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社會性別邏輯的問題 男女差異是來自文化差異、社會學習
I. 主流社會的性別邏輯 -- 從阿容的困惑與一個國中生之死談起
為什麼阿容這個女生被認為不適合扛攝影機,小米這個男生被認為不應該喜歡吃甜食呢?主流社會存在著什麼樣的性別邏輯?首先,我們先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一個國中生之死的新聞。然後,我們再來討論,社會學如何分析主流社會的性別邏輯。
「葉永誌住在高樹鄉的建興村,從小就有非常女性化的特質,烹調、女紅、打毛線、摺紙、掃地、洗衣或幫客人洗頭,……樣樣行,爸爸媽媽很能接受這個事實,很疼愛他;村人們也稱他很賢慧,是個好孩子,一點都不排斥他。
不過,葉永誌離開家庭,走出村子之後,一 連串歧視和不平等遭遇隨即而來,連學校也保護不了他。
葉媽媽說,永誌從國中起就嚴重遭受同學歧視!男同學們笑他像女生,很噁心,有的人還會動手打他,甚至還會趁他上廁所的時候,大家聯合起來脫他的褲子,想看看他到底是男的還是女的,嚇得永誌不敢在正常下課時間上廁所,只能趁著上課時間獨自一個人再來。
好幾次,葉永誌害怕被同學打,不敢上學,偷偷留字條向爸爸媽媽訴苦。葉媽媽曾向校方反應,但學校並沒有及時處理這個問題。
今年四月二十日上午,葉永誌利用第四堂課 下課前五分鐘徵求老師同意後奔向廁所,但就此一去不回;下課後,才經同學發現他躺臥在 血泊中,左後腦勺有明顯的撞傷…。」(中時晚報,2000/6/1)
主流社會的性別邏輯:生理性別(sex)必定對應社會性別(gender)
這個國中生的死因到現在還是一個羅生門,其實我們不確定他是不小心摔跤,還是如有些人懷疑的,是被常常欺負他的男同學惡作劇,導致他意外死亡。
不論這個死因是怎麼樣,他平常在國中的時候,他不像男生這件事情,使他受到很多欺負,這是一個實際存在的狀況。
我們今天就要從這個例子開始講性別政治,比如說明明他是一個男生,為什麼他不像男生,這到底怎麼一回事,為什麼他不像男生這件事情會受到欺負。
1. 生理性別:
*生理性別指的是生理意義上的性別,經常是由第一、第二性徵區辨,主要包括生理男性與生理女性。
*例如,產房中說「恭喜你生了一個男寶寶」,並向產婦顯示生殖器,指的是生理男性。
*主流社會認為生理性別只有兩個,因此陰陽人必須需要矯正,這也顯示生理性別維持兩種是後天造成的。
在我們社會學裡面,在性別研究裡面,我們會用兩個字來區別這個狀況,比如說在中文裡面講「性別」,沒有區分。
我們現在把性別前加兩個字,一個叫生理性別,一個叫社會性別,來反映在英語世界的研究裡,sex跟gender 這兩個字的差別。
因為剛開始講一個悲劇,好像氣氛有點凝重。
所以現在我們來講一個笑話,有關sex的笑話。
什麼sex的笑話呢?今年中研院有一位新科院士,他叫做鄭錦全,他是我在美國求學時所認識的語言學教授。
我剛去美國求學的時候,我們英文講的很差,大家都很挫折。
