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知麥彭仁波切『這部論典與金剛大密咒沒有任何差別。』
不可思議勝乘要,依簡理證一幻變,輕易明示此寶論,我知金剛大密咒。
對於佛陀不可思議的甚深教言,依靠非常簡單的理證智慧的幻變、輕而易舉得以明示的就是這部論典——《中觀莊嚴論》。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以及龍猛菩薩、無著菩薩所說的中觀和唯識的無數教義,就像幻變一般,通過這部《中觀莊嚴論》——僅僅97個頌詞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明示。
因此,如同珍寶般的這部《中觀莊嚴論》,完全與金剛大密咒無有任何差別。所謂的金剛大密咒,任何一個瑜伽師依靠它可以摧毀一切對手。同樣,我們對這裡的97個頌詞好好背誦,心裡面完全通達它的意義和辯論方式,那麼,世間中所有對大乘教法的危害或者攻擊都是不容有的。所以,麥彭仁波切說:“我完全知道,這部論典實在太殊勝了!”雖然本論文字不多,只有九十幾個頌詞,卻完全能開顯釋迦牟尼佛的究竟深義,以及龍猛菩薩、無著菩薩宣說的一切教義,這部論典與金剛大密咒沒有任何差別。
中觀莊嚴論解說
全知麥彭仁波切 著
索達吉仁波切 譯講
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識!
頂禮傳承大恩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為度化一切眾生,請大家發無上殊勝的菩提心!
第一課
現在準備開講靜命論師所造的《中觀莊嚴論》 。
《中觀莊嚴論》是中觀自續派和中觀應成派總的莊嚴的一部大論典,注釋由全知麥彭仁波切撰著。這次我們所宣講的,主要是麥彭仁波切的《中觀莊嚴論釋》,也叫做《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
首先看《中觀莊嚴論》的題目。所謂的“中觀”,有文字中觀、基中觀、道中觀、果中觀;或者將其解釋為“般若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的含義,通過彌勒菩薩和龍猛菩薩的智慧可以開顯,其中,直接含義以龍猛菩薩的《中觀六論》進行解釋;隱義或間接含義,則以彌勒菩薩的《現觀莊嚴論》或《寶性論》來解釋。
現在我們所講的範圍,主要是從般若波羅蜜多直接的角度而言。宣講佛陀智慧波羅蜜多究竟密意的論典,有龍猛菩薩的《中觀六論》以及後來的許多中觀論典,在所有的這些論典中,《中觀莊嚴論》被稱為所有自續派和應成派的莊嚴。
這裡的“莊嚴”,有自性莊嚴、裝飾莊嚴 、開顯莊嚴幾種。中觀遠離一切戲論的本來意義,就是自性莊嚴;對此本來意義,通過各種推理進行嚴飾,叫做裝飾莊嚴;中觀原有的、隱藏的意義,通過不同的教證、理證開發出來,叫做開顯莊嚴。就像一個人的身相非常美觀卻開顯不出來,可以依靠明鏡照出他本來的莊嚴面目一樣。中觀自性莊嚴的本來含義,通過這部論典,在世人面前完全可以開顯出來,讓無數的智者生起歡喜之心,因此,也可以將其稱為莊嚴。
莊嚴的意思即是裝飾、嚴飾。它為什麼會成為中觀的嚴飾呢?因為這部論典已經解釋了中觀自續派的一切觀點,又解釋了中觀應成派的一切觀點。總的來講,它已經成為所有中觀的開顯者,所有中觀的莊嚴。比如,珊瑚等裝飾品系帶在人的身上時,會使此人顯得更加莊嚴,這就是所謂的美觀莊嚴;有了明鏡或者望遠鏡,原來看不到的東西,通過這種儀器完全能看得出來,叫做開顯莊嚴。也就是說,依靠這部論典,完全能通達釋迦牟尼佛所講第二轉般若法門的究竟意義。而具足斷除人們相續中的煩惱障和所知障以及從輪回中獲得救護兩種作用的善說,則被稱之為“論”。這就是所謂的“中觀莊嚴論”的含義。
“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文殊上師是指麥彭仁波切的金剛上師——蔣揚欽則旺波。後面結文的小字也明顯講到,當時蔣揚欽則旺波拿出了印度和藏地的很多講義,讓麥彭仁波切一定要給《中觀莊嚴論》寫一部注釋。麥彭仁波切根據金剛上師的教言,按照金剛上師的吩咐寫下這部注釋。後來,交給他老人家的時候,蔣揚欽則旺波非常歡喜。正因為使金剛上師生起極大的歡喜心,並且宣說了中觀方面的殊勝教言,由此才稱之為“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
這部《中觀莊嚴論釋》寫完以後,麥彭仁波切特意給蔣揚欽則旺波的侍者捎去一封信。這在麥彭仁波切著作中是沒有的。去年,一位道友找到了這麼一封信。在這封信中,對於麥彭仁波切如何依上師吩咐,把《中觀莊嚴論釋》自始至終全部圓滿的道理講得非常清楚。以後方便的話,我們可以把這封信翻譯出來。從這封信裡面可以了知,麥彭仁波切撰寫這部論典的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為了使他的上師歡喜。最後確實是,蔣揚欽則旺波顯現上的確非常歡喜。
蔣揚欽則旺波認為,唯獨麥彭仁波切具有這種智慧。當時,這部《中觀莊嚴論》,不要說漢地和別的地方根本沒有弘揚開來,在藏地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未能得到弘揚。麥彭仁波切寫了這個注釋以後,尤其是現在,甯瑪巴大大小小的寺院裡面,凡是有講經說法的道場,都要講《中觀莊嚴論》。
麥彭仁波切的這部論典中,宣講了很多顯宗、密宗以及中觀、因明的教言。真正想聞思的人,首先一定要好好地聞思《中觀莊嚴論》,打開自己的思路,然後才能真正趨入佛教的教理大海之中。
從你們個人的角度來講,應該請求上師三寶加持,在聽聞過程中一定要聽受圓滿。學習《中觀根本慧論》時,開始很多人比較精進,但是到了中間,個別業力比較深重的道友已經半途而廢了,希望你們千萬不要發生這種情況。
有關作者全知麥彭仁波切的生平,因為時間關係不在這裡介紹。以前翻譯的法王如意寶所寫的《全知麥彭仁波切略傳》當中,麥彭仁波切對整個佛教的貢獻,他無比的智慧、德學,有關這方面講得非常清楚,希望你們認認真真地看。
下麵講頂禮句和立誓句。頂禮句中,第一個是對釋迦牟尼佛的頂禮句;第二個是對文殊菩薩的頂禮句;第三個是對作者靜命論師的頂禮句。
首先是對釋迦牟尼佛的頂禮句。
宣說稀有緣起道,無與倫比殊勝者,
令解三有之束縛,佛陀釋迦獅前禮。
這個頂禮句是誰作的呢?這不是靜命論師作的頂禮句,應該是麥彭仁波切寫《中觀莊嚴論釋》之前,先給釋迦牟尼佛作的頂禮。因為《中觀莊嚴論釋》的講義是麥彭仁波切作的,頌詞則是靜命論師造的。
第一個是對釋迦牟尼佛的頂禮句——“宣說稀有緣起道,無與倫比殊勝者,令解三有之束縛”。講《中論》的時候,我也三番五次地給大家提過,釋迦牟尼佛說法的不共特點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宣說緣起道。
“緣起道”,勝義當中,將萬法全部抉擇為遠離一切戲論;世俗當中,如夢如幻的業因果、前世後世、現在的一切所作所為等完全合理。這種萬法的真理,也就是說,勝義當中不成立一切,世俗當中如夢如幻的現象完全成立,這就是所謂的緣起道。在這個世界上雖然有許多學者、智者,但在宣說緣起方面,釋迦牟尼佛是無與倫比的,就像群星中皎潔的月亮一樣,任何人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宣說這樣的緣起,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呢?一切萬法的真理,雖然宣說了,但對眾生無有利益的話,也不會有多大的作用。但是,這樣的緣起道,人們修持、通達以後,無量無邊的眾生,可以從三界輪回的苦海中解脫出來、從業和煩惱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最後獲得暫時和究竟的殊勝利益。所以,唯一的釋迦牟尼佛,對眾生的貢獻是最大的、利益最大的。
“佛陀”,藏文中是救護者。《藏漢大辭典》中,救護者和佛陀是一個意思。在這裡,將佛陀比喻為釋迦獅子,在釋迦獅子面前恭敬頂禮!
