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賴喇嘛講於美國維吉尼亞州布斯威爾
今天所要講的,多少有些自述的性質。
很久以來,我始終一心相信,寧瑪、薩迦、噶舉和格魯四派,就其空觀而言,都是顯密合一,屬於中觀應成派。因此,我一直很想了解這幾派對見、修、行的不同看法,而且一直在這一方面努力。
儘管在印度並無新派舊派之說,可是在西藏所弘揚的真言宗,卻依譯經時期的先後而分為舊譯派與新譯派。寧瑪是舊派,薩迦、格魯和噶舉都屬新派,因為此三派成立於仁欽桑布(Rin-chen-bzang-po, 958∼1055)譯經之後。
較新的三派,在顯教方面,無甚差別,但在真言(亦稱密續)方面,則稍有不同。若不詳察用詞之異,你可能會誤以為新譯派之間在修真言上大有不同;其實,此三派的基本結構是一樣的。
噶舉傳承出自達布拉吉(Dag-po-lha-rje, 1079∼1153),達布拉吉的喇嘛是密勒日巴(1040∼1123),而密勒日巴的喇嘛是瑪爾巴(1012∼1096)。瑪爾巴個人的本尊是那諾巴傳承中之密集金剛。同樣的,格魯派的宗喀巴(1357∼1419)所教無上瑜伽密續中圓滿次第的五個次第,源於瑪爾巴所傳那諾巴講授的「密集金剛密續」心要。此外,噶舉與格魯兩派皆傳之法中,還有很多要項,如「密集金剛密續」、長壽法、「喜金剛密續」及遷識法,都是出自瑪爾巴。因此,在弘揚密續方面,噶舉派與格魯派之所依及其整體結構,大致相同,雖然在說法的明晰與詳細的程度上,間或有異。
就哲學觀點而論,大譯師瑪爾巴是在梅傑巴達(Maitripada)的指導下探索空觀的。梅傑巴達於其「真如十頌」(Tattvadashaka)中說:
離相離無相 而行中道者
若無上師教 亦難脫平庸
他的意思是,依真假相而說唯識者,不具究竟見,甚至中觀派中未得上師授予心要者,也是凡夫。梅傑巴達的弟子俱生金剛(Sahajavajra)所作釋疏中,認定此處之「上師」為偉大的月稱,明言梅傑巴達認為月稱所授心要是欲得無上見者所必需。因此,梅傑巴達的看法,亦即瑪爾巴的看法,是月稱之中觀應成派的看法。
而且,瑪爾巴的弟子密勒日巴,在其所作「頌五長壽姊妹歌」中說,儘管諸佛、法身、基、道等等,甚至空,都究竟是無,然在不加分析、不予追究的範圍內,據無所不知之佛說,對俗識而言,一切皆有。因此,密勒日巴既主張空也終不可得,又主張於俗諦中無疑是有緣起。如是區分二諦,密勒日巴表明了中觀應成派真實無誤之見。由於格魯派的看法也屬中觀應成派,所以噶舉與格魯兩派在哲學觀點上沒有分別。
薩迦派在重點及措辭方面略有不同,但在大體的結構和教義的推演方面,與噶舉、格魯二派基本上是一樣的。例如,凱竹(Kay-drup,格魯派的創始者宗喀巴的兩個大弟子之一)在他的「雜著」中指出,雖然宗喀巴與其薩迦派上師仁達巴(Redmd?ba, 1349∼1412)解釋中觀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所不同者是他們的表達方式,而不是他們的根本思想。因此,大致上不難了解噶舉、薩迦與格魯三派的哲學觀點相同,因其皆屬中觀應成派。
難以看出有此相似之處的一派,是寧瑪舊譯派。略言之,修行可以分為見、行、修三方面。舊譯派與新譯派之間,在見與行方面沒有多大的差異,只是弘法的方式,從儀軌到講道,略有分別。不過,在哲學觀點上,若只看其表面,則因措辭不同而顯得有極大的差異。
寧瑪派的根本是如實有據的,這一點連格魯派的創始者宗喀巴也承認。宗喀巴曾從來自何卓克(Hlo-drak)的大師南卡吉贊(Nam-ka-gyal-tsen)處學得寧瑪派的大圓滿法。宗喀巴視這位大師為自己的喇嘛之一,並讚其法教;宗喀巴沒有去印度尋求不同觀點的解決,而是靠這位大師於見地上得大認定。這件事在宗喀巴的傳記中有明確的說明。
的確,在新譯派產生之前,有許多大學者和大師,如蓮華生大師座下的二十五位弟子等等,都是只靠修行寧瑪道而即生成為大師的。那時根本沒有新譯派。如今也是一樣,我們還能看到許多人由於修行寧瑪道而現大成就相。因此,我們可以認定,寧瑪道的大圓滿法確是深修無上瑜伽密續的清淨法。
在凱竹的「雜著」中,一個有關反對寧瑪派大圓滿法的問題被提出來,問者不知道大圓滿法是否清淨。凱竹回答說,反對舊譯派的大圓滿法,乃是起因於某些修真言者外在的行為。他指出大圓滿法是無上瑜伽真言中的高等修法,並且指出,許多人顯然已依此見而達大師的高位。他又說,西藏譯師訪問印度時,於摩伽陀(Magadha)曾看過「秘密藏密續」(Guhyagarbha)等的梵文原稿,他們所下的結論是,反對大圓滿法會令人轉生惡趣。凱竹所作「雜著」中的這一段道:
問:真言宗的舊譯派曾受早期學者的駁斥,迄今仍遭多人反對。這是怎麼回事?
答:早期弘法時所譯的秘密真言法教名為舊譯,後期弘法時所譯的名為新譯。舊譯派之所以常遭反對,乃是由於中期,因朗達瑪王(Glong-dar-ma, 約803∼842)故,法教衰敗,真言行者從事不法,如結婚、縱慾等。如今仍有很多居士捲髮成髻(狀如在家的真言行者)。對寧瑪法教的譏諷,似乎就是根據這些人的行為而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