他為了勉勵我們,他就告訴我們他當年很挫敗的情形,因為他出國留學的時候,他住的宿舍跟我那時住的宿舍是一樣的,那時候填資料,就有英文表格,剛開始會寫name(姓名)、nationality(國籍)、age(年紀),裡面就有一個叫sex,這個sex其實就是叫你寫說你叫做male還是female,你是男的還是女的。
鄭老師那時候還是一個研究生,他就想了很久,他是來到一個開放的社會。他就寫了一個virgin(處男)。
他就以此告訴我們不要氣餒,像這個這麼簡單的字他也會寫錯。
那時候我們有個日本人朋友,就把這一個笑話轉述給日本研究生們,勉勵他們不要因為英文不好而氣餒。結果過幾天有一個日本女生告訴我說,有個日本男生赫然發現他也寫錯了。
原來這個表格二十年來都沒有改變,那個日本男生寫什麼呢?他寫3 times a week。
其實這蠻有社會變遷的意涵,英文可能大家都沒有變好,可是在性行為方面已經有一些重大改變了。不過,這比較是男生改變,不知道女生有沒有這樣的改變。
所以這個sex在這裡不是性行為,而是生理性別,生理上的意義。
通常我們是從所謂的第一性徵來說,看你外生殖器,胸部等等,常常是因為基因上xy,xx的不同組合,造成男女在性徵上的差異,所以生理性別是生理意義上的性別,分生理男性跟生理女性。
那我們偶爾在日常生活中講的男的女的就是指這個例子。比如說五個月前我生了一個寶寶,當我生這個寶寶的時候,在每個產房都會有這樣的儀式,護士就會把寶寶抱到你的面前,告訴你這個寶寶的性別,這在產房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他要把寶寶的生殖器官朝向你。
當我躺在產房的時候,我都沒有看到寶寶的頭,我就看到很大的生殖器官呈現在我面前,因為他要告訴我說這是男的女的,所以他說恭喜你生了一個男寶寶。
他這個動作目的是要告訴我說他的生理性別是個男的。
對很多產婦,家屬來講可能很重要。
我講這個例子是為了區分這個社會性別。
這個生理性別看好像只有兩種類別,像剛剛的笑話填male、female,他是因為沒有空格給他圈選,如果讓他圈選的話只有兩格嘛。
其實在臨床上有很多,在性徵上並不是很清楚的,我很很簡單來講,就是陰陽人的狀況。
可是陰陽人在醫療技術比較發達的時候,嬰兒如果可以判別之後,一定要挑選一個性別,常常會用一些手術幫他決定一個生理性別。
一方面這個例子可以顯示說,其實生理性別嚴格來講並不是male,female,這麼清楚的二元。
我們會靠一些醫療的技術把它變成只有兩種,表示說這種二元,生理性別只有這樣兩種劃分,其實是後天造成的。這是蠻值得我們思考一下的。
http://hsc.social.ntu.edu.tw/v_class/sociology/social_2-1-1.htm
II. 主流社會性別邏輯的問題: 生理說的限制
為什麼常是男生比較積極去追女生?這個男生肌肉壯有關嗎?跟男性精子的數目多有關嗎?為什麼女生比較含蓄謹慎?這個女性來月經有關嗎?就像阿容與同學發現的,主流社會對於男女的呈現(例如廣告),常是男主動女被動,這跟男女的生理差異有關嗎?
