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加行開示錄》
內 加 行
菩提心的修法
堪布慈誠羅珠仁波切 講授
菩提心的修法分三:一、菩提心的重要性;二、菩提心的基礎──四無量心的具體修法;三、菩提心的修法。
一、菩提心的重要性
第二個內加行的修法是發菩提心。菩提心的修法說起來十分簡單,但做起來卻是非常不容易的,它要求我們必須徹底放下自私的心。但是,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我們的自私心已經串習得太久太久,這個習氣對我們來說是根深蒂固、極其濃厚的。積重難返,想立即將其剷除,自然絕非易事。
但也不是沒有辦法,辦法就是先修慈悲心。我們為什麼那麼自私?歸根結底,就是因為沒有慈悲心,不為他人著想,一切的一切只是為自己打算。如果真正生起了比較強烈的慈悲心,菩提心也自然而然會大功告成,沒有那麼麻煩,沒有那麼困難。很多修法都是有訣竅的,掌握訣竅以後,就不那麼難了。如果沒有訣竅,讓你當機立斷地放下一切自私心,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利益眾生的事業當中,一般是不容易做到的。但是,無論有多大的難度,我們一定要去做。
菩提心為什麼那麼重要呢?因為,無論是修淨土宗或禪宗等大乘顯宗,還是修密宗,其出發點皆是菩提心,這是它們的共同基礎。
比如,念佛人能否往生極樂世界,也要取決於他的目的。如果他認為輪迴很苦,不願意繼續輪轉其中,要到極樂世界去享受,那他往生的目的只是為了自己的享受,這就已經南轅北轍了,因為往生淨土也需要四個條件,既然其中的菩提心已經蕩然無存,又怎麼能夠往生呢?
禪宗講明心見性,為什麼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以後要做什麼?其實,明心見性的最終目的還是要轉法輪、度眾生。如果沒有考慮度化眾生,僅僅為了脫自己的生死而希望大徹大悟,就不是大乘佛教裡的禪宗,只能是小乘法而已。
所以,一切的大乘法都需要以菩提心作為基礎,密宗當然也需要。沒有菩提心,所作所為的因從根本上就已經錯了。倘若因地不正,必使果招曲迂,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
真正發起無偽的菩提心,就會不講任何條件地付出一切。對菩薩的要求就是這樣:自你發心學大乘佛法以後,就不允許為自己打算。
有人會反問,我們現在都是普通的凡人,不為自己打算,自己的事情又怎麼辦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明確地答覆:如果你放下自己的事情,一心一意地投入、無條件地付出,那麼,自己的事情就會自然而然地成辦,這毫無疑問。對此,有很多公案可以證明,歷代高僧大德的傳記無不是最佳的例證。所以,現在一定要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是所有大乘佛教的基礎,不發菩提心就無法修大乘法。無論是大乘法或小乘法,在法的本體上是沒有太大差別的。
比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瑪呢巴美吽」,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或是密法呢?在它的本體──這六個字上面,並沒有大乘小乘的差別,那如何來區分大小乘呢?就是要看你的動機,即你為什麼要念六字真言。
若是為了得到世間的名譽、財產、健康、長壽等而念觀音心咒,這就既不是大乘法,也不是小乘法,而只是世間法;
如果你念誦的目的是為了解脫,但只是為自己一個人的解脫,沒有為其他眾生著想,這個六字真言的念誦就是小乘法;
如果你念六字真言時,沒有求世間法,而是求解脫;不但是求解脫,而且不是為獨善其身,而是為天下一切眾生的解脫而念,那麼這句六字真言就是大乘法;
在這種發心的基礎上,若具備了密宗所講的殊勝見解和修法,如一切法本來清淨和生圓次第的修法,以這樣的觀點和方法去念六字真言,這就是密法。
這樣,六字真言便有了從世間法到密法的各個層次差別。六字真言就是這六個音節,其上並沒有這些分別,念出來的是同樣的發音,但是由於動機、目的不同,就導致各種差別顯現於其上。
同樣的,在佛像前供一盞燈,是大乘法,還是小乘法?若不看動機,就說不清楚。如前所講,若是為得到健康長壽等而供燈、燒香、拜佛,就通通和解脫沒有任何關係,純粹是世間法;如果是為自己的解脫,就是小乘法;如果是為一切眾生的解脫,就是大乘法;若再有密宗的智慧和修法,就是密法。
在一盞燈的燈芯、油和供杯上,是分不出大小乘的,在所供奉的佛像上也同樣不能區分。如果以菩提心供養阿羅漢,就是大乘法;如果發的是世間的心(健康、長壽、發財、工作順利),即使供養密宗的普賢王如來等,還是世間法。所以,法本無高下,關鍵在於發心。由於發心的不同,其結果就有著天壤之別。這相當重要。
在座的各位中也有許多人曾聽聞過密法、接受過灌頂,也有很多是念佛或坐禪的人。那麼,現在我們回頭看一看,當你去接受灌頂時,是出於好奇心?還是覺得接受灌頂後,就會有一些前所未有的收穫?你是為了脫自己的生死,還是為了一切眾生?你的目的究竟是什麼?念佛人也是一樣,你一心不亂地祈禱阿彌陀佛,為的是什麼呢?還有,心裡不起任何雜念的修禪人,你的目的又是什麼?請大家都回頭反省一下。
或許很多人的目的就是為了自己。那麼,無論是為自己的解脫,還是為自己的健康長壽,所修的都根本不是大乘法。你自以為得到了灌頂,實際上沒有。灌頂肯定是大乘的灌頂,但因為你沒有這樣的發心,就不能成其為大乘法。如果不是大乘法,小乘的灌頂並不存在,世間法中也沒有這樣的灌頂,那你得到的是什麼呢?絕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灌頂。所以,大家一定要了知菩提心的重要性。沒有菩提心,就不可能修大乘法。
剛才講了供一盞燈、誦一句咒,是怎樣區分大小乘、世間和出世間法的。以前我也有一個這方面的開示,講了外道和佛教的差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差別,大乘和小乘的差別,其中也提到過這些。在這方面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知識。
所有這些問題說明,沒有菩提心就無法修大乘法,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必須要發菩提心。
二、菩提心的基礎──四無量心的具體修法
要發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實不虛,發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個比喻,當一個人的母親生病的時候,如果他對父母很孝順,就肯定會把母親送到醫院治療。這時,他是不會求什麼回報的,只是無條件地付出。他不會對母親提出:若要我送你去醫院,你要怎樣怎樣對我。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對母親懷著強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報,這叫作無條件。菩薩就是這樣無條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針對父母親友的,相對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難尋難覓。而菩薩的慈悲心就可稱之為無緣的慈悲心,也就是無條件、無意識、平等地利益眾生。無論你跟他有沒有關係,無論是經常來往的親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這叫作無緣的慈悲,也可以叫無條件地付出,這才真正是大乘菩薩的行為。除非你不想修學大乘,那就另當別論,人各有志,你也可以從小乘法起修,最後證得阿羅漢果。但是,只要想學大乘法,即使舉步維艱,也必須迎難而上。
