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vbbs
加入最愛
聯絡我們
論壇幫助
dvbbs

>> 歡迎各路網友一起討論分享。
搜尋更多此類問題 
佛網Life論壇佛網Life論壇【佛教類】討論區金剛討論版(Life論壇) → 藏傳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您是本帖的第 6143 個閱讀者
樹狀 列印
標題:
藏傳佛教培育信心道念的特殊方便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1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五加行開示錄》

菩 提 心 的 修 法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菩提心的修法分三,一、菩提心的重要性;二、菩提心的基礎──四無量心的具體修法;三、菩提心的修法。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個內加行的修法是發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法說起來十分簡單,但做起來卻是非常不容易的,它要求我們必須徹底放下自私的心。但是,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的自私心已經串習得太久太久,這個習氣對我們來說是根深蒂固、極其濃厚的。積重難返,想立即將其鏟除,自然絕非易事。

但也不是沒有辦法,辦法就是先修慈悲心。我們爲什麽那麽自私?歸根結底,就是因爲沒有慈悲心,不爲他人著想,一切的一切只是爲自己打算。如果真正生起了比較強烈的慈悲心,菩提心也自然而然會大功告成,沒有那麽麻煩,沒有那麽困難。很多修法都是有訣竅的,掌握訣竅以後,就不那麽難了。如果沒有訣竅,讓你當機立斷地放下一切自私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利益衆生的事業當中,一般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無論有多大的難度,我們一定要去做。

菩提心爲什麽那麽重要呢?因爲,無論修淨土宗、禪宗等大乘顯宗,還是修密宗,其出發點皆是菩提心,這是它們的共同基礎。

比如,念佛人希望能往生極樂世界,也要取決於他的目的。如果他認爲輪迴很苦,不願意輪轉其中,要到極樂世界去享受,那他往生的目的只是爲了自己的享受,這就已經南轅北轍了。因爲往生淨土也需要四個條件,既然其中的菩提心已經蕩然無存,又怎麽能夠往生呢?

禪宗講明心見性,爲什麽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要做什麽?其實,明心見性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轉法輪、度衆生。如果沒有考慮度化衆生,僅僅爲了脫自己的生死而希望大徹大悟,就不是大乘佛教裡的禪宗,只能是小乘法而已。

所以,一切的大乘法都需要以菩提心作爲基礎,密宗當然也需要。沒有菩提心,所作所爲的因從根本上就已經錯了。倘若因地不正,必使果招迂曲,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

真正發起無僞的菩提心,就會不講任何條件地付出一切。對菩薩的要求就是這樣:自你發心學大乘佛法以後,就不允許爲自己打算。

有人會反問,我們現在都是普通的凡人,不爲自己打算,自己的事情又怎麽辦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明確地答覆:如果你放下自己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無條件地付出,那麽,自己的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成辦,這毫無疑問。對此,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歷代高僧大德的傳記無不是最佳的例證。所以,現在一定要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基礎,不發菩提心就無法修大乘法。無論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在法的本體上是沒有太大差別的。

比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瑪呢巴美吽」,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或是密法呢?在它的本體──這六個字上面,並沒有大乘小乘的差別,那如何來區分大小乘呢?就是要看你的動機,即你爲什麽要念六字真言。

若是爲了得到世間的名譽、財産、健康、長壽等而念此觀音心咒,這就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只是世間法;

如果你念誦的目的是爲了解脫,但只是爲自己一個人的解脫,沒有爲其他衆生著想,這個六字真言的念誦就是小乘法;

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時,沒有求世間法,而是求解脫;不但是求解脫,而且不是爲獨善其身,而是爲天下一切衆生的解脫而念,那麽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法;

在這種發心的基礎上,若具備了密宗所講的殊勝見解和修法,如一切法本來清淨和生圓次第的修法,以這樣的觀點和方法去念六字真言,這就是密法。

這樣,六字真言便有了從世間法到密法的各個層次差別。六字真言就是這六個音節,其上並沒有這些分別,念出來的是同樣的發音,但是由於動機、目的的不同,就導致各種差別顯現於其上。

同樣的,在佛像前供一盞燈,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若不看動機,便說不清楚。如前所講,若是爲了得到健康長壽等而供燈、燒香、拜佛,就通通和解脫沒有任何關係,純粹是世間法;如果是爲自己的解脫,就是小乘法;如果是爲一切衆生的解脫,就是大乘法;若再有密宗的智慧和修法,就是密法。

在一盞燈的燈芯、油和供杯上,是分不出大小乘的,在所供奉的佛像上也同樣不能區分。如果是以菩提心供養阿羅漢,就是大乘法;如果發的是世間的心(健康、長壽、發財、工作順利),即使供養密宗的普賢王如來等,還是世間法。所以,法本無高下,關鍵在於發心。由於發心的不同,其結果就有著天壤之別。這相當重要。

在座的各位中也有許多人曾聽聞過密法,接受過灌頂,也有很多是念佛或坐禪的人。那麽,現在我們回頭看一看,當你去接受灌頂時,是出於好奇心?還是覺得接受灌頂後,就會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穫?你是爲了脫自己的生死,還是爲了一切衆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麽?念佛人也是一樣,你一心不亂地祈禱阿彌陀佛,爲的是什麽呢?還有,心裡不起任何雜念的修禪人,你的目的又是什麽?請大家都回頭反省一下。

或許很多人的目的就是爲了自己。那麽,無論是爲自己的解脫,還是爲自己的健康長壽,所修的都根本不是大乘法。你自以爲得到了灌頂,實際上沒有。灌頂肯定是大乘的灌頂,但因爲你沒有這樣的發心,便不能成其爲大乘法。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的灌頂並不存在,世間法中也沒有這樣的灌頂,那你得到的是什麽呢?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灌頂。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沒有菩提心,就不可能修大乘法。

剛才講了供一盞燈、誦一句咒,是怎樣區分大小乘、世間和出世間法的。以前我也有一個這方面的開示,講了外道和佛教的差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大乘和小乘的差別,其中也提到過這些。在這方面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

所有這些問題說明,沒有菩提心就無法修大乘法,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必須要發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基礎──四無量心的具體修法

要發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實不虛,發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個比喻,當一個人的母親生病的時候,如果他對父母很孝順,就肯定會把母親送到醫院治療。這時,他是不會求什麽回報的,只是無條件地付出。他不會對母親提出:若要我送你去醫院,你要怎樣怎樣對我。這是爲什麽呢?因爲,他對母親懷著強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報,這叫作無條件。菩薩就是這樣無條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針對父母親友的,相對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難尋難覓。而菩薩的慈悲心就可稱之爲無緣的慈悲心,也就是無條件、無意識、平等地利益衆生。無論你跟他有沒有關係,無論是經常來往的親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這叫作無緣的慈悲,也可以叫無條件地付出,這才真正是大乘菩薩的行爲。除非你不想修學大乘,那就另當別論,人各有志,你也可以從小乘法起修,最後證得阿羅漢果。但是,只要想學大乘法,即使舉步維艱,也必須迎難而上。

我們可以循序漸進,首先培養慈悲心。雖然慈悲心與菩提心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具備了慈悲心,就有發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們先講慈悲心的修法。

若要廣修慈悲心,那麽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願意太廣,就只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基不一樣,希望更簡單,就可以只強調悲心的修法。你們大多是剛剛開始修慈悲心的,最好完整地修習,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現階段,四無量心我們都要修。

爲什麽稱作「無量」的慈悲喜捨呢?因爲修慈悲喜捨的功德不可思議,無法衡量,其善根深廣難思,故叫作無量心;再則修慈、悲、喜、捨時,其對境是普天下所有衆生,因衆生數量無盡,所以也稱作無量心。

四無量心在經書裡依次是慈悲喜捨,捨心列於最後。但是在修法時,捨無量心卻位居第一。因爲所謂的捨無量心就是平等的觀念。如果沒有衆生平等的感覺,則修出來的慈心、悲心都將成爲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捨無量心。

(一)捨無量心的修法

捨無量心的修法有兩個步驟,第一是觀想,第二是思維(或叫觀察)。

第一是觀想。

觀想的時候,是以人爲對境,無需觀想本尊、上師等。在自己的右邊觀想一排人,左邊也觀想一排人。

右邊這一排是現世當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沒有仇人,就可以觀想經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這樣觀想也感覺困難,就可以想像,在無始以來的流轉當中,我們肯定有數不清的怨敵,就把他們觀想在自己的右邊。

左邊這排人是現世的父親、母親以及兄弟姐妹等親眷,也就是對我有恩的人,觀想他們坐在自己的左邊。

無論是怨敵,或是親友,他們實際的相貌怎樣,就觀成怎樣。觀想就是這麽簡單。

第二是觀察。

首先,對右邊的怨敵像平時一樣發起瞋恨心;對左邊的父母親人生起愛心、貪心。生起貪瞋以後,再回頭省察:剛才我於怨生瞋,於親生貪,而且不只是這一次,長久以來一直如此。但是,這樣做有沒有道理呢?我應該去觀察一下。

具體觀察的時候,可以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角度來思維。

首先觀察右邊的怨敵:他們不論是人或非人,現在雖然是我的仇人,想盡一切辦法來傷害我,但是,他們是不是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生生世世當中都是這樣呢?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他們現在不擇手段地加害於我,但在過去世,他們肯定曾經做過我的父母。當其做我父母之時,也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心疼我、照料我,爲了我寧願捨棄自己的一切。他們對我的恩德是那麽深厚,給我帶來了那麽多利益。

再觀察未來的下一世,當我們再次轉世投胎,改身易形時,他們也不會永遠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無有窮盡的來世當中,他們會再次做我的父母。再次做我的父母時,也會與現世父母完全一樣,要爲我克服諸多困難,給我帶來極大利益,可謂恩德巍巍。

也許無需等到來世,在不久的未來,在這一生的下半輩子,他們也隨時可能會發生變化。上半輩子他對我竭力迫害,但在下半輩子我們也有可能成爲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們也曾互爲父子兄弟,只是現在回憶不起了。如果這些仇家能夠回憶我們互爲母子的經歷,就絕對不會加害於我。例如,在兩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時候,他們若能猛然憶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會瓦解冰消,他們會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鬥,這是肯定的。使我們相互敵視的罪魁禍首就是無明,正是它,使我們前世的父母親友們無法回憶過去,所以,即使現在他們害我,我也不能責怪他們。

這並不是精神上虛幻的寄託或安慰,事實就是這樣。什麽叫作仇人?什麽叫作親人?我們在輪迴中流轉,你、我、他都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光,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時是仇人,有時是親人,親怨都是不一定的。

這樣再三思維後,修得比較好時,對仇人的瞋恨心會慢慢淡化,直至最後完全消失。所以,捨無量心的修法極其重要。

之後,再對左邊的親屬進行觀察,對他們的觀察與右邊相反。

他們雖然現在是我的父母或者親屬,爲我遣除各種違緣,給予各樣恩惠,對我恩重如山,但他們是否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無始以來的六道輪迴當中,他們肯定很多次地做過我的仇人,甚至傷害過我的生命,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來又如何呢?他們會不會在以後的生生世世中,永遠做我的親人呢?結果也是否定的。當我再投生到另一個身體的時候,他們很有可能會成爲我的仇人,那時候,就與現在右邊的人一樣,會千方百計地傷害我,甚至掠奪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雖然此時我們互相牽掛、情意綿綿,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反目成仇、分道揚鑣。這決非聳人聽聞,如果在短期之內不能解脫,長時漂泊輪迴的話,這就是確定無疑的。

這一切就像演戲一樣,現在這邊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邊的飾演我的親屬;但是下一輩子也許就會角色互換,演仇人的扮作親屬,演親屬的飾爲仇人。現在,因為我們爲無明所遮蔽,沒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對未來的前途也茫然無知,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暫的時光。但輪迴卻是極爲漫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能夠回憶前世,或以長遠的眼光靜心觀察,我們就會深深地體會到所謂的親人與仇人,根本就是無常的,確實像演戲一樣。這就是觀察的方法。

這樣觀察後,我們會開始發現,原來我只是以狹隘的眼光去看一個很短很窄的範圍,因此而指定誰是我的敵人,誰是我的親人,並對敵人生瞋恨心,對親人生貪欲心。我因爲這樣的錯誤認識,就産生了這樣不正常的貪和瞋。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條,不是臆造的神話,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且,在這樣輪轉再輪轉的過程當中,在我們投生的大多數時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由此可知,現世的怨親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我也做過他們的父母;同樣,彼此也都做過仇人,只是在今天不能回憶而已。

大家應該思索,這一切究竟是事實,還是教條?如果你認定這是教條,就請你拿出證據來推翻。可是,無論過去還是將來,任何一個人,任何一種學說,都根本無法推翻它;相反,卻會有越來越多極具說服力的、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它。所以,這些都不是教條,不是無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實。

既然是事實,爲什麽以前我們卻從未察覺到呢?因爲我們沒有受過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遠矚、未卜先知,所以一直都是這樣迷茫。現在依靠佛的教育,終於使我們清醒地看到怨親等都是不定的這個事實。

這既是理論,也是修法。觀察以後,一定能有所體會。若不相信,你們可以嘗試在一個月或者半個月之內去思維,我敢保證會有感受。那時,你就會確確實實感覺到親、怨就是不一定的,雖然片面的貪心、瞋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識到這是錯誤的。既然已經意識到錯誤,你就會慢慢地去改。以上是捨無量心的修法。

這種修法最後的結果是什麽呢?它有臨時和究竟的兩種結果,我們萬萬不能停留在臨時的結果上,這是很危險的。有什麽樣的危險呢?當你這樣修了一段時間,體會比較深時,會對仇人沒有特殊的瞋恨心,不想去害他;但對親人同樣沒有親切感,也不願意去利益他,親怨都似乎很平等。但我們所需要的不是這樣的平等,雖然這是修法要經過的一個階段,但最終我們要超越它,如果停頓在這裡,就會成為繼續前進的一大障礙。這叫作無記的捨心。無記的捨心就是不善不惡的平等心,這不是我們的目標,必須要逾越。

但是無記的平等心並非完全不需要。首先要設法把片面的貪心、瞋心降下來,降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就沒有了粗大的貪和瞋。然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思維:這些衆生雖然對我有利有害,但是,我應該不記前嫌,忽略有害的一面,而只強調衆生對我有利的一面,也就是,按照慈無量心修法中知母、念恩、報恩的修法進行思維。這樣,我們對所有的衆生就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心,這才是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心。捨無量心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非常重要。捨無量心修好以後,可以轉入慈無量心的修法。

(二)慈無量心的修法

慈心的本意是什麽呢?願一切衆生獲得快樂,這種念頭叫作慈心。慈無量心修法也有兩個步驟,第一是觀想,第二是觀察。

現在不用觀想兩排人,只需觀想一個對境──現世的母親。她的相貌是什麽樣的,就觀想成什麽樣,如果她已不在人世,就將她生前的模樣,觀想在自己面前。

然後開始觀察這一世的母親對我有怎樣的恩德。這時,要依次作三種重要的思維,也即:知母、念恩、報恩。

第一是知母。生死輪迴、前生後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現在我們看不見,但是從無始以來,在如此漫長的輪迴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們曾經死過成千上萬次,也生過成千上萬次,每一次生命的流轉,大多數都要依靠父母,所以我們敢肯定,所有的衆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而且不是一次,而是無數次,這叫作知母。

第二是念恩。我們要憶念他們曾經做我母親時的恩德。雖然這些恩德是難以度量的,但在此修法裡,可以歸納爲五種:第一、賜予肉體;第二、賜予生命;第三、賜予財産;第四、賜教世間法。這四種是從世間的角度講的。第五是從出世間的角度來憶念,今天我們能有機會聽法,有機會修行,有機會解脫,這也是仰仗母親所賜的人身,如果沒有這樣的人身,這一切都不可能有。所以,要從這五個方面去思維。

1.賜予肉體:如果沒有父母,則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有今天的這個身體,這是很肯定的。

2.賜予生命:出生以後,如果母親不養育我們,則每個剛剛落地、嗷嗷待哺的嬰兒都無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從這方面來看,不但肉體是母親給的,連生命也是母親賜予的。

3.賜予財産:我們剛剛降臨人間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兩手空空,身無分文,吃、穿、用等所有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是母親賜給我們的,這是給予財産的恩德。

4.教授世間法:每個人出生時,都不會說話,不會走路,連吃飯都不會。這些人間最基本的知識都來源於母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第一位老師也就是母親。這就是教世間法的恩德。

這四點在這裡講的雖然不是很多,我們卻要反覆地思維:小時候,母親對我是如何地疼愛,她克服了多少困難,辛辛苦苦地打工、幹活來養育我……。每個人都可以從實際生活當中,擷取大量有用的修行材料。

我們都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都是極其關愛的,哪怕是毒蛇、老虎等猛獸也不例外。牠們雖然可以凶殘地殺死其他生命,可是對兒女們依然是舐犢情深、慈愛有加,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既然動物都能如此,人又豈能例外呢?可見父母的深恩厚德是難以盡述的。

大多數人對母親都有不同程度的慈悲心,通過這些觀察,對母親難以抑制的慈悲心就會源源不斷地生起。

第三是報恩,母親不但現世是我的母親,對我有這樣的恩德,而且在多世累劫當中,她也無數次地做過我母親。每次做母親時,都與現在一樣,對我有那麽多的恩德。她爲了養育我含辛茹苦、任勞任怨,還造了那麽多殺生等罪業。一位母親從懷孕到最後命終之時,在養育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造多少殺盜等業,這是每個人心裡都十分清楚的。因果報應,纖毫不爽,她當時爲我造業的果報,我沒有辦法代受,卻要讓她獨自去承擔。

若她已不在人世,就很可能已經因爲為我造業而墮落到地獄、餓鬼或畜生道中,正爲衆多劇苦逼迫,備受折磨、度日如年。去救她?還是對她的痛苦熟視無睹?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無能爲力,還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我有辦法,爲什麽還不立即行動?這樣,想救度母親的念頭就會不由自主地生起來。

怎麽去救度她呢?孝敬母親財物嗎?她現在身處何方,我都不知道,又怎能將錢財物品送給她呢?這些是無濟於事的。更何況,錢財又能起到什麽作用呢?能減輕她的痛苦嗎?能讓她永得安樂嗎?不可能!那該怎麽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修法,通過修法救度她,這才是報答母親無邊恩德的最好方法。如果這個念頭很強,就可以爲了母親而將自己的一切棄置不顧了。

剛才講過,若自己的母親患了重病,孝順的子女絕對會不顧一切,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要把母親背到醫院治療。他不會考慮把母親背到那麽遠的地方所面臨的種種艱難,只會無條件地付出。

同樣,如果慈悲心修得好,就會有很大的動力。這種慈悲心會一直鼓勵我們,不讓我們停滯不前。生起這樣的慈悲心後,就能夠放下自私的念頭,不管自己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都沒有關係,始終將母親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刻督促自己:我就是要去度她!

這僅是以自己的母親爲對境,我們需要再將對境擴大,轉到這一世對我不利不害的普通人。他們曾經也做過我的母親,在做母親時,跟現在的母親完全沒有兩樣。同樣賜給我肉體、生命和財産,教我世間法,使我有學法的機會,同樣對我有這些利益。

當對普通人修得比較好的時候,再轉到對仇人進行觀察,將他納為對境,對他修慈悲心。此人現在雖然這樣害我,我卻不能責怪他,因爲無明,他已經忘卻我們曾互爲父母的經歷,如果他知道曾經發生的一切真相,是絕對不可能害我的,他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做我母親的時候,同樣對我有如上的四種恩德。我現在如果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加害他,就是不應該的。

對現在的母親、親屬、普通人甚至仇人都可以這樣去思維。最後起座的時候,要把觀想範圍再一次擴大:對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的眾生進行觀察。最後,對遍天下的一切有情都會産生同樣的慈心。

爲什麽首先以母親爲對境,然後是普通人,再次是仇人,最後是一切衆生呢?這是一種訣竅。如果首先對所有的衆生觀想,而不是按照如上次序,就會導致這樣的問題:表面上看來,好像慈心、悲心已經具足了,但實際上,當遇到有人害你的時候,這種不牢固的慈悲心就會倏然消失。所以,要依照次第進行觀想。

爲什麽要首先觀想母親呢?因爲對母親發慈悲心是比較容易的,從易處下手,先對母親生起慈悲心後,對其他人也就會覺得比較容易了。不能先做最難的,否則你會覺得根本無法對仇人等一切有情生起平等的慈悲,那時你就會失望。

爲了避免這些問題,就要依次觀修。這樣觀修以後,即使今後有人害你,你也不會對他有太大的瞋恨心。作爲凡夫,有了菩提心以後,也不可能一點兒瞋恨心都沒有。但是相對而言,這種瞋心不會保持很久,也不會很強烈。

這是慈無量心的修法。

(三)悲無量心的修法

悲無量心的本體是願一切衆生脫離痛苦。一心一意祝願一切衆生脫離大大小小所有痛苦的不造作的發心,才是真正的悲無量心。

具體的修法是什麽呢?身、口、意的具體要點如前所講,在觀想上師、祈禱上師之後,就開始進行觀想和思維。

有關悲無量心的觀想有兩種觀點:

1.修悲無量心的時候,要觀想自己母親現在的相貌,就像修慈無量心時的觀想一樣。這是一種觀點。

2.修悲無量心時,要觀想一個正在感受難忍痛苦的衆生,比如屠宰廠裡待宰的牛羊或其他生命;或者,自己認爲人世間哪種痛苦最慘不忍睹,就將正在承受這種痛苦的衆生觀想在前面。觀想時,不能把自己當成旁觀者,像看戲一樣地看著他們。而要把自己也觀想成這個衆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母親觀想爲這個衆生。

修法時按照兩種修法的任何一種觀想方式都可以。

如果觀想自己的母親,就與前面一樣。將母親觀想在自己面前,然後修知母;知母修好以後,再憶念母親的恩德;其後,就思維如何才能報答母親的恩德。知母、念母、報恩修完以後,接下來的修法就是悲心的修法。

首先,要培養這樣的念頭:願現世的母親脫離一切痛苦,這比較容易。然後觀想,我的母親本來希望自己能享有人天所有的快樂、幸福,不願感受任何痛苦。雖然她不願意接受痛苦,但她經常做的卻是讓自己感受痛苦的業,她的所想和所做是背道而馳的。如果她不願意痛苦,按理來說,就不應該去造業,但事實恰恰相反,她卻不明事理地經常造業,既然造了種種惡業,接踵而來的痛苦就是無法迴避的。另一方面,雖然她希望擁有人世間所有的快樂,但是她卻沒有去做使自己快樂的因──行善。如果不做善事,她就不會得到人天善果。這一切,都是因爲無明,正是無明才使她的所作所爲顛倒錯亂,最終得到的便只能是痛苦的煎熬。

既然母親正在飽嘗痛苦,我們該如何觀修呢?就是要完整地修以下四條:

1.發願,即願我的母親能夠脫離一切痛苦;

2.希求,即非常希望母親能夠脫離所有的痛苦;

3.發誓,我從現在起就要爲母親脫離所有這些痛苦而努力。這樣發誓後,還應有實際行動。作爲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就要去弘法利生。雖然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差些,有些人強些,但無論能力如何,從現在起,就應該要有這樣的想法和實際行動;

4.祈請,在有了發願、希望和發誓以後,如果沒有三寶的加持幫助,僅靠自己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夠實現這些目標,所以要祈請三寶加持我能夠讓我的母親脫離所有痛苦。

這四條不但修悲無量心時需要,而且在修捨無量心、慈無量心以及喜無量心時都需要。

這樣發誓後,要不要去實踐這誓言呢?當然要,否則就是欺騙所有的佛菩薩,是有罪過的。但實現此誓言也需要過程,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想一下子讓所有的衆生脫離痛苦,是不可能的。暫時能讓一個衆生脫離痛苦,就讓一個衆生脫離痛苦,能度一個就算一個。

總而言之,從現在起一定要有實際的行動,如果沒有實際行動,現在的發誓就等於是騙人的謊言。說具體一點,如果碰到路邊的殘疾人或是真正一無所有、生活窘困的人向你討錢,你卻視而不見,那你的誓言到哪裡去了呢?還有,比如你能講一點兒法,其他人又不懂,請你給他解釋一些問題,你並沒有其他理由,只是出於私心就拒絕了他,那麽,以前你雖然曾經發誓:從現在起爲了母親脫離痛苦而努力,但實際行爲卻大相徑庭。這說明,當時你也許在心裡誠懇地這樣想過,也許你當時內心根本就沒有真正發誓,僅僅是嘴上說說而已。無論是哪種情況,沒有實際行動都是不對的。

大乘菩薩發了大悲心後,並不是必須立即脫胎換骨,對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從此不管,專門去利益衆生。如果能這樣做當然好,但這也需要一個過程。若能首先自己成佛,再去度化衆生也可以。無論怎樣,在對現世母親進行觀想時,就要以這四種發心反覆修習。

對現世母親發起這樣的心是很容易的。這樣修起來以後,再觀想一個普通人,對他修悲無量心。首先也是知母,即現在他雖然不是我母親,但是久遠劫以來,他做我母親的次數也是無量無邊的。他與我現世母親一樣,不願意接受任何痛苦,卻一直在造令自己痛苦的因;她也非常希望得到快樂,但整天種的無非是使自己不快樂的因。她是這麽痛苦、可憐和愚昧,我多麽希望她能夠脫離這樣的痛苦啊!我願將自己三世所有善根迴向給她,使她能脫離這樣的痛苦。從現在起無論有多艱難,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能令她脫離痛苦的事。在這個過程當中,願上師三寶加持於我,使我能夠給他們帶來一些利益。要依次從以上四個方面去觀想。

對普通人修完以後,再觀想你的仇人,對他也如是修悲無量心。起座前,把所有的衆生觀想在面前,對一切有情觀修悲無量心。這便是悲無量心的修法。

在這些修心的過程中不能認爲,因爲經書上這樣要求,所以我才這樣思維。所謂經書的要求是指:如果你要修菩提心,就應該這樣修,順序就是這樣,可是做不做卻是自己的事情。不管經書上怎麽要求,發菩提心當然要主動,不能被動,發出離心也是如此。所有認爲「修法上這樣說或是上師說要這樣做,所以我才這樣做」,或者「因爲佛告訴我要這樣做,我才這樣做」的想法,都是不對的。

無論是佛的教言也好,上師的教言也好,若你心裡沒有真實的體驗,就是被動的。我們應該做到,無論佛是否要求我們度衆生,我們都應將度化衆生、利樂有情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些人會想,現在我自己都是一個凡夫,又怎麽去度衆生呢?雖然你現在是一個普通人,連外加行都沒有來得及修,但是你可以發願:我現在雖然沒有能力,但是我要努力讓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等到有能力的時候,我一定要去度衆生。這樣的發心是必須要有的。如同一名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什麽能力也沒有,但是他依然可以有很多未來的計劃,如畢業後要怎樣去開展自己的事業等等。同樣的,我們現在也需要有遠大的志向:雖然我現在在修行上沒有很大功德,但這些是我能夠做到的,做到以後我一定要去度衆生,一定要去幫助衆生!這樣的抱負一定要有!若沒有這種發心,所修的菩提心就是無根無蒂、不具生命力的。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8 上午 07:04:11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四)喜無量心的修法

喜是歡喜心,願一切衆生不離開快樂,就叫作喜無量心。修歡喜心的時候,也有觀想和思維兩個步驟。

觀想的時候,也要先將自己的母親觀想在前面,然後對她修知母、念恩和報恩。每一座裡一定都要有這三個修法,接下來就修喜無量心。

這時,要將母親現在所擁有的,無論是出世間修行方面的功德,或是世間的種種圓滿(如健康長壽等)作爲修行對境,進行如下四種思維而修歡喜心:

第一發願:願我母親生生世世不離開現在的快樂、幸福;

第二希求:希望母親不離開現有的世出世間功德,而且願她所擁有的一切善妙功德能更加增盛;

第三發誓:從現在起,爲了母親不離開這些世出世間的功德,我要倍加努力。發誓以後,還應將這些誓言付諸於實際行動;

第四祈請:願上師三寶加持,令我能夠讓母親不離這些快樂和幸福。

這四個過程都要一一觀修。修好以後,再換一個普通人的對境;對普通人修完後,再換一個自己的仇人。起座前,觀想天下所有的衆生,對他們修喜無量心:願一切衆生永遠不離開快樂!

這些修法就是四無量心的修法。實際上,四無量心中的捨心,也應包含慈心和悲心,這種慈悲心沒有任何親怨分別,沒有落入片面的泥潭,對一切衆生都平等相待,這才是真正的捨無量心。也是菩提心的唯一的基礎。

沒有這樣的基礎,儘管嘴上說得再漂亮:「願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實際上也是心口不一、名不符實。有些人只是因爲經書上是這樣寫的,所以才鸚鵡學舌般地跟著念誦,心裡卻沒有絲毫菩提心的影子。我們修發心的時候,發心的偈子要念十萬遍,如果你的心裡沒有配合,光念偈子有什麽用呢?沒有用。只有心裡有這樣的決心,口中也如是念誦,才能使發心更堅固、更穩定。所以,我們要真誠地念誦發心偈十萬遍。這樣念不僅是有很大的善根,更重要的目的是鞏固我們度化衆生的發心。

這樣修並不是自我欺騙,而是在明了真相以後,將以前因愚昧而導致的那些錯誤盡力挽救,改邪歸正而已。剛才所講的都是確鑿的事實,以前我們因爲盲目無知,所以沒有平等的慈心和悲心,現在恍然大悟以後,就會生起平等的慈悲心。

在把前面的外加行和皈依修完以後,一定要下功夫修這個法。因爲我們現在所處的不是別的地方,而是輪迴。無論輪迴中的天堂還是人間,都是非常可怕的。既然想從這個恐怖的地方逃出去,當然要下一點功夫,想輕輕鬆鬆地逃脫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接受這些修法。

放下自私心,生起利他的平等心雖然有一定難度,但這也不是常人所力不能及的。我們曾講過,這不是神仙、登地菩薩以及佛做的,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像我們這樣的人能做的事。很多人去做了,也成功了,他們已經做出了表率,我們只要願意,做到這一切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有些人會想,這些太麻煩了,只要求求福報就行了。爲了求福報而信佛當然比不信佛好得多,但這絕對不能解決生死輪迴的根本問題。我們現在講的都是能讓我們解決根本問題的一些修法,所以難度當然會有。你們每一個人都知道,辦企業、上班以及從事一些創造性的工作,也會有難度,但還是要去做。目的是什麽呢?目的是錢。既然爲了錢都願意這樣吃苦、這樣努力,那麽爲了解脫、爲了全體衆生的解脫又怎麽能不付出呢?

發菩提心的這些修法,是佛菩薩爲大乘佛子指引的必經之路,除非你覺得輪迴好,不需要解脫,不做也可以。可是,你現在覺得好不等於以後仍覺得好,當來世轉入三惡趣的時候,就更不堪設想。到那時,好與不好已無力扭轉,趁現在有辦法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抓住時機。

我們也曾講過,要發出離心,但並不意味著從此以後就什麽都不能做:不管家庭的事、不管孩子的事、不管單位的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家庭事務、孩子的教育、自己企業的發展等等,可以照樣去做,而跟普通人不一樣的是什麽呢?普通人的目的,無非是爲了發財等等,這些就是他們最崇高的理想。學佛的人一旦發起無僞的出離心,就不會覺得這些是最好的,他們知道還有更崇高的人生意義。雖然這些世間的事務暫時要去做,但只是一種臨時的謀生方法而已。

現在儘管發了菩提心、出離心,可還是人呀,人要活在這個世上就要吃、要穿、要生活,這些生存條件當然要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佛也沒有對在家人要求自從發出離心的第二刹那起,一切都要放下。但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這些,而是求解脫,這樣的觀點叫出離心,這是每一個學佛的人所應該做到的。佛不會勉強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發出離心、菩提心,但如果你想解脫的話,就要接受這些修法。若不肯接受,不這樣去想、不這樣去做,就無法解脫。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解脫道,若不接受,就等於是拒絕解脫。除此以外,佛也沒有告訴我們第二條解脫道。

像菩提心這樣偉大的發願,是只有在佛陀教法下的修行人才可能具備的。其他世間的鬼、神,或是任何一個未修法的凡夫,他們不但白天沒有這樣的念頭和實際行動,即使連作夢都夢不到。菩提心是非常高尚的一種發心,這一世我們有機會去感受這樣的發心,去修習菩提心,實在是千載難逢,應該值得慶幸。所以,外加行修完以後,一定要去體會、去感受這些大乘佛教的精髓。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這些。念咒、磕頭、燒香、拜佛是不是大乘佛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衡量的標準取決於有沒有這樣的發心,所以,四無量心的修法至關重要。

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就要這樣修,就要有這樣的發心。沒有這樣的心,就放不下自私心,有自私心,就不會爲衆生付出什麽,即使付出,也是有條件的,希望自己能有所回報,這樣的付出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我再三講過,大乘菩薩要付出,而且要無條件地付出,這才叫作無緣大悲,這是很重要的。

總結歸納從外加行到發菩提心的這些修法,我們應該明白:有三種心行一定要放棄,若不捨棄,便無法修學大乘佛法,無論念佛、打禪或修密……,你都絕對不是大乘行者,亦非小乘行人,這種「修行人」該如何稱呼呢?簡單地說,只能稱爲信佛的人,但不是學佛的人。我們講過,信佛、學佛是兩回事。信佛是你覺得佛陀很偉大,佛說的是真理,你不反對,但自己不去行持佛法,這叫做一般的信佛。而學佛是指,佛陀怎麽做我也一定要如是去做,雖然現在我不能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所作所爲無法與佛陀一模一樣,但是要有此決心,這才是學佛。那麽,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要斷除哪三種心行呢?

