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腦與惱─精神健康之道
胡海國
良性循環下的腦功能狀態,縱使面對生活變化之複雜環境,也可以應對得宜,知所進退,不致引發壓力過重之反應,
而永保腦力與壓力的平衡,追求個人自我有意義與有價值之人生。
胡海國
時下台灣社會有層出不窮的個人、家庭與社會問題,顯然我國過去將近60年的心理衛生工作是失敗了。當代以腦科學為基礎,重新思考精神健康之道,視精神為腦之生理功能表現。以腦科學為出發點,了解精神疾病發生之精神病理,認識、預防精神疾病發生之方法,並以此基礎發展心理健康與自我健康之方向與做法。如此,即所謂的保養頭腦,免除煩惱的精神健康之道。
精神健康是普遍的議題
時下台灣社會在經濟良好條件下,正急速蛻變之中,甚至給人一種「混亂感」,存在於政治、社會制度、家庭生活、人際關係、個人價值取向等方面。這種狀況造成社會層出不窮的生活困境,例如駭人聽聞的殺人事件、藥癮與酒癮之社會問題、家庭問題、感情困擾、學生求學困擾等等,每天在社會新聞中不斷地出現。我國自殺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表一)。
就國人整體的精神健康指數來分析,0∼10分範圍內,評分8分以上者占37.1%,屬精神健康優良者,他們的精神健康不受生活壓力影響,應對外在的壓力,可謂遊刃有餘;評分6∼7分者占17.9%,屬於良好水準,他們可以耐受比一般稍高的壓力,其精神健康在極大壓力下才會受到影響;評分4∼5分者,占41.5%,他們可以耐受一般日常生活的壓力,但壓力稍微增加,就可能引發精神健康的問題;而評分0∼3分者,占3.4%,屬精神健康情況差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之一般壓力下,就有精神健康問題,可以說是最脆弱的一群(表二)。
換個數字來看,以我國1650萬成人(18歲以上)人口而言,一般生活壓力下其精神健康不良者有56萬1千人;耐壓力不足,生活上稍有變動,及稍多有一點壓力就可能出現精神健康障礙者有684萬7千人左右。換言之,國人在生活變動下,在社會呈現「混亂感」情況下,可能出現精神健康障礙者,總共有740萬8千人,占總數的44.9%。可以說在社會急速變動中,約有一半的成人人口,其精神健康堪慮。若以精神疾病流行病學保守之估計,我國成人人口中各種精神疾病之盛行率為20%來計算,各種精神疾病之總人數約為360萬。
從這些實證調查資料來看,我國人精神健康確實是值得每個人重視之議題,因為精神健康之困擾,不只使個人幸福感大打折扣,也會大大地減低家庭生活的美滿程度與社會生產力。
腦科學與精神健康
自1960年代以來精神藥理學的發展,發現神經元間靠神經介質的化學作用傳遞神經訊息,又發現藥物可以調整神經介質之功能,而調整人類行為不正常的表現,也就是說可以用藥物治療精神症狀。例如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幻聽)可利用阻斷多巴胺在神經元細胞間隙間之傳遞,就可以治療精神病症狀;以抗鬱劑在神經元細胞間隙調整色胺酸傳遞,使其功能增強,即可以治療憂鬱症狀。
另外,精神疾病患者之腦功能是有障礙的,例如以妄想、幻覺、思考障礙為主要病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於神經生物學所研究之腦激發波是有障礙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前額葉腦部白質有病變,其側腦室之間有擴大現象,又其神經心理功能如注意力、記憶及抽象概念的執行功能,均有障礙存在。基於這些神經科學研究的實證資料,當代精神病理理論強調精神疾病是腦功能障礙之表現。亦即精神疾病是腦疾病而不是心理疾病。
