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孝莊文皇后
☞明天啟五年(1625),13歲的蒙古族少女博爾吉濟特•布木布泰被送至努爾哈赤統治的女真部,嫁給自己的姑父33歲的女真部貝勒皇太極,成為皇太極第4位妻子。這樁由政治結盟促成的極不和諧的婚姻,卻產生了一位清初影響半個世紀之久的傑出的女政治家--順治皇帝的生母孝莊文皇后。
☞孝莊文皇后母家在毗臨女真部族的科爾沁草原,父親是科爾沁部蒙古貝勒寨桑。她以20歲的年齡差嫁給皇太極並非偶然,而是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為與蒙古各部結盟,壯大自己力量的一種手段;僅皇太極1人就娶了寨桑家姑姪3人。他在清國創建後,首次冊封後妃稱“五宮”的5人,全部為蒙古族女子,孝莊便是其中的永福宮莊妃。
孝莊雖為五宮之一,但並非皇太極最寵愛之妃,只是由於所生之子福臨後來成為順治皇帝,才獲皇太后位號。她聰慧剛毅,雖為蒙族女子,卻“獨嗜圖史”。她的個性與愛好,為她輔佐順治、康熙兒孫兩代少年皇帝,乃至清初兩次皇權的平穩交替和鞏固,起了重要的作用。
明崇禎十六年(1643),就在清軍對明作戰節節獲勝,準備大舉入關取明而代之的關鍵時刻,已稱清帝的皇太極突然“無疾而終”,朝中一派混亂,八旗間的矛盾驟然激化,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兩代開創的統一大業很可能毀於一旦。孝莊利用丈夫生前手中的兵權--對正黃、鑲黃兩旗的指揮權,聯合皇太極的十四弟,正白旗旗主,睿親王多爾袞,達成一個擁戴自己6歲的兒子福臨稱帝、多爾袞與另一親王同為攝政王的妥協方案,使各方達成共識,保證了當時皇權的平穩過渡和統一大業的繼續推行。
18年後,正值盛年的順治皇帝突然死于天花,當年皇太極死後的情況似乎將再現,孝莊果斷地否決了選成年親王繼位的意見,而選擇了患過天花,已具免疫力的8歲嫡孫玄燁作皇帝,從而避免了多爾袞與順治皇帝已實施多年的漢化政策中斷。8年後,當康熙皇帝準備廢除鉗制他多年的鼇拜時,孝莊又出謀劃策,為康熙順利除掉這一強權人物提供了保證。可以說,如果沒有孝莊的決策與輔佐,中國歷史上能否出現康熙這樣一位光彩四溢的偉大人物,結果是未知的。
☞孝莊死後沒有隨葬瀋陽皇太極之昭陵,而是葬在遵化清東陵順治皇帝孝陵前之左側,稱昭西陵。這是學術界至今未能完全解釋清的一個歷史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