第一要放棄追求世間圓滿的欲望。這種貪欲若不肯放棄,那麽燒香、拜佛、念佛、打坐、做功課等,都是爲了獲得世間的圓滿,你做的這些根本與解脫無關。貪圖這一世的健康長壽,或者下一世的人天果報,都叫世間法。

不能貪求世間法,並不是指從今以後不要去工作,不要去發展自己的企業等等。但只能將這些當作臨時的生存手段,做爲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的人生目的和價值不是這一點,而是在輪迴裡尋求一條非常安全的出路。所以第一個要放棄的就是貪求世間的念頭。

如果你割捨不下,就僅能算是修人天福報,與解脫還相差萬里。若是這樣,不修五加行也可以,只需在自己家中設置佛堂,供養供養佛,或者去廟裡燒燒香、拜拜佛,或許你能得到今生的健康長壽以及後世的人天福報等。珍寶人身如今已經獲得,難遇佛法如今已經聽聞,卻連這麽一點蠅頭微利都不肯放下,那麽,你要等到哪一天才能真正開始走解脫道呢?追求世間圓滿的結果對你來說只能意味著:長劫輪迴在所難免,解脫之日遙遙無期。因此,一定要放下貪著塵世之心。

第二要放棄的是自私心。很多人雖然在念佛、磕頭,但其目的僅是爲了自己解脫輪迴。比如一些人也在精勤地修五加行,若問他們:「你爲什麽要修五加行?」很多人都會想:「如果不修五加行,以後我就不能聽大圓滿或是其他密宗的修法。」「你不能聽密法又會如何呢?」「沒有機會聽大圓滿或者大手印的法,我就不能成就。」「你不能成就又怎樣呢?」「我不能成就,就會始終待在輪迴裡,那多苦呀!」。那麽,他們修五加行最終的目的還是爲了自己不痛苦。若是這樣,就說明他修的五加行,從名稱上看是大乘佛法,但實際上卻不是,因爲他們只是爲自己而修,沒有考慮其他衆生的解脫,所以這不是大乘的修法。因此,第二個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有人又會提出疑問:如果沒有自私心,是否便不用懺悔自己的罪障?從今以後也不必爲了清淨自己的罪業而修法,金剛薩埵也不用修了?不是這樣的,這些修法都需要修,修的時候也可以觀想清淨自己的罪業,但這不是自私之心。因爲要度衆生,首先必須要有度衆生的能力才行。怎樣才能讓自己有能力呢?就是先修金剛薩埵的修法,清淨自己的罪業;再修曼茶羅的修法,增長自己的資糧。這樣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了以後,才能具備能力。之所以強化自己的這些修行能力,不是爲了自己,而是爲了將來度衆生。因此我們也不用這樣疑惑。

從另一角度講,若菩提心真正生起,其本身就有清淨罪業的能力,如五無間、謗法等很嚴重的罪業都能因此減少,而普通的殺生、偷盜等十不善業,就可徹底清淨。如果不修其他法,僅修菩提心,也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再有其他修法的幫助會更快,所以,第二個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第三要放下的是什麽呢?等到把加行修完之後,就要去領悟、感受無我,即修密宗或者大圓滿正行的修法,其中所講的重點就是證悟空性的修法,那時,我們要放下我執,這是爲了能夠更好地、無自私地度化衆生。這是第三個要放下的。在修加行的時候,暫時不必急於去修空性,此時的機緣還沒有成熟。

修出離心時,要放下世間;修菩提心時,要放下自私;修無我時,要放下我執。這些若不捨棄,所謂的出離心、菩提心就都是空話,不可能生起,所以要把它們放棄。

今後,在修行過程當中,要時刻觀察自己有沒有進步,如何觀察呢?

第一、修外加行時,我們要觀察:在沒有聞修此加行法時,我們對世間有何看法、有何貪執;修了外加行中人身難得等一系列修法後,對世間又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前後毫無改變,一切還是爲了自己世間的健康、長壽、快樂等,便可確認自己的修行沒有任何進展,沒有任何收穫。

第二、修菩提心時,同樣要反省:在聽聞修持菩提心修法之前後,我的私心有何等差別?如果修法之前,一切只爲自己,對他人的苦樂無動於衷;修法以後,雖然口裡天天在念發菩提心的頌詞,哪怕念了十萬遍,但內心深處還是認爲其他人的好壞都無關痛癢,只盼自己能早日得解脫、自己能早日明心見性、自己能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等,沒有爲衆生著想,那就可以確認,聽加行修加行,自己沒有任何大乘法的收穫。

放下我執,對我們來說還有一定距離。雖然在修加行的過程中,根基好的也有可能明心見性,但對一般人而言是比較難的。所以對這點,暫時還不能要求。

總之,第一要捨棄世間,第二要放棄自私心,但不能産生誤會,認爲出離心是消極逃避,菩提心也是不能實現的妄想等等。一旦有這樣的想法,就會成爲修行的障礙。如果如理如法地去修,這些修法與你們的工作家庭並沒有任何矛盾。在佛住世時,印度的很多國王在治理江山管理天下的同時,也在發菩提心,這根本沒有抵觸。所以你們不能以爲一旦發了菩提心,就沒辦法生活和工作。

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菩提心和出離心,絕不能認爲出離心、菩提心可有可無,從而放棄這萬劫不復的修行機會。從無始以來,我們已經歷了成千上萬次不可思議的生死輪迴,直到今天還是一個普通人,再過幾十年告別人世時,如果沒有加緊修行,只能再次空手歸去,除了所造的如山般的黑白之業外,其他什麽也帶不走。所以,在整個生命輪迴的過程當中,這一世是非常關鍵的。無情的事實就是這樣,珍不珍惜此機會,全憑自己做主了。

三、菩提心的修法

四無量心修完後,就要正式修菩提心。

首先,我們要認清菩提心的概念是什麽?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在這裡就是爲一切衆生的解脫,自己發誓修此覺悟的智慧。

菩提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對所有衆生的無緣慈悲心──大慈大悲。在大悲心生起後,就會自然而然發起想去幫助衆生的心。

若已經有了這樣的發心,那麽要去度衆生、幫助別人,什麽樣的方法最好呢?若搞一些慈善機構,幫助人們解除一些現世困苦,這當然也是菩薩行爲裡的一種,但這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根本性的問題要怎麽解決呢?我們講過,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自己去認識輪迴的真相、人的特質以及怎樣從輪迴裡找到出路……,也就是爲他們指路最爲重要。爲了讓他們明白這些道理,首先我們自己要有智慧。若想爲衆生指引一條完整的路,就要自己成佛,成了佛才能有這樣的智慧。所以要爲度化一切衆生發誓成佛,這便是第二個條件。

以上兩個條件具備了才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

我們每次修法之前都要發菩提心: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發誓成佛,爲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我聽法、所以我受戒、所以我皈依、所以我做功課、所以我去放生等等,這就是大乘菩薩最重視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前提是四無量心,然而僅僅只有四無量心,對一切衆生都非常慈悲,有極其難忍的慈悲心,卻沒有考慮爲一切衆生而成佛,就缺少了利益他們的方法,在兩個條件中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就不能稱之爲菩提心。

另有一些人認爲:佛已經斷除了所有的障礙、過失,圓滿具足了一切功德,很偉大,所以我要成佛。他雖然有成佛的心願,但並沒有考慮到衆生的解脫。因爲缺少第一個條件,所以這也不是菩提心。只有具足了非常完整的動機,才能叫作菩提心。

初發菩提心時,因爲慈悲心有非常強烈的、中等的、不強烈的三種差別,所發菩提心也因此而有以下三種:

第一是國王似的發心,也是最差的一種。世間國王必須在自己先登位以後,才能治理天下。同樣,自己首先成佛,成佛以後再度衆生的發心,就叫作國王似的菩提心。

第二是船夫似的發心。船夫總是和他船上的乘客一起到達彼岸,他既沒有辦法先走,也無法令客人先走。有些慈悲心比較強的人也會發心:如果我先成佛,再來度衆生,其間要經過很長時間,不能讓衆生等那麽久,所以,在衆生沒有成佛之前,我也不應該自己先成佛,我只能在他們成佛的時候同他們一起成佛。這就是中等的菩提心。

第三是牧童似的發心。牧童總是將放牧的牛羊驅趕在前面,而自己走在最後。慈悲心極強的人也會將衆生的解脫放在首位,視衆生的利益高於一切。首先最要緊的就是讓一切衆生先成佛,等衆生脫離痛苦以後,再考慮自己成佛。這叫做牧童似的菩提心,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這三種都是標準的菩提心。但是,由於慈悲心的強度不一樣,所以願力也不一樣。

往昔的密勒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他們都修菩提心,正因爲有了這樣的動機,他們才能夠排除萬難。有一句話叫「爲法忘軀」,那些高僧大德爲了修法,可以不顧自己的身體、不顧任何艱難險阻。有了這樣的菩提心,就能很快成就。大乘佛教最關鍵的不是別的,就是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所有修行上的功德都會具足。如果沒有慈悲心,卻妄想修大乘法,實在是癡人說夢!

我們不能望而卻步,灰心失望地想:「這太難了,我肯定一輩子都做不到。」肯定能夠做到,關鍵在你願不願意修。這些修法本來就是爲人而設的,不是爲佛或登地菩薩而定的。你一旦願意接受,用不著一輩子的功夫,僅需幾個月或半年左右的專心修持,對菩提心就一定會有感受。所以不要怕修菩提心,修好菩提心後,也不要怕修空性。對世間法非常看重的人便懼怕出離心;自私心極重的人就懼怕菩提心;執著特別強的人就懼怕空性。這些都需要一個過程,只要肯修行,無論什麽樣的修法都能適應,最終一定會穩操勝券。

至此,菩提心的初步修法已經講完,自他平等等其他修法,大家可以參閱《入菩薩行論》。

修加行就是自我鍛鍊的過程,要親自去觀想、思維、感受。當菩提心真正生起以後,再去受菩薩戒,這樣才能夠得到菩薩戒。現在有很多人,因爲曾參加過傳授菩薩戒的法會,就自詡受了菩薩戒。我要提醒諸位,自己如果沒有菩提心,哪有可能得到菩薩戒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先不要急於受戒,而要反反覆覆發菩提心,真正有了爲了度化一切衆生發誓成佛的決心以後,再去找一位善知識,在他面前受菩薩戒,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菩薩戒。得戒以後,再去學習菩薩的學處,菩薩的戒律。菩提心沒修好以前,就不要倉促地去受菩薩戒。

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的修法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不懂的地方可以參閱《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至少要把它的內容背下來,並付諸實踐,這樣就很有希望成就。即或今生沒有修起真正的菩提心,也因爲有了這樣的串習,在心田裡已經播下了菩提心的種子,這個種子最晚在下一世肯定會成熟,這是有教證的。經書上有記載:這一世發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能夠度化整個南瞻部洲的衆生。他之所以會變成這樣的菩薩,其原因之一是緣起力,原因之二是菩提心的加持力。所以現在就要下功夫,不能認爲:放下自私心,我做不到!就草率地退卻了。恆河沙數般的佛菩薩都是從凡夫地開始修行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所以,現在至少要開始修造作的菩提心,這很重要。

至此,已講了四個外加行及內加行中皈依和發心的修法。你們在每一個修法完成以後,都應回頭比照,看自己的出離心、皈依的決心、無僞的菩提心等等是否已經增上,還要觀察自己修法的發心是否具備了不造作的菩提心。若什麽進步都沒有,跟以前完全一樣,那只是數量上的完成,質量上還沒有完成,就需要重新修。

《普賢上師言教》的作者是巴楚仁波切,他的弟子當中,沒有一個人未曾修過好幾次五加行,都是修了一遍又一遍。我們更不能認爲這些修法僅是加行,只需修一遍就萬事大吉。加行是需要付出一輩子的精力去修的法,作爲一個修行人,終生都不能離開這些修法。只是在修行初期對加行更強調一些,後面會強調其他的一些修法而已,但加行是自始至終都必不可少的。

在修加行期間,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觀想皈依境中的諸佛菩薩、上師、護法都安住於前面虛空中,他們手中法鼓搖動的聲音將我們從夢中驚醒,觀想完後,也可念誦其他語加持的儀軌,如果沒有,就直接念誦《開顯解脫道》。

念誦的方法是,如果在修人身難得,那就從開始一直念到人身難得修法竟,不要再往下念,然後反反覆覆去思維人身難得。迴向之前,將剩下的儀軌念完。這樣,在一座裡就要念完一遍儀軌,如果早晚各一座,一天就要念兩遍。修其餘的加行時,儀軌的念誦可以此類推。念誦儀軌時,最好念漢文音譯,但是應當知道自己到底在念什麽,所以就應在念誦前,首先看儀軌的義譯,對儀軌的內容瞭如指掌,這樣才比較好。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8 上午 07:04:43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 行善修心的究竟方法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一、基礎修法的必要性

三殊勝的修法,雖然是最基礎入門的修法,但對許多人來說,卻有可能是前所未聞的。這個修法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卻並非易事,恐怕有些久學佛法的人也未能做到。但無論如何,在了解了佛經的思想和意趣之後,我們就應該盡量依照佛所講的方法去實踐,這樣才會有所進步和收益。

很多人在剛開始學佛時進步很快,但經過一段時間後,便速度減緩,甚至停滯不前,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究其原因,主要就是缺乏系統的修法。關於這個問題該如何著手解決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並重視基礎的修法。因為,如果沒有加行的基礎,就妄想一步登天去修學如大圓滿、大手印等高深之法,最終,必然會因根基不成熟而一事無成。所以,一定要從最基礎的法起修,這樣才能有所收益。

佛經中將修行人分爲上、中、下三個等級。上等修行人一天比一天好,每天都有收益;中等修行人進步雖然略遜一籌,但每個月都有新的突破;下等修行人至少也是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進步。

我們不妨反躬自問,自己究竟屬於哪一等的修行人?今年是否比去年進步呢?如果連這點都不能做到,則我們根本就不在上、中、下這三種等級之列。但除此之外,又沒有第四種修行人,這就只能說明,雖然我們自詡爲修行人,卻根本不配稱為修行人。

我見到過一些皈依多年的居士,漫長的時間已經過去了,但他們還沒有修完最基礎的法。這種情況很糟糕,很令人失望。原因何在?主要就是因爲沒有動力,所以在修行上才會蝸行牛步,甚至打退堂鼓。

法王如意寶在學院傳講大圓滿法時,要求必須提前完成五加行,否則就不允許聽課。許多人在這種壓力的逼迫之下,很快就如期完成了加行。當然,如果只是完成了一個數量,內心卻沒有相應的發心和動力,則所有的修行不過是形式而已,內心是不會有什麽真實的收穫。所以,以清淨的發心攝持,而進行系統的修行是至關重要的。

佛經言:「人身難得、壽命無常」。你們中絕大多數的人都已經跨入了三、四十歲的行列,以後的時間也不會很長,人生幾十年轉瞬即逝,如果這一世沒有抓住機會修行,下一世就更難把握了。所以,必須要打下一定的基礎,爲下一世創造一個良好的開端。

我們對這一世的最低要求,是要進入大乘菩薩的資糧道,這是邁向修行旅途所必須跨出的第一步。步入大乘資糧道的首要條件是什麽呢?就是要有不造作的菩提心。提起菩提心,想必在座的諸位都知道其含義,也許很多人還能侃侃說明菩提心的具體修法,但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這就很難說了。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如果今生沒有走出第一步,下一世想再獲得人身,都難上加難,而繼續修行的機會就更是微乎其微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住當下,如果今生能邁出這一步,即使修行的境界不是很高,也會爲來世打下良好的基礎。菩提心本身具有的加持力,就能讓我們擁有繼續修行的機緣。這樣,無論下一世投生到何等環境、何等人群當中,天生就會具有與衆不同的個性,成爲具足慈悲菩提心的人,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所以,第一步非常重要。

當我們在身體上未遭遇任何疾病折磨,生活上沒有任何艱難困苦時,會覺得這個世界很不錯,就不會爲無常的來臨做任何思想上的準備,行動上的努力,整天處於閒散放逸之中。一旦碰到意外、痛苦,就手忙腳亂、六神無主,欲臨時抱佛腳進行補救,然已爲時晚矣。

還有一些人雖然也在修法,但其發心卻是希望藉由佛菩薩的加持、保祐,使自己能夠健康、發財……。當然,在沒有遇到其他違緣的情況下,祈禱佛菩薩,肯定可以達到一定的目的。但是,追求這些世間圓滿(健康、長壽、發財等等)的短暫目標,卻不應該是修行人的選擇。

很多人認爲,如果年老時沒有錢,又沒有兒女的照顧,生活就沒有保障,所以拼命地爲錢奔波。他們爲今後的生活做了充分的準備,卻絲毫不考慮後世。然則,死亡與投生,是每一個人都必須經歷的過程,世俗人對此不做任何準備,是非常可怕的。

現實是無情的,從古至今,沒有一人能夠推翻前後世的存在,這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事實。如果平時毫無準備,等到大難臨頭,再著急也沒用。所以,作爲修行人,必須具有未雨綢繆的遠見卓識,一定要走上自他解脫的光明大道。趁著目前身心各方面都自由自在時,一定要抓住機會修行,以精勤的修持來迎接無常的光臨,千萬不要讓自己落個悔恨交加的下場。

以上簡單介紹了修法的必要性,下面開始轉入正題:

二、三 殊 勝 修 法

(一)名義及重要性

此修法名爲「三殊勝」,以前我譯作「三要點」。爲何稱做三要點呢?爲了引起學人重視的緣故,故而,凡是學佛、修行的人,都必須做到這三件事,因爲十分重要,所以翻譯爲三要點。由藏文直譯,則叫三殊勝。

彌勒菩薩的《經莊嚴論》裡講了七種殊勝。菩薩行持布施、持戒、忍辱等六度時,每一度都應具足這七殊勝。這七殊勝又可歸納爲三種。我們做一切善事(如打坐、燒香、磕頭等)時,都應具足這三殊勝。如果能具足此三種殊勝(或三要點),哪怕是在佛像前供一盞燈、磕一個頭的小小善根,也都成為成就之因;如果離開這三殊勝,即使外表上做了再多的善事,也都不能成爲解脫、成佛之因。

何爲三殊勝呢?第一是動機殊勝;第二是無緣殊勝;第三是迴向殊勝。

第一、動機殊勝。在每次行善之前,肯定會有目的,沒有任何目的而行善、修法是很少的。如果在行善時,具備殊勝的動機,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二、無緣殊勝。是指在修行時所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如果能達到這種境界,則無論做任何善事,比如打坐或者放生,都能成爲非常殊勝的善行;

第三、迴向殊勝。行善修法結束後,還應當如理如法地迴向。在打坐、放生時,就已經成就了很好的善業,將此善業用於何處,是很關鍵的問題。是用於解脫?還是用於健康長壽?或是用於下一世的人天果報?這是自己可以選擇的,這種目的性的選擇,就叫迴向。

無論作任何善事,都不能離開這三種殊勝。一旦脫離了這三個關鍵問題,則不管所做的善事從外表上看來有多麽的了不起,實際上也是不好的。所以,弄清這三個殊勝並付諸實踐,至關重要。

(二)具 體 修 法

1、動 機 殊 勝

行善時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因而所希求的目標(動機)也千差萬別。此處,可將所有這些動機歸納爲三種:不善、無記和善。

1)不善的動機。現在信佛、學佛的人當中,其行善、修法動機往往都是不善的。何爲不善的動機呢?即,凡是僅考慮今生的快樂,僅爲現世生活打算的動機,如爲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及痛苦等等而行善,都稱爲不善的動機。爲了達到這些目的而修法,則無論所修的法有多麽高深,也只能成爲世間法。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這一世健康,長壽,發財,避免魔障、痛苦等等之外,無法獲得其他的善報。

例如,如果人們是爲了消除這一世的病痛、魔障而修習大圓滿法,則大圓滿也是世間法。大圓滿法爲何成了世間法呢?大圓滿法本身不是世間法,但是,因爲我們的動機是爲了達到世間的目的,這就使它成爲世間法了。這樣的動機就稱爲不善的動機。

有人不禁會生起疑惑:這些人是在行善、修法,並非想殺人、偷盜,爲何要用「不善」二字呢?那是因爲,僅爲今生的健康、長壽等而修行,雖有可能達到目的,但是即使達到目的──健康長壽了,那又怎樣呢?也許,在健康無病之時,會造作更多的業,從而導致更多的痛苦。此動機本身雖然不是罪惡,但因爲畢竟是有漏之法,故而無法離開痛苦,會引發衆多苦痛,所以,此動機稱爲不善。

我們聽聞這些修法,並不是爲了茶餘飯後的閒聊,也不能把它當成一種文化、學問來研究,而是要運用於日常生活待人處事之中。該如何具體運用呢?

打個比方,《大乘阿毗達磨論》中講過:有三個人一起吃飯,其中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偷盜、殺生……;另一人想,吃完飯後我要去放生、磕頭……;第三人只是爲填飽肚子,吃完飯以後沒有任何打算。同樣是吃一頓飯,由於三人各自不同的目的,同樣的「吃飯」,就變成了三種不同的業。其中,吃飯後打算殺生、偷盜的人,他的「吃飯」就是造罪;吃飯是爲了有體力去磕頭或做其他善事的人,他的「吃飯」就變成善業,將來肯定會有善果;只想填飽肚子的人,他的「吃飯」就成了既非善、亦非惡的無記業,一種很平常的生活,也就不會有特殊的善惡果報。這三個人在吃飯時,雖然既沒有去造惡,也沒有去行善,但由於動機不同,「吃飯」的結果就有三種差別。所以,動機至關重要。

如前所講,若目的是爲了健康長壽等等,就是不善的動機。因爲動機是不善的,所以在此前提下所做的一切,無論是打坐、念經,都是世間法,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巴楚仁波切講過,在不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即使閉關九年,斷絕與任何人的來往而修大圓滿,連解脫的種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脫的種子,那更談不上成就了。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就是這麽可怕──即使修大圓滿法都不能播下解脫的種子,修其他的法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千萬不能輕視對動機的選擇。

凡是爲獲得這一世的幸福,或者爲遣除這一生的痛苦而修法,這樣的動機都是不善的。雖然這樣的行善比不信佛、不行善好得多,但卻與解脫毫無關係。故而,對於希求解脫的修行人而言,絕不能有這樣的目的。經書裡講過,這種動機是需要斷除的。所以,我們在每次行善的時候,首先要觀察自己的動機。比如,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念頭,我要去磕頭(或我要去放生),這時就要問一問自己,我爲什麽要磕頭(放生)呢?如果發現自己的動機是錯誤的,就必須及時糾正。

2)無記的動機。無記是指沒有善惡的記錄,既非善,亦非惡。例如,一個人去放生,邀請他的朋友同往。他的朋友並不了解放生的功德利益,只是應邀同去放生,心裡沒有任何目的。放生結束後,受邀同去者的所做之業就稱爲無記。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他不是同樣也解救了生命,爲何是無記呢?那是因爲,他雖然與大家在行爲上毫無二致,但是他的內心卻沒有這種概念,所以,他的所做就是無記的。在世間,也有類似這樣的概念。例如,若故意殺人,就犯了重罪;但若是無意中殺了人,其所犯之罪就沒有那麽嚴重。在這一點上,世間法與佛法是一致的。

經書上講,如果我們發現自己的動機是無記的,就需要改善,而不是斷除它。因爲無記與善比較接近,而不善與善卻有著天壤之別,所以前者可以改善,後者只能斷除。平時我們在修行、打坐之前,一定要認真觀察,如果發現動機是無記的,就必須改善它。因爲在此前提下所作的一切,都不能成爲解脫法,與解脫毫無關係。以無記動機所造的善業雖然有些世間善報,但卻很微弱。

3)善的動機。這是三種動機中最上乘的。但是,善的動機又可分爲低、中、高三種層次: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第一是下士道,這種動機是三種善的動機中層次最低的。具有這種動機的人不是考慮解脫,而僅僅是爲了下一世不墮地獄、餓鬼、旁生道,希望得到人、天的果報,爲了來世能得到健康、長壽,獲得擁有地位、財産、名譽的人身而去行善。這雖然是善,但仍與解脫沒有關係,所以是最低層次的。

有人會想不明白,前面講追求健康、長壽的動機是不善的,而現在又講這是善的,其原因何在呢?因爲,前面的動機根本沒有考慮後世,所有的目的都是爲了今世,所以叫不善。而作爲下士道發心的人,雖然沒有追求解脫,但是也沒有顧及現世,而是希求下一世的世間圓滿,所以叫善。

但對希求解脫的人而言,也不能以此動機來行善。現在很多居士每天都在念佛、燒香、拜佛……請你們捫心自問,自己的目的究竟爲何?是否是爲這一世的健康、長壽?抑或是爲下一世的健康、長壽、不墮地獄?如果是這樣,則一切所作永遠跟解脫無關。在這樣的基礎上修行,即或修一百年、一千年、甚至一萬年,也絕不可能解脫。因爲這些善業都不是解脫的因,此因成熟時,也不可能獲得解脫的果。以這樣的修法除了能使下一世健康、長壽、不墮地獄等等之外,沒有其他善報。

因果是有一定法則的。譬如,大米的種子長出的必然是大米,而不可能是青稞;同樣的,如果所修持的不是解脫之法,又怎能得到解脫之果呢?很多人都認爲:自己經常在念《金剛經》、《三十五佛懺悔文》、《普賢行願品》、《心經》……,就一定是學佛、修行的人。其實這是不一定的。念這些經固然很好,佛也讚歎了念誦這些經文的功德;但是,動機如何是很重要的。動機若不正,則一切都不正;動機若正,則所做一切都是正確的。

在座的各位中,有些人學佛較早,有些人近兩年才學佛。無論時間長短,我們都要回頭看一看,學佛以來,自己行善的動機是什麽?如果是前面所講的動機,雖然會有善果,但與解脫卻沒有關係。現在如果能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也有辦法將已做善業變爲解脫法。最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發起菩提心。爲什麽呢?因爲,雖然從刹那刹那生滅的角度來看,以前的所作所爲已不存在了,但是,其種子的相續卻已經留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一旦我們能生起出離心、菩提心,阿賴耶識中的相續就可以立即轉變,以前所做的善業,也能因此而成爲菩提之因。如果我們不去改善,那麽,它將永遠是世間法,永遠不能成爲解脫之因,這實在是太可惜了。

我們所講的不能以上述動機行善,並非是指佛法不能令人得到世間利益,也不是指絕對不能將佛法用於世間法。比如皈依,無論懷有何種動機,皈依後都可以避免人與非人的違緣,可以清淨許多罪業,也可以獲得健康長壽,這是皈依本身所具有的功德。又如,平時遇到痛苦或困難時,祈禱上師三寶是很正常的,是作爲學佛人所應該作的。我們並不排斥有時爲健康等而行善,也不排斥間或爲長壽、發財而做適當的法事。但是,如果將所有的修法,都用在追求世間圓滿方面,那就不對了。只有解脫,才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

第二是中士道,即小乘聲聞、緣覺的動機,亦即不是爲了追求世間圓滿,不是考慮健康、長壽等而修行。因爲這種發心的人,對世間圓滿以及自身五蘊(肉身等)懷有恐慌厭離之心,極其渴望能早日擺脫五蘊的束縛。所以,他的行善修法不是爲了追求世間圓滿。但是,他也從未考慮過衆生的解脫。那麽,阿羅漢是否沒有慈悲心呢?不是,他也有慈悲心,也認爲衆生非常可憐,但因其慈悲心深度不夠,所以沒有勇氣度衆生,只想解決自己的生、老、病、死。他們不願發菩提心,爲衆生而修法。故而,這種動機是中等的。以這種修法除了能使自己獲得解脫之外,無法獲得其他的果報。

或許有人會認爲:我是學大乘的、學淨土的、學禪宗的、學密乘的,不是小乘修行人,小乘的法沒有什麽可修的,大乘的法才殊勝,密乘的法才了不起,並因此而沾沾自喜。但是,請大家仔細地觀察一下自己的發心,也許我們會自慚形穢地發現,自己連小乘的修行人都不如。

佛教的一切分支都歸納於大乘和小乘當中,沒有其他的第三乘。要作小乘的修行人,第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有堅定不移的出離心,非常討厭世間圓滿,並不遺餘力地希求解脫,我們做到了嗎?如果沒有,就算不上是小乘的修行人。而大乘的修行人,又必須具備百折不撓的菩提心,能夠無自私、無條件地付出,我們能作到嗎?如果不能,則也算不上是大乘的修行人。

如果我們既不是大乘也不是小乘的修行人,那麽,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我們就根本不是佛教的修行人。那麽,我們是什麽呢?只是信仰佛教,信仰釋迦牟尼佛,平時念念咒、做做善事,比不信佛的人略勝一籌的人而已。雖然我們聽了很多法,灌了很多頂,拜見了很多高僧大德,卻與解脫了無關係。當我們反觀自省時,如果發現自己竟然不是佛教修行人,那是非常可怕的。

今天所講的三個要點(或三個殊勝),很多人以前也聽聞過,但僅僅聽聞是不夠的,關鍵在於能否做到。若不能做到,我想沒有必要聽更多的法,先把聽到的法落實到行爲上,做到一個,再聽下一個。就像在走路時,如果能先看清眼前的十幾米路,就可以穩穩當當地往前行進。如果始終寸步未行,那麽,即使前面一百公里、一千公里的路況你都能了然於心,那也無濟於事的。

所以,要做一名真正的學佛人沒有那麽容易,但大家也不用因此而灰心失望,認為出離心、菩提心,是否只有神仙或天堂裡的帝釋、梵天才能做到呢?事實並非如此。人就能夠發起出離心、菩提心,而且是像我們這些末法時代的凡夫俗子所能夠做到的。如果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佛或者登地菩薩的專利,凡夫根本無法辦到,那麽,即使知道自己不是修行人,也無濟於事。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些發心都是普通人能力所及的。所以,我們既不用太氣餒,也不能太傲慢,而是要如實地衡量自己,對自己有一個正確評價,並時刻激勵自己:「我必須努力改善、不斷進步,決不再做名義上的修行人!」當我們知道自己什麽也不是,並有了壓力之後,才會努力去改善。只有踏踏實實地付諸行動,我們才會成功。

不重視這些問題,是會錯走路頭的。我想,有些人根本沒有必要去聽大圓滿等高深之法。聽聞這些法是否沒有利益呢?不是,這樣做也可以在心田播下一些好的種子,也有聞法的功德,但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好處。所以我認爲,在基礎不具備的情況下,倉促地去聽這些法,並沒有很大意義。當務之急,是調整動機。

當然,是否具有出離心、菩提心,只有自己心裡明白。除非有他心通,否則,其他人即使通過算命、打卦,也是不可能了解的。所以,我們必須成爲在監督自己方面不講情面的糾察員。

第三是上士道,也就是大乘菩薩的發心,這是善的動機中難度最高的。以我的一己之見來看,能走上上士道的人很少很少。凡夫從無始至今,都是對自己珍愛有加,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爲自己打算,很少考慮別人。即使考慮,也是有條件的,從不會無條件地爲他人著想。所以,想成就世間的事業並不是很難,而要生起無僞的菩提心,卻並非易事。可是,一旦缺少這些基礎,一切修行都不能成功。因此,無論發菩提心如何艱難,我們也要向這個方面努力,要挑戰自我,挑戰自私心,堅持不懈地與它作戰。如果肯下功夫,最終我們必定是會勝利的。

以前因缺乏智慧,所有人都毫不顧忌地愛自己,爲自己打算。但是,我們的自私心不但沒有理由、沒有根據,並且是我們獲得最終安樂的大敵。關於這點,在我們以前所學的世間文化裡從沒有提及,雖然有些人說過一些類似的話,但深度卻遠遠不夠。只有佛將這些真理告訴了我們,在依靠佛陀教言進行觀察抉擇之後,我們就會明白,以前爲了自己所作的一切是何等的錯誤!從而就能發起菩提心。

什麽是菩提心呢?所謂菩提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要有決定度化衆生的慈悲心。或許現在我們沒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如果不修行,就永遠都沒有能力。若肯努力修行,雖然目前能力不足,也無需爲此擔憂。釋迦牟尼佛也是從凡夫開始學道,從而獲得成就的,並不是先天的佛。密勒日巴傳記裡也有記載,他的弟子曾說道:「您肯定是金剛手或某尊佛的化身。」密勒日巴當場就批評道:「你們這樣講,雖然是對我的恭敬,卻是對法的極端誹謗。因爲你們不相信佛法能將一個普通人,轉變成一個像我這樣的人。」所以,有無能力不是問題,關鍵在於「現在去做」。

當然,偶爾生起一個「我要度衆生」的念頭並不是很難。在沒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無憂之時,也許會有這種想法。但是,在面臨生死存亡之際,譬如要選擇自己與他人二者之中必死其一時,雖然我們羞於情面,不便說「要他死」,但肯定會說「我不要死」,這就是菩提心不夠的標誌。

第二、要有爲度化衆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因爲只有成佛,才是度化衆生最究竟的手段。雖然度化衆生需要各種各樣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並不是指僅僅給予他人一定的錢財、名譽、地位,如開辦慈善機構,讓窮人吃飽穿暖、沒有病痛等等。而是爲人們傳法,令其明白道理,這是真實利益衆生的唯一方法。

其實,在發菩提心以後,作爲大乘菩薩,除了那些眼下雖有利益、卻後患不絕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衆生的事,無論大小鉅細、無論採用何種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這是佛陀的勸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於小乘戒律之處。在小乘戒律裡,能做的事與不能作的事劃分得十分細微,永無開許之時。但對大乘菩薩而言,只要沒有自私心,在能夠利益衆生,且不會産生不良後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無顧忌地去做。大乘菩薩戒正是以此深遠的眼光、廣闊的胸懷來制定的。

但是,大乘菩薩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來度化衆生,而是通過弘揚佛法,讓每個衆生明白如何去選擇正確的道路。因爲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們知道這條路是最安全的,就會做出明智的選擇,從而主動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該是被動的,勉強的行善因爲只是行於外表,而不是發自內心,實際上就不是善。所以,讓每個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見解與行爲至關重要。

對於其他衆生,則可以採用其他相應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時,就應該爲所放生命念誦佛的聖號和咒語。因爲,如果爲其講法,牠們也無法明白,但我們相信,爲其念誦經咒肯定可以在牠們的心田裡播下解脫的種子,這些種子會很快成熟。到那時,牠們便會明白這條路該怎樣走,而且會主動地去走。對於動物,我們只能用這種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爲人講法極其重要。

巴楚仁波切在《現觀莊嚴論》的解釋裡,講了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他說:成佛不是大乘菩薩的目標。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標的話,那麽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沒有目標呢?

