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是經由動作與視覺來傳達訊息,很多人以為手語無國界,
其實,各國手語都有不同的詞彙與語法,為了順利溝通,手語翻譯員的工作十分重要。
民眾在為聽奧選手加油喝采的同時,別忘了感謝手語翻譯志工的辛勞。
聾啞盲語言教學
指聾啞人的語言文字教學和盲人的盲文教學。
這兩種人由於聽力或視力失靈,不能進行正常語言活動或閱讀,需要進行一種特殊教學訓練,克服他們在語言文字上的障礙。
聾啞人的語言文字教學
聾啞人耳不能聽周圍世界的聲音﹐失去了學習與應用有聲語言的天然條件。
他們之間或者他們與普通人之間的交際自然地或者自發地運用了手語(或稱手勢語﹐面部表情加手勢)﹐這種自發的手語總是在小範圍內進行。
聾啞人的眼睛是正常的﹐他們跟普通人一樣看得見字﹐因此可以學習並使用跟普通人同樣的文字進行閱讀﹐並跟普通人筆談。
就中國使用漢字的情況說﹐筆談比起講話來是非常緩慢和不方便的。
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利用幾十個字母的指式連續打下去就構成文字﹐交際起來方便得多﹐這叫指語。
在中國﹐利用漢語拼音﹐就可以進行一般的指語交際。
近代科學技術發達﹐或利用聾啞兒童的殘餘聽力﹐或利用儀器設備(如助聽器)﹐或利用發音原理﹐取得口語和看話的效果。
因此﹐聾啞人可能有4種語言交際手段﹕手語、文字、指語、口語看話。
對聾啞兒童說﹐這4種語言教育手段都是不可缺少的﹐口語看話可以取得最廣泛的社會交際能力﹐是聾啞人語言技能的最高造詣。
手語是最現實、最迫切的社會交際手段。
指語是學習普通文字(漢字)、普通話對話、提高手語質量所必須的輔助手段。
漢字是全面掌握中國文化的鑰匙。
聾啞人的手語教學
在聾啞人的語言教學的 4種形式中﹐手語佔有優先的地位。
接受教育者可以是漢字文盲﹐可以是指語文盲或者不會口語和看話的啞人﹐但是他不能不會手語﹐生活要求他必須一定程度地掌握某種手語。
漢字和指語在學習和應用上都比手語費事和困難得多﹐這就使得聾啞人之間一般總是靠打手勢進行語言交際。
由於手語的超方言以至超語種的性質﹐
國際聾啞人協會得以作出手語型的國際通用聾啞語1500條供聾啞人在國際會議場合交談﹐
也作為國際會議的工作語言之一。
中國聾啞人手語的產生
中國地區廣大﹐各地流行的手勢很不一致﹐不利於聾啞人的社會交往﹐
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於1959年整理修訂了《聾啞人通用手語草圖》﹐報請原內務部、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批准試行。
先後共出版了4輯﹐共2000個手勢圖式﹐受到廣大聾啞人的歡迎。
文化大革命期間出版的4輯草圖大部分散失﹐中斷了試行與推廣工作﹐
1979年8月3日至13日中國盲人、聾啞人協會籌備組在北京召開全國手語工作座談會﹐討論制訂了430個聾啞人手語新詞統一的手勢動作﹐在全國試行。
1982年10月18日至26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手語工作座談會﹐
討論和制訂了640個聾啞人手語新詞手勢動作
﹐由民政部、教育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出通知﹐在全國試行。
(圖1 漢語手指字母圖 )
手語的結構規律
首先是詞根的表達方法。
以一個單純詞的手勢為根﹐
如“紅”、“愛”、“公”等﹔
以一個合成詞的手勢為根﹐
如“首長”、“極其”、“數量”等﹔
一個手勢動作可作不同詞族的根﹐
如“首長”可作“部長”、“局長”、“科長”的根﹐
也可作“主持”、“主動”、“主流”的根﹔
以與某一事物相關的手勢為根﹐如“學校”、“醫院”、“商店”等以“房子”的手勢為根。
至於手勢的語素意義的表示﹐則主要是形像化﹐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不過這個形像化更生動活潑﹐因為它是動的形像。
