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戰國時代,商鞅原為衛國公子,后仕秦受到秦孝公的重用,商鞅實行了兩次變法,促進秦國政治、經濟、軍事全面性發展,使秦國成為七雄中實力最強國家,為統一六國奠定了穩固基礎。
〈史記〉記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推行變法,首先要取信於民。有一天,他讓人在京城南門口立起一根三丈高的木杆,並告示:「誰把這根木杆扛到北門口,就賞十兩黃金。」圍觀者雖多,百姓只覺得奇怪,但都不相信此事,所以沒有人來扛這根木杆。
於是,商鞅又下告示:「把賞銀增加至五十金」。後來,有人把木頭從南門扛到北門後,商鞅也履行諾言,把五十金賞給此人。
商鞅並向百姓告示:「君主委託我推行新法,今後凡按法令辦事者皆有獎賞,違抗法令者皆受到處罰。」
從「徙木立信」這件事情,老百姓知道商鞅說到做到,都不敢懷疑他頒佈的新法令,商鞅變法也得以順利推行。
北宋政治學家、文學家王安石,在一首稱讚商鞅的詩中以「一言為重百金輕」,來比喻言出必行的重要性。
2009/07/07 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