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
─ 瀑布妙音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譯
廣集諸尊壇城之作者,無上恩師法王米滂尊,
安住吾心蓮花盛妙墊,唱起一串自然悟道歌。
夏日清涼樹林鮮花園,美境宛如歡樂之天境,
一旦秋霜冬雪狂風時,導致悲傷心中起厭離。
點綴絢麗多彩花叢中,蜜蜂歡唱勝似妙音天,
雖欲享受長久之歡悅,無奈業惑顯現花凋零。
茂密林中杜鵑之歡唱,婉轉悅耳優美如獻歌,
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濛濛細雨氤氳五彩虹,赤橙黃綠絢爛浮雲間,
瞬間不知消失於何處,如理思察無常現量顯。
秋日白雲堆積如雪山,刹那無跡消失虛空中,
現世如是無有可靠處,此喻堪為厭世良教言。
廣闊堅固三千大千界,終被火水風災所毀壞,
遑論所居房屋及牆院,此等更是無有可信處。
具有神變通靈壽長劫,禪悅為食天神與仙人,
無法躲避閻羅與怨敵,未念己亡即是顛倒想。
昔日四洲權勢圓滿者,雖有少數聞名轉輪王,
如今憶念只剩名字已,微弱自身更無堅固性。
斷證圓滿能仁與佛子,雖曾現如空中群星般,
正因揭示無常而涅槃,回想此義深知皆無常。
寂靜淨土桑耶寶頂洲,師君三尊眷屬在世時,
一切圓滿真是甚歡喜,如今思憶實乃極悲傷。
若未如理聞思聖教海,以估計心不能斷無明,
年老而成家眷九人官,臨終阿伯無善轉惡趣。
捨棄實修經續竅訣義,甚深法要只當吹敲唱,
無厭貪享信眾之財物,臨終命斷自罪極明顯。
機靈善辯學法之僧童,心中貪求講辯諸名望,
蒼螺白髮可得博學位,汝於人間得樂亦短暫。
輕視三學修道之功德,耽著今生積財偽僧徒,
臨死之時仍不知饜足,奈何閻羅法律無情面。
白髮蒼蒼衰敗之老人,尤作多年計畫度人生,
不思己如即滅之油燈,將到中有應備行路糧。
風華正茂倨傲之青年,心中無有死亡等憂怖,
忽然瞬間閻羅獄卒到,捆縛脖頸時生大憂惱。
彼此相戀韶華之男女,心中無盡甜言與蜜語,
妄想終身不分同度日,怎奈不知壽命能長否?
往年家世圓滿富饒者,今日眾多變遷受痛苦,
無常本性現於意端時,必當厭離一切有漏境。
白牙三十顆顆自散落,滿身皺褶猶如盤山路,
如是臨近死神之呼喚,懵懂如初豈不如犛牛?
再過一年至明年今日,眾多健者已命赴黃泉,
誰人敢說此中無自己,故而死路並非很遙遠。
世間之人再過百餘年,不留一人決定都死亡,
正如夢中短暫迷亂現,追求今生有何精要義?
與己童年友好之同伴,多數飄零東西無定處,
眼見眾多流轉中陰身,自己決定不可常住世。
難忍閻羅使者來到時,無縫堅固城堡中躲避,
圖以十萬甲胄作護衛,然終無法人間停一時。
設若爾曹財寶遍三界,豈料閻羅魔眾拒受賄,
威懾三界梵王與帝釋,想免死道亦無有辦法。
身體美貌猶如彩雲般,通達誘人種種巧幻術,
無奈奪命閻魔眾威軍,微汗毛許不為汝所動。
昔人有病無病皆死亡,請你靜心慎重細思維,
以己決定死亡為鞭策,由此當速精勤解脫道。
管理萬戶人眾之官員,死時無權帶走一夥伴,
亦無權享一口食物故,唯一有利正法勿退失。
今生滅盡顯現業惑苦,雖多親友不能替一分,
淚流滿面無可奈何故,如今精勤求法莫懈怠。
若能觀想一切內外法,乃為指示壽命無常書,
自然道歌雖然無邊際,僅以此歌奉獻忠心友。
再聽誠摯情深知心言,輪迴萬物非有依靠故,
為得恆時無漏之圓滿,現今應當修法披誓甲。
願我從今乃至虛空盡,怙主文殊上師常敬禮,
為度困苦眾生傳深法,誓同文殊勇士偉大心。
此同於三十二妙相數位之頌,乃以道友俄仔亞納反覆勸請為助緣,兼以自己心相續中對無常生起厭離心為能作因,故依心中顯現如實而作,阿旺羅珠宗美於甲辰年元月二十七日。願一切吉祥!
