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統帥部於1940年12月31日擬定好德國國防軍進行戰略展開的指示,以便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德軍將領們認為,蘇聯陸軍有182個師,其中有141個師可用來對德作戰。 由於蘇聯亞洲邊界上的局勢緊張,最低限度必須保留41個師,竭盡全力防守邊界。 因此,在多長時間內能將蘇軍的141個師消滅,便是對蘇作戰的整個作戰計劃的依據。 德軍於6月22日發動了進攻,蘇聯的任何人,史達林也包括在內,事先均未料及。 對德軍來說,戰爭的發展態勢是再好不過了。 在戰爭開頭的幾天,大量的蘇軍師被德軍包圍,他們糧盡彈絕,屈膝投降。 德軍裝甲兵先頭部隊出色地實施了包圍戰,被包圍的蘇軍不僅僅是師和軍,整個整個集團軍也被包圍。 戰爭開始後的第三天,蘇軍第3和第10集團軍在比亞韋斯托克附近投降。 在那以後,德軍又於明斯克附近、維切布斯克、和奧爾沙以及斯摩棱斯克附近等地展開了同樣大規模的包圍戰。 在烏曼被包圍的兩個集團軍以及在基輔附近形成的大口袋內的5個集團軍均被消滅。
然而,即使勝利的鐘聲已敲響,頭腦清醒的德軍將領們俯首觀看地圖時也感到—籌莫展,蘇軍師的數量怎麼會沒有減少呢?相反,數目很快地增多了。 哈爾德將軍在8月中旬的一篇日記寫道,“我們過低估計了他們的力量,現在被我們發現和識別出來的師就有360個!”然而。 哈爾德談到的只是當時在前方地域作戰的(即第一梯隊)蘇軍師。 第二梯隊還有多少個師呢? 第三梯隊還會有多少個師呢? 集團軍和方面軍預備隊中有多少師呢? 內地各軍區裡又有多少呢? 最高統帥部的預備隊有多少師呢? 內務人民委員部有多少師呢? 總括起來,這些部門一共有多少師呢? ——他們在計算方面犯了極大的錯誤。 德軍153個師再加上德國盟國的37個師,即使在最有利的情況下,也無法消滅整個蘇聯紅軍。
第一,紅軍有303個師,而不是182個師,內務人民委員部、空降兵、海軍陸戰隊、邊防軍、築壘地域部隊和其他部門所轄的師尚未計算在內。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點,德國將領們對蘇軍的“第二軍隊”的制度毫無瞭解。 這個制度使得一個師在一夜之間就能變成兩個師。 這個制度使蘇軍總參謀部在極短的時間內,即將師的數目恰好整整翻了一番。 蘇聯紅軍在三十年代初即開始採用“看不見”的師的制度。 這個制度挽救了蘇聯,使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免遭失敗。 他們在今天仍然實行這種制度。
平時,每個師長手下有2名副師長,而不是只有1個。 這2個副師長當中有1名履行其日常職責,另1名只是偶爾幹一點這方面的工作,因為他還擔負另外一些職責。 這位副師長有一個秘密的頭銜,即“第二軍隊的師長”。 師參謀長為1名上校,他手下也有2名軍銜為中校的副職,其中1名也有秘密的頭銜,即“第二軍隊的師參謀長”。 每個團的情況也是如此。 每個營有1個營長(中校)和1名副營長。 副營長有秘密頭銜,即“第二軍隊的營長”。
假設發生了武裝衝突,某師接到了立即開往前線的命令。此時,師長只帶一名副職,即那個“常規”的副師長。師參謀長和團長也各只帶一名副職。營長沒有副職。但其下屬的某一位連長將立即成爲副營長,而此連下屬某一位排長自動接替其連長職務。這樣的變化對師的指揮效率沒有任何影響。於是,這個師帶著它的所有兵員裝備離開了營地。如果還缺少兵員或下級軍管,它們在途中得到補充。但是,當這個師開走後,其營地並沒有空下來。那個和平時期任第二副師長的上校留了下來。同樣還有六名中校,即各團級第二副職,也留了下來。還有各副營長和三分之一的排長;後者很快將成爲連長。於是,一套完整的師指揮系統留在了營地。原先的秘密職務變成了公開。在二十四小時內,這個新的師將接收10000名預備役士兵。一個新的師就這樣出現了。
毫無疑問,這個新的師戰鬥力不如剛開走的那個師,預備役人員可能已忘記了他們多年前學到的戰鬥技能。各排連營長們還不能立即勝任其新職務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無論如何,這是一個師。其主要指揮員已在其崗位上經過多年實踐。那些新的團,營,連長們都是現役軍官而非預備役。更重要的是,這個新的師的指揮員們彼此熟悉,並已在一起工作了多年。
但是,武器裝備從哪來呢?答案很簡單:“看不見的師”使用舊武器。例如,二戰結束後,蘇聯步兵裝備了PPSh自動槍。當AK-47突擊步槍服役後,每個師都領到了所需的新裝備,而那些被替換下來的舊裝備則被封存在師倉庫,以供“看不見的師”使用。當AKM出現後,AK-47被封存,而原先倉庫內的PPSh則被轉送到有關政府部門,或是送給國外的“民族解放運動”。其他武器如火炮,坦克等也是如此處理。
因此,如果你們認爲,這些“看不見的”師不僅是由原來無所事事的預備役人員補充起來的,而且裝備的都是過時的武器裝備,完全正確。蘇軍的將領會有理由問,爲什麽應該用最新式的武器來裝備這些平日無所事事的預備役人員呢?他們能學會新式武器的使用嗎?如果爆發戰爭,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時間來教會他們來使用這些武器呢?讓預備役人員使用老式(換言之就是更加簡單可靠的武器)的,他們熟悉的武器不是更好嗎?爲什麽不能讓他們使用他們8年或10年前在部隊學會使用的武器呢?封存一輛舊坦克所花的錢只是製造一輛新坦克所需成本的千分之一。封存1萬輛舊坦克不比製造10輛新坦克更好嗎?
的確,這些“看不見的師”都是老式裝備的部隊,它們沒有絕密的武器裝備,但是在平時維持150個這樣的師是不費分文的。 有了這150個師,雖然它們是老式的師,但在關鍵時刻,它們可以增援另外150個裝備最新式武器的師,這樣可以迷惑敵人,使其在計算上發生錯誤。 這正是1941年發生的情況。
採用“第二軍隊”的制度不僅限於陸軍。 空降兵、邊防軍、海軍陸戰隊、國土防空軍等也採用這種制度,此外在前蘇聯空軍裡也採用了這一制度。他們這看不見的“第二梯隊”就相當於我們的預備役(如果預備役都開拔了,那就輪到民兵組織了)。只不過,戰時他們能夠較爲靈活地組織起來人員,以及武器配備方面的速度會稍快些。不管怎樣,此法對蘇德戰爭期間,確實起到了實質性的作用——除了迷惑敵人外,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補充前線兵員匱乏的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