此話的真實意趣是,如果僅僅因爲佛非常偉大,遠離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而發願成佛,就沒有考慮衆生的解脫,所以不是大乘法。這句話揭示出,如果不考慮衆生的解脫,即使爲發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作爲五部大論之一的《現觀莊嚴論》,不是淺顯的論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訣竅。很多高僧大德的「訣竅」,都是從五部大論等衆多經論中提煉出來的。以上觀點,也是巴楚仁波切從中歸納出的一個重要開示,大家一定要重視。

綜上所述,發菩提心的第一個條件,是發願度衆生;第二個條件,是要有爲度化衆生而發誓成佛的決心。

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請回頭看一看,自己在學佛後的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中,所做所爲是不是根本不考慮自身的解脫,而只關心如何利益衆生?有沒有這樣的想法?如果從來都沒有想過,相應的行動就更不要說了,那麽,我們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誦《受菩薩戒的儀軌》,如果沒有「我要爲度化衆生而成佛」的決心,儀軌念得再多、再動聽,對我們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僅是形式而已,這是很可怕的。

如果至今還沒有生起菩提心,就應當勵力生起,其具體的方法,在《普賢上師言教》裡有比較詳盡的說明。《普賢上師言教筆記》中還有更廣的一些修法,在《五加行開示錄》中,已經收集了這些修法的詳細內容,此處不再重複。開示不是論典,一看就能夠領會,在領會之後若肯實修,就能夠生起無僞的菩提心。

衆所周知,一位體育運動員經過訓練所獲得的成績,是未經鍛鍊的人所無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們經過鍛鍊,也同樣可以做到。能否具備菩提心,是與鍛鍊與否密切相關的,而不是不可改變的。我們如果不從現在開始鍛鍊發菩提心,將永遠是自私自利的人,永遠不能成爲大乘修行人。如果鍛鍊一段時間(三個月、半年或一年),多少會修出些菩提心來。發菩提心不僅要靠鍛鍊,還需其他助緣,如聽聞菩提心的功德、聞思相關的大乘經典、盡量地積累資糧等等,當然,最關鍵的還是修四無量心──慈悲喜捨。若能這樣,發菩提心也不是很難。對於不修行的人來說,發菩提心很難,但對修行精進的人而言,這也並非難事,學佛的人必須要過這一關。

正如以前所講的譬喻一樣,古代的城市都有城牆圍繞,假如城牆只有一個城門,那麽,所有進城的人都必須通過此門,才可以到達城內的任何一戶人家,否則一家也去不了。同樣,如果沒有過出離心和菩提心這一關,我們就沒有選擇的餘地,就無法修習真正的大圓滿、大手印、時輪金剛等法;如果過了這一關,修淨土、禪宗、中觀、大手印或大圓滿,便可由我們任意挑選。

在家居士修出離心,與上班工作並沒有任何衝突。一個現代人所要養活的家口,頂多只有七八個。而在佛住世的時候,即使日理萬機的印度國王,也可以在佛陀的適當安排下,使管理國家與修學大乘佛法齊頭並進。同樣,在我們生起出離心與菩提心後,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處理家務、放棄世俗的一切,只要對世間沒有貪執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間工作的同時進行修行。生起出離心和菩提心,不但與平時的工作沒有衝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問題,或者與他人發生利害衝突的關鍵時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會處理得更加完美。

當然,對於那些雖然相信因果輪迴,但僅僅是爲了得到一些世間圓滿而作善事,卻不願意修解脫道的人而言,是不需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然而,對於修解脫道、修菩薩道的修行人而言,發菩提心是必須特別強調的首要問題。

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因爲菩提心本身,已經包含了積累資糧、懺悔清淨罪業等等不可思議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開啓大乘佛法門扉不可或缺的「萬能」鑰匙。

菩提心可分爲兩種: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前面所講是世俗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是證悟空性的智慧。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已經涵蓋了所有的大乘佛法,是大乘佛教的精髓。所以,沒有菩提心,就沒有辦法修行大乘佛法,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菩薩真正的菩提心,是指毫無自私地奉獻、毫無條件地付出。尤其在遇到困難、艱辛之時,能保持這種精神是極難的。平時我們在順意安適之時,於修法打坐之中,偶爾生起「我爲度化一切衆生而發誓成佛,爲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打坐、修行」的念頭也許不是很難,但這種菩提心是不穩定的。惟有反反覆覆地修煉,才會生起真實、穩固的菩提心。

只有依靠菩提心,才有希望走上大乘佛法的解脫道,這是真正的依處。無論是誰,都應該有一個依處。那麽,我們應該把什麽作爲自己的依處呢?每個人都知道,以金錢、名譽和地位爲依處是靠不住的。親人、朋友、同事可以作爲依處嗎?親眷好友可以幫我們解決一些現世的生活問題,但是,在了脫生死的難題上,他們卻無能爲力。佛經裡將此譬喻爲:兩個不懂水性的人同時溺水,是誰也救不了誰的。同樣,親友和自己同是凡夫,同在生死輪迴中流轉,他們連自己都不能自救,又如何能拯救我們呢?所以,把他們作爲依處也是靠不住的。那麽,以一些社會團體等爲依處,是否靠得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在解決生老病死、從輪迴獲得解脫的問題上,誰也幫不了我們。唯一值得我們依靠的就是解脫道,特別是菩提心。

即使我們現在活得很開心,但這種快樂是不可能持續到永遠的,我們將來肯定會面臨很多苦難。有的人因爲現在沒有明顯痛苦,就不爲來世作準備,卻因爲擔心將來會過苦日子,而處心積慮地去拼命掙錢,甚至不考慮因果,這是很愚昧的。他們未曾想過,畢竟我們已投生到人間,日子就算過得再苦,與三惡道的苦仍有天壤之別。但下一世我們會投生何處,是否還能像現在這樣獲得人身,這是很難保證的。所以,我們必須要爲下一世做好充分的準備,這才是明智的選擇。所謂充分的準備是什麽呢?既不是發財,也不是求名,而是要修法。雖然小乘的法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但解決不了衆生的問題。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唯有菩提心才能救渡自他。

在以前的所有開示裡,我都沒有特別強調大圓滿等密法。現在我本人,也沒有奢求證悟大圓滿。爲什麽呢?是不是大圓滿不殊勝呢?絕對不是。大圓滿、大中觀等密法是非常殊勝的,但我的根基還不夠,出離心、菩提心等基礎還沒有打好。這就好比一個人要畫壁畫,如果牆壁都沒有,又畫什麽壁畫呢?所以,首先要把牆壁砌好,然後才能於其上作畫,目前我的狀況就是如此。所以,雖然大圓滿、氣脈明點等修法,是我所欠缺和必須的,但我現在只能處於希求、嚮往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階段,暫時不去追求、嚮往大圓滿等密法,因爲即使嚮往,也是無濟於事的。現在我唯一的希望,就是將基礎打牢。而基礎的修法只有兩個,一是出離心,二是菩提心。外加行、內加行的很多修法,都是圍繞這兩個修法而展開,都是爲達到這兩個目的而進行的。

我當前的境界就是這樣,不知道你們的境界如何?你們在追求的目標是什麽?這些只有你們自己才了解。我想,作爲一名佛教徒,尤其是聽聞過許多大乘佛法的佛教徒,其目標決不應該是金錢,決不應該是現世生活中所謂的圓滿。在座的很多人或許都是像我這樣離大圓滿等高深密法尚有一定距離的人,這種人應該從基礎的出離心和菩提心開始。

出離心要從人身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這四個外加行修起。外四加行修好以後,出離心自然而然就會有了。而世俗菩提心包含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願菩提心的修法就是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修法爲門徑,以此修法即可産生慈悲心。一旦生起慈悲心,離菩提心也就只有咫尺之遙了。唯有像這樣一步一步地走,我們才會有希望。

所有修行人都應該自我審視,問問自己究竟在希求什麽,樹立了怎樣的目標?如果發現目標不正確,就等於發現了自己最大的不足。那麽,我現在就只能算是一個尚未入門的人,如果再不努力,就永遠只能是個凡夫。如果現在肯踏實地去做,則每個人都能生起無僞的菩提心。因爲,釋迦牟尼佛所傳的菩提心修法,主要就是針對像我們這樣沒有入門、沒有發菩提心的人而言的。

以前所講的一系列開示,幾乎都是關於出離心和菩提心的,雖然我也會講五部大論或密宗的修法,但目前這些法對在座的許多人而言,並沒有太大的作用。就像廚師應該做食客能夠消化的飯菜一樣,假如廚師做了很多,食客的腸胃卻不能消受,又爲什麽要做這麽多呢?我之所以現在不太願意講許多高深的法,也就是基於這個理由。

但爲什麽我要反覆強調這些基礎修法呢?因爲這樣反覆,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視這些基礎。如果我只是輕描淡寫地隨口帶過,你們就不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印象。或許有人已經因爲我的嘮叨而厭煩了,但無論如何,出離心和菩提心始終都是貫穿於整個修行的中心要點。

有些人將這些基礎修法棄置不顧,在不知道何爲灌頂,不知道灌頂後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的情況下,不辭辛勞地奔波於藏漢兩地,到處去接受灌頂。但這樣的結果,卻與解脫道沒有多少關係。所以,希望在座的每個人,應該以出離心、菩提心爲目標,嚴格要求自己。在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修出來之前,不要修任何密法,只需堅持不懈地在這兩個修法上下功夫。只有過了這兩關以後,才能考慮大中觀、時輪金剛、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妙法。在藏密裡,殊勝的法多如牛毛,應有盡有,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是沒有資格修這些法的。總之,目前對我們而言,唯一最關鍵的、最重要的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2、無 緣 殊 勝

所謂無緣,就是空性之義。你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也許還沒有證悟空性,即便如此,也不用著急,只要能修起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也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是,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妄想證悟有如蒸沙成飯。就像在春天播種,就很容易長出莊稼;而在冬天撒種,則因爲機緣不成熟,再努力也是徒勞無功一樣。在所有的條件成熟以後,一切願望都會瓜熟蒂落的。

佛經對無緣殊勝的要求是,在不離空性境界的同時,去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例如,放生的時候,應了知放生者(自己)、所放生命和放生行爲都是無有自性、如夢如幻的,亦即做到三輪清淨(或稱三輪體空),這就是無緣殊勝。

在沒有證悟空性時,真正的「無緣」是無法達到的。這時,我們可以按「相似的無緣」來行持,它比較接近無緣,但卻不是真實的無緣。比如,我們將中觀的思維方法學好後,就能深刻體會到,一切法都是顯而無自性,是如夢如幻的。但這只是字面上的了解,並非真實的證悟。仍以放生爲例,最好在放生的同時,至少也應在放生完畢迴向的時候,以中觀理論來抉擇三輪的無實空性,這樣的抉擇就叫「相似的三輪體空」。這雖然不是真實的三輪體空,但已經比較接近於真實,可以作爲初期的三輪體空來行持。

以上講了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真實的無緣是指登地的菩薩在證悟空性後,於不離空性境界的狀態下,行持六度萬行。因爲菩薩已經證悟了一切現象都如夢如幻,故而沒有任何執著。但是,沒有證悟的人最多只能做到相似的三輪體空。如果不懂中觀,那麽就連相似的三輪體空也無法做到。如果相似的無緣與真實的無緣都做不到,「無緣」之說又從何談起呢?

針對這種人,佛陀也爲他們指明了一條路:佛經中講,在行善時,雖然不能做到「無緣」,但也要認認真真、一心一意地去做。所謂的「一心一意」,是指在行善時,不但身體要認真去做,內心也要如理如法地發心、迴向,認真謹慎地觀想、作意,這可以算是「無緣」的最低限度。如果身體在行善,心裡卻在胡思亂想,就只是表面上的善事,作表面善事是勞而無功的。所以,大家應當對此加以重視。

如果要解脫,必須證悟空性,無論困難有多大,都一定要知難而上,這是最後衝刺的一關。早期要過的關是出離心和菩提心,在出離心和菩提心完全具足以後,還要過證悟空性這一關。即使已經圓滿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如果沒有證悟空性,離解脫就還有一定的距離,所以,我們最終必須證悟空性。

在沒有證悟之前的「無緣殊勝」,就是在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上,認認真真、心不散亂、如理如法地去行持。雖然現在做到無緣殊勝有一定的難度,但如果具備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證悟空性也是指日可待的,因爲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是互相觀待的。也就是說,如果證悟了空性,出離心和菩提心就能自然而然地生起;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證悟空性的智慧也就唾手可得了。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8 上午 07:05:32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4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3、迴 向 殊 勝

迴向的含義是什麽呢?譬如,有十個人,其中只有一人有食物,而其他九人都沒有,現有的食物本來可以被擁有者獨享,但是他卻捨不得,而願與其他九個人共同分享。迴向的含義也與此類似。人們在行善時所造的善根,能夠獲得善報,但大乘的修行人卻不願獨自享受此善果,而是將它分給普天下所有的衆生,這就是迴向的內涵。

迴向有兩種,一種是有毒的迴向,一種是無毒的迴向。所謂「有毒的迴向」,就是有執著的迴向。《般若波羅蜜多經》裡講過,凡是有執著的善根,就像有毒的食品。有毒的食物,在吃的時候也許還會感覺味道鮮美可口,但當毒發之時,就會痛苦異常;同樣的,有執著的、非三輪體空的善根,雖然也會帶來一些暫時性的善報,但因其是有漏之法,所以非但不能究竟脫離輪迴的痛苦,反而會引發衆多苦受。

無毒的迴向是指無執著的迴向、無緣的迴向,亦即在證悟空性的境界中迴向。無毒的迴向又分爲兩種:一是真實的無毒迴向,二是相似的無毒迴向。所謂「真實的無毒迴向」,是指登地以上的菩薩在無緣禪定中的迴向,這是薄地凡夫所無法做到的。我們現在只能做相似的無毒迴向,這種迴向不是指以中觀的邏輯來抉擇一切法是空性,而是按照《三十五佛懺悔文》裡所講的方法進行觀想:所有十方三世的佛菩薩如何迴向其善根,我也如是迴向我的善根,這樣真心誠意地迴向,就是相似的無毒迴向。

很多經書上說過,這雖然不是真實的無毒迴向,卻可以代替無毒迴向。例如,在放生過程中所造的善業,該如何迴向呢?我們應一心一意地想:過去的佛、現在的佛、未來的佛如何迴向他們的善業,我也如此迴向我的善業,這就是無毒的迴向。當然,我們也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因爲其中包含了很多殊勝的迴向。如果不會念或沒有時間念全文,就可以念誦從「文殊師利勇猛智」至「爲得普賢殊勝行」的八句兩個偈頌。龍樹菩薩說過:這八句兩偈是整個《普賢行願品》的精華。所以,僅念這八句就等於念誦了全部的《普賢行願品》。這種迴向不但簡單易行,同時又是相似的、清淨的無毒迴向。

做了善事以後,一定要如理迴向。因爲善業在沒有成熟前,是有可能遭到損壞的。何種情況會毀壞善業呢?

第一、生起瞋心。在大乘佛教裡,所有煩惱中最嚴重的就是瞋恨心。生起嚴重的瞋心,立即就可以毀壞一百個大劫所積累的善業;

第二、自詡功德。例如,某人在念了一億文殊心咒以後,故意在他人面前賣弄自己的功德,炫耀自己的修行,夸夸其談地宣傳自己如何了不起,這樣也會毀壞自己的善業;

第三、於善生悔。例如,某人如理如法地放了生,可是,過了一段時間後,就生起後悔心:「我當時的放生是在浪費錢財,是不應該做的。」像這樣的後悔,就會立即毀壞以前所做的一切放生善業;

第四、顛倒迴向。例如,某人在行善之後,如果這樣迴向:「祝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成爲一個很有實力的人,從而消滅我的怨敵某某人。」這就是顛倒迴向。凡是以貪瞋癡爲根本的迴向,都叫顛倒迴向。這樣迴向以後,雖然有可能成熟其所發的惡願,但在此果成熟以後,就再也不會産生其他的善報。

如果我們不及時如法地迴向,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即使再多、再殊勝的善根,都會被毀於一旦。在這些毀壞善業的因素當中,最容易出現的是瞋恨心,它能毀壞無以計數的善業,對凡夫而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行善之後必須立刻迴向。

如理迴向之後,善業是否便不會被毀壞呢?如法的迴向,特別是在爲菩提而迴向之後,在一般情況下,善根是不會被毀壞的。這就像在電腦中存檔一樣,在文檔保存好以後,通常是不會丟失的。

此外,迴向應當與發心相應。我們的發心如果是爲一切衆生而行善,最後也要爲一切衆生而迴向。前後不應該是矛盾的,如果發的是菩提心,迴向卻是爲自己就不合理。按照大乘佛教的思想,我們既不能爲這一世的圓滿──自己的健康、長壽、發財而迴向;也不能爲了獲得聲聞、緣覺的果位而迴向;而是要爲證得菩提、獲得佛陀的果位而迴向,這是最殊勝的迴向。這樣迴向後,善根生生世世也不會窮盡,其善果雖然一次又一次地成熟,卻永無完結之時。因爲善根已經迴向了菩提,所以在未證得菩提之前,它們是不會消失的。

迴向和發願有何差別呢?在行善(如放生)時,造了善業,以此善業爲前提,於行善後所發之願,即是迴向。平時,不以所造善業爲依託的發願,即是普通的發願。如看到佛像、佛塔時,於其前發願「祝願我生生世世……」,這就不是迴向而是發願。迴向和發願的差別在於有無行善,有無所迴向的善業。

在此,還有一些需要強調、值得注意的事項:

第一、作爲一位大乘修行人,無論在發願或迴向時,首先應當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爲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不傷害任何一個有情的性命,即使衆生的一根毫毛也決不損壞。」當然,因爲誓言一定要做到,如果這種發誓暫時無法完全做到的話,做爲大乘佛子,最低限度也要這樣發誓:「祝願我在從今乃至菩提間的生生世世中,即使爲了自己的身體乃至生命,也決不故意傷害衆生的生命。」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欲修學大乘佛法根本就免談。不僅如此,我們還應當讓自己盡早發起並實現前一種無上、偉大的誓願,將其作爲目前的修行目標與奮鬥方向。

第二、佛經中記載:每當我們迴向時,無論所做善業是大、是小,決不能發「祝願我依靠此善根,從而獲得轉輪王的果位或者健康、長壽……」等人天、聲聞乘之願;而是應該發願:「願我依靠此善根,能夠生生世世成爲衆生的怙主(怙主指救渡衆生的人),成爲度化衆生的人。」這樣專心致志地發願迴向,就是大乘菩薩的迴向。

有關迴向的譬喻,是一個人捨不得將食物獨自享用,而將它與衆人分享。那麽,在迴向之後,自己的善業是否也隨之而減少了呢?就如某人以十元錢來用於十人共分,此人只能得一元錢一樣。但是,善根卻不是這樣的,越是迴向給衆生,善根就越增長;越是捨不得迴向,善根就有可能越減少。善根在此方面的特點,是與世俗事物恰好相反的。所以,千萬不要忘記迴向。

迴向時,如果想簡單,就可以念誦《普賢行願品》中的那八句二偈;如果想廣繁,也可以選擇其他較長的迴向文。如《入菩薩行論》的最後一品是迴向品,其中的內容都是大乘菩薩的迴向,念誦這一品的頌詞也很殊勝。

但值得注意的是,發願文、迴向文有無加持力,與其作者有極大關係。像我們這樣的凡夫能否寫迴向文呢?如果自己發心清淨,此清淨心可能有一些能力,但是,我們寫的迴向文本身卻沒有任何加持,即使念上一千遍、一萬遍,也沒有任何作用。所以,迴向文的作者最好是登地菩薩,至少也應該是加行道高層次的證悟者,只有他們的語言才會有加持力,平時我們也應念誦這種迴向發願文。

無垢光尊者講過,所有的善業,無論大小,都不能離開這三個框架,都要框於此三殊勝中間。如果不離開三殊勝,則所做的一切善業皆爲解脫道;如果離開這三種殊勝,即使表面上再偉大、再深廣,也不是解脫道。所以,這三個殊勝非常重要。

對我們多數人而言,雖然目前很難做到無緣殊勝,但也可以暫時以相似的無緣殊勝來代替。如果想真正做到發心與迴向殊勝,肯定也要以一定的修行爲基礎。正如體育運動員爲了取得異於常人的成績,就要提前鍛鍊一樣,要發如此偉大的誓願,肯定是要提前修行的。沒有修行,就不可能發此大願。希望每一個修行人都能重視、實踐這三個殊勝,尤其是出離心和菩提心,至於其他的修法,在基礎穩固了以後再修也不遲。

 

文殊師利勇猛智  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  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  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  為得普賢殊勝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

 

發心無緣迴向三殊勝  一次眾生獲得勝福德

相續生起能夠得佛果  祝願成就佛喜此善道

─《極樂願文大疏》─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8 上午 07:05:50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5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如何自受菩薩戒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傳講

今天簡單地談談自己受菩薩戒的方法──就是在沒有傳戒上師的情況下,自己如何受菩薩戒。去年已經講過菩提心和四無量心的修法,但如何受菩薩戒並沒有講過,現在就來談談這個題目。

一、受菩薩戒的必經次第

目前在漢地有「三壇大戒」之說,其中就包括了菩薩戒的傳授。同樣,在藏地也有受菩薩戒的儀軌,我們每天在講課或放生時念誦的受菩薩戒儀軌就是其一。

但只念儀軌是否就可以得到菩薩戒呢?這是相當困難的!因為在受菩薩戒以前,必須要先修菩提心,也就是在加行修法中講過的菩提心修法。在沒有菩提心的基礎上念誦受菩薩戒的儀軌,是不能真正得到菩薩戒的。如同在沒有出離心的基礎上受居士戒,也不能得到真正的別解脫戒一樣,能得到的只是一個戒體,而這個戒體與外道的戒體別無二致,它並不是佛教所特有的別解脫戒。也就是說,必須具備了出離心,才能得到佛教所特有的別解脫戒。再說,如果受居士戒時,沒有斷除殺、盜、淫、妄的決心,只是徒具形式地念了儀軌,則連與外道相同的戒體都無法得到,更遑論得到佛教的別解脫戒了。同理,要得到完整的菩薩戒,就必須要有菩提心。

如果沒有得受完整的菩薩戒,是否能接受密乘戒呢?往昔許多藏地的高僧大德對此皆持否定的看法。所以,三戒──別解脫戒、菩薩戒、密乘戒中,前前皆是後後的基礎,沒有前面的基礎,就無法得到後面的戒體。菩薩戒對大乘佛教而言,不論顯密,都自有其重要性。但要得到菩薩戒,就要能生起真正的菩提心;要能生起菩提心,就必須先修四無量心,不然菩提心也很難生起。這兩個修法我們曾經都講過,今天就不再重複。

如果已經有了菩提心,為何還要受菩薩戒呢?其原因是:如果不受菩薩戒的話,菩提心就無法變成戒體;如果不是戒體,菩提心就只是一個發心而已,談不上是大乘的菩薩戒,所以,僅有菩提心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儀軌受戒,才能得到真正的菩薩戒。

反之,要是沒有菩提心作基礎,就算重複念誦受菩薩戒儀軌成千上萬遍,也無法得到真正的戒體。在我們佛學院聽課時,都要先念受菩薩戒的儀軌。凡是大乘佛法的儀軌或修法前面,都有或長或短的發菩提心與受菩薩戒的偈子,但如果只是嘴上念,而沒有生起菩提心,就得不到戒體,所以,戒體是很有講究的。

就菩薩戒而言,首先是通過四無量心的修法生起世俗菩提心,再通過受菩薩戒的儀軌得到戒體。受戒時如果有上師在場當然最圓滿,即使沒有的話,也可以憑自己的觀想與發心自受菩薩戒,如此即可得到完整的大乘戒體。但小乘所有的戒律,不論是居士戒或出家戒,都必須由善知識授予,佛像或經書都不足以勝任。

平時我們往往自以為:念念儀軌就有了菩薩戒;或是參加一個儀式隆重的受戒法會,如在漢地有的「三壇大戒」,就深信能得到菩薩戒。其實這很難說,因為是否有菩薩戒,與菩提心具備與否有很大關係。如果有菩提心,就要讓菩提心變成戒體;要變成戒體,就必須通過釋迦牟尼佛和菩薩所制定的特殊儀軌;一旦成了戒體,我們就正式步入了大乘解脫道,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小乘的別解脫戒也有先後的次序,如果沒有出離心在先,而且內心深處也沒有斷除殺、盜、淫、妄的決心,如此受戒也不可能有什麼結果。大乘菩薩戒也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先進行菩提心修法的鍛鍊。當無造作的世俗菩提心生起後,再去受菩薩戒,否則,如果在此以前受戒,就不會有任何結果。

雖然我們自以為是具有菩薩戒的大乘修行人,但沒有菩提心是絕不會有菩薩戒的,所以,請大家捫心自問,自己是否具備菩提心,在這一點上的次第絕不能錯亂。

下面簡單談談受菩薩戒的方法。巴珠仁波切所造的受菩薩戒儀軌廣為寧瑪巴修行人所用,我們平時念的儀軌,就是其中較為關鍵的一部分。其他的教派,如格魯巴傳承也有受菩薩戒的儀軌,但它們基本上是一樣的。

二、預備工作

首先,要選擇該受幾條戒律。就像受居士戒時,要選擇受五條戒還是只受其中的兩三條戒一樣,受菩薩戒也有三種選擇。上等根基的人可受比較廣的二十條;中等根基的人受四條戒,但每一條又可分為二支,所以總共是八條戒;下等根基的人可以只受一條。這條戒是釋迦牟尼佛為一位國王而特別宣說的,但並不是受這條戒的人都必須是國王,佛陀當時只是考慮到國王公務繁忙、時間有限的情況而制定了這條戒,所以,在時間、能力等不允許的條件下,每個人都可以受持這條戒。這條戒並不涉及行菩提心,只是一個願菩提心。戒條的要求,就是在內心深處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決心──從現在起為了度化一切眾生而誓願成佛!有了這個決心,就是最簡單、最起碼的一條戒,再加上發誓縱遇命難也不捨棄度眾生的決心,這個決心就是願菩提心的戒體。

發心與戒體該如何區別呢?前者──為了度化眾生而誓願成佛是發心;後者──發誓絕不捨棄度眾生的決心是戒體。如果無法受八條或二十條的戒,則只受願菩提心的戒也可以,但這是最下等的受戒。如果能生起菩提心,則八條戒或二十條戒在意義上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有的只是數量上的差別而已。作為一個大乘的修行人,要守持八條或二十條戒應該不是很難,所以,我們最好不要只受一條戒。至於究竟受八條戒還是二十條戒,則可由個人選擇。

三、正式受菩薩戒

(一)修七支供

一旦完成了前期的預備工作,並確定好所受的戒條內容,就可以正式受戒。

此時如能在善知識前受戒是最圓滿的,如果實在沒有大乘善知識,則通過自己的觀想受菩薩戒也是可以的。具體方法是:在自己前面的空中,觀想諸佛菩薩及善知識,至於分佈方式,則可按照五加行中的皈依境來觀想,因為在皈依境中,就包括了十方諸佛菩薩以及金剛上師。在非常清楚地如此觀想之後,又該在觀想的佛菩薩前做什麼呢?首先作七支供,因為,要使自己心中能生起菩提心的話,就需要有因緣,這個因緣就是積累資糧。

以前阿底峽尊者進藏傳菩薩戒時,當地的高僧大德每人手中只拿著一條小小的哈達去受戒,阿底峽尊者就說:「你們的供品太微薄了,這樣是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的!」這句話就說明,如果沒有積累資糧,菩提心就無法生起。

如何才能積累資糧呢?是否要發了大財才能積累資糧呢?不是。其實,最好的積累資糧的方法,就是供曼茶羅和七支供,因此,在接受菩薩戒前,先要積累資糧,而此處所講的,主要是七支供。

在《普賢行願品》及加行儀軌中,都有不同層次的、或廣或略的七支供,如果七支供修得好的話,就可以積累廣大的資糧,所以先講講七支供的修法。

第一支是頂禮,也就是磕頭。平時頂禮時有很多不同的對境,但此處就是向諸佛菩薩及善知識頂禮。頂禮的方法以前講過,現在只簡略地說一下:頂禮時先合掌於胸口,以表示對佛菩薩的恭敬然後合掌放在頭頂髮旋兒處,表示向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身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身所造的殺盜等罪業再合掌於喉間,觀想向佛菩薩的語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口所造的妄語或惡語等口業最後合掌於心間,觀想向佛菩薩的智慧頂禮,同時清淨自己以意所造的罪業接著五體投地,觀想向佛的身、語、意、功德、事業頂禮,以清淨自己阿賴耶識中非常細微的業障。

觀想自身不僅是一個,而是變成無數個,並且不僅是自身,而是偕同天邊無際的眾生,同時以身語意向佛菩薩及善知識頂禮。在磕頭的同時,還需口中念誦對佛菩薩及善知識的讚頌詞(任何讚頌詞均可),並在心中憶念佛菩薩、善知識的功德,如此即是身口意三門一致的頂禮。能這樣完整地磕一個頭,其功德都是不可思議的。如果沒有這些觀想,只是形式上作個頂禮,就沒有太大的意義。

第二支是供養。平時供佛時,供品的多寡與質量要視個人的能力而定。當然供品越好,就越有功德,就越能積累資糧。如果沒有條件,那麼供沙石也是可以的。可是如果有能力卻不盡力供養,將最好的留給自己,次等的供養佛,這樣不僅不能積累資糧,還可能有忽略供養或是有貪著之心的過失。

平時供鮮花、水果就已經很好了,尤其是漢地有那麼好的鮮花,這在藏地根本不可能有,用這些鮮花供佛是可以積累很大資糧的。以前講加行時已經提到過五供或八供,現在就無需重複。這是第一種供品;

除了實物供品以外,還有心所觀想的供品。如果心裡能真實地觀想,則觀想的供品與實際的供品是不分軒輊的,其所能積累的資糧也是一樣的。其實,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清淨、美妙的物品,都可觀想為供品。這是第二種供品;

平時在路邊看到美麗的鮮花、清淨的水或絢麗的風景,都可以用來供佛,這是第三種供品。雖然這些東西不屬於我們,但如果我們能真心誠意地以這些來供佛,也會有同樣的功德。無論是自己親手種的或是別人種的鮮花,只要是以清淨心作供養,其積累資糧的效果都是同樣的;反之,如果心不清淨,則無論如何都不能積累資糧,所以關鍵在於心。

然而,是不是只要心清淨,供品就無所謂了呢?倒也不是。如果心清淨,供品也勝妙,這樣供養的功德就很大;要是心清淨,供品卻不是那麼好,則功德雖然還是有,但卻不如前者。所以,儘管我們修行的關鍵是在於心,可是其他事項也不能忽略。譬如,在上下班的路上,我們常可看到諸如鮮花等曼妙的物品,如果用來供佛,則每天都可以積累很多資糧,也不用等到發財了。

當然,平時修法只需作簡單的供養就足夠了,並不需要太多的供品。如果願意作,供養就是這麼簡單。

第三支是懺悔罪業。懺悔的方法就是在不離四力的基礎上,念誦金剛薩埵心咒等,除此之外,七支供中也有懺悔罪過的儀軌。此處不廣講懺悔,因為加行中講過非常廣的金剛薩埵修法,其他所有懺悔的修法幾乎都包括在金剛薩埵的修法中,所以不再多說。

第四支是隨喜。什麼是隨喜?一般居士的概念是拿點錢作功德就是隨喜,這樣雖然有隨喜的意義,但並不是隨喜的定義。真正的隨喜,是當看到別人行善或聞思修行時,不僅心中沒有嫉妒,反而生起歡喜心。也就是說,在見到他人作功德時,就如同是自己作的一樣地感到欣喜,這才是真正的隨喜。

通常凡夫的煩惱較粗重,如果看見別人做得好,心中就不是很痛快。這種情況不僅針對於世間法有,即使針對出世間法,也有可能產生這樣的念頭。譬如看到他人的修行或功德好過自己時,心中就有不樂意的念頭,這就是嫉妒。隨喜應該是對他人的功德或善行感到高興並讚歎,就像是自己作的一樣。

隨喜的重要性在於,它是一個非常善巧的積累資糧的方法。譬如在西藏,有些人會從很遠的地方一路磕頭到拉薩。如果有一個人這樣去做,而另一個人雖然沒有這樣做,但心中卻真誠地替那個人高興,就像是自己磕頭到拉薩一樣,那這兩個人誰的功德較大呢?其實兩人都有同等的功德,這是佛說的。顯然有人會對此心生懷疑,但在因果關係上,除了佛以外,沒有任何人能洞悉其中的奧妙。佛如此說,我們也沒有任何根據能指出這是不了義的。

可是,當我們凡夫看到佛三轉法輪度化了無數眾生,或看到後來的大成就者、大菩薩度化眾生,從而生起歡喜心時,我們是否就會得到和佛一樣的功德呢?不會的,由於我們是凡夫的緣故。要是隨喜就能得到佛所有的功德,那我們隨喜之後不就成佛了嗎?這顯然不合理。但即便如此,我們隨喜佛還是能得到相當大的功德。然而,如果凡夫與凡夫之間互作隨喜的話,就肯定能得到相同的功德。因此,平時看到一般人行善時,我們要隨喜;而對佛菩薩和大小乘成就者度化眾生的功德,我們也要視其為修隨喜的對境,這是積累廣大資糧的方法。

第五支是請轉法輪。平時遇到善知識時請求轉法輪,是真實的請轉法輪,這是有很大功德的,但打坐修請轉法輪時,卻是憑觀想來作的。該如何觀想呢?

