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般若攝頌》第四課:這樣的菩薩完全了知對一切萬法皆無任何能行所行,就是最殊勝、最微妙的行持。永明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亦云:「終日作而無作,雖無行而遍行。」
第四課
思考題
1.為什麼前佛授記的菩薩沒有我入定與出定之想?在學習了松雲禪師的公案後,你有何感想?
2.應怎樣理解「無行就是真行」的道理?在修學般若法門時,應怎樣處理聞思與修行的關係?
3.為什麼在真實義中有邊和無邊皆應遠離?
4.怎樣才能通達「五蘊如幻術」的道理?了達如幻有什麼重要意義?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下面繼續宣講《般若攝頌》。證悟之差別當中,基無得之理已經講完了,現在講道無行之理。
子二、道無行之理:
菩薩於此自寂靜,彼是前佛所授記,
彼無我入起定想,因徹知法自性故。
在聽聞、憶念、修行般若時,大家皆應了知:雖然名言中有如幻如夢的景象,但它並不成立。也即一切萬法在勝義中遠離一切戲論,在世俗中以現而無自性的方式來存在,這就是所謂的般若。大家還應了知,通過修行般若法門能遣除讓一切眾生漂泊在輪迴中的實執。而菩薩只要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就將得到勇行三摩地等諸多三摩地;其相續也會變得極為寂靜,不會像地地道道的凡夫人一樣,每天都被貪嗔癡所轉,自相續極為粗暴、非常煩惱,經常出現各種痛苦、憂愁。有些講義則說:諸佛授記和通達無我是同一個時間,既然已得授記,那他的相續肯定有很大的轉變,也即通達了人法無我的空性。
一般來講,本頌對應加行道勝法位。若菩薩通達了所緣行相與有境的空性,那他實際上是先前的諸佛所授記的將獲得菩提之人。雖然諸佛並沒有說:他將在某個地方成佛,當時名號叫什麼,有多少眷屬……但實際上他已得到諸佛的授記。這樣的菩薩也沒有我入定於空性或從中出定的想法,其原因:他已通達我和我所不存在,也了知一切諸法皆是平等、清淨、大空性、大離戲的自性。而我們現在:我剛才入定了,我現在出定了,我今天利益眾生,我今天聽法,我今天傳法……有各種各樣想的執著。但只要我們長期觀修,這樣的想也會慢慢滅掉,因為它們並不符合實際真理。
凡是學過般若或中觀的人都清楚,「我」跟石女的兒子和兔角沒有任何差別,與我有關的一切相絕對不是最究竟的實相。所以在真正的智慧面前,包括我入定、我出定,以及一切有實、無實等相全都沒有。寂天菩薩亦云:「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所以真正境界比較高的菩薩,他絕對不可能想「我度了多少眾生、我作了多大貢獻」,也絕對不會因為這些生起傲慢。因為對它們執著之想都沒有的緣故,那傲慢心和與之相關的煩惱也就無容身之地了。所以本經下文也說:對菩薩來講,與我有關的一切想全已泯滅。
當然,現在在座的人完全達到與我有關的執著全部泯滅,這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大家在學空性的時候務必清楚:真正的大菩薩或真正證悟空性的境界,絕對是這樣一種遠離戲論的不可言思的境界,而且這種境界我們每個人都能獲得。所以在修學過程中,與我有關的執著應盡量減少,其實這就是所謂生活的快樂。
另外,大家在評價別人時一定要慎口,因為菩薩內在的證悟很難用肉眼觀察得到。也許我們認為是非常不如法的,很有可能就是一種證悟相。下面就講一則相關的禪宗公案:
以前有一位松雲禪師,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含辛茹苦把他養大,出家後他也一直帶著母親,後來他和母親在一個寂靜的地方搭茅棚住了下來。因為禪師字寫得好,所以他每天都為別人抄經,也藉此得一些生活費。(以前,藏地很多老修行人都抄經,很多人都給錢請回供奉。但是,現在可能是科學太發達的原因,讓人抄經也不一定願意,即使願意也不一定有人給錢,可見這個時代已經變得很可怕了。)為了母親,禪師有時會到街上去買一些魚肉。因為漢傳佛教歷來都對吃肉很排斥,所以很多人都稱他為酒肉假和尚,人們也認為禪師在吃肉。不過禪師一直沒有介意,不管別人怎麼樣議論他都不解釋,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行為非常清淨。後來他的母親知道禪師為了自己而受誹謗,於是也出家吃素。