《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
──瀑布妙音》講記
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 著
堪布益西彭措 講授
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宣唱這首悅耳道歌的目的,是為開顯壽命無常的真諦,以喚醒沈迷於常執的有情,令趣入攝取佛法心要的修行。
此道歌的含義可從所顯示與能顯示來分析:
所顯示者,即壽命無常,從廣義而言,任何一種有為法都是以因緣所作,故皆具壽命,因緣聚合即產生,因緣消散即壞滅,在此期間的一期相續即為壽量。基於此義,一切有為法皆為非常有的壞滅本性,完全是刹那生滅無常的自性,所以,不論是外在的器世界、內有情世界,或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一切有為法,其壽命皆是無常。因此佛陀宣說四法印時,首先即宣說「諸行無常」法印。從狹義而言,即特指每個輪迴有情的壽命無常,亦即有情以業惑增上力所召感的生命,乃無常的本質,任誰也無法超越。
能顯示者,從廣義而言,大千世界的器情萬象都在顯示無常之理,可謂塵說、刹說、熾燃說、無間說,總是在顯示「諸行無常」,無有一法不是無常的譬喻。從狹義而言,壽命無常的能顯示,即這首道歌中以種種譬喻、種種事例顯示無常的三十二個頌詞。
若問:既然大千世界時時處處都在顯示壽命無常,為何大恩上師還要宣唱這首金剛道歌呢?
回答:雖已如是在顯示,但因我們被常執所蒙蔽,所以對此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大恩上師為能開啟我們的覺悟,便現前指點無常的法義,如是被點醒後,即可時時處處傾聽大千世界的無常道歌。
此道歌的小標題──瀑布妙音是以比喻而取名。瀑布是不住之相──飛流直下的瀑布一刹那也不能安住,以此比喻每個生命在迅速流逝,不可能停住一秒鐘,直奔死亡。而且已流逝的歲月不能復返,故應珍惜每寸光陰,皆用以修行。或者可解釋為:此無常道歌在大千世界中相續不斷地演唱,毫無斷絕、停止之相,所以是永不停止的瀑布妙音。或者從聲音的作用上解釋:有些聲音會引發貪欲,有些引發嗔恨,有些引發愚癡,但瀑布聲甚是清淨,可令聽者自心趨入寧靜。如是聆聽大恩上師乃至整個大千世界的無常道歌,可以產生善妙的效果,即能令我們塵慮頓消、道念增長。從此意義而言,也是瀑布妙音。
以下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頌是頂禮立誓句,最後一頌是迴向句,中間三十頌是道歌的正體。
一、頂禮立誓句:
廣集諸尊壇城之作者,
無上恩師法王米滂尊,
安住吾心蓮花盛妙墊,
唱起一串自然悟道歌。
此頌前三句是頂禮句,第四句為立誓句。
廣大攝集本尊壇城的作者──無上大恩上師法王全知米滂智慧尊,安住在我心間蓮花盛妙的座墊上,由此唱起一串未經分別念造作而自然流露的悟道之歌。
此頌中,大恩上師是以上師安住心間的方式,頂禮全知米滂仁波切,亦即以自心與全知米滂仁波切的智慧無二一味之方式頂禮。
大恩上師又是如何立誓宣唱此道歌呢?即法王全知米滂仁波切融入自心後,觀照被常執束縛而遠離正法妙道的可憐眾生,為喚醒彼等迷夢,故以大悲為等起,自然唱起顯示壽命無常的悅耳道歌。