1.目前有關「生理說」研究結果舉例:
* 生物社會學的觀點:生殖的差異(精子多,卵子少)使得男性積極主動,女性謹慎含蓄
*越戰退伍軍人雄性激素的研究(1985年,對4462男性越戰退伍軍人作了一個研究,發現雄性激素高的人,小時候就比較調皮搗蛋,容易出事,打架,性伴侶多,結婚後有較多婚姻暴力,離婚率高。)
所以我們就提幾個性別邏輯的問題,第一個我們要談的就是「生理說」。
像男女有別這四個字是我們常常在社會上聽到的,但當我們在說男女有別的時候,其實不是在講生理上的差異。
那我們在講社會性別面的男女有別,他的來源到底是什麼,是不是因為比如說男女的生殖器官不同,或是男女的荷爾蒙不同,就會造成大家行為、氣質上的不同。
目前其實是有一些研究成果是支持這樣的說法,比如說像生物社會學的觀點。
這裡可推薦這本書,講義最後有幾個推薦書單,裡面有這本書叫做「雄性暴力」副標題是「人類社會的亂源」。
這可能是個蠻不錯的代表作,他其實簡單來講,他認為說男女本身的差異,男性如果想要有他的血親子女的話,必須常常去播種,所以他如果常常跟異性有性行為時,只要他努力播種,就可以增加血親子女的機會。
可是為什麼他要努力,也是因為受孕的那一方不是在男性的身上,他不能確保那個血親是不是他的,哪只好做越多次成功率越高,得到自己子女的機會會越高。
那女性的話,因為她要負責懷孕這樣的事,而且他的一生中如果他要懷孕,像「雄性暴力」中以黑猩猩的研究來討論,人類的話極限可能也不會超過二十次,所以她要慎選性伴侶,要確保這孩子的爸爸是願意負責的爸爸,將來孩子出生下來的話,可以盡到照顧的責任。
所以有一些這樣的研究,為確保子女的延續,能有最好的保障,因此男性他具有積極進取,攻擊性較高。
女性的話就會比較謹慎,因為他要確保子女得到最大的利益。
還有一些其他的研究,比如說我們在講義上列的研究,但這很不容易做,因為可能不會有這麼多的男性願意做的研究。
有一個研究是在一九八五年,對四千多越戰退伍軍人做一個雄性激素的研究,他發現在這裡面,雄性激素比較多的人,回溯他的童年時代,他小時後就有比較頑皮,常常打架,結婚後常有婚姻暴力,離婚率比較高。發現這兩種有關聯喔。
所以因此也推斷說,那是不是一個分泌的激素會影響行為。
像這樣子,是講說這行為特質是男女有別是不是因為他有生理基礎。
對這樣的研究也有一些反駁,最主要的反駁就是說,其實是男女相同的比不同的來的多。
你看我們有二十三對染色體,只有一對在分別男女。
可使我們常常想要強調不同的地方。可是細說起來會,會不會相同的比不同的比較多。
因為這研究實在太多,看男女有沒有差別的研究,就發現說可能有小部分是男女不同的,比如說男攻擊性比較強,或是空間能力比較好。
可是其他比如說,像自尊心、邏輯思考上各種面向的一些研究,發現其實男女差別非常有限。
所以可能是相同的情形比不同的多,可是為什麼我們每次特別想強調差異。這是對生理性別造成社會性別的差異的一個回應。
http://hsc.social.ntu.edu.tw/v_class/sociology/social_2-2-1.htm
III. 男女差異是來自文化差異、社會學習:社會性別是是後天學來的,而非先天決定的
1. Margaret Mead的研究:男性特質與女性特質的文化變異
*人類學家Mead在薩摩亞群島進行研究,她發現:「阿拉配什人嚮往的是溫柔敏感的男人與溫柔敏感的女人結婚;蒙杜古馬人嚮往的是暴烈的、攻擊性的男人與暴烈的攻擊性的女人婚配。而在第三個部落德昌布利…女人占統治地位。他們果斷作主,不情感用事。而男人則不負責任,依賴他人。」
*Mead的研究說明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著文化而有所變異
那另外有一些討論,就認為說,也許我們可以把把生理說,簡單的來講,是一個先天說。
另外有些是所謂後天說,認為說兩性真有差異,
一來他是在什麼社會下被養成的,社會的一些價值會影響我們人的一些行為舉止一些特質,在一九二零年代就已經有這方面的討論,
那時候有一個人類學家叫做瑪格麗特米德,她就到新幾內亞這一帶去做一些人類學的調查,
那時候她主要看到三個部落,她發現a部落強調溫柔敏感,所以做理想的狀況就是溫柔敏感的男生跟溫柔敏感的女生結婚。
另外這個b部落,嚮往很具攻擊性的性情與行為,最理想的狀況就是很暴烈的男生跟很暴烈的女生結婚。
c部落發現就是相反的,這個相反是說像瑪格麗特米德所處社會或是跟我們台灣社會不同的一樣,相反的狀況,這個女生是處於主導的地位,男生是屬於依賴的狀況,比如說在她研究講說男生常去串門子跟人家聊天,女生就是作村裡面重大視情的決策者,反而跟我們現在想像男女主導的部分有些相反。
她這個研究就引起大的震撼,一般來講也就被認為是文化決定論的很重要的研究,就是說你生理的狀況,你這基因或是說生殖器官的差異真的會決定你的社會性別的話,那這三個部落是怎麼一回事?
