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事師五十頌講義--毗盧遮那阿貝迦那伽羅仁波切講授
事 師 五 十 頌
馬鳴菩薩 造頌
毗盧遮那阿貝迦那伽羅仁波切 譯講
成就具德金剛薩垛佛位因
上師足蓮之前如理能恭敬
事師之法諸多無垢續經說
今此總攝其義當以敬心聽
於賜勝灌金剛師 盡其十方世界境 所住一切如來尊 悉皆三時作禮敬
最勝恭敬三時中 以鮮花等飾壇城 合掌敬獻上師尊 於師足前頭頂禮
若師居家或戒晚 為除世間譏謗等 師前放置經函竟 威儀致心禮師尊
疊鋪坐墊起身迎 成辦諸事以親近 具禁行者皆當行 禮及下事悉非應
上師與諸弟子眾 不察同成毀誓故 最初勇士阿捨梨 攝授弟子當觀察
具慧弟子見上師 易怒粗魯無悲心 不攝貪慾極驕矜 喜炫耀等不當依
堅毅調柔具智慧 正直無欺住安忍 精通咒續配置法 具足慈悲博經論
圓滿通達十真如 純熟佈置壇城事 善巧宣說密咒義 極其清淨根調寂
若於如是怙主前 成其弟子反輕毀 過等輕毀三世佛 因此恆受大苦痛
於阿捨黎誹謗興 必生傳染惱害病 魔障瘟疫毒病等 彼大癡人即命終
王魔烈火毒蛇等 水及空行盜匪眾 魔障邪引殺死訖 彼有情墮地獄中
故於捨黎上師心 任何時皆不擾亂 倘因愚癡輕犯者 必當墮入那落迦
所說此諸無間等 一切堪怖地獄境 是諸輕辱捨黎者 必當墮落住其中
故而當以大勤勇 於金剛師大智境 乃至大善無驕矜 永不造作輕辱行
於上師尊具恭敬 適意資具作供奉 是則瘟疫惱害等 熄滅已訖永不生
於己具誓阿捨黎 獻以難施子妻等 以及所依之性命 況諸變動受用品
雲何俱胝劫波中 無量數劫亦難證 然則於諸勤勇者 今生即令大覺成
恆常守護誓句等 恆於如來作供奉 恆常供養上師尊 師與一切諸佛同
若欲獲得無盡境 少許己所適意品 乃至極其殊別者 彼等悉供上師尊
若常供養上師尊 即與供諸善逝同 供則圓滿福資糧 由彼殊勝悉地成
故弟子當具悲心 以及施戒忍德等 阿捨黎與金剛持 不作異體觀察也
畏懼如同毀塔罪 師身影亦不踐踏 鞋及坐墊乘騎等 悉不踐踏何須說
大慧當以歡喜心 精進聽受師教令 若因己力不堪能 於上師前俱白陳
悉地善趣安樂等 獲得皆由上師尊 是故當以大精進 不違上師諸教令
於上師物如己命 師所喜者如師同 待師眷屬如親朋 如是恆常記於心
坐於床座師前行 或將髮髻束於頂 置足墊上叉腰等 乃至摸搓皆非應
若上師尊起立等 臥及安坐悉非應 恆於如是諸所作 悉皆圓滿作奉行
唾棄口水涕吐等 於坐墊上將腿伸 踱步口中作爭論 於上師前皆非應
摩擦肢體舞蹈等 歌及音樂皆不應 口中夾雜諸言論 師能聞處皆不應
從座起身作禮敬 具足威儀安坐等 夜行渡水險道中 奉命可於師前行
於阿捨黎能見處 具慧不應晃擺身 倚靠柱等悉非應 不應撫弄指節等
為師濯足洗浴身 拂拭以及揉摸等 事先應當作禮敬 之後亦應隨宜行
若欲稱呼上師名 名後應加尊前等 為令他人生恭敬 當說殊別敬名稱
師前請受教誡等 當說如教而奉行 雙手合掌不散亂 上師所教皆善聽
若逢笑及咳喘等 以手將口作遮隱 所作諸事完畢已 以柔和語稟師尊
師前安坐當調順 衣等裝束極嚴整 兩膝著地手合掌 願樂欲聞作三請
所作一切敬事行 應當了無我慢心 知慚敬畏善守護 當如初嫁新婦同
一切嫵媚等所行 於導師前悉非應 此外一切類似者 自作省察皆當擯
開光壇城護摩供 攝授弟子講法等 如若上師在彼處 未得開許不應行
開眼等事所得品 悉皆奉獻上師尊 上師收取供養竟 所餘隨意作受用
上師弟子非弟子 師前弟子非弟子 一切敬事與起身 頂禮等事皆當擯