我們可以說,精神是腦之生理功能表現,就如消化是腸胃系統之生理功能一樣。精神疾病是基於腦疾病而發生。精神包含行為、情緒、認知及生理驅力四部份,這些都由腦功能所主宰。情緒、行為、認知功能及生理驅力,均由腦的特定神經化學通路,與特定腦部位所調控。當特定部位或特定神經化學通路發生障礙,就會發生特定精神症狀及對應的精神疾病。
精神、心理與自我
腦是一個開放性之器官,從小到大,一個人的腦會學習調適於周圍環境。有障礙的腦功能,個體會以其非常態功能,融入生活經驗之中,努力應付生活環境之要求,因此造成生活壓力過重,而引起精神疾病。
反之,腦健康的人,也是精神健康的人,其腦承受壓力的能力很強,也就是腦力強的人,他們可以面對複雜的現實環境,而不覺得壓力過重。因此,精神疾病的發生要有兩個條件,其一是腦力較差,其二是複雜的現實生活壓力過重。
精神是腦的功能表現,心理調適是利用精神功能來化解生活壓力而營造有利之生活情境。有利的生活情境會累積一套人生生活經驗,而創造出個體自我及獨特的人生價值與意義。
心理是精神的表現,亦即精神是心理的工具,而個體自我是心理的功能表現,也就是心理調適之整體經驗會創造出個體自我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精神健康是腦健康、心理健康與自我之健康。所謂腦健康就是沒有精神症狀,所謂心理健康就是心理對生活壓力之調適技巧要順利,而個體自我之健康就是個人成功地建立自我價值與意義,生活有重心。
保養頭腦、免除煩惱
要有好的腦健康,並避免精神疾病的發生,就要用心保養頭腦。一般日常生活中,人往往只會使用頭腦,甚至常常濫用頭腦,而不知保養;每天晚上太晚睡覺,早上又要早起做事或上學,因而剝奪了頭腦應有的睡眠時間,這就是現代人濫用頭腦最明顯的例子。因為濫用頭腦,使得精神不集中,易打瞌睡,往往心情毛躁,容易引發人際互動的困難,容易生氣,不能冷靜面對事情。因為濫用頭腦,其頭腦耐受力就變差了,面對較複雜之人際關係,容易發生壓力過重的反應。因此,現在生活中,如何偵測一個人是否已發生壓力反應,而及時對頭腦進行保養功夫,並及時調整生活複雜度,是重要的精神健康工作。
每個人之心理壓力有三種特性。一種是心理挫折,也就是想追求之理想,不能達到;第二種是心理衝突,也就是想追求之目標,不敢或不可去追求,在安與不安之間發生矛盾;第三種壓力來源是追求之生活內容過多、過重或過繁,個人自我要求量過高,需更大之腦力才能應付。
上述三種壓力均需要大量之腦力來應付,有些人腦力不夠用,就因此發生精神疾病。有些人腦力在情緒調控上較脆弱,就會發生情緒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畏懼症;有些人因主司行為之腦功能較脆弱,就會發生行為障礙疾病,如酒癮、藥癮或人格違常等;有些人認知功能調控之腦力較脆弱,即會發生如精神分裂症或強迫症之精神疾病;有些人因生理驅力調控能力較差,就會發生如睡眠障礙、飲食障礙、性功能或性行為障礙之精神疾病。
事實上,精神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能平時多加保養大腦,使腦力與壓力隨時保持平衡狀態,就可以維持個體的精神健康。另外,在壓力過重時,能及早發覺個人生活中對壓力的心理反應,例如警覺到自己變得情緒毛躁,發生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的身體不舒服,失眠、做事效率差、精神不集中等,此時就要及時調整生活型態與生活複雜程度,並加強頭腦之保養,以求取腦力與壓力之平衡。如果努力調整後仍然有壓力反應存在,就要儘早(越快越好)求助精神科醫師,做必要之診斷與對應治療。