《般若攝頌》 當中說,山上的大獅子所發出的吼聲,令無數的野獸膽戰心驚,非常害怕;同樣的道理,釋迦牟尼佛宣說般若波羅蜜多時,無數外道也是膽戰心驚,十分恐懼。意思就是說,就像所有野獸當中獅子是無與倫比一樣,所有人類當中,唯一的釋迦牟尼佛是人中王、人中獅子。在這樣的釋迦獅子、釋迦佛陀面前,作者麥彭仁波切畢恭畢敬地向他頂禮!
我們曾經提過,麥彭仁波切《中觀莊嚴論釋》前面的頂禮句,與《中論》、《六十正理論》、《回諍論》等很多論典中的頂禮句完全相同,全部是從緣起空性的角度讚歎釋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師《緣起贊》的第一句以及下面幾個頌詞,也是從這一角度來作讚歎:釋迦牟尼佛唯一的特點就是證悟緣起。
最近,我也問一些道友:“學習《中觀根本慧論》、《釋迦牟尼佛廣傳》之後,心裡有什麼樣的感應和體會?”很多道友這樣講的:“與以前完全不同,現在對釋迦牟尼佛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世俗方面,佛陀在多生累劫中,為了利益眾生,捨棄自己最珍貴的妻子、兒女,甚至自己的身體,這種忘我的精神、利他的精神超越一切;勝義角度來說,依靠《中觀根本慧論》所講的道理,可以了知釋迦牟尼佛具有究竟圓滿的智慧,並且為眾生宣說了這麼好的緣起道,對於這一點,確實生起殊勝無比的信心。”
的確如此,從世俗角度來講,釋迦牟尼佛的每一個公案表達出什麼樣的意思呢?一般的人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從勝義角度、抉擇萬法的真理來講,佛陀唯一的特點就是宣說緣起空性。
上師如意寶以前宣講釋迦牟尼佛功德的時候也說:我們要掌握這兩點,其他的很多事情不是佛陀的特點。佛陀並沒有宣說世界上有多少昆蟲,一棵樹有多少片葉子……《釋量論》當中也說:如果佛陀是遍知,世間有多少棵樹?每一棵樹有多少片葉子?每一片葉子由多少分子、原子組成?……這些方面,釋迦牟尼佛並沒有分析。釋迦牟尼佛的特點不是從這個角度來講的,唯一的就是緣起空性。所以,宗喀巴大師也是從證悟緣起的角度來讚歎釋迦牟尼佛。總的來講,大家應該通達佛力緣起,尤其這次聞思中觀以後,了知釋迦牟尼佛的不共特點就是宣說緣起。
法王如意寶以前經常引用這個教證,甯瑪巴的很多高僧大德在開講佛法的時候,就是用麥彭仁波切對佛陀、文殊菩薩、靜命菩薩的這幾個頂禮句。諦察活佛在學院灌《密意經》的頂時,前面就念這些頂禮句,念完以後給大家灌頂、傳法,有這種情況。
第二個是對文殊菩薩的頂禮句。
憶名能毀無始來,長久臥心有暗敵,
僅僅憶念文殊菩薩的名稱,無始以來心裡面一直沉睡著的、無明愚癡的黑暗的怨敵,全部都會逃離、全部都會自然離開。
與童語日文殊尊,無二恩師庇護我!
“童語日”,我們經常說文殊菩薩是童子文殊,他的語言,用日輪來比喻。文殊菩薩有很多不同的名稱,童子語獅子、童子語日輪……
與文殊世尊無二無別的大恩上師,請庇護我!
麥彭仁波切的上師非常多,其中唯一的根本上師就是蔣揚欽則旺波。很多授記裡面說,蔣揚欽則旺波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麥彭仁波切頂禮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蔣揚欽則旺波,加持我!護佑我!
麥彭仁波切作的《八大菩薩傳》當中說:文殊菩薩的名稱,僅在心裡面觀想、念誦,也能馬上開智慧,可以使無始以來無明的黑暗愚癡全部消失等,這方面的功德講得非常多。以前,我寫過一個《五臺山志》,前面引用了很多《八大菩薩傳》中文殊菩薩的傳記。我們去五臺山的時候,法王如意寶講了文殊菩薩的功德以後,大家都特別想見文殊菩薩,並且每個人發願念誦一億遍文殊心咒。法王如意寶每次都講:念文殊心咒的功德如何,憶念他的功德如何。很多人真是對文殊菩薩生起了極大的信心。
在座的有些人認為:我特別愚癡,一直開不了智慧,怎麼辦呢?所謂的開智慧不一定馬上能實現。但是,如果生生世世不願意離開智慧的光明,即生中一定要好好念誦文殊心咒、祈禱文殊本尊,也許這一輩子、也許下一輩子,一定會開啟自己的智慧。有些道友剛來的時候,確實特別愚笨,但是依靠文殊菩薩的加持,精進修持以後,現在真的已經超越很多人的智慧,這顯然是文殊菩薩的智慧融入自己的心。有些人在即生中就可以開智慧,有些即生中不一定開智慧,但是憶念文殊菩薩具有非常殊勝的功德,依靠他的加持,乃至生生世世,一定會開啟自己智慧的大門。
我們在座的人,也是在文殊菩薩無二無別的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面前恭敬頂禮!
大概1985年春天,我剛來的時候,得到法王如意寶的一個灌頂之後,上師老人家就在學院裡面開始傳講《中觀莊嚴論釋》,我真正接觸的論著方面的第一部法就是這部論典。後來,法王如意寶傳《中觀根本慧論釋》、《定解寶燈論》、《澄清寶珠論》等幾部法時,也傳過一次《中觀莊嚴論釋》。剛開始的時候,我也是根本不懂,《中觀莊嚴論釋》到底在說什麼?什麼是中觀應成派、自續派?第二次傳的時候,從道理上有點明白。現在講《中觀莊嚴論》,還是有一點點把握。雖然不敢說裡面的內容講得比較好,但是在法王面前得受過兩次,自己也對這部法非常有信心,平時有些難題也拿來思考過……
我有時也經常想:上師如意寶如果沒有攝受這麼多弟子,我們今天的這種定解和種信心是根本不可能有的。也許對佛法有一點信心,但與世間的眾多信徒一樣,只是一種盲目的信心,不一定具有理智的信心。所以,從恩德來講,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遍滿黃金來供養,也無法報答上師的一分恩德。
所以,我們應該將上師觀為文殊菩薩無二無別,以這種定解和信心恭敬頂禮。
一般來說,藏傳佛教當中有四種頂禮方式。一種是直接明說的頂禮句,一種是諸佛菩薩護持我、救護我,一種是願諸佛菩薩戰勝一切違緣的頂禮句,還有就是諸佛菩薩賜予我吉祥的頂禮句。這部《中觀莊嚴論釋》的前面,第一個是直接明說的頂禮句,第二個是護持我的頂禮句。
下面對《中觀莊嚴論》的作者靜命論師——菩提薩埵作頂禮。在藏傳歷史上,蓮花生大師、國王赤松德贊、菩提薩埵,被稱作師君三尊。為什麼稱為師君三尊呢?菩提薩埵和蓮花生大師分別是親教師和軌范師,所以用“師”字代替;“君”是國王的意思。這三者在藏傳歷史上,是對整個佛教貢獻最大、加持最大的三位上師。
下面採用藏文詩學中的形象化比喻,也就是形象化修飾讚歎靜命論師。他是以什麼樣的方式來讚歎的呢?
邪見暗中各種狡猾伎倆動如閃電惡語舌,
依勝梵王利刃理智斬斷蒙文殊劍灌頂者,
令印藏等倚傍我見山巒苯波外道之群獸,
聞名喪膽無所畏懼語獅子尊願您獲全勝!