手語的語素結構﹐類似漢字﹐但比漢字的路子更寬﹐
因為它既有靜﹐又有動﹐變化是無窮的。
漢字的結構還受到歷史的限制﹐增加了學習的難度﹔
而漢語手語的構形則以當前事物為依據﹐有如看圖識字﹐學習起來更加容易。
手語教學上存在的問題
手語教學和口語教學的問題﹐
由於病理衛生和科學技術的發達﹐
聾啞語言教育日益由手勢表意(手語)走向口語和看話﹐
理想的語言造詣可以作到聾啞人與普通人之間進行正常的交談。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一些學校禁止學生使用手語。
但由於手語本身的特殊的優越性﹐它還在聾啞兒童私下交談中流通。
就國際情況說﹐某些先進國家傾向於口語化﹐廢除聾人手語。
有的國家既重視口語﹐也不輕視手語﹐如日本、西班牙。
也有對手語倍加重視的﹐如芬蘭。
他們認為手語是聾人獨有的文化﹔當聾兒還不會芬蘭語時卻懂手語。
手語是幫助聾兒學芬蘭語的有力手段。
1979年芬蘭政府承認手語是聾人的第一語言﹐芬蘭文是第二語言。
現在芬蘭人可以帶手語翻譯人員去大學學習﹐去參加政治性會議。
每年有四五千名健全人學手語﹐這些為聾人服務的手語翻譯都由政府支付工資。
要解決聾啞人的語言問題﹐其正確途徑應當是雙管齊下﹐手語先行﹐既幫助學口語、看話﹐又幫助識字學文化﹐進一步幫助口語對話。
地方手語跟通用手語之間的矛盾。
手語一向是不統一的﹐不同的交際範圍有不同的手語表示法﹐
學校之間、地區之間、南方與北方﹐打法都有差異﹐影響相互理解。
但地方手語一經形成習慣﹐就相當頑固﹐彼此難以求同﹐
象方言土語之間的情況一樣﹐
在聾啞人中推行《通用手語》存在著類似推廣普通話的問題。
目前推行的《通用手語》收詞共3000多個﹐
大部分是已經通行的習慣手勢﹐一小部分是經過改造的原有習慣手勢﹐
還增加了一些主要用於人名、地名和虛詞的指語手勢。
此外﹐也移植過來一些國際通用的國名手勢﹐
《通用手語》不但提供了統一的規範的手語圖形﹐
而且使手語有了書面的形式﹐
但是在全國範圍內推行普通話型的通用手語還需要長期不斷的努力。
聾啞人的口語教學
當前聾啞人的語言教學﹐必須發揮信息科學的優勢﹐開展聲像教學。
將無聲世界提高到有聲世界。
利用聾啞人殘餘的聽力﹐進行聽覺訓練和語言培訓。
聾啞人雖失去聽覺﹐但是視覺、觸覺和動覺等器官特別發達﹐利用多器官吸收教育信息﹐效能比正常人更為敏感。
使用現代化多功能的電化教學設備﹐訓練聾啞人學習語言和知識﹐
是最科學最有效的方法不僅直接學習發音、識字﹐
並由圖像得知文詞的意義﹐培養語言表達能力﹐達到能說會聽、聾而不啞的目的。
當前﹐一般能做到聾兒能模仿健聽人學會發音﹐並能分析一個音節的聲韻母﹐記下一個漢字的音素﹐把說話、寫話和懂話結合起來。
在聽力完全失靈或無高功率助聽器幫助時﹐他們可以看口形瞭解語義﹐叫做看話。
看話實際上是用眼睛瞭解一個字的音節結構並聯繫上下文瞭解話語﹐
這樣﹐聾啞人的語言﹐除藉助於助聽器外﹐實際上就是在說自己聽不見但別人能聽懂的話﹐看自己聽不見但自己能懂的話。
盲人的語言文字教學
盲文﹐或稱盲字﹐是針對盲人眼不能看的特點而設計的一種凸點﹐以供手指摸識的文字體系。
這種文字體系是國際性的﹐1824年由法國的盲人L.布萊爾 (1809∼1852)發明。
因此﹐國際上便以布萊爾的名字命名盲文。
布萊爾盲字
布萊爾盲字是全世界一致公認的盲文體系﹐
由63個編碼字符組成﹐
每一個字符由1∼6個突起的點兒安排在一個有6個點位的長方形裡﹐
這些凸出在厚紙上的成行的盲文可以用手指輕輕摸讀。
為了確認63個不同的點式或盲文字符﹐
數點位時是左起自上而下1─2─3﹐
然後右起自上而下4─5─6﹐
《布萊爾字符表》(圖2 《布萊爾字符表》 )表明每個字符的構成以及它的最簡單的意義。
字符表的前10個字母是由點1、點2、點4和點5組成的﹐
如h由點1、點2、和點5所組成。
a由點1所組成﹐
當它們前邊有第6行(見字符表)的數標圖式時﹐這些符號就有了數值。
字母k∼t這10個字母是由給第1行的符號加點3所組成﹐
其餘5個字母(u、v、x、y、z)和5個很通用的詞的表示法是給第一行的符號加點3和點6。
如e是點1和點5(第1行)﹐對應的z就是1356。