我們可以循序漸進,首先培養慈悲心。雖然慈悲心與菩提心還有一定差距,但是,如果具備了慈悲心,就有發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們先講慈悲心的修法。
若要廣修慈悲心,那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願意太廣,就只修慈無量心和悲無量心,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基不一樣,希望更簡單,就可以只強調悲心的修法。你們大多是剛剛開始修慈悲心的,最好完整地修習,才會收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現階段,四無量心我們都要修。
為什麼稱作「無量」的慈悲喜捨呢?因為修慈悲喜捨的功德不可思議,無法衡量,其善根深廣難思,故叫作無量心;再則修慈、悲、喜、捨時,其對境是普天下所有眾生,因眾生數量無盡,所以也稱作無量心。
四無量心在經書裡依次是慈悲喜捨,捨心列於最後。但是在修法時,捨無量心卻位居第一。因為所謂的捨無量心就是平等的觀念。如果沒有眾生平等的感覺,則修出來的慈心、悲心都將成為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捨無量心。
(一)捨無量心的修法
捨無量心的修法有兩個步驟,第一是觀想,第二是思維(或叫觀察)。
第一是觀想。
觀想的時候,是以人為對境,無需觀想本尊、上師等。在自己的右邊觀想一排人,左邊也觀想一排人。
右邊這一排是現世當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沒有仇人,就可以觀想經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這樣觀想也感覺困難,就可以想像,在無始以來的流轉過程當中,我們肯定有數不清的怨敵,就把他們觀想在自己的右邊。
左邊這排人是現世的父親、母親以及兄弟姐妹等親眷,也就是對我有恩的人,觀想他們坐在自己的左邊。
無論是怨敵,或是親友,他們實際的相貌怎樣,就觀成怎樣。觀想就是這麼簡單。
第二是觀察。
首先,對右邊的怨敵像平時一樣發起瞋恨心;對左邊的父母親人生起愛心、貪心。生起貪瞋以後,再回頭省察:剛才我於怨生瞋,於親生貪,而且不只是這一次,長久以來一直如此。但是,這樣做有沒有道理呢?我應該去觀察一下。
具體觀察的時候,可以從過去、現在、未來三個角度來思維。
首先觀察右邊的怨敵:他們不論是人或非人,現在雖然是我的仇人,想盡一切辦法來傷害我,但是,他們是不是在過去、現在、未來的生生世世當中都是這樣呢?答案是否定的。
雖然他們現在不擇手段地加害於我,但在過去世,他們肯定曾經做過我的父母。當其做我父母之時,也和現在的父母一樣心疼我、照料我,為了我寧願捨棄自己的一切。他們對我的恩德是那麼深厚,給我帶來了那麼多利益。
再觀察未來的下一世,當我們再次轉世投胎,改身易形時,他們也不會永遠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無有窮盡的來世當中,他們會再次做我父母。再次做我父母時,也會與現世父母完全一樣,要為我克服諸多困難,給我帶來極大利益,可謂恩德巍巍。
也許無需等到來世,在不久的未來,在這一生的下半輩子,他們也隨時可能會發生變化。上半輩子他對我竭力迫害,但是下半輩子我們也有可能成為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所謂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們也曾互為父子兄弟,只是現在回憶不起了。如果這些仇家能夠回憶我們互為母子的經歷,就絕對不會加害於我。例如,在兩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時候,他們若能猛然憶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會瓦解冰消,他們會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鬥,這是肯定的。使我們相互敵視的罪魁禍首就是無明,正是它,使我們前世的父母親友無法回憶過去,所以,即使現在他們害我,我也不能責怪他們。
這並不是精神上虛幻的寄託或安慰,事實就是這樣。什麼叫作仇人?什麼叫作親人?我們在輪迴中流轉,你、我、他都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光,在這個過程當中,有時是仇人,有時是親人,親怨都是不一定的。
這樣再三思維後,修得比較好時,對仇人的瞋恨心會慢慢淡化,直至最後完全消失。所以,捨無量心的修法極其重要。
之後,再對左邊的親屬進行觀察,對他們的觀察與右邊相反。
他們雖然現在是我的父母或者親屬,為我遣除各種違緣,給予各樣恩惠,對我恩重如山,但他們是否生生世世都是這樣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無始以來的六道輪迴當中,他們肯定很多次地做過我的仇人,甚至傷害過我的生命,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來又如何呢?他們會不會在以後的生生世世中,永遠做我的親人呢?結果也是否定的。當我再投生到另一個身體的時候,他們很有可能會成為我的仇人,那時候,就與現在右邊的人一樣,會千方百計地傷害我,甚至掠奪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雖然此時我們互相牽掛、情意綿綿,但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會反目成仇、分道揚鑣。這決非聳人聽聞,如果在短期之內不能解脫,長時漂泊輪迴的話,這就是確定無疑的。
這一切就像演戲一樣,現在這邊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邊的飾演我的親屬;但是下一輩子也許就會角色互換,演仇人的扮作親屬,演親屬的飾為仇人。現在,因為我們為無明所遮蔽,沒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對未來的前途也茫然無知,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暫的時光。但輪迴卻是極為漫長的,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能夠回憶前世,或以長遠的眼光靜心觀察,我們就會深深地體會到所謂的親人與仇人,根本就是無常的,確實像演戲一樣。這就是觀察的方法。