這裡首先從靜命論師獲得文殊菩薩灌頂的角度來作讚歎。他是怎麼樣受到灌頂的呢?這個世界上,無數人沉溺在邪見的黑暗當中,以各種各樣狡詐的閃電般的惡語欺惑眾生。也就是說,這種狡詐的欺騙手段極其快速,而且這種欺騙眾生的手段和語言,也是具有技巧性的。麥彭仁波切將這種語言比喻成閃電,以此表明它是極其快速的。
梵天王的利刃,也即梵天寶輪,它不論接觸任何東西,全部都會摧毀,全部都會砍斷。依靠勝過種梵天王之利刃的智慧,完全可以斷掉世間各種各樣狡詐語言的舌頭。
這種智慧利刃是誰給的呢?文殊菩薩用文殊寶劍親自為他灌頂,靜命論師則獲得了勝過梵天利刃的智慧,依此砍斷了世間所有的邪說之舌。
此處將靜命論師比喻成人間獅子。而藏地、印度、尼泊爾等地,具有如山巒般強大我見的苯波教以及外道,被比喻成一般的野獸。為什麼呢?這些苯波教和外道,具有常見、斷見等無以計數的邪見,但是最根本的,他們沒有通達中觀所講的空性正理,具有非常可怕的、嚴重的我見。具有堅固我見之山巒的苯波教和外道群獸,聽到靜命論師的名稱以後,全部都非常恐懼。就像雪山獅子發出吼聲時,所有的野獸全部膽戰心驚;而依靠靜命論師你的這種威力,所有的苯波教和外道全部都會倉皇逃竄。
靜命論師和蓮花生大師到藏地以後,藏地有一個黑教——苯波教被徹底毀滅了。有一本歷史書——《苯教源流•智者頸飾》 裡面講:靜命論師是持邪見、發惡願的一家人的兒子,苯波教依靠儀軌將他遷往印度。到印度以後,靜命懷恨在心,一直精進修學並成為班智達。後來,為了報仇回到藏地,所有的苯波教依靠他的威力全部毀滅。因此,按照苯波教的說法,靜命論師不是印度人,而是藏地土生土長的,有這種說法。
對於這一說法,現在的很多藏學研究者根本不承認,因為無有任何依據。靜命論師實際就是印度薩霍地方的人,麥彭仁波切在《前譯教法興盛之願文》中也說:“稀奇薩霍堪布之行為,無比具德龍樹之見二,欽定雙融傳承之教規。”靜命論師真正的故鄉——薩霍,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他的父親叫做珠拉真,他有三個孩子,大太子叫達瑪燃匝,二太子就是菩提薩埵,小公主叫做曼達 瓦。靜命論師長大以後,成熟前世因緣來到藏地弘揚佛法。
當然,不同的歷史書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比如,藏地古代的歷史書說,菩提薩埵在托托日國王時,第一次曾帶著梵文的《諸佛菩薩名稱經》來到藏地。當時,國王赤松德贊還未出世,他一直等了國王九百年。
根據《蓮花生大師廣傳》記載,國王赤松德贊21歲時,想在桑耶修建藏地第一座寺院——桑耶寺。這時,他想迎請一位世界上無與倫比的高僧大德,他的國師釀•登珍桑波開肉眼智慧,以他的智慧力觀察,了知印度東方有薩霍堪布,也就是靜命論師。當時,他對國王說:“應該迎請靜命論師。”國王給了釀•革瑪燃匝一升金粉,由兩個人陪同前往印度。當時,菩提薩埵正在那爛陀寺當班智達,藏地迎請者到了那裡以後,供養金粉並且說:“藏地的國王赤松德贊迎請你到藏地弘法利生。”這時,他非常爽快地答應:“國王既然這樣邀請我,我們有前世的發願力,我非走不可。”靜命論師非常爽快地答應,並隨同前往藏地。
到藏地的時候,在藏地的紅岩山 ,國王、大臣還有居民全部去迎接。當時,國王赤松德贊說:“我準備在這裡修藏地的第一座寺院,請靜命論師加持,而且,這裡需要舉行奠基儀式。”靜命論師說:“雖然我以菩提心發心,但如此發心到底能否成功也不知道……”當時,藏地的鬼神非常嚴重,根本無法調伏,靜命論師通過智慧觀察之後,又讓國王迎請蓮花生大師。《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對這段公案有詳細描述。
總的來講,對藏地雪域的佛教貢獻最大的,第一個就是靜命論師。一方面,靜命論師修建了藏地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另一方面,當時藏地根本沒有出家的傳統,靜命論師來到藏地以後,開始預試七人,使藏地首次出現了出家僧團。所以在人類歷史上,尤其在藏地這塊土地上,靜命論師的貢獻非常大。如果當時他沒有制定出家軌範,沒有修建桑耶寺、弘揚佛法的話,恐怕在座的人也是很難直接或間接遇到現在的藏傳佛教。
因此,一般在藏地古老的寺院當中,都塑有蓮花生大師、國王赤松德贊和靜命論師的三尊像。塑像的傳統也各不相同,有些是蓮花生大師的像塑在中間,國王和堪布在兩邊;有些是靜命論師的像塑在中間,兩邊是國王和蓮花生大師。一般桑耶寺古老的花紋圖案裡面,全部是菩提薩埵在中間,兩邊是國王和蓮花生大師。
對靜命論師,大家一定要認識。一方面,對作者生起信心是非常有必要的;另一方面,大家對不同的歷史應該了知一二,這一點也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有關靜命論師在世的時間,很多歷史也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歷史說,靜命論師活了九百多年。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基本上不太承認,他說根據無著師徒出世的歷史來對照,恐怕沒有這麼多。現在的有些歷史學家通過觀察,菩提薩埵可能是西元867年左右降生。不管怎麼樣,菩提薩埵不論是弘揚中觀派還是對藏傳佛教的貢獻,都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第一課
1、請解釋“中觀莊嚴論”。
2、藏傳佛教當中,頂禮句分為哪四種?師君三尊又是指什麼?
3、麥彭仁波切撰著本論的目的是什麼?
第二課
全知麥彭仁波切所造的《中觀莊嚴論釋•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分初義、論義、末義三個方面,初義也分為對殊勝對境禮敬讚歎、描寫立誓、全論內容。前文分別對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以及本論的作者——靜命論師作了頂禮。下面講麥彭仁波切對這部論著的讚歎,以及通過何種發心來寫這部《中觀莊嚴論釋•文殊上師歡喜之教言》,也就是立誓言。
彼之妙語精深中觀莊嚴論,彙聚十萬理證江河之大海,
千萬勝智龍王遊戲之彼處,劣者我亦滿懷喜悅而涉足。
此處主要從《中觀莊嚴論》的功德這一角度進行讚頌,同時也講到了麥彭仁波切與《中觀莊嚴論》的殊勝因緣。
“彼之妙語”,彼指的是靜命論師。靜命論師智慧中流露出來的、非常甚深的殊勝善說,就是這部《中觀莊嚴論》。
這部《中觀莊嚴論》就如同彙聚了十萬江河的理證大海。為什麼猶如大海呢?靜命論師智慧中流露出來的這部《中觀莊嚴論》,猶如百川匯入于大海一般,將千千萬萬智者理證智慧的江河,全部匯入於《中觀莊嚴論》這一廣闊的海洋當中。
大海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在佛教當中,大家一致公認,大海裡面有成千上萬的龍王和龍宮世界。“千萬勝智龍王”,此處將千千萬萬的智者比喻成龍王。而《中觀莊嚴論》則是具有無數無邊理證智慧的大海,在如此具有深廣理證的智慧海洋中,有成千上萬的智者歡喜暢遊。
“劣者我”,這是麥彭仁波切謙虛的語言。他說:像我這樣低劣的人,也是以極大的歡喜心趨入到這種智慧的海洋當中。也就是說,《中觀莊嚴論》是聚集了眾多理證智慧的大海,藏地、印度以及漢傳佛教的很多高僧大德和智者們,都會在這一智慧的海洋裡盡情游泳。麥彭仁波切謙虛地說:我也是滿懷歡喜而進入《中觀莊嚴論》這一海洋之中。
《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的確相當於一大海洋,以前有無數的智者龍王將它作為居住地,盡情享用。現在,我們這些具有傳承上師加持的後學者,也應該於其中歡喜遨遊,隨意享用。
那麼,麥彭仁波切對這部論典是如何進行描寫的呢?