後來一位漂亮的女士在路上遇見禪師,她被禪師莊嚴的相貌所感動,於是請禪師到家中說法。禪師也沒有去執著,他想給別人說法是一件好事,於是到她家中宣講了佛法。由於這個女人是妓院裡面的人,後來人們都說禪師破戒了,因為看見禪師入了妓院,又在不斷地對他譭謗。而其他資料則說,禪師遇見這個女人是因為音樂的原因。不管怎麼樣,當地很多人都看不慣,最後把他的茅棚也搗翻了,不讓他們母子住在那裡。迫不得已,禪師只好把母親托人代養,自己離開這個地方到處去雲遊參訪。
後來他的母親因病去世,當地的人們把她放在棺材裡一直等著禪師回來。不久禪師回來了,他以一種自言自語的方式為母親舉行葬禮。他說:慈愛的母親,我已經參訪回來了;接著又以母親的口吻說:你已經回來了,我一直等著你。然後他說:喪禮完畢,請大家送葬。
在禪師56歲那一年的某一天,他召集弟子說:中午的時候我要離開世間。然後寫了一首偈語:「人間逆旅,五十六年;雨過天青,一輪月圓。」意思是說,自己在人間並不是很順利,可以說飽受滄桑,經過了各種各樣的苦難生活,這樣一直活到56歲;最終雨過天青,心的本體完全開悟,真正顯露出本來的面目,就像一輪明月懸掛在天空中那樣莊嚴。寫完後,他便安詳地離開了人間。
確實,依據表面上的行為來評論人非常困難。在藏傳佛教中,有些人在短暫的一生中已經通達了大圓滿或大手印的境界,但表面上看來,外在的行為也有一些不如法的現象,就像前兩天給大家介紹的久爺爺瑜伽士一樣,所以完全以外在的行為來評價也很困難。而禪宗當中也有類似密宗的直指方法,所以《般若經》中所講到的超越境界也可在有緣眾生的相續中出現,一旦出現也就離開了原來凡夫的各種執著,但是很多人都看不出來。而修學其他宗派或法門的出家人或居士當中,有人有非常強烈的大悲心和極甚深的空性見,但表面看來這個人跟平凡人一樣。密宗《普作續》也講:雖然表面上看來與普通人的身體一模一樣,但他的境界完全超越普通人。所以對所有眾生皆應觀清淨心,這非常有意義。
若如是行行佛智,彼知無行真行故,
行持何法皆不緣,此即行持勝般若。
本頌進一步講道無行之理。
如果真正能行持前面所講入定、出定無有差別,以及一切萬法皆是空性的境界,那這樣的菩薩就在行持十方三世一切如來的智慧行境——遠離一切執著相的境界。原因是,這樣的菩薩完全了知對一切萬法皆無任何能行所行,就是最殊勝、最微妙的行持。永明禪師在《萬善同歸集》中亦云:「終日作而無作,雖無行而遍行。」意思是說,雖然終日一直在作,但卻無有作的執著;雖然無所行,但卻遍行一切。自然這樣的境界就超勝於一切。
但凡夫愚者卻認為這很矛盾:作怎麼會是無作?無行又怎麼會是遍行、真行呢?同樣,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他們也覺得不可能。色怎麼會是空?眼睛看得到之故。空怎麼會是色?有和沒有相矛盾之故。他們認為,所謂的空就是虛空那樣的狀態,而感官能接觸或見聞覺知能瞭解的事物全是不空的。但是,通過般若的竅訣來解釋的時候,雖然這些現象都存在,我們也只會把它當作夢幻泡影;而在勝義中,這些戲論全都沒有。所以,即使是通達空性的行,它和勝義中的無行也完全是一體的,當然無行就是真行就更難懂了。以前講《定解寶燈論》時說:不見就是最殊勝的見,很多人都覺得這有點不可思議。甚至有些人說:盲人見不到色法,那是不是最殊勝的見呢?其實這些道理並不是從世俗的角度來說的。
如果行持任何一個法,都對所行之法、行持和修行者不緣執,那麼這就是真正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在《維摩詰所說經》中,不眴菩薩這樣說:「受不受為二,若法不受則不可得。以不可得故,無取無捨、無作無行,是為入不二法門。」
可是,很多人連因果正見都還沒有建立起來,那想通達這樣的道無行之理自然就很困難。但不管怎麼樣,再難也要講下去,大家也應該通達。其實只要努力,通達道如虛空的境界也不會很困難。當然在名言當中,所行的五道十地絕對存在,誰也不能說這樣的安立不合理;但在勝義中,也即以般若智慧來衡量時,所謂的道也沒有什麼可行的。