首先觀想自身變成無數個身體,一一到十方諸佛的剎土中,在尚未轉法輪的諸佛座前請求傳法,就如同釋迦牟尼佛成道後七七四十九天中不傳法時,梵天和帝釋天請轉法輪一樣,繼而觀想諸佛也應允了我們的請求。平時打坐的觀想就是這樣。

雖然打坐時的觀想不是真實的請轉法輪,但這與打坐修隨喜時不可能看到或聽到別人在積累資糧,而只能通過觀想來隨喜是一樣的,都可以由此而積累眾多的資糧。

第六支是請佛不入涅槃。當釋迦牟尼佛即將涅槃時,有一位居士請佛住世,佛就延長住世了三個月。同樣,此處要觀想自身變成無數個身體,到十方諸佛剎土中,在某些度化眾生事業即將結束的佛菩薩座前祈請住世,接著觀想佛菩薩也答應了繼續住世。

第七支是迴向。迴向的方法以前講過好多次,這次就不再講,沒有聽過的人可以看書。

以上講的是七支供。七支供在平時走路、坐車、上下班時,隨時隨地都可以作,並不一定要回家關上門打坐時才可行,但因為打坐時能將心靜下來,所以,那時修七支供,效果會明顯不同。以前我也一再地要求過,每個人起碼早晚要各用一小時把心靜下來認真地修行。當然,一個真正的修行人,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不離大乘菩提心、慈悲心、四無量心、七支供等修法,那麼打坐時的效果就會截然不同,修行上的進步也會更快。

受菩薩戒儀軌前行中的七支供修完後,還可以供修三十七堆或三身曼茶羅,因為修曼茶羅的功德非常大。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程序是:觀想我願意為眾生奉獻自己的身體及我所擁有的全部財產,並將自己三世所有的善根都迴向給眾生,但這部分不作也可以,在七支供作完後,就可直接受戒。以上都是受菩薩戒的前期預備工作。

(二)祈 禱

正式受菩薩戒時要念誦發心儀軌,首先念誦:「祈請十方一切出有壞正等覺、安住十地之菩薩、大菩薩及上師金剛持垂念我!」經書中說,他們都是我發菩提心的證人。說這句話的意思,就是為了稟告諸佛菩薩及上師:我現在要在你們的座前開始發菩提心,請你們作我的證人。

(三)皈 依

然後是皈依。在所有的受戒之前,都要先受皈依戒,不然就得不到戒體。皈依時念三遍:「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眾,如是亦皈依。」這四句偈頌的意思,就是皈依佛法僧。皈依的修法以前講過,現在也不再重複。

皈依最關鍵的要點,就是要在內心深處有一種堅定不移的決心:從今乃至生生世世,不論遇到順境或逆境,不論身處苦樂尊卑,我都只依止三寶,除了三寶以外,不再有其他的依處。真正的皈依,就是心中要如此發誓。

(四)正式受菩薩戒

接著就是正式發菩提心的修法,此處的兩個偈子「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是最重要的,也要念三遍。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這兩句是指願菩提心,意思是說:如同往昔十方諸佛,譬如釋迦牟尼佛,在其未成道前是如何發世俗菩提心的。

所謂願菩提心,就是在心裡發願:我從現在起,要為度化所有眾生而誓願成佛。只是在心中發了這樣的誓願,而並未付諸任何行動,就是願菩提心。

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這兩句是指行菩提心,意思是說:他們是如何按照次第來修學菩薩的行為,修持行菩提心的。行菩提心的意思,是不僅心中發願,更要有實際的行動。

所謂「次第」,是指什麼呢?就是各人根據自己的能力去修學,如受菩薩戒時,自己選擇受八條或二十條戒就是次第。下等根基的人不可能受上等根基的戒體,所以,最下等根基的人先受一條戒;等能力足夠之時,再受八條戒;然後再受二十條戒,如此一步步地往上走,就是循序的意思。並不是要求每個人都要立刻守持所有的戒,而且當下便能行持菩薩所有的行為。能作的先作,不能作的等有能力時再說,次第就是這個意思。

歸納以上四句,則前兩句是願菩提心,後兩句是行菩提心。這四句的意思就是說:如同往昔諸佛是如何發願,是如何依次第修學菩薩的行為。

後四句大致的意思就是:三世諸佛如何發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我也以他們為榜樣而如是發心。

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的意思是說:為了利益眾生,我也同樣地發願菩提心。譬如,釋迦牟尼佛傳記中描述佛在入門前是如何發心,我也就如何發心。

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的意思是說:我要根據自己的能力,循序漸進地修學菩薩的行為。總而言之,就是從今以後要朝這個方向走,能作的先作,現在不能作的,留待以後再看,如此一步步地學習菩薩的行為。譬如六度也是有順序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布施應該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即使不能受戒的人,都做得到。如果暫時還不能持戒,就只作布施,不用持戒,等能持戒時再受戒;能持戒的人,又不一定能忍辱,所以要等能力足夠時,再行忍辱;然後是精進、禪定、智慧,就這樣一步步地去作。

受菩薩戒的儀軌有兩種:中觀派與唯識宗。雖然兩派的詞句有些不同,但其內容都是一樣的。所有中觀派的受戒儀軌,包括巴珠仁波切的廣的儀軌在內,其中最根本、最關鍵的就是這八句,其他儀軌只是在前後的供養與迴向等處有所不同而已。我們幾乎天天都在念這八句,但念歸念,可我們心中發過誓、下過決心嗎?如果下了決心,則反覆念三遍這個儀軌,就可以得到菩薩戒。

在具備菩提心的基礎上,第三遍儀軌念完的同時,就得到了菩薩戒。其實很多戒律都是在念完第三遍儀軌時得到的。但如果沒有菩提心,則無論念多少遍儀軌,都得不到菩薩戒。

之後,觀想前面的佛菩薩說:「此乃方便。」自己則說︰「善哉!

(五)自他歡喜,發願迴向

接下來是隨喜,分自他兩部分。首先要讓自己生起歡喜心,儀軌中:「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復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爾後我當為,宜乎家族業,慎莫染污此,無垢尊貴種。猶如目盲人,垃圾中獲寶,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是自生喜的偈子,這些都是《入行論》中的詞,廣的意思可參考各種《入行論》的注釋。

接下來的四句,是讓其他眾生生起歡喜心:「今於一切怙主前,懇請眾生為貴賓,宴饗成佛及餘樂,願天非天皆歡喜!」為什麼要讓其他眾生也生起歡喜心呢?其目的是要告訴他們,我為了你們已經發誓成佛,成佛後我會將所有世出世間的利樂布施給你們,所以你們應該生起歡喜心。

如果沒有發菩提心,或是發心後又退失了菩提心,就違背了這四句的內容,也就等於欺騙了所有眾生,這個罪過是很大的。經書中說,一個出家人如果捨戒或還俗,他頂多是欺騙了五到十個人而已,因為受出家戒時最多有十位比丘在場。可是在受菩薩戒時,不僅觀想了三世諸佛菩薩及善知識,還向眾生宣布自己已發誓受菩薩戒,受戒後很快就會成佛,成佛後會帶給他們所有的利樂。如果後來退轉了菩提心,就欺騙了諸佛菩薩、善知識及所有眾生,所以罪過相當大。

接下來就是發願:「勝寶菩提心,未生者願生,已生願不退,日日其增上;願不捨覺心,委身菩提行;諸佛恆提攜,斷盡諸魔業;願菩薩如願,成辦眾生利;願有情悉得,怙主慈護念;願眾生得樂,諸惡趣永盡;願登地菩薩,彼願皆成就。」這一段是受完菩薩戒後的發願。在迴向之後,受持菩薩戒的儀軌就可以說是結束了。

四、學習菩薩的學處

受持菩薩戒之後,立刻要做的,就是廣學菩薩的學處。不論是選擇受多少條戒,受完戒出座後,立即就要去學習自己選擇的那些戒條。如果受菩薩戒後不馬上學習戒律,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犯戒。菩薩戒的戒本,簡單的有寧瑪巴的《三戒論》,目前已有漢文本;較廣、較詳細的,則有宗喀巴大師所著的《菩薩戒品釋》,這本書也已有漢文本。所以,要進一步了解菩薩戒的戒條,就可從這兩本書著手,之後才知道該如何規範自己的行為,什麼是可行或不可行。了解後,就要開始真正去實踐菩薩的行為。

什麼是菩薩的行為呢?從剛開始發心到最後成佛之前,也就是十地以下所有菩薩的行為,均可歸納為六種,或稱六度。從布施到智慧,包含了所有菩薩的行為。真正開始行持時,從聞思的角度而言,最好能學習《入菩薩行論》,然後學《集學論》,此二者都是寂天菩薩的著作,也都有漢文版本。當較略的經論學過後,就應該學習這兩部論典。如果還要學得更多,就要參閱《大藏經》中佛所說的大乘經典。如不能學習更多的經論,則看完《入行論》與《集學論》以後,也足以了解菩薩的所有行為。要是這些都無法學的話,則絕對要學《三戒論》與宗喀巴大師的《菩薩戒品釋》。在學完以後,就要按部就班、點點滴滴地去作,這才是所謂的學法──學大乘佛法,也才能真正地走上大乘解脫道,這一點非常重要。

菩薩戒可以反覆天天受,雖然戒體只有一個,但每受一次都自有其功德。居士戒或出家戒則不然,除非是破了戒,否則受過一次後就不必再受,因為多次受戒也不會得到更多利益,而菩薩戒卻是受得越多越好,每天都可以受。這些是極為重要的,真要學習大乘佛法,就必須如此才行。

所謂學法修行,就是佛、大乘菩薩及標準的善知識們如何教導,我們就如何去作。雖然現在有各種各樣的教法及傳法方式,有的不需要學加行,有的不需要修正行,但這些都是個人的行為,不能作為修學大乘佛法的綱要。現在有些居士的基礎不僅不紮實,而且根本就是十分糟糕,如果照他們目前自以為是的修行方法持續下去,則終有一天連對佛法的信心都會完全崩潰。所以,如果真要學大乘佛法,就要走佛菩薩所公認的路,而不是個別人所指的路。

由於目前一般人都沒有受過系統的佛學教育,也沒有人不用學天生就會走大乘的路,所以在學法方面出現一些不如法的地方,也是在所難免的。但只要能沿著佛菩薩及善知識們所指定的路去走,就能進入大乘佛法的正途,就是真正的修行人。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8 上午 07:06:36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6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一、為何要區分生存的方式和意義

今天簡單地講一下最基礎的問題──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雖然,這是最簡單、最基礎的道理,但要執行起來卻不是很容易的。以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最需要和最缺乏的並不是密宗、大圓滿,而是這些基礎的修法和認識,因為最基礎的也正是最關鍵的。

雖然密宗大圓滿是很高級的法,但以我們目前的狀況來看,現在還不是修的時候;如果在我們目前的情況下修大圓滿或是其他的密宗,效果不一定很好。這並不是說大圓滿和密宗有什麼不好,大圓滿和密宗當然是極其殊妙甚深之法,唯修者的根基必須與法相當。我們需要的是效果,而非大圓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名聲。如果根基不相當而提前修大圓滿、修密宗,效果自然不是很理想。

整個佛法,尤其是藏傳佛教特別講究次第。雖然,修行人的層次參差不齊,有些人已修了很長時間,修行也比較好;有些人才剛剛開始,連佛教的基本道理都不太了解,但總的來說,基礎的問題仍然是最關鍵、最需要的。現在我也還是在基礎的方面努力,並沒有去修大圓滿、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等。我相信,只要基礎打好了,其他的都好說;基礎不好,修什麼法都收不到效果。所以,我們一定要在基礎上面下功夫。

基礎是什麼呢?你們都知道,基礎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雖然每個人都會說,但是做到了沒有?以前我們講過「佛教的定義」,對一個修行人來說,怎樣衡量自己修的是不是佛法呢?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們在很多論典中對佛教下了這樣的定義,很簡單,就一句話──修任何一個法,能夠斷除煩惱的叫做佛法;不能斷除煩惱,或者對斷除煩惱沒有什麼幫助和效果的,就不是佛法。

很多人學佛的時間比較長,既修完了五加行,又念了很多咒,每年也聽了很多開示。現在我們回頭自我檢查一下,我們在修行結果──斷除自身煩惱方面有沒有明顯的效果和進步。如果沒有的話,雖然不能說以前的修法都是白修,當然有善根,至少在我們心田裡播下了很好的種子,但談不上是真正地斷除煩惱。如果是這樣,就需要調整,看看問題出在哪裡──究竟是我們的修行方法不對,自己與所修的法不適應,還是自己不夠努力。我想,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基礎沒有打好或者沒有鞏固好,有一點基礎的人,需要鞏固基礎;沒有基礎的人,就要打好基礎。所以,我們應當從出離心開始修。

為什麼要講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義呢?我覺得掌握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現在很多人包括不少學佛的人,都把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義混為一談,除了生存的方法以外,沒有生存的意義,就像愚昧無知的畜牲一樣。

對一個動物來說,如果因前世的因緣能夠活到十年、二十年,它也順利地活到了十年、二十年的話,這就是它的勝利。對它來說,這就是生存的意義。

很多人也是這樣,生存的意義當作生存的方法,生存的方法當作生存的意義。不學佛的人是這樣,居士當中一部分的人也是這樣。這兩年學佛的人越來越多,但有些人的所謂學佛,只是為了追求人天福報,既不特別強調下一世怎麼樣,更不尋求解脫,主要是在現世生活中能夠過得好一些──健康、長壽、發財,就是為了達到這麼點目的而去燒香、拜佛、念經等等。從外表上看是在學佛,但實際上是把佛法當成了一種生存的方法。不信佛的人,將努力工作作為生存的方法;信佛的人,將去廟裡燒香拜佛作為生存的方法。這種所謂的學佛,根本沒有涉及到生存的意義。我們應當分清什麼是生存的方法,什麼是生存的意義。這是基礎的基礎,是學佛的第一個入口。

二、生存的方法

生存的方法,是指衣食房車等生活的條件。修行人的生活模式應該是什麼樣的,佛的要求是什麼樣的呢?

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要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放棄一切到山洞裡面去修行呢?能夠這樣作當然是很好的,但很多在家人做不到,因為做不到,所以佛也沒有這樣要求。簡單地說,佛對所有佛教徒只是要求四個字,就是少欲知足。對於出家人和在家人來說,少欲知足四個字的含義不盡相同,作為在家人,我們應該怎樣去理解這四個字的意思呢?

我見到的有些人中有這樣的情況,一個人擁有三、四套別墅,但這些人卻並沒有住這些房子,而是很多時候都在辦公室的沙發上睡;還有很多人有三、四輛車,但是只用一輛車,其他的又閒置於車庫……這樣的生活,就不是少欲知足。另外,從整個世界的角度來說,過度地開發能源,過度地砍伐森林……等等,這些都是錯誤的生存方法,也不符合佛的要求。

該怎麼理解佛的要求呢?雖然人的生活離不開金錢,如果完全沒有錢,現代人根本沒辦法生存。佛也沒有說不能擁有生活的基本條件,但佛要求我們,在一般的情況下,個人的生活應當盡量地簡單一點、樸素一點,只要能夠生存就可以了,不一定要過得太優裕。這不是說,一定要吃粗食、穿舊衣、住破屋。佛也說了,如果因前世的福報,自己在這一生當中不需要太多的辛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就能過上很優裕的生活的話,也不一定要過很樸素的生活。少花一些精力來追求物質財富,過簡單的生活,也就是說不能太奢侈,這樣就可以節約很多時間來做很多有意義的事情,這是佛告訴我們的生存方法。

但我們往往會為了一些沒有必要的生活,而給自己帶來很多的痛苦。譬如說,現代文明病的三大根源──肉、牛奶、雞蛋,都是根本沒有必要的食品,但我們卻為了這三大食品而殺了多少生命,給眾生帶來了多麼大的痛苦!我們以前都不知道,都在依照一種不正確的模式生活,以致於給很多眾生帶來了很大的痛苦!這只是一個比喻,其他方面我們可以依此類推。

佛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特別講究不要墮兩邊,不要走極端。如果生活太窮,就走極端了,只有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的人,才能在那樣惡劣的環境下修行,絕大多數的人不行;但是,如果生活太糜爛,吃多了、睡多了、電視電腦看多了,就會導致各種各樣的病。很多醫學博士也講過,因為美國人肉吃多了,所以百分之五十的美國人得了心臟病。因而,佛給我們制定的生活模式,就是盡量地簡單一點。

另一個關鍵性的原則,是不能以殺盜淫妄等十不善作為生存方法。在不違背這個原則的前提下,如果生活過得好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只有極少數福報很大的人,才能一生當中既不太費力生活也能過得很好。一般而言,生活過得越好,付出就會越大。所以,佛要求我們盡量地選擇比較簡單的生存方法。

大家想想,以前沒有學佛的時候,自己有沒有將生存的方法和生存的意義分開過?我想應該沒有。那個時候我們一般會認為,吃喝玩樂就是生存的意義,但佛告訴我們,吃喝只是生存的方式,而不是生存的意義。

譬如說,一輛汽車的生存意義是不是燃燒燃料呢?當然不是,它生存的意義,就是交通運輸,燃燒燃料只是它的生存條件,因為有了燃料它才有活力,才可以做事情。人也是這樣,衣食住行等等,是生存的方法,至於生存的意義,學佛的人與不學佛的人在認識上會有很大的差別。

現在我們懂得了佛講的道理,也在跟著佛陀學習,佛告訴我們怎麼做,我們就盡量地去做。雖然我們不能百分之百地達到佛對我們的要求,如果百分之百達到了,我們就成佛了,但我們可以做到百分之三十、五十,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做的時候從哪裡開始呢?就是從區分生存的意義和生存的方式開始。

吃好吃的食物、穿漂亮的衣服、住豪華的房子不是生存的意義,以後我們只能把金錢等世俗的東西當成維持生命的條件。

不學佛的多數人就沒有這樣的概念,包括世間的哲學,也根本分不清生存的意義與生存的方法,真正能夠懂得什麼是生存意義的人只有佛陀。

曾經有一個有錢人告訴我,他做一樁生意可以賺幾百萬,但這對他來說只是在銀行的存摺上面多了幾個字而已。這是什麼意思呢?他有吃有穿,一個人能用的就只有這麼多了,再多幾百萬、幾千萬也用不上。我覺得他說得很不錯,事實就是這樣。當然,如果他把這些錢財拿來做慈善,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那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不做這些事情,只是積累很多金錢,這是不是生存的意義呢?不是。

三、生存的意義

生存的意義是什麼?關於生存的意義,雖然很多人有不同的觀點,但最終的意義,就是要為解脫做一些準備。現在大城市的人都買了各種各樣的保險──生病了,有醫療保險;年老了,有養老保險,在一定時間和範圍內,這些保險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但死了有沒有保險呢?沒有保險!真正大難臨頭的時候,很多人就沒有任何保險了。當然,如果確定後世不存在,人死了一切就結束了,那麼,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也就可以了,我們不需要為死後做考慮。但從人類有史以來到今天,任何一個哲學家,任何一個科學家,都不能真正推翻輪迴學說,證明後世不存在;相反的,如鐵一般的輪迴存在的證據卻越來越多。這不是什麼猜測,而是在活生生的現實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我們沒有辦法迴避現實──後世一定存在,既然如此,那我們該怎麼辦,需不需要為後世考慮呢?當然需要了。

從現在開始,我們要往解脫方面去想,通過輪迴過患、死亡無常等修法來培養出離心,走上解脫道,這就是生存的意義。因為真正能夠走上解脫道,就徹底地解決了我們的生老病死。如果是大乘佛法的話,不但解決了自己的生老病死,而且也可以逐漸解決所有眾生的生老病死。所以,我們要高瞻遠矚,不能只看到現實生活當中的一些蠅頭小利,這樣我們會徹底失敗。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充滿悲傷、充滿瞋恨地離開了人世,因為他們生前沒有區分生存的意義和方式,所以導致了這些問題。如果我們現在仍然不去做的話,將來也會像他們一樣,這種失敗不像世俗間爭權奪利的失敗,那些失敗是小失敗,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但在我們一生結束的時候,還是以失敗而告終的話,那就是最大的失敗。以後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來彌補呢?很難說。所以,現在我們一定要在行動上分清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

三年前,我要求大家給我寫一份紙條,講一講自己每天所作的功課。三年過去了,現在我要你們談一談你們在這三年當中的修行體會──有沒有實實在在的進步。如果三年當中什麼進步都沒有,這樣下去,再過六年、九年、十二年,也很難有進步。佛教裡面講過一個邏輯,無論是什麼東西,如果在一秒鐘的萬分之一那麼短的時間當中一點也不動的話,則在萬分之二、萬分之三、萬分之四甚至萬分之萬的時間內也不可能動了。同樣,如果三年當中沒有任何進步的話,六年、九年、十二年、十五年也不會有進步。

我在這兩、三年當中講了很多法,雖然很多人要求我講密法,但我沒有講。為什麼不講?不是我不會講,五部大論等非常複雜的邏輯我會講,密法我也會講。但對我們來說,這些不但沒有太大的用處,你們的思想也會因此而混亂,最終還是找不到一個真正的出路,不能真正體會到佛法的滋味。所以我把那些複雜的東西都拋開了,講的都是真正的、實實在在的修法,但是你們修了沒有,修了以後有沒有什麼體會?

因為人很多,情況肯定也不一樣,有些人有進步,有些人沒有進步,但要看絕大多數是什麼樣。如果絕大多數的人都比較有進步,那還可以;如果絕大多數的人只是在理論上懂了一些道理,但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去落實,那就沒有太大的意義了。這種寫紙條的方式對你們來說也是一種鼓勵,那麼長時間了,如果什麼進步都沒有的話,大家就會慚愧,想必以後也會認認真真地修行!

修行的目的不是為了健康、順利、發財,而是為了解脫。只有斷除煩惱以後,才會獲得解脫。雖然在三年、五年當中徹底斷除煩惱不太實際,但煩惱減少了沒有?即使沒有明顯地減少,但往減少的方向走了沒有?這也是一個問題。我們就從點點滴滴去做,沒有必要談佛的境界是什麼,菩薩的境界是什麼;《現觀莊嚴論》講什麼,中觀講什麼;月稱菩薩說什麼,龍樹菩薩說什麼,這些太多了,一生都說不完。尋根問底地去追究這些佛的境界、菩薩的境界沒有用。

我也有這樣的體會,我們學《現觀莊嚴論》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講菩提心,講得非常複雜,每一個字上面都有很多不同的觀點,不同的觀點我都設法去掌握。比如說,菩提心有什麼樣的分類,分開以後有多少,歸納以後有多少;世俗菩提心是什麼樣,勝義菩提心是什麼樣等等,天天研究這些,對一個觀點有支持的、有反對的,反對的人用什麼樣的邏輯,什麼樣的理論,什麼樣的教證去駁倒他,駁他的時候這個人又怎麼樣反駁等等,在菩提心上面花了很長的時間。幾十年過去了,我還沒有菩提心,這是多麼令人汗顏的事啊!但有些人不是這樣,他不管菩提心的若干觀點,只是去修菩提心,結果人家修成了,我們卻沒有修成。

作為居士就更不能像我這樣。本身,居士就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短短的時間內,又去聽這個法、聽那個法,最後一個都不修的話,就像一個人吃東西,吃完了之後卻不能消化,結果全部吐出來一樣,沒有任何意思。

我這幾年沒有講太多的邏輯,除了針對目前居士容易起疑的地方,或是必須要說清楚的少數問題給了一些解釋以外,其餘都是真正的修法。但你們修了沒有?當然,如果你們反過來問我,你修了沒有?那我很慚愧,我也沒有修。從現在起,我們都不能這樣繼續下去,大家要一起修,所有人都要修。我要修,你們也要修,這是最關鍵的。

我們在理論上早就知道什麼是生存的方法,什麼是生存的意義,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跟沒有學佛的人一樣,還是把金錢當作生命的意義。從此以後,我們應該將二者區分開,把金錢看得淡一點,沒有以前那麼執著。實際上,「金錢」這兩個字,包含了很多很多的內容,所有的身外之物,都可以用「金錢」兩個字來代表。

我見過很多生意做得比較大的企業家,據他們說,他們的事業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扶貧,為了弘揚佛法等等。如果真的是這樣,也不需要放棄金錢,只是內心不能那麼執著。

我經常聽到很多居士對我說,希望佛菩薩能加持我,讓我的生意做得更好,讓我能賺更多的錢去供養三寶。雖然這個發心不錯,但實際上我們不需要用錢來供養三寶。真正的佛菩薩不希望我們有更多的錢,他們更希望我們有出離心、菩提心。對佛菩薩來說,我們有錢沒錢都無所謂,他們希望的是,我們只要生存沒有太大的困難,能一心一意去修行,竭盡全力地把握住自己的生死,這是我們目前的工作。

寂天菩薩在《集學論》中通過引用教證也闡述過一個觀點,如果菩薩自己一個人到靜處去修行,耽於減少煩惱的幸福、禪定的滋味,而不度化眾生,這是菩薩的墮落。所以,如果有了菩提心,事情還是要照樣去做,但做事情的目的就不一樣了。

有一個比喻可以說明這一點:你們每個人肯定都知道飛蛾,但你們知不知道飛蛾為什麼撲火?擋都擋不了,冒著被燒死的危險,一定要撲到火裡面去,牠是不是要故意自殺呢?不是,牠就是很喜歡火,所以一定要撲到火裡面。

這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無因無緣,因為其他的蝴蝶對火就不那麼敏感。也許從現代生物學或醫學角度來說,有一些物質方面的解釋──在飛蛾這種昆蟲身上,有一些對火非常敏感的物質。現在的所有事情都是用科學來解釋的,但最關鍵的原因卻不是這個。

所有事情都有因緣,因緣有遠的因緣和近的因緣,也叫做遠因和近因。遠因是很早以前造成的一種因,近因就是當下的因。現在我們從物質方面所作的所有解釋都是近因,它的遠因是什麼呢?是飛蛾的上一世非常執著自己的相貌,或是非常喜歡漂亮的人,特別地執著色蘊,無論是男的女的,無論是對誰,這樣下一世就會投生為飛蛾。飛蛾撲火身亡的原因就是貪心。

我們都是凡夫,死了以後一定要投生,非投生不可,連佛都擋不了。如果佛能夠阻擋,今天我們肯定不會在輪迴裡,佛已經把我們全部度完了。但事實卻並非如此。作為凡夫,誰都不能選擇一定要投生哪裡──一定要做人,一定要做天人等等。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反反覆覆、不由自主地投生呢?這肯定不是我們的本願,如果出於自願的話,那絕對沒有一個眾生願意投生為畜牲,更沒有願意投生到餓鬼、地獄道的,但地獄裡面卻充滿了無以計數的眾生。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對輪迴有貪心,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對不太了解佛法的人來說,怎麼樣走解脫道,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解脫在哪裡?解脫的路線怎麼走?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通過地球儀、地圖來查找路線;但解脫的路怎麼走,似乎就顯得很麻煩。但是,依靠佛的教誨就不是很難了。就像一條街上的所有人都往前走,其中一個人驟然掉頭往回走一樣;在輪迴的道路上,所有的眾生都是往前走,往前走走到哪裡呢?走到地獄、旁生、餓鬼道等處,但修行人卻往回走了。往回走,走到哪裡呢?就是要回歸自然。

現在不是很多人說要回歸自然嗎?但世人所回歸的「自然」,不是真正的自然,真正的回歸自然,就是走解脫道,放棄對輪迴的貪欲心。目前我們需要的,就是出離心。從今天起,我們不能把金錢當成生存的意義,也不能把傳統觀念當中的兒女家庭、天倫之樂等等當作生命的意義。

對一個凡夫來說,生命輪迴非常痛苦。也許有些人不一定承認,他們沒有經歷過太多的痛苦,擁有一些暫時的幸福生活,就自以為是地說:我的生活已經是人世間最頂峰的生活了,什麼極樂世界、解脫,我根本不需要!但他們看錯了,他們目前的幸福生活並不是永恆的,這是他們對輪迴的認識不夠造成的。具體的道理我不講,在人身難得、死亡無常,尤其是輪迴過患裡面講得很清楚,通過觀修我們就能知道。如果這樣一直往下走,前途是非常可怕的,所以我們必須回頭!