擁有無等妙慧諸正士,亦經策勵精進方證悟,
不失秉承智者優良軌,依師宏恩稍析諸法理。
對於《中觀莊嚴論》這部論典,即使擁有無與倫比勝妙智慧的大德們,也需要通過很長時間的精進修持才能證悟。因為《中觀莊嚴論》的意義非常甚深,以前印度和藏地的高僧大德們,也是歷盡千辛萬苦,通過廢寢忘食的精進,才通達了《中觀莊嚴論》究竟、甚深的意義,最終獲得了證悟。
麥彭仁波切說:像我這樣的人,本來沒有能力通達《中觀莊嚴論》的根本含義。但是,我如今不失傳承上師的優良傳統而能解釋這部論典,就是蔣揚欽則旺波為主的大恩上師們的宏恩所致,是他們的恩德才使我擁有今天的勇氣和能力寫出這部注釋。
麥彭仁波切不論在哪一部論典中,都有一種非常謙虛的語言。關於這一點,我們講《定解寶燈論》時也介紹過。在這裡,麥彭仁波切指出:《中觀莊嚴論》是千萬智者通過精進努力才能證悟的。間接地說:像我這樣的人,怎麼能通達它的意義並寫出這麼好的注釋呢?這與我的傳承上師們的加持和恩德是完全分不開的,正是蔣揚欽哲旺波尊者的加持,我才能寫出這樣一部論典。
這以上已經講了立誓句的道理。那麼,通過這部論典,是如何使正理再次得以弘揚的呢?
車乘道軌勝妙理證火,雖已暫眠時間懷抱中,
如焚密林于此重復興,信口雌黃之眾當謹慎。
將唯識宗、中觀宗結合並開顯宗派祖師們傳統深妙法理的這部《中觀莊嚴論》,此處將其比喻成理證之火。如此深妙的理證之火,由於種種原因,暫時已經睡眠於時間的懷抱中。
宗喀巴大師的時候,這部《中觀莊嚴論》在藏地弘揚得非常不錯,既有傳講的也有聽聞的,還有撰寫注釋的,比如宗喀巴大師傳講的記錄、甲操傑在宗喀巴大師面前聽受的筆記,等等。大概六百年前,《中觀莊嚴論》雖然在藏地興盛過一段時間,但因為歷史背景等各種各樣的原因,在五百多年 當中,幾乎沒有弘揚開來,這部《中觀莊嚴論》已經暫時睡眠在時間的懷抱中。
如今,就像被焚燒過的密林重新燃燒一樣,依靠麥彭仁波切的智慧之火——《中觀莊嚴論釋》,使這部論典又重新得以弘揚。在重新弘揚的過程中,世間上有一些信口雌黃的人,可能會隨心所欲地散播各種各樣的言論,這種人一定要注意,否則你必定會成為眾人的辯論焦點。
也就是說,麥彭仁波切以他的智慧之火燃燒密林時,有些野獸如果沒有小心,很可能會在熊熊的火焰中失去自己寶貴的生命。同樣的道理,在《中觀莊嚴論》再度弘揚、這種理證之火重新燃燒的過程中,世間上的各種邪說、邪見者應當倍加小心,否則我們智慧的寶劍必定會砍斷你們的頭顱,非常危險。間接來講,在麥彭仁波切智慧的熊熊烈火面前,不具足教理、沒有智慧者很難以抵擋。
我等本師真實圓滿正等覺釋迦佛自從發起殊勝菩提心時起,以浩如煙海般的二資糧徹底淨化相續,大徹大悟,已臻究竟。
我等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首先發起無上圓滿的殊勝菩提心,然後積累浩如煙海的二種資糧、淨化自相續,最後大徹大悟、已臻究竟。真正的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已經達到圓滿究竟。
佛陀以其獅吼聲令身為外道的大象及群獸膽戰心驚,萬分恐懼。而佛陀所轉無倒開顯空性法理之法輪所有純潔無垢聖教的意趣,通過理證途徑引出的就是這部《中觀莊嚴論》,
佛陀發出智慧波羅蜜多的空性獅吼聲時,世間上無數的如大象、野獸般的外道們,全部膽戰心驚,萬分恐懼。而佛陀第二轉法輪——無倒開示空性般若波羅蜜多的純潔無垢的密意,依靠這部《中觀莊嚴論》完全得以開顯。
此論也堪為修成不可奪取的殊勝慧眼並進一步了達諸法如影像等一般在未經觀察這一側面似乎無不存在而真實中無有自性之理、盡斷一切煩惱障與所知障最終自在圓滿行持二利的諸位學人的無上津梁。
佛陀于世間成佛以後,開始廣轉法輪,宣說了空性智慧波羅蜜多的究竟深義——一切萬法在世俗中就像影像一樣,似乎沒有一個不存在的,而實際上,一切法都是無有任何自性的。
依靠這部《中觀莊嚴論》,完全能解釋佛陀之密意;依靠這部《中觀莊嚴論》宣說的理證方法,可以使每個人獲得不被他轉的智慧,修成無與倫比的殊勝慧眼,這就是這部論典最重要的內容。
現在很多人在見解上人云亦云、隨波逐流,自己根本不具足不被他轉的智慧。因此,對佛陀的密意作進一步的瞭解就顯得尤為重要,那麼,佛陀的密意是什麼呢?在未經觀察的情況下,如幻如夢的現象似乎全部存在;如果詳加觀察,勝義中,一切萬法根本無有微塵許的自性。這就是每位智者所應趨入的無量宮。每一位修行人,如果想通過此法理斷除二障,獲得圓滿正等覺的果位,唯一的津梁、唯一的依靠處就是這部《中觀莊嚴論》。
表面看來,《中觀莊嚴論》當中雖然只有很少的頌詞,但的確是難逢難遇、非常殊勝的一部論典。這一點,恐怕聞思過後才會有感覺,剛開始時我作這樣的讚歎,你們有些人不一定相信。但是,對於佛陀的無垢教理,並不是依靠別人所說的、盲目的信心來了知,而需要通過自己真正的智慧才能了達。大家應該清楚了知,真正的修行人必不可少的階梯,就是這部《中觀莊嚴論》。
對於如是法理,我本人一方面為了自己串習,另一方面也想到勸勉與我同緣的他眾,使之普沾法益因而對此論的意義稍加分析解釋。
麥彭仁波切說:真正想通過理證智慧了達釋迦牟尼佛所轉法輪的究竟意義,必須依靠這部論典。正因為如此,一方面,我本人為了自己串習,生生世世不離如此殊勝的正法;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勸勉與自己同緣份的他眾,共沾法益,才對本論的意義稍作分析。
對於造這部論典的目的,麥彭仁波切在這裡講得非常清楚。你們應該反反復複地看,看一遍兩遍是不行的。佛教論典不像世間的小說一樣,有些人看小說,一個晚上看一本、兩本,有這種情況。但是,對佛教論典中的每一行內容,需要經過很長時間的思維才能通達。學《中論》時,有些道友反反復複地看,把裡面的內容學得非常不錯,應該這樣下功夫才會得到法利。否則,表面上囫圇吞棗,肯定沒有多大的利益。
因此,大家不管是自己聽受還是給別人輔導,對本論的含義一定要通達。如果沒有通達其中真正的含義,將本論的意義放在一邊,自己在旁邊宣說,我最反對的就是這個!這沒有任何實義,不如不講好一點。有些人的膽子特別大,自己對本論的意義根本不作深入思維,就是自己在旁邊胡言亂語,這沒有任何意義。所以,希望你們一定要把不良的習氣改過來,否則,這樣下去不能叫做聞思。
此論分二:一、所說支分;二、所說論義。
甲一、所說支分:
在此應當追隨前輩智者們的傳統對著論五本略作說明:
著論五本,也叫做造論五支,有幾種說法。
一、由誰所造:此論是靜命論師所撰著的。人們眾口一詞、無有諍議地共稱:尊者智慧超群、戒律清淨、品行高尚的豐功偉績獨佔鰲頭,最終成就了至高無上的果位,是印藏兩地宛如日月般遐邇聞名的大阿闍黎。
本論的作者,也就是靜命論師,他具有三種超勝的功德——智慧超群、戒律清淨、品行高尚,這也是每一個真正的高僧大德必須具足的三種功德。在印藏兩地,靜命論師是如同日月一般非常了不起的大德。關於這一點,麥彭仁波切在下面也作了大概的介紹,這裡不作廣說。
“由誰所造”——什麼樣的作者造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學習任何一本書,首先看作者是不是大成就者、聖者——最好是聖者的語言。否則,現在的有些凡夫人會造一些、會寫一些,但是不一定有價值。因為凡夫的分別念是各種各樣的,表面看來似乎非常有道理,實際上對眾生不一定有利。所以,應該閱讀智者撰著的論典。
那爛陀寺的高僧大德們,以造論五本的方式傳講經典和論典。吉祥戒香寺的傳統,就像宗喀巴大師宣講《菩提道次第論》的傳統一樣,是以三清淨 ——本師清淨、聞法器清淨、所講法清淨的方式來宣講的。
前譯甯瑪巴一般是跟隨那爛陀寺班智達們的傳講方法,也就是按照著論五本的方式進行傳講。堪布根霍仁波切解釋《入菩薩行論》時,也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宣講的。
大家應該清楚,本論的作者即是靜命論師。那麼,這部論典又是為什麼樣的眾生而作呢?
