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資本的重要
中國古代的后妃制是以帝王為中心,由帝王的正妻(后)和眾姬妾(妃)組成的一套職責分明、等級森嚴的一夫多妻制度,恩格斯曾把這種多妻制稱為“歷史的奢侈品”。要想瞭解它的奢侈,下面的幾個數字足以說明問題。在周代,君王可以合法地擁有121個妻妾。秦朝時,後宮姬妾已超過一千人。漢代後宮人數多達兩萬。著名的隋煬帝除擁有3個夫人、9個嬪妃、27個世婦、81個御妻之外,還開民間選美之風,廣選天下美女,後宮人數難以勝數。唐玄宗時,兩都宮女多達400人。這些數字別說對於保守的中國人,就是讓以開放著稱的法國人看了也會瞠目結舌。后妃制為帝王提供了任意而為的方便,而對眾多的女人來說,一入後宮自己無形中就被引入了競爭機制。爭什麼?這一點不言自明,爭皇帝,爭皇帝的寵幸。怎麼爭?那就各有各的資本,也各有各的辦法了。因為爭到皇帝的寵幸就擁有了一切,就可為所欲為,生命也就有了意義。否則,只能眼見“紅顏暗老白髪新”,只能“一生遂向空房宿”,那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
生活中的世界往往不夠公平,比如說,選擇女人的標準一般是由男人制定的,久而久之,男人制定的選女人的標準又反過來成為女人自覺自願的追求。這到底是好是壞、是悲是喜,誰能說得清楚?在中國古代帝王中,雖然表面上看選妃選后首重德行,但僅有德而無色的女人又有幾個有可能被選入宮?這個問題恐怕任何人都難以給予肯定的回答。既然皇帝喜歡女人漂亮的包裝,那麼天生麗質就自然成為競爭中的女性的重要資本。史載,漢武帝“能三日不食”,但“不能一日無婦人”,可以說風流浪漫得很夠水平了。他身為皇帝,已經擁有了眾多的漂亮女人,但是有一次他在平陽公主家裏見到了當時還是歌妓的衛子夫,衛子夫嬌娜的身段、悅耳的歌喉使漢武帝如醉如癡、難以自持,竟然欲火難耐,在更衣室中就對衛子夫賜幸一次,並當即帶回宮中。這一次對衛子夫來說無疑是具有歷史意義的,從此以後,她不但進入皇宮,而且很快進入大漢王朝的政治權利中心,當上了皇后。這種一步登天、平步青雲的變化靠的是什麼?不用說,是色相,是色相和由色相而生出的漢武帝喜歡的魅力。
除了衛子夫外,還有唐代著名的浪漫皇帝唐玄宗身邊那個貴妃楊玉環。史載楊玉環早在開元二十三年就被封為玄宗子壽王李瑁妃。開元二十八年,唐玄宗聽說楊玉環長得漂亮,先下令把楊玉環度為女道士,天寶四年又接回宮中,封為自己的貴妃。白居易《長恨歌》中說得明白,楊玉環是“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因為天生麗質,才被玄宗看中,才驅使玄宗不顧人倫之常,放膽從兒子手中轉移到自己身邊。也正是因為天生麗質,才“回眸一笑百媚生”,使“六宮粉黛無顏色”。同樣是因為天生麗質,才“後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
由此可見,女性的天生資本是多麼重要。當然,衛子夫、楊玉環們入宮後一步比一步走得紮實,一天比一天得意,除了天生的資本外還有另外的本事、另外的才能。但是,如果沒有這份人人想有而不可得的天生資本,她們極可能連宮門都沒機會見到,哪裡還會有宮中的得意和恣意呢?因此,天生的資本是女性走進皇宮、靠近皇帝的必要條件,離開這一點,一切都只是空談。
我們說古代宮中后妃的長相是其天生的資本,這個資本既非強求所能得到,而且又有那麼重要的意義,衛子夫、楊玉環的成功充分證實了這一點。這裏還有一個反證,也可說明後宮嬪妃色相的重要。讀者諸君一定知道王昭君這個名字,今天的許多人更以訛傳訛地把她改造成了所謂促進漢民族和少數民族交流的模範。而事實上,王昭君只不過是漢元帝時入選後宮的一個普通嬪妃。當時漢元帝的宮妃很多,為了召幸時選擇的方便,他便叫畫師把宮妃每人的相貌畫成圖冊。宮妃們為了早日得到元帝的召幸,大都用重金賄賂一個叫毛延壽的畫師,以求他把自己畫得漂亮一些。毛延壽也趁機對宮妃們大行勒索。只有王昭君不肯這樣做,因此毛延壽深恨王昭君,故意把本來長得豐容靚麗、美貌過人的王昭君畫得很醜。漢元帝只看圖像而不看人,結果王昭君入選後宮多年,始終也沒能見到皇帝老子的尊容,這才發生了匈奴呼韓邪單於入漢求親、王昭君自請遠嫁匈奴的浪漫故事。當然,當漢元帝在將王昭君交給呼韓邪單于見到王昭君時,才發現王昭君實為後宮第一美人,並為此而深深後悔。但此前他之所以沒有召幸王昭君,恰是因為不知道王昭君的美麗。由這個陰錯陽差、悱惻動人的悲劇故事看,相貌這個天生資本對於宮妃是否可以真正得志於宮中,是否可以得到皇帝的青睞,著實是極為要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