給前10個字母加點6﹐就組成了字母w和9個常用字母組合(第4行)﹐
標點符號和兩個附加的通用字母組合的構成是把第1行的符號下放在點2─3─5─6的點位上(第5行)﹐即降一格。
3個詞尾的字母組合﹐數標﹐以及另兩個標點符號是用點3─4─5和6組成﹐如第6行所示。
最後7個點式﹐如第7行所指出﹐是由點4─5─6所組成﹐
在一般書面語裡沒有真正的對應。
象數標一樣﹐這些符號用作修飾成分放在任何其他符號之前。
應用這條原則﹐各種符號可以發生多方面的作用。
舉個例子﹐點5加在字母a符號的前面﹐
就形成了“day”(日子)的布萊爾縮寫形式(9點縮為2點)。
布萊爾的盲字雖立即為他的同學們所接受、應用﹐
但直到1854年﹐即他死後兩年才被巴黎的學校採納。
1916年﹐美國盲人學校正式採納布萊爾原來的字母表和一系列縮寫法。
1932年﹐英國和美國的盲人代理機構的代表在倫敦開會﹐通過了所謂標準英語布萊爾盲字方案第二級(指縮寫程度)。
1957年對這個方案作了進一步的改進。
手寫盲文不同於一般明眼人的寫字﹐
首先要備一個金屬或塑料製成的盲字板和專用的椎筆﹐
盲字板由大小相同的兩片長方金屬板結合而成﹐一頭用鉸鏈聯結起來。
兩塊板之間可以夾一張紙。
這兩塊金屬板的上一層﹐有蜂房形的小窗框﹐
在每一個小窗戶下面﹐在下層板裡﹐有 6個布萊爾點式的小窩兒﹐
用鐵筆頭把紙壓到下邊的小窩裡成凸點或浮雕。
按布萊爾字符從右向左寫﹔
把紙翻過來﹐點兒就朝上﹐從左向右讀。
布萊爾盲文也可以用特製的機器造出。
這個機器有6個鍵﹐每個鍵跟布萊爾小窩兒的點兒相對應。
第一個布萊爾書寫機是1892年美國人F.霍爾所發明。
晚近的盲字製作革新是電動浮雕機﹐類似電傳打字機。
製作大量布萊爾材料的拷貝﹐是用充當壓印主盤的浮雕鋅板作出的。
1920年以後產生了布萊爾盲字書寫的交叉點制﹐
可以浮雕一張紙的兩面﹐
不至兩面的點兒互相傷損。
近來﹐制定出一個計算機程序﹐能把英文自動譯成縮略式凸字板布萊爾盲文。
並從一個標準電動打字機鍵盤輸出布萊爾盲文。
中國的盲字
中國曾有“康熙盲字”﹐屬編碼性質。
以後有“心目克明”盲字﹐為拼音制﹐
1953年公布了“新盲字”﹐也是拼音制。
它們都來自布萊爾浮雕六點制﹐但對63個字符意義的安排有所不同。
“康熙盲字”利用它編數碼以表示音節。
後者則儘量照用它的聲母﹐
此外或形同音異﹐或借單一字符表示漢語的韻母﹐構成雙拼制。
其實從使用字符的數目來說﹐以上三種漢語盲字方案都是用兩方﹐即雙拼制﹐
反映了漢語語音特點。
現行的“新盲字”於1953年公布。
開闢了漢語普通話的簡易體系的盲字的道路﹐(見彩圖 盲童學校的學生在上語文課 )
參考書目
L.L.Clark﹐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gresson Technology and Blindness﹐ 4vol.﹐1963.
《中國聾人》﹐《中國聾人》雜誌社﹐北京﹐1979∼1984。
http://service.wordpedia.com/search/Content.asp?ID=50265&hash=3330C8CF75B1E77FF019CD7F0B6B219B
手語
亦譯手勢語、手勢語言。
人們不能或不便用口語示意時使用身體某部的動作,特別是手和手臂來傳達意思,謂之手語。手語可能早於言語。
手語可以粗略地表現為做怪相、聳聳肩膀或指指點點,
它也可使用各種有細微差別而動作有規則的手勢,
並用臉部表情加強手勢,或兼用手語字母拼出的詞來作補充。
凡無法用口語交談,例如雙方語言不通,或交談一方是聾啞人時,手語即可用來克服這種困難。
聽覺 助聽器
hearing
亦稱audition或sound reception。
感受聲音的生理作用。
聽覺必須將聲音的振動轉換成神經脈衝,送往腦部並解讀為聲音。
有兩個動物門的成員可以接收聲音,即節肢動物與脊椎動物。
聽覺讓動物察覺危險、找到食物、尋找伴侶,更複雜的生物還用來溝通。
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有雙耳,通常在裡面的腔有聽覺毛細胞(乳突),外面的鼓膜接收並傳遞聲音振動。
