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六月,毛澤東電示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副司令員粟裕與參謀長張震,注意研究奪取台灣的問題,這是毛首次做出攻台意圖,共軍對台作戰由此提上日程。
按毛的構想,台海一戰,非打不可,因為「不占領台灣,則國民黨海、空軍基地不能拔除,時時威脅上海及沿海各地;不占領台灣,則數十萬噸船隻不能取得,沿海沿江貿易受制於外航商業界。」從軍事和政治經濟上說,都必須攻取台灣。
據《張震回憶錄》所指,毛澤東希望粟、張等人,能在一九四九年夏秋兩季完成各項準備,冬季攻占台灣。毛看來相當樂觀,短期內想一舉解決國共內戰,完成統一。
茲事體大,張震在回憶錄稱,他即刻找書閱讀台灣歷史與地理環境,並研究鄭成功如何從荷蘭人手中收復台灣,康熙又如何統一台灣,發現渡海作戰是關鍵,此對熟悉陸戰的共軍來說確實是「一個新問題」。
除了渡海作戰,粟、張等人還請出原國民黨傘兵總隊劉農畯團長,為地面部隊與空降部隊配合作戰等相關問題獻策。同時,部分參戰部隊在南京附近長江的燕子磯江段,進行破障和登陸實兵演練。
粟裕的規畫幾經修改,攻台部隊由最初的卅多萬人,增為十二個軍約五十萬人,後又組建第二梯隊,使攻台總兵力近七十萬人,約為駐守台灣陸軍的二倍。
關鍵是,大兵團如何渡海?以五十萬人計,運送兵力、車馬、武器、糧食等一切裝備,需千噸以上船隻近六百艘,突擊登陸艇亦需二千艘。到哪裡徵調船隻?這下把粟裕給難倒了。共軍對台作戰一再推遲,運輸工具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
當然,更大的因素是韓戰一九五○年六月爆發,中共戰略重心向東北轉移,攻台行動隨之擱置,台灣作為美國圍堵中共第一島鏈的前哨,成為世界反共陣營中「不沉的航空母艦」。時至今日,台灣的角色及其地位又將如何,將是另一個歷史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