二、為誰而著:此論是為了那些力求對所有大乘論典之義獲得以正理引發、不被他奪、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諸位後學者而撰著。
如果是一部小乘論典,則是針對小乘根基的學人來宣講的。而這部論典實際是大乘法門,它的所化眾生應該是什麼樣的人呢?即對大乘具有非常大的信心,而且具有以正理引發、不被他奪、博大精深的智慧的人,只有這種人才會獲得一定的利益。
如果僅僅是一種盲目的信心,以正理引發的智慧不可能具足;自己沒有詳細觀察,就不可能有不被他奪以及博大精深的智慧,所以,本論對沒有智慧的人無有利益。有些人對大乘法沒有信心,而對小乘法有一定的信心,這種人不是本論的所化。有些人不喜歡觀察,整天閉著眼睛打坐、念一點兒經,或者東奔西跑求灌頂,這種人也不是《中觀莊嚴論》的所化。因為這些人不具足不被他奪的智慧,任何人都可以隨隨便便奪去他的智慧——今天見到那邊有個殊勝的山洞,“我們要不要去?”“啊!去去去……”這種人很容易被別人奪去智慧。因此,這些人不是《中觀莊嚴論》的所化。
那麼,這部論典的所化對境是什麼人呢?就是針對我們這些人。你們自己也詳細觀察,你到底是不是《中觀莊嚴論》的所化眾生?如果一點智慧都沒有,上課的時候也是一直打瞌睡、打妄想,這些人是不是它的所化眾生?我不敢說……
三、屬何範疇:此論歸屬於大乘總的教法,尤其是《月燈經》等諸甚深經部的範疇內。
總的來說,本論屬於大乘教法的範疇。分別來說,本論屬於《月燈經》、《楞伽經》、《十地經》、《文殊根本續》、《華嚴經》等經部範疇之內。其中,《月燈經》講了很多空性的道理;《楞伽經》首先駁斥了外境的存在,然後也宣講了有關空性的道理。
四、全論內容:通過二理明確開顯二諦無倒真如所攝的道理。
“二理”是指勝義理和世俗理。勝義理,也就是按照《中觀根本慧論》所講的道理,將萬法全部抉擇為空性;世俗理,按照《釋量論》所講的內容進行觀察。通過勝義理和世俗理,完全能開顯或解釋勝義諦和世俗諦的真理,這就是全論的內容。
學習過《中觀根本慧論》的人,對勝義理都比較清楚,因為一切都破完了。有些道友說:“中觀沒有一個不破的,柱子、瓶子全部破完了,我的住處、飯碗都已經破了。”世間上的人,飯碗破了的話就已經下崗了。但是在這裡,“飯碗”是不破的,名言當中如幻如夢的飯碗應該存在。有關怎麼樣存在——因果、緣起如何存在的道理,本論當中作了非常細緻的闡述。
那麼,學習這部論典有什麼樣的必要呢?
五、有何必要:為令輕而易舉對整個大乘的教義獲得定解進而證得殊勝菩提。
首先,對整個大乘的教義生起殊勝不被他奪、堅信不移的定解,最後證得無上圓滿的菩提果位。這就是這部論典的必要。
學習大乘不是口頭上說說而已。昨天晚上半夜三更的時候,我家裡來了一群半信半疑的人,這些人對佛教有一點信心,但又不全懂,他們講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問題。我也跟他們講了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現在世間上有很多人拜佛、燒香,這是一種佛教行為,但是,只有真正通達經論的含義,不被他奪的智慧在自相續中生起來,這時,你才是一名真正的佛教徒。否則,光是形象上剃頭發、穿僧衣,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也不一定。光是在寺院裡磕頭、燒香,是不是真正的佛教徒?也不一定。
真正的大乘佛教徒是什麼樣呢?真正通達大乘的教義,而且不被他奪的智慧和定解已經在自相續生起來時,這就是所謂的大乘行人。所以,對這部論典的學習是非常有必要的。
接下來對此著論五本略微廣述:
關於此論的作者靜命菩薩,《文殊根本續》中有對佛教之施主、精勤持戒者、諸婆羅門的一段授記,
《文殊根本續》中,首先授記了未來有哪些施主出世,然後對守持戒律的人也作了授記,最後,對佛法作出貢獻的婆羅門也有一段授記。
而在講到精勤持戒者的開頭時雲:“本師教典於人間,末時世界衰落際,精勤持戒王相者,必定無疑現於世。”當然,這其中只是籠統地總說了會有數多精勤持戒之王或主尊出世。
本師教法到了末法時代的時候,將處於一種衰落階段。這時,精勤持戒的出家王、僧王——持戒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一定會出現。
在這個授記中,很籠統、很概括地說,會有這樣一位僧王出現,但並沒有具體指出是哪一位尊者。從間接來講,也可以說是對靜命論師的一種授記。
而在分別授記諸多大德的行文中,又雲:“名謂巴者宣淨戒。”顯而易見,這其中已對尊者之名的首字作了明示。
授記當中已經明確指出了藏文所包含的“巴”字。藏文字形結構分上加字、下加字以及中間的基字等 。其中“巴”就是“瓦”,對藏文進行分析時,“靜命”就是“博得薩埵”,即“菩提薩埵”,其中,已經將中間的基字母完全表達出來了。
宗喀巴大師的傳記當中,宗喀巴大師也叫羅桑紮巴,這裡面也有“瓦”字。上師如意寶的名字——阿貝拉將嘎 中的“阿”字,在《文殊根本續》當中也有授記。對於高僧大德們的授記,從因明角度來講,不一定是百分之百正確,但是對佛教真正有非常大貢獻的人來說,可以這樣解釋。
有些道友認為:其他帶有“巴”字名稱的人,是不是《文殊根本續》中授記的呢?
如果真正對佛教有貢獻,也可以這樣說。但是,對佛教一點貢獻也沒有,光是帶有一個“巴”字的話,也不一定是。應該根據情況,從必須解釋和可以解釋的角度進行分析。上師如意寶的傳記中,《文殊根本續》裡只有一個“阿”字,但實際上名字中帶有“阿”字的——阿瓊、阿尼、阿亞、阿姨……有很多很多的,是不是全部在《文殊根本續》中有授記呢?對一般的人來講,恐怕配不上。但像上師如意寶那樣,佛陀授記在未來有這樣的高僧大德出世,也是可以解釋的。
在此續的結尾又授記這所有大德均修成密宗而證菩提。在《楞伽經》中指出:在未來之時,當外道的邪見紛紛湧現之時,猶如對治般的高僧大德將會出世。此經雲:“此後未來時,導師名智慧,開顯五所知,大勇士現世。”
在末法時代,會有一位叫智慧的法師出現。名字被叫做“智慧”的非常多,以前清定上師的弟子全部是帶“智”的……。貢智羅珠他依 ,他的名字也叫智慧,翻譯出來是“智慧無邊”的意思,在他所著的《五大所知藏》這部論著中,將“五所知”解釋為五大所知藏。
其中的“智慧”實際上是靜命論師的別名,這是前代諸位智者眾口一聲的解釋。
托托日國王出世時,靜命論師的名字叫做慧命,當時他帶著《諸佛菩薩名稱經》來到藏地。但由於九個朝代以後,國王赤松德贊才會現身於世。因此首先返回尼泊爾,第二次與蓮花生大師一起來到藏地,開始正式修建桑耶寺。
由此可知,“靜命”顯然是尊者出家的法名。
他在智藏法師前出家時,“靜命”是他出家的法名。
“我一定要取一個法名,不然的話,我一直覺得以前在家的名字不好用,在家的頭髮也沒有必要,在家的名聲也不好……”很多人剛出家的時候,一定要有一個新的東西……
另外也有迥然不同的多種稱呼。
菩提薩埵、慧命、靜命、普明,這些都是他的稱呼。
所謂的“開顯五所知”,其實是在授記(靜命論師)以理抉擇五法進而將所有大乘歸結為同一密意的這一點。
對於“五所知”,下面專門引用《楞伽經》的教證作了非常廣泛的敘述,這裡不用詳細宣說。
第二課
4、什麼叫做著論五本?