聲音的定位是取決於聲音在兩隻耳朵到達時間與強度的細微差異分辨。
哺乳動物的聲音接收通常發展極佳、高度特化,
例如蝙蝠和海豚利用回聲定位,鯨與象可以聽見數十甚至數百公里之外的求偶呼喚。
犬科動物同樣能夠聽見遠方的聲音。
人耳可以聽見的頻率介於20∼20,000赫茲;
最敏感的頻率是介於1,000∼3,000赫茲。
脈衝沿著中樞聽覺通路前進,從耳蝸神經由延髓到大腦皮質。
聽覺可能因為疾病、受傷或年老而受損;
有些聽覺障礙如耳聾,可能是天生的。
hearing aid
一切有助於聽力殘疾者改善聽覺障礙,進而提高與他人會話交際能力的工具、設備、裝置和儀器等。
助聽器有電力的和非電力的兩類,後者目前已被廢棄。
前者又有電子管式和晶體管式兩種。
晶體管式助聽器最為靈巧輕便,已取代電子管式而被普遍採用。
種類
個人配戴的助聽器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盒式助聽器。又叫口袋式或袖珍式。
體積似香煙盒﹐掛在胸前小袋內或衣袋內。
主機經一根導線連接耳機插入外耳道內使用﹐
其主要缺點是導線較長﹐既不美觀又不方便。
但因體積較大﹐可裝置多種功能調節開關﹐
提供較好的聲學性能﹐並易製成大功率型﹐以滿足嚴重耳聾兒童的需要。
以兒童和老人使用較多﹐佔需求量的5∼10%。
中國生產的助聽器以此型為主﹐因元器件較大容易製造﹐使用普通5號電池很方便﹐價格也最便宜。
眼鏡式助聽器。
同時能滿足屈光不正和耳聾患者的需要﹐舊式的是將傳聲器(話筒)、放大器、受話器(耳機)、電池盒及各種功能開關全部安裝在眼鏡腿內﹔
而近年則將普通眼鏡的一隻腿末端與耳背式助聽器連接在一起﹐便於維修和更換。
對於一耳全聾或一耳正常或一耳全聾另一耳部分聾者﹐創所謂信號交聯式助聽器。
其用途主要是幫助單耳全聾者接受全聾側的聲刺激﹐以利安全與對話﹐眼鏡式助聽器實現此功用較方便。
本型助聽器除用於氣傳導方式外﹐也最適於製成骨導助聽器。
缺點是眼鏡與助聽器相互牽制﹐售價最貴。
耳背式助聽器。
形似香蕉曲度﹐伏於耳後﹐一般長約4∼5cm。
受話器開口與一硬質塑料管製成的導聲鉤連接﹐把它掛在耳廓上緣根部﹐
由此鉤經軟塑料管和耳模耳塞放進耳甲腔及耳道口助聽﹐
有些國家此型助聽器發展最快﹐許多廠家可提供30∼50種不同規格產品﹐功能逐漸增多。
現已能製成大功率型或適用於低頻殘聽為主的聾啞兒童所需的特殊型耳背式助聽器。
由於性能優良﹐機殼可製成各種膚色﹐伏於耳後為頭髮所隱蔽﹐往往不為外人發現﹐很能滿足聾人心理要求。
在某些國家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普及型助聽器﹐一般使用率達到60%左右。
耳內式助聽器。
包括耳道式的﹐是助聽器中最微型的一類﹐
既可按人外耳道和耳甲腔翻模定制﹐
也可製成幾種標準型再連接定做的外耳道耳塞﹐
以防聲漏引起的反饋嘯叫。
因為它直接放置在外耳道口內或耳甲腔中﹐所以較為符合生理要求。
因其體積小﹐多屬低功率型﹐適用於耳聾輕者和老年聾﹐使用率在30%左右。
上述後三類型助聽器均戴在耳及其外周附近﹐因此統稱為耳級助聽器。
此外﹐為教育訓練聾兒發展口語教學專用的集體助聽器﹐經放大器併聯多付耳機﹐放置在課桌上為每個學生使用﹐稱為有線式的。
也有的連接兩個組合音箱﹐聾童坐在教室內以開放聲場形式接受擴聲教學。
比較新式的則是無線式助聽器或語言訓練器﹐分為調頻(FM)助聽器和紅外助聽器兩種。
使用時學生將其掛在胸前﹐
而老師或父母身佩發射裝置(如無線話筒)進行教學或對話﹐
在一定的距離範圍內可以自由活動。
除在室內教學外﹐還可走進博物館、動物園或社會、自然界中進行講解﹐
擴大了學生們的知識面。
另外有一種便攜式或台式助聽器(亦稱聽覺語言訓練器)﹐
雖然體積較大﹐但頻帶較寬﹐功能齊全﹐而且功率較大﹐
很適合學生在家庭和課堂中接受聽覺語言訓練用。
有的還附帶裝有骨導振動器﹐放置在手腕上對極重耳聾兒童發展口語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原理
