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樓
【轉貼】在清朝乾隆當時西方世界發生工業革命,乾隆號稱名君,卻為何沒有跟上世界腳步?
工業革命是一個發自民間的變革,在變革發動的當下,英國人並沒有意識到這個改變影響是如此巨大。而英國當時擁有的社會環境,中國並不具備,也未必適合,自然不會主動地產生這些變化,更別論乾隆朝中上下都不理解工業革命是怎麼回事(事實上同時代的英國人也一樣不知道),又如何能主導工業革命在中國產生?對於乾隆來說,放棄中國固有的經濟模式,學習英國正在進行,且發展方向仍在摸索,也無明顯成果的工業革命,驟然進行全盤地改變,完全無視中國的經濟生產模式,這樣所造成的結果與其說會是促進中國的工業發展,不如說是直接使日益鬆動的清帝國迅速崩潰(別忘了,乾隆退位前夕,川楚教亂就已有徵候,雖說這次動亂與白蓮教有關,但歸根究底還是源自經濟上的壓迫)。
此外,工業革命也不是今天推動,幾天、幾個月就能產生的。在英國開始工業革命到工業革命的顯著成果出現,就歷經了近一百年,而受其影響的法國也耗去了不少於八十年,德國由於起步晚,因而自師法英法後,少走許多冤枉路,也耗去半個世紀有餘。乾隆不論如何英明,也無法在工業革命成果未現的時候,預見一個當時都沒人知道的全新趨勢。更何況以乾隆所處的年代,工業革命才剛剛發端(乾隆統治34年,瓦特才剛改良了蒸汽機),他毫無理由去接受一個國力與清帝國無法相比的英國他們所作的社會經濟變革,更不用說這個"革命"在當時,就連英國人也說不出有何改變,他又如何去學習我們口中所稱的"工業革命"呢?
乾隆幼年應是不曾為康熙養育,而仍是由其父雍正養育。雖然《清史稿》提到:「隆準頎身,聖祖見而鍾愛,令讀書宮中,受學於庶吉士福敏,過目成誦。復學射於貝勒允禧,學火器於莊親王允祿。」但這顯然是讓乾隆入宮受福敏、允禧、允祿等人教導,而非由康熙自己養育教導,因此很難說康熙能直接影響到乾隆多少,且清代皇子、皇孫的教育有一定的養成規範,縱然康熙喜愛乾隆,但在皇嗣未定之前,也不可能刻意地栽培特定皇孫,因此不能說康熙就真的影響到乾隆的知識學習。
將清代由盛轉衰的責任全歸諸於乾隆,這樣的說法是太過超過了,不可否認,清代轉衰的開始是在乾隆盛世才漸漸浮現,但有不少因子卻也是基於長久以來清帝國統治的問題,如人口的過度增長、土地分配不均、官僚體系的僵化與貪腐等種種治理危機,早在康熙、雍正時代就已存在,也曾被加以控制,然而隨著乾隆統治日久,這些控制便日漸鬆懈。加上幾次大規模的戰爭,也耗去清帝國不少財用,不過此時以清帝國的實力尚可支撐。至嘉慶之後,因為長久以來的治理危機釀成內部動亂,開始動搖帝國的統治,但帝國的改革腳步卻開始無法回應,於是經制武力漸漸地走向衰敗,八旗、綠營漸成無力作戰的冗兵,國家軍事重心向地方團練移轉,至太平天國時更徹底被團練取代。
整體來說,清帝國走向衰敗的原因,是清中後期政治僵化與保守的惡果,並非乾隆一人所為,但乾隆可以說是走向衰敗的第一人,卻不能因此說他是最關鍵的一人,畢竟嘉慶之後的諸位皇帝也非無意振作之輩,只是其改革的步伐過於緩慢、保守。造成其改革緩慢與保守,其原因一方面是由於政治僵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滿族作為少數統治民族對於漢族反噬的恐懼,因此對於維持滿族統治利益,往往優於改革,然而所要面對的內外困局卻日益增加,清帝國在無力回應這些挑戰下,最終只能走向滅亡。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14/10/10 下午 04:07:14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