最佳之精神疾病預防策略是在平常生活中要培養保養頭腦之良好方法,使腦功能與日常生活之壓力情境,有良性循環作用,才能永保頭腦健康,如此肯定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與自我健康,也就永保精神的健康。
保養頭腦的十個步驟
腦是一個開放性的器官,我們生活中所思、所感、所看、所聽到的,無不在腦內發生生理或化學作用,而引起腦功能之整體反應。要確保精神健康,亦即要確保腦健康、心理健康、自我健康,就要確保腦的耐壓力處於良好狀態,需要建立一個「善用腦」之生活習慣。每天培養善用頭腦之良好習慣,才能肯定腦功能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是良性循環。
良性循環下的腦功能狀態,縱使面對生活變化的複雜環境,也可以應對得宜,知所進退,不致引發壓力過重之反應,而永保腦力與壓力的平衡,追求自我有意義與有價值的人生。
下列十項是保養頭腦之基本步驟,使腦功能的發展在每天生活中有良性循環,值得作為國人追求精神健康的參考。
(一)日常生活起居有規律
因為頭腦之運用與休息要有節奏,使它發揮最好之效果,它也要有規律性之休息。
(二)每天認真的做事
頭腦要善加利用,努力做事,使腦力能用到極致的地步。認真是腦功能發展的要素。
(三)每天至少有一段放鬆的時間
頭腦努力應用的一天內,要有幾次放鬆下來的時段,讓頭腦有喘息機會,不要使腦功能產生彈性疲勞現象。
(四)早上醒來精神飽滿
睡覺是頭腦休息的重要時段,要安排良好的睡眠環境,講求睡眠之舒適,一定是放鬆下之睡眠;早上醒來,要有頭腦充分休息過後,精神飽滿、清醒與新鮮狀態之感覺,那才是品質良好的睡眠。
(五)晚上準時上床睡覺
現代人往往太晚上床睡覺,這對腦並不健康。人體與大自然日夜循環有一種和諧之互動,每天晚上全身已疲倦,生理時鐘已屬休息時段,內分泌系統所有荷爾蒙分泌量逐漸降低,所以最理想在11點左右上床、12點以前入眠才是保養頭腦之道。
(六)晚上睡覺時感受今天的充實
每天日子,就是一種財富,一種生命投資。每人每天都經歷了白天一整天之時光,自早上、中午、下午,黃昏與夜晚,一天經歷了事事務務與人情世故,一定要回想一下,今天有沒有空白,給自己一個鼓勵與滿意的微笑,並安心入眠。
(七)每天都有機會和人聊聊天
每天生活是充實的,但一星期內要有機會聽聽別人之經驗,要有機會敞開心胸,讓自己體會別人之經驗,也把自己的經驗講出來,讓別人分享。經由聊天,可以輕鬆地和別人分享經驗,可以拓展自己經驗,可以學習和別人相處,可以認識他人,也認識自己。
(八)每星期參與各種活動
在各種活動中,給自己頭腦呈現外展之機會,在活動中體會和別人相處的另一種方式,在活動中整個身心均投入,是一種整體性之經驗,可以看到、聽到、體會到自身以外的一切。
(九)每天肯定自己過得有意義
日子是自己的,每天的日子要自己塗上自己經歷過的色彩。在晚上時分、入眠前,想一下,今天自己經驗到了什麼?不論是高興、不高興的,自己終於體會了些什麼,自己也做了些許事了,給自己每天的日子應有的意義、價值,日子沒有白過。
(十)每天肯定自己有關心別人
不論是家人、同事、同學、鄰居或是在職場上所服務的人,都是我們關心的對象。每天應在人與人互動中,目光交會中,給別人一種關心與關懷。夜晚時分,想想自己因關心、關懷到別人,而覺得安慰與開心,這是保養頭腦的重要方法之一。
因為頭腦是開放的器官,它活動量很大,它需要在常態營養下,善加運用腦力,使頭腦有足夠的成長與學習素材,它也需要足夠的休息與放鬆。上述十項基本保腦方法值得親身體會與實踐,如此不只腦力得以增長,心理健康與自我健康也可以每天提升,是引發精神健康良性循環的良好方向。