任於捨黎獻何供 或師賜予何物品 具慧應當先頂禮 以己雙手作接承
能於正念不忘失 一切所行皆能勤 如若道友越戒行 以和悅心勸令禁
病而恭敬事師行 又或未得開許等 即便造作遮止事 具善念者罪不生
於此何須多言論 上師所喜盡當行 師所不喜斷除竟 此等皆當作勤勇
一切悉地成由師 金剛持之所親雲 知已當以一切供 令上師尊生歡欣
意樂清淨弟子眾 於三寶作皈依竟 此隨順於上師者 賜予儀軌令修誦
復次賜予密咒等 令之轉成法器竟 根本墮罪一十四 皆令讀誦記於心
如是隨學上師弟子眾 行此無咎無餘利益生
吾今所積無邊諸善業 籍此願眾速疾大覺成
2002\07\29
6\20
迦那伽羅譯於雲城
現在我們講的是《事師五十頌》當中的一個支分。關於《事師五十頌》,咱們以前就已經說過,這是由馬鳴菩薩根據佛經及過去許多的大善知識們的論典,將其中所講依止、承事上師的諸種內義,集合起來而著成的。
《事師五十頌》,顧名思義,就是如何依止上師,在上師面前如何行為的一個準則。它雖然是只集成了五十個頌詞,但是所包含的內容卻是所有的善知識們的言教之中的精華。
需要強調的是,這裡邊所講的各種承事上師的行為,大家首先要對它產生正信。所謂的正信是什麼呢?就是不能把它當成一種腐敗的行為、當成是某一些上師束縛自己的弟子、或者某些領導者為了束縛被領導的人群而造就的一種條條框框,不是這樣的。這不是特權。因為我們在學習密法前行的時候就已經說過:「暇滿人身難得,善知識難遇」等等的教言,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的時候,都是因為各種的因果和業力。經書上、古代的祖師們也都這樣地說:「因為兩種力量所以才來到這個世上的,第一種就是神通力和願力,第二種就是靠業力。」業力是我們三界六道眾生所共同具有的,而佛是靠願力來這個世上來利益眾生的。我們是因為業力而來。那麼我們依靠何種因緣覺悟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因為自己的業力?又是以什麼樣的因緣,使自己即便是遇到了佛法,又不能夠超越無明和我執,不能夠把握和證悟呢?這就是因為我們自己無明和執著的障礙太重的緣故。因為無明和執著,我們不能聽聞到佛法,或者即便是聽到了,但是沒有善知識,尤其是沒有上師的加持和引導,我們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不能生起出離輪迴的功德。所以經論上說:「在沒有上師這個名字之前,連佛的名號都不會聽到。」一切的諸佛都是因為依止善知識才得以成佛的。往昔釋迦牟尼佛依止燃燈佛而初發菩提心,十方諸佛也都有自己的上師。有的經書中這麼說:「文殊師利童子是一切諸佛之母,一切諸佛都依靠文殊菩薩而生起的殊勝菩提心。」因此,發菩提心都需要依靠善知識,更何況趣向究竟的解脫?!菩提心有勝義和世俗兩種。就世俗菩提心而言,尚且需要善知識來指引,否則,我們的自私或者我執、我慢,以這樣的心是不可能去利益別人的,還發什麼菩提心?連利他心都是很難生起的;更不要說勝義菩提心了。正因為善知識對我們有如此廣大的利益和功德,所以需要依止善知識。
善知識有兩種---勝義的善知識和世俗的善知識。世俗當中的善知識是一些比較有學識,有一些修行,而且或者是自己在一些經書中或者通過依止其他的善知識得到了正確的見解的,能夠把我們引向了善的一方、解脫的一方的,這種就稱為是世間的善知識。
