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哈佛研究指出 每周動150分鐘 多活兩年
運動有益健康,還能延年益壽。學者引述哈佛大學知名研究指出,追蹤超過卅年的研究顯示,每周累積一百五十分鐘活動量,可以明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且有活動、運動習慣的人,平均以比不喜歡運動的人「多活兩年」。
國立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台灣運動健康學會理事長陳俊忠說,國內外越來越多研究支持「運動有益健康」的觀點。
他指出,為了推廣運動習慣,國際奧委會一九九六年起頒發「運動科學研究獎」,首位獲獎者為英國的醫師Dr.Morris,他針對英國公車司機與車掌,「一個老是坐著、一個要走上走下」的不同工作型態調查發現,老是坐著的司機心臟病死亡風險明顯較高。
另哈佛大學知名學者Taffenbarger自一九六四年起,追蹤超過卅屆哈佛校友,依據他們在校時是否有參加校隊,與畢業之後生活中的活動量(一天走多少路、爬多少樓梯、有沒有參加什麼運動社團等),再比較其每個人後來發生慢性疾病與存活壽命。
結果顯示,校友們的健康與壽命與後來生活形態中是否有適度運動、活動有「正相關」。在校時身體強壯、但畢業後卻不運動者終將「坐吃山空」,健康遠不如在校時體能普通但進入職場後維持運動習慣的校友。
陳俊忠說,該研究推估出每人每周應從事能消耗至少二千大卡的活動或運動,可以得到「最佳壽命」,上述研究顯示,有運動習慣校友平均比沒有運動習慣校友「增加二年」。且越早開始養成運動習慣者為自己「賺到」的壽命越多。
國立陽明大學運動健康科學研究中心、台灣運動健康學會理事長陳俊忠說,國內外越來越多研究支持「運動有益健康」的觀點。
他指出,為了推廣運動習慣,國際奧委會一九九六年起頒發「運動科學研究獎」,首位獲獎者為英國的醫師Dr.Morris,他針對英國公車司機與車掌,「一個老是坐著、一個要走上走下」的不同工作型態調查發現,老是坐著的司機心臟病死亡風險明顯較高。
另哈佛大學知名學者Taffenbarger自一九六四年起,追蹤超過卅屆哈佛校友,依據他們在校時是否有參加校隊,與畢業之後生活中的活動量(一天走多少路、爬多少樓梯、有沒有參加什麼運動社團等),再比較其每個人後來發生慢性疾病與存活壽命。
結果顯示,校友們的健康與壽命與後來生活形態中是否有適度運動、活動有「正相關」。在校時身體強壯、但畢業後卻不運動者終將「坐吃山空」,健康遠不如在校時體能普通但進入職場後維持運動習慣的校友。
陳俊忠說,該研究推估出每人每周應從事能消耗至少二千大卡的活動或運動,可以得到「最佳壽命」,上述研究顯示,有運動習慣校友平均比沒有運動習慣校友「增加二年」。且越早開始養成運動習慣者為自己「賺到」的壽命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