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號
明朝建立在蒙元之後,想剔除其影響都難。很多影響是不知不覺的,明朝人以為稀鬆平常,實則來自異族傳統。比如明朝的國號,一改傳統漢族政權的地名國號法,而用契丹、金、元的寓意式國號,走的分明是草原路線,特500年相習而不自知耳。
都城
再如明定都北京,也是異族政權的做法。傳統漢政權的國都都在農業文明的中心地帶,而北京卻在農牧分界線上。北京號稱遼金元三朝故都,實則都是外族政權設在中原邊境上的殖民代理點,特為平衡遊牧農耕兩種經濟形態和地區而設耳。明朝從元人手中接過的實為一胡漢一體之大國,其運作模式不得不遵循蒙元遺法,故遷都北京,以牽合華夷,雖非華夏古制,亦大致符合時勢也。
刑法
唐律死刑中只有斬和絞兩種,明律較唐、宋律法明顯殘酷,甚清律亦較之不足,蓋受蒙元之影響也。
稅制
其他經濟文化諸方面,明朝也大量繼承元法。酒醋、農具、藥材等包稅、撲賣,兩宋時期就已出現。至元包稅制大盛,此原為中亞胡商之法,初亦大遭反對,而明清襲之,竟為定法。
君臣:
又如漢唐時期君臣奏答,亦頗友好,而明清時期君臣地位懸殊,批答奏章言語粗暴,且唐宋門下省封駁之權殆皆消失。元有很強的貴族政治之征,皇帝使臣下如僕隸,此皆漸由蒙元之君臣關係。明清官員地位之家臣化,由對政府負責變為對皇帝個人負責,殆皆出於蒙元,至今如此也。
官話
又如後晉失燕雲,河北漸與中原疏離,後遭金滅宋,河北言語風俗大混同於契丹女真,相習既久,遂於北宋汴洛舊音外別為一地方強勢音。河北江南,人民懸隔,音韻殊異,若非蒙元以北方為基地統一中國,則北人聲口斷無成為華夏正音之可能。而明承元俗,乃至於指江南為鳩舌,奉河朔為中州,雖初都于金陵,而必欲另制正韻以示自別于吳音者,殆以元代以來北音占全國統治地位既久,不得不承認之也。且正韻特一保留入聲之中原音韻耳。反切或從陸韻,而分韻實從中原;入聲雖分三套,而清濁僅為具文,徒示與傳統尚未脫節耳。其實仍以北音為主體。終明之世,北音大暢,而正韻反由於不純用北音以致束之高閣。
昆曲
明代昆曲雖號曰“南遵洪武”,實則亦大賴于中原。“南遵洪武”僅見于明末沈璟之口,在其本人亦未見遵行。而李笠翁則將《中原》入聲析出單列於三聲之後,以為南北曲之通韻。俟清人沈苑賓作《韻學驪珠》,終為曲壇永則,而苑賓之法實即脫胎笠翁耳。可見明代語音,雖在昆腔,亦不免于模擬傖父,遵習北音也。且昆曲定型之初,亦大受益于北曲。魏良輔制曲律,曾師事北地弦索名家,並于書中大贊“冀州調”、“小冀州調”,每申所謂“南人不曲,北人不歌”,其豔羨模仿北曲雜劇之態度甚明也。此非昆腔不足以蕩人,乃蒙元百年薰染之審美習慣使然,必欲使昆腔遵北曲之制度而後快也。
青花瓷
它如宋瓷多用單色,而明人尚青花,亦自金元風尚得之。今存之遼金瓷器,多用雙色釉者,或黑黃,或黑白,此在南北宋時期初非技術落後不能辦者,特無此欣賞習慣耳。而蒙元承遼金,大用波斯釉彩,施諸素胎之上,以成此青花之器。明人生元人之後,亦不覺青花之承自金元,初非華夏正器也。
服飾
再如明代皇帝燕居所服之便裝實得自元廷之質孫服與辮線襖,其制上為交領右衽,下為百褶裙,此在元代為帝王官員之常服,明人不諳已滅之宋制,輕效可見之元法,此皆一代風氣薰染,不得不如此也。
元朝未強迫民間漢人百姓改衣冠髮型,但官員、軍人等,多效仿蒙古髮型,至於官服,那定是蒙古式了,明朝軍服亦和蒙古人一樣,尤其是頭盔。
知識份子一類的,很多都有意留了蒙古髮式,以求與時俱進,得到賞識。此外,明初很多男子有單耳穿洞戴金耳環的習慣,也是來自元代,常遇春的畫像即戴了金耳環。
白酒
又如今人大嗜之白酒,初亦來自蒙元。塞外寒苦,必欲高純度烈酒以驅風寒,故創此蒸餾之法。明人襲之,蒸餾酒大盛,幾欲取代傳統之釀造酒。而釀造酒遂退處江南一隅,北人視之以為僅堪調味,故名曰料酒。
泡茶
明人品茗唯用沖泡,一變宋人煎飲之舊,其亦來自蒙元
版圖
現代中國的版圖,青海、西藏都是在元之後才確定納入中國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