而真正勝義的善知識指的是已經獲得了聖果的善知識,也就是我們漢地經常所說,一定要是見了性的,或者是證悟了的,獲得了成就的善知識。如果是獲得了成就的善知識,因為他們是所有的善知識當中最為殊勝的善知識,所以我們把他們稱為「無上的導師」,也就是我們的「金剛上師」。「金剛」是表示不會被任何的事和物破壞了的究竟的智慧,所以叫「金剛」。「上」是無上的含義,「師」就是善知識,引導者的意思。
我們在這部講義裡所說善知識呢,主要側重在密法中已經獲得勝果的善知識。依止這種獲得勝果的善知識,能使自己即身之中獲得更多的解脫的把握,甚至能夠於即身之中成就無上菩提,因此,依止善知識是密法當中最主要的修行。這種善知識所說的口訣,不同於知識和一般的經驗,因為,一般知識和經驗,大家即便不依止善知識,自己通過慢慢地琢磨也可以學得到,也能夠領會。而真正善知識他所傳遞給我們的呢,是一種最終的智慧,而這種智慧也許是言語道斷的,也就是超越了言語所能表達的範圍的、不可依分別心思維而得的,不是你依普通的學習所能學來的。因為真正的佛法的修證,它有幾種不同的規則,比如說聞思所得的智慧,是你自己可以看的可以想的;還有修所得智,你通過修行可以得到智慧;還有一種叫「無師自然智」,是你內心本來具有的智慧。如果你不依止善知識,這種智慧是難以顯發的,單憑自己做一些膚淺的聞思,是不可能獲得更廣大的利益的。因此,善知識在我們的修行中具有主導的地位。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善知識的重要性。就比如說學富五車、廣通一切五明的大班智達那若巴。那若巴曾經是印度那爛陀寺中北門的大班智達,佛教的小乘和所有的外道來找大乘辯論的時候,基本上是由那若巴來摧服的,那若巴他自己本人的學識、智慧、威儀、禪定各個方面都是不可思議的。即便如此,可是有一天,有一個空行母拿著密宗的本續(密宗的經典)讓他看的時候,他沒看明白。他說:「所有的文字我都是瞭解的。」就沒有再進一步多說了。後來這個空行母說:「好個那若巴,我本來是有心來點化你,可你是如此的傲慢。因為這個緣故,我不會告訴你誰真正能夠幫助你。」那若巴馬上就生起慚愧心,他馬上說:「請空行母指示我這樣的善知識在哪裡!」後來這個空行母就說:「在這個世間,懂得此本續的人,只有我哥哥。」那若巴問:「那你哥哥是誰呢?」「我哥哥就是帝洛巴。」說完之後空行母就像一陣風一樣地消失了。於是那若巴因為慚愧心的緣故,他把自己的班智達印封在房頂上,趁著夜黑的時候拿著三衣和缽就跑掉了。他到處去找,到處向人打聽有沒有一個叫「帝洛巴」的成就者。他這樣十二年當中四處去尋求,找遍了全印。終於在一個地方找到了一個人,問他有沒有一個叫「大成就者帝洛巴」的,人們就笑了笑說:「『大成就者帝洛巴』沒有聽說過,這兒倒有一個『乞丐瘋子帝洛巴』,他在那個地方,你去看。「他去到那裡,就見到有一個乞丐在垃圾堆裡躺著,他正吃著魚,和狗呆在一起,然後摳鼻子、抓蝨子,還把蝨子扔到嘴裡吃,特別的骯髒污穢,看上去他是特別下賤的那種人。可是那若巴看到他的時候呢,心中就生起了他比一切諸佛降生都更加稀有的信心,於是他以一個比丘、大班智達的身相,一步一頂禮地磕著大頭來到了帝洛巴的面前,然後向他頂禮說:「善知識,請攝受我!」帝洛巴說:「你是瘋子?你一個比丘為什麼不好好地當,向我一個乞丐頂禮做什麼?」他說:「善知識,我知道你是精通法義的一個聖者,請指示我如何在此生當中成就圓滿菩提的法行。」帝洛巴說:「我本來就是個乞丐,就是個叫花子,人們把我當瘋子看,結果你這個僧人比我還瘋。」