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7年﹐金軍攻破汴京﹐北宋滅亡。趙佶於商丘即位﹐成為宋朝第十位皇帝﹐史稱宋高宗。宋高宗即位後﹐先將都城遷於揚州﹐後遷於南京﹐最後定都杭州。宋高宗成為南宋的開國之君﹐苟安於江南﹐史稱宋室南渡。
宋室南渡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它將中國歷史和中國文明一分為二﹕這之前中國是開放的﹑尚武的﹐之後則是內斂的﹑文弱的。宋室南渡成為中國文明的分水嶺﹐它是中國近代衰落的長期﹑根本的根源。
有人也許會問﹕何以見得呢﹖這裏不做抽象的分析﹐我們可以用一些具體的事例進行對比﹕
1﹑交通工具。早期中國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車﹑馬﹐而宋室南渡後﹐中國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轎子﹐要麼就是步行。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在中國人的潛意識中﹐發明創造逐漸遠離了實用。中國人早期的發明創造主要是用於實用﹐而後期則主要用於娛樂或者炫耀﹐即使有發明創造﹐也很難得到推廣應用。交通工具只是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一趨勢﹐而大的方面比比皆是﹐比如火器發展的滯後(中國人唐代發明火藥﹐宋代廣泛應用於軍事﹐元代傳播海外﹐明代則從外國引進火器技術﹐倒了個個兒)。
2﹑三寸金蓮。中國婦女纏腳的歷史並不是出現在南宋﹐其始作俑者是十國時南唐的李後主。但是﹐只是到了南宋以後﹐纏腳才廣泛流傳起來﹐而宋室南渡之前(包括整個北宋)﹐纏腳只是達官貴人家婦女的一種時尚﹐