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3年(萬曆21年、文祿2年)碧蹄館戰役之後,天朝天兵天將吃了鱉,武力無法解決只好靠和談,明國兵部尚書石星找來日本通沈惟敬出使日本,5月8日明朝與日本的兩岸合談架構協議「開催」,豐臣秀吉在名護屋會見了到達日本的明朝使團。
由於語言不通,雙方的會談仍就在沈惟敬和小西行長之間進行。
豐臣秀吉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條件」七條:
一、迎明帝公主為日本天皇后
二、發展勘合貿易
三、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
四、京城及四道歸還朝鮮,另外四道割讓於日本
五、朝鮮送一王子至日作為人質
六、交還所俘虜的朝鮮國二王子及其他朝鮮官吏
七、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沈惟敬為了「兩岸和平」答應了七條建議, 但沈惟敬向明神宗的的奏章中,卻只有後面關於朝鮮方面的條件,刪掉中日直接關係的三條(迎明帝公主為日本天皇后、發展勘合貿易、明日兩國武官永誓盟好),因為說了根本就不必談,明國是「天朝」耶,竟要求明帝公主「和番」?。
而小西行長則對豐臣秀吉彙報說,明朝使者已經同意了豐臣秀吉的七條建議,只需派日使與明使一道去北京請大明皇帝最後批准。
就這樣,在兩方談判者欺上瞞下的斡旋後,雙方幾乎要達成「協議」。
1594年10月,日本議和使者小西如安與明朝使團一道去北京。
小西如安到了北京後,與兵部尚書石星進行了談判,一口答應了石星提出的三項條款:
一、日軍在受封後迅速撤離朝鮮和對馬
二、只冊封而不准求貢
三、與朝鮮修好不得侵犯
明神宗立即冊封豐臣秀吉為日本國王,並按小西如安提供的名單冊封了日本國大臣。
但沈惟敬知道發展勘合貿易是豐臣秀吉發動戰爭的主因之一,不给豐臣秀吉些經濟好處,那還和談個屁,只好再偽作「関白降表」,請求明朝「勘合貿易の再開」。
明朝開始研究日本「封貢」勘合貿易問題,至於那些和親、割地、人質等敏感問題,則無人提及,看來有人做了手腳,極力蒙蔽了明神宗和整個朝廷。
期間,主戰和主和兩派官員大吵大鬧;漸漸,主和派佔了上風,但又分為「封貢並准」和「許封拒貢」兩派,朝議喋喋不休。
尤其「許封拒貢」派提出誰知道日本派來是貿易船還是海盜船?基於國防安全必須只能「許封拒貢」。
這時長年「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不理朝政的明神宗朱翊鈞突然說話了:「許封拒貢」!也即只允許冊封豐臣秀吉做日本國王,不准日本來明朝做生意,絲毫不肯「讓利」。
朱翊鈞不說則已,一說這便埋下了朝鮮再起戰火的禍端。
而朝鮮方面卻探聽了「協議」朝鮮要割讓大同江以南的「四道」給日本、朝鮮要送王子和大臣到日本作人質、日朝兩國大臣要交換誓約•朝鮮大臣永誓不叛日本!
這些「協議」一旦落實,最大受害者將是朝鮮,難怪該國君臣極為憤慨,對沈惟敬罵口不絕,《宣祖實綠》一看,有關「沈惟敬講和誤國」、「我國終必因沈惟敬而亡矣」之說極多。
朝鮮宣祖甚至氣得要「手斬惟敬」。
沈惟敬這個「日本通」,從明朝的「和使」,又變成了「宣諭使」。但更妙的是,那個冊封正使李宗誠到了釜山後,因怕給日軍謀害,竟然私自逃回中國。
明朝只有把副使楊方亨升為正使,而沈惟敬則升為副使,帶著金印與王位錦袍到日本去,正式冊封豐臣秀吉做日本國王-順化王。
沈惟敬明知這次冊封對豐臣秀吉根本「沒有牛肉」,命運將異常兇險,但為了「兩岸和平」還是毅然前往。反正一路對明神宗偽造文書,遮東蓋西,都還很順利。
冊封鬧劇
話分兩頭,大明使臣團離開釜山後,一路順風。經對馬,過九州,經海路抵達堺。在這裡他們等到了從後趕來的朝鮮使臣團一行。原來朝鮮人雖不相信日本人和談的誠意,但畢竟事關國家命運。爭論良久後,朝鮮政府派了個叫黃慎的小官,帶著宣祖的親筆信,希望能和明使一同面見豐臣秀吉的時候遞給他。閏8月18日,朝鮮使者與明使團會合,並一同向大坂出發。
事有不巧,大坂剛經歷大地震,金碧輝煌的伏見城塌了,以“兵農分離”蒐集來的民間兵器鑄造的方廣寺也塌了,豐臣秀吉在明使面前擺闊顯威風的夢想化為泡影。 (把大明使臣當做沒見過世面的鄉巴佬了。) 此刻,大坂正在大興土木,希望能在明使抵達之前將損害修繕一新呢。等到修得差不多,豐臣秀吉終於肯接見明使的時候,已經是1596年9月1日了。
當天,大明和朝鮮的使臣都來到會客大廳外等候。從裡面出來一個傳話的,說太閣殿下只讓大明使臣進去,朝鮮使臣得在外面侯著。傳話的還說,太閣殿下很生氣,明明要朝鮮人送王子和高官來做人質,現在來的卻是個芝麻綠豆小官,太也目中無人,因此不見。楊方亨無奈,只得帶了沈惟敬等數人進去。
大廳裡裝飾華麗,完全沒有地震災後的痕跡。不久,黃色的幔布分開,從後面鑽出一個枯瘦矮小的老頭。這就是那個給大明和朝鮮兩國人民帶來滔天災禍的豐臣秀吉啊!
