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毗尼--誕生
"摩耶為世間,產下喬達摩:無明惱苦者,聞法斷迷惑!」
--- 大愛道長老尼偈
「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
--- 法顯法師 佛國傳
藍毗尼(lumbini)為古印度佛教遺址。傳說是釋迦牟尼的誕生地。亦譯嵐毗尼、龍彌尼、林微尼、臘伐尼等。在今尼泊爾境內靠近印邊境小鎮魯明迪旁,是善覺王為其夫人藍毗尼建造的一座花園。據說迦毗羅衛國淨飯王夫人摩耶產期將臨,按當地習俗回母家分娩,途經藍毗尼時,在一棵娑羅樹下生下了釋迦牟尼。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來此朝拜並建石柱留念。
藍毗尼所在的小村落原本座落於印度的UP省(Uttar Pradesh),但是在公元一八五七年英國殖民印度期間,印度各地發生了大規模反抗英軍的軍事衝突,當時的尼泊爾曾介入戰局幫助英軍,為了表示回報,英國將尼 印邊界的部分土地劃給尼泊爾 其中就包括了藍毗尼。
公元一八九六年十二月一日,德國考古學家傅爾博在一片密林中發現了的石柱的殘基
考證為阿育王朝建的,石柱的文字記載:「無憂王於灌頂之第二十年來此朝拜,此處乃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紀念佛祖在此誕生。並特諭藍毗尼村減免賦稅,僅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
白色摩耶夫人祠(Mayadevi Temple)
傳說當年摩耶夫人就是在這裡手扶娑羅樹,生下了佛陀。如今娑羅樹(Sal tree)已經被菩提樹(Ashoka tree)所替代。
阿育王石柱如今立在摩耶夫人祠西側,柱高7.79米,周長2米多,但是馬頭雕像已不見蹤影,半截石柱有一道傷筋動骨的裂紋,被後人用三道鐵箍固定。石柱離地3米處有婆羅米文字書寫的阿育王銘文:「無憂王於灌頂之第二十年來此朝拜,此處乃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茲在此造馬像、立石柱以紀念佛祖在此誕生。並特諭藍毗尼村減免賦稅,僅交納收入的八分之一。」
林園外側就是寺廟區。中國、日本、越南、緬甸、斯里蘭卡等國在此修建了寺廟或禪定中心。黃琉璃瓦、朱紅圍牆的中華寺十分引人注目。這裡有常住僧人約30人,卻代表六、七個國家,很像佛教國家組成的「小聯合國」。共同的信仰使他們和諧相處,每到月圓時,僧人們都要聚集在阿育王石柱周圍輪流誦經。當今世界紛爭不斷,暴力層出不窮,佛教的慈悲與寬容精神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迦毗羅衛城--成長
「喜瑪拉雅山下,有一支正直的民族,是喬薩羅國的屬國。富有勇氣與財富,其姓氏是太陽末裔,種姓是釋迦......" ----<佛陀的故鄉>
"我作是念。不多聞愚痴凡夫自有病法。不離於病。見他人病。憎惡薄賤。不愛不喜。不自觀己。我復作是念。我自有病法。不離於病。若我見他病而憎惡薄賤。不愛不喜者。我不宜然。我亦有是法故。如是觀已。因不病起貢高者。即便自滅。我復作是念。不多聞愚痴凡夫自有老法。不離於老。見他人老。憎惡薄賤。不愛不喜。不自觀己。我復作是念。我自有老法。不離於老。若我見他老而憎惡薄賤。不愛不喜者。我不宜然。我亦有是法故。如是觀已。若因壽起貢高者。即便自滅。不多聞愚痴凡夫為不病貢高豪貴放逸。因欲生痴。不行梵行。不多聞愚痴凡夫為少壯貢高豪貴放逸。因欲生痴。不行梵行。不多聞愚痴凡夫為壽貢高豪貴放逸。因欲生痴。" ----- 中阿含大品柔軟經第一
釋迦牟尼佛降生在藍毗尼,成長在迦毗羅衛城。迦毗羅衛城是釋迦族建立的最大都城之一,迦毗羅衛也就成了釋迦族部落式共和國的代名詞。迦毗羅衛城位於印度和尼泊爾邊境附近,從考古發現來看,大部分考古學者認定印度境內的畢波羅瓦(Piprawa)為迦毗羅衛城所在地。畢波羅瓦位於印度北方邦巴士提鎮(Basti)北部的一個小村落旁。玄奘來到那裡後,看到「空城十數,荒蕪已甚。王城頹圮,周量不詳。其內宮城周十四五里,壘磚而成,基址峻固。空荒久遠,人裡稀曠。」歲月風塵和戰爭又讓這片遺址成了土丘瓦礫。
1898年,法國考古學家佩普(W.C.Peppe)來到畢波羅瓦進行考古發掘。他在一座直徑約35米的紅磚舍利塔廢墟中,挖出了五個裝有骨灰的容器,其中一個石函上用波羅米文刻著:「此乃釋迦族佛陀的舍利容器,乃有名的釋迦族諸人及兄妹和妻子等共同奉祠之處。」考古學家推測,這裡就是迦毗羅衛城的遺址。火化叫做「荼毗」(Jhapeti),遺體火化後的骨灰在梵文叫 Sarira,翻譯為「舍利子」。供奉佛舍利象徵著法脈傳承和一種緬懷。在佛陀入滅火化後,釋迦族人也分得了八分之一的佛舍利,然後在這裡建塔供奉。這個發現轟動了當時的考古界。當年挖掘出來的石函收藏在加爾各答的印度博物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