所有助聽器不外由傳聲器(話筒、放大器和受話器(耳機)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傳聲器為聲電換能器﹐將外界聲信號轉變為電信號﹐輸入放大器後使聲壓放大到1萬乃至幾萬倍﹐再經受話器輸出這個放大後的聲信號。
助聽器還應包括電池能源以推動機器工作。
由於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聽覺損傷機能差異也不同﹐
因此裝置音量調節、音調調節、最大聲輸出調節、電話拾音等設備﹐
以及O-M-T(關斷-話筒-電話)三檔開關都是不可缺少的。
耳聾患者絕大多數是感音神經聾﹐其中相當多的人具有重振陽性現象。
他們對小聲聽取感到困難﹐但稍響的聲音又難以忍受﹐響度感覺的動態範圍明顯縮小。
於電子學上採用AGC或PC線路實現壓縮和限幅功能﹐以使這類聾人較滿意地應用助聽器克服聽覺障礙。
性能及指標
一個合格的助聽器至少應考慮下述六項性能指標﹕
頻率範圍。
低檔助聽器的頻率範圍至少在 300∼3000Hz﹐
普通助聽器高頻應達到4000Hz﹐
高級助聽器的頻率範圍可在80∼8000Hz之間。
最大聲輸出或飽和聲壓級(SSPL)。
實際上代表了助聽器的最大功率輸出。
使用助聽器時的最大聲輸出應低於患耳的不舒適閾﹐
尤其對重振陽性的患耳﹐必須控制最大聲輸出以保護患耳。
最大聲增益。
主要表示助聽器的放大能力﹐各國生產的助聽器增益多在30∼80dB之間。
一般說﹐耳聾程度輕的要選擇增益小的﹐
程度重的應分別選用增益中等的或大的助聽器。
在具體使用中助聽器上都備有使聲增益在一定範圍內變動的音量調節開關。
選配適合的助聽器可依一些公式預先計算﹐
最簡易的方法是按照純音聽力圖﹐
對500、1000、2000Hz三個音頻的增益補償調節﹐
以其閾值的一半或稍多為宜﹐多能獲得滿意效果。
頻率響應和音調調節。
為滿足聾人聽力要求﹐助聽器應提供各種不同的頻率響應﹐頻率不同反應在聽覺上就是音調不同。
為了使助聽器的頻響比較符合聾人的聽力損失特點﹐
音調調節鈕上設置一些不同音調﹐
通常L代表低音﹐
N為正常﹐
H為高音。
信號噪聲比(S/N)。
助聽器耳機放大後的輸出往往是語言信號和惱人的噪聲同時存在﹐
信號噪聲比值越大﹐語言信息輸出的質量也越好。
優質助聽器的信噪比可達40dB左右﹐至少應保證30dB以上。
諧波失真。
為了能高保真地傳輸放大後的聲信號﹐助聽器的失真度應越小越好﹐
按規定失真應小於10%﹐而小於5%的基本上可以保持語言的逼真性。
選配原則
舊概念認為傳導性聾是助聽器的最佳使用者﹐
而近三、四十年國際上助聽器的發展很快﹐性能多樣﹐質量日高﹐
幾乎能滿足90%以上耳聾患者的需要﹐特別是大多數感音神經性聾得益最大。
失聰患者需先經過醫治或手術無效的﹐病變已完全穩定後才考慮配用助聽器。
對於新近發生的耳聾或處於活動期者可於靜止後1年再決定﹐
而遺傳性緩慢進行的聽力障礙患者應慎用助聽器﹐最好應在聽力學專家指導下配用。
雙耳嚴重的外耳道炎、中耳炎流膿不止、雙外耳道完全閉鎖均不用氣導助聽器﹐可考慮用骨導式的。
其他各類耳聾患者均以氣導助聽器為宜。
選配前應作純音聽力測試﹐依聽力圖選用適宜的助聽器。
對感音神經性聾患者應盡可能測試閾上功能或語言測聽對判定效果有利。
應為助聽器使用者提供2∼3周試用期﹐有的國家已成常規。
這樣可使聾人在專門人員指導下反覆調整各項控制旋鈕﹐選用最適宜的助聽器而獲得滿意效果。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為聽力損失90dB以下患者先選用耳級助聽器﹐
而對90dB以上的可考慮用盒式助聽器。
一般以一隻耳使用助聽器皆可解除聽話困難﹐
但在條件許可或依個人愛好使用雙耳助聽。
雙耳助聽已成發展趨勢﹐為耳聾兒童語言康復應普遍推廣使用雙耳助聽﹐其優點較多。
適應症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據純音聽力圖語言頻率平均損失計算﹐閾值在0∼30dB者無需使用助聽器。
30∼45dB者屬可用可不用者﹐據情決定選配﹐45(或40)∼90dB都應建議配用﹐多數能獲得滿意結果。
90∼110dB的效果欠佳﹐但對嬰幼兒童應建議在2∼3歲前使用大功率助聽器﹐對利用殘餘聽力發展口語能力有重要意義。