總而言之,腦之功能呈現為精神,心理調適是建立在精神功能之發揮,而自我健康是依傍著心理之健康調適。能善加運用頭腦,不濫用頭腦,努力學習心理調適,創造自我、生命意義與價值。不要忘了每天要做到保腦十步驟,也切記要關懷他人、肯定自我,這些原則都是基本的精神健康之道。
胡海國:台灣大學醫學院
精神科教授
良性循環下的腦功能狀態,縱使面對生活變化之複雜環境,也可以應對得宜,知所進退,不致引發壓力過重之反應,
而永保腦力與壓力的平衡,追求個人自我有意義與有價值之人生。
胡海國
時下台灣社會有層出不窮的個人、家庭與社會問題,顯然我國過去將近60年的心理衛生工作是失敗了。當代以腦科學為基礎,重新思考精神健康之道,視精神為腦之生理功能表現。以腦科學為出發點,了解精神疾病發生之精神病理,認識、預防精神疾病發生之方法,並以此基礎發展心理健康與自我健康之方向與做法。如此,即所謂的保養頭腦,免除煩惱的精神健康之道。
精神健康是普遍的議題
時下台灣社會在經濟良好條件下,正急速蛻變之中,甚至給人一種「混亂感」,存在於政治、社會制度、家庭生活、人際關係、個人價值取向等方面。這種狀況造成社會層出不窮的生活困境,例如駭人聽聞的殺人事件、藥癮與酒癮之社會問題、家庭問題、感情困擾、學生求學困擾等等,每天在社會新聞中不斷地出現。我國自殺一直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表一)。
就國人整體的精神健康指數來分析,0∼10分範圍內,評分8分以上者占37.1%,屬精神健康優良者,他們的精神健康不受生活壓力影響,應對外在的壓力,可謂遊刃有餘;評分6∼7分者占17.9%,屬於良好水準,他們可以耐受比一般稍高的壓力,其精神健康在極大壓力下才會受到影響;評分4∼5分者,占41.5%,他們可以耐受一般日常生活的壓力,但壓力稍微增加,就可能引發精神健康的問題;而評分0∼3分者,占3.4%,屬精神健康情況差者,他們在日常生活之一般壓力下,就有精神健康問題,可以說是最脆弱的一群(表二)。
換個數字來看,以我國1650萬成人(18歲以上)人口而言,一般生活壓力下其精神健康不良者有56萬1千人;耐壓力不足,生活上稍有變動,及稍多有一點壓力就可能出現精神健康障礙者有684萬7千人左右。換言之,國人在生活變動下,在社會呈現「混亂感」情況下,可能出現精神健康障礙者,總共有740萬8千人,占總數的44.9%。可以說在社會急速變動中,約有一半的成人人口,其精神健康堪慮。若以精神疾病流行病學保守之估計,我國成人人口中各種精神疾病之盛行率為20%來計算,各種精神疾病之總人數約為360萬。
從這些實證調查資料來看,我國人精神健康確實是值得每個人重視之議題,因為精神健康之困擾,不只使個人幸福感大打折扣,也會大大地減低家庭生活的美滿程度與社會生產力。
腦科學與精神健康
自1960年代以來精神藥理學的發展,發現神經元間靠神經介質的化學作用傳遞神經訊息,又發現藥物可以調整神經介質之功能,而調整人類行為不正常的表現,也就是說可以用藥物治療精神症狀。例如精神病症狀(如妄想、幻聽)可利用阻斷多巴胺在神經元細胞間隙間之傳遞,就可以治療精神病症狀;以抗鬱劑在神經元細胞間隙調整色胺酸傳遞,使其功能增強,即可以治療憂鬱症狀。
另外,精神疾病患者之腦功能是有障礙的,例如以妄想、幻覺、思考障礙為主要病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於神經生物學所研究之腦激發波是有障礙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前額葉腦部白質有病變,其側腦室之間有擴大現象,又其神經心理功能如注意力、記憶及抽象概念的執行功能,均有障礙存在。基於這些神經科學研究的實證資料,當代精神病理理論強調精神疾病是腦功能障礙之表現。亦即精神疾病是腦疾病而不是心理疾病。