然後,他就跑了,那若巴一直在他後面緊追不捨。帝洛巴來到一座山上的時候(據說這座山有九層樓那麼高),就站那兒不走了,那若巴畢恭畢敬地侍立在旁邊。帝洛巴說:「如果有人想依止我學習一生成佛的法要,他除非有這樣的勇氣——他敢於把自己的生命供養給上師,他敢從這上頭跳下去,這就是當我弟子的標誌。」那若巴一看四處並無旁人,這話當然對自己說的了。他就毫不猶豫跳下去摔死了。帝洛巴從上面下來之後,唸經加持,彈指之傾使他馬上又甦醒過來,身體好像已經摔碎了一樣,疼得要命。帝洛巴問他說:「你疼嗎?」他說:「唉呀,就像死了一樣。」帝洛巴說:「你本來就已經死了。」後來就這樣讓他大死了十二次,半死不活了十二次,這樣總共合起來二十四個苦行,二十四個苦行據說是在二十四年中完成的。就這樣這麼長時間一直折磨他。到最後一個苦行,帝洛巴使他甦醒之後,帝洛巴把他領到了恆河邊上,用手指著天空說:「善男子,請看虛空。」然後那若巴抬頭看虛空的時候,帝 洛 巴 搖 了 搖 頭 說 :「孩 子 呀 ,你 這 樣 的 想 法 是 錯 誤 的 。」後 來 說 出 了 非 常 著 名 的 大 手 印 的 言 教 :「譬 如 以 手 指 虛 空 ,然 於 虛 空 無 所 見 。」這 樣 的 詞 句 ,使 那 若 巴 恍 然 頓 悟 。因 為 這 樣 的 緣 故 ,他 把 帝 洛 巴 所 有 的 證 德 、功 德 全 部 在 自 續 中 如 實 如 量 地 生 起 。從 此 之 後 就 成 為 一 個 自 在 的 瑜 伽 士 。對 於 那 若 巴 的 許 多 事 跡 ,我 們 了 解 的 是 很 少 的 ,可 是 在 馬 爾 巴 傳 記 中 你 們 可 以 看 的 到 ,在 那 若 巴 圓 寂 了 六 個 月 之 後 ,馬 爾 巴 帶 了 很 多 黃 金 到 尼 泊 爾 去 尋 找 他 的 時 候 ,依 然 在 一 個 屍 林 中 見 到 了 他 。
馬鳴菩薩 造頌
毗盧遮那阿貝迦那伽羅仁波切 譯講
成就具德金剛薩垛佛位因
上師足蓮之前如理能恭敬
事師之法諸多無垢續經說
今此總攝其義當以敬心聽
於賜勝灌金剛師 盡其十方世界境 所住一切如來尊 悉皆三時作禮敬
最勝恭敬三時中 以鮮花等飾壇城 合掌敬獻上師尊 於師足前頭頂禮
若師居家或戒晚 為除世間譏謗等 師前放置經函竟 威儀致心禮師尊
疊鋪坐墊起身迎 成辦諸事以親近 具禁行者皆當行 禮及下事悉非應
上師與諸弟子眾 不察同成毀誓故 最初勇士阿捨梨 攝授弟子當觀察
具慧弟子見上師 易怒粗魯無悲心 不攝貪慾極驕矜 喜炫耀等不當依
堅毅調柔具智慧 正直無欺住安忍 精通咒續配置法 具足慈悲博經論
圓滿通達十真如 純熟佈置壇城事 善巧宣說密咒義 極其清淨根調寂
若於如是怙主前 成其弟子反輕毀 過等輕毀三世佛 因此恆受大苦痛
於阿捨黎誹謗興 必生傳染惱害病 魔障瘟疫毒病等 彼大癡人即命終
王魔烈火毒蛇等 水及空行盜匪眾 魔障邪引殺死訖 彼有情墮地獄中
故於捨黎上師心 任何時皆不擾亂 倘因愚癡輕犯者 必當墮入那落迦
所說此諸無間等 一切堪怖地獄境 是諸輕辱捨黎者 必當墮落住其中
故而當以大勤勇 於金剛師大智境 乃至大善無驕矜 永不造作輕辱行
於上師尊具恭敬 適意資具作供奉 是則瘟疫惱害等 熄滅已訖永不生
於己具誓阿捨黎 獻以難施子妻等 以及所依之性命 況諸變動受用品
雲何俱胝劫波中 無量數劫亦難證 然則於諸勤勇者 今生即令大覺成
恆常守護誓句等 恆於如來作供奉 恆常供養上師尊 師與一切諸佛同
若欲獲得無盡境 少許己所適意品 乃至極其殊別者 彼等悉供上師尊