自幼為聾啞人﹐即便其聽力為55∼70dB﹐
而年齡超過8∼12歲再開始使用助聽器者多數不會獲得滿意效果。
最遲應在5、6歲前使用助聽器才能取得效果。
若雙耳損失一致﹐動態範圍相近﹐雙耳助聽效果最好。
雙耳聽力損失差異大於30dB﹐應用一耳助聽器﹐可為語言辨別率高和動態範圍大的一側配戴。
一耳聽力損失小於40dB﹐而另一耳為60∼70dB左右應為後者配用。
一耳聽力損失60∼70dB﹐而另一耳聽力損失遠大於此值﹐應為前者配用。
若雙耳聽力曲線起伏不一致﹐應為較平坦一側配用。
對老年聾、噪聲聾、藥物中毒性聾等重振現象陽性患者﹐
說明他們以內耳毛細胞病變損害為主﹐響度變化的忍耐度減低﹐
應推薦使用帶有AGC(或AVC、ARC)及PC裝置的助聽器。
長期反覆發作的功能性聾(病聾或神經官能症耳聾)使用助聽器效果較好。
雙耳全聾不能配用助聽器﹐但有些國家的學者主張全聾兒童在1、2歲前使用大功率助聽器﹐採用全面交往法有助於發展語言交際能力。
一耳全聾﹐另一耳正常﹐一般不用助聽器﹐
但近來有些國家的一些聽力專家主張使用“對側信號交聯(CROS)式”助聽器﹐
即在全聾耳上配戴助聽器的傳聲器﹐
而受話器則使聲音導入健耳﹐
有助於收聽壞耳一側來的聲信號。
雙耳聽力損失達到70dB以上時﹐應當配用雙耳耳級助聽器。
為避免引起反饋嘯叫﹐有些國家使用所謂雙耳對側交聯(BICROS)式助聽器。
助聽器對語言聽力康復的意義
應盡早發現耳聾﹐在2歲前確定兒童的聽損水平﹐
最好在半歲前堅持使用助聽器放大設備﹐
立即開始長期的聲音刺激﹐進行不懈地聽覺訓練和語言訓練﹐
促使大腦聽覺中樞和語言中樞得到充分發育。
一般說﹐經過幾年﹐乃至十幾年的訓練﹐對聽力損失60∼70dB的聾童可以完全通過聽覺通路﹐發展口語交往能力﹔
而對聽力損失達90dB的則需要結合視覺和觸覺通路建立講話能力。
他們之中許多人能讀普通中學、大學課程﹐有的能以優異成勣獲得學位。
各式助聽器或聽覺語言訓練器使用及時、得當﹐幾乎可以使半數或2/3的聾童擺脫聾啞狀態﹐這在許多科技發達國家已成為現實。
老人配戴助聽器初期多數效果不滿意﹐需要有專門的訓練和指導才能達到聽覺康復的目的。
http://service.wordpedia.com/search/Content.asp?ID=24613&hash=8C1B4127D5A26F5E04554F65DDF752AB
助聽器
hearing aid
一切有助於聽力殘疾者改善聽覺障礙,進而提高與他人會話交際能力的工具、設備、裝置和儀器等。
助聽器有電力的和非電力的兩類,後者目前已被廢棄。
前者又有電子管式和晶體管式兩種。
晶體管式助聽器最為靈巧輕便,已取代電子管式而被普遍採用。
種類
個人配戴的助聽器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
盒式助聽器。又叫口袋式或袖珍式。
體積似香煙盒﹐掛在胸前小袋內或衣袋內。
主機經一根導線連接耳機插入外耳道內使用﹐
其主要缺點是導線較長﹐既不美觀又不方便。
但因體積較大﹐可裝置多種功能調節開關﹐
提供較好的聲學性能﹐並易製成大功率型﹐以滿足嚴重耳聾兒童的需要。
以兒童和老人使用較多﹐佔需求量的5∼10%。
中國生產的助聽器以此型為主﹐因元器件較大容易製造﹐使用普通5號電池很方便﹐價格也最便宜。
眼鏡式助聽器。
同時能滿足屈光不正和耳聾患者的需要﹐舊式的是將傳聲器(話筒)、放大器、受話器(耳機)、電池盒及各種功能開關全部安裝在眼鏡腿內﹔
而近年則將普通眼鏡的一隻腿末端與耳背式助聽器連接在一起﹐便於維修和更換。
對於一耳全聾或一耳正常或一耳全聾另一耳部分聾者﹐創所謂信號交聯式助聽器。
其用途主要是幫助單耳全聾者接受全聾側的聲刺激﹐以利安全與對話﹐眼鏡式助聽器實現此功用較方便。
本型助聽器除用於氣傳導方式外﹐也最適於製成骨導助聽器。
缺點是眼鏡與助聽器相互牽制﹐售價最貴。
耳背式助聽器。
形似香蕉曲度﹐伏於耳後﹐一般長約4∼5cm。
受話器開口與一硬質塑料管製成的導聲鉤連接﹐把它掛在耳廓上緣根部﹐
由此鉤經軟塑料管和耳模耳塞放進耳甲腔及耳道口助聽﹐
