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産生於西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西元前三世紀被定爲印度國教,並開始向國外傳播。佛教傳入中國後,對中國人的思想意識、民族關係、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産生了深刻的影響。然而,對於佛教傳人中國的時間,學術界衆說紛壇,至今未能統一。歸納起來,大致有六說。
“先秦說”。此說以晉代王嘉《拾遺記》的記載爲依據。據載,燕昭王七年(前3O5),印度有道術人名尸羅,歷經五年,千里跋涉來到燕都。清代有學者認爲,這是“佛法入中國之始”(《茶香室叢鈔》卷十三)。以上文所述,佛教於西元前三世紀方始外傳,而西元前四世紀已有印度僧人來華,顯然是講不通的。唐代和尚道宣在《感應記》中根據《列子·仲尼篇》“丘聞西方有聖人焉”之語,斷言“孔子深知佛爲大聖”,即春秋時代已有佛教傳入。而考諸中印古代史料,佛祖釋迎牟尼僅長孔于十餘歲,比孔子早死數年,兩人是同時代人。孔子在世時,佛教也尚處初創階段,因此說孔子知佛也是靠不住的。
其餘五說爲“秦朝說”、“西漢武帝時期說”、“西漢末說”、“四漢末東漢初說”和“東漢初說”。前二說因爲史料不可靠或不夠允分,未受到學術界特別重視。後三說四年代相近,又都有正史、野史材料作證,各執一辭,難分高下。其中尤以“東漢初說”,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佛教界一直有漢明帝求法,佛教初傳的史話。相傳在東漢永平七年(64),明帝夢見神人身披金光飛於殿前,第二天,他就向大臣詢問此神的來歷。太史傅毅回答說:西方有一位名叫“佛”的神仙,陛下夢見的恐怕就是他。明帝十分羡慕,就派蔡愔、秦景等人到西域求佛法。三年後,他們到達西域的大月支國,遇到兩位高僧迦葉摩騰和竺法蘭,便邀請他們來華。迦葉摩騰、竺法蘭接受了邀請,攜帶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來到洛陽。明帝特意建造白馬寺供他們居住。在寺中,二位高僧譯出《四十二章經》,一般認爲這是中土最早的佛經譯本。自西晉以來,漢明帝求法說,一直在佛教徒中盛傳不衰。但現代佛教史家卻頗懷疑其人其事,理由是:
一, 所謂感夢遣使之說,顯然是帶有神奇色彩的傳聞。
二, 漢明帝求法的年代,說法很不一致,如感夢之年有永平三年、四年、七年之異,遣使之年有永平七年、十年、十八年之別,說明沒有可靠的材料可資定論。
三, 明帝派遣的使者也有多種說法。有說出使者爲張騫、秦景、王遵;有說蔡愔、秦景同行,或秦景、王遵同去。總之十分不確切。
四, 對佛經的傳譯也頗多疑問,如《四十二章經》是否漢代所譯?是譯本還是抄本?譯者到底是誰?都無法定論。
紛繁諸說,都不是出自憑空臆造。要定出一說,也實非易事。目前一般流行的說法是佛教在兩漢之際即西曆紀元前後傳入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