所以米德的結論是,如果一個文化,比如說對溫柔敏感這個特質比較予以肯定的話,可能男女養出來的人都會比較敏感,如果跟這種具攻擊性爆裂的這個情況予以肯定的話,男女養出來的就會這樣子。
甚至如果剛好相反的話,女生應該具領導地位,男生應該溫柔體貼具依賴性的話,他養出來的就會這樣子。
所以這是文化社會價值決定出來男女性別氣質是什麼,而不是生理那一面決定。
所以對這三個部落這些氣質的研究,好像稍微反駁生理的差異可以決定那麼多社會性別的差異。
米德這個研究也呼應了,就是在社會學裡面常常講的一種,我們叫做性別角色的社會化。
也就是說你認為嬰兒再生出來就是不太知道她應該有怎樣的舉動,有怎樣的行為才是那個社會上被認為是適切的,他是學來的,是在家庭裡面每個照顧他的人跟他互動,在學校他從同儕之間,從老師的期待中,或是從媒體上,從媒體對社會議題的呈現,或是媒體對人的描述,從這一點一滴學來的。
他才知道說,他變成一個成人應該是怎樣的一個行為特質才是適宜的。
那我們就會研究說,我們在家庭,在學校裡,同儕之間,在媒體上,對性別會作怎樣的一個刻化,或是對性別有怎樣不同的互動。
性別角色社會化會認為是這樣子,是社會、家庭、媒體,對性別都有截然不同的對待方式,使得一個小嬰兒慢慢覺得說,他生理男性要像社會男性,生理女性要像社會女性。
http://hsc.social.ntu.edu.tw/v_class/sociology/social_2-3-1.htm
IV.男女差異是社會建構的:父權社會制度強化男女有別,塑造男尊女卑
1. 生理上的性別差異如何被詮釋、給予優劣價值?(例:比較經血與精液)
月經這個事情在很多文化中,就常被認為是污穢的、不潔的,比如說台灣也有,月經來的時候不能去廟裡面拜拜。或是說醫學上呈現的時候,月經,常是內膜剝落,血管壞死,是一個負面的呈現,或是有一些比喻,比如說月經來了在醫學教科書上是子宮在哭,在哭沒有娃娃,所以它是一個失敗;沒有受孕是一個失敗的事,是一個負面的呈現。
跟月經相關的衛生棉常常也是有個負面的意涵。
比如說有一年婦女運動要去抗議的時候,有一些軍警在維持秩序,可能會有一些動作希望維持的軍警不要阻礙前進,她們發現其實丟什麼石塊,棍子都不是很有效,丟衛生棉一定很有效。結果真的丟衛生棉大家就嚇的半死,就趕快退開來。
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可怕,衛生棉好像不是一件很健康的東西,比如說去7-11買東西不是大家都要求環保嗎,要求不要塑膠袋嗎?但是你買衛生棉的時候,就會覺得特別要塑膠袋包起來。
或是我們討論過一個新聞,就是有一個軍校,有一隻小狗就把衛生棉叼到操場上亂咬,校長就很生氣,認為這有礙軍紀,就要求查出來是哪個女生沒把衛生棉包好,要懲罰她。
這其中很奇怪,為什麼小狗叼衛生棉出來會有礙軍紀,而且要懲罰的話,後來真的找到這個女生,記過處理。
可是衛生棉這件事情是個這麼負面的事情,都顯的說月經在我們社會文化裡面常常是一個負面的意涵。
可是類似的生理狀況,比如說男性的精液,社會就有不同評價,比方說月經是污穢的,可是男性精液就是有時還被認為是很富有營養價值的。
或是在醫學裡面,醫學我們以為它是客觀中立的,事實上常帶有一些性別價值,所以才會把月經來潮,當成一個受孕失敗,可是我們可以想成相反,可以當成一個正面的,是個成功,一個避孕的成功,成功的未受孕,沒有受孕為什麼叫做失敗呢?這是奠基於女人主要功能是在生殖上,所以是失敗。如果認為沒有避孕是個努力達成的事情,也許對月經的描述就不會那麼負面了。
可是醫學上的討論,精蟲數量之多,常常就是用比較讚美的語氣來描述。
所以有一些文化研究者就會以這個月經在社會文化面裡的負面,相較於精液的正面,來呈現其實同樣是獨有的生理特性,重點不是它們不同,我們社會會給予一些不同的價值。
