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繪畫史上的一顆明珠 — 壁畫
西藏壁畫的雛形要從兩千多年前的「喀拉孜」摩崖刻畫算起。到西元八世紀中葉,繪畫內容由單獨畫佛像轉向廣泛,有以佛經故事為線索的宗教故事,也有反映現實生活和歷史題材的畫。作為裝飾殿堂廟宇手段之一的壁畫,一直是西藏歷代寺廟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凡是有寺廟的地方,就有壁畫。據西元1737年七世達賴向清廷申報的數字,西藏寺廟多達3477座,其壁畫內容豐富多采。據有關部門粗略統計,現保存在西藏寺廟、殿堂和一些官邸內的壁畫總計超過10萬幅,僅拉薩大昭寺壁畫就達4400平方米。歷史的真實記錄屬喇嘛教文化範疇的西藏壁畫,在人們的觀念上常把它作為純粹宣傳宗教教義來理解。其實它的內容並非拘泥於宣傳宗教,許多壁畫真切地反映了西藏歷史、人民生活和自然景物,記錄了優美的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展現了西藏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即使有表現宗教題材的畫面,也不同程度地透露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生活狀況。
位於拉薩西郊的羅布林卡,它的新宮內的壁畫記錄了從傳說中的藏族起源一直到十四世達賴喇嘛拜見毛澤東主席為內容的簡史,長達301幅。這裏有位元叫根堆的老者向記者介紹了壁畫上關於藏民族起源的傳說。藏族的祖先原來是由觀音菩薩變成一隻獼猴,這只獼猴降生到西藏修法。有一天當他在岩洞中靜修時,有個岩妖對他進行引誘,並強迫他與自己成婚。經過一番周折,他倆結為夫妻。婚後生下6只小猴。獼猴把這6只小猴帶到聚鳥林果木殷實的地方去居住。隨著小猴的增多,果林裏的果實不夠吃了。於是獼猴到布達拉山上去祈禱聖者恩賜食物,聖者從「須彌山」隙中取出青稞、小麥、豆類播撒在地裏,大地上就長滿了穀類、豆類等7種食物。獼猴把小猴們從樹林中帶到長滿穀物、豆類的平原地區。據說西藏的第一塊田就在今天的山南澤當鎮,虔誠的佛教徒不時地到山南看祖先的「田」。這個動聽的傳說,畫家們也把它表現在壁畫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