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直觀自心/創古仁波切
“止”的禪修有兩種傳統﹕包涵浩瀚法教的經續傳統及包涵深奧法門的密續傳統。在經典法教的方法中﹐我們藉由研習了解一切心的投射及造作。這些浩瀚的法教﹐指引我們去理解及建立“現象的外在世界及心的內在世界都是空性的”見解。我們經由經典法教而了解空性的哲學。
深奧的金剛乘法門﹐則比較不注重內在和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金剛乘的主要焦點是直接觀修自心(注5)。在這個階段﹐外相是否是心的影射﹐或外在世界是否是空性的﹐並沒有那麼重要。在觀修自心時﹐行者試圖發掘心的究竟本質或本性﹔當行者逐漸向開悟時﹐他並不是在創造心的新特質﹐或是將心由一個階段帶引另一階段﹐而是在發掘心的真正本性。由於被錯誤覺知造成的幻相所遮蔽﹐心的真正本性一直隱匿著﹐所以﹐重點在於淨除錯誤的覺知及發掘本具的真正本性。
金剛乘法教又稱為“直接闡釋”、“導向禪修”或“直指心性”的法教﹐這是因為金剛乘法教著重於禪修及發掘自心本性的緣故。誤以為繩子是蛇的例子﹐時常被引用說明這個過程。當我們在一個黑暗的房間中看到一條繩子﹐並誤以為它是一條蛇時﹐無明、幻覺及錯誤的覺受﹐會令我們驟然感到恐懼及驚惶失措。在這種情形下﹐最有用的作法是﹐不要創造任何新的方法﹐或焦急的採取某種新的對策來鏟滅這條蛇﹐而是去覺知所謂“蛇”事實上只是一條繩子。一旦我們看清或明白那只是一條繩子而已時﹐所有的問題及幻覺都會自動消失。一旦我們了知真正的本性時﹐我們就不需要去對治幻覺了。
同樣的﹐當我們依金剛乘禪修法觀修事物的真如本性時﹐我們並不需要造作任何事情﹐或擔心任何外在的幻相。我們試著去發掘事物本具的究竟本性﹐我們的心因而往內轉向“萬法是如何運作”的思惟上。也就是說﹐是心在觀照自心。藉由觀照自心﹐我們開始對心的究竟本性有所了解﹐且對心如何產生幻覺並失落於各種現象之中的過程有所體認。
知道如何實際觀修自心本性是非常重要的。心的真正本質或至深本性是法界﹐亦即空性。除了法界之外﹐心的究竟本性還包括明性──佛性及智慧的本質﹐這就是當心的究竟本性終於彰顯的境界。剛開始時﹐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心的本性﹐而心的本性也不明顯。最初在審察心的本性時﹐我們會下這樣的結論﹕心不斷的在想要及不想要、快樂及不快樂之間飄蕩。我們對心的第一個印象和心的真正本性之間的關係﹐如同一種非常善變或無常的東西﹐與一種比較深沉或恆常的東西之間的關係。當心陷於快樂及懮傷、欲求及排斥的情緒之中時﹐心就如同被攪動得很厲害的水﹐充滿了泥土﹐極度動盪不安。當我們加以視察時﹐我們僅僅看到它的激盪、混濁及骯臟﹔然而﹐如果我們讓這個水平靜下來、不去攪動它﹐那麼﹐這個水的究竟本性“清澈及平靜”就會顯露出來。如果我們聽其自然不去管它﹐它自然會回復原有的清淨、明澈及平靜。所以﹐當心被那些稍縱即逝、變化不斷的貪婪念頭及情緒所攪亂時﹐它不會非常清明﹐它會非常混濁﹔但我們若能去除這些污染及攪擾﹐心的真正本性是非常明亮、清晰、平靜及平和的。
節錄自《三乘佛法精要》
【噶瑪噶舉中國論壇﹕www.karmapa-chinabbs.com】
深奧的金剛乘法門﹐則比較不注重內在和外在世界之間的關係。金剛乘的主要焦點是直接觀修自心(注5)。在這個階段﹐外相是否是心的影射﹐或外在世界是否是空性的﹐並沒有那麼重要。在觀修自心時﹐行者試圖發掘心的究竟本質或本性﹔當行者逐漸向開悟時﹐他並不是在創造心的新特質﹐或是將心由一個階段帶引另一階段﹐而是在發掘心的真正本性。由於被錯誤覺知造成的幻相所遮蔽﹐心的真正本性一直隱匿著﹐所以﹐重點在於淨除錯誤的覺知及發掘本具的真正本性。
金剛乘法教又稱為“直接闡釋”、“導向禪修”或“直指心性”的法教﹐這是因為金剛乘法教著重於禪修及發掘自心本性的緣故。誤以為繩子是蛇的例子﹐時常被引用說明這個過程。當我們在一個黑暗的房間中看到一條繩子﹐並誤以為它是一條蛇時﹐無明、幻覺及錯誤的覺受﹐會令我們驟然感到恐懼及驚惶失措。在這種情形下﹐最有用的作法是﹐不要創造任何新的方法﹐或焦急的採取某種新的對策來鏟滅這條蛇﹐而是去覺知所謂“蛇”事實上只是一條繩子。一旦我們看清或明白那只是一條繩子而已時﹐所有的問題及幻覺都會自動消失。一旦我們了知真正的本性時﹐我們就不需要去對治幻覺了。
同樣的﹐當我們依金剛乘禪修法觀修事物的真如本性時﹐我們並不需要造作任何事情﹐或擔心任何外在的幻相。我們試著去發掘事物本具的究竟本性﹐我們的心因而往內轉向“萬法是如何運作”的思惟上。也就是說﹐是心在觀照自心。藉由觀照自心﹐我們開始對心的究竟本性有所了解﹐且對心如何產生幻覺並失落於各種現象之中的過程有所體認。
知道如何實際觀修自心本性是非常重要的。心的真正本質或至深本性是法界﹐亦即空性。除了法界之外﹐心的究竟本性還包括明性──佛性及智慧的本質﹐這就是當心的究竟本性終於彰顯的境界。剛開始時﹐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心的本性﹐而心的本性也不明顯。最初在審察心的本性時﹐我們會下這樣的結論﹕心不斷的在想要及不想要、快樂及不快樂之間飄蕩。我們對心的第一個印象和心的真正本性之間的關係﹐如同一種非常善變或無常的東西﹐與一種比較深沉或恆常的東西之間的關係。當心陷於快樂及懮傷、欲求及排斥的情緒之中時﹐心就如同被攪動得很厲害的水﹐充滿了泥土﹐極度動盪不安。當我們加以視察時﹐我們僅僅看到它的激盪、混濁及骯臟﹔然而﹐如果我們讓這個水平靜下來、不去攪動它﹐那麼﹐這個水的究竟本性“清澈及平靜”就會顯露出來。如果我們聽其自然不去管它﹐它自然會回復原有的清淨、明澈及平靜。所以﹐當心被那些稍縱即逝、變化不斷的貪婪念頭及情緒所攪亂時﹐它不會非常清明﹐它會非常混濁﹔但我們若能去除這些污染及攪擾﹐心的真正本性是非常明亮、清晰、平靜及平和的。
節錄自《三乘佛法精要》
【噶瑪噶舉中國論壇﹕www.karmapa-chinabb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