我們可以說,精神是腦之生理功能表現,就如消化是腸胃系統之生理功能一樣。精神疾病是基於腦疾病而發生。精神包含行為、情緒、認知及生理驅力四部份,這些都由腦功能所主宰。情緒、行為、認知功能及生理驅力,均由腦的特定神經化學通路,與特定腦部位所調控。當特定部位或特定神經化學通路發生障礙,就會發生特定精神症狀及對應的精神疾病。
精神、心理與自我
腦是一個開放性之器官,從小到大,一個人的腦會學習調適於周圍環境。有障礙的腦功能,個體會以其非常態功能,融入生活經驗之中,努力應付生活環境之要求,因此造成生活壓力過重,而引起精神疾病。
反之,腦健康的人,也是精神健康的人,其腦承受壓力的能力很強,也就是腦力強的人,他們可以面對複雜的現實環境,而不覺得壓力過重。因此,精神疾病的發生要有兩個條件,其一是腦力較差,其二是複雜的現實生活壓力過重。
精神是腦的功能表現,心理調適是利用精神功能來化解生活壓力而營造有利之生活情境。有利的生活情境會累積一套人生生活經驗,而創造出個體自我及獨特的人生價值與意義。
心理是精神的表現,亦即精神是心理的工具,而個體自我是心理的功能表現,也就是心理調適之整體經驗會創造出個體自我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精神健康是腦健康、心理健康與自我之健康。所謂腦健康就是沒有精神症狀,所謂心理健康就是心理對生活壓力之調適技巧要順利,而個體自我之健康就是個人成功地建立自我價值與意義,生活有重心。
保養頭腦、免除煩惱
要有好的腦健康,並避免精神疾病的發生,就要用心保養頭腦。一般日常生活中,人往往只會使用頭腦,甚至常常濫用頭腦,而不知保養;每天晚上太晚睡覺,早上又要早起做事或上學,因而剝奪了頭腦應有的睡眠時間,這就是現代人濫用頭腦最明顯的例子。因為濫用頭腦,使得精神不集中,易打瞌睡,往往心情毛躁,容易引發人際互動的困難,容易生氣,不能冷靜面對事情。因為濫用頭腦,其頭腦耐受力就變差了,面對較複雜之人際關係,容易發生壓力過重的反應。因此,現在生活中,如何偵測一個人是否已發生壓力反應,而及時對頭腦進行保養功夫,並及時調整生活複雜度,是重要的精神健康工作。
每個人之心理壓力有三種特性。一種是心理挫折,也就是想追求之理想,不能達到;第二種是心理衝突,也就是想追求之目標,不敢或不可去追求,在安與不安之間發生矛盾;第三種壓力來源是追求之生活內容過多、過重或過繁,個人自我要求量過高,需更大之腦力才能應付。
上述三種壓力均需要大量之腦力來應付,有些人腦力不夠用,就因此發生精神疾病。有些人腦力在情緒調控上較脆弱,就會發生情緒疾病,如憂鬱症、焦慮症、畏懼症;有些人因主司行為之腦功能較脆弱,就會發生行為障礙疾病,如酒癮、藥癮或人格違常等;有些人認知功能調控之腦力較脆弱,即會發生如精神分裂症或強迫症之精神疾病;有些人因生理驅力調控能力較差,就會發生如睡眠障礙、飲食障礙、性功能或性行為障礙之精神疾病。
事實上,精神疾病是可以預防的,只要能平時多加保養大腦,使腦力與壓力隨時保持平衡狀態,就可以維持個體的精神健康。另外,在壓力過重時,能及早發覺個人生活中對壓力的心理反應,例如警覺到自己變得情緒毛躁,發生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的身體不舒服,失眠、做事效率差、精神不集中等,此時就要及時調整生活型態與生活複雜程度,並加強頭腦之保養,以求取腦力與壓力之平衡。如果努力調整後仍然有壓力反應存在,就要儘早(越快越好)求助精神科醫師,做必要之診斷與對應治療。
最佳之精神疾病預防策略是在平常生活中要培養保養頭腦之良好方法,使腦功能與日常生活之壓力情境,有良性循環作用,才能永保頭腦健康,如此肯定有良好的心理健康與自我健康,也就永保精神的健康。
保養頭腦的十個步驟