5、哪些經續中對本論作者靜命論師作了授記?是如何授記的?
第三節課
《中觀莊嚴論》由靜命論師,也即菩提薩埵所造。而《中觀莊嚴論釋》則是由全知麥彭仁波切撰著的,其傳講的方法,主要是根據印度那爛陀寺諸位班智達的傳統,以著論五本 進行傳講。現在正在講第一個問題,這部《中觀莊嚴論》到底由誰所造的。
菩提薩埵,也叫做靜命論師,在《文殊根本續》和《楞伽經》中都有授記。當然所謂的授記,並不是只能解釋成這位大德,而不能解釋成其他大德。一般來說,佛經的意義有直接、間接、言外之義等幾種不同的解釋方法。有的是直接授記的,有的是間接授記的。直接授記的話,只能對這個人進行解釋,除此以外,不能解釋成其他任何人。比如佛陀對龍猛菩薩、無著菩薩的授記,朝代、年齡、時間、地點全部都授記得非常清楚,這屬於直接授記。但對有些大德,從間接角度來講,也可以如此解釋,因此屬於佛陀的間接授記,也有這種情況。
前面已經講了頂禮句,以及《楞伽經》中對靜命論師的授記和他在藏地和印度的威望。有些內容已經隔了一天,該講的已經講完了,該輔導的也已經輔導完了。但昨天講考的時候,有的人對有些大德的名稱還不清楚,比如當時藏地派哪些人到印度去——加納•革瑪 ,這個名字根本說不出來。一般來說,有些特別重視修行的人,不管是堪布、堪姆還是其他道友,凡是講到有關修行的內容都會馬上記下來;但對其他的歷史狀況,尤其對現在的一些社會狀況不會特別在意。
總的來講,既懂得修行的方法,又懂得修行的理論,這一點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這次《中觀莊嚴論》講完以後,希望有一點智慧的人,以後不管在任何道場、任何人群當中,都能講得出來,必須要達到這種標準!因此,有關《中觀莊嚴論》的歷史背景、所屬範圍以及它所牽涉的方方面面的道理,都應該全面了知。否則,僅僅在字面上讀一遍,不算講《中觀莊嚴論》,這個問題大家一定要重視。麥彭仁波切在這裡沒有直接宣講本論,而是首先介紹了作者的生平,其原因就在於此。
下麵講《三摩地王經》中對菩提薩埵的授記。
此外,《三摩地王經》中也雲:“末法濁世菩薩勇士者,護持如來教之此勝法,彼等吾子末時護正法,千萬佛皆交付與彼等。”
“末法濁世菩薩勇士者”,菩薩就是堅強的心,勇士也是非常勇敢的。“菩薩勇士”就是菩提薩埵的意思,其簡稱為“菩薩”。為什麼叫菩提薩埵呢?有些歷史記載中說,尊者的相續中已經完全成熟了菩提心,因此稱之為菩提薩埵。
“護持如來教之此勝法,彼等吾子末時護正法,千萬佛皆交付與彼等”,菩提薩埵等在末法時代大力弘揚佛法,但並沒有說只有菩提薩埵一個人,而是指以“菩提薩埵”為主的大德,佛陀所有的教法全部交付與這些高僧大德們。從廣義的角度來講,像宗喀巴大師以及後來的軌范師、親教師、堪布、上師等,全部都是菩提薩埵的化身。麥彭仁波切在下面也有類似的文字說明。
可以明顯看出,此經中已經完整地指出了“摩訶薩埵繞卡達”的全名,靜命論師的尊名如果用梵語來讀就是如此。
靜命論師,也叫做菩提薩埵——菩薩勇士護持者,用梵語來讀應該是“摩訶薩埵繞卡達”。“摩訶薩埵”是指大菩薩,“繞卡達”可以解釋成維生、護持。
此處如若也同樣讀成“末法濁世摩訶薩埵者”就比較容易理解;而所謂的“繞卡達”可以解釋為維生或護持。
上面所說的“末法濁世菩薩勇士者”,也可以讀成“末法濁世摩訶薩埵者”。因此,《三摩地王經》當中對菩提薩埵授記得非常清楚。
因而,通過此名詞也使所表達的意義一同顯露出來了,
這種詞語所表達的意義非常明顯——在末法時代,菩提薩埵等高僧大德唯一弘揚釋迦牟尼佛的教法。
因為(一句話)能引出直接之義、間接之義、言外之義等多種含義,這就是佛語的特點。
佛陀的語言為什麼如此深奧?千百年來,有多少歷史學家或文學家,這些人根本無法推翻佛陀的金剛語。為什麼呢?佛陀的語言中,有直接宣說的意義,也有從直接宣說的意義中引申出的間接意義,還有言外之義。不管是佛陀的授記還是他所宣講的任何道理,都有內外密的很多意義。
一般來說,佛陀的語言、菩薩的語言和凡夫的語言完全不同。凡夫的語言只能解釋或者講出一種道理,除此以外,再沒有其他含義了,就像現在的小說一樣。雖然,稍有智慧的文學家也會寫出一些具有內涵的文字,對於其中的意義,其他人也會作一些解釋、分析。但與佛語比較起來,還是存在非常大的差別。
我們遇到一些教證時,根據自己的理解來解釋也可以,但還有根據不同眾生的根基解釋的情況;也有直接解釋、間接解釋,以及對隱含意義進行解釋等各種不同的情況。所以,佛經中的任何一個教證,都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方法,這一點大家應該清楚。
有些孤陋寡聞的人,認為自己解釋得完全正確,除此以外,再沒有其他的解釋方法。這種說法非常不好。我們講其他論典時也提過:麥彭仁波切在《中觀莊嚴論釋》裡講到,佛陀的語言有三種解釋方法。以前在其他地方經常提到的問題,現在正在學習的時候已經遇到了真實的文字。
靜命阿闍黎通過卓越的理證智慧(無誤抉擇)以上兩部經的無垢意趣,進而開創了兩大宗軌(合一之宗),由此可見,這兩部經中授記的原因也在於此。
靜命論師通過其卓越的理證智慧,已經對《楞伽經》和《三摩地王經》兩部大乘經典作了無誤抉擇,並且開創了中觀和唯識合而為一的大乘宗軌。
為什麼在這兩部經典中特意對靜命論師作了授記呢?因為這兩部經典都是由靜命論師大力弘揚的。針對這一密意,佛陀特意在這兩部經中作了授記。
第一、智慧超群:
前面從戒律清淨、智慧超群、品行高尚三個方面,已經對靜命論師作了簡略介紹。接下來,詳細介紹靜命論師超群的智慧。
關於眾多經續中再三授記的這位開宗祖師獨具特色的超勝功德,正如古大德所說:靜命論師已抵達自他宗派波瀾壯闊大海的彼岸,於聖者語自在(文殊菩薩)純淨無垢的蓮蕊足下以頭頂受。
意思就是說,靜命論師對於自宗和他宗都已通達無礙,並且親見文殊菩薩,在其純淨無垢的蓮蕊足下恭敬頂戴。
“聖者語自在”是指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親自用智慧寶劍為尊者灌頂,開啟智慧的花蕊。不僅諸位大德在有關教言中是這樣講的,而且在靜命論師所造《中觀莊嚴論》頌詞的後面也有類似的文字,這些文字是譯師加的還是尊者自己寫的,兩種解釋都可以。
並且在以前確鑿可靠的史實中也曾看過有如是記載:
一般來講,藏地非常著名的覺囊派多羅那他所造的《印度佛教史》,對印度高僧大德們的狀況記載得非常清楚。漢文版的《印度佛教史》多數採用直譯的方法,其中很多大德的名字雖然比較難懂,但從內容來說,真正是確鑿可靠的一部歷史書。還有一部歷史書——《巴協》,也叫做《桑耶寺詳志》,作於西元八世紀中旬,作者是 薩囊,也叫做瓦切耶,這裡面詳細記載了有關桑耶寺的一些歷史。
《巴協》的作者—— 薩囊,以及蓮花生大師、國王赤松德贊、靜命論師,他們四位以前轉生為四位劣種者——養雞、養豬、牧馬、養狗的四個人的孩子。他們在建造尼泊爾的夏絨卡繡佛塔時,共同發願將來在藏地弘揚佛法。當時,赤松德贊發願:將來在佛教不興盛的藏地成為國家的法王。蓮花生大師發願:如果那裡的邪魔外道非常強盛的話,願以我的神變力降伏他們。菩提薩埵發願:我在那裡開創別解脫戒和中觀宗,以我的辯論智慧勝伏外道。 薩囊發願:我沒有什麼能力,你們有什麼事情,我可以作通訊員,好好地跑……。後來,他們四位確實在藏地佛法的前弘時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真正成了弘揚佛法的開創者。
薩囊所寫的《巴協》,對於前弘時期的佛教狀況,整個藏地的政治狀況、經濟發展等作了細緻闡述;然後,國王赤松德贊怎樣弘揚佛法、如何迎請蓮花生大師,靜命論師怎樣持戒、傳戒,對這些歷史狀況講得非常清楚,尤其詳細記載了桑耶寺的整個修建過程。歷史學家根登群佩非常重視這部歷史書,而且很多研究西藏歷史的學者認為,《巴協》是智慧的結晶,是非常可靠的一部歷史書籍。
在這裡,麥彭仁波切根據多羅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以及《蓮花生大師廣傳》、《巴協》等非常確鑿可靠的歷史書籍,簡單介紹了靜命論師在藏地、尼泊爾等地對佛法交流和弘揚的狀況。
這位阿闍黎生為東方匝霍國王的太子,
靜命論師降生於印度的薩霍地方——現在屬於印度的一個省,也屬於孟加拉的一部分。原來法王去的時候,有人說薩霍在印度北方,但應該是在東北方。當時在薩霍,菩提薩埵的妹妹曼達 瓦,顯示各種各樣的神變,現在仍然可以看到石頭上留下來的非常多的手印。
最初,薩霍國王對蓮花生大師並沒有信心,把蓮花生大師的身體放在火上焚燒,結果所焚燒的地方全部變成蓮花湖泊,也就是所謂的蓮花海。現在在印度的北方仍然有。
年長以後在那爛陀寺說一切有部的親教師智藏前出家為僧,法名為摩訶薩埵繞卡達。
智藏論師是自續派東方三大論師 之一,在印度東方來講,沒有人能比得上他們的智慧。
靜命論師年長以後,在那爛陀寺說一切有部的智藏論師面前出家為僧,法名為摩訶薩埵繞卡達。有人認為,“摩訶薩埵繞卡達”是尊者出家的法名;還有人認為,尊者的大乘修行已經全部圓滿,尤其菩提心修得非常圓滿,所以叫做菩提薩埵。
(從此之後精進修學,)對所有明處全部通達無礙,成為那爛陀寺出類拔萃的親教師,制勝一切外道辯論對手。自此,尊者不同凡響的智慧雄獅巨吼響徹雲霄,名震天下,鋪遍整個大地。
尊者對五明 等所有學問通達無礙,完全勝伏所有外道的辯論對手。當時在印度,尊者的威名可以說人人皆知,是非常出名的一位大智者。
當時,南方有一位對婆羅門吠陀等所有外道典籍無所不知的人士,出奇地擊敗了內外道的全部辯論對手,結果誰也無法與之抗衡。這時此人心裡不禁暗自思忖:現在我應當前往那爛陀寺,力爭讓親教師靜命一敗塗地,這樣一來,我在普天之下就無與倫比了。
從很多歷史上看,當時印度的外道非常興盛,而且內外道的辯論也非常激烈。現在,藏地的有些寺院裡面還有一些辯論,但在漢地和國外,這方面根本不用害怕。因為他們對佛教教義一點兒都不懂,而且他們自己從來沒有研究過佛教,提出的問題非常簡單,像有些博士、博士後,他們來提出問題的時候,自己一直想著要做好準備,但最後問的問題特別簡單。
與現在這個時代完全不同,當時的有些婆羅門、外道的智慧是非常敏銳的。這一點,從月稱論師、聖天論師與外道辯論的歷史中也可以看得出來。
當他(經過一番旅途的勞頓)最後來到靜命論師的住處時,卻不見尊者的蹤影,只看到有一尊宛若純金般閃閃發光的文殊菩薩像莊嚴端坐,於是他走出去向別人打聽論師的下落,沒想到人們都說親教師就住在那兒,
在靜命論師的住處,這位外道根本沒有見到靜命論師的蹤影,只是見到一尊非常莊嚴的文殊菩薩像。但是,當他向別人打聽時,人們都說:“你自己沒有看見而已,應該住在那裡。他老人家一般不喜歡往外面跑,應該住在自己的屋子裡……”
此人只好再度返回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尊者果真原地未動。他不由得大吃一驚,知道尊者已獲得了殊勝本尊悉地,誰也不可能再辯得勝他,不由得生起極大信心,於是全然放棄了辯論的念頭,恭恭敬敬頂戴其足,皈入佛門。
這時,這位外道已經清楚了知,靜命論師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與他辯論完全沒有得勝的把握。於是,完全打消了“普天下唯一由自己來守護”的想法。最終,通過靜命論師的威力,這位外道已經被徹底打敗了。
諸如此類,尊者智慧超群的奇跡實在是無有能與之相提並論的。
尊者的超群智慧,一般人是無法與之相提並論的。這一點,講述《中觀莊嚴論》論義的時候,大家完全可以清清楚楚地了知。
一般來說,印度的狀況主要是通過《印度佛教史》來了知。《桑耶寺詳志》,也就是《巴協》當中,主要對藏地的歷史狀況描寫得比較清楚。
當尊者到達藏地之時,也曾經胸有成竹地親口承認過自己的智慧,他對國王赤松德贊說:“假設佛教內部或其他外道有誰想尋找較量的對手,那麼在神變方面,可以說整個南贍部洲沒有能比蓮花生大士更勝一籌的了,非他莫屬,因此可讓那些人與他一決勝負;而在因明辯論的方面,如果與我唇槍舌劍一試高低,恐怕當今天下再沒有比我更擅長的了,我足可力勝一切辯論對手,使他們一一皈入佛門,讓國王您如願以償。”
靜命論師對國王說:“如果有人想在神通方面進行較量,你應該把他帶到蓮花生大師那裡去。”因為從整個南贍部洲來講,不論是人與非人,沒有一個能比得上蓮花生大師。所以,應該讓這些人與蓮花生大師進行較量。然後說:“如果是在因明方面進行較量,不管怎麼樣,你一定要將他帶到我這邊來。在因明方面辯論的話,恐怕整個天下再也沒有能與我相比的。”
上師如意寶曾經也講過:“在石渠求學的時候,可能是比較年輕的原因,當時覺得自己的辯才、自己對因明方面的道理非常精通,覺得自己非常聰明——天下有沒有像我這樣的智慧?”