此頌也是告訴我們:若以信心融入上師的加持,自然能生起大悲,緣眾生而宣演法音。由此可知,禮敬上師乃度生事業的源泉。
二、道歌正體:
首先,大恩上師以大自然的譬喻來顯示壽命無常的真相。
夏日清涼樹林鮮花園,
美境宛如歡樂之天境,
一旦秋霜冬雪狂風時,
導致悲傷心中起厭離。
夏季茂密的樹林中清涼宜人,大地上盛開五顏六色的鮮花,姹紫嫣紅,如此美麗的境界彷彿歡樂的天境般,處處生機盎然,悅意非常。如此美景若能永恆安住,那確實無由對此世界產生厭離,但事實卻表明,有漏的輪迴世界並不存在永恆的美麗與興盛。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自然顯露出衰敗與滅亡的一面,它告訴我們,暫時的美麗與興盛不可信賴,因為它只是因緣假合的虛偽之相。一旦秋霜降臨,衰相即會顯現,大地變得堅硬,秋風蕭瑟,一片冷清。時至嚴冬,大雪紛飛,連綿的群山被大雪覆蓋,蒼茫的天地間點綠不存,狂風將樹木摧殘得只剩骨架,此即輪迴萬法難逃毀滅的悲劇。《紅樓夢》中有一首詞叫《飛鳥各投林》,即描寫無常的結局:「當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冤冤相報實非輕,分離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問前生,老來富貴也真僥倖。看破的,遁入空門;癡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因此,輪迴的一切法最終都是毀滅的結局,見此普遍性的悲劇後,深知在這虛誑的現象中無絲毫安樂的自性,導致悲傷、心生厭離。
點綴絢麗多彩花叢中,
蜜蜂歡唱勝似妙音天,
雖欲享受長久之歡悅,
無奈業惑顯現花凋零。
點綴在絢麗多彩花叢中的蜜蜂,上下盤旋飛舞,嗡嗡地歡唱,如同妙音天女一般。雖然它想享受長久不變的歡悅,無奈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一旦秋末寒冷來臨時,朵朵鮮花皆從枝頭萎敗而凋落,昔日鮮花叢中得意的歡唱,也成了無有寄託的孤獨哀愁。
年少時的我們,即如同花叢中的蜜蜂一般,有唱不完的歌、跳不完的舞,感覺生活絢麗多彩,好似整個天地都充滿歡樂,對未來也是充滿美好的幻想。但此有漏世界畢竟皆以有為法所組成,任何一法決定都是壞滅的本性。所以,在出生中即隱藏著死亡,在興盛中即隱藏著衰敗,在歡樂中即隱藏著感傷,在團聚中即隱藏著離別,在美麗中即隱藏著醜陋,在笑聲中即隱藏著哭泣,在崇高中即隱藏著墮落,在享福中即隱藏著災禍。因此,由常執引起的幻想,決定終歸破滅。
此處通過金剛句指點後,我們應有清醒的理智,了知幻想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我們雖如頌詞中的蜜蜂一般,幻想好花常開、好景常在,希望享受長久的歡愉,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與現實相違的非理作意,以此常顛倒、樂顛倒的非理作意,並不可能改變諸有無常的壞苦本性。倘若癡迷地將安樂寄託在如是曇花一現的虛誑美景上,最終必定陷入失落的痛苦中而無法排遣。了知此理後,即須以理智觀照三有無常的自性,通過如理作意來破除常執與樂執。佛在《涅槃經》中說:「一切諸世間,生者皆歸死,壽命雖無量,要必當有盡。夫盛必有衰,合會有別離,無有法常者,一切皆遷動。流轉無休息,三界皆無常,諸有無有樂,故我不貪著。」此外,《紅樓夢》中警幻仙姑亦如是唱道:「春夢隨雲散,飛花逐水流,寄言眾兒女,何必覓閒愁?」所以,唯有以智慧觀見春夢的消散、飛花的流逝,才有可能放下情執,免去無意義的歡喜與哀愁。