有些國家此型助聽器發展最快﹐許多廠家可提供30∼50種不同規格產品﹐功能逐漸增多。
現已能製成大功率型或適用於低頻殘聽為主的聾啞兒童所需的特殊型耳背式助聽器。
由於性能優良﹐機殼可製成各種膚色﹐伏於耳後為頭髮所隱蔽﹐往往不為外人發現﹐很能滿足聾人心理要求。
在某些國家已成為最受歡迎的普及型助聽器﹐一般使用率達到60%左右。
耳內式助聽器。
包括耳道式的﹐是助聽器中最微型的一類﹐
既可按人外耳道和耳甲腔翻模定制﹐
也可製成幾種標準型再連接定做的外耳道耳塞﹐
以防聲漏引起的反饋嘯叫。
因為它直接放置在外耳道口內或耳甲腔中﹐所以較為符合生理要求。
因其體積小﹐多屬低功率型﹐適用於耳聾輕者和老年聾﹐使用率在30%左右。
上述後三類型助聽器均戴在耳及其外周附近﹐因此統稱為耳級助聽器。
此外﹐為教育訓練聾兒發展口語教學專用的集體助聽器﹐經放大器併聯多付耳機﹐放置在課桌上為每個學生使用﹐稱為有線式的。
也有的連接兩個組合音箱﹐聾童坐在教室內以開放聲場形式接受擴聲教學。
比較新式的則是無線式助聽器或語言訓練器﹐分為調頻(FM)助聽器和紅外助聽器兩種。
使用時學生將其掛在胸前﹐
而老師或父母身佩發射裝置(如無線話筒)進行教學或對話﹐
在一定的距離範圍內可以自由活動。
除在室內教學外﹐還可走進博物館、動物園或社會、自然界中進行講解﹐
擴大了學生們的知識面。
另外有一種便攜式或台式助聽器(亦稱聽覺語言訓練器)﹐
雖然體積較大﹐但頻帶較寬﹐功能齊全﹐而且功率較大﹐
很適合學生在家庭和課堂中接受聽覺語言訓練用。
有的還附帶裝有骨導振動器﹐放置在手腕上對極重耳聾兒童發展口語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
原理
所有助聽器不外由傳聲器(話筒、放大器和受話器(耳機)三個主要部分組成。
傳聲器為聲電換能器﹐將外界聲信號轉變為電信號﹐輸入放大器後使聲壓放大到1萬乃至幾萬倍﹐再經受話器輸出這個放大後的聲信號。
助聽器還應包括電池能源以推動機器工作。
由於不同性質、不同程度的聽覺損傷機能差異也不同﹐
因此裝置音量調節、音調調節、最大聲輸出調節、電話拾音等設備﹐
以及O-M-T(關斷-話筒-電話)三檔開關都是不可缺少的。
耳聾患者絕大多數是感音神經聾﹐其中相當多的人具有重振陽性現象。
他們對小聲聽取感到困難﹐但稍響的聲音又難以忍受﹐響度感覺的動態範圍明顯縮小。
於電子學上採用AGC或PC線路實現壓縮和限幅功能﹐以使這類聾人較滿意地應用助聽器克服聽覺障礙。
性能及指標
一個合格的助聽器至少應考慮下述六項性能指標﹕
頻率範圍。
低檔助聽器的頻率範圍至少在 300∼3000Hz﹐
普通助聽器高頻應達到4000Hz﹐
高級助聽器的頻率範圍可在80∼8000Hz之間。
最大聲輸出或飽和聲壓級(SSPL)。
實際上代表了助聽器的最大功率輸出。
使用助聽器時的最大聲輸出應低於患耳的不舒適閾﹐
尤其對重振陽性的患耳﹐必須控制最大聲輸出以保護患耳。
最大聲增益。
主要表示助聽器的放大能力﹐各國生產的助聽器增益多在30∼80dB之間。
一般說﹐耳聾程度輕的要選擇增益小的﹐
程度重的應分別選用增益中等的或大的助聽器。
在具體使用中助聽器上都備有使聲增益在一定範圍內變動的音量調節開關。
選配適合的助聽器可依一些公式預先計算﹐
最簡易的方法是按照純音聽力圖﹐
對500、1000、2000Hz三個音頻的增益補償調節﹐
以其閾值的一半或稍多為宜﹐多能獲得滿意效果。
頻率響應和音調調節。
為滿足聾人聽力要求﹐助聽器應提供各種不同的頻率響應﹐頻率不同反應在聽覺上就是音調不同。
為了使助聽器的頻響比較符合聾人的聽力損失特點﹐
音調調節鈕上設置一些不同音調﹐
通常L代表低音﹐
N為正常﹐
H為高音。
信號噪聲比(S/N)。
助聽器耳機放大後的輸出往往是語言信號和惱人的噪聲同時存在﹐
信號噪聲比值越大﹐語言信息輸出的質量也越好。
優質助聽器的信噪比可達40dB左右﹐至少應保證30dB以上。
諧波失真。
為了能高保真地傳輸放大後的聲信號﹐助聽器的失真度應越小越好﹐
按規定失真應小於10%﹐而小於5%的基本上可以保持語言的逼真性。
選配原則
舊概念認為傳導性聾是助聽器的最佳使用者﹐
而近三、四十年國際上助聽器的發展很快﹐性能多樣﹐質量日高﹐