從現在起,為了獲得解脫,我們必須放棄那些世俗的金錢、名利。當然不是全部放棄,釋迦牟尼佛在顯現上也天天托缽化緣,天天要吃飯;當然,佛吃不吃飯肯定是無所謂的,但在眾生的眼裡,佛也會如此示現,凡夫就更做不到徹底放棄世俗生活。但除了生活以外,我們還要有一個堅定不移的決心──走解脫道。在此基礎上,哪怕念一句咒,就已經開始回頭了,走一步是解脫道,走兩步也是解脫道,走得越多,離解脫越近。依照我們以前的方式生活──不回頭一直往前走,只會離解脫越來越遠。

這樣說起來雖然很簡單,但是做起來也不是很容易,出離心比菩提心容易一些,所以我們先易後難,能做到的先做,釋迦牟尼佛的方法也就是這樣,不能把最難的東西先推給你,否則所有的人都會灰心失望。能做到的先做,做完以後再做其他的。譬如說,出離心生起了,就修菩提心;菩提心有了,就修空性;顯宗中觀的空性了解以後,就提升到密宗大圓滿的層次,這是最踏實的路。

雖然我講的這些內容,是針對剛剛學佛的人而言的,但我想很多人還是需要的。讓你們講什麼是出離心,什麼是菩提心,你們多數人都會講,考試能及格,但是在實際行動上及不及格?我想我不及格,你們及不及格?如果不及格的話,那我們還是需要實實在在地修。

前幾年我講了出離心和菩提心,去年又講了很多空性的修法,今年又回到最基礎的地方,像幼稚園的小朋友一樣從頭開始學。你們是不是有點不理解,但我認為這是需要的,你們可以想一想,自己是不是需要調整一下?在實際行動上,你們是不是把最基本的修法修好了?空性、大圓滿離我們還很遠,所以你們先不要奢求修最高的法。

我不給你們交代其他的作業,你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文字上的作業,再不能多了,但是我也給你們安排一個作業:你們要認真地思考一下,這兩年修行的進步是什麼?過一段時間我要考試,考試的內容,就是問你們有沒有菩提心,有沒有出離心;在出離心、菩提心上面有沒有什麼進步、收穫;內心深處有沒有獲得什麼佛法的利益,這是修行人最基本的成就。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8 上午 07:08:16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7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如何做一個標準居士

()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今天我們仍然不講什麼密法、大圓滿等等,還是講一個最基礎、最簡單的內容。也許你們當中的很多人會有點失望:「唉!又講出離心,我都聽膩了,沒有什麼值得聽的。」但我認為:對我們這種人來說,出離心比任何修法都重要,菩提心就更不用說了。雖然空性的修法、大圓滿的修法很重要,但任何事情都有一個過程,若按照它的程序去作,則會有所成就。如果程序、次第亂了套,就不會有什麼結果。同樣的,佛法的修法也不能亂了套,所以,我們有必要繼續鞏固基礎,更何況有些人甚至連基礎都沒有打好。基礎都沒有打好的話,就更不存在什麼鞏固不鞏固的問題了。所以,我們還是有必要反反覆覆地講出離心。

難道反覆地講就會有出離心了嗎?不是。講了以後還是得去修。等大家基本上有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以後,才可以講其他的法。有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不是由其他人去判斷,就是由我們自己去判斷。

講法和聽法的目的,都是為了讓大家能有一點進步和收穫。如果沒有收穫的話,講再多也沒有用,因此,我還是講一些基礎的知識。

今天我們講的題目就是──「如何作一個標準的居士」。你們也許認為:「喔!這個很簡單,我都作了七、八年、十幾年的居士了,這有什麼好講的?」但是,雖然當了七、八年、十幾年的居士,究竟是不是標準的居士,這就不好說了。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地講講「如何當居士」。

梵文的居士一詞,讀作「    」。中文翻譯為「鄔波塞迦」或「優婆塞」,二者實際上是一樣的。「鄔波塞迦」是什麼意思呢?「鄔波」就是親近、接近,或者恭敬的意思;「塞迦」的意思是善業、善法、善。翻成中文,就是親近事。本來「事」的意思很廣,包括事業、事務等等,但此處是指善法、善事。居士的意思,就是接近、親近善法。善法究竟是什麼呢?從小乘的觀點來看,是指阿羅漢。居士就是親近阿羅漢──還沒有成為阿羅漢,是一個預備的阿羅漢。換言之,在座的各位應該是預備阿羅漢了。但我們有沒有預備,那還得看看夠不夠標準,夠不夠資格。如果是一個具格的居士,那就是一個預備阿羅漢。

預備阿羅漢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

我們就從三個方面簡單地談一談:第一個是居士的見解;第二個是居士的修法;第三個是居士的行為。有了見解、修法、行為之後,自然就有了果。小乘的果就是阿羅漢;大乘的果就是成佛。我們今天不講果,只是簡單地講講居士的見解、修法和行為。

一、居士的見解

居士的見解可分為三個層次。

(一)最低的見解

最低層次的見解,就是需要有世間的正見。世間正見有兩點:第一、深信輪迴。即深信輪迴、前生、後世都是存在的;第二、深信因果。這兩個叫做世間的正見。從見解方面來說,這兩個就是標準居士的最低見解。如果具備了這兩個世間正見,就可以說我們在見解方面已經達到了最低層次的標準。

雖然這是最低層次的見解,但佛也說了:任何人具有這樣的世間正見,則此人於千世中不墮惡趣。千世是什麼概念呢?現在就是我們的第一世,然後第二世、第三世……乃至千世。這是佛親口說的,所以很重要,它是我們整個修行見解的基礎。

1、深信輪迴

生命輪迴是佛教當中的一個極為特殊的課題,雖然其他宗教也曾提到,但都不及佛教那麼完整。在輪迴方面,佛教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學說,所以,在居士的標準見解中,第一個就是深信輪迴。關於這方面我不多講,雖然我們以前並沒有專題性地講過輪迴,但坊間也有很多有關前世今生方面的書籍,你們可以參考。今天,我們就簡單地談一下輪迴。

首先我們談談,人死了以後是什麼樣的狀況?從外表上看,人死了就是一具屍體,沒有呼吸、沒有心跳,所以,醫學上判斷死亡的標準,就是心臟不跳動,沒有脈搏,沒有呼吸。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些只是最初步的死亡階段,還不是真正的死亡。人活著的時候,可以感覺到他的呼吸、心跳。死亡開始的時候,首先消失的就是這些,但實際上他還沒有死亡,有些人在心跳停止了以後,還可以繼續活兩天、三天、四天。以醫學的觀點來看,在大腦細胞死亡以後,人就沒有辦法再活了,但這個說法已經被推翻了。被誰推翻的呢?並不是經由辯論推翻的,而是被一些現實的、活生生的東西推翻的。

什麼東西具有這麼大的說服力呢?就是讓自然界或者讓事實說話,這是最具說服力的。因為很多人「死」了以後,經過兩、三天又蘇醒了,雖然醫學上界定的所有死亡標準都具備了,但「亡者」還是復活了。現在這種情形到處都有,其實佛經上面早就記載了,包括顯宗、密宗都描述過這種情形。

在世俗人的心目中,死亡是一件很簡單的事。其實不然,人死了以後還要經過很多很複雜的過程,我曾經簡單地講過一個「中陰的訣竅」,再進一步講的話,就是密宗的「中陰解脫」,這個我們暫時不講。我今天想讓大家知道的,就是在人死了以後,他的意識還會繼續下去。

在沒有身體支撐的情況下,人的精神或者意識永遠都不可能獨立。即使在中陰的時候,都有一個意形身──就像作夢時候的身體一樣。

人死了以後,肉體和意識就分開了,那個時候,在亡者的肉體上立即就分出一個身體,一個非常透明的身體──意形身。它是意識的載體,眾生在中陰漂泊直到投生之間,一直依靠這個身體。投生的時候,不論投生為畜生還是人,意身和意識二者都會一齊前往,所以,前世的很多資訊就會帶到後世去。

現在這種情形到處都有。最近我也看見過幾個例子,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如果沒有證據,我們也不會說,我們絕不可能瞎編一個故事來騙眾生。佛教徒是最客觀、最實事求是的。包括佛所說的話,如果不符合現實,文殊菩薩、無著菩薩等論師都會加以解釋,說明這不是佛的真正的意思。當然,佛不可能有錯誤,這些不了義的話都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權巧之說。既然佛的話都要這樣解釋,我們就更不可能無中生有,捏造一個故事來欺騙眾生。

一次,在某縣城附近,有一個判了死刑準備槍斃的犯人,正押往刑場的路上,不料刑車發生故障而不得不停了下來。

當時,附近一所寺院的活佛和一個女人正好路過,看到了這個死刑犯──他被綁在車上,旁邊還有很多士兵。那個人看了看他們兩個,然後笑一笑。

不久,這個女人懷孕了,幾個月後生下一個小孩。小孩一生下來,腦後無緣無故就有一個傷疤,別人一用手指觸碰,小孩就會痛得大哭。當這個小孩長到二、三歲剛剛會說話的時候,他就說出那個死刑犯的名字,並說自己就是那個人。他自幼就非常怕警察。現在這個小孩長大了,他的後腦勺已經沒有傷疤,但這一塊頭髮卻是白色的,到現在都是這樣。對於前世的很多事情,他都記得清清楚楚。

前世特徵移轉到後世的例子,在國外也有很多。國外出現這種情況時,很多人就會到警察局去查前世那個人的檔案──被槍斃時子彈射擊到哪個部位等等,這些全部有紀錄。核對以後,一個個都被證實了。

前世槍斃時身上留下的傷口,為什麼會移轉到後世的身上去呢?關於這個問題,全世界只有佛法才能夠解釋清楚,其他無論是宗教也好,哲學也好,科學更不行,沒有一個學說能夠說得清楚。大家都知道,研究一個課題,要花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必須要有個交代,否則不敢去作這個實驗。很多的科學家、哲學家在面臨這個問題的時候,都只能擱置一邊不管。因為很多研究者知道說不清楚、解釋不清楚,一定會失敗,所以他們不敢追究下去。

佛教怎麼解釋這種現象呢?很簡單。現世肉體上面的特殊標記,是通過前世死的時候出現的意形身這個載體,而把很多前世的資訊帶到下一世的。比如說,我們用無線電話的時候,發話人說的話是一段聲波,聲波可以轉換成電磁波,電磁波可以傳到對方的手機裡,又再把它轉成聲波。接聽者聽的時候,發話者講的所有訊號全部聽得一清二楚。這是誰傳過來的呢?在發話者與接聽者中間,有一個肉眼看不見,實際上卻存在的東西,是它在傳遞這些聲音。

意形身不是血肉之軀,而是意識的產物,就像幻覺一樣。雖然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身體是最粗大的,但是,通過密宗的一些修法,可以讓這個身體變成跟意形身差不多的身體。這種身體不會生病、沒有死亡……這就是密宗裡面講的金剛身。

我認為:用一些現代科學發現來解釋這些現象,可以解釋得比較清楚。比如說,我們現在眼睛看得到的光和物體是很粗大的。當這些光降到一定水準,或物體劃分為細小的微塵時,就成了不可見光或不可見的微粒,但實際上它是存在的。在這個宇宙當中,存在著很多不可見的東西,只是以前的人沒有發現而已。

我們的身體也是這樣──我們現在的身體沒有經過加工,是一個很粗糙的東西,有衰老、病痛、死亡……;但是,一旦通過修法,這個身體也可以降到不可見的地步。這個問題今天不講,今天我們要講的,是中陰的身體。在前世與後世兩個肉身之間,依靠意形身這個靈魂的載體,可以把前世的很多資訊帶到後世。所以,前世身體上的很多東西都會在後世的身上出現。

最近我又看到另外一個例子:在某寺院附近有一個孩子,一生下來他的肺、氣管就有問題,呼吸的時候,氣管裡發出呼呼的聲音,屬於先天性的肺病。他今年才四歲,在他剛會說話的時候,他就說出一個人的名字,並說自己就是那個人。同時,小孩非常清楚地記得那個人生前的很多生活細節。

那個人是怎麼死的呢?他得了肺炎,就在醫院裡面死的。前世那個人得肺炎而亡,後世這個小孩又有先天性的肺病,兩者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無因無緣是絕不可能的。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因有緣,無因無緣的巧合是最束手無策的解釋。說不通的時候只能說:這是巧合,這是偶然的現象,沒有什麼關聯。但這些並非巧合,都有一些因緣,只是我們沒有看到而已。

這些情況的發生也不是局限於藏地,如果僅僅發生在藏地,那就會說:喔!藏族全民信佛,這些事肯定是捏造出來的。事實並非如此。如今,連西方都有很多諸如此類的案例。現在我們不是凡事都效法西方嗎?再加上現今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個人都能很輕易地得知全世界的訊息。我們不能像以前那樣,很輕率地用一句話就全盤否定──這是迷信、騙人的。事實上,現在這些問題的確令很多科學家感到頭痛不已。

最近我看了一本名為《走進真實》的中文書,策劃者召集了全世界五十五位一流的科學家、哲學家、基因學家等等進行廣泛的研討,並作了一個系列電視報導。其中就提到了很多目前比較先進的概念,但講得不是很清楚。有很多科學家都對以前的很多說法表示懷疑,因為這類的例子、數據太多了,而且全是活生生的事例。科學講的不就是數據嘛!資料不僅僅來自實驗室,在人們生活的周遭,處處充斥著數據。像前述的這些實例不也是數據嗎?我們理應把這些也納入研究的範圍。

以前我也說過,通過很多數據,現在我們愈發感覺到:佛的輪迴學說、宇宙觀或者世界觀,才真正是跨世紀的思想,它一直都遙遙領先於科學之前,從未曾落後過。今天我在這裡講,基本上大家都認同,但這不是僅僅讓佛教徒承認的,包括有良知的非佛教徒,也應當承認這一點。

當然,承認不承認是主觀的、個人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客觀的證據。既然國內外都有很多類似的例子,我們總不能都用一句「巧合」來搪塞吧?哪有這樣的巧合──後世的小孩不但身體上有特殊的標記,而且清清楚楚地記得前世那個人的很多其他人根本不可能知道的生活細節。在全世界所有的學說、邏輯當中,只有佛能夠用生命輪迴的理論來解釋這些現象。所以,作為居士,首先要相信生命輪迴,這是居士的最低見解之一。

2、深信因果

佛告訴我們:普通人最好不要去觀察因果,因為普通人觀察因果不一定能得到正確的答案,並會對因果產生懷疑從而導致痛苦。包括有神通的人,都只能看見一部分因果。有些外道也有神通,雖然他們的神通有局限,不像佛那樣廣大、全面,但他們也有一些神通。這些外道通過有限的神通觀察到:一個一生當中都行善的人,死後卻墮入惡趣──地獄、餓鬼、旁生道。他們由此推知,因果是不存在的,如果因果存在,一生都在行善的人,死後就不會墮惡趣。所以,他們就生起邪見,認為因果不存在。有一部佛經專門講外道的這些錯誤。他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呢?

以前我們就講過:因果不是今天作,明天就成熟;或者是這一生把種子播下去,下一世就成熟。因果中間有可能會間隔很長很長的時間,即使有神通的人,也只能知道一個片段,而不能完全了知因果。如果通過其他的方法來觀察,就更加困難了。一般人只能間接地瞭解因果,想要直接去瞭解的話,除非是有很深廣的神通。

如此說來,我們是不是沒有辦法證明輪迴、因果的存在了?辦法是有的。比如說,科學家要研究一個很細微的粒子,他首先需要一個電子顯微鏡之類的儀器,光靠眼睛是沒有辦法的。同樣,法稱菩薩在因明的《釋量論》中就講到:在觀察因果的時候,由於我們的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見因果的存在,所以,我們首先就得依靠佛的語言。但佛可不可靠呢?佛說的會不會有什麼漏洞呢?因此,我們首先要證實佛說的絕不可能有錯誤。具體的證明過程,在《釋量論》、《量理寶藏論》裡面都有。

因明裡面講了很多很多推理的方法,但最關鍵的核心,就是要證明佛說的話是可靠的。如果我們佛教徒都認為:喔!佛說了算,佛說了不需要觀察的話,那就沒有必要讀那麼厚的一本書了。

因明裡面沒有信仰的成分,就是針對一個完全不相信佛的人(當然在文化層次上肯定要有一定的水準),面對面、實事求是地討論若干問題。因明裡面的「因」,就是指證據或者數據。因明就講因和數據,不講信仰。通過一步步的推導,最後證實──佛說的不會有問題,不會有錯誤。只不過在有些時候,針對某一類眾生的想法,佛也會說一些適應他們的話,這是由聞法者千差萬別的文化背景、思想狀況等等所導致的,是度化眾生的一種方法。佛自己也說:你們不能認為經書裡面的內容百分之百都是正確的,有些不符合現實,是我故意這樣講的。

除此之外,佛真正說的了義之法,即使到現在都找不出任何瑕疵。多數現代人認為,在二十一世紀,科學等各方面的進步和成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直到今天,我們有沒有發現佛說的話裡有任何一個錯誤?沒有。佛的人生觀、世界觀等等,一直都走在科學的前端。科學和佛法相比,還是有一定的距離,至今仍遠遠落後於佛教。這不是我信口開河,只要是公正的地方,無論任何一個場合,面對科學家也好、哲學家也好,我都敢說這種話。

雖然瞭解因果的最終方法是這樣,但我們也可以側面地去瞭解因果,比如說,同樣聰明的兩個人去做同樣的事情,有同樣的條件、同樣的關係,但結果一個人成功,另外一個人不成功,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很多人會說是巧合,但是不是巧合呢?佛說:任何一個事物的因,都有近因和遠因。遠因發生在久遠的時空,近因則發生在當下。

比如說,我們今天生病了,這個病的來源有可能是一萬年前或者幾千年前的某種原因,這個叫做遠因,我們看不見;近因則是現在我們不講究衛生,或者是飲食失當等種種客觀原因導致的。遠因和近因的結合,導致我們的生病。現代人往往只看近因,而忽略了遠因,所以很多事情都解釋不清楚,僅僅從物質方面解釋,就有很多事情現在沒有辦法證明。隨著科學的日趨發達,以前很多學者的理論,比如我們熟知的牛頓的很多理論都已經被推翻了。由於科技不斷地躍進,不少的學說都無法逃脫被超越、被推翻的命運,但為什麼千百年來獨有佛的學說屹立不搖呢?

因為佛是證悟者,已經攀上智慧的圓滿頂峰,由至高點往下俯瞰、往下解釋這些事情,所以佛法就不需要什麼改革,也不會有什麼革命性的新發現,佛法永遠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淘汰。科學等世間學說確實有這種需要,因為它是由低處往上走,從無到有、越來越好,一直都是往上發展的。第二個相信因果的主要依據就在於此。

除了佛的語言以外,是不是根本沒有辦法證明因果的存在呢?也不是。還是有的,但最主要的是,佛告訴我們,一個凡夫去觀察因果存不存在,他最後是得不到結論的。比如說,在沒有任何儀器──電子顯微鏡等等的情況下,想看看原子以下的粒子,比如說質子、中子、夸克等等到底存不存在,我們的眼睛能找到答案嗎?不可能的,相反的,如果我們過度地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們會認為:喔!我的眼睛看不見,哪有什麼質子、中子?哪有什麼微粒的運動?物體是靜止的,我明明看到它是不動的。哪有什麼運動的電子?這樣就想當然地否定了微粒及其運動的存在。西方哲學在二千多年當中一直有這種觀點,後來慢慢有了電子顯微鏡等等,利用這些科學儀器就可以看到事實的真相,所以很多人才相信了。當科學知識和常識發生衝突以後,科學必須通過儀器與研究成果把常識推翻,之後才能建立一個比較理想的見解。

同樣的,我們需要的不是儀器,而是邏輯與推理方式。因為現代人非常傲慢──過度地相信自己的眼睛、鼻子等器官和儀器。眼睛傳給自己的任何一個資訊,都無條件地相信。眼睛說是白色,就認為是白色;眼睛說是紅色,就認為是紅色。問題就出在這個上面,這種思想把我們束縛了。我們一直都認為:我的眼睛看得見的才有,看不見的就沒有,就是神話故事。如此一來,我們的思想就得不到解放。

佛法也要用「解放思想」這個詞,誰要被解放呢?凡夫要被解放。因為凡夫過度地相信自己的眼睛、耳朵,所以看不到世界的真面目,看不到時空的真面目。現在我們要推翻的,就是自己的眼、耳、鼻、舌的見解,以及所有世俗間的見解。因為今天我們在講最低層次的因果,所以沒有必要講這麼深。現階段,我們就是要相信佛的話,相信因果是存在的。不能凡事都輕率地歸結:這個是巧合,那個也是巧合。反正自己說不清楚的,都是巧合。這樣一味地固執己見,就根本看不到事實的真相。

任何一個事物都有近因和遠因,比如說,這個手錶的近因,是手錶製造廠工匠的手藝,但它最終還是要回歸到我們的意識,只有意識的習氣爆發的時候,才會出現手錶,這就是遠因。但我們只能看見它的近因。至於遠因,誰肯承認這個手錶是從我們的心裡產生的呢?如果一提到這個話,大家就認為是唯心主義。其實不是唯心主義,理由我以前講過了,今天就不再重複。

佛法跟基督教等其他宗教最大的差別,就是在任何一個問題上都要有強有力的、實實在在的證據或者數據,有了以後才可以接受,否則就不接受,所以,中國的有些老一輩學者曾經說過,我們對佛法的信任不是迷信,而是智信。說得很好──不是迷信是智信,由智慧產生的信心。

但基督教卻不是這樣,從它有史以來,沒有一個人能夠真正證明上帝的存在,但基督教還是要求信徒必須無條件地相信。雖然愛因斯坦、費曼等世界著名的科學家都說了:科學沒有辦法推翻上帝的存在。但僅僅科學不能推翻就能成立了嗎?不是。你自己應該提出一個證據來說服人,人們才能相信;僅僅是科學不能推翻,就可以承認了嗎?當然不可能。這就是佛教與基督教不一樣的地方。

很多人覺得:平日念念佛,在觀音菩薩的聖誕日、佛的聖誕日,背著一個羅漢包到廟裡去燒燒香,手上戴一串佛珠,這就是居士了。我們心目當中的居士就是這樣的,實際上不是這樣。難道背一個黃色的羅漢包,手上戴一串念珠就是阿羅漢的預備了嗎?當然不是啦!要想變成阿羅漢的預備,就得從見解、修行、行為上全方位地與眾不同。所謂與眾不同,當然不是說我們已經是佛菩薩,而是說要跟一般的凡夫有所不同,至少在認知上有些不同,這才可以說是接近善事。這是居士最低最低的見解標準,再沒有辦法低了;再低的話,就沒有什麼見解了。

我們具不具備這些最低的見解呢?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問自己:第一個、我有沒有深信因果;第二個、我有沒有深信輪迴。如果沒有,就沒有居士的見解了。

佛說:見解就像人的眼睛;修法和行為就像人的腳。先用眼睛看,然後腳跟著走。如果眼睛看不見,那往哪裡走呢?怎麼樣走解脫道呢?解脫道在哪裡我們都看不見,就像盲人一樣,那怎麼走路呢?所以,沒有見解一切都免談。如果連最低的限度都達不到的話,就根本不是居士,至於修法就更談不上了。

佛法不像世間的知識,世間的知識不一定用得上。比如說,如果我們在大學裡讀一個專業,以後再改行的話,說不定整套知識都用不著了。佛法不是這樣,學到的就要去用,如果不用,學了也沒有價值,等於沒有學。我們講佛法,就是要講修行、見解上面的體會。如果要談有沒有進步,也要從實際的體會、實際的經驗上去觀察,這是很重要的。

(二)中等的見解

中等的見解是什麼?中等的見解就是中觀的空性。不是證悟中觀的空性,證悟當然更了不起。此處不是指證悟,而是指能夠瞭解、理解中觀空性。比如《中論》、《入中論》等中觀論著中講到的空性、無我,或者沒有那麼廣的,諸如我去年講過的米滂仁波切的《人無我的修法》、《法無我的修法》,還有《心經》等比較簡略的空性。如果有空性的見解,就是中等的居士見解。

所有的佛教術語,都有嚴格的意義。按照嚴格的梵文意義來解釋,「見解」不是指一個模糊的觀念,而必須要堅定不移、深信不疑。比如說,對無常有堅定不移的認識,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是無常,絕對是無常,沒有一個例外。有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念,才叫做見解。其他的概念都不叫見解,而只是一個概念。

總結一下剛才的內容,就是說:我們對輪迴有沒有堅定不移的認識?對因果有沒有堅定不移的認識?如果有的話,那我們至少具備了最低層次的居士見解。如果不但具備這一點,而且在此基礎上對人無我、法無我、空性也有堅定不移的認識。雖然還沒有真正證悟,但深信不疑,認為任何一個物質都是空性的,這是不容置疑的。有這樣堅定不移的認識,就是空性的見解,也是中等的居士見解。

證悟和見解有什麼差別呢?佛教認為:坐禪時候體會到的感覺,一般不叫見解,而叫做證悟或者智慧──無我的智慧、空性的智慧;從禪定中出來以後,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有這個觀念或認識──毫無疑問,一定是空性,一定是無常,這一般不叫智慧,以智慧和見解來區分的話,就叫做見解。

證悟和見解我們都需要,如果不信因果,又怎麼會信因果不虛呢?如果不信輪迴,連輪迴自身都站不住腳了,還談什麼下一世、輪迴痛苦等等呢?都沒必要了。所以,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輪迴過患等等,都建立在此二者的基礎上。

中觀的證悟和見解也是這樣。如果能在坐禪的時候深深地體會到空性,就叫做證悟。

「體會到」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頭疼的時候,這個疼是什麼樣自己能親身感覺到,這不是書本上寫的──因為什麼神經、什麼細胞出了什麼問題,有什麼樣的反應,就稱為疼──現在不需要書就完全能感受到痛,這就不叫見解,而叫證悟。從這個狀態當中出來以後,在我們的心裡還會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我現在沒有剛才的體會,但是,在我坐禪的時候,深深地體會到一切法都是空性,所以,現在我看到的這些東西就是空性。有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心,就叫做空性的見解。空性的見解與空性的智慧,這兩個要分清楚。

中等的居士見解,就需要有這樣的境界。大家有沒有?自己去觀察。如果中等的見解沒有,下等的見解也沒有,從佛法、修行上來說,就等於沒有眼睛;如果有下等的見解,雖然目前還沒有空性的見解,那就還沒有完全失明,我們的眼睛至少能看見一點東西,雖然不是看得很清楚,但是能看見一點點。

(三)上等的見解

上等的居士見解是什麼呢?就是光明如來藏和密宗的見解。密宗的見解我們暫時不講。密法認為:一定要有基礎才可以聽密法;沒有基礎,聽了也沒有用。所以就不講了,以後再說。

我去年講過的那些空性修法,我認為就是密宗的觀點、密宗的境界,至少是密宗境界的一部分。你們一定認為密宗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東西,一直要求我講密宗,如果真的有一天我講密宗的話,到時候有可能你們會失望的。你們會發現原來也沒有什麼別的東西,以前講的那些就是密宗,只是改了一個名字而已,其他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你們自己不相信,沒有修;如果修的話,這個證悟就是密宗的證悟。如果有密宗的觀點或見解的話,這就是居士最高的境界,最高的見解。

沒有一本書裡分過什麼居士的下等見解、中等見解、上等見解,上、中、下是我分的。我為什麼這樣分呢?我是根據佛的一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核心內容來分的。

一轉法輪基本上講的是輪迴、因果等等,如果你們有這種見解,就是低層次的見解;二轉法輪主要講的是無我、空性,如果你們有無我、空性的見解,就是中等的見解;當然,密宗是所有佛法裡面最高的境界,證悟了密宗,再也沒有更高的境界了。

居士的這三種見解大家有沒有?你們一定要反省一下。如果沒有,那以後到底要不要當居士?想當的話,要怎麼樣當?憑什麼來當?這很重要。我們不是靠外表,而是靠內心──內在的修行、智慧等等來當居士。在外表上,我認為你們還是要和普通人一樣,不要脫離「群眾」。你們都要上班,單位上的同事怎麼樣,你們就怎麼樣。除了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不能跟他們同流合污以外,其他方面儘量順應大眾,這樣別人可能會開心一點。如果整天背一個黃包包,拿一串念珠,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會讓別人避之唯恐不及。我們沒有必要這樣,在內在、精神上與眾不同就夠了。

以前很多人認為,精神是不值得考慮的,物質才是實實在在的,精神沒有什麼研究價值,從而忽略了精神。其實並非如此,在量子物理當中,精神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你們翻一翻量子物理的書籍,看看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怎麼說的。我上個月見到一個美國博士,是在大學教佛學的。他說:當我怎麼講都講不通唯識宗的時候,我就跟學生說:「就是海森堡說的觀點」。海森堡的說法比較接近於唯識宗,但唯識宗並不等同於海森堡的觀點。

科學家們已經認同,越進入微觀世界,精神就越有地位。現在誰再像以前那樣說「精神算什麼,它只是大腦的產物」之類的話,就已經不可能再佔據什麼主導地位了,所以,精神是最關鍵的。打個比方說,一部電腦要做一件事情,全靠軟體程式;同樣,一個人要做一件事情,不論修行也好,做世間法也好,全都是精神在推動。如果沒有精神,人不就死了嗎?所以,精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以上是居士的三個見解。

二、居士的修法

(一)戒 律

居士的修法,是從守戒開始的。守戒也是一種修行,而且是最關鍵的。

我碰到過很多的居士,雖然已經皈了依,他們也自以為當了好多年的居士,但居士五戒還沒有受,這是不合理的。要當居士,就要有戒律,這是最關鍵的。

比如說,要在牆壁上畫畫,牆壁是最關鍵的,沒有牆壁就根本沒有辦法畫畫。同樣,戒律是所有修行、智慧的基礎。雖然戒律有很多的層次,但我們不能連一個戒律都沒有,只要有一些自己能夠持守的戒律就可以了,不是說你們統統都要守出家戒。如果沒有戒,就不算真正的居士,所以要守戒。

很多人一聽守戒,就覺得非常害怕:唉呀!一守戒很多事情就不能做了,好可怕!其實並非如此。大家都知道,每個國家都有法律,法律實際上也像戒律一樣,是控制一些人的瘋狂行為的手段。但卻沒有人說國家不應該有法律,有了法律以後就不自在、不自由了,這個太可怕了!大家都認為法律是需要的,沒有法律的話,這個社會就亂套了。比如說,如果沒有交通規則,在人口擁擠、車水馬龍的大街上就會交通壅塞甚至發生交通事故;因為有了規則,我們才可以比較順利地上路。戒律也是一樣,對一個修行人來說,守戒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

(二)四個外加行

修行首先要修什麼呢?就是修四加行。這是最關鍵的。

你們知不知道波音747有四個發動機,每個發動機有八萬公斤的推動力,總共是有三十二萬公斤的推動力,有了這麼大的推動力,它才可以承載那麼多東西。如果一個發動機不行了,三十二萬就減少了八萬;兩個發動機出了問題的話,就只有十六萬公斤的推動力;如果三個發動機不行了,而飛機又在青藏高原上空飛行的話,飛機就有可能會撞到山上。你們好好想想,如果飛機在地面上沒有這四個發動機是什麼狀況?肯定飛不起來;如果在空中四個發動機同時沒有了是什麼狀況?飛機一定會墜落下來的。同樣,倘若沒有四個加行,就沒有推動力了。推動力把我們推到什麼地方?就是推到解脫道上面,所以,我們一定要修四加行。

現在有些地方的某些人在傳授佛法的時候,居然給一些居士說:你們的根器非常好,不需要修四加行。居士們都不知道,聽了很高興,於是到處宣傳:「我是利根,根本不需要修四加行。我的上師說了,我有可能前世已經修了,所以現在不需要修了。」反之,如果有人給他們說:「你一定要修加行,不能不修」這樣的話,大家都不高興。

為什麼會有人這樣說呢?因為你們喜歡聽這種話,所以他們自然會迎合你們說這種話;如果你們都不喜歡聽奉承之語,自然就沒有人會對你們說。大家都擔心說出去的話會令對方不高興,如果我說「你是利根,你不需要修加行。」會令你不高興的話,我肯定不敢說了。

當然,如果對方說的「可以不修加行」之類的話對你沒有什麼影響,那也沒關係;但若你也真的這麼認為:「我已經很不錯了,不需要修加行了。」那就糟糕了!

你們可不可能不需要修四加行呢?不可能的,一定要修加行。

前幾天我碰到一個人,他說他在一個地方閉關了六個月。我問他修了什麼?他說他的上師對他說:「不需要修出離心,不需要發菩提心,你在魚市場看到那些魚時,就念念經,給它們灑點甘露水就可以了,這就是菩提心。出離心、菩提心不需要修,你只需要放鬆、看心就行了。」我不禁惋惜地對他說:「你在山上的六個月全部浪費了,沒有任何意義!」當然,話也不能這樣說,他那六個月也不是做別的事情,還是在修法嘛,至少他認為是在修法,所以肯定不是純粹的浪費。但我為了打擊這種說法,所以才這樣說,但若說不是浪費也很難。在六個月當中完全放鬆,米滂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裡面也說了:我們從無始以來到今天都在放鬆──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什麼都不加規範,所以今天什麼收穫都沒有。那樣散亂,就不可能有什麼進步,再這樣放鬆下去會有什麼結果呢?你們自己看看米滂仁波切的《定解寶燈論》,說得非常清楚。所以,四加行是第一個必須要做的功課。四加行修好以後,出離心就有了。前幾天我也說過,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凡夫都往前走,但是,一旦有了出離心,就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到那個時候,我們就會往回走。不修四加行,我們就不可能回頭。

(三)五個內加行

四個外加行修完以後,就要修五個內加行。很多人在修加行的時候,先不修外加行,而先修內加行。為什麼先修內加行呢?因為內加行當中有很多計數,要完成一定的數量。很多密宗上師在傳法之前,會先問你有沒有修完五個內加行,如果說修完了就可以傳;一般不會有人問你有沒有修外加行,所以有些人就把四加行丟了,只修五加行。這樣的修法不是很好,以後大家無論是剛開始修加行也好,或者是重新修也好,還是先修四個外加行。

釋迦牟尼佛轉法輪的次第也是這樣:第一轉法輪的核心思想,就是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等,只是在此基礎上加了無我的修法,其他就沒有了,所以,我們修的時候,第一個就要修外加行。外加行修完了以後就修內加行。做一個居士,特別是學藏傳佛教的居士,這兩個是一定要修的。如果實在是年紀太大、體力不支的話,像頂禮這樣的修法可以不修,而用其他修法來代替。

(四)念 佛

在修加行的同時,念佛也很關鍵。所有的居士都要念佛,不要說居士,連高僧大德都念佛。

有些人認為:念佛是那些沒有文化的老太太、老頭子的事情,有知識、有文化的年輕人怎麼可以去念佛?我們應該修更高檔的法。

這是錯誤的想法。念佛是一定要念的,誰也不能放棄;同時要修四個外加行和五個內加行,這兩個修完了以後,就可以修空性、修密宗,但這是以後的事情,修加行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8 上午 07:08:45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8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如何做一個標準居士

()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開示

(五)修法的重要性

培養出離心修四個外加行,這是下等的修法。下等的意思,是最基礎的意思,並不是說出離心是很下等的、不值得修的。出離心是我們走向解脫的第一步,是最基礎的修法。

出離心修完後,中等的修法,是大乘顯宗的修法,也就是修菩提心,並在此基礎上修無我空性。這個修法為什麼是中等的修法呢?因為,這個修法還沒有涉及到最上等的修法,比如像密宗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大手印等修法,所以這個修法也不是最高的;又因為這個修法比小乘的無我修法、出離心的修法要高一層,所以屬於中等的修法。

對我們來說,最關鍵的還是出離心的修法。沒有出離心,修什麼樣的法都不能成為解脫之因。如果我們有了出離心,行善、念咒、放生之類的善事或者修行才會成為解脫之因。

上次我們也談到過,為什麼我們會流轉輪迴,這個問題我們一定要思考;我們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也要去思考。這兩個是很重要的,但很多人都拿不出答案。

很多人都想知道,我們為什麼是人,不是牛,不是馬,牛馬為什麼是牛馬而不是人;很多人也想知道,我們為什麼活著?生存的方式和生存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但除了佛法以外,沒有一個人能真正地找到這個答案。

這兩個問題雖然只是一個常識,但這兩個常識對我們的修行卻有著直接的關係,所以要思維這些內容。思維之後就會知道,我們流轉輪迴的原因不是別的,既不是像基督教所說的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無因無緣,那是什麼呢?就是我們的貪心──貪欲的心,它讓我們流轉於輪迴當中,這是第一個問題的答案。

第二個問題的答案,生存的意義是什麼?生存的意義只有求解脫,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自利利他,除了這些以外,其他任何一個事物都不值得成為生存的意義。

這樣思維好以後,就會生起出離心,這個修法是下等的基礎修法。雖然是下等的修法,對我們目前而言,卻是最重要的修法。我們很多人不一定有出離心,雖然自己認為有出離心,但實際上有沒有很難說。如果沒有出離心,就不可能走上解脫道。

下等修法──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外加行修完後,就會生起出離心,出離心生起後,中等的修法就是菩提心和空性。

菩提心的具體修法,我曾經講過很多次,很多人都有《慧燈之光》,以前沒有聽過的可以看書,所有菩提心修法當中最具體的修法,就是那些修法,不需要再講了。

上次提到過,我們現在預防很多問題的方法是什麼呢?就是買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很多保險。買這些保險的目的,就是預防萬一遇到了什麼問題而提前作出的準備。但是,有些更需要保險的問題,我們卻沒有保險。

大家認真思考一下,我們所作所為的一切,就是為了生存──短短十幾年、幾十年的生存。但十年、二十年過去後,在我們死了以後,我們的生命相續還會存在,那時我們會沒有任何準備和保險。

這個時候最需要的真正的保險是什麼呢?就是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永久的、終極的保險。為了整個生命輪迴,為了保證我們的安全,我們需要買一個這樣的保險。這個保險不是拿錢去買,而是要用慈悲心去修,有慈心、悲心才可以修菩提心。很多大乘經典裡面說,一旦有了菩提心,並且沒有捨棄這個菩提心或者菩薩戒,此人永遠也不會墮入惡趣,這是肯定的,所以菩提心很重要。