這樣觀察後,我們會開始發現,原來我只是以狹隘的眼光去看一個很短很窄的範圍,因此而指定誰是我的敵人、誰是我的親人,並對敵人生瞋恨心,對親人生貪欲心。我因為這樣的錯誤認識,就產生了這樣不正常的貪和瞋。
前世今生不是宗教的教條,不是臆造的神話,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而且,在這樣輪轉再輪轉的過程當中,在我們投生的大多數時候,都是需要父母的。由此可知,現世的冤親都曾經做過我的父母,我也做過他們的父母;同樣,彼此也都做過仇人,只是在今天不能回憶而已。
大家應該思索,這一切究竟是事實,還是教條?如果你認定這是教條,就請你拿出證據來推翻。可是,無論過去還是將來,任何一個人,任何一種學說,都根本無法推翻它;相反,卻會有越來越多極具說服力的、強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它。所以,這些都不是教條,不是無中生有的捏造,而是事實。
既然是事實,為什麼以前我們卻從未察覺到呢?因為我們沒有受過佛的教育,自己又不能高瞻遠矚、未卜先知,所以一直都是這樣迷茫。現在依靠佛的教育,終於使我們清醒地看到怨親等都是不定的這個事實。
這既是理論,也是修法。觀察以後,一定能有所體會。若不相信,你們可以嘗試在一個月或者半個月之內去思維,我敢保證會有感受。那時,你就會確確實實感覺到親、怨就是不一定的,雖然片面的貪心、瞋心仍然存在,但能意識到這是錯誤的。既然已經意識到錯誤,你就會慢慢地去改。以上是捨無量心的修法。
這種修法最後的結果是什麼呢?它有臨時和究竟的兩種結果,我們萬萬不能停留在臨時的結果上,這是很危險的。有什麼樣的危險呢?當你這樣修了一段時間,體會比較深時,會對仇人沒有特殊的瞋恨心,不想去害他;但對親人同樣沒有親切感,也不願意去利益他,親怨都似乎很平等。但我們需要的不是這樣的平等,雖然這是修法要經過的一個階段,但最終我們要超越它,如果停頓在這裡,就會成為繼續前進的一大障礙。這叫作無記的捨心。無記的捨心就是不善不惡的平等心,這不是我們的目標,必須要逾越。
但是無記的平等心並非完全不需要。首先要設法將片面的貪心、瞋心降下來,降到一定的水平之後,就沒有了粗大的貪和瞋。然後,要在這樣的基礎上進一步思維:這些眾生雖然對我有利有害,但是,我應該不記前嫌,忽略有害的一面,而只強調眾生對我有利的一面,也就是,按照慈無量心修法中知母、念恩、報恩的修法進行思維。這樣,我們對所有的眾生就能生起平等的慈悲心,這才是四無量心中的捨無量心。捨無量心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非常重要。捨無量心修好以後,可以轉入慈無量心的修法。
(二)慈無量心的修法
慈心的本意是什麼呢?願一切眾生獲得快樂,這種念頭叫作慈心。慈無量心修法也有兩個步驟,第一是觀想,第二是觀察。
現在不用觀想兩排人,只需觀想一個對境:現世的母親。她的相貌是什麼樣的,就觀想成什麼樣,如果她已不在人世,就將她生前的模樣,觀想在自己面前。
然後開始觀察這一世的母親對我有怎樣的恩德。這時,要依次作三種重要的思維,也即:知母、念恩、報恩。
第一是知母。生死輪迴、前生後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雖然現在我們看不見,但是從無始以來,在如此漫長的輪迴中,在三千大千世界的每一寸土地上,我們都曾經死過成千上萬次,也生過成千上萬次,每一次生命的流轉,大多數都要依靠父母,所以,我們敢肯定,所有的眾生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而且不是一次,而是無數次,這叫作知母。
第二是念恩。我們要憶念他們曾經做我母親時的恩德。雖然這些恩德是難以度量的,但在此修法裡,可以歸納為五種:第一、賜給肉體;第二、賜給生命;第三、賜予財產;第四、賜教世間法。這四種是從世間的角度講的。第五是從出世間的角度來憶念,今天我們能有機會聽法,有機會修行,有機會解脫,這也是仰仗母親所賜的人身,如果沒有這樣的人身,這一切都不可能有。母親的恩德,要從這五個方面去思維。
1、賜給肉體:如果沒有父母,則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有今天的這個身體,這是很肯定的。
2、賜給生命:出生以後,如果母親不養育我們,則每個剛剛落地、嗷嗷待哺的嬰兒都無法依靠自己的能力去生存。從這方面來看,不但肉體是母親給的,連生命也是母親賜予的。
3、賜予財產:我們剛剛降臨人間的時候,每個人都是兩手空空,身無分文,吃、穿、用等所有的基本生活用品都是母親賜給我們的,這是給予財產的恩德。
4、教授世間法:每個人出生時,都不會說話,不會走路,連吃飯都不會。這些人間最基本的知識都來源於母親,在這個世界上,我們的第一位老師也就是母親。這就是教世間法的恩德。
這四點在這裡講的雖然不是很多,我們卻要反覆的思維:小時候,母親對我是如何的疼愛;她克服了多少困難,辛辛苦苦地打工、幹活來養育我……。每個人都可以從實際生活當中,擷取大量有用的修行材料。
我們都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對自己的子女都是極其關愛的,哪怕是毒蛇、老虎等猛獸也不例外。它們雖然可以凶殘地殺死其他生命,可是對兒女們依然是舐犢情深、慈愛有加,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既然動物都能如此,人又豈能例外呢?可見父母的深恩厚德是難以盡述的。
大多數人對母親都有不同程度的慈悲心,通過這些觀察,對母親難以抑制的慈悲心就會源源不斷地生起。
第三是報恩。母親不但現世是我的母親,對我有這樣的恩德,而且在多世累劫當中,她也無數次地做過我母親。每次做母親時,都與現在一樣,對我有那麼多的恩德。她為了養育我含辛茹苦、任勞任怨,還造了那麼多殺生等罪業。一位母親從懷孕到最後命終之時,在養育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造多少殺盜等業,這是每個人心裡都十分清楚的。因果報應,纖毫不爽,她當時為我造業的果報,我沒有辦法代受,卻要讓她獨自去承擔。
若她已不在人世,就很可能已經因為為我造業而墮落到地獄、餓鬼或畜生道中,正為眾多劇苦逼迫,備受折磨、度日如年。去救她?還是對她的痛苦熟視無睹?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如果我無能為力,還情有可原;但是,如果我有辦法,為什麼還不立即行動?這樣,想救度母親的念頭就會不由自主地生起來。
怎麼去救度她呢?孝敬母親財物嗎?她現在身處何方,我都不知道,又怎能將錢財物品送給她呢?這些是無濟於事的。更何況,錢財又能起到什麼作用呢?能減輕她的痛苦嗎?能讓她永得安樂嗎?不可能!那該怎麼辦呢?唯一的辦法就是修法,通過修法救度她,這才是報答母親無邊恩德的最好方法。如果這個念頭很強,就可以為了母親而將自己的一切棄置不顧了。
剛才講過,若自己的母親患了重病,孝順的子女絕對會不顧一切,即使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要把母親背到醫院治療。他不會考慮背母親到那麼遠的地方所要面臨的種種艱難,只會無條件地付出。
同樣,如果慈悲心修得好,就會有很大的動力。這種慈悲心會一直鼓勵我們,不讓我們停滯不前。生起這樣的慈悲心後,就能夠放下自私的念頭,不管自己成佛也好,不成佛也好,都沒有關係,始終將母親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時刻督促自己:我就是要去度她!
