裡想:「只念六字會有那麼大能力嗎?佛說的是不是不了義?這樣念就能懺除根本罪嗎?」這樣懷疑就會毀壞信心而不得悉地。所以我們念金剛薩埵心咒,要明白這不是普通世俗語言,這是聖尊的心咒,它是無念的如意寶。金剛薩埵心咒的加持入於自相續,就像月亮現於水中,如果無水就不會有月影,同樣,如果自己相續沒有信心等因緣,就得不到心咒的悉地。但是以金剛薩埵佛尊不可思議的神變力,僅聞六字心咒的聲音,也不會沒有利益。所以,在名言現相中,如果依靠金剛薩埵心咒,自己方面具有信解,那加持絕對可以如量獲得,以因緣具足故,就像種子與水等因緣一旦集聚不可能不發芽一樣。

3心咒的利益

以金剛薩埵心咒決定能夠成辦暫時與究竟的利益,因為六字心咒是金剛薩埵本體的緣故。如果對上師金剛薩埵的不可思議神變力沒有任何懷疑,那對心咒的威力也不應有任何懷疑,因為二者本是一體。而且,在凡夫地可以招引佛力作為助緣而成辦種種事業的,就是佛的心咒。這是諸佛以大慈大悲賜給我們的殊勝方便。在一切共同世間的行境之中,再不會有如密咒般所賜予的悉地,梵天、自在天、如意樹、摩尼寶等的能力無法和密咒相提並論。在佛法裡面,甚深見修等的意義只是少數相續清淨者的境界,並非常人的共同行境,但是密咒卻是一個平凡人也可以念誦的。今天我們見不到金剛薩埵佛尊的法身、報身或化身,有些甚至連聖尊的身相也觀不清楚,但也不要失望,你可以念心咒,這個心咒就是金剛薩埵,你心中念一句,金剛薩埵佛尊就安住在你的心間,當時就能領受佛尊的加持,當時就在淨化你的相續。所以,具有信心的有緣者對心咒一定會愛若至寶,它勝過一切世間的如意寶。全知米滂仁波切曾說:「一切三世諸佛的本性──上師金剛薩埵六字心咒,誰能聽到這句咒語,也是往昔曾供無量諸佛、作過無量佛事的果報,並且將來往生金剛薩埵剎土,獲得諸佛加持,趣入大乘妙道,具足神通,現前勝觀智慧之眼,決定成為佛的究竟意子。」

4咒力與四力的關係

此儀軌要求念誦金剛薩埵時要具足四力,四力越圓滿、越完善,成就六字心咒也越快,咒力也越大。也就是你對金剛薩埵的皈依心有多大,心咒的加持就有多大、懺罪的效果就相應有多明顯你救度天下眾生的菩提心有多深,心咒的加持就有多深你發露懺悔的心有多強,心咒的加持就有多強你決定不造惡的決心有多強,心咒的加持也就有多強。但也要知道,僅以信心念咒也能成辦種種事業,但最好是以具足四力念咒,所以儀軌小字說:「具足四對治力後隨力念誦金剛薩埵心咒,若念四十萬遍,破根本誓言罪亦能清淨。」

5念誦心咒的要求

念誦以出聲為主,上師如意寶教誡:對初學者來說,出聲念最易和本尊相應。出聲念誦時應斷以下六過:1、聲音太大,2、聲音太小,3、太快,4、太慢,5、少念文字和音母,6、多念文字和音母。在相續上應斷昏沉和掉舉。

念誦時,身心要專注在所緣上,不要散亂,不能念誦時說閒話,這點非常重要。續部上說:「若無等持,則如海底磐石般,即使念幾劫也無結果。」所以,念誦時一定要專一,六根都要收攝,心裡明觀聖尊身相,一句咒語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聽得清清楚楚。在持咒時,心不亂想,口不綺語,身體端正,眼睛微閉,耳聽咒音,這樣攝住六根就容易入三摩地,念咒才有巨大功德。續部上說:「清淨與不清淨相差千倍,有等持與無等持相差十萬倍。」什麼是不清淨念誦呢?就是邊念邊說閒話,夾雜綺語而念,這樣念咒,就是不清淨念誦。《普賢上師言教》中說一比喻,譬如在黃金、白銀中摻雜黃銅或普通銅,雖然只摻雜一點,結果只能叫非金和假銀,再也起不到純金純銀的作用。以此說明不清淨念誦的過失。蓮花生大士也說:「摻雜綺語念一年,不如禁語念一月。

以上對心咒作了具體分析,大家念誦時一定要保證質量。佛法的成就不在外相,主要在你的心能否與法相應。希望大家念一句有一句的收穫,念十句有十句的收穫,念四十萬有清淨無量業障的收穫。

─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 ─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2/26 上午 03:26:17
AI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獨孤求敗
文章:2720
積分:23456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9月24日
36
 用支付寶給AI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0/1/22 上午 05:48:31

 36   6   2/2頁   首頁   1   2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43750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