菩提心的重要性這兩年我講得比較多,大家基本上知道這些道理,但只是知道而已,實際上有沒有菩提心很難說。即使有,但夠不夠標準也很難說。

如果沒有菩提心,或者只有一個造作的菩提心,沒有標準的菩提心,就缺少了最關鍵的保險。我們現在買的所有保險,都是暫時性的,在這樣的情況下死亡,因為沒有任何可靠的保險,沒有任何的準備,我們的投生就會非常危險。所以,僅僅從自己的利益來說,在這方面都一定要有準備。這個準備首先就是菩提心,然後在此基礎上修空性和無我。菩提心也叫做大悲心,空性見也叫做智慧,菩提心和空性見是佛教的精華,二者的緊密結合稱為「智悲雙運」。

一個凡夫如何修智悲雙運呢?我曾經也講過,在沒有修空性的時候,先修慈悲心、四無量心;通過四無量心的修法,生起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發起來以後,就去受菩薩戒,這樣心相續中就有了菩薩戒與菩提心,智悲的「悲」就具足了;然後是證悟空性──進入空性狀態時,不會有明顯的慈悲心,因為對我們這種初入道的修行者來說,慈悲心畢竟是一種思維,一種分別念,而空性狀態是不允許有分別念的。

沒有分別念的空性和有分別念的菩提心怎麼雙運呢?在沒有修空性之前發過菩提心,受過菩薩戒,而且這個菩提心和菩薩戒一直都存在,在此基礎上再證悟空性,就是智悲雙運。因為,雖然在進入空性狀態的時候沒有明顯的分別念,但由於之前已經具備菩提心、菩薩戒了,現在這個菩提心和菩薩戒依然存在。此時心相續當中既有菩提心和菩薩戒,也有證悟空性的智慧,意識的一半是菩提心,另外一半是空性,這就叫做智悲雙運。一個凡夫的智悲雙運就是這樣。

如果能達到這一點,就是中等的修法。我們現在有沒有這種境界?每個人都要好好想一想。當然,如果你們問我:你有沒有呢?很慚愧!我現在還沒有,但正在朝這個方面努力。雖然現在還沒有,但至少在往這個方向走,至少心裡面有這樣的需求,有這樣的希望。你們現在有沒有?如果沒有的話,那有沒有往這個方向走呢?如果沒有往這方向走的話,你們想想會是什麼情況。

你們天天吵著要講密宗,講大圓滿。我為什麼不講?我不講是為了對你們負責。我雖然沒有證悟密宗、大圓滿,但嘴巴上講還是沒有問題的,但這樣的講法不會有什麼效果,不會有什麼實際的作用。你們如果不好好珍惜、不好好修行或者不好好護持密乘戒的話,反而會有一些害處,而且弊大於利。所以,我先不講很高深的密宗修法。以前很多的高僧大德,真正實修開悟的人說過,佛經上也提到過:如果真正能夠體會中觀的空性,其實也就是密宗大圓滿或大手印的部分見解,就已經很不錯了。

你們總是說太忙了,沒有時間修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性的修法,這就是在認知上出了問題,我們的價值觀有問題。因為在大家心中的天平上,金錢的分量還是比解脫的分量重,兩者權衡的結果,還是選擇了賺錢,所以沒有時間修行;如果在我們的心目中解脫的地位高於金錢的話,我們就不會說沒有時間修出離心、菩提心之類的話了。

在家人當然有很多事情要處理,肯定沒有出家人那麼清閒,但是,如果意志堅定的話,還是可以抽出時間。我知道,你們當中的很多人還是比較努力的,只要肯努力就好,修行不一定那麼快就有什麼結果,我們也不需要急著要結果。只要往修行這個方向努力,就肯定會有結果的。

以前我也給你們講過這個故事:巴珠仁波切的一個弟子在山裡閉關了九年,就是專修菩提心。在九年的過程當中,一直住在山裡,不跟外界接觸,專修菩提心。可想而知,他們有那麼好的根基、那麼好的環境、那麼好的上師,還得修那麼長的時間才有菩提心的話,我們絕不可能一、兩年就修出什麼結果來,但是,只要能往這個方向走,已經有了起步的話,那也很不錯,最關鍵的就是有沒有開始修。

我們一定要清楚,此生是我們唯一的機會,這個機會一旦錯過了,以後什麼時候能夠再有這樣的機會,一萬年?十萬年?或者百萬年?誰都不知道。

你們經常說:我去問了空行母,空行母跟我說什麼什麼;我去問了瑜伽士,瑜伽士跟我說什麼什麼。我也不否定空行母和瑜伽士的神通,但輪迴的問題不是空行母和瑜伽士能夠徹底瞭解的,唯有佛才知道輪迴是什麼樣、因果是什麼樣,這個人的前因是什麼樣、後果是什麼樣。其他人就算知道,也只是一個局部,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去問誰,主要是自己去掌握。掌握什麼呢?唯一的就是菩提心。

如果真正有一個不造作的菩提心的話,我敢保證,從此以後這個人絕不可能墮落,至少不可能墮落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這樣就只需要考慮怎麼樣去度化眾生,為了眾生我要做什麼事情,而不需要考慮我以後會怎麼樣,我會不會墮地獄、會不會投生為餓鬼等等。

很多人買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甚至連一部車子每年都要保險,但為什麼我們不為自己的來世保險呢?生病了如果沒有保險的話,也不是不能解決的問題;再說我們也不一定有機會老,即使老了,到時候也不一定會過得很苦,這些都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我們肯定會死,死了以後肯定有輪迴,到時候我們肯定沒有什麼保險,這三個都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我們應該好好思維一下該不該修菩提心、空性,這是相當重要的。

我相信居士們都相當虔誠,大家對上師、對佛法充滿了信心,信心非常充足,甚至有點偏高了。所以,如果肯修的話,有這樣的信心再加上一定的努力,就肯定可以修出來。無論是出離心也好、菩提心也好、空性的見解也好,都是修出來的,絕不是從天而降,自然而然就冒出來的,所以修行非常重要。這是中等的修法。

(六)上等的修法

上等的修法,就是密宗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大圓滿等修法。不過,無論是生起次第,還是圓滿次第,全部都建立在出離心、菩提心和顯宗空性的基礎上。沒有這些基礎是沒有辦法修成的,所以我們也不用太著急。如果你們自己覺得出離心、菩提心都修得差不多了,顯宗的空性也修得差不多了,自己現在已經是修密宗的時候了,那我當然也不排斥大圓滿的修法,能夠修大圓滿非常好。

但是,在這幾年當中,你們有沒有聽過我非常讚歎大圓滿,或者是說我們一定要修大圓滿?我想你們很少聽我說這樣的話,我現在也想不起來有沒有說過這種話,即使說也頂多是一、兩句。為什麼我不說?是不是不重要?當然不是,大圓滿肯定重要,但如果我一開始的時候就說:「大圓滿才是至高無上的、最有用的,其他的法都不如大圓滿。」你們哪還有功夫修加行,大家都忙著去修大圓滿了!

不過,現在從哪裡能得到真正的大圓滿就很難說了。以前法王在世的時候,講了一整套的大圓滿理論、大圓滿修法,現在公開講大圓滿的,就只有幾個地方的一些老上師。但因為這些老上師們年紀太大了,所以現在也不怎麼講了,只是讓下面的一些弟子講。雖然我相信在西藏的山裡面,還是有很多不知名但修行境界非常高的人,但我們不知道這些人在哪裡;就算知道,他們也未必肯傳給我們。所以,現在要獲得一個真正的大圓滿,的確有很大的難度。不過,我認為這不是很重要。如果出離心、菩提心的基礎非常穩固,然後在此基礎上,能把去年我講的中觀修法修得比較不錯的話,離大圓滿也不是很遠的距離。但若這些基礎修法還沒有修的話,那就很難了。

現在卻有一些很惡劣的現象,很多居士正在修加行的時候,卻有人告訴他們:你不需要修加行,你是上等根基,在前世的時候已經修了加行,現在不需要修了。這樣令很多以前發心修加行的人都不修了。簡直荒唐之至!

你們想想,五加行是修什麼呢?五加行裡最關鍵的就是皈依、發菩提心,然後就是修金剛薩埵,遣除我們的業障。作為凡夫,如果想不修這一系列的修法而獲得成就,那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你們還是要一步一腳印地去做,實實在在地修。

這些都是我特別要提出來說的,為什麼要說呢?因為,這涉及到每個人的修行和解脫,所以我必須要說。如果每個人真的不需要修加行,也照樣可以成就,那我也不會勉強。

雖然我現在沒有講上等的修法,但我們還是要知道:我現在修的是中等的修法,在此之上,還有一個更高的修法,等我把中等修法修好以後再去修。目前只要有這樣的發心就可以了。

三、居士的行為

(一)下等的行為

居士的行為也可以分上、中、下三個層次。最下等、最基礎的行為是什麼呢?首先是受居士五戒,如果不能五戒全受,就在其中選擇受一條戒、兩條戒、三條戒或四條戒都可以。在受戒的基礎上,儘量地斷惡行善。十善、十不善我們都知道,《普賢上師言教》裡面講得非常清楚。這是最基礎、最下等的行為。

在最下等的行為當中,還有兩個問題我們要談一談:

第一個是吃素的問題部分居士也許還沒有吃素,如果是這樣,就一定要吃素,一定要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現在個別的居士,尤其是一些學藏傳佛教的居士看到藏傳寺院的出家人或上師在吃肉,就認為密宗是允許吃肉的,吃肉沒有問題。就這樣,很多以前吃素的後來就不吃素了,但這是錯誤的觀點。

我以前也講過,藏地的僧眾吃肉並不是密宗開許吃肉,那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為藏地很多地方氣候條件惡劣,不出產水果、蔬菜,加之交通不便,所以很多修行人只好選擇三淨肉,但他們也只吃三淨肉,不吃其他的肉。

隨著交通條件的日益改善,目前我們也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改善,部分有條件的地方逐漸逐漸有很多人開始帶頭吃素了。不過在有些極為偏僻的地方,直到現在吃素還是很不方便,既沒有水果,也沒有蔬菜,尤其是有些牧區,吃素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不可能所有的人立刻都能吃素,但這是環境因素所致而非密宗的意思,也不是其他的原因,我相信以後這個問題慢慢會改變的。

然而,生活在漢地的學藏傳佛教的居士一定要吃素,現在漢地有這麼好的條件,連不學佛的人都吃素,佛教徒怎能不吃素呢?我不知道你們當中有沒有人還沒有開始吃素,如果有的話一定要從明天開始吃素,除非有非常非常大的困難,實在是沒有辦法,我想應該不會有這樣的困難吧!如果有是另外一回事。

我到很多藏地的鄉下去時,也動員當地的牧民們吃素。怎樣吃素呢?他們不可能吃「長素」,但每個月的十五、三十,或者是一年當中的佛誕日、成道日等佛教的四大節日,或者一年中這四個節日所在的四個月,或者這四個月當中的半個月不吃肉。你們想想,那些條件、環境非常差的地方尚且如此,你們更沒有理由不吃素!

漢地的大乘佛法在吃素方面,就有非常良好的傳統,從梁武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在這方面,藏傳佛教因為環境的因素做得沒有那麼好;南傳佛教因為要托缽化緣的關係,也做得沒有那麼好。南傳佛教的僧侶不是自己做飯,而是每天挨家挨戶地托缽化緣,因為這些化緣的施主不一定都是居士,他們當中有吃素的也有不吃素的,所以吃純素有一定的困難,在這方面他們也不如漢傳佛教。只有漢地的大乘佛教把吃素的傳統保留得非常好,所以我們現在要繼續維持。學藏傳佛教,要學好的一面,不要學不足的一面。當然這不能歸咎於佛教,而是人的因素,因為人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做不到,但我們所處的環境已經很優越了,所以沒有理由仿效他們的吃肉行為。

第二個問題,是上師、弟子與金剛道友之間的問題。我現在經常遇到這類情況。比如說,有些居士剛剛接觸某個上師的時候,認為這個上師很不錯,然後就依止並接受了一些灌頂和密法,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對上師產生了負面的看法,甚至有不好的態度,師徒之間產生了矛盾,然後都很擔心有沒有犯密乘戒等等。很多人來問這方面的問題。

這個問題我以前在「金剛上師與灌頂」這個專題中講過,你們多數人也看了這篇文章,也聽了課。但看一次不一定能記住,所以,這方面我們一定不可掉以輕心。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我遇到過一些以前學佛學得比較虔誠的人,過去一直認為自己的上師或道友是非常非常好的,後來因為看見個別人的不正當行為,就感到非常失望,以至於不學佛了。

有關這些問題,該如何取捨呢?首先我要說明的是,沒有一個普通人的整個行為,能夠代表佛法,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承認。如果非要有誰來代表佛法的話,我想:觀音菩薩可以代表佛教的慈悲;文殊菩薩可以代表佛教的智慧,除此之外,任何一個普通人都無法代表佛教,所以你們不能這樣以偏概全。如果因為個別人的行為不好,就歸咎於佛教或者藏傳佛教,然後不學佛了,就是一個極大的錯誤!

釋迦牟尼佛是全知,他早就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很早以前就告訴我們,判斷是非的準則,是依法不依人。如果你發現佛法有什麼問題,你可以說我原本以為佛法是很好的,但是,我在佛法中發現了問題,所以不學佛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是有道理的,你可以不學佛;但是,如果你是因為某個上師的行為或者金剛道友的行為不好,便因此不學佛了,這就不合理。

上師、金剛道友的行為,是他們個人的行為,並不能代表佛法,也不能代表藏傳佛教,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劃分清楚。要學佛,可以自己好好學,不去管別人的是是非非。以後你們也不要輕易地把自稱是上師、活佛的人看成佛,像法王如意寶這樣的上師我們當成佛是完全無誤的,是合理的;但一般不是很瞭解的那些活佛、上師、堪布,我們既不能隨隨便便當成佛,也不能看到一點過失就毀謗。如果你覺得有必要依止,就按照密宗的要求,在接觸的過程當中慢慢去觀察。密宗本身有明確的規定:依止一個上師一定要觀察十二年,密宗裡面講了很多上師的標準,依照這些標準,在十二年的時間當中仔細觀察,如果這些標準都具備的話,才可以依止。依止之後,就不能再產生什麼邪見,一旦產生邪見,自己的修行就無法獲得長足的進步。

當然,我以前依止法王如意寶的時候,沒有經過十二年的觀察,你們可能也沒有觀察十二年。對法王如意寶這樣的上師不觀察是沒有問題的,這是我們的運氣很好、福報很好,因為我們遇到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好上師。不過,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運氣,就有點不好說了,所以,我們認為:依止上師之前一定要觀察;如果沒有依止的必要,我們也不觀察別人的過失,別人有過失或有功德,在短期當中不一定觀察得出來,就算能夠觀察出來,對我們的修行也沒有什麼幫助。

學佛是要學佛的行為,不是學金剛道友或其他人。上師或金剛道友不好是他們的過失,不是佛法的過失。這一切錯就錯在我們自己──以前我們沒有按照密宗的要求去觀察;現在又違背密宗的要求去毀謗,這樣可能永遠都修不成密法,只能修修出離心、菩提心等修法,所以,大家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特別小心。

(二)中等的行為

中等的行為是什麼呢?中等的行為是利益眾生。在菩提心的基礎上,儘量地利益眾生。雖然大乘佛教利益眾生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但歸納起來一共有六種,也就是六波羅蜜多。六波羅蜜多,涵蓋了所有大乘佛法利益眾生的方法。除此之外,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凡是我們認為是利益眾生的行為,都要儘量去做。

現在很多居士經常問到:雖然自己在發菩提心,但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處理一些問題的時候,又做不到自輕他重等等,那該怎麼辦?其實,佛也沒有要求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明天就一定要去做這些事情,這些都是有過程、有次第的,可以做到的儘量去做,做不到的就暫時放在後面。

比如說肉體的布施,也即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布施給眾生的行為,這是菩薩最高的一種布施,但是佛告訴我們,在沒有證悟之前不允許做這樣的布施。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證悟之前這麼做的話,還是有痛苦的;如果有痛苦,則布施之後會後悔的。我們現在還沒有這種能力,所以佛告訴我們先不要布施自己的身體。先易後難,能做到的先做,做不到的可以放在後面。我們雖然發了菩提心,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很多問題的時候,不能用菩提心來處理,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修行還不到位,不過,我們可以嘗試著逐漸逐漸去做;等我們的修行到位的時候,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

當初釋迦牟尼佛也發心:等所有的眾生度完以後我才成就。釋迦牟尼佛早就成就了,但眾生度完了嗎?沒有。佛是不是違背了自己的發心呢?當然不是。佛和菩薩會發很多不會成功、不會實現的願,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發心呢?這就說明他們的偉大──「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恰恰說明了佛菩薩度化眾生的勇氣,而非佛菩薩的過失。

我的意思就是說,佛也沒有辦法度完所有的眾生,把所有利益眾生的事情都做完,我們就更不用說了。但在這些利益眾生的事情當中,也有很多現在我們肯定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我們就應該盡己所能地利益眾生。

利益眾生不是外表上擺個樣子給別人看,而是要從內心深處真真切切地發起利益眾生的心。在清淨的發心之上,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比如說我們去放生,在外表上看,放生本來是一個利益眾生的行為,但是,如果我們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去放生的話,表面上是利益眾生的行為,骨子裡還是為了自己。同理,在任何一個問題上,修大圓滿也好、修大手印等任何一個修法也好,如果核心是自己的利益,就不叫大乘佛法。有關這一點以前講了很多,現在不再講了。

下等的行為和中等的行為,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範疇。

(三)上等的行為

上等的行為是什麼呢?是密宗的行為。密宗的行為是不可思議的,你們可以看一些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成就者們的傳記,從中可以知其一二。雖然密宗的行為很不可思議,但所有的行為都建立在利益眾生的基礎上。不論從外表上看來是怎樣的,卻從來沒有離開過利益眾生的前提,只是在方法、範圍、力量方面有別於顯宗而已。通過這些不可思議的方法,同樣能把眾生引導到解脫道上面。

這些行為主要建立在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基礎上,我們現在根本沒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基礎,連什麼叫做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都不知道;雖然我們自認為知道什麼是大圓滿,實際上並不知道,我不知道,你們更不知道。

你們也許會想:大圓滿怎麼不知道,就是心裡面一切都放下,什麼都不想、放鬆,這不就是大圓滿嗎?這個不是大圓滿,以前和尚摩訶衍到西藏傳了這樣的法,結果鬧出很大的矛盾,到現在一千多年了,這個問題都沒有消失。

真正的大圓滿不是這樣,不過,大圓滿是怎麼樣,現在還不是很重要。以後你們的出離心、菩提心修好了,可以去聽大圓滿。

但是,去年我講的那些空性修法你們可以修,在修菩提心的同時,就修那些空性修法。這也可以說是密宗大圓滿的一種前期修法。這些空性如果修得比較好的話,說不定到時候離密宗也就只有一點點的距離了,當然,這個要觀待自己的努力精進。

這裡我沒有告訴你們具體的密宗行為,只說了上等的密宗行為很了不起。因為這些現在我們做不到,所以現在也不說。

四、總 結

歸納而言,見解有上、中、下三種,修行有上、中、下三種,行為也有上、中、下三種,總共是九種。上等的見解我們沒有;上等的修法至少目前我們還不能修;上等的行為都是密宗的,我們都做不到。不過這也不是問題,這並不表示我們永遠都做不到,只是目前做不到而已。但下等與中等的見解我們可以有;下等與中等的修法我們可以修;下等與中等的行為我們也可以做。九個見、修、行當中的前六個,我們當下就可以掌握,至於上等的見、修、行,可以暫時放在後面慢慢地修。

現在藏地還是有一些老一輩的修行非常不錯的上師,他們住世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你們當中可能也有以前在法王的座下沒有聽過大圓滿的人,所以,如果你們現在能夠找到非常可靠的,真正有資格傳密法、傳大圓滿的上師,也可以提前聽一聽,也可以提前瞭解瞭解。不然以後你們也許會後悔的──在西藏還有那麼好的真正的修行人的時候,自己沒有去聽,現在要聽的時候全都圓寂了,這也是很嚴重的問題。但現在就正式去修這些法,我想還早了一點,我們還是要先修加行,這是很重要的。

不過,這樣的上師不是到處都有,一旦依止了這樣的上師以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不能有任何邪見,密宗的要求就是這樣。如果產生了邪見,第一個,就是在密乘戒上會出現問題;第二個,自己的修行也不會增長。密宗的修法,特別是大圓滿的修行進步,全都要靠上師的加持;上師的加持又要靠自己的信心。當我們的信心被破壞的時候,修行就不會有進步,所以密宗就有這樣嚴格的要求。事先你們一定要觀察,不觀察就盲目地依止,說不定會出現更大的問題,到時候就不好辦了。

我這次要講的就是,前六個見、修、行,我們一定要去做;至於後三個,以後自己去聞思修。

如果具備前三個見、修、行,就是下等的標準居士;如果具備中間的三個見、修、行,就是中等的標準居士;如果具備後三個見、修、行,就是上等的標準居士。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8 上午 07:09:31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39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敬錄自 喇榮五明佛學院  釋智誠、秋吉彭措 著 ─《般若鋒兮金剛燄》

五部大論和九乘次第

不少人把藏傳密宗和藏傳佛教混為一談,實際上,前者僅是後者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除了密法,藏地盛行的佛法還含有極為龐大、周全的顯教體系。因此可以說,藏傳佛教是一個顯密圓融的佛法寶庫。下面就概略介紹一下藏傳教法的基本常識。

昔日釋尊於印度聖地,曾初中後三轉法輪,其中初轉謂四諦法輪,二轉謂般若無相法輪,三轉即為善抉擇法輪,主要宣說光明如來藏。因佛經深奧難以趨入,為使後世普通學人能善解佛意,故有諸多印度聖祖謹承佛旨,紛紛造論闡釋經典義理,善巧開顯如來密意。藏人極為推崇的瞻洲「二勝六莊嚴」(「二勝」指宏戒大德釋迦光與功德光;「六莊嚴」是:開創中觀宗的龍樹與聖天(提婆)論師,開創對法的無著、世親論師,開創因明的陳那、法稱論師。)就是當時的代表人物。隨著佛法的傳入西藏,印度大班智達和藏族大譯師將印土流傳的大量殊勝經論譯成藏文,之後於不斷講聞抉擇、善加弘傳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五部大論」為核心的顯宗教法體系。

名聞遐邇的「五部大論」,究竟何所指呢?它們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觀以及般若。這些尚是總目,在每一類下,復含若干教典。下面逐一介紹:

一、戒 律

包含小乘別解脫戒、大乘菩薩戒以及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為一切有部律,最具權威性與代表性的著述當首推印度功德光尊者撰寫的《戒律根本論》(另譯為《律經》),共有九卷二千七百頌。尊者自幼善學一切明論,在根本說一切有部出家,師從世親菩薩深入研習大小乘教法,通過勤奮修持生起勝妙證德,尤其飽餐世尊戒律甘露之精華,為上師四大心子之一。他造的《戒律根本論》總攝了一切有部律學要義,依出離戒廣釋一切應止應行之學處,是聲聞乘增上戒學的大珍寶藏。該論從生起出離心後如何求戒受戒講起,次第論及受戒後如何防止犯戒、如何嚴格奉行出家人的生活行持等,條理井然,諄諄教誨,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此外,釋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頌》,薩嘎拉阿羅漢的《花鬘論》(漢譯為《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頌》)等律學要典在藏地也很受重視。通過對增上戒學的廣博聞思和精嚴行持,使得藏地的出家僧眾長期以來均能善護清淨戒體,成為證取出世無漏智慧的根本保證。

益西彭措堪布仁波切在戒律學名著《走向解脫》中,介紹了藏地別解脫戒的傳承情況:「律藏分經典和論典,經典有《雜阿含經》、《四分律》、《僧祗律》、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毗奈耶經》、《律本事》、《律上分》等等。按論典來說,《四分律》的論典首推唐朝道宣律師所著的《南山三大律》,在有部律中,當首推德光尊者(又稱功德光尊者)所著的《戒律根本論》,在這部論中,德光尊者歸納了佛在世時所制戒律的全部學處,詳細敍述了比丘戒、比丘尼戒的開遮持犯。德光尊者是世親菩薩的四大弟子之一,約西元六世紀人,精通三藏,他的著作有《戒律根本論》及《自釋》、《百一羯摩論》等,眾多大德授記為三地菩薩,與釋迦光共同列為印度二勝六莊嚴中的二勝。德光尊者最著名弟子是法友論師,他著有《戒律根本論大疏》,後代的智賢律師(又譯為智慧妙)等主要引用法友律師觀點。釋迦光尊者是德光尊者同時代人,他的著作主要關於沙彌戒方面,有《戒律三百頌》等。雖然印度很多有關戒律的論典已譯成藏文,但最為重要首推這兩部論典。

而在藏地所造的戒律論典中,最為推崇由智賢律師所造的關於《戒律根本論》的兩部注疏──《戒律根本論善解日光教海疏》和《戒律根本論善解月光教海疏》(簡稱《日光疏》和《月光疏》)。佛在《華嚴經》中曾授記將來在雪山藏地有名為智賢的比丘廣宏戒律,並授記了他的重要論著。在藏地,無論是哪個教派都共推這兩部論,並視為與佛陀宣說無二,因這兩部論典完全按照印度論師所造有關戒律的論典所造,而印度論師所造論典又完全追隨佛陀的言教,且傳承又從未中斷過。

智賢律師在《日光疏》中明確指出,講解抉擇戒律的時候,教證比理證更為重要,因凡夫無法衡量受持戒律的功德與破戒的過患,即使是菩薩,對因果的細微處也難以自力了知,只能憑藉佛的一切智智的觀察結果才能明瞭,這與因明、俱舍中教證和理證同等重要有所不同。」

大乘菩薩戒方面,主要依止的是《虛空藏經》、《瑜珈師地論菩薩戒品》、《菩薩戒二十頌》等。受持菩薩戒的方式有龍樹菩薩傳下的甚深見派,及無著菩薩傳下的廣大行派兩種。前者承許在願菩提心攝持下可直接受菩薩戒,而無著菩薩則認為應在願菩提心基礎上先受持七種別解脫戒中的任意一種,然後才能進受菩薩戒。全知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解釋道:「其實,中觀與唯識這兩種觀點也不相違。發心時雖然未命名別解脫戒,實際上都必須發誓不殺生等,從這一點來說所依身份是相同的。亦即謂具備不損害眾生之心才能得到菩薩戒。如果(七種)別解脫戒中任何一(種)戒也不能受持,則無法獲得菩薩戒,因為與發心學處相違。」總的來說,菩薩戒包含了禁惡行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與饒益有情戒(攝眾生戒),此三聚淨戒全面規範了大乘學人的思想行為,是大乘顯密佛子均應淨心奉持之處。

密宗之各系、各乘皆有不共的三昧耶戒條,在相應的續部論典中有詳述。其性質的嚴厲、守持的難度、淨持的功德等,皆超過了顯宗戒律。

二、俱 舍

在藏傳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說。「上俱舍」是指無著菩薩的《大乘阿毗達磨集論》,此中有與小乘共通之處,也有大乘的不共觀點;「下俱舍」即為世親論師的《阿毗達磨俱舍論》(含頌詞及自釋)。藏地大德於大乘俱舍多有闡揚,然小乘俱舍學的興盛繁榮,似更勝一籌,幾乎每座正規寺院,都將世親俱舍定為必修課。該論所述的蘊界處、器情世間、業果隨眠、道位智定等基本法理,不僅是小乘學人應習之處,對於大乘安立世俗名言、發展理論體系等亦具重要意義。由於藏漢兩地《俱舍論》譯本都是頌詞八品、自釋九品,大同小異,故不贅述。

三、因 明

總的說來,此是內外道共有的學科,然而嚴格來講,二者卻存在很大差異。其共通之處為三相推理的量式(即宗法、同品周遍與異品周遍),不同之處為各自欲成立的內容。外道希望通過這些推理來成立神我、自性、大自在天等遍計妄執之法,而內道卻以之來證成:佛陀是量士夫;佛法是解脫正道;前生後世、因果輪迴真實不虛……;同時,兼破外道邪說或不了義的下乘觀點。

內道因明學,最早見於佛經,之後在祖師論著(如《瑜珈師地論》)中亦有述及。而真正開宗立派、將之弘揚光大者,乃為陳那、法稱論師。陳那論師根據第三轉法輪所述因果之能生所生關係及法的不變本性,撰寫了一百餘部短小精闢的因明論著,後得文殊菩薩加持攝受,將這些零散篇章輯為《集量論》一書,含現量品、自利品、觀違礙品、他利品、觀譬喻品、觀能破品共六品內容。法稱論師是陳那論師的再傳弟子,為進一步闡發《集量論》深義,撰寫了「因明七論」,其中《釋量論》、《定量論》、《理滴論》為主論,《辯難正理論》、《觀相屬論》、《他續成立論》、《因滴論》屬支分論。《釋量論》專從句義兩方面解釋《集量論》,廣破他宗,建立自宗,精妙地抉擇了唯識見,被後人尊奉為隨理唯識的根本論典。後來,藏地號為「第二法稱」的大智者薩迦班智達將「因明七論」的義理總攝一處,撰著了《量理寶藏論》。此論一經問世,便迅速傳播開來,各教派爭相傳講,成為通達因明的一部殊勝要典。

四、中 觀

佛陀於第二轉般若無相法輪諸了義經部中,圓滿宣說了遠離一切邊執戲論、極為不住之大空性,抉顯了現空雙運法界實相的勝義空分。世尊還於《楞伽經》等教典中金口授記大車龍樹菩薩當來應世,將廣弘般若經妙義,饒益無量眾生。按藏傳佛教的觀點,龍樹菩薩造有最能體現他的中觀思想的六部論著(即「龍樹六論」):《中觀根本慧論》(簡稱《中論》)、《六十正理論》、《七十空性論》、《回諍論》、《細研磨論》、《名言成立論》(此為自宗寧瑪派的講法,格魯派則以《中觀寶鬘論》代替《名言成立論》)。龍樹菩薩心子聖天(提婆)論師所造的《中觀四百論》,繼續闡揚龍樹自空中觀的空性妙義及悟入之方便。(玄奘法師所譯之《廣百論》僅為該論後八品,故《四百論》向無完整漢譯本。近代高僧法尊法師入藏求法時,親睹西藏佛教界對此論的重視程度及其殊勝利益,乃根據藏文本譯出此論的前八品以成完璧之美。)此時,尚未出現自續派與應成派的分流,故龍樹父子的論著被稱作「根本中觀」。

二派的出現,始於龍樹菩薩的高足佛護論師造《佛護論》解釋《中論》之義,強調只破不立無有承認的應成精神。由此引發了清辨論師的不同意見,他於《般若燈論》中認為,佛護論師抉擇空性時「未分開二諦,未加勝義簡別」有所不妥。後代論師分別站在二人的立場造論發揮,遂逐漸形成應成派和自續派兩大中觀體系。簡要來講,應成派主要抉擇聖者菩薩入根本慧定時大空離戲的究竟勝義境界,間接亦略述出定修法;而自續派則主要抉擇菩薩出定位的境界,最終仍述及入定的離戲法界。故知二派僅於抉擇的側重點上暫時有所差異,並無根本矛盾,對於相應根性的眾生來說,都是甘露妙法。

真正將應成見發揚光大的一位傑出祖師,為那爛陀寺大堪布月稱菩薩。聖者論師造有《中論》的句釋《顯句論》和義釋《入中論》,以及歸攝中觀實修竅訣的《入慧論》,將龍樹《中論》妙義開顯無餘。此外,月稱論師還著有《六十正理論廣釋》、《中觀四百論廣釋》等大量論典,著力闡揚中觀應成派大空離戲的了義正見。

千百年來,藏地佛寺中講授自空中觀時,普遍採用的教材即是《中論》、《中觀四百論》和《入中論》。無量學人通過研習這些善說,在相續中生起清淨的空性正見,現證法界實相。

於此需要特別指出,第三轉法輪中最極了義的精髓法要──光明如來藏,在藏地一般被稱作「他空中觀」,並於諸多教派中受到高度重視。《寶性論》等闡顯如來藏法義的殊勝論典,甚至被巴楚仁波切、米滂仁波切等聖祖譽為連接顯密教法的橋樑,極力加以弘揚。自空中觀和他空中觀的完美結合,為大乘佛子生起現空雙運實相正見指明了方向。

五、般 若

此處的「般若」特指善巧開顯第二轉法輪實際修證次第的《現觀(證)莊嚴論》,由於此論內容與旨在抉擇空性見解的中觀論典側重點不同且相輔相成,故而有必要專列一科加以宣說。雖然《般若經》本身就蘊涵了殊勝的現證空性之修學次第,然普通凡夫學人僅憑自力實難通達,所以彌勒菩薩就造了這部論著予以開顯。

《現觀莊嚴論》把般若經的每一會都分作八大段來闡釋:一、一切相(種)智;二、道相(種)智;三、一切智;四、圓滿一切相現觀加行;五、頂現觀加行;六、漸漸次現觀加行(或稱次第現觀加行);七、一刹那現觀加行;八、法身。這八個方面構成了《現觀莊嚴論》八品的主要內容,前三品講境,次四品的加行講因,後一品的法身事業講果,總共有七十種法義,此即藏地常說的《現觀》「八品七十義」。其具體名目如法尊法師《現觀莊嚴論八品七十義略解》中云:

「第一段十事者:一、發心;二、教授;三、順決擇分;四、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五、所緣;六、所為事;七、鎧甲;八、趣入;九、資糧;十、出離。