這僅是以自己的母親為對境,我們需要再將對境擴大,轉到這一世對我不利不害的普通人。他們曾經也做過我的母親,在做母親時,跟現在的母親完全沒有兩樣,同樣賜給我肉體、生命和財產,教我世間法,使我有學法的機會,同樣對我有這些利益。
當對普通人修得比較好的時候,再轉到對仇人進行觀察,將他納為對境,對他修慈悲心。此人現在雖然這樣害我,我卻不能責怪他。因為無明,他已經忘卻我們曾互為父母的經歷,如果他知道曾經發生的一切真相,是絕對不可能害我的,他這樣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以前做我母親的時候,同樣對我有如上的四種恩德。我現在如果不但不能利益他,反而加害他,就是不應該的。
對現在的母親、親屬、普通人甚至仇人都可以這樣去思維。最後起座的時候,要把觀想範圍再一次擴大:對一個村、一個縣、一個國家乃至整個地球的眾生進行觀察。最後,對遍天下的一切有情都會產生同樣的慈心。
為什麼首先以母親為對境,然後是普通人,再次是仇人,最後是一切眾生呢?這是一種訣竅。如果首先對所有的眾生觀想,而不是按照如上次序,就會導致這樣的問題:表面上看來,好像慈心、悲心已經具足了,但實際上,當遇到有人害你的時候,這種不牢固的慈悲心就會倏然消失。所以,要依照次第進行觀察。
為什麼要首先觀想母親呢?因為對母親發慈悲心是比較容易的,從易處下手,先對母親生起慈悲心後,對其他人也就會覺得比較容易了。不能先做最難的,否則你會覺得根本無法對仇人等一切有情生起平等的慈悲,那時你就會失望。
為了避免這些問題,就要依次觀修。這樣觀修以後,即使今後有人害你,你也不會對他有太大的瞋恨心。作為凡夫,有了菩提心以後,也不可能一點兒瞋恨心都沒有。但是,相對而言,這種瞋心不會保持很久,也不會很強烈。
這是慈無量心的修法。
(三)悲無量心的修法
悲無量心的本體是願一切眾生脫離痛苦。一心一意祝願一切眾生脫離大大小小所有痛苦的不造作的發心,才是真正的悲無量心。
具體的修法是什麼呢?身、口、意的具體要點如前所講,在觀想上師、祈禱上師之後,就開始進行觀想和思維。
有關悲無量心的觀想有兩種觀點:
1、修悲無量心的時候,要觀想自己母親現在的相貌,就像修慈無量心時的觀想一樣。這是一種觀點。
2、修悲無量心時,要觀想一個正在感受難忍痛苦的眾生。比如,屠宰廠裡待宰的牛羊,或者是,自己認為人世間哪種痛苦最慘不忍睹,就將正在承受這種痛苦的眾生觀想在前面。觀想時,不能把自己當成旁觀者,像看戲一樣地看著他們。而要把自己也觀想成這個眾生,也可以把自己的母親觀想成這個眾生。
修悲無量心時,按照這兩種中的任何一種來觀想都可以。
如果觀想自己的母親,就與前面一樣。將母親觀想在自己面前,然後修知母;知母修好後,再憶念母親的恩德;其後,就思維如何才能報答母親的恩德。知母、念恩、報恩修完以後,接下來就是悲心的修法。
首先,要培養這樣的念頭:願現世的母親脫離一切痛苦,這比較容易。然後觀想,我的母親本來希望自己能享有人天所有的快樂、幸福,不願感受任何痛苦。雖然她不願意接受痛苦,但她經常做的卻是讓自己感受痛苦的業,她的所想與所做是背道而馳的。如果她不願意痛苦,按理來說,就不應該去造業,但事實恰恰相反,她卻不明事理地經常造業,既然造了種種惡業,接踵而來的痛苦就是無法迴避的。另一方面,雖然她希望擁有人世間所有的快樂,但是她卻沒有去做使自己快樂的因──行善。如果不做善事,她就不會得到人天善果。這一切,都是因為無明,正是無明才使她的所作所為顛倒錯亂,最終得到的便只能是痛苦的煎熬。
既然母親正在飽嘗痛苦,我們該如何觀修呢?就是要完整地修以下四條:
1、發願,即願我的母親能夠脫離一切痛苦;
2、希求,即非常希望母親能夠脫離所有的痛苦;
3、發誓,我從現在起就要為母親脫離所有這些痛苦而努力。這樣發誓後,還應有實際行動。作為大乘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就要去弘法利生。雖然每個人的能力是不一樣的,有些人差些,有些人強些,但無論能力如何,從現在起,就應該要有這樣的想法和實際行動;
4、祈請,在有了發願、希望和發誓以後,如果沒有三寶的加持幫助,僅靠自己的能力也不一定能夠實現這些目標,所以,要祈請三寶加持我能夠讓我的母親脫離所有痛苦。
這四條不但修悲無量心時需要,而且在修捨無量心、慈無量心以及喜無量心時都需要。