若常供養上師尊 即與供諸善逝同 供則圓滿福資糧 由彼殊勝悉地成
故弟子當具悲心 以及施戒忍德等 阿捨黎與金剛持 不作異體觀察也
畏懼如同毀塔罪 師身影亦不踐踏 鞋及坐墊乘騎等 悉不踐踏何須說
大慧當以歡喜心 精進聽受師教令 若因己力不堪能 於上師前俱白陳
悉地善趣安樂等 獲得皆由上師尊 是故當以大精進 不違上師諸教令
於上師物如己命 師所喜者如師同 待師眷屬如親朋 如是恆常記於心
坐於床座師前行 或將髮髻束於頂 置足墊上叉腰等 乃至摸搓皆非應
若上師尊起立等 臥及安坐悉非應 恆於如是諸所作 悉皆圓滿作奉行
唾棄口水涕吐等 於坐墊上將腿伸 踱步口中作爭論 於上師前皆非應
摩擦肢體舞蹈等 歌及音樂皆不應 口中夾雜諸言論 師能聞處皆不應
從座起身作禮敬 具足威儀安坐等 夜行渡水險道中 奉命可於師前行
於阿捨黎能見處 具慧不應晃擺身 倚靠柱等悉非應 不應撫弄指節等
為師濯足洗浴身 拂拭以及揉摸等 事先應當作禮敬 之後亦應隨宜行
若欲稱呼上師名 名後應加尊前等 為令他人生恭敬 當說殊別敬名稱
師前請受教誡等 當說如教而奉行 雙手合掌不散亂 上師所教皆善聽
若逢笑及咳喘等 以手將口作遮隱 所作諸事完畢已 以柔和語稟師尊
師前安坐當調順 衣等裝束極嚴整 兩膝著地手合掌 願樂欲聞作三請
所作一切敬事行 應當了無我慢心 知慚敬畏善守護 當如初嫁新婦同
一切嫵媚等所行 於導師前悉非應 此外一切類似者 自作省察皆當擯
開光壇城護摩供 攝授弟子講法等 如若上師在彼處 未得開許不應行
開眼等事所得品 悉皆奉獻上師尊 上師收取供養竟 所餘隨意作受用
上師弟子非弟子 師前弟子非弟子 一切敬事與起身 頂禮等事皆當擯
任於捨黎獻何供 或師賜予何物品 具慧應當先頂禮 以己雙手作接承
能於正念不忘失 一切所行皆能勤 如若道友越戒行 以和悅心勸令禁
病而恭敬事師行 又或未得開許等 即便造作遮止事 具善念者罪不生
於此何須多言論 上師所喜盡當行 師所不喜斷除竟 此等皆當作勤勇
一切悉地成由師 金剛持之所親雲 知已當以一切供 令上師尊生歡欣
意樂清淨弟子眾 於三寶作皈依竟 此隨順於上師者 賜予儀軌令修誦
復次賜予密咒等 令之轉成法器竟 根本墮罪一十四 皆令讀誦記於心
如是隨學上師弟子眾 行此無咎無餘利益生
吾今所積無邊諸善業 籍此願眾速疾大覺成
2002\07\29
6\20
迦那伽羅譯於雲城
現在我們講的是《事師五十頌》當中的一個支分。關於《事師五十頌》,咱們以前就已經說過,這是由馬鳴菩薩根據佛經及過去許多的大善知識們的論典,將其中所講依止、承事上師的諸種內義,集合起來而著成的。
《事師五十頌》,顧名思義,就是如何依止上師,在上師面前如何行為的一個準則。它雖然是只集成了五十個頌詞,但是所包含的內容卻是所有的善知識們的言教之中的精華。
需要強調的是,這裡邊所講的各種承事上師的行為,大家首先要對它產生正信。所謂的正信是什麼呢?就是不能把它當成一種腐敗的行為、當成是某一些上師束縛自己的弟子、或者某些領導者為了束縛被領導的人群而造就的一種條條框框,不是這樣的。這不是特權。因為我們在學習密法前行的時候就已經說過:「暇滿人身難得,善知識難遇」等等的教言,我們來到這個世上的時候,都是因為各種的因果和業力。經書上、古代的祖師們也都這樣地說:「因為兩種力量所以才來到這個世上的,第一種就是神通力和願力,第二種就是靠業力。」業力是我們三界六道眾生所共同具有的,而佛是靠願力來這個世上來利益眾生的。我們是因為業力而來。