茂密林中杜鵑之歡唱,
婉轉悅耳優美如獻歌,
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
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此頌含義非常深刻,以下將層層解釋:
在初夏茂密的森林中,杜鵑常常日夜不斷地歡唱,它鳴叫的聲音如同獻歌般,婉轉悅耳、優美動聽。癡迷的杜鵑只知執著眼前的歡樂,如何能知今日的獻歌將成來日的悲歌。當寒冷的秋天來臨時,情景又將如何呢?森林中再也找不到杜鵑的影子,杜鵑與它優美的獻歌早已煙消雲散,寂靜的森林中一片死寂,到處是枯枝落葉。轉眼間一切已成「樂極悲生,事過境遷」,細細思維,此即顯示無常的善知識。
明代蓮池大師在《竹窗隨筆》中有一則故事,可與此頌對照發明。故事中說:某年秋季考試的榜文公布後,慶賀新科舉子的樂隊,經過某寺院的山門。寺中有兩位僧人聽到鼓樂聲便出來觀看,甲十分羡慕地說:「善哉!不亦樂乎!」乙則感歎地說:「善哉!不亦悲乎!」甲聽後甚感奇怪,便問乙何出此言,乙說:「你只知今日的鼓樂,不知還有後日的鼓樂。」甲不解其義,仍羡慕不已。對於同一件事,為何心態竟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即是著眼點不同。故事中的兩位僧人,分別代表愚者與智者,愚者目光短淺,只知眼前而看不到未來,所以一見現法的圓滿便生羡慕之心;而智者眼光長遠,能見到未來的毀滅,由見未來的壞苦而心生悲哀。因此由於觀念不同,便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若按甲的看法,必會墮入常執與樂執中,以顛倒心障蔽而不見無常的面目,如此便會導致緣現法而耽著,無緣趣入解脫道。相反,若能將眼光放長遠,心緣毀滅的一面思維,無常的面目便會迅速顯現。所以,大恩上師在此頌關要處指點我們,應當細想「寒秋來臨情景又如何」,如是諸行無常的本質即能迅速顯示,故從作用上說「細想即是無常之善師」。
此處應當廣大理解譬喻的內涵:「寒秋來臨的情景」實際是指一切有漏法衰敗、滅亡的景象;「細想」是指須與世間人的觀念相反,即應時時處處念死念衰、念苦念滅。若能如是細想,則三有諸法無一不是開示壽命無常的善知識。舉例來說,今日如花似玉之時,即應思及他日人老珠黃的情景如何?今日團圓歡聚之時,即應思及他日家破人亡的情景如何?今日生意興隆之時,即應思及他日倒閉破產的情景如何?今日年少健康之時,即應思及他日衰殘老病的情景如何?若能在各種事相上,覺察到由生至滅的全部過程,三有壞滅無常的本質便可清晰顯現,由此心態便會產生極大的轉變。比如原先看見鮮花盛開時,只會耽著暫時的美景而歡喜,但若能思及鮮花未來的凋零,即會心生悲哀;又如原先欣賞日出的絢麗,但若思及日落黃昏的景象,便會覺得淒涼。所以只要換另一種眼光,朝諸法的結局上細想,一旦見到未來的衰敗毀滅,即能了解現法毫無實義。