這樣發誓後,要不要去實踐這誓言呢?當然要,否則就是欺騙所有的佛菩薩,是有罪過的。但實現此誓言也需要過程,也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想一下子讓所有的眾生脫離痛苦,是不可能的。暫時,能讓一個眾生脫離痛苦,就讓一個眾生脫離痛苦,能度一個就算一個。
總而言之,從現在起一定要有實際的行動,如果沒有實際行動,現在的發誓就等於是騙人的謊言。說具體一點,如果碰到路邊的殘疾人或是真正一無所有、生活窘困的人向你討錢,你卻視而不見,那你的誓言到哪裡去了呢?還有,比如你能講一點兒法,其他人又不懂,請你給他解釋一些問題,你並沒有其他理由,只是出於私心就拒絕了他,那麼,以前你雖然曾經發誓:從現在起為了母親脫離痛苦而努力,但實際行為卻大相徑庭。這說明,當時你也許在心裡誠懇地這樣想過,也許你當時內心根本就沒有真正發誓,僅僅是嘴上說說而已。無論是哪種情況,沒有實際行動都是不對的。
大乘菩薩發了大悲心後,並不是必須立即脫胎換骨,對自己所有的事情都從此不管,專門去利益眾生。如果能這樣做當然好,但這也需要一個過程。若能首先自己成佛,再去度化眾生也可以。無論怎樣,在對現世母親進行觀想時,就要以這四種發心反覆修習。
對現世母親發起這樣的心是很容易的。這樣修起來以後,再觀想一個普通人,對他修悲無量心。首先也是知母,即現在他雖然不是我母親,但是久遠劫以來,他做我母親的次數也是無量無邊的。她與我現世母親一樣,不願意接受任何痛苦,卻一直在造令自己痛苦的因;她也非常希望快樂,但整天種的無非是使自己不快樂的因。她是這麼痛苦、可憐和愚昧,我多麼希望她能夠脫離這樣的痛苦啊!我願將自己三世所有善根迴向給她,使她能脫離這樣的痛苦。從現在起無論有多艱難,我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做能令她脫離痛苦的事。在這個過程當中,願上師三寶加持於我,使我能夠給他們帶來一些利益。要依次從以上四個方面去觀想。
對普通人修完以後,再觀想你的仇人,對他也如是修悲無量心。起座前,把所有的眾生觀想在面前,對一切有情觀修悲無量心。這就是悲無量心的修法。
在這些修心的過程中不能認為,因為經書上這樣要求,所以我才這樣思維。所謂經書的要求是指:如果你要修菩提心,就應該這樣修,順序就是這樣,可是做不做卻是自己的事情。不管經書上怎麼要求,發菩提心當然要主動,不能被動,發出離心也是如此。所有認為「修法上這樣說或是上師說要這樣做,所以我才這樣做」或者「因為佛告訴我要這樣做,我才這樣做」的想法,都是不對的。
無論是佛的教言也好,上師的教言也好,若你心裡沒有真實的體驗,就是被動的。我們應該做到,無論佛是否要求我們度眾生,我們都願將度化眾生、利樂有情當作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有些人會想,現在我自己都是一個凡夫,又怎麼去度眾生呢?雖然你現在是一個普通人,連外加行都沒有來得及修,但是你可以發願:我現在雖然沒有能力,但是我要努力讓自己具備這樣的能力,等到有能力的時候,我一定要去度眾生。這樣的發心是必須要有的。如同一名學生在讀書的時候,什麼能力也沒有,但是他依然可以有很多未來的計畫,如畢業後要怎樣去開展自己的事業等等。同樣的,我們現在也需要有遠大的志向:雖然我現在在修行上沒有很大功德,但這些是我能夠做到的,做到以後我一定要去度眾生,一定要去幫助眾生!這樣的抱負一定要有!若沒有這種發心,所修的菩提心就是無根無蒂、不具生命力的。
(四)喜無量心的修法。
喜是歡喜心,願一切眾生不離開快樂,就叫作喜無量心。修歡喜心的時候,也有觀想和思維兩個步驟。
觀想的時候,也要先將自己的母親觀想在前面,然後對她修知母、念恩和報恩。每一座裡一定都要有這三個修法,接下來就修喜無量心。
這時,要將母親現在所擁有的無論是出世間修行方面的功德,或是世間的種種圓滿(如健康長壽等)作為修行對境,進行如下四種思維而修歡喜心:
第一發願:願我母親生生世世不離開現在的快樂、幸福;
第二希求:希望母親不離開現有的世出世間種種功德,而且願她所擁有的一切善妙功德能更加增盛;
第三發誓:從現在起,為了母親不離開這些世出世間的功德,我要倍加努力。發誓以後,還應將這些誓言付諸於實際行動;
第四祈請:願上師三寶加持,令我能夠讓母親不離這些快樂和幸福。
這四個過程都要一一觀修。修好以後,再換一個普通人的對境;對普通人修完後,再換一個自己的仇人。起座前,觀想天下所有眾生,對他們修喜無量心:願一切眾生永遠不離開快樂!