那麼我們依靠何種因緣覺悟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因為自己的業力?又是以什麼樣的因緣,使自己即便是遇到了佛法,又不能夠超越無明和我執,不能夠把握和證悟呢?這就是因為我們自己無明和執著的障礙太重的緣故。因為無明和執著,我們不能聽聞到佛法,或者即便是聽到了,但是沒有善知識,尤其是沒有上師的加持和引導,我們不能獲得佛法的利益,不能生起出離輪迴的功德。所以經論上說:「在沒有上師這個名字之前,連佛的名號都不會聽到。」一切的諸佛都是因為依止善知識才得以成佛的。往昔釋迦牟尼佛依止燃燈佛而初發菩提心,十方諸佛也都有自己的上師。有的經書中這麼說:「文殊師利童子是一切諸佛之母,一切諸佛都依靠文殊菩薩而生起的殊勝菩提心。」因此,發菩提心都需要依靠善知識,更何況趣向究竟的解脫?!菩提心有勝義和世俗兩種。就世俗菩提心而言,尚且需要善知識來指引,否則,我們的自私或者我執、我慢,以這樣的心是不可能去利益別人的,還發什麼菩提心?連利他心都是很難生起的;更不要說勝義菩提心了。正因為善知識對我們有如此廣大的利益和功德,所以需要依止善知識。
善知識有兩種---勝義的善知識和世俗的善知識。世俗當中的善知識是一些比較有學識,有一些修行,而且或者是自己在一些經書中或者通過依止其他的善知識得到了正確的見解的,能夠把我們引向了善的一方、解脫的一方的,這種就稱為是世間的善知識。
而真正勝義的善知識指的是已經獲得了聖果的善知識,也就是我們漢地經常所說,一定要是見了性的,或者是證悟了的,獲得了成就的善知識。如果是獲得了成就的善知識,因為他們是所有的善知識當中最為殊勝的善知識,所以我們把他們稱為「無上的導師」,也就是我們的「金剛上師」。「金剛」是表示不會被任何的事和物破壞了的究竟的智慧,所以叫「金剛」。「上」是無上的含義,「師」就是善知識,引導者的意思。
我們在這部講義裡所說善知識呢,主要側重在密法中已經獲得勝果的善知識。依止這種獲得勝果的善知識,能使自己即身之中獲得更多的解脫的把握,甚至能夠於即身之中成就無上菩提,因此,依止善知識是密法當中最主要的修行。這種善知識所說的口訣,不同於知識和一般的經驗,因為,一般知識和經驗,大家即便不依止善知識,自己通過慢慢地琢磨也可以學得到,也能夠領會。而真正善知識他所傳遞給我們的呢,是一種最終的智慧,而這種智慧也許是言語道斷的,也就是超越了言語所能表達的範圍的、不可依分別心思維而得的,不是你依普通的學習所能學來的。因為真正的佛法的修證,它有幾種不同的規則,比如說聞思所得的智慧,是你自己可以看的可以想的;還有修所得智,你通過修行可以得到智慧;還有一種叫「無師自然智」,是你內心本來具有的智慧。如果你不依止善知識,這種智慧是難以顯發的,單憑自己做一些膚淺的聞思,是不可能獲得更廣大的利益的。因此,善知識在我們的修行中具有主導的地位。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善知識的重要性。就比如說學富五車、廣通一切五明的大班智達那若巴。那若巴曾經是印度那爛陀寺中北門的大班智達,佛教的小乘和所有的外道來找大乘辯論的時候,基本上是由那若巴來摧服的,那若巴他自己本人的學識、智慧、威儀、禪定各個方面都是不可思議的。即便如此,可是有一天,有一個空行母拿著密宗的本續(密宗的經典)讓他看的時候,他沒看明白。他說:「所有的文字我都是瞭解的。」就沒有再進一步多說了。後來這個空行母說:「好個那若巴,我本來是有心來點化你,可你是如此的傲慢。