《紅樓夢》中有一首詞描寫道:「家富人寧,終有個家亡人散各奔騰。枉費了,意懸懸半世心。好一似,蕩悠悠三更夢。忽喇喇,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呀!一場歡喜忽悲辛。歎人世,終難定。」此處我們須悟入壞苦的自性,一切人世間的法,終歸有如是三更夢醒、大廈傾倒、油燈滅盡之時。所以暫時安住時不應歡樂,須知唯一能利益我們的,只有正法,唯有依止佛陀的教言精進修持,才能獲得真實的安樂。
以上三頌是從觀察毀滅的角度顯示壽命無常,下面兩頌是以變化迅速的比喻來顯示。
在現象界中,有些法以凡夫的根識很難覺察到無常,因其變化異常微細,幾乎覺察不出其前後差別。以這樣的相似相續,會令我們產生堅固不變的錯覺,比如高山、鋼鐵之類的法,即不易令人生起無常的感覺。另外有些法,比如瀑布、流水、夕陽、閃電、彩虹、白雲等,即明顯地在對我們顯示生滅無常之相,而且由於變化迅速之故,容易引起無常之想。因此,下面大恩上師借彩虹與白雲來顯示壽命無常。若能以此作為所緣來觀修無常,則為善巧,因從此處容易悟入諸行無常、毫無實義的道理。
濛濛細雨氤氳五彩虹,
赤橙黃綠絢爛浮雲間,
瞬間不知消失於何處,
如理思察無常現量顯。
彩虹,是雨後天空中的小水珠經日光照射後,發生折射與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彩色光帶,呈現赤、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
在濛濛細雨的煙氣彌漫之中,忽然顯現五彩絢爛的彩虹,依次有赤、橙、黃、綠等顏色,如同一條彩帶現在浮雲中間,但轉眼間,彩虹已不知消失於何處。對此若能如理觀察,無常的面目便會在眼前現量顯現。
彩虹美麗光耀的假相,代表我們暫時的青春美貌、輝煌成就,也可代表我們暫時的富足圓滿、美名讚譽。這一切都如彩虹般,因緣積聚時忽然顯現,但隨著因緣消散,也在轉瞬之間了無蹤跡。在此天地間,曾有多少人如絢麗的彩虹般,出現在人類歷史的上空,光耀顯赫,但最終皆無影無蹤,連一微塵也未留下。當了知滅的無有蹤跡,便知生是虛妄;了知生是虛妄,即知顯現無有實義;了知顯現無有實義,便知無可執著。
秋日白雲堆積如雪山,
刹那無跡消失虛空中,
現世如是無有可靠處,
此喻堪為厭世良教言。
秋季天空中的白雲團團堆積,猶如潔白的雪山一般,浮在天邊,但刹那間便在虛空中消失無蹤,此大自然的譬喻極為生動,確實是厭離世間的善妙教言。它告訴我們:一切現世諸法最終必定消失無跡,畢竟無有可靠之處。若被它所誑惑,所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將落得毫無意義,《中阿含經》說:「一切行無常,不久住法,速變易法,不可猗法。如是諸行不當樂著,當患厭之,當求捨離,當求解脫。」
下面結合白雲的比喻來觀察:
首先,從此刻往前觀察,此生以來曾經顯現的一切法,皆已消失無蹤、絲毫無存。再往觀前世,曾無數次轉生為大梵天王、帝釋、轉輪王等,擁有崇高的地位,但此時連名字也未留下。所以,過往的一切確實如雲煙般,皆消失於虛空中。
接著觀察未來,在命終時,一切現世的顯現悉皆隱沒,將要進入的是後世完全陌生的世界。