幾乎能滿足90%以上耳聾患者的需要﹐特別是大多數感音神經性聾得益最大。
失聰患者需先經過醫治或手術無效的﹐病變已完全穩定後才考慮配用助聽器。
對於新近發生的耳聾或處於活動期者可於靜止後1年再決定﹐
而遺傳性緩慢進行的聽力障礙患者應慎用助聽器﹐最好應在聽力學專家指導下配用。
雙耳嚴重的外耳道炎、中耳炎流膿不止、雙外耳道完全閉鎖均不用氣導助聽器﹐可考慮用骨導式的。
其他各類耳聾患者均以氣導助聽器為宜。
選配前應作純音聽力測試﹐依聽力圖選用適宜的助聽器。
對感音神經性聾患者應盡可能測試閾上功能或語言測聽對判定效果有利。
應為助聽器使用者提供2∼3周試用期﹐有的國家已成常規。
這樣可使聾人在專門人員指導下反覆調整各項控制旋鈕﹐選用最適宜的助聽器而獲得滿意效果。
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為聽力損失90dB以下患者先選用耳級助聽器﹐
而對90dB以上的可考慮用盒式助聽器。
一般以一隻耳使用助聽器皆可解除聽話困難﹐
但在條件許可或依個人愛好使用雙耳助聽。
雙耳助聽已成發展趨勢﹐為耳聾兒童語言康復應普遍推廣使用雙耳助聽﹐其優點較多。
適應症
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據純音聽力圖語言頻率平均損失計算﹐閾值在0∼30dB者無需使用助聽器。
30∼45dB者屬可用可不用者﹐據情決定選配﹐45(或40)∼90dB都應建議配用﹐多數能獲得滿意結果。
90∼110dB的效果欠佳﹐但對嬰幼兒童應建議在2∼3歲前使用大功率助聽器﹐對利用殘餘聽力發展口語能力有重要意義。
自幼為聾啞人﹐即便其聽力為55∼70dB﹐
而年齡超過8∼12歲再開始使用助聽器者多數不會獲得滿意效果。
最遲應在5、6歲前使用助聽器才能取得效果。
若雙耳損失一致﹐動態範圍相近﹐雙耳助聽效果最好。
雙耳聽力損失差異大於30dB﹐應用一耳助聽器﹐可為語言辨別率高和動態範圍大的一側配戴。
一耳聽力損失小於40dB﹐而另一耳為60∼70dB左右應為後者配用。
一耳聽力損失60∼70dB﹐而另一耳聽力損失遠大於此值﹐應為前者配用。
若雙耳聽力曲線起伏不一致﹐應為較平坦一側配用。
對老年聾、噪聲聾、藥物中毒性聾等重振現象陽性患者﹐
說明他們以內耳毛細胞病變損害為主﹐響度變化的忍耐度減低﹐
應推薦使用帶有AGC(或AVC、ARC)及PC裝置的助聽器。
長期反覆發作的功能性聾(病聾或神經官能症耳聾)使用助聽器效果較好。
雙耳全聾不能配用助聽器﹐但有些國家的學者主張全聾兒童在1、2歲前使用大功率助聽器﹐採用全面交往法有助於發展語言交際能力。
一耳全聾﹐另一耳正常﹐一般不用助聽器﹐
但近來有些國家的一些聽力專家主張使用“對側信號交聯(CROS)式”助聽器﹐
即在全聾耳上配戴助聽器的傳聲器﹐
而受話器則使聲音導入健耳﹐
有助於收聽壞耳一側來的聲信號。
雙耳聽力損失達到70dB以上時﹐應當配用雙耳耳級助聽器。
為避免引起反饋嘯叫﹐有些國家使用所謂雙耳對側交聯(BICROS)式助聽器。
助聽器對語言聽力康復的意義
應盡早發現耳聾﹐在2歲前確定兒童的聽損水平﹐
最好在半歲前堅持使用助聽器放大設備﹐
立即開始長期的聲音刺激﹐進行不懈地聽覺訓練和語言訓練﹐
促使大腦聽覺中樞和語言中樞得到充分發育。
一般說﹐經過幾年﹐乃至十幾年的訓練﹐對聽力損失60∼70dB的聾童可以完全通過聽覺通路﹐發展口語交往能力﹔
而對聽力損失達90dB的則需要結合視覺和觸覺通路建立講話能力。
他們之中許多人能讀普通中學、大學課程﹐有的能以優異成勣獲得學位。
各式助聽器或聽覺語言訓練器使用及時、得當﹐幾乎可以使半數或2/3的聾童擺脫聾啞狀態﹐這在許多科技發達國家已成為現實。
老人配戴助聽器初期多數效果不滿意﹐需要有專門的訓練和指導才能達到聽覺康復的目的。
http://service.wordpedia.com/search/Content.asp?ID=24613&hash=8C1B4127D5A26F5E04554F65DDF752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