這些修法就是四無量心的修法。實際上,四無量心中的捨心,也應包含慈心和悲心,這種慈悲心沒有任何親怨分別,沒有落入片面的泥潭,對一切眾生都平等相待,這才是真正的捨無量心。也是菩提心的唯一的基礎。
沒有這樣的基礎,即使嘴上說得再漂亮:「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實際上也是心口不一、名不符實。有些人只是因為經書上是這樣寫的,所以才鸚鵡學舌般地跟著念誦,心裡卻沒有絲毫菩提心的影子。我們修發心的時候,發心的偈子要念十萬遍,如果你的心裡沒有配合,光念偈子有什麼用呢?沒有用。只有心裡有這樣的決心,口中也如是念誦,才能使發心更堅固、更穩定。所以,我們要真誠地念誦發心偈十萬遍。這樣念不僅是有很大的善根,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鞏固我們度化眾生的發心。
這樣修並不是自我欺騙,而是在明瞭真相以後,將以前因愚昧而導致的各種錯誤盡力挽救,改邪歸正而已。剛才所講的都是確鑿的事實。以前我們因為盲目無知而沒有平等的慈心和悲心,現在恍然大悟以後,就會生起平等的慈悲心。
在修完外加行和皈依以後,一定要下功夫修菩提心。因為我們現在所處的不是別的地方,而是輪迴。即使是輪迴中的天堂或者人間,也都是非常可怕的。既然想從這個恐怖的地方逃出去,當然要下一點功夫,想輕輕鬆鬆地逃脫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接受這些修法。
放下自私心、生起利他的平等心,這雖然有一定難度,但也不是常人力不能及的。前面講過,這不是神仙、登地菩薩以及佛才能做的,這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像我們這樣的人能做的事。很多人去做了,也成功了,他們已經做出了表率,我們只要願意,做到這一切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有些人會想,這些太麻煩了,只要求求福報就行了。為了求福報而信佛當然比不信佛好得多,但這絕對不能解決生死輪迴的根本問題。現在講的都是能讓我們解決根本問題的一些修法,所以難度當然會有。你們每一個人都知道,辦企業、上班以及從事一些創造性的工作,也會有難度,但還是要去做。目的是什麼呢?目的是錢。既然為了錢都願意這樣吃苦、這樣努力,那麼,為了解脫、為了全體眾生的解脫又怎麼能不付出呢?
發菩提心的這些修法,是佛菩薩為大乘佛子指引的必經之路,除非你覺得輪迴好,不需要解脫,不做也可以。可是,你現在覺得好不等於以後覺得好,來世轉入三惡趣時的境遇更是不堪設想。到那時,好與不好已無力扭轉,趁現在有辦法的時候,大家一定要抓住時機。
前面也曾講過,發出離心並不意味著從此以後就什麼都不能做:不管家庭的事,不管孩子的事,不管單位的事……,當然不是這個意思。家庭事務、孩子的教育、自己企業的發展等等,可以照樣去做,而跟普通人不一樣的是什麼呢?普通人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發財等世間利益,這些就是他們最崇高的理想;學佛的人一旦發起無偽的出離心,就不會覺得這些是最好的,他們了解還有更崇高的人生意義,雖然這些世間事務暫時要去做,但只是一種臨時的謀生方法而已。
現在儘管發了菩提心、出離心,可還是人呀,人要活在這個世上,就要吃、要穿、要生活,這些生存條件當然要用自己的雙手去獲得,佛也沒有對在家人要求自從發出離心的第二剎那起,一切都要放下。但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這些,而是求解脫,這樣的觀點叫出離心,這是每一個學佛的人應該做到的。佛不會勉強每一個人都要發出離心、菩提心,但是,如果你想解脫,就要接受這些修法;若不肯接受、不這樣去想、不這樣去做,就無法解脫。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解脫道,若不接受,就等於是拒絕解脫。除此以外,佛也沒有告訴我們第二條解脫道。
像菩提心這樣偉大的發願,是只有在佛陀教法下的修行人才可能具備的。其他世間的鬼、神,或是任何一個未修法的凡夫,不但白天沒有這樣的念頭和實際行動,即使連做夢都夢不到。菩提心是非常高尚的一種發心,這一世我們有機會去感受這樣的發心,去修習菩提心,實在是千載難逢,應該值得慶幸。所以,外加行修完以後,一定要去體會、去感受這些大乘佛教的精髓。
大乘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這些。念咒、磕頭、燒香、拜佛是不是大乘佛教?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衡量的標準取決於有沒有這樣的發心。所以,四無量心的修法至關重要。
凡是想修大乘法的人,就要這樣修,就要有這樣的發心。沒有這樣的心,就放不下自私心;有自私心,就不會為眾生付出什麼,即使付出,也是有條件的,希望自己能有所回報,這樣的付出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我再三講過,大乘菩薩要付出,而且要無條件地付出,這才叫作無緣大悲,這是很重要的。
總結歸納從外加行到發菩提心的這些修法,我們應該明白:有三種心行一定要放棄,若不捨棄,便無法修學大乘佛法,無論念佛、參禪或修密……,都絕對不是大乘行者,亦非小乘行人,這種「修行人」該如何稱呼呢?簡單地說,只能稱為信佛的人,但不是學佛的人。我們講過,信佛、學佛是兩回事。信佛是指,你覺得佛陀很偉大、佛說的是真理,你不反對,自己卻不去行持佛法,這叫作一般的信佛。而學佛是指,佛陀怎麼做我也一定要這樣去做,雖然現在我不能具足佛陀的一切功德,所作所為無法與佛陀一模一樣,但是要有這種決心,這才是學佛。那麼,在修行過程當中,我們要斷除哪三種心行呢?
