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相關精彩主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綜合類】討論區奇文共賞版(Life論壇) → 【轉貼】生活見聞》眼見,不必為憑

您是本帖的第 3949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轉貼】生活見聞》眼見,不必為憑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樓主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生活見聞》眼見,不必為憑

阿娟住處旁有一家麵包廠,每次到她家,總能聞到陣陣撲鼻的麵包香,讓愛吃麵包的我羨慕不已。

有一次,我跟阿娟說:「妳好幸福喔,可以每天聞到麵包的香味。」沒想到她卻告訴我:「我們附近的住戶正在串聯,要向麵包廠抗議,因為他們打蛋時飄出來的味道又腥又臭,大家都快受不了。」看來只有身歷其境的人,才能真正瞭解箇中滋味。

教會有一位姊妹是單親媽媽,帶著兩個女兒,靠一份微薄的薪水過日子。這兩個女孩懂事又乖巧,見了人總是笑瞇瞇的,很討人喜歡。

有一次,我在兒子面前誇她們,希望他能學習她們的樂觀知足,兒子頗不以為然地說:她們哪有辛苦,穿的用的都比我還好。」

的確,兒子說得沒錯,她們「看起來」過得不錯,可是,他哪裡知道,她們的衣物用品都是親人朋友送的「愛心牌」。

我常光顧的一家服飾店,老闆娘老是穿著寬大的平底鞋,和她的穿著極不協調,我心想,開服飾店的人,怎麼這樣不懂得打扮呢?後來才知道,她有拇指外翻的毛病,不能穿秀氣漂亮的高跟鞋。

隨著年歲漸長,越來越覺得,光憑「眼見」,有時候看到的只是表面,並不是真貌,所以我經常提醒自己,不要憑一己之見,就對事情妄下定論。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8/18 上午 11:33:55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2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轉貼】《孔子故事系列》之一磨難見信義

【原文】:
  

孔子厄於陳、蔡,從者七日不食,子貢以所?貨,竊犯圍而出,告糴於野人,得米一石焉。顏回、仲回炊之於壞屋之下,有埃墨墮飯中,顏回取而食之,子貢自井望見之,不悅,以為竊食也,入問孔子曰:「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曰:「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子貢曰:「若回也,其不改節乎?」子曰:「然。」子貢以所飯告孔子,子曰:「吾信回之為仁久矣,雖汝有雲,弗以疑也,其或者必有故乎?汝止,吾將問之。」召顏回曰:「疇昔,予夢見先人,豈或啟佑我哉?子炊而進飯,吾將進焉。」對曰:「向有埃墨墮飯中,欲置之則不潔;欲棄之,則可惜,回即食之,不可祭也。」孔子曰:「然乎?吾亦食之。」顏回出,孔子顧謂二三子曰:「吾之信回也,非待今日也。」二三子由此乃服之。

——《孔子家語•在厄第二十》

 

【白話易解】:
  

有一次,孔夫子與眾弟子們在陳、蔡的地方被圍困,連續困了七天,沒有食物可以吃。

弟子們被餓了七天,個個面黃肌瘦,有的弟子,心中因此而懮慮。但此時,孔夫子依然每天不斷地學習,弦歌不絕,沒有一絲毫的埋怨與擔懮。

子貢見同學們如此飢餓睏頓,便用自己身上的財物,突破重圍,到外面換了少許的米回來,希望給大家解解飢。

人多米少,顏回與子路便找了一口大鍋,在一間破屋子裡,開始為大家煮稀粥。

子路有事離開了一會兒,恰好此時,子貢從井邊經過,一扭頭,正好看到顏回拿了一小勺的粥往嘴裡送。子貢看了有些不高興,但他沒有上前質問顏回,而是走到了夫子的房間。

子貢見了夫子,行禮後,問夫子:「仁人廉士,窮改節乎?」孔子回答道:「改節,即何稱於仁廉哉?」如果在窮困的時候,就改變了氣節,那怎麼還能算是仁人廉士呢?

子貢就接著問夫子:「像顏回這樣的人,該不會改變他的氣節吧?」夫子很明確地回答子貢:「當然不會。」子貢便將看到顏回偷吃粥的事,告訴了夫子。

夫子聽後,並沒有很驚訝,說道:「我相信顏回的人品已經很久了,雖然你這麼說,但我還是不能因為這一件事就懷疑他,可能其中有什麼緣故吧,你不要講了,我先問問他。」

於是,夫子便召了顏回來,對他說:「我前幾天夢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護佑我們吧?你粥做好了之後,我準備先祭祀祖先。」

顏回聽了,馬上恭敬地對夫子說:「夫子,這粥已經不可以用來祭祀先祖了。」

孔子問:「為什麼呢?」

顏回答道:「學生剛纔在煮粥的時候,粥的熱氣散到了屋頂,屋頂被熏後,掉了一小塊黑色的塵土到粥裡。它在粥裡,就不幹淨了,學生就用勺子舀起來。要把它倒掉,又覺得可惜,於是便吃了它。吃過的粥再來祭祀先祖,是不恭敬的啊!」

孔子聽後說:「原來如此,如果是我,那我也一樣會吃了它的。」

顏回退出了之後,孔子回頭對著幾位在場的弟子們說:「我對顏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來證實的。」幾位弟子由此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非常信服。 


--------------------------------------------------------------------------------

《磨難見信義》讀後感:

看了這篇文章,感觸很多,尤其做了十幾年的教師,常常會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每一次,遇到同學之間有矛盾的時候,先要問:誰對,誰錯?自己不經意間就陷入到是非之中,因為沒有夫子那樣的智慧,自己到了是非之中,傳達給學生的又是什麼呢?