腦是一個開放性的器官,我們生活中所思、所感、所看、所聽到的,無不在腦內發生生理或化學作用,而引起腦功能之整體反應。要確保精神健康,亦即要確保腦健康、心理健康、自我健康,就要確保腦的耐壓力處於良好狀態,需要建立一個「善用腦」之生活習慣。每天培養善用頭腦之良好習慣,才能肯定腦功能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是良性循環。
良性循環下的腦功能狀態,縱使面對生活變化的複雜環境,也可以應對得宜,知所進退,不致引發壓力過重之反應,而永保腦力與壓力的平衡,追求自我有意義與有價值的人生。
下列十項是保養頭腦之基本步驟,使腦功能的發展在每天生活中有良性循環,值得作為國人追求精神健康的參考。
(一)日常生活起居有規律
因為頭腦之運用與休息要有節奏,使它發揮最好之效果,它也要有規律性之休息。
(二)每天認真的做事
頭腦要善加利用,努力做事,使腦力能用到極致的地步。認真是腦功能發展的要素。
(三)每天至少有一段放鬆的時間
頭腦努力應用的一天內,要有幾次放鬆下來的時段,讓頭腦有喘息機會,不要使腦功能產生彈性疲勞現象。
(四)早上醒來精神飽滿
睡覺是頭腦休息的重要時段,要安排良好的睡眠環境,講求睡眠之舒適,一定是放鬆下之睡眠;早上醒來,要有頭腦充分休息過後,精神飽滿、清醒與新鮮狀態之感覺,那才是品質良好的睡眠。
(五)晚上準時上床睡覺
現代人往往太晚上床睡覺,這對腦並不健康。人體與大自然日夜循環有一種和諧之互動,每天晚上全身已疲倦,生理時鐘已屬休息時段,內分泌系統所有荷爾蒙分泌量逐漸降低,所以最理想在11點左右上床、12點以前入眠才是保養頭腦之道。
(六)晚上睡覺時感受今天的充實
每天日子,就是一種財富,一種生命投資。每人每天都經歷了白天一整天之時光,自早上、中午、下午,黃昏與夜晚,一天經歷了事事務務與人情世故,一定要回想一下,今天有沒有空白,給自己一個鼓勵與滿意的微笑,並安心入眠。
(七)每天都有機會和人聊聊天
每天生活是充實的,但一星期內要有機會聽聽別人之經驗,要有機會敞開心胸,讓自己體會別人之經驗,也把自己的經驗講出來,讓別人分享。經由聊天,可以輕鬆地和別人分享經驗,可以拓展自己經驗,可以學習和別人相處,可以認識他人,也認識自己。
(八)每星期參與各種活動
在各種活動中,給自己頭腦呈現外展之機會,在活動中體會和別人相處的另一種方式,在活動中整個身心均投入,是一種整體性之經驗,可以看到、聽到、體會到自身以外的一切。
(九)每天肯定自己過得有意義
日子是自己的,每天的日子要自己塗上自己經歷過的色彩。在晚上時分、入眠前,想一下,今天自己經驗到了什麼?不論是高興、不高興的,自己終於體會了些什麼,自己也做了些許事了,給自己每天的日子應有的意義、價值,日子沒有白過。
(十)每天肯定自己有關心別人
不論是家人、同事、同學、鄰居或是在職場上所服務的人,都是我們關心的對象。每天應在人與人互動中,目光交會中,給別人一種關心與關懷。夜晚時分,想想自己因關心、關懷到別人,而覺得安慰與開心,這是保養頭腦的重要方法之一。
因為頭腦是開放的器官,它活動量很大,它需要在常態營養下,善加運用腦力,使頭腦有足夠的成長與學習素材,它也需要足夠的休息與放鬆。上述十項基本保腦方法值得親身體會與實踐,如此不只腦力得以增長,心理健康與自我健康也可以每天提升,是引發精神健康良性循環的良好方向。
總而言之,腦之功能呈現為精神,心理調適是建立在精神功能之發揮,而自我健康是依傍著心理之健康調適。能善加運用頭腦,不濫用頭腦,努力學習心理調適,創造自我、生命意義與價值。不要忘了每天要做到保腦十步驟,也切記要關懷他人、肯定自我,這些原則都是基本的精神健康之道。
胡海國:台灣大學醫學院
精神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