第二段十一事:一、映奪等;二、知聲聞道;三、知麟喻道;四、菩薩見道;五、修道作用;六、勝解修道;七、讚事揚;八、迴向修道;九、隨喜修道;十、引發修道;十一、最清淨修道。

第三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滅;三、非方便遙遠;四、正方便鄰近;五、所治品;六、對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聲聞等見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三、功德;四、過失;五、性相;六、順解脫分;七、順決擇分;八、不退轉眾;九、生死涅槃平等性;十、無上清淨刹土;十一、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一、暖位利根菩薩的十二種相;二、頂位的十六增長;三、忍位的堅穩;四、世第一法的心遍住;五、見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無間定;八、邪執。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一、佈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靜慮;六、般若;七、念佛;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捨;十三、無性自性漸次現觀加行。

第七段有四事:一、異熟刹那加行;二、非異熟刹那加行;三、無二刹那加行;四、無相刹那加行。

第八段含四事:一、自性身;二、圓滿報身;三、變化身;四、法身;附屬著佛的利他事業。」

對這部殊勝大論,藏地佛教界極其重視,各宗派均列為必修課程。民國四大高僧之一的太虛大師在《現觀莊嚴論序》一文中,亦對該論推崇備至:

「聞西藏所傳慈氏五論,以現觀莊嚴為必習,因亟勸法尊譯師出其頌並略釋之。乍觀一切相智中菩提心二十二喻,二十大乘僧,四加行分上中下(中略)四身差別及智身二十一聚與二十七事業等,玄旨稠叠,驚歎得未曾有。已而取大般若第一會第二會第四會對照之,則燦焉秩焉,皆經文固有之義層也。然直閱般若經者,易以繁複生厭!大智度宗實相以推辯諸法無不盡,雖汪洋恣肆哉,亦曾莫得其統諸。自非補處深智,安能以三智境、四加行行、一法身果,次第綸貫經義,若網之在綱,有條而不紊耶?運瑜伽巧分別相,彰般若無分別性,得斯論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

上面對五部大論作了一番簡介,現在來談談它們的歸屬問題。俱舍與戒律,雖然不妨與有關的大乘教法結合講授,但就其主要內容而言,可攝於小乘教法中。我們知道,小乘聖果來自正確的見解和清淨的行為,俱舍與戒律這兩大科目,恰好就是此二根本因的所依。《俱舍論》深入抉擇了小乘正見──如何了達蘊界處、根、世間、業、隨眠、賢聖、智、禪定以及人無我空性等,律部則詳述了護戒的意義與方法、受戒持戒時須遣除的障礙及需具備的順緣等,嚴格規範了欲求解脫的修行人的基本行為準則。這兩方面的內容結合起來,構成小乘教法的基礎。如果見解無誤然戒律(行為)有虧,就像有眼無足之人一樣,空睹遠景卻難積跬步;反之,若持戒清淨卻了無正見,則如何精勤亦不克取證聖果,頂多只能以守戒的功德得生人天善趣。因為煩惱障的直接對治法唯是人無我的空性智慧,其餘的功德皆不能從根本上摧破我執煩惱,故而具戒無見者就像有足而瞎眼之人一樣,再怎麼盲走馳逐也無法順利到達目的地。如果能做到見行俱淨,那就如人眼足俱全,自可速至所欲之處。

小乘佛法是趨入大乘的基礎,為了對世尊初轉之正法給予充分的尊重,作到善巧通達、循序漸進,藏地的各教派都相當重視戒律和俱舍的聞思修學。在格魯派的一些寺院裡面,僧人們甚至被要求用七年時間專門研習《俱舍論》,其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另外三大論部皆屬大乘佛法,其中因明為世俗諦所攝,中觀和般若在究竟上為勝義法門。這是因為,因明旨在抉擇無倒的世間名言正理,其極致──隨理唯識尚未遠離對內在心識的實執;而大中觀抉擇的明空雙運大法界則是聖者入定及佛陀的境界,《現觀莊嚴論》宣說了實證此無漏聖境的道位次第,故彼均為超凡入聖、圓成無上菩提之津梁。

當然,藏地所傳的顯宗教法,並不能簡單地說全都可以包納在這五部大論之內,只不過這些論著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較全面地覆蓋了顯宗主要法義,故而成了極具大義的學修基礎。通達了五部大論、龍樹六論、彌勒五論(《辨法法性論》、《辨中邊論》、《大乘莊嚴經論》、《現觀莊嚴論》、《究竟一乘寶性論》)等顯宗要典,則可領悟如來三轉法輪的密意和現空雙運的法界實相,在此基礎上修學(第四轉)金剛密乘教法,就比較方便了。

世親菩薩在《俱舍論》結文中說:「佛正法有二,謂教、證為體,有持說行者,此便住世間。」上面對藏地的顯宗教法作了一番簡介,接下來還應談談顯宗證法方面的情況。在這兒,我們主要依據宗喀巴大師《三主要道論》的教言,將其攝為出離心、菩提心和空性慧三個要點來講。

一、出 離 心

所謂出離心,是指厭離整個三有輪迴,極欲從中獲得解脫的一種善心所。發起強烈的出離心是修證佛法的第一步,如果缺乏堅決的出離心攝持,則一切表相善法頂多只能成為隨福德分善,引生下士道的人天有漏安樂,與三乘解脫聖果沒有關係。因而印藏祖師們皆十分注重在一開始就培養學人的清淨出離心,令其厭離三有輪迴,不貪世俗漏法。佛經論典在在指出,整個輪迴中根本沒有真實的快樂和幸福,從地獄到有頂之間無不充滿著種種痛苦,只不過有些痛苦較為明顯、粗大(苦苦),而有些在虛假的樂受或捨受的包裹、偽飾下,似乎不太明顯,但究其實質,仍不外乎壞(變)苦和行苦的範疇。作為一個成功的表率,佛陀本人就是體悟到人生和輪迴的痛苦本質,才毅然拋棄王位走上出家修行之道。

藏傳佛教各教派謹遵如來慈訓,從理論和實踐上最堅決地貫徹了佛教的捨世精神。眾多高僧大德不吝筆墨地為後人留下了極其善妙的修習出離心教言,無數修行人亦毅然割捨現世塵緣,無怨無悔地終身投入艱苦卓絕的修法中。從歷史上看,阿底峽尊者師徒一脈相傳的嘎當派,堪稱是依法修心之典範,如《喻法書》、《藍色手冊》等名著,均十分生動地描述了該派大德清心寡欲勵志苦修的高尚情操和事蹟。寧瑪派的全知無垢光尊者、巴楚仁波切,噶舉派的密勒日巴尊者,格魯派的宗喀巴大師等眾多偉大的上師,也在出離心方面作出了眾多感人的言傳身教,由此在廣泛的地域和長遠得時期中,捨世求出離成了一名藏傳佛教信徒(特別是出家僧人)最基本的素養。

《三主要道論》如是講道:「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貪執世間束縛眾,故當首先尋出離。人身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無欺業果輪迴苦,修此可斷後世執。修後於諸輪迴福,刹那不生羡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格魯派羅珠嘉燦大師(曾師從於宗喀巴大師和克主傑尊者)撰寫的《開啟修心門扉趣入菩提道次第之修心篇》中亦云:

「捨棄今生必須具備十一種誓言:不隨順他人而獨處;背井離鄉、拋捨故土;厭棄一切妙欲;恆處卑位;不護他人情面;恆時糾察以行對治;不在意他人說三道四,而認為一切理當如此;即使珍愛之物被風吹散,也不生絲毫痛苦;猶如乞丐死亡一般捨棄今生的苦痛;猛厲不斷的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牽鼻繩。如此這般,美妙的修行功德就會如雲般聚集。」

「前輩大德們也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言教遺產:『看破今生須依靠四依、三金剛及三類。』首先四依是指心依於法、法依於貧、貧依於死、死依於壑;三金剛是指不緩金剛先行、不恥金剛後衛以及智慧金剛助伴;三類是指脫離人類、接近狗類、證得聖類。

關於此理,佛陀以當年如何義無反顧地出家,在六年中櫛風沐雨,艱苦卓絕的行為,為我們後學者如何出家修道等作出了最好的示範。若能深解其意,則前輩聖哲的修要指南是極為深奧的,故當深切領會以上修法精要。此等十法是當之無愧的『十大至寶』,一旦讓其深入內心,則可摧毀塵世的一切迷亂;吸乾貪欲的茫茫大海;剷除八法的重重高山;推翻煩惱的穩固堡壘;搗毀惡業的堅韌航船;趨至對治的遼闊平原。實為不可多得的勝妙至寶。」

「有一段時間,上潘地方的強盜竊賊極為猖獗。聽說人們都將值錢的物品藏匿起來,並作好了臨行前的準備時,他(奔公甲格西)所有的家當除了一把陳舊的水瓶,一件法衣之外,別無長物。他將法衣舉在肩頭,以手提著水瓶,得意地說到:『恐怕我不需要打點什麼行裝吧!』對此,博朵瓦尊者深感欣慰,發人深省地感歎道:『既然奔公甲的臨行行裝如此菲薄簡陋,我倒有一塊上好的氆氌,可以托人捎給他,以派死後裹屍之用場。我們這些人好像都不需要到死神那裡去報到(但這只不過是白日做夢!)。作為修行人都應像他一樣,沒有必要囤積大量的食物、茶葉以及攙和料之類的物品。』札噶瓦也叮囑後人:『我們在準備行裝之時,也應當像奔公甲一樣。』」

上世紀初康區偉大的格魯派上師札嘎仁波切所造的《山法寶鬘論》,亦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修心寶典,該論中有這樣一段珍貴教言:

「《藍色手冊》中云:『人身難得為先導,加行憶念死亡法,後示十善十不善,修學串習此等法,後恆思維四諦法,當知輪迴諸過患,了知如我亦然故,當於有情修慈悲,依此若具菩薩心,彼已擁有諸佛法,廣弘遺囑即此者。』通過得之不易的暇滿人身為先導,如理觀修死亡無常,這就像邁進正法的入門一樣。如果能夠一心一意修成無常法的話,今生的圓滿之事、金銀珠寶、茶葉糧食以及權勢受用再怎麼高人一籌、勝人一等,自己也根本不會生起『我需要這些、我擁有這些該多好』的念頭。即便有時萌生這樣的妄念,但一經詳細觀察,就能完全認識到這一切猶如草尖上的露珠一樣無有實質,被執為我所的這些財物以及執著者的我二者也是不能長相廝守的,執著者的我本身在走向死亡即將步入後世的時刻,曾經被自己執為我所的這一切財產都要像蛻換掉的蛇皮一樣棄之而去。所謂不曾拋下財物能攜帶而行的人,你可曾見過一個。如果說沒有能帶走財物的一個人,那麼自己也不例外,只能放棄一切而離開人世。既然無論如何都要放下而去,那麼黃金與石頭沒有任何差別,親友與怨敵、地位高低也同樣全無差別。總而言之,想到財產、權力、親友等再怎麼圓滿,也對自己毫無益處,這樣對現世的一切生不起羨慕之心,自己已到老態龍鍾之時依然如故修法,那麼這一生的修行必定會究竟圓滿。倘若如此,來世縱然獲得了梵天、帝釋天以及轉輪王的地位與受用,人間天上享之不盡的快樂該擁有的全部都得到了,但是心裡仍舊會想:如果我能永遠不失去這一切,倒也可以。然而事實並非如此,梵天、帝釋、轉輪王等人天君王的無比安樂福德,享受窮盡,終需墮落惡趣,快樂幸福的時光總是覺得非常短暫,瞬間即逝。可是難忍的痛苦降臨頭上的時刻,即便僅僅是喝一碗茶的功夫也會產生如度數年般的漫長感受,教人無法忍耐。在此之前人天的福報什麼未曾得過,可是到了如今,全已銷聲匿跡。同樣,現今的一切也都是虛無縹緲、華而不實的。

想到這些,對於一切輪迴中所謂的美滿之事的貪執便會徹底根除,一刹那也不起愛慕之心。相反,希求解脫的強烈渴望之心卻會油然而生。如果產生了這種心態,那就證明已經對現世生起了出離心。在此出離心的基礎上進一步修持菩提心,相續中也就不難生起;相續中生起空性正見也不費吹灰之力;對於所有的生圓次第道,相續中同樣可輕而易舉地生起來。這一切都歸功於修持無常的功德。」

反覆思維暇滿難得、壽命無常、輪迴過患、因果不虛四種外前行,是藏傳佛教培養出離心的重要方便。巴楚仁波切在《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對此作了深入論述,並且精闢開示道:「不用說是身臨其境親眼見到地獄的景象,哪怕僅僅看到地獄的圖畫也會令人生起恐怖、畏懼的心理,萌發出離。因此,世尊也說應當在寺廟的門上繪畫五分輪迴圖。怙主龍樹菩薩說:『即便見聞地獄圖,憶念讀誦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況真受異熟果?』這樣思維眾多輪迴痛苦,理當發自內心放下今生塵世的一切瑣事。如果內心死執不放今生的瑣事,那麼即使表面上裝出一副修法的模樣,也不可能真正踏上正法之路。

阿底峽尊者接近圓寂時,一位瑜伽士請問道:『尊者您圓寂之後我就去修行?』

尊者說:『修行難道就能趨入正法嗎?』

瑜伽士:『那麼我去講經說法?』

尊者依然說:『講經說法難道就能趨入正法嗎?』

他問:『那麼我應該做什麼呢?』

尊者斬釘截鐵地說:『你的一切修行應當依止仲敦巴,主要就是捨棄今世。

一位僧人轉繞『熱振』寺時遇到了仲敦巴格西。仲敦巴格西說:『尊者轉繞固然值得歡喜,但是如果能修持一個卓有成效的法門不是更好嗎?』

當時那位尊者想:讀誦大乘經典比轉繞的修法功德更廣大吧。於是他就到經堂的走廊去誦經。

仲敦巴格西說:『誦經固然值得歡喜,如果能修持行之有效的一個法門不是更好嗎?』

那僧人又想:修持禪定該比誦經修法功德更廣大吧。於是放下經書,在床上閉目而坐。

仲敦巴格西又說:『參禪也是值得歡喜的,如果能修持一個行之有效的法門難道不是更好嗎?』

這時那位僧人實在已想不出別的修法了,只好問格西:『尊者啊,那麼我該修什麼法呢?』仲敦巴格西回答:『捨棄今世!捨棄今世!』」

巴楚仁波切的傳記裡面,也記載有不少感人事蹟,在這兒恭錄兩則供諸位佛友緬仰:

小偷改邪歸正    巴楚仁波切,在聶塘地方教授《入菩薩行論》時,有一位老人供養他一塊鑄成馬蹄形的銀子。老人沒有什麼財產,但因為對巴楚仁波切生起極大信心,他知道供養是有大功德的。

一星期的教學之後,巴楚離開那一帶,一個小偷曾看見巴楚收受那銀塊,就跟著他想伺機偷竊。

巴楚獨自走著,只想在星光下度過幾個寧靜的晚上。就在那一夜,當巴楚入睡後,小偷趁著黑暗靠近身來,巴楚身旁放著一個小布肩袋,和一個陶製茶壺。小偷小心翼翼地開始搜查他的肩袋。

他手摸索的聲音驚醒了喇嘛,巴楚叫道:『喂!喂!你在做什麼?在我的衣服裡找什麼?』

小偷迅速地回答:『有人給你一塊銀子,快拿出來給我!』

『唉!』這位上師叫著:『看你把你的生命搞得一團糟,像個瘋子般地東奔西跑!你跑這麼遠來,就只為了那塊銀,可憐的傻瓜!聽著:現在趕快去,天亮時你就可到達我坐的那塊草地……銀子就在那附近。我拿他當石頭來墊我的茶壺。在營火灰燼中找吧!』

小偷很懷疑,但看銀子又不在巴楚的行囊中;但銀子被拋棄在營火裡,對他來說是絕不可能的事情。無論如何,他還是回去找。當他來到上師教學的地點,在火圈的石堆中找到了銀塊。小偷大為驚異,感歎地說:『天哪!這個巴楚是一位真正的喇嘛,絲毫沒有世俗物質的執著,而我蓄意向他偷東西,得到的也只是造惡業,現在我肯定我一定會下地獄。』他非常懊悔地再度去找巴楚。當他終於找到巴楚時,上師向他招呼說:『你又來了,真是瘋子!我已經告訴你到哪裡去找你要的東西,現在你又來幹什麼?』

小偷非常激動,嗚咽地解釋:『不是這樣的!我找到了銀子,但是我不能認出您這麼一位大成就者,我已犯了罪!我那時是想要鞭打您,並搶走您所有的東西!現在我向您懺悔,並乞求您的原諒。』巴楚勸慰他說:『不需要向我懺悔或要求原諒,只要以善心常向三寶祈禱就行了。』

後來,其他人知道這件事後,他們捉住那小偷,並鞭打他。巴楚仁波切大聲責備他們:『如果你們傷害了我的弟子,那就好像你們傷害了我一樣,放開他吧!』」

銀子是毒    有一次,巴楚在一個山谷停留,那兒的人們對他格外恭敬。有一天,幾位博學的堪布,以及岩藏大師秋吉林巴之子側旺諾布,到他單獨閉關處來領受教法。所有的人圍繞著巴楚,坐在一片開滿野花的草原上。

山谷中有個老人,他很熱切地希望能供養巴楚一塊像石頭大小、蹄型的銀子,但是他知道巴楚很少接受供養。

老人騎著馬突然到來,下了馬,三頂禮後將銀塊放置在巴楚腳邊,他叫道:『這是供養您的,請保護我免於投生地獄道啊!』然後就躍上馬背,疾馳而去,他知道如果停下來,巴楚就會退回他的供養。

側旺諾布心想:『巴楚可能會把這份供養用在善事上。』

然而,巴楚始終不曾拾起那塊銀子。當他結束教學後,就站起來離開了。弟子們一個個回到自己的家或寺廟,而銀塊仍留在那兒,圓又亮,如滿月般躺在草地上。側旺諾布忍不住地想:若是用他來做善事,不是比丟棄在那裡要好一些?但他只是自己這樣想。

當他離開時,他一再回頭看,銀塊仍在那兒,一個閃閃發亮的小點在如茵的草原上。下山途中,這幕影象一直停留在他腦海,一股強烈的厭世感,與真正的出離心,在他心中生起。

側旺諾布心想:『當我想到我的尊貴上師和上師周遭的人,他們都已經完全捨棄對此浮生的虛幻執著,我想昔時佛陀的生活與自在的阿羅漢們必定也是如此。』接著他憶起一個故事:曾經,佛陀和弟子,包括阿難、迦葉等人正行走時,他們看到一大塊金子在地上。當他們經過金子時,一個接一個地叫道:『毒啊!』

有個小女孩在附近撿柴聽到了,在他們離開後,她看見金塊,不知道那究竟是什麼東西,她想:『真奇怪,這是一塊漂亮、鮮明的黃色石頭,而所有尊貴的阿羅漢,卻都閃到一旁,還叫著:「毒啊!」那一定是某種我也不應該碰觸的東西。』

小孩跑回家告訴母親說:『今天我看見很奇怪的一種毒。』她開始敍述所發生的事情。她母親立刻親自去探個究竟,她發現了那金塊,拿了回家,並用來做宗教上的供養。

消息如野火般傳開了,人們都說佛陀和他那些出世的弟子們,刻意繞過一塊金子,留它在草地上,並且喚它是毒。

類似的事情發生在現代,他的上師巴楚仁波切,是如此自然地遵循聖人的風範,側旺諾布目睹此事大受教化和感動。」

噶舉派聖祖密勒日巴尊者精進苦修的事蹟更是家喻戶曉,震撼了無數後學佛子的心靈,鞭策著他們在淨心修道的征途上一往無後。這些感人聖行在藏傳佛教中不勝枚舉,限於篇幅就不多引述了。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15 上午 01:55:20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0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二、菩 提 心

其真實體相如《現觀莊嚴論》所云:「發心為利他,求正等菩提。簡言之,世俗菩提心就是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願成佛的善心所。有沒有這樣的菩提心,是區分大小乘的重要標準。一位修行人能否算作大乘佛子,他的修持能否算作大乘修法,並不在於外表做了什麼事,修了什麼法,而是看他內心中有無清淨菩提心。也就是說,如果真是一位大乘菩薩道的修行者,那麼他的相續中必定具有利他菩提心;反之,無有菩提心則不管外相上如何,均非大乘菩薩。菩提心如是為大乘佛法之命根,發起這一珍貴的善心也就成了大乘行人的首要修法。

作為大乘佛法主要流布地之一,從前弘期直至現在,藏地的菩提心教授一直長盛不衰。其間諸大德除了依止印度傳來的大經大論(如《華嚴經》、《入菩薩行論》、《大乘莊嚴經論》等)認真修煉為利眾生願成佛的偉大發心,還根據自身的經驗和悟解撰寫了許多無私利他的修心名著,如數十種《入菩薩行論》講義、《修心七要》、《修心八頌》等等。

總的說來,修習大悲菩提心有兩種傳承:一是根據寂天菩薩《入菩薩行論》的開示,通過自他平等、自他交換、自輕他重三個層次的觀修,生起菩提心;一是根據阿底峽尊者所傳的七種教授,即首先知一切眾生都做過自己的母親,再思若曾為母必對己有大恩,又思有恩務須報答,如是引發對一切有情的悅意慈心,以及願其離苦之悲心,欲令彼等皆得安樂,盡離諸苦。這樣以知母、念恩、報恩、慈心、悲心淨治相續後,還需進一步修習「增上意樂」,深思唯有依靠三寶之力才能救度一切如母有情出離輪迴,獲取解脫安樂。通過如上循序漸進的如理作意、反覆熏習,最終決定可在相續中引生清淨的大悲菩提心。

《三主要道論》開示道:「倘若於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思為猛烈四瀑沖,難擋業索緊束縛,困於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輾轉投生三有中,不斷感受三大苦,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如此殊勝不共而關要之菩提心法門,非大乘根性者是不敢想像、不堪修持的。為度眾生,不畏輪迴苦,不惜捨棄自己的頭目手足、血肉腦髓,自己的一切安樂皆施予眾生且甘願代受眾生所有痛苦……,這一切對於習慣了自私自利的人來說,的確不太容易。但對福智深厚、利他心增勝的修士而言,卻也並非難事。如《入菩薩行論》云:「聞名昔喪膽,因久習近故,失彼竟寡歡,知難應莫退。」《大乘莊嚴經論》云:「菩薩處地獄,為物(眾生)不辭苦,捨有發小心,此苦則為劇。雖恆處地獄,不障大菩提,若起自利心,是大菩提障。」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講道:「如今我們這些人自以為是往昔諸班智達、大菩薩們的追隨者,可是如果將甚深的密宗儀軌變成苯波教的吟誦而損害眾生,顯然就成了出賣佛教靈魂、褻瀆三寶的敗類,結果只會將自他引入地獄。所以,我們應當恆時身居卑位,穿著破衣,盡心盡力饒益一切眾生,在沒有確定自相續中已經生起慈悲心之前,如果能夠集中精力、專心致志地精進修持,那麼誦經修善、度化眾生等表面上虛張聲勢的佛事不成辦也可以。如《攝正法經》云:『欲獲得佛果,學多法不成,唯當學一法,何為學一法?此乃大悲心,何人具大悲,彼獲諸佛法,瞭若指掌矣。

從前,三同門與卡隆巴格西的一位高徒前來拜見仲敦巴格西,格西問他:『博朵瓦在做什麼?』

他回答:『他在為數百僧眾講經說法。』

仲敦巴說:『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普穹瓦格西在做什麼?』

那人回答:『他在廣集自他資具,建造三寶所依。』

仲敦巴格西又如前一樣說:『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袞巴瓦在做什麼?』

他回答道:『他唯一靜修。』

格西又如前一樣說(稀有!稀有!那也是一正法)。並接著問『卡隆巴在做什麼?』

那位弟子說:『他總是到一個蟻穴的旁邊蒙頭痛哭。』

聽到這話,仲敦巴格西立即脫帽,合掌當胸,邊流淚邊說:『極其稀有,他是真正在修持正法,本來關於這一點有許多功德要講。但如果現在讚說,卡隆巴格西會不高興的。』

卡隆巴格西之所以蒙頭痛哭,是因為想到了輪迴中受苦受難的一切眾生。

此外,金厄瓦格西講述諸多慈心、悲心重要性的原因時,朗日塘巴尊者恭敬頂禮並且說:『我從現在起唯一修持慈悲心。』

善知識金厄瓦邊脫帽邊連聲地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實在難能可貴!』」

「所以說,佛陀所宣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也全都是講相續中生起這一菩提心空性大悲藏的方法。如果離開了這一菩提心寶,那麼無論見修的法多麼高深莫測也對獲得圓滿正等覺果位起不到任何幫助。生圓次第等一切密宗的修法如果以菩提心來攝持,就會成為即生獲得圓滿正等覺之因。但如果離開了菩提心,就與外道沒有區別了。雖然外道當中也有觀修本尊、念誦咒語、觀修風脈、取捨因果等眾多修法,但就是因為他們不具備皈依與發心,所以無法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喀喇共穹格西也親口說:『雖然受持了皈依到密宗之間的一切律儀,但如果沒有看破、放下世間法,也無有利益;雖然恆常為他人講經說法,但如果沒有息滅我慢,也無有利益;雖然精進向上,但如果將皈依法置之不理,也無有利益;雖然夜以繼日精勤修善,但如果沒有以菩提心來攝持,也無有利益。

如果沒有打好皈依與發心的基礎,雖然表面上作廣泛的聞思修行,但終究沒有任何實義,就像嚴冬季節在冰面上建造起九層高樓並且精心裝潢繪製圖案一般。因此,我們絕不能認為皈依發心是低等的法或者初學者的法門而加以輕視,必須認識到一切聖道的加行、正行、後行都可圓滿包括在皈依發心之中。所以,不管你是好是壞、是高是低,每一位修行人著重修持皈依發心是十分關鍵的。

尤其是對於那些享用信財亡財、向上引導亡靈的上師、僧人們來說,相續中具有一顆無偽的菩提心是必不可少的。如果離開了菩提心,那麼再怎樣念誦儀軌、作淨除業障等等儀式,對死者與活人都起不到作用。儘管表面看起來似乎是在利他,但究其實質,也只不過是摻雜私欲而已,結果給自己帶來的是享用信財的無盡罪障,並且後世也不得不步入惡趣。

對於一個修行人來說也是一樣,縱然具有如鳥一般翱翔空中、如鼠一樣鑽入地下、穿行山岩暢通無阻的神通以及在石上留下手印、足跡等各種希奇的神變,但如果相續中沒有菩提心,那他一定是被外道徒或者被大魔頭左右了相續,再沒有別的可能性。雖然這樣的人最初可能會受到一些迷信者的追逐、崇拜、恭敬、信奉、供養等等,但最終只會損人害己。如果相續中具有一顆真正的菩提心,那麼即使沒有其他任何功德,也會使與他結緣的眾生獲得利益。

然而,我們根本不知菩薩住於何處。經論中說在屠夫、妓女等當中也有許多以善巧方便度化眾生的菩薩,所以很難了知其他補特伽羅的相續中是否具有菩提心。世尊也說:『除非我與同我者,無人能量他人心。』因此,我們應當對令自相續生起菩提心的任何本尊、上師、善友等作真佛想。

對自相續而言也是同樣,自己認為已經證悟了實相之義、獲得了神通三摩地、面見了本尊等,無論出現任何表面的道相功德,如果依此使自己的慈悲心、菩提心無有退轉並且越來越增上,就可以斷定這些道相是真正的功德;倘若依此等使慈悲心、菩提心日漸減退,那麼這些表面的道相也無疑是魔障或邪道。

特別是,如果自相續中生起了無偽實相的證悟,就一定會對上(上師三寶)具足虔誠的信心與清淨心,於下(六道眾生)具有不共的慈心與悲心等。」

至尊上師索達吉堪布翻譯的薩迦派大德無著賢菩薩傳記中記載:「有一次,門口來了一位得了嚴重畜癩病的乞丐,他的身軀早已失去了光澤,其座墊等物遍滿了小蝨子,大小便亦完全失禁。眾人見到後不禁發嘔、噁心,紛紛要求他不要再在此地耽擱久留。尊者耳聞目睹之後,大悲心頓時油然而生,他那充滿悲憫的眼淚再次簌簌落下。晚上,他即把乞丐本人領進屋,同時,還把他那些沾滿了蝨子的座墊、衣服等物拿進屋裡,又賜予了他一兩件乾淨衣服及食物。接著,他開始用自身身體給小蝨子們作布施──在蝨子窩裡一住就是兩三天,上師、道友後發現了尊者的這種行為,當他們前往探視時,發現菩薩正坐在乞丐的座墊上,並圍著乞丐的衣服,渾身上下到處爬滿蝨子,整個身軀則遍佈痘瘡。眾人見後不覺驚訝萬分,他們哀懇道:『現在還沒有到上師布施身體的時候啊!這樣做是不是有些太過分了?』大家就這樣祈禱尊者停止此種行為。但他卻念誦了《入菩薩行論》中的一首偈頌作為回答:『吾既將此身,隨順施有情,一任彼歡喜,恆常打罵殺!縱人戲我身,侵侮並譏諷,吾身既已施,云何復珍惜?』念誦完畢,尊者並未聽從他們的苦勸,依然在行自他交換。眾人後來到蔣陽頓有上師前求援:『我們雖請求尊者不要這樣,但他不聽,還在以身布施蝨子,無論如何,這次上師您務必前往勸阻!』蔣陽頓有上師遵循大家的意見最終來到尊者面前,並祈請道:『請勿再如此行事,這樣做也未免有些太過分了。你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呢?也許會死吧。』無著賢菩薩聞言即以《本師傳》中的一首偈頌作回答:『僅依此肉身,亦能饒益他,我發如此願,當具廣大果。』接著又說了如下教言:『那種對他眾不會帶來利益的無貪之快樂(小乘解脫),應觀若地獄之火般迅疾滅除;如果對他人有所利益,那麼即便是無間地獄之火也應看作花園一般坦然承受且修持。』應罷,依然未聽從蔣陽頓有上師的勸告,還是堅持如是作為。不久,所有蝨子都自然消散無遺。正當小蝨子們活動頻頻、上下啃齧之時,尊者在刺癢難忍之際,有時就會用一塊布裹住身體。即便這樣,他還是堅持說:『他眾若以瞋慢心,於我身作大傷害,損惱以致瀕死時,願能憶念所發願。』尊者即按此誓言身體力行。

又尊者在渥東時,適逢一乞丐之子也患了這種畜癩病,身上蝨子多如牛毛,尊者見狀再次將其身上的蝨子全部安置在自己身上。結果一日之內,這些小旁生便全都死去了。尊者的一位名叫念博華日的心子對此評述道:『依靠上師的身體,這些蝨子一定能得到解脫。』除此之外,在渥東、悟啟等地,大菩薩曾多次將眾乞丐身上的蝨子轉移到自己身上,當地人一直有這樣一種說法,即這些旁生最後都以死亡(往生)的方式獲得了解脫。

無獨有偶,潘朗塘地方的一位法師也在以同樣的方式救度眾生,這位法師是一位真正的大菩薩、大修行人,他將別人身上的蝨子一一接受過來,然後就開始以身體對這些眾生做真實布施,以至後來示現圓寂。其身邊之人立即將其衣服拿到無著菩薩處,並請侍者替他們把這些衣服轉呈給菩薩。侍者即將情況向上師作了彙報,等他出來時,那些人焦急地問:『上師怎麼說?』侍者轉告他們:『上師說:「知道了,我很隨喜。釋迦牟尼佛因地為烏龜時,曾將身體布施給八萬給大嘎小蟲,世尊之公案與此法師之事蹟完全相同。看來法師的心並未生起過後悔之意,這真乃稀有罕見。我們都是修心人,不應該捨棄這些蝨子,它們太可憐了,把那些衣服都拿進來吧。」』侍者當時曾向上師建議說:『您老人家年歲已高,這些蝨子沾上身會十分危險。』但尊者不聽他的勸告,還是堅持要把法師的衣物統統拿進屋。」

「在尊者六十七歲那年的正月十六日,他又對華登、曲米、夏魯等地的僧人及信眾廣行法布施。接著,又與大堪布布頓仁波切一道前往仁奉地區,途中,因侍者餵給一隻母犏牛的食物太多,以致牠最終病得奄奄一息,布頓大堪布以念誦憤怒本尊咒語等方式為牠廣作加持,但收效甚微,最後,那隻母犏牛還是慢慢咽了氣,菩薩見狀,不由悲從心起,他一邊捧著母牛的頭,一邊哽咽說道:『我的老母親實在是太可憐了。』布頓仁波切在一旁勸阻說:『上師,我們還是繼續趕路吧!』尊者悲痛地搖搖頭:『你們先走吧,我暫時還不想離開這裡。』他邊說便悲哭不已。布頓仁波切不禁感慨萬分地說:『這頭母犏牛的福報真大啊,作為旁生,能積累如此大的福報資糧,恐怕再也找不出第二個來了。』」

「每次召開法會時,見到苦難重重的眾生,大菩薩(無著賢尊者)自己就會忍不住放聲痛哭,別人受了感染,也隨之啜泣、哀哭,以至整個法會到處都是哭聲一片。有一次,一位法相師曾對此評價道:『大堪布布敦和班欽上師在講經說法時,眾人一片歡聲笑語,氣氛非常熱烈、歡快、鼓舞人心;而他們在開法會時,眾人個個都很悲痛,看起來就像死了至愛親朋一般,大家全都哭聲陣陣、悲情難抑。』」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云:「仁慈瑜伽上師在傳法時,有一人用石頭打狗,上師喊著痛啊痛而栽倒於法座上。在場的其他人看到那條狗安然無事,以為上師是假裝的。仁慈瑜伽上師知曉他們的所想,便將背部示給眾人看,在那條狗遭受擊打的同樣部位已高高腫起,清晰可見。眾人對上師生起誠信,上師真正地代受了狗遭石擊的痛苦。」

寧瑪派傳承上師的傳記中有這樣一則感人事蹟:「杜拉吉美根桑是龍欽心髓傳承中一位偉大的大圓滿上師。身為第一世多珠千仁波切的弟子,杜拉自己也有很多弟子,他到各地去旅行,在西藏的東北部及蒙古地區教授瑪哈阿底瑜伽,直到他過早的死亡。

杜拉和兩位弟子在中原西部的一個城鎮時,一次上師出來遇見一大群人,圍觀著一個正要被處極刑的小偷。小偷跨坐在一匹金屬鑄成的鐵馬鞍上,馬腹內正用熱火燒。那匹馬是設計來刑拷受害者的火爐!