第一要放棄追求世間圓滿的欲望。這種貪欲若不肯放棄,那麼燒香、拜佛、念佛、打坐、做功課等,都是為了獲得世間的圓滿,就根本與解脫無關。貪圖這一世的健康長壽或者下一世的人天果報,都叫世間法。
不能貪求世間法,並不是指從今以後不要去工作,不要去發展自己的企業等等,但是,只能將這些當作臨時的生存手段。做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的人生目的和價值不是這些,而是在輪迴裡尋求一條非常安全的出路。所以,第一個要放棄的就是貪求世間的念頭。
如果你割捨不下,就只能算是修人天福報,與解脫還相差萬里。若是這樣,不修五加行也可以,只需在自己家中設置佛堂,供養供養佛,或者去廟裡燒燒香、拜拜佛。或許你能得到今生的健康長壽以及後世的人天福報。珍寶的人身如今已經獲得;難遇的佛法如今已經聽聞,卻連這麼一點蠅頭微利都不肯放下,那麼,你要等到哪一天才能真正開始走解脫道呢?追求世間圓滿的結果對你來說,只能意味著:長劫輪迴在所難免,解脫之日遙遙無期。因此,一定要放下貪著塵世之心。
第二要放棄的是自私心。很多人雖然在念佛、磕頭,但其目的只是為了自己解脫輪迴。比如一些人也在精勤地修五加行,若問他們:「你為什麼要修五加行?」很多人都會想:「如果不修五加行,以後我就不能聽大圓滿或是其他密宗的修法。」「你不能聽密法又會如何呢?」「沒有機會聽大圓滿或者大手印的法,我就不能成就。」「你不能成就又怎樣呢?」「我不能成就,就會永遠待在輪迴裡,那多苦呀!」他們修五加行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自己脫離痛苦。若是這樣,就說明這種五加行,從名稱上看是大乘佛法,但實際上卻不是,因為他們只是為自己而修,沒有考慮其他眾生的解脫,所以這不是大乘的修法。因此,第二個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有人又會提出疑問:如果沒有自私心,是否便不用懺悔自己的罪障?從今以後也不必為了清淨自己的罪業而修法,金剛薩埵也不用修了?不是這樣的,這些修法都需要,修的時候也可以觀想清淨自己的罪業,但這不是出於自私心。因為要度眾生,必須有度眾生的能力才行。怎樣才能讓自己有能力呢?就要先修金剛薩埵的修法,清淨自己的罪業;再修曼茶羅的修法,增長自己的資糧。這樣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了,才能具備度化眾生的能力。之所以強化自己的這些修行能力,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將來度眾生。因此,我們也不必有這種疑惑。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若菩提心真正生起,其本身就有清淨罪業的能力,如五無間、謗法等很嚴重的罪業都能因此減少,而普通的殺生、偷盜等十不善業就可徹底清淨。如果不修其他法,僅修菩提心,也能夠達到這樣的目的,再有其他修法的幫助會更快。所以,第二個要放下的就是自私心。
第三個要放下的是什麼呢?等到把加行修完之後,就要去領悟、去感受無我,即修密宗或者大圓滿正行修法,其中所講的重點就是證悟空性的修法,那時,我們要放下我執,這也是為了能夠更圓滿無私地度化眾生。第三個要放下的就是我執。在修加行的時候,暫時不必急於修空性,此時的機緣還沒有成熟。
修出離心時,要放下世間;修菩提心時,要放下自私;修無我時,要放下我執。這些若不捨棄,所謂的出離心、菩提心就都是空話,不可能生起,所以要把它們放棄。
今後,在修行過程當中,要時刻觀察自己有沒有進步,如何觀察呢?
第一、修外加行時要觀察:在沒有聞修此加行法時,我們對世間有何看法、有何貪執;修了外加行中人身難得等一系列修法後,對世間又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前後毫無改變,一切還是為了自己世間的健康、長壽、快樂等,便可確認自己的修行沒有任何進展、沒有任何收穫。
第二、修菩提心時,同樣要反省:在聽聞修持菩提心修法的前後,我的自私心有沒有變化?如果修法之前,一切只為自己,對他人的苦樂無動於衷;修法以後,雖然口裡天天在念發菩提心的頌詞,哪怕念了十萬遍,但內心深處還是認為其他人的好壞都無關痛癢,只盼自己能早日得解脫、自己能早日明心見性、自己能早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等,仍然沒有為眾生著想,那就可以確認,雖然聽了加行、修了加行,自己卻沒有任何大乘法的收穫。
放下我執,對我們來說還有一定距離。雖然在修加行的過程中,根基好的也有可能明心見性,但對一般人而言這是比較難的。所以,對這一點暫時還不能要求。
總之,第一要捨棄世間,第二要放棄自私心,但不能產生誤會,認為出離心是消極逃避,菩提心也是不能實現的妄想等等。一旦有這樣的想法,就會成為修行的障礙。如果如理如法地去修,這些修法與你們的工作家庭沒有任何矛盾。在佛住世時,印度的很多國王在治理江山、管理天下的同時,也在發菩提心,根本不相抵觸。所以,你們不能以為一旦發了菩提心,就沒辦法生活和工作。
希望大家能夠重視菩提心和出離心,絕不能認為出離心、菩提心可有可無,從而放棄這萬劫難遇的修行機會。從無始以來,我們已經歷了成千上萬次不可思議的生死輪迴,直到今天還是一個普通人,再過幾十年告別人世時,如果沒有加緊修行,只能再次空手歸去,除了所造的如山般的黑白業外,其他什麼也帶不走。所以,在整個生命輪迴的過程當中,這一世是非常關鍵的。無情的事實就是這樣,珍不珍惜這個機會,全憑自己作主了。
三、菩提心的修法
四無量心修完後,就要正式修菩提心。
首先,我們要認清菩提心的概念是什麼?菩提就是覺悟的意思。菩提心,在這裡就是為一切眾生的解脫,自己發誓修此覺悟的智慧。
菩提心需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對所有眾生的無緣慈悲心──大慈大悲。在大悲心生起後,就會自然而然發起想去幫助眾生的心。
如果已經有了這樣的發心,那麼度化眾生、幫助他人用什麼樣的方法最好呢?搞一些慈善機構、幫助人們解除一些現世困苦,當然也是菩薩的行為,但這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根本性的問題要怎麼解決呢?以前講過,最重要的是讓每一個人、每一個生命自己去認識輪迴的真相、人的特質以及怎樣從輪迴裡找到出路……,也就是,為他們指路最為重要。為了讓他們明白這些道理,首先我們自己要有智慧。若想為眾生指引一條完整的路,就要自己成佛,成了佛才能有這樣的智慧。所以,要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這就是第二個條件。