以前,趙州禪師18歲時去參南泉禪師,當時南泉禪師正躺著休息,他去見的時候也沒有坐起來。只是問:你從哪裡來?趙州說:我從瑞像院來。南泉問:你見到瑞相沒有?趙州說:我沒有見到瑞相,只見到臥如來……後來,趙州禪師問南泉禪師:「如何是道?」南泉說:「平常心是道。」趙州問:「還可趣向否?」南泉說:「擬向即乖。」趙州說:「不擬時如何知是道?」南泉說:「道不屬知、不屬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是真達不疑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虛豁,豈可強是非邪!」趙州於言下悟理。
若能明白這則公案的道理,相信大家對道無行之理一定會有深刻的認識。以前的禪師們,雖然他們的教言很簡短,但這既符合有關般若經的意義,又能迅速遣除眾生的執著。對後學者來講,只要好好思維、實踐這樣的道理,也會有所感悟。當然感悟的層次因人而異,有些真正能證得聖者的境界,有些則證得靠近聖者的加行道,而加行道當中也有暖頂忍等不同層次……總之,很多人都能對空性有所體會。
當然,在實修最高深的法之前,一定要認真聞思。若能長時聞思中觀,最後對空性就能有所領悟。如果對這方面的理論一點都不懂,光是盲修瞎煉,那就很困難。現在有些人並沒有聞思的基礎,但上師卻要求他在三年當中實修,自己也認為現在該實修了,那能不能成功也不好說。當然,如果真正打好了基礎,那實修也未嘗不可,但沒有打好基礎之前一定要好好聞思,若沒有聞思就不知道怎樣行持,因為很多佛教道理確實有一些複雜性。比如發電機,如果不精通的人去東摸西摸,可能只會弄壞而並不能真正使用起來;同樣的道理,在對佛教的見修行果及聞思修行的次第沒有搞明白之前,可能只會是盲修瞎煉。所以大家皆應遵循次第,這也是很多傳承上師的要求。
另外,在聞思的過程中,還應隨時隨地通過不同方式來觀自心。比如,在耳朵聽到地水火風的聲音、眼睛看見宇宙萬物的景象以及五根取任何一個對境時,若能以正知正念來攝持,很有可能這就是證悟的指示。這個時候,諸佛菩薩的加持和空性的境界,在你的相續中很有可能會生起來。即使沒有生起來,若能經常這樣串習空性,那對外面的一切法就不會特別執著。現在很多世間人非常可憐,不管是色聲香味觸的哪一個對境,只要在他面前出現,他就會對它產生堅固的執著。而修學般若法門的人,他就會明白「我」等分別念並不合理,因為這並不符合萬法的真相。也能了知眾生就迷惑在這個地方,就像病人通過醫生的指示,就能找到病的根源一樣。但是,光知道病源而沒有服藥也不一定能痊癒,所以大家應經常飲用空性法門的甘露妙藥,但飲用時也應相應根機與次第。
子三(果不住二邊之理)分二:一、意義:二、比喻。
丑一、意義:
何法非有彼稱無,凡愚觀其為有無,
有無此二是無法,菩薩知此則定離。
前面已經講了基無得與道無行之理,作為有智慧的人,他完全明白:一切萬法的本體確實是空性,一點體相也沒有,甚至名言中假立的自相也不存在,但所謂的空性並不是心識所緣的單空。可是,貪執色等名相的凡夫愚者,因為相續中具有煩惱的原因,他們很難接受這樣的境界:要麼將顯現法增益為實有 ,要麼將顯現法損減為斷滅 ,始終無法通達遠離一切有無邊的實相。實際上,在真實義中一切實有之法與單空之法(也即有和無)皆平等不可得。如果真正有一個無的東西,就墮入斷邊了;如果真正有存在之法,就墮入常邊了。龍猛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中亦云:「定有則著常,定無則著斷,是故有智者,不應著有無。」所以真正通達無二法門的中觀智者,絕不可能住於有或無的邊。《三摩地王經》亦云:「有無是二邊,淨不淨亦爾,是故有智者,離邊不住中。」意思是說,有和無是兩邊,清淨和不清淨也是兩邊,所以對智者來講,在離開邊戲之後,也不可能住在中間。
在這裡大家也應該清楚,諸如將柱子剖析後的一無所得的單空,這並不是我們所要證悟的最究竟的空性,因為在真實義中它也是得不到的。實在說,單空也是一種邊戲,它屬於無邊,是語言、分別的範疇。若誰耽著這樣一個空性,那他還沒有真正通達般若。
麥彭仁波切也在相關教言書中引用上述教證,反反覆覆強調所謂的不二法門或般若空性,絕不能住於有的邊、也不能住於無的邊,當然有無二者沒有的話,那是非、常斷等邊也不可得。這樣一來我們就清楚,真正萬法的實相就是遠離一切邊戲的境界。而這種境界對凡夫人來講,就像盲人面前的色法一樣,根本無法領受;但依靠上師的加持和自己的努力,最後一定會通達。任何一位菩薩,若真正通達這樣的無我境界,那他決定會從輪迴中獲得解脫,因為對萬事萬物既不住無的邊、也不住有的邊,就是一種大的解脫。