http://hsc.social.ntu.edu.tw/v_class/sociology/social_2-4-1.htm
V.. 男尊女卑:性別社會結構與性別階層化(gender stratification)
1. 性別的階層化:社會成員因為其社會性別,而對社會的珍稀價值(財富、聲望、權力、個人自主權、人身安全、教育機會等等)有不平等的近用狀況。
強調在階級、種族、宗教信仰等社會特質都一樣的狀況下,女性仍較男性在財富權力聲望等各方面較不易取得。
a. 女性所受教育低於男性:
大學 | 碩士班 | 博士班 | |
男 | 50.8% | 67.7% | 79.8% |
女 | 49.2% | 32.3% | 20.2% |
*大學男女比例近似,主要差別在碩士班與博士班
*高職(男_工業類科,女_家政醫護)、大專(男_理工,女_人文)的性別區隔仍在
在性別階層化,我們會提出來有幾個面向是可以做討論的,比如說像教育來講,常常是第一個做討論的。
在目前大學裡面男性與女性的比例其實是一半一半的,這是台灣很大的躍進。
現在比較大的差別,男女進入高等教育的機會可能已經差不多。
以前在二三十年前,家中資源稀少,只能送一兩個去唸書,剩下的就要去工作,這些犧牲者常是家中的女性,這樣故事現在可能比較少聽到。
所以在教育機會上,性別階層化可能稍有減緩,可使比較大的差異可能是在研究生上,在碩士班的話,男生七成,女生三成,在博士班的話,男生八成,女生兩成。
更大的性別差異是在類別上,在高職裡面,男生多是唸工業類別的科,女生是唸家政醫護,這種性別區隔還是明顯。
在大學裡面,男生理工女生人文這樣狀況,這樣的性別區隔還是存在,雖然大家進入大學的機會類似,可是那個科系的性別區隔還是存在。
b.女性參政比例較低
*女性立委19.1%、女性縣市長14.3%、女性鄉鎮市長5.8%
另外一個是權力的來源,我們會講女性參政比例來做衡量的標準,現在向女生的比例還是比較低,我們現在有一個副總統提出兩性共治的口號。
可是像現在四分之一的保障名額,一直需要那麼大的力氣才能達成,可見在過去女性參政的比例遠低於此。
我們這邊提供一些數據,立委來講,女性不到兩成,縣市長不到一成五,鄉鎮市長更低,越基層的女性從事政治人物,比例更低。
c.婦女的工作多困境
*照護責任阻礙婦女進入職場,女性勞動參與率為45%
*薪資收入女性約為男性的三分之二,女性集中行業薪水較低
*職業婦女蠟燭兩頭燒,家庭主婦從事無酬勞動
那另外一個除了參政教育以外,常常談工作方面的狀況,最常提出來是說女性要進入職場還是蠻多障礙的。
我們常常在提勞動參與率,進入職場拿到有給的工作,女性的勞動參與率一直差不多是四成五,在台灣近十年來都沒有改變。
我們會認為這一直無法改變,這是因為對於女性進入職場一直有些障礙存在,這些障礙包括,即使進如職場,你的薪資常常是比男生還少,女性平均是男性的三分之二。
這有兩種狀況,一個就是所謂同工不同酬,你可能做一樣的事,可是老板認為說男性養家所以給他比較多的錢,女生的話就是零用錢貼補家用。
另外一種狀況,就是你做的職業有的比較有價值,有的比較沒價值。
如果我們同樣都是高中高職畢業,學歷差不多,技術的困難也差不多這樣來比較,我們就拿郵差和幼稚園老師做比較。
這兩個學歷差不多,但是剛畢業的薪水是差將近一倍,一個幼稚園老師,剛出來是一萬八,郵差是三萬三,這其中有很複雜的解釋,但其中有一個解釋是會不會是女性做的工作,照顧小朋友,陪小朋友玩一玩,會不會正因為它是一個女性集中的行業使得薪水比較低。
照顧小朋友這件事的價值,照顧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價值,真的會比會比投遞郵包低嗎?這種一份工作是哪一種性別來做會不會有關係?