再觀察現前這一念心,也如空中浮雲般,因緣積聚時忽然閃出一念,卻無法覓得來處;刹那消失之際,也無有去處。當處出生,當處寂滅。
如是即知,所謂白雲實際是指迷亂心前無而妄現的客塵法,是本來無有實義的幻化相。白雲比喻現法不會久住,無任何可靠之處。所以,若將幻想建立在如浮雲般虛誑的法上,且為能實現夢想而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最終決定如水中撈月般,不得任何實義。了知事實後,即應厭離世間八法,唯一攝取佛法心要。
下面幾頌是以對比的方式來顯示人的壽命與受用無常。
廣闊堅固三千大千界,
終被火水風災所毀壞,
遑論所居房屋及牆院,
此等更是無有可信處。
即使是廣闊、堅固的三千大千世界,最終也會被火災、水災與風災所毀壞,則不必說我們所居住的房屋與牆院,當更是無可信賴之處。
劫末之時,首先是初禪以下的有情逐漸滅盡,爾後天空中依次出現七個太陽。當第一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樹木園林皆被燒毀;第二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池沼的水都被燒乾;第三個太陽出現時,一切江河之水全部乾涸;第四個太陽出現時,無熱惱大海亦被燒乾;第五個太陽出現時,從一百由旬、二百由旬、七百由旬、一千由旬乃至八萬由旬深的海水,悉皆逐漸乾涸,最後連牛蹄跡般尠少的水也不存在;第六個太陽出現時,大山、雪山皆被燒毀;第七個太陽出現時,須彌山、四大洲、八小洲、七金山與鐵圍山全被燒成一團火焰。火焰向下燒盡地獄,向上燃燒梵天所有的空無量宮。如是經過七次火災之後,二禪天以下開始遭遇水災,如軛木大的暴雨,像箭一樣從天而降,整個光明天以下皆如鹽溶入水般地毀滅。經過七次水災之後,下基的金剛風向上衝起,三禪天以下皆被風災毀滅。如是,包括十億個四大洲、須彌山與天界在內的三千大千世界全部同時毀滅,最後一切皆變成如虛空般一無所有。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大地草木皆磨滅,須彌巨海亦崩竭,諸天住處皆燒盡,爾時世界何物常。」
下面以對比的方式來分析:
比如在天人眼中,人間的住宅即如同人類眼中的蟻穴般,渺小脆弱。以人類的角度觀看蟻穴,即知其脆弱無比,稍以水淹、腳踩便毀壞無餘。如是,天人看人間的住宅也是如此,以小小的地震、洪水、火災便可將其毀壞。既然連廣大、堅固的大千世界最後都會變成虛空而無任何實義,則相比之下,人類如芝麻般大的房舍庭院又有何保障可言呢?一般人的身軀尚不足兩米,每日所食亦不過三餐,本來在此人間一切皆應隨緣度過,但世人反以久住現法的執著,為衣食房舍等費盡心思。如世上有許多人為了買房、修房、裝璜,以及其他生活享受,耗盡一生寶貴時光。如是為了如蟻穴般的住所、受用,徒然浪費寶貴的暇滿人身是否值得呢?畢竟此唯是壞滅法的本性,無有任何實義,所以為此而起惑造業實不值得。
昔日楊歧方會禪師初於楊歧居住時,房屋僅能遮蔽風雨,甚是破爛。時至冬季,雪子布滿床榻,但禪師亦未因此分心。當時有弟子誠心願為師化緣修造房舍,但禪師推辭說:「我佛有言,時至減劫,即使極峻的高岸與最深的山谷皆是遷變無常,如何能事事圓滿如意、自求稱足呢?汝等出家學道,作手腳尚未穩當,哪裡還有閒工夫化緣,追求住處的華美呢?」最後禪師亦未應允。
