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上帝,請看看烏干達的天空
2008/04/22 16:30沈珮君
「我們的故事很難相信,如果不說出來,永遠不會有人知道」,這是紀錄片「烏干達天空下」的第一句話,是一個十四歲的孩子講的,他在槍聲中出生,九歲就被「叛軍」擄走當童兵,目睹很多他不敢回想、轉述的死亡,包括他被迫活活打死一些農民。像他這樣的童兵,在烏干達有九萬人。以上帝之名的「叛軍」到處抓小孩,不僅可壯大自己軍容,也可讓他們的父母痛不欲生,製造雙重戰慄效果。二十萬個孩子因父母被殺而成孤兒,有些孩子還曾在一個個自鍋裡撈出的人頭裡,認領自己父母的遺骨;活下來的小生命,留下巨大的創傷,而且始終自責,認為父母為了保護他們才送掉性命。在自己的國家,卻成為難民,何其悲哀,只有音樂可以讓他們暫時忘記痛苦。「烏干達天空下」以一個戰區保護營的小學準備參加全國音樂大賽為主軸,穿插三個戰火孤兒的自述,透過孩子的眼睛,把烏干達近二十年殘酷的內戰,在音樂、舞蹈中傳達給世界。這也是一個自我認同的記錄,這些孩子在傳統舞蹈裡得到自信,並在漂亮的「波拉舞」中,讓大家知道他們部落的名字「阿秋利」,此時他們不是戰爭的小孩,而是部落的小孩,是阿秋利人。媒體不知道、不報導的事,等於不存在,這部曾入圍奧斯卡獎的紀錄片,讓尼羅河沿岸的大屠殺,以近距離的方式掀開一角,企圖讓世界看見這個黑暗角落,但,也正因為必須站在世界的中心,攝影手法過度美麗,小孩口中那個蒼蠅、螞蟻叢生、「非常醜陋的地方」,在本片裡看不到任何一景,但是,那個哭倒在父親墳旁的小女孩,她的祈禱仍震動人心:「親愛的上帝,我好難過」。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一群小孩吃飯前依然虔誠祈禱,稚齡的小手一邊將食物送進口中,一邊把無聲落下的淚水擦去,這些孩子幾乎是天生的演員,因為這就是他們的人生。「烏干達天空下」拍得太美,孩子的自述說得太好,讓這部紀錄片很像電影,但,遺憾的是它不是戲,而是發生在一個約是台灣七倍大的地方,人口3100萬人。◎「烏干達天空下」電影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