學生因此就會在心裡不停地分辨,自己在這件事情中,到底該負多少責任,而且通常會覺得對方的責任更重一些。古人說:「愚人爭理,賢人爭罪」,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和學生都不會有什麼提陞,而只會使學生陷入你對我錯的「爭理」之中,越來越沒有智慧。

夫子遇到了問題,先讓事情平息,然後自己再去探究事實的真相,夫子對顏回的瞭解,應該說是長久不疑了。可是,面對子貢的問題,他處理得不慍不火,所謂「學問深時意氣平」。

其實,當他去問自己最得意的門生顏回之前,心裡就已經有了顏回絕不會偷粥吃的答案。在眾多的學生面前,調察一個事實,就更顯現出夫子的人情練達。如果夫子直接問顏回偷粥了嗎?或是子貢當時見到就直接上前去問,那是對顏回的不信任。對於古代的君子來說,老師和師兄都不信任自己,那是莫大的侮辱,他們不僅不會辯解,還一定會反求諸己,看自己哪裡做得不夠。

古代的仁人君子,也奉行「人不知而不慍」。人家不瞭解我們,也不改變自己的氣節,他們所做的是安守道義的本分,而不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贊譽。

所以夫子這樣問,是保全一個君子的名節,飽含著深深的智慧。因為古人對於祖先的敬重,視若神明。也是因為顏回具備足夠的德行,夫子纔能用這個辦法去問,而顏回自然在自己的同窗之間,也是一個很有信義的人,知道他講的一定是實話,所以老師的問話,一定保全一個君子的顏面,又要解除子貢心中的疑問。

當子貢聽了這個事實的真相之後,我們相信他心靈的觸動,一定是很深。但是作為這麼多年的學長,如果他對顏回真的會有這種懷疑,說明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建立,是多麼地不容易啊!

對於那麼景仰的老師,是有絕對信任的,而顏回是夫子最鍾愛的弟子。夫子曾經評價顏回說:「自吾有回,門人日益親。」也就是說,自從顏回進了夫子的門以後,使師兄弟之間,越來越和睦了。夫子也曾說過,如果顏回有了一個大的家庭,他願意做顏回的管家。夫子贊嘆顏回的德行,說:「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懮,回也不改其樂。」子貢對於顏回這樣的一個師弟,應該也不存在什麼懷疑。可是,他的確是看到了一個事實,他看到了,別的師兄弟,會不會也看到了?會不會心中有疑,又不敢問,而只是在心中落下一個印象,老師經常贊嘆的人,居然偷粥喝!所以,雖然子貢也和老師一樣相信師弟事出有因,但也一定要問,要問得讓大家明白,所以這個問,是演給大家看的。我們今天的境界,去讀這個故事,如果只停留在他們師兄弟之間的懷疑上,那實際上是我們不瞭解聖賢人的境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一日不食、三日不食的經歷?我們再想想,七日不食啊,會是什麼感覺?我們還有力氣講話嗎?我們的志向會動搖嗎?而夫子還弦歌不絕,眾弟子還矢志不移,在這個特殊的時刻,假如顏回舀粥喝這一個動作,動搖了其他師兄弟的道心,而他們又不敢去問老師,這樣,既有辱顏回的形象,更使夫子的聖名受損,還會使團體內產生隔膜。子貢這一問,保全了老師的聖名,也保住了顏回的名節,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情況下,也使整個團體更加穩定,真是一舉三得呀。

子貢問老師的時候,那種迂回很值得我們學習,那裡麵包含著對老師的尊重。正是因為老師那麼推崇顏回,那麼他將要講這個人過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分寸。他是一環扣一環地問的,他先問人的氣節,會不會因窮困而改變,當到了老師的肯定回答:不會。因為平時顏回已經是仁人廉士的形象,所以他就直接問:顏回會改變氣節嗎?當老師肯定顏回的氣節的時候,他纔把他看到的,顏回沒有氣節的這個動作——偷粥喝,給端了出來,這一個應對,非常地有味道,其實子貢這些講話的藝術,何嘗不是從老師那兒學來的呢?而老師的回答,更是對顏回德行的又一次肯定。

當聽了師弟顏回和老師的對話之後,如果他是真的起疑,自不必說,會很慚愧。如果是替大家問的話,我們可見聖賢人的存心,念念為他人著想,無私無我。

一件事情發生之後,讓每一個人都能在這件事情中得到提陞,不同境界的人有不同的收穫。我們作為一個老師,作為家長,甚至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遇到學生、孩子、員工之間有矛盾的時候,千萬不要陷入是非當中,而是要先保持一顆冷靜、理智的心,然後在不傷害到每一個人的情況下,去調查事實真相,然後讓每一個人在事實面前,都心服口服,這實在是非常難得的。想來也不是一日之功,是在不斷地處理問題過程中,慢慢地積纍起來的一種智慧。

這個故事,我們還有一點很受啟發,就是我們即使親眼見到的事實,有時候和我們想像的也不一樣。如果我們不瞭解一個動作背後的存心,就很可能會發生一些誤會。所以《弟子規》說:「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現在,通過這個故事,應該說,即使真的見到了,也不能輕易傳言,那很可能會造成一些誤會,做人言語不可不慎哪!

所以我們今天學習聖賢人的一些行持,要從各個角度,找到我們可以觀照自己的地方,用聖賢的智慧,圓滿我們的人生。  

[此帖子已經被作者於2008/9/4 下午 03:18:20編輯過]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9/4 上午 03:15:14
凡夫俗子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頭銜:淨土門的通關密碼
等級:版主
文章:12719
積分:123847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7年6月22日
3
 用支付寶給凡夫俗子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同乘彌陀號,飛過業障山,越過生死海,同登極樂國!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7/7/23 上午 01:52:24

 3   3   1/1頁      1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03125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