經由如上解釋,即應了知自己的住處與受用等,無有任何恆常堅固之義,唯學道、修行方有真實的受用,此外任何外在之法皆不可作為依靠。
具有神變通靈壽長劫,
禪悅為食天神與仙人,
無法躲避閻羅與怨敵,
未念己亡即是顛倒想。
具有五種神通的天神與仙人,壽命長達多劫,而且是以禪悅為飲食,儘管具有如是廣大的福德與受用,卻也無法逃避閻羅與怨敵,當引業窮盡時,仍會死亡而墮落。天人尚且如此,更遑論我們福德微薄、渺小脆弱的人身。所以不憶念自己將會死亡,即是顛倒之想。
從壽量上作比較:比如,天界最低者即欲界第一層天──四王天,四王天的一天相當於人間五十年,其壽量是五百歲,相當於人間九百萬年。如是往上越是高級的天人,其壽量越是成倍地增長,比如欲界第四層天──兜率天,彼天一日相當於人間二百年,而壽量亦增至四千歲,相當於四王天的十六倍。兜率天的一小時相當於人間八年多,所以當年無著菩薩到兜率天雖僅數小時,但返回時,人間多少青絲已成白髮。因此,僅僅欲界天一日,人間即已更換好幾代。
從六根的功能而言:天人具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與神足通,可於虛空中無礙飛行,能以天眼觀知下界之事。今日人類雖然借助迅速發展的高科技,令六根的功能得到極大延伸,但在天人看來,可以乘飛機上空、越洋通訊、上網交流的人類,實如小蟲擺弄高級玩具般,根本無法與天人的能力相比。
從受用食物而言:上界天人皆以禪悅為食,身心充滿喜樂,而人類的食物僅是地上生長的五穀雜糧等,故於受用食物方面亦有極大差別。此外,由於天人的境界非常清淨,故覺人間污穢不堪,在離地面一百由旬外,便已覺臭味難擋而不欲接近。所以,以帝釋天之尊貴不可能降臨人間,一般只是一些有福德的鬼神來巡視人間。至於夜摩天、兜率天以上的天人福德更大,身份更是尊貴,根本不理會人間事務。所以,即便是以三十三天的天人來看,人類就如廁所裡的小蟲,而人間上好的美味,也只是廁所中的糞便而已,受用竟是如此下劣。
從權威而言:色究竟天中的大自在天,權威至尊,是娑婆世界的主宰。他統轄的範圍是一萬億他化自在天、一萬億化樂天、一萬億兜率天,一萬億夜摩天、一萬億忉利天、一萬億四王天、一萬億日天子及一萬億月天子。乃至欲界諸天連他的名字都無從知曉,更無法見到他的情形。相比之下,人間最有權勢的總統,也只是螞蟻王國的小王而已。
以上所說壽量多劫的諸天是如此神通廣大、威光赫奕,但當死主來臨時,如是偉大尊貴的天人也會從崇高的天際直接下墮,而無任何迴遮之法。《功德藏》云:「梵帝自在轉輪王,無法擺脫死魔主。」《解憂書》云:「大仙具五通,能行於虛空,然而卻不能,詣於無死處。」與諸天相比,人類只是天地間小小的裸蟲,生存在如小泥丸般的地球上,以如是渺小的身形、下劣的受用、短暫的壽命,若仍執著自己不會死亡,則確實非常顛倒。
例如,廁所中的小蟲執著自己不會死亡、妄想在廁所中永遠存活,且為享受眼前少許的糞便而拼命追求,在如此狹小、下劣的生存空間,彼此為了少許糞便而激烈地爭鬥,得到了便興奮不已,失去了便悲傷哭泣。當我們看到這一幕時,必覺十分可笑。天人看人世間的事也是如此,本來人命已如此短暫,每個人都只是這個世界的匆匆過客,但人們卻不去憶念無常,反為貪圖眼前如糞便般的些許受用,不惜一切代價,用盡全力爭取,可見分別心十分可笑。一個人在天人眼中即如同顯微鏡下的微生物,但即便是如此微小的眾生,以強烈貪執推動,其相續中竟有無量無邊的現世理想、千年萬年的宏偉計畫。人類身形雖小,妄想卻可無窮無盡,可見分別心確實厲害。正以人類這種強烈貪執現世的顛倒心,而導致在短時間內便有如此多的鬥諍。所以真正可怕的,正是這一念執著現法的顛倒心。