靜命論師到藏地的時候,也是非常有把握地說:“如果有一些外道和內道辯論的話,應該到我這裡來。”當時在藏地,很多人對因明推理不一定非常懂,因為佛教不興盛的地方,邏輯推理的智慧是比較少的。但在國王面前,靜命論師非常堅定地表明瞭自己超越的智慧。
這位大阿闍黎,開創了中觀瑜伽行宗軌,
中觀瑜伽行派,在抉擇中觀的同時,抉擇一切外境唯心。也就是說,勝義諦按照中觀自續派的觀點進行抉擇;名言諦完全依靠唯識宗的觀點進行抉擇。
現在,漢地的有些論師認為,唯識是至高無上的法門;藏地的很多論師認為,中觀是至高無上的法門。但將二者結合起來進行解釋的宗派,到目前為止是非常罕見的,也可以說對這些道理一無所知。但大家如果將這部《中觀莊嚴論》學習得非常好,一定會通達唯識宗和中觀宗圓融無違的觀點,所以,學習這部論典非常有必要。一般而言,唯識有唯識的特點,這一點需要從名言角度來突顯;中觀有中觀的特色,這一點應該從勝義角度進行宣講。為此,阿闍黎靜命論師開創了二者合而為一的中觀瑜伽派。
在諸位班智達當中猶如勝幢之寶頂般昭彰顯著,首屈一指。
就像勝幢最高處的寶頂一般,當時在印度東方和南方無數的班智達當中,靜命菩薩是非常著名的。
這以上只是對尊者智慧超群的事蹟作了簡明扼要的敘述。
學《中觀根本慧論》時也講過,做創始人並不是很容易的,那麼,靜命論師如何成為中觀瑜伽派的創始人、開宗祖師呢?下面就針對這一問題進行闡述。
而竭誠護持這位開宗祖師之自宗的大德也委實不乏其數,
不論是印度還是藏地,護持靜命論師自宗的大德是非常多的。
就拿印度聖地來說,有獅子賢論師、嘎瑪拉西拉(即蓮花戒論師)以及法友論師等等,
從印度來講,解釋《現觀莊嚴論》的密意者,以獅子賢和解脫部兩位論師最為出色。現在學院每年講《現觀莊嚴論》時,都是以《現觀莊嚴論》的頌詞和獅子賢論師的《明義疏》為主。受持靜命論師觀點的獅子賢論師所抉擇的,也就是般若波羅蜜多的含義。
還有嘎瑪拉西拉,他也是護持靜命論師自宗的一位大德。靜命論師圓寂以後,國王赤松德贊也曾迎請嘎瑪拉西拉——蓮花戒論師來到藏地,與漢地的摩訶衍大和尚辯論 。
另外在諸班智達中也是大有人在,佛智、聖解脫部、獅子賢、阿巴雅嘎繞等唯一抉擇般若見解。
上述諸位論師與靜命論師的觀點也是相同的,其中“阿巴雅嘎繞”,他著有《入中論》的注釋,在斷除兩種障礙方面有一些特別的觀點。
雖說在靜命論師之前已有聖解脫等秉持瑜伽行中觀的個別論師,然而真正建立切合外境不存在唯識法理之中觀宗軌的開創者就是靜命論師。關於這一點,是諸位大智者異口同聲所認可的,而且憑據理證也完全可以成立,
聖解脫軍,也就是解脫部論師,從年代來講,應該在靜命論師之前。聖解脫軍雖然曾對中觀瑜伽派的觀點作過解釋,但他不是真正的開創者。為什麼呢?所謂的開創者,需要通過確鑿可靠的理證破斥對方的觀點,並以各種教證、理證建立自己的宗派。解脫軍雖然站在唯識宗的角度解釋過中觀教義,在《現觀莊嚴論注疏》中也講到了外境不存在的道理,但並沒有以豐富的教理進行論證,所以,不能稱之為開創者。唯有靜命論師才是中觀瑜伽派的開創者,這一點,諸位大德也是承許的。而且,下面學習《中觀莊嚴論》頌詞時,通過理證智慧也可以成立——唯有靜命論師以豐富的教理建立自宗、駁斥他宗,唯有他才堪稱為中觀瑜伽派的開宗祖師。
再者通過閱讀印度諸大論師所著的論典也能了知。
這一點通過閱讀獅子賢、解脫軍所著的論典也能了知。漢文版的般若注疏不一定有,但藏文版還是比較多的。我們通過閱讀《中觀莊嚴論》以及聖解脫軍等所造的論典,完全可以看得出來,中觀瑜伽派的開宗祖師應該是靜命論師,不是解脫軍尊者。麥彭仁波切對此特別說明的原因也在於此。
因此,人們普遍共稱:龍猛師徒是開創原本中觀的鼻祖,
“龍猛師徒”是指龍猛菩薩和聖天論師,但聖天論師不是真正的開創者,真正的開創者就是龍猛菩薩。
在這裡,開創者或者開創鼻祖、創始人、開宗祖師,這幾個意思都是一樣的。在佛教歷史上,真正成為開創者或者創始人並不是很容易的。全知果仁巴在其《中觀論疏》中強調,成為開創者需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一定要見到真諦——必須見到一切萬法的法性真諦。並不是以總相見到,而是現量見到法性。如果是總相見到,沒有開創的能力。第二個,憑藉自己的智慧力完全能解釋佛陀的密意。這兩個條件必須具足。
以前格魯派的有些大德認為,成為開創者需要具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現見法性真諦;第二個條件,憑藉自己的智慧力完全開顯佛陀的究竟密意;第三個條件,佛陀在有關了義經中親自授記。但是,中觀應成派的開創者月稱論師,中觀自續派的開創者清辨論師,他們在佛經中並沒有明顯的授記。這樣的話,他們不能稱為開創者,只有佛陀授記的龍猛菩薩和無著菩薩,才可以稱為開創者。因此,甯瑪巴的有些教言書。只承認前面兩個條件,後面的這個條件不一定要具足。
所以,總的中觀創始人是龍猛菩薩,對他的觀點進行弘揚的是聖天菩薩;唯識宗的開創者是無著菩薩,對他的觀點繼續弘揚的是世親論師等;中觀應成派的開創者是月稱論師;中觀自續派的開創者是清辨論師;中觀瑜伽派的開創者就是現在所介紹的靜命論師。
對此,有些論師認為:所謂的開創者,應該是憑藉自力、依靠佛陀的智慧,而不是依靠人的身份的教言來解釋佛經論典。為什麼呢?因為龍猛菩薩依靠文殊菩薩的教言來解釋佛陀的密意;無著菩薩是依靠彌勒菩薩的教言而解釋佛陀的密意,所以,不應該依靠人的身份的教言,而是憑藉自己的智慧力,這才是真正的開創者。
不管怎麼樣,成為開創者的這幾個條件一定要清楚。不然學習幾天中觀以後,說“我現在是什麼什麼的開宗祖師”或者“我是什麼什麼開創者”,這是非常可笑的事情。第一個條件,你見到真諦沒有?第二個條件,憑藉自己的力量,不依靠人的身份的教言……有些人可能會說:“我昨天夢見文殊菩薩現前,給我開講了非常殊勝的教言。”這樣的話,除了自己欺騙自己以外,沒有任何真實的利益。
月稱論師是中觀應成派的開創者,清辨論師為經部中觀的創始人,靜命論師則是瑜伽行中觀的開宗祖師。
自續派和應成派還沒有分開之前,所謂母中觀的開創者是龍猛菩薩,對他的觀點繼續弘揚的是聖天菩薩。
中觀應成派的開創者是月稱論師,對其觀點作解釋的是寂天論師等。在月稱論師的前面,佛護論師雖然解釋了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但是他並沒有以豐富的教理建立自宗、駁斥他方。所以,佛護論師不是應成派的創始者,月稱論師才是應成派創始者的原因就在這裡。
清辨論師既是中觀自續派的創始人,也是經部中觀的創始人。什麼叫經部中觀呢?抉擇名言時,根據經部宗的觀點,在外境存在的前提下安立宗派,所以稱為經部中觀。
靜命論師是中觀瑜伽派的創始人。雖然他屬於中觀自續派,但是在他前面,清辨論師已經開創了這一宗派。所以,靜命論師不是中觀自續派的創始人,只是中觀自續派的一位論師,他可以稱為“成員”,而不是“會長”……
第三課
6、請說明本論作者在印度、藏地以及開創宗派方面的超群智慧。
7、原始中觀、應成中觀、自續中觀、瑜伽中觀以及經部中觀的開宗祖師分別是誰?並寫出成為開宗祖師需要具足哪些條件?對此,各個宗派分別是如何承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