婦女進入職場之後,也許你們中間有很多人的媽媽是職業婦女,她們白天是上一種班,回家之後她有沒有下班呢?沒有啊,她回家之後他開始上第二班,作家事、照顧家人,她二十四小時都在上班,她等於是蠟燭兩頭燒非常辛苦。
即使她不去上班,她當家庭主婦,但是她是一個沒有酬勞的,我們叫做無酬的家務勞動者,因為沒有酬勞,在這個社會主流價值裡面,好像是誰賺錢越多,表示誰越有能力,誰的聲望也比較高,因此她沒有賺錢這個事情使她的地位很低。
比如說我們社會學裡會談論職業聲望,就是大家對一些職業的尊敬程度。
可是在我們職業聲望裡面,主婦在哪裡呢,根本沒有被排進去,因為它不被算做一個職業,因為它沒有收入,所以他的地位可以想見。
我們唱很多歌來歌頌家庭主婦,但是實際上它的社會地位可能還是蠻低的。
所以它在性別中間是處於一個劣勢的地位。
d.女性所受暴力較多
*強暴作為有效的性別控制(大野狼與獵人同謀,聯手控制小紅帽)
*婚姻暴力九成五受暴者為女性,家庭暴力法實施一個月,就有近7000件的詢求協助案件
最後一個是跟暴力有關,比如說大家常關心的問題是跟人身安全有關,也就是說近年來,性侵害性騷擾漸漸浮出檯面,我們才知道說這是女性蠻普遍的一種經驗。這經驗可能使得她對於想要進入職場,或是在校學習都會碰到一些障礙。
就是在座有很多人關心人身安全的事。
可是我們社會怎樣處理?我們社會早先常常不是去改善我們社會,不是讓社會更安全讓社會更好,或是在法律上找到施暴人給他處罰,常常不是這樣。
我們社會常常是選擇去責備那個受害人,比如你們一定聽過的鄧如雯殺夫案,為什麼會跟她丈夫結婚呢?是當初她被強暴,強暴之後她家族長老就討論應怎麼辦,那他們的重點就是說,你貞節已經沒了,你就嫁給這個人吧,所以她就跟他結婚,當然這樣婚姻一定不會幸福,所以後來她也長年為婚姻暴力所困,最後忍無可忍沒有其他出路就把她丈夫給殺死了。
從這件事情浮上檯面,我們才看到說婚姻暴力的普遍,或是社會對強暴這個姑息程度。
我們常常就是為加害者設想,常常說你們不要毀了這個男的前途吧,好像比較重視這個男的前途,或是比較重視女的貞節這方面的問題,所以看到我們社會上對強暴的處理不是在法律上在空間的改善上作努力,而是常常是複製一些性別不平等的情況。
有一點,就是台大外文系劉毓秀教授所提醒的,她認為說我們花很多力氣告訴婦女如何維護自身安全,她要自保,或是說很多因為外面不安全,所以不管是家長或是周遭的男性友人可能就提供很多保護女性的狀況。
那她認為說這樣子還是進一步造成女性的依賴與限制,固然這是一個保護女性的權宜的策略。
但是,一來,這樣真的就能使婦女受暴的情形減少嗎?未必,因為它只治標不治本。
我們應該花更多力氣在空間的改善。
二來,它也可能使女性依賴的程度並沒有減少,為了安全,限制自己種種活動,要依賴男生的情況還是維持不變。
所以她有一個比喻,雖然會說大野狼會欺負小紅帽,獵人出來救小紅帽,但是獵人也得逞了,小紅帽還是一個被保護的對象。
這樣的事情,其實就是獵人與大野狼聯手,小紅帽維持在被保護狀況的策略。
http://hsc.social.ntu.edu.tw/v_class/sociology/social_2-5.htm
VI. 性別研究與婦女運動
*各大學的性別研究室(性別研究的跨領域特質)
最後我想講幾句話,在你們講義的最後一頁有一些書單,有一些是綜合性有一些是個別性的。