因為這個緣故,我不會告訴你誰真正能夠幫助你。」那若巴馬上就生起慚愧心,他馬上說:「請空行母指示我這樣的善知識在哪裡!」後來這個空行母就說:「在這個世間,懂得此本續的人,只有我哥哥。」那若巴問:「那你哥哥是誰呢?」「我哥哥就是帝洛巴。」說完之後空行母就像一陣風一樣地消失了。於是那若巴因為慚愧心的緣故,他把自己的班智達印封在房頂上,趁著夜黑的時候拿著三衣和缽就跑掉了。他到處去找,到處向人打聽有沒有一個叫「帝洛巴」的成就者。他這樣十二年當中四處去尋求,找遍了全印。終於在一個地方找到了一個人,問他有沒有一個叫「大成就者帝洛巴」的,人們就笑了笑說:「『大成就者帝洛巴』沒有聽說過,這兒倒有一個『乞丐瘋子帝洛巴』,他在那個地方,你去看。「他去到那裡,就見到有一個乞丐在垃圾堆裡躺著,他正吃著魚,和狗呆在一起,然後摳鼻子、抓蝨子,還把蝨子扔到嘴裡吃,特別的骯髒污穢,看上去他是特別下賤的那種人。可是那若巴看到他的時候呢,心中就生起了他比一切諸佛降生都更加稀有的信心,於是他以一個比丘、大班智達的身相,一步一頂禮地磕著大頭來到了帝洛巴的面前,然後向他頂禮說:「善知識,請攝受我!」帝洛巴說:「你是瘋子?你一個比丘為什麼不好好地當,向我一個乞丐頂禮做什麼?」他說:「善知識,我知道你是精通法義的一個聖者,請指示我如何在此生當中成就圓滿菩提的法行。」帝洛巴說:「我本來就是個乞丐,就是個叫花子,人們把我當瘋子看,結果你這個僧人比我還瘋。」然後,他就跑了,那若巴一直在他後面緊追不捨。帝洛巴來到一座山上的時候(據說這座山有九層樓那麼高),就站那兒不走了,那若巴畢恭畢敬地侍立在旁邊。帝洛巴說:「如果有人想依止我學習一生成佛的法要,他除非有這樣的勇氣——他敢於把自己的生命供養給上師,他敢從這上頭跳下去,這就是當我弟子的標誌。」那若巴一看四處並無旁人,這話當然對自己說的了。他就毫不猶豫跳下去摔死了。帝洛巴從上面下來之後,唸經加持,彈指之傾使他馬上又甦醒過來,身體好像已經摔碎了一樣,疼得要命。帝洛巴問他說:「你疼嗎?」他說:「唉呀,就像死了一樣。」帝洛巴說:「你本來就已經死了。」後來就這樣讓他大死了十二次,半死不活了十二次,這樣總共合起來二十四個苦行,二十四個苦行據說是在二十四年中完成的。就這樣這麼長時間一直折磨他。到最後一個苦行,帝洛巴使他甦醒之後,帝洛巴把他領到了恆河邊上,用手指著天空說:「善男子,請看虛空。」然後那若巴抬頭看虛空的時候,帝 洛 巴 搖 了 搖 頭 說 :「孩 子 呀 ,你 這 樣 的 想 法 是 錯 誤 的 。」後 來 說 出 了 非 常 著 名 的 大 手 印 的 言 教 :「譬 如 以 手 指 虛 空 ,然 於 虛 空 無 所 見 。」這 樣 的 詞 句 ,使 那 若 巴 恍 然 頓 悟 。因 為 這 樣 的 緣 故 ,他 把 帝 洛 巴 所 有 的 證 德 、功 德 全 部 在 自 續 中 如 實 如 量 地 生 起 。從 此 之 後 就 成 為 一 個 自 在 的 瑜 伽 士 。對 於 那 若 巴 的 許 多 事 跡 ,我 們 了 解 的 是 很 少 的 ,可 是 在 馬 爾 巴 傳 記 中 你 們 可 以 看 的 到 ,在 那 若 巴 圓 寂 了 六 個 月 之 後 ,馬 爾 巴 帶 了 很 多 黃 金 到 尼 泊 爾 去 尋 找 他 的 時 候 ,依 然 在 一 個 屍 林 中 見 到 了 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