具備以上兩個條件才是真正的世俗菩提心。
我們每次修法之前都要發菩提心:為度化一切眾生而發誓成佛,為了獲得佛的果位,所以我聽法、所以我受戒、所以我皈依、所以我做功課、所以我去放生等等,這就是大乘菩薩最重視的菩提心。
菩提心的前提是四無量心。然而,若只有四無量心,對一切眾生都非常慈悲,有極其難忍的慈悲心,卻沒有考慮為一切眾生而成佛的話,就缺少了利益他們的方法,兩個條件中就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就不能稱之為菩提心。
另有一些人認為:佛已經斷除了所有的障礙和過失,圓滿具足了一切功德,很偉大,所以我要成佛。他雖然有成佛的心願,但沒有考慮到眾生的解脫。因為缺少第一個條件,這也不是菩提心。只有具足了完整的動機,才能叫作菩提心。
初發菩提心時,因為慈悲心的程度不同,所發的菩提心就有以下三種差別:
第一是國王似的發心,也是最差的一種。世間國王必須自己先登上國王的寶座,之後才能治理天下。同樣,自己要首先成佛、成佛以後再度眾生的發心,就叫作國王似的發心。
第二是船夫似的發心。船夫總是和船上的乘客一起到達彼岸,他既沒有辦法先走,也無法令客人先走。有些慈悲心比較強的人也會這樣發心:如果我先成佛,再度眾生,就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利益他們,為不讓眾生長劫等待,在眾生沒有成佛之前,我也不應該自己先成佛,我只能在他們成佛的同時和他們一起成佛。這就是中等的菩提心。
第三是牧童似的發心。牧童總是將放牧的牛羊驅趕在前面,而自己走在最後。慈悲心極強的人也會將眾生的解脫放在首位,視眾生的利益高於一切。首先最要緊的就是讓一切眾生先成佛,等眾生脫離痛苦以後,再考慮自己成佛。這叫作牧童似的發心,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這三種都是標準的菩提心。但是,由於慈悲心的強度不一樣,所以願力也不一樣。
往昔的密勒日巴尊者、無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他們都修菩提心,正因為有了這樣的動機,他們才能夠排除萬難。有一句話叫「為法忘軀」,那些高僧大德為了修法,可以不顧自己的身體、不顧任何艱難險阻。有了這樣的菩提心,就能很快成就。大乘佛教最關鍵的不是別的,就是慈悲心。有了慈悲心,所有修行上的功德都會具足。如果沒有慈悲心,卻妄想修大乘法,實在是癡人說夢!
我們不能望而卻步、灰心失望地想:「這太難了,我肯定一輩子都做不到。」肯定能夠做到,關鍵在你願不願意修。這些修法本來就是為人而設的,不是為佛或登地菩薩而定的。你一旦願意接受,不需要一輩子用功修持,只需要幾個月或半年左右的專心修法,對菩提心就一定會有感受。所以,不要怕修菩提心,修好菩提心後也不要怕修空性。對世間法非常看重的人懼怕出離心;自私心極重的人懼怕菩提心;特別執著的人懼怕空性。這些都需要一個過程,只要肯修行,無論什麼樣的修法都能適應,最終一定會穩操勝券。
至此,菩提心的初步修法已經講完,自他平等等其他修法,大家可以參閱《入菩薩行論》。
修加行就是自我鍛煉的過程,要親自去觀想、思維、感受。當菩提心真正生起來後,再去受菩薩戒,這樣才能夠得到菩薩戒。現在有很多人,因為曾經參加過傳授菩薩戒的法會,就自詡受了菩薩戒。我要提醒諸位,自己如果沒有菩提心,哪有可能得到菩薩戒呢?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先不要急於受戒,而要反反覆覆發菩提心,真正有了為度化一切眾生發誓成佛的決心以後,再找到一位善知識,在他面前受菩薩戒,這樣才能真正得到菩薩戒。得戒以後,再去學習菩薩的學處,菩薩的戒律。在菩提心修好以前,不要倉促地去受菩薩戒。
目前最重要的是修四無量心,四無量心的修法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不懂的地方可以參閱《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普賢上師言教》。至少要把它的內容背下來,並付諸實踐,這樣就很有希望成就。即使今生沒有修起真正的菩提心,也因為有了這樣的串習,而在心田裡已播下菩提心的種子,這個種子最晚在下一世肯定會成熟,這是有教證的。經書上有記載:這一世發造作菩提心的人,下一世能夠度化整個南瞻部洲的眾生。他之所以會變成這樣的菩薩,原因之一是緣起力,原因之二是菩提心的加持力。所以,現在就要下功夫,不能因為「放下自私心,我做不到!」就草率地退卻。恆河沙數般的佛菩薩都是從凡夫地開始修行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所以,現在至少要開始修造作的菩提心,這很重要。
至此,已講了四個外加行及內加行中皈依和發心的修法。你們在每一個修法完成以後,都應回頭比照,看自己的出離心、皈依的決心、無偽的菩提心等等是否已經增上,還要觀察自己修法的發心是否具備了不造作的菩提心。若什麼進步都沒有,跟以前完全一樣,那只是數量上的完成,質量上還沒有完成,就需要重新修。
《普賢上師言教》的作者是巴珠仁波切,他的弟子當中,沒有一個人是沒有修過好幾次五加行的,都是修了一遍又一遍。我們更不能認為這些修法僅是加行,只需修一遍就萬事大吉。加行是需要付出一輩子的精力去修的法,作為一個修行人,終生都不能離開這些修法。只是在修行初期對加行更強調一些,後面會強調其他的一些修法而已,但加行是自始至終都必不可少的。
在修加行期間,每天早上起來的時候,觀想皈依境中的諸佛菩薩、上師、護法都安住於前面虛空中,他們手中法鼓搖動的聲音將我們從夢中驚醒,觀想完後,也可念誦其他語加持的儀軌,如果沒有,就直接念誦《開顯解脫道》。
念誦的方法是,如果在修人身難得,那就從開始一直念到人身難得修法竟,不要再往下念,然後反反覆覆地思維人身難得。迴向之前,將剩下的儀軌念完。這樣,在一座裡就要念完一遍儀軌,如果早晚各一座,一天就要念兩遍。修其餘的加行時,儀軌的念誦可以此類推。念誦儀軌時,最好念漢文音譯,同時也要知道頌詞的意義。所以,在念誦前,應該首先看儀軌的義譯,對儀軌的內容瞭如指掌,這樣才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