現在談性別這個議題跟十年前已經非常不一樣,我們現在的資源已經越來愈多了,在進大學之後,台灣現在已經有七所學校有獨立的性別或是婦女研究室,它會整合大學有關性別的課程。
性別研究是非常跨領域的,像我剛剛用一些人類學家研究的成果來討論,雖然我是在社會學的領域,但是我們研究有關性別議題的時候,其實不同領域的人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拿來使用,它的跨領域性質非常明顯。
所以這些學校,性別研究的學程會整合不管是文學、經濟系,各種科系有關性別的研究可以整合起來,目前是台大清大做的最完整,他們都有性別學程這樣的設計,比如說你修十門課你就會領到一張證書,表示你在性別這方面曾經有系統的學習。
這樣的學程不管你什麼科系都可以來參與。
*婦運團體、同運團體與校園的女研社、同志社團
另外跟你們比較相關的話,今天雖沒有機會介紹台灣婦運發展的狀況,可是近幾年的發展跟各校園的女研社很有關係,如果你不是從課堂上得到一些性別研究的資訊的話,你在女研社的一些活動,或是認識一些有興趣的朋友,可能也可以得到很多養分,所以女研社也是大家到大學可以參加的團體。
在今天我們沒有機會談到同志的問題,但是剛剛也有朋友在問,所以待會提問的時候我再做一個詳盡討論。
http://hsc.social.ntu.edu.tw/v_class/sociology/social_2-6.htm
進一步閱讀書單:
*綜論:
Abbott, Pamela and Claire Wallace,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台北:巨流出版。
女學會,1995,《台灣婦女處境白皮書:1995年》,台北:時報。
Tong, Rosemary,1996,《女性主義思潮》(刁筱華譯),台北:時報。
顧燕翎等,1996/1999,《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女書。
Magezis, Joy,2000[1996],《女性研究自學讀本》(張君玫等譯),台北:女書。
*個別議題:
Wrangham, Richard and Dale Peterson,1999[1996],《雄性暴力:人類社會的亂源》,
台北:胡桃木。
張娟芬,1998,《姊妹『戲』牆:女同志運動學》,台北:聯合文學。
鄭美里,1997,《女兒圈:台灣女同志的性別、家庭與圈內生活》,台北:女書。
畢恆達,1996,《尋找空間的女人》,台北:張老師文化。
林芳玫,1996,《女性與媒體再現》,台北:巨流。
Gabor,Andrea 1997,《愛因斯坦的太太》(蕭寶森譯),台北:智庫文化。
沈秀華,1997,《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台北:玉山社。
Wolf , Naomi,1991,《美貌的神話》,台北:自立。
http://hsc.social.ntu.edu.tw/v_class/sociology/social_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