那個驚嚇的罪犯慘叫求救,乞求悲憫。群眾笑駡著提醒他的罪行。出於無法忍受的慈悲心,杜拉站了出來,並且對群眾『坦白』自己才是小偷,那個犯人應該被釋放。

殘忍的群眾立刻砍斷那被判有罪的小偷的束縛,而將杜拉捉起來,捆綁在鐵鞍上。然後他們歡喜地點起火,鑄鐵打造的馬鞍立即火紅炙燙;那位超凡入聖的瑜伽師筆直坐著,凝視蒼穹,神識飛入淨土,無聲地離開這個世界。

杜拉的兩位同伴後來趕到,親睹這幕慘劇,充滿敬畏。藏地各區的修行者後來都知道,那位上師是如何犧牲自己來解脫他人的苦難──正如同佛陀本身所做過的。在佛陀前生的某一世,於尼泊爾那摩布達地方,他曾捨身餵一頭饑餓的雌虎及其幼獸。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真正精髓,是趨向圓滿菩提的妙道,因此大乘密宗祖師們歷來十分強調培養無私利他的品質,密宗行人也極為注重大悲菩提心的修習。在這種背景下,藏傳佛教中自然會湧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菩薩妙行。作為一位「密宗大師」,如果對眾生的痛苦無動於衷,一心只想著個人利益,那倒會是一件稀罕而可疑的事。

正因為出離心和菩提心是修證佛法的重要基礎,所以藏傳佛教各教派的前行引導中都少不了這兩項內容。通過此類世俗修心法門,能夠有效地幫助修行者成熟相續,從而順利悟入勝義實相。

三、空 性 慧

屬於苦諦、集諦的輪迴法緣起性空,唯以眾生無明習氣所現之理,不是特別費解;而寂滅涅槃和善妙聖道亦無實有自性,不許耽執,這層道理便不是人人皆懂的了。要無餘遮破對輪涅萬法的實有貪執,徹底斷除無明分別心,唯有依靠圓滿的空性智慧。

主要對解脫生死輪迴起妨害的是煩惱障;遮障獲取一切智智佛果的,則主要是所知障。這兩種所斷的根本對治法,唯是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空性智慧。所以說,了悟二空之真如,不僅是般若中觀法門之歸趣,也是一切了義的大乘顯密教法的根本。

《三主要道論》對大乘空性的論述是相當了義的:「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亦不能斷三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滅除一切所緣境,此人踏上佛喜道。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以及)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未證佛密意。一旦無有輪番時,現見無欺之緣起,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為邊執見所奪。」全知米滂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中亦講道,如欲現證離戲大空性,應當依循觀察修、(觀住)輪番修和安住修的次第,從總相上的觀察作意(因中觀)入手逐漸引生自證智慧(果中觀)。

空性慧的主要意義在於幫助修行人斷除執障獲證出世無漏功德,對於斷除分別戲論證得解脫聖果而言,空性慧是至關重要的。儘管內證功德難以了知,但從外相上任運顯發出來的自在妙用,同樣會給世人帶來強烈的精神震撼。《月稱菩薩傳》給出了一個實例:「一天,月稱菩薩在寺院附近的森林中安住,一時森林突然著火,火勢很猛,似要吞沒大片森林,目擊者很難過的說:月稱菩薩定被火燒,必死無疑。那爛陀寺中對月稱有信心者衝去救護,無信心者跑去看熱鬧。他們到了月稱菩薩住處的附近林中,見一帝釋天女現出半身,天女說道:『大家切莫驚慌,具甚深智慧的大成就者,慈悲的怙主月稱菩薩已經超離了四大的損害,火不能燒、水不能溺。』但他們不聽,徑直往前欲看個究竟。當他們來到跟前時,見四周林木全被猛火燒光,唯獨月稱坐處完好無損,未受到一點火勢的威脅,眾人見後生大信心。月稱菩薩慈言道:『我的上師龍樹以無生的般若智火已經燒毀了執著之薪,阿闍黎月護亦復如是,我也用無生的般若智火燒毀了執著之薪,如實證得了無生無滅、無來無去、如同虛空般的大空性,安住如是大空性的本體中,不論是火、還是水等皆無能損。』眾人聽後對大乘的般若空性亦生起了異乎尋常的極大信心,並隨月稱菩薩修學無生的般若法要。」

空性慧所引發的四大自在功德,在《密勒日巴大師道歌集》中也有精彩描述:

「(密勒日巴)尊者說道:『……你一定堅持要我提出一個宗義,那麼不管我懂得也好,不懂得也好。我也只好遵命一試。現在我先提出一問:虛空是有礙法呢?還是無礙法?』

達羅(法師)說道:『從來還沒有人問過這種問題!但是我剛才已經說過,你提出任何問題我都要回答。所以我的回答是:虛空當然是無礙法。除此尚有別的可能嗎?』

尊者道:『我卻認為虛空是有礙法。』

達羅道:『你說此話有何證據?有何理由呢?』

於是尊者就趨入虛空堅固三摩地,對達羅說道:『好吧!現在就請你看看虛空到底是無礙法還是有礙法!現在就請你站起來走動一下,把四肢伸縮活動一下吧!』

達羅就嘗試站起來和伸縮四肢,但身體絲毫也不能移動,好似僵硬的木頭似的呆坐在那裡(就像四周皆有堅固的實質東西密密包圍起來的樣子。)連嘴巴也張不開,一直僵坐在那兒!

此時尊者就身騰空中,在空中行走、踐踏、臥倒、趺坐及示現種種活動的姿態,就像在實質的地上行動一般。然後尊者由三昧起,說道:『你方才說虛空決定是無礙,但現在事實證明虛空都是有礙法,你如何解釋呢?』

達羅說道:『這是因為你的外道上師教會了你邪咒使出惑人的把戲而已。除了借邪咒及魔術之力會發生適才的現象外,所有的眾生都一致承認虛空是無礙的,有嘴巴的人也都是這樣說的。』

尊者道:『人如果不用分別思想去辨析,難道就會說虛空是無礙法嗎?畜生也會說虛空是無礙法嗎?你自己和你的上師所認為「虛空是無礙法」的主張,現在已經被你自己的事實打破了。就算這是我的邪咒所致,但能使你親自經驗到「虛空確是有礙法」一點而言,對我已經是足夠了。我現在另立一宗:「眼前這塊大崖石是無礙法。」你認為如何?』

達羅說道:『除非是你用邪咒或魔術,崖石當然是有礙法。』

尊者說道:『在最初你提出較量規則的時候(曾說可以較量任何課題),現在我覺得你的「魔術」不夠精通,否則你就把我們面前這塊大崖石變成無礙的試試看!』

達羅說道:『會使魔術也不能為佛法就隨便使用的。你現在倒是可以用魔術去迷惑那些愚夫們一下!』

尊者道:『我還以為你是無所不知的呢!你所說的那「不許可用的神通」也正是成佛之時所廣大開顯紛如雨降的事情啊!』

此時羅頓法師說道:『像適才把虛空變成有礙法一樣,現在就請你瑜伽士(再現一次神通)把這塊大崖石變成無礙法給我們看看吧!』

於是尊者即契入虛空遍處三昧,身體隨意穿過崖石,上入下出,下入上出,此入彼出,彼入此出;或半身隱於崖石,半身露外面;(又從空中猛然跌下),穿石落地……最後尊者(擲大崖石於空中),崖石下降時尊者以手托住說道:『惹瓊巴!去拿一個柱石來!』惹瓊巴就很快地找來一個長形的石頭置於地上。(尊者最後才把崖石放在柱石之上),崖石上留下清楚的尊者手跡。(直到現在人人去看皆能見到。)」

真正讓世界和人生變得精彩的,即是二無我的空性實相。當然,空性慧的魅力,需要在顯現法的映照之下,才能充分展現出來。因此在最究竟的層面上,空性和顯現實際無二無別。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15 上午 01:55:58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1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五部大論和三主要道基本上皆屬於顯教的範疇,關於密法,在這兒不便過多介紹,茲恭錄大恩上師益西彭措堪布的《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中有關「九乘次第」(前譯寧瑪派判教體系)的內容,希望有緣之士能從中系統領略藏地的顯密教法概貌:

「內道宗派從最低,直至究竟金剛頂,

此九種乘之數量,具有安立理由故,

如高低乘有多種,然需安立三乘等。

正是因為以『見』分乘,故寧瑪巴自宗把內道從最低的聲聞乘至最頂大圓滿之間分為九乘是有道理的,如同乘雖然有由低到高的眾多安立方法,而安立為三乘有道理一樣。(中略)眾生根機粗略可分為上、中、下三種,每種又可各自分為三種,即下下根,下中根、下上根……直到上上根。調伏下下根眾生的是聲聞乘,調伏下中根的為獨覺乘,調伏下上根的為菩薩乘,這三乘總稱為招引出離外三乘(因顯宗分開輪迴、涅槃,而招致輪迴的根本是集諦,消除集諦而引導眾生出離輪迴獲得涅槃之乘為招引出離外三乘);調伏中下至中上根的為事部、行部、瑜伽部,此三乘總稱為苦行明覺內三乘(以極多苦行〈此乃觀待內密而言〉,而明瞭佛〈覺〉所講勝義之乘,為苦行明覺內三乘);調伏上下到上上根的為大瑜伽(瑪哈約嘎)、隨類瑜伽(阿訥約嘎)、最極瑜伽(阿底約嘎),這三乘總稱為隨轉方便密三乘(隨所生之五毒煩惱,將彼等轉為道用時,此具方便善巧之竅訣之乘,名為隨轉方便密三乘)。

三乘安立的理由是根據三種不同根機、種姓的眾生,而立有三種分別予以教化的乘。九乘的安立也正是建立在這一理論基礎之上的。

如同安立的三乘一樣,安立的九乘數目也並不是不可變動的固定數量,一方面從眾生總體而言,可分為九類種姓;另一方面,從眾生具體的無量根機而言,又可歸納為這九類種姓。它是一個對理解不同根機的眾生、不同層次的佛法比較合適的數目。(中略)

聲聞乘:

一、定義:為了使自己從輪迴中獲得解脫的發心,以及作為證悟人無我空性的方便法之乘為聲聞乘。

二、釋詞:梵語音為『夏瓦嘎雅那』,其義為聽聞四諦正法之義後,為他人宣說所聞法義之乘,故又名為聞宣乘。

三、分類:1、入門:對輪迴之痛苦產生強烈的厭離心,並生起為自己尋求解脫的發心後,以四諦法入於聲聞乘,即了知苦諦,遣除集諦,獲得滅諦,依靠道諦,緣於四諦而取捨因果,為其入門。以比喻說明四諦,則苦諦如疾病;集諦如病因;滅諦如病癒後之安樂;道諦如治病之藥。2、見解:能被破壞力或分析力捨棄其形相的內外粗相諸法為世俗諦,其為假有、假立之粗相。不能被破壞力或分析力捨棄其形相的無方分之微塵和無時分之刹那為勝義諦。抉擇在假立、粗相之世俗法上本來就不存在人我之人無我空性的正見為其見解。3、戒律:以出離心所攝持的別解脫八種戒。4、修持:在守持清淨戒律之基礎上如理依止阿闍黎,聽聞小乘正法、伺察法義,並修持其義。具體修持之方法分二:一是寂止的修法,如為對治瞋心而修慈心、為對治貪心而修不淨觀、為對治癡心而修緣起觀等。二是出世勝觀之修法,即修持四諦十六形相。5、行為:主要是為了自己獲得解脫,總的修持十二杜多功德(十二頭陀行),即(1)持糞掃衣;(2)但持三衣;(3)但持毳衣;(4)但一坐食;(5)次第乞食;(6)不作餘食;(7)處阿蘭若;(8)常住樹下;(9)常露地坐;(10)常住塚間;(11)長期端坐;(12)隨處坐。6、果:四向四果,即預流向、預流果、一來向、一來果、不來向、不來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為暫時三果;阿羅漢果為究竟果,其又分為有餘涅槃和無餘涅槃。

獨覺乘:

一、定義:在最後有時,不依止善知識,了達現證獨覺菩提方便的圓滿人無我空性和部分法無我空性(色蘊粗細相之法無我空性),而修持十二緣起之乘。

二、釋詞:梵語音為『札德嘎布爾達雅那』,其義為獨覺乘,即依靠自己的修持而獲得覺悟之乘。

三、分類:1、入門:了達輪迴之痛苦而生起強烈厭離心,為求自己之解脫,以十二緣起而入於獨覺乘。2、見解:在聲聞乘見解之基礎上,增上通達色蘊細相空性的正見。3、戒律:同聲聞乘。4、修持:在修持四諦十六行相之基礎上,順觀逆觀十二緣起。5、行為:不是以語言而是以身神變之表示而為他人傳法。6、果:分為麟角獨覺與部行獨覺兩種。前者在資糧道時已積集了一百劫之資糧,故於最後一生中,現證五道之功德而獲得獨覺阿羅漢果;後者在最後有之前一生時,已入於加行道或見道,並其於命終時,見到無有佛出世,故發起獨覺之願,如是於最後一生時,從加行道或見道起修而證獨覺之果位。

菩薩乘:

一、定義:以智慧了達諸法之本性,並以大悲心而廣大利益眾生之殊勝方便之乘。

二、釋詞:梵語音為『布爾德薩埵雅那』,其義為菩提勇士乘,即以大勇猛之發心,為眾生求得無上正等正覺之果位,恆時無有懈怠或退墮之乘。

三、分類:1、入門:了知勝義諦世俗諦之二諦而入門,二諦有中觀與唯識之差別;中觀又分為應成派與自續派之觀點。唯識又分為隨教唯識與隨理唯識之講法。隨理唯識又分為真相唯識與假相唯識。2、見解:圓滿抉擇人無我空性與法無我空性和如來藏光明所產生的見解,或將諸法抉擇為唯識之見解。3、戒律:守持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4、修持:在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之四道中修持三十七菩提分法。即下資糧道修四念住,中資糧道修四正斷,上資糧道修四神足。加行道之暖位、頂位修五根;忍位、勝法位修五力;見道時修七覺支,修道時修八聖道。5、行為:出定時行持自他平等、自他相換、他勝於己或行持十度,利益眾生。6、果:獲得法身和色身之果位,乃至世間未空之前任運度化眾生。

顯宗乘把因轉為道用,故謂之因乘;而密乘乃把果轉為道用,故謂之果乘。其分為外密乘與內密乘,外密乘又名為苦行明覺內三乘,即事續乘、行續乘與瑜伽續乘。內密乘又名為隨轉方便密三乘,即瑪哈約嘎乘、阿訥約嘎乘、阿底約嘎乘。

密乘之所以超勝於顯宗乘,是因為顯宗乘將因轉為道用,而密乘是直接將果轉為道用。或有問曰,若密乘是將果轉為道用,則問是將已成熟之果轉為道用?還是將未成熟之果轉為道用?若是前者,則應成無窮之過,因已成熟之果又轉為道用故,如是則密乘獲得佛果應成遠道矣。若是後者,則應成並非將果轉為道用,因為果未成熟故。如是則自相矛盾。若果未成熟,則其非究竟之果,譬如青芽非果。對此答曰,從實際上講所獲得果之本體在所有眾生各自相續中雖已存在,然眾生沒有認識,故僅僅從認識本來存在之果方便上講,稱為將果轉為道用。故前半句可以遣除上述後者之問難,後半句可以遣除上述前者之問難。

事續乘:

一、定義:通達勝義乃遠離四邊戲論,並依靠世俗之智慧聖尊獲得悉地的方便的乘。

二、釋詞:梵語音為『智雅雅那』,其義為事業乘,即著重於行持外之身口事業之乘,故謂為事續乘。

三、分類:1、入門:分為成熟入門與事業入門。成熟入門者,即以加持水與五佛冠及其支分之灌頂而使弟子成熟為法器,故謂之為成熟入門。事業入門者,即以沐浴、清潔之三清淨(本尊與壇城清淨,聖物與受用清淨,咒語與三摩地清淨)而入門。2、見解:分為勝義見解與世俗見解。勝義見解者,即心性乃為遠離有無等四邊之清淨明空之智慧。世俗見解又分為倒世俗與正世俗,倒世俗承許顯宗中觀以下所抉擇的凡夫面前真實世俗與顛倒世俗皆為倒世俗。正世俗為證悟法性而顯現出的三部聖尊之壇城。3、戒律:分為十一種:(1)不捨三寶;(2)不捨菩提心;(3)不遠離咒語手印;(4)不遠離鈴與金剛杵;(5)不捨上師;(6)不捨本尊;(7)不睡高廣大床;(8)不食肉;(9)不飲酒;(10)不吃大蒜;(11)不吃蘿蔔。4、修持:分為有相修法與無相修法。有相修法者,即依靠空性聖尊、文字聖尊、聲音聖尊、色聖尊、手印聖尊及形相聖尊之六種聖尊而修持。迎請聖尊,並作供養、讚頌、誦咒等,觀想智慧聖尊為國王,自之誓言聖尊乃眷屬而祈求悉地。無相修法者,即乃安住於遠離四邊之無緣中而修持觀想聖尊、誦咒等顯現法。5、行為:分為觀察修持時間、食物、衣飾、清潔、所依(所緣)、誦咒之事業。6、果:於人生之十六世(《大幻化網根本續》之觀點)或七世(《普作續》之觀點)中,獲得身語意三金剛持地之三身五智。

行續乘:

一、定義:以同於瑜伽續乘之見修,同於事續乘之行為,作為獲得悉地方便的乘。

二、釋詞:梵語音為『俄巴雅那』,其義為平等乘,即平等行持外之身語事業與內之修法之乘。

三、分類:1、入門:分為灌頂入門與事業入門。灌頂入門者,即以加持水之灌頂,五佛冠之灌頂,以及鈴灌頂與金剛杵灌頂而入門。事業入門者,同於事續乘。2、見解,與4、修持,同於瑜伽續乘。3、戒律,與5、行為,同於事續乘。6、果:於人生七世(《大幻化網根本續》之觀點)或五世(《普作續》之觀點)中,成就身、語、意、功德(事業歸攝於此中)四部佛果之金剛持果位。

瑜伽續乘:

一、定義:以勝義無相法性之加持,將世俗觀修為金剛法界聖尊,如是以賢劣取捨之功用而希求成就佛果。

二、釋詞:梵語音為『約嘎雅那』,其義為瑜伽乘,即以內之修法為主,外之清潔等為輔之乘。

三、分類:1、入門:分為灌頂入門與事業入門。灌頂入門者,即以五覺性灌頂與金剛上師灌頂而入門。事業入門者,即以有相與無相三摩地而入門。2、見解:分為勝義諦與世俗見解。勝義諦者,即一切諸法之自性乃是遠離戲論相之光明空性。世俗又分為正世俗與倒世俗,倒世俗同於事續乘之所許。正世俗者,即任何之顯現,以證悟法性之加持,則其為金剛法界壇城之顯現,故承許凡夫前之顯現是本不存在的。3、戒律:發菩提心後清淨守持菩薩戒之三種戒,以及五部佛之共同誓言、分別誓言。分別誓言者,是指毗盧佛之三條誓言,不動佛與寶生佛各自的四條誓言,無量光佛之一條誓言,不空成就佛之兩條誓言,共為十四條誓言。4、修持:分為有相修持與無相修持。有相修持者,依靠五現覺生次與四神變,並以身、語、意、事業之四手印印持,而觀修本尊及本尊母之修持。無相修持者,勝義無相體性與由其加持下之聖尊顯現智慧顯現乃為無二,安住於此中而修持。5、行為:以修習本尊法為主,清潔等為助緣,而成就自他二利。6、果:於人生之三世中,成就五蘊清淨於五智之五部佛果位。

瑪哈約嘎乘:

一、定義:以方便的生起次第為主要所依,依靠了達及修持二諦無別殊勝義之加行而獲得解脫自性之乘。

二、釋詞:梵語音為『瑪哈約嘎雅那』,其義為大瑜伽乘,即將自心趨入於無二殊勝義,並超勝於外瑜伽續乘,故謂之大瑜伽乘。

三、分類:1、入門:分為灌頂入門與事業入門。灌頂入門者,即寶瓶灌頂、秘密灌頂、智慧灌頂、句義灌頂之四種灌頂。其中寶瓶灌頂又分為利益灌頂與能力灌頂。利益灌頂又分為五精華及佛冠等十種灌頂;能力灌頂又分為秘密聽聞灌頂等五種灌頂。總之灌頂入門共有十八種灌頂也。事業入門者,即修習大空性智慧之真如等持、修習方便大悲心之現位等持及修習本尊次第之因位等持之三等持。2、見解:身智所嚴飾之法界為果時具勝空性,此乃殊勝勝義諦。彼力之現,此等器情顯現,亦住於身智自性,不成實有,智慧如幻,此名為殊勝世俗諦。此二諦各自之上,亦具現空無離無合之理。彼亦,以身智淨分,較共同二諦,此更為殊勝也。3、戒律:按照新密之觀點,有十四條根本三昧耶戒,及了知五肉五甘露等之自性並受用的支分三昧耶。按照舊密(其中一種續部)之觀點,有二十八條三昧耶,其中有三條身口意根本三昧耶,其餘二十五條為支分三昧耶。按照《大幻化網根本續》之觀點,有五條根本三昧耶,十條支分三昧耶。4、修持:分為修部與續部二種修法。修部修法,即依四輪修文殊身,依三聲馬鳴修蓮花語,依自生智慧修真實金剛意,依輪涅萬法具足圓滿功德而修甘露功德,依誅業為主而修難調能調方便之金剛橛事業。此為不共同五智慧尊之修法。以及差遣非人,猛咒咒詛,供讚世神共同世間尊之修法。續部修法分為有相修法與無相修法。有相修法又分為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生起次第者,即對自性基續義生起定解之見,便隨彼見,自心修習或轉入於現有等淨之理。圓滿次第者,即依方便深竅訣,而現前基續大淨等自住任運壇城。無相修法者,即以功用、勤作之方便而修持真如等持。5、行為:以殊勝方便攝持,對任何輪迴諸法,皆不執著而行持。6、果:於此生或中有時現前自成五身之自性。

阿訥約嘎乘:

一、定義:以智慧之圓滿次第為主要所依,依靠了達及修持法界與智慧無別殊勝義之加行獲得解脫自性之乘。

二、釋詞:梵語音為『阿訥約嘎雅那』,其義為隨轉瑜伽乘,一種含義為隨瑪哈約嘎後之瑜伽;第二種含義為隨後而出阿底瑜伽故。即主要以智慧修習圓滿次第之瑜伽。

三、分類:1、入門:分為灌頂入門與事業入門。灌頂入門者,即根本灌頂三十六種,分別為十種外灌頂,十一種內灌頂,十三種修習灌頂,二種秘密灌頂。支分灌頂有八百種。事業入門者,即以法界與智慧無二之方式而入門。2、見解:於此基性壇城,亦不依外勤作之道,而內實修身金剛之風、脈、明點法,則顯現彼性,彼性即是法界空性普賢佛母壇城,方便大樂普賢佛父壇城,彼二無別佛子大樂菩提心壇城,此乃諸部壇城之遍主。對此生起空樂無別之定解乃為見解。3、戒律:按照《集經密義續》第六十六品,分為四條決定關要三昧耶,二十八條共同三昧耶,四條殊勝三昧耶,二十三條禁行三昧耶,二十條修習三昧耶,四條平常四威儀三昧耶,斷除五魔三昧耶,降伏四敵三昧耶,見解三昧耶。上述一切歸納為無有守持安住法界之頓門三昧耶,及有守持之漸門三昧耶。4、修持:分為方便道與解脫道。方便道者,如《大幻化網根本續》云:『奇幻稀有法,非從他有來,依方便智慧,如此之中起。』如是所說,主要依方便奇妙之行,以強力使現自住智慧,而速能成就彼果。猶如瑪吉嘎之力,於一瞬間其將鐵球轉為黃金也。解脫道者,如《大幻化網根本續》云:『圓滿智壇城,等行聞思修,自成自然性。』如是所說,主要以聞思修行之殊勝智慧,來抉擇諸法皆為本覺自然本智自圓大壇城而修習故,究竟諸道後,於自現身智壇城大平等中解脫。猶如果支巴之寶,與鐵界物並置,使其漸次變金也。5、行為:主要平等行持法界與智慧之行為。6、果:於此生中現前與二十種功德無二之任運大樂自性身。

阿底約嘎乘:

一、定義:於本來菩提自性義中獲得解脫、遠離取捨希疑自體之方便。

二、釋詞:梵語音為『阿底約嘎雅那』,其義為最極瑜伽乘,即一切諸乘頂巔之瑜伽,故名為最極瑜伽乘。

三、分類:1、入門:分為灌頂入門與事業入門。灌頂入門者,即以覺性力用灌頂等成熟相續而入門。事業入門者,即以無所入而入門。2、見解:通達實相真實性,即本來菩提之自覺本性為本淨、自性自成無別中,不滅大悲之力現,三身自圓之義,不依生起次第及持風等有勤方便,而依無作自明、無破無立之理,此為覺空本來之見。3、戒律:不遠離無有、平等、一味、自成之四種三昧耶。4、修持:隨順甚深之見解,依靠立斷四直定,及頓超四燈而修行。5、行為:任何顯現皆為法性自現之幻化故,而無有取捨之行為。6、果:於六個月中可獲得任運圓滿之普賢王如來之果位。」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大小顯密的如來正法在藏傳佛教中應有盡有,十分完備。由於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關於顯密教法的理解和劃分標準不盡相同(藏地所謂的大乘顯宗教法,即上述第三級「菩薩乘」,就主要是指中觀和唯識二大車軌),所以在某些具體問題上不宜作機械、硬性的對應。如漢地的禪宗、天台、華嚴等綜合性圓教法門,便帶有不同程度的與密宗相接軌的痕跡,故此能否簡單地判屬於上述某個具體乘次中,尚不便草率論定。但無論如何,就藏地傳統的顯密教法而言,「九乘次第」無疑是最佳歸攝。

或許有人想,密宗法義多非化身佛釋迦如來所宣講,因而密宗弟子是否就可以不像顯宗學人那樣對本師釋迦牟尼佛竭誠感念呢?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首先,密法是顯宗教法必然而合理的昇華,通過修持密法獲得的聖果與修持顯宗而獲之聖果沒有任何區別;顯宗教法裡積累福慧資糧的無量法門,也全都是密宗學人所應奉行之處;普通學人若想順利趨入密法的修持,必須打好顯宗的基礎,五部大論等就都是源自如來三轉法輪的顯宗教義。復次,世尊親口宣說的密集金剛、時輪金剛、真實名經等殊勝密法,極具加持並影響深遠;從本質上講,佛陀的三身是無二無別的,安住於唯一無漏法界中的一切如來法身也非為別別獨立的他體,因此傳法成熟所化、顯示神變等如來的一切事業無不是所有如來的事業總集,如《大乘莊嚴經論》云:「譬如日光合,同事照世間,淨界亦如是,佛合同業化。」尤為要緊的是,倘若沒有本師釋迦牟尼佛的出世創教,那麼這世上根本就不可能有凡夫人能直接皈投的三寶所依,無上密法也就無以獲得有效載體而廣弘於人間。正因如此,全知米滂仁波切在《釋迦佛修法儀軌•加持寶藏》中才由衷感念道:「無有怙主我等濁世眾,蒙以悲心攝受之恩德,此刹此時一切三寶相,均是佛陀您之事業也。故於無等唯一勝依怙,虔誠信仰誠心而祈禱,莫忘昔日所發大誓願,乃至菩提前以大悲攝。」

如是九乘佛法皆可接引相應根性的所化眾生獲證所欲之解脫聖果,因此全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恩賜給有緣眾生的無死甘露。作為佛教徒,我們理當對大小顯密一切如來正法平等頂戴、淨心弘揚,讓佛教健康發展廣利有情。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15 上午 01:56:36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2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隨 念 三 寶 經

法尊法師 譯

頂禮一切智智尊!

如是佛陀薄伽梵者,謂:如來、應供、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安忍莊嚴,福藏根本,妙好間飾,眾相花敷,行境相順,見無違逆。信解歡喜,慧無能勝,力無能屈。諸有情師,諸菩薩父,眾聖者王,往涅槃城者之商主。妙智無量,辯才難思,語言清淨,音聲和美;觀身無厭,身無與等。不染諸欲,不染眾色,不染無色。解脫眾苦,善脫諸蘊,不成諸界,防護諸處。永斷諸結,脫離熱惱,解脫愛染,越眾瀑流。妙智圓滿;住去、來、今諸佛世尊所有妙智;不住涅槃,住真實際。安住遍觀一切有情之地。是為如來正智殊勝功德。

正法者,謂:善說梵行。初善、中善、後善。義妙、文巧。純一、圓滿、清淨、鮮白。佛、薄伽梵,善說法律。正得,無病,時無間斷。極善安立,見者不空,智者各別內證。法律善顯。決定出離,趣大菩提。無有違逆,成就和順;具足依止,斷流轉道。

聖僧者,謂:正行、應理行、質直行、和敬行。所應合掌,所應禮敬。清淨功德,淨諸信施。所應惠施,普應惠施。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15 上午 02:00:48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3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http://www.larong-chuling.com/pages/category5_6.htm

http://211.72.163.194/pdf/30.pdf

隨念三寶經釋•

無盡吉祥妙音講記

全知米滂仁波切 著

益西彭措堪布 譯講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15 上午 02:01:41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4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堪布益西彭措仁波切簡介

益西彭措堪布,生於一九七一年,原籍四川省阿壩州壤塘縣宗科鄉。

七八至八三年,圓滿漢文小學課程後,著重學習藏文,八五年考入四川省藏文學校。

八六年秋,到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聖地,師從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得受眾多顯宗經論、密宗續部竅訣等傳承。

自從被法王上師任命為堪布後,即擔負起部分教務,培育藏族僧才長達九年。

九六年起致力於漢僧教學。

今堪布仍常住學院教化僧伽,宣導學修「戒律」、「彌勒五論」、「中觀」、「菩提道次第廣論」、「正法妙音」等顯密教法。

益西彭措堪布為喇榮五明佛學院年輕一輩堪布中之佼佼者,通達五明、智慧卓越、持戒嚴謹,精進苦行的程度尤其令人稱道。近幾年來,由於國際學經堂學眾迅速增加,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上師特別指派益西彭措堪布協助索達吉堪布仁波切,分擔漢僧經堂傳法工作。

堪布目前已出版之寶貴譯著論疏甚多,經弟子集結為譯著集──《甘露妙法》,其中包括:《隨念三寶經釋•無盡吉祥妙音講記》、《普賢行願品•略釋願海舟》、《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師阿彌陀佛修法極樂捷徑講義》、《走向解脫──別解脫根本戒概述》、《走向解脫──菩薩戒品》、《因果明鏡論》、《因果的奧秘》、《入中論•日光疏》等等,法寶眾多不及備載。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15 上午 02:03:21
感恩三寶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24497
積分:237458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12日
45
 用支付寶給感恩三寶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朗日塘巴尊者 著

堪布索達吉仁波切 譯

願我以勝如意寶,饒益他眾之意樂,

時時刻刻倍珍愛,輪迴一切諸有情。

願我交往何人時,視己較眾皆卑下,

誠心誠意又真摯,尊重他人獻愛心。

願我恆常觀自心,煩惱妄念初生時,

毀壞自己他眾故,立即強行而斷除。

願我目睹惡劣眾,造罪遭受劇苦時,

猶如值遇珍寶藏,以難得心愛惜之。

願我於諸以嫉妒,非理誹謗本人者,

虧損失敗自取受,利益勝利奉獻他。

願我於昔曾利益,深切寄以厚望者,

彼縱非理而陷害,亦視其為善知識。

願我直接與間接,利樂敬獻諸慈母,

老母有情諸苦厄,自己默默而承受。

願我所行此一切,不為八法念垢染,

了知諸法皆如幻,解脫貪執之束縛。

此修心八頌乃無量光佛之化身朗日塘巴尊者撰著。薩瓦芒嘎朗!

            譯於二○○一年六月一日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至誠祈禱米滂南嘉尊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08/12/15 上午 02:04:41
小江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687
積分:5908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7月27日
46
 用支付寶給小江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1/5 上午 10:58:27
amy2006
美女呀,離線,留言給我吧!
等級:版主
文章:3466
積分:39293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11月12日
47
 用支付寶給amy2006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1/9/16 上午 07:11:04
倫倫
帥哥喲,離線,有人找我嗎?
等級:版主
文章:4318
積分:55976
門派:無門無派
註冊:2006年8月12日
48
 用支付寶給倫倫付款或購買其商品,支付寶交易免手續費、安全、快捷!

發貼心情
圖片點擊可在新視窗打開檢視
ip地址已設置保密
2012/11/26 上午 06:58:25

 48   18   2/2頁   首頁   1   2    
佛子網路世界的家 佛網 Buddhanet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7.1.0 Sp1 [0601]
頁面執行時間 00.90598 秒, 4 次資料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