當然,要獲得這樣的解脫就一定要以理觀察,也即對一切執為實有的法皆應抉擇為無有。尤其是眾生無始以來都耽著自己蘊的相續,認為我是存在的,所以我們首先應通過觀察打破這種執著。《中觀四百論》亦云:「見境無我時,諸有種皆滅。」意思是說,只要見到色等諸境無我的自性,這個時候三有輪迴的種子全部都會息滅。《釋量論》云:「見空則解脫。」可見,只有見到空性才能超離輪迴,若沒有見到空性,即使作再多的功德,也不可能得到解脫。因此,無論是在聞思的時候,還是在修行的時候,我們皆應把自己的精力主要放在摧毀我執或實執上面,當然所謂的單空也要滅掉。但是先應斷除我,然後再逐漸斷除無我的執著,最後就會得到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個時候輪迴的種子全都摧毀完了,這樣的菩薩自然能脫離如幻般的輪迴痛苦相,而獲得無上安樂的解脫道。
丑二、比喻:
此知五蘊如幻術,不執幻蘊各相異,
離種種想寂滅行,此即行持勝般若。
作為處於此學道階段的菩薩,他完全知道:雖然五蘊所攝的一切法在顯現上都存在,但它們的本體一點實質都沒有,完全是空性;所以這些法跟世間的幻化師幻變出來的大象、駿馬等沒有任何差別。因此相關顯宗經典皆說一切萬法如幻,如《不退轉輪經》中云:「一切法如幻,菩提亦如幻。」而且他們認為五蘊跟幻術完全相同,並不會把幻術和五蘊執為各自相異、有真假之別的他法。
所以,如果我們認為幻術是一種法,五蘊是另一種法,也即幻術與五蘊在本體存不存在、顯現存在的時間長短等方面存在差別,那就不合理。只不過在講比喻的時候,不得不用一個相同的詞來表示而已,實際上它們無二無別。正因為是「五蘊如幻術」,所以就很容易理解成五蘊和幻術是兩種法。其實,這裡所表達的意思是五蘊是幻,也即五蘊與幻術的本體毫無差別。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執著:幻術是幻化師幻變出來的法,而五蘊是存在於另一個地方的法。相反我們一定要清楚,不管是自相續所攝的五蘊,還是世間上的萬事萬物,它們與幻術無二無別、一模一樣。不過很多人在聽到一模一樣時,腦海中就會浮現出兩種法來,其實這就是執著堅固的原因導致的。所以《虛幻休息》中說,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應通達如幻的境界,最後再通達是幻的境界。而永明大師在《萬善同歸集》中則說:「建立水月道場……大作夢中佛事。」可見,只要我們能真正通達一切皆是夢幻的境界,那無論是建道場,還是作其他佛事,都不會有任何執著。
既然五蘊是真正的幻化,那對自相續所攝的五蘊執著有沒有用呢?沒有用。如此,人我也就摧毀了。人我沒有的緣故,我所也不可能存在。既然這樣,那法我會不會有呢?絕對不可能有。最後就能遠離人法二我執的種種想,從而寂滅一切戲論而行,那這樣的行持就是在行持最殊勝的般若波羅蜜多。
可是,很多人對這樣的道理都不懂,一講這樣的境界就把眼睛閉起來,而一講故事就很高興地睜開眼睛,也有可能他們心中對般若法門有恭敬心。實在說,很多人的相續中全部都是實執,絕對不是跟夢幻一味一體的無實境界。當然,這樣的境界在一般凡夫人的心中顯現出來也很困難,不過我們隨時都要串習。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不管白天做什麼事情,都要想這是夢,或想現在做的事與幻術無別;而晚上睡的時候,也要在如夢如幻的境界中安住。所以在《虛幻休息》中,基道果全都用八種幻化喻來說明,而每種幻化喻之後都講了一個非常殊勝的修法,如白天怎麼樣修、晚上怎麼樣修。以前給道友們講《虛幻休息》時,很多都說完全通達了虛幻的境界,若真正通達,則能斷除實執。而這裡也講,要行持殊勝的般若,就要通達如幻般的境界,所以通達如幻的境界非常有必要。
好,今天講到這裡!
回向偈:
所南德義檀嘉熱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內尼波札南潘協將 摧伏一切過患敵
傑嘎納齊瓦隆徹巴耶 生老病死猶波濤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願度有海諸有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