通過以上比較我們便懂得,與天人相比,自己的壽命僅在須臾之間,很快將會死亡。若僅為貪圖現世微不足道的受用而空耗人身,實無半點實義。所以,唯有將自心完全轉入聞思修行中,方能獲得真正的利益。
昔日四洲權勢圓滿者,
雖有少數聞名轉輪王,
如今憶念只剩名字已,
微弱自身更無堅固性。
在往昔人類福德普遍增上的時代,雖曾出現少數權勢圓滿、統治整個四大部洲的轉輪王,然而至今,除僅能在心中憶念他們的名字外,其他一切皆已蕩然無存。權勢圓滿的轉輪聖王尚且以無常而化為烏有,何況我們如是微弱的身軀,更是無有絲毫堅固的自性。
首先對轉輪王稍作解釋。轉輪王即位時,以其福德力感得輪寶旋轉而降伏四方,故稱為轉輪王。又因他能在空中飛行,所以也叫「飛行皇帝」。在增劫時,人壽增至兩萬歲以上,便開始有轉輪王出世;而在減劫時,從人壽無量歲至八萬歲之間,才有轉輪王出世。人壽八萬歲以後,因有情的福報、壽量損減,惡業增盛,所以不能感得轉輪王出世。轉輪王有金、銀、銅、鐵四種,其中統治四大部洲的是金輪王(頌中「昔日四洲權勢圓滿者」即指金輪王)。通過金輪王所具足的七寶,便可體現其福報與權勢的異常圓滿。七寶即輪寶、象寶、馬寶、珠寶、女寶、主藏臣寶與主兵臣寶。
在轉輪王出世時,便由其福德力而顯現千輻妙輪,此輪寶升騰至虛空後,轉輪王與其軍隊即可騰空飛行。凡是輪寶降臨之處,當地國家皆歸附於他,故轉輪王能以威力降伏一切。第二是象寶,其形相端嚴潔白,極其圓滿調柔,能伏一切敵軍。第三是馬寶,其膚色如藍色火焰般,且速度奇快,飯食之間便可繞大海一周。第四是女寶,形容端正,與其相觸便生微妙樂受。第五是珠寶,在轉輪王的宮殿中,自然出現琉璃所成的摩尼寶,色澤純青,能出生一切所欲之物。到了夜間,摩尼寶可照亮一由旬遠之處,熱時能放射清涼的光,冷時能放射溫暖的光。此外,只須觸摸摩尼寶便能遣除一切疾病,在乾旱的土地上放置摩尼寶,便可流出水來,是這樣殊勝的一種如意寶。第六主藏臣寶,亦是以轉輪王的福德力自然召感。主藏臣寶只須一伸手,便可獲得所欲的財物。第七主兵臣寶,亦是自然出現,其英勇無比、力量超群,且足智多謀,對轉輪王的意願極具成辦之力。
即使權勢、受用與眷屬皆如是圓滿的轉輪王,在面對死亡時亦顯得無奈。當業力成熟時,同樣是倒地而亡,成為一具死屍,爾後四大分解,化為微塵。所以在因緣窮盡時,轉輪王與其七寶也會消失無餘。這些曾在人類鼎盛時期出現的人物,至今除了在佛經中能見到少數幾個名字外,何者亦未留下。可見世間一切皆唯暫時的幻化而已,無有任何實義。與轉輪王相比,人們自以為美妙的豪華住宅、賓士牌小車、圓滿眷屬、豐饒資具與顯赫權勢等,其實就如同蜜蜂的蜂巢一般。因此,人們如是微弱的身軀與受用,並無絲毫堅固自性,那麼,徒耗畢生精力以求取泡沫般的身財受用是否值得?我們為何還要如此心甘情願,以自己寶貴的一生換取無甚實義的結果呢?對此必須反覆思惟,方能妥善抉擇自己一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