看到站著直挺挺的楊方亨和捧著金印的沈惟敬,豐臣秀吉滿頭霧水,不是來請降的嗎?怎麼都站著像木頭似的,也不上來行禮?小西行長見狀,趕快過來打圓場:“這為可是大明的高官啊,可不會胡亂叩頭行禮。”豐臣秀吉也不知道這個高官到底又多高,只好暫時作罷。
與此同時,楊方亨也在納悶呢,自己千里迢迢前來冊封“日本國王”,為什麼這個小老頭見了冊封使臣也不三跪九叩,感謝天恩?還大大咧咧地坐在上座,嘰里咕嚕地和小西行長說些什麼?嗯?一個機靈的侍者看出了明使的疑惑,上來解釋說太閣殿下膝蓋上長了了癤子,所以不方便行禮。楊方亨體諒病人,將金印,錦袍,敕書等物交給日方,便告退了。
第二天, 9月2日,豐臣秀吉宴請明使。可憐的朝鮮使臣還是被擋在門外。宴會上,豐臣秀吉興致勃勃地穿上了昨天明使們送來的錦袍。列席的還有40多位日本各地的大名,包括德川家康,前田利家,小西行長等等。每人穿著大明官袍,胸前也都印這鶴啊雀啊的,象徵著各人的地位高地。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場大明官員的歡宴呢。
酒酣耳熱,豐臣秀吉請出一名叫西笑承兌的老和尚,當眾宣讀大明的敕書。西笑承兌和尚是豐臣秀吉身邊為數不多通漢語的人之一。小西行長當然知道大明的敕書的大概內容,早在前一天就對西笑承兌千叮嚀萬囑咐,請他擔待點,別把敕書翻譯得太直接。西笑承兌也滿口答應了。可是到了宴會當天,也不知道西笑承兌哪根筋搭錯線,把小西行長的囑咐全拋到九霄雲外去了。只聽老和尚以顫顫巍巍的聲音念道:“。。。我大明威望普照四方。你豐臣秀吉仰慕我朝如同久旱之望甘霖,因此又是遣使,又是派兵,鬧得滿城風雨。看你忙得那樣辛苦,我朝於是特派人封你為“日本國王”稱號。你秀吉應該感恩戴德,從此乖乖地做我朝的一個衛星國吧。。。。。”
↑明萬暦廿三年(1595、文禄4年)明王贈豊太閤冊封文(局部)
冊封文: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聖仁廣運,凡天覆地載,莫不尊親帝命。溥將暨海隅日出,罔不率俾。昔我皇祖,誕育多方 。龜紐龍章,遠賜扶桑之域;貞珉大篆,榮施鎮國之山。 嗣以海波之揚,偶致風占之隔。當茲盛際,咨爾豐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國。西馳一介之使,欣慕來同。北叩萬里之關,肯求內附。情既堅於恭順,恩可靳於 柔懷。茲特封爾為日本國王,賜之誥命。於戲龍賁芝函,襲冠裳於海表,風行卉服,固藩衛於天朝,爾其念臣職之當修。恪循要束,感皇恩之已渥。無替款誠,祗服 綸言,永尊聲教。欽哉!」
當豐臣秀吉聽到「北叩萬里之關」,是為了「肯求內附」明朝?!還「固藩(衛星國之意)衛於天朝」其實這位根本不順又不化的日本「順化王」已經火大之極,嗤之以鼻。
小西行長越聽心越驚,心裡不知罵了多少遍老禿驢。偷眼看豐臣秀吉,只見他的猴臉越來越難看。完了!自己辛辛苦苦3年半,欺上瞞下,只不過盼著兩國化干戈為玉帛,達成一個和平協議罷了。如今,西洋鏡終於被拆穿了。
那邊西笑承兌還渾然不覺,又拿出第二份敕書,原來是大明對豐臣秀吉的訓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