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瑪慈仁拉嫫原創作:
發表日期:2004/01/25
(可以轉貼;註明出處;請勿竄改)
年前到傳統市場買年貨,一位熟悉的化緣和尚面孔映入眼中,就是想出不出在那兒見過。
故意手拿著緣金慢慢的放入他的缽內,他回了一句:「阿彌陀佛」後,開口說:
「你是不是@@@的夫人,我直覺的回應:
「是呀!師父我們曾在哪兒結過緣呀!」
「@夫人,您還記的有一年的年初二中午,曾在你家吃飯,你同修的同鄉@@@嗎?」
我突然想到他是誰了!驚訝的看著他:
「您怎麼出家了?」
「當年年輕無知,隨著業轉,欺辱父母,鬥爭祖先鄉親,經過南華寺護法示現後收手,逃離修羅隊伍後,在香港滾了幾年,一事無成貧病交迫,一場無名病痛住進佛寺養病,每天聽晨鐘暮鼓,木魚梵唄,回首過往,頓覺人生如夢,世事無常,人間恩恩怨怨何時了,世間的紛紛擾擾何時盡,病好後就在寺中香積廚義務做工換個溫飽,慢慢的聽師父開示,走進入佛法堂奧,決定出家學習佛法,準備回家鄉將佛法傳給家鄉人,以贖當年無知毀寺辱僧,斷眾生慧命的罪業。」
他一口氣說完出家因緣,聽完後,再拿出一點緣金放入他缽內,祝福他修行早日成就。
回想那一年的年初二,先生值班不在家,這位不速之客突然來訪,已近中飯時間,我們就堅持留他共餐。
吃飯的時候,他竟然一口氣匆匆忙忙猛吃三碗白飯,看的天真的女兒看不下去,當他要再添飯時,女兒一把搶去他的碗,把桌上的大魚大肉夾了一滿碗給他,和他說:
「叔叔!今天要多吃菜少吃飯,現在是過年也,你吃那麼多飯,好菜怎麼吃的下去呀?」
他還是悶聲不響的把那碗菜吃完,又去添飯,算算那天他足足吃了七碗白飯,正是我們一家人一餐的飯量,所以這個人留給我們全家人很深刻的印象。
飯後閒談,問起他的來歷;以下是他的自訴:
「我和@先生是同鄉,祖輩都互相相識,我是家中父母的獨生子,家庭在當地算是小地主,父母是小學的老師,自幼祖父母,叔伯,父母管教的很嚴勵,我讀到高中一年級,正流行造反有理的串連,我因為不滿家裡長輩的嚴勵管教,就參加造反行列,先鬥爭父母長輩師長,然後成群的高唱除四舊,立四新,造反有理的口號,每天到處大肆破壞古蹟寺廟,我們慢慢的走到廣東韶關的南華寺,要去搗毀南華寺。
那天我們像一群螞蟻雄兵,直趨南華寺前面,帶頭的高喊口號叫囂著要寺內的人出來,但是只見寺門緊閉,我們就用人海戰術準備衝破寺門,但是怎麼衝也衝不開廟門,這時有人就地砍下大樹,幾十人抬著大木棍衝向寺門,突然整群的人後退倒地。
我這時因為串連路上三餐吃不飽,天氣又冷,身體虛弱,當別人家在衝鋒陷陣,
我和一小撮人躲在一邊偷懶作壁上觀,我看到當這群狂人抬著木頭衝上前時,寺門口突然出現四位身穿著古戰甲,頭戴金盔,拿著不同兵器的神人,現出憤怒至極,凶惡無比的相貌,高舉著武器做勢要打,這一群先鋒就倒退下來了,前進和後退兩股勢力衝擊,自己人就踐踏自己人了。
這麼一來,大家也都不敢往前再逼近,因為只要隊伍往前衝,大家馬上就看到四位神人怒舉武器作勢欲打,一直僵持到晚上,不知道從那裡跑來一隊有槍的隊伍,開槍轟擊寺門,沒想到槍聲停後,寺門無損分毫,但是自己的人被轟死傷的倒不少,這時候有人感到害的怕哭嚎聲,交集著喊口號聲,當場氣氛如修羅戰場,壓力激盪的讓人喘不過氣。
我昏昏沉沉的跟著一隊約百多人的隊伍走到寺後,到了寺後門,我們商量著由寺後面打進去,再去開前門,可以建立一個大功勞,剛商量完,都共同看到一尊比廟門高幾倍的神人,金盔金甲,手上金鞭高舉過頭,我們不自覺的感到害怕,卻是肚子餓的要逃腿又軟走不動,不禁傷心的嚎淘大哭起來,突然後門打開,走出一位老和尚,提著一個大提籃,靜靜的走到我們面前放下提藍,說了一句:
「阿彌陀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
,就慢慢的走近寺內,若洪鐘大呂的響亮音聲,震的我們面面相覷,呆若木雞,提藍內陣陣飯香引誘著我們翻開提藍上面蓋的布,正是一團團熱烘烘的大飯團,我們一人拿一個,就地大嚼,飽餐一噸後,我們就在寺後牆角避風處互相擁抱依靠成一堆睡著了。
我們醒來後已是第二天早晨,轉回到寺前,人影都沒一個,寺前了也無暴亂後的痕跡,我們都感覺很納悶。
我們這一小搓人商量後,覺的這種日子不是人該過的,家鄉又回不去,聽說到香港就可以自由,不如走到邊境趁機去香港,於是我們一路結隊而走,一邊走一邊問路,沒錢吃飯就偷拔庄稼人的作物吃,或乾脆就用搶奪的。
我走到後來和同伴們失聯,我就一個人一路行乞,越過邊界到香港,找到同鄉會幫忙,就在香港安置下來。」
他當年是由救總接來台灣會見同鄉長輩,由同鄉會長處知道我家而找了來的。
當年他說的過往故事,留給我很深的印象。
學佛後才知道,廣東韶關南華寺,正是禪宗六祖慧能的祖寺,內有慧能祖師的真身舍利和傳承衣缽,寺廟到現在已經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
在那個造反有理,是非不分,沒有正義公理的年代,不知道有多少祖先流傳下來寶貴的聖蹟古文物被無知的人無情的摧毀破壞,但是也聽到很多正法所在的寺廟,因為護法神的保護而毫髮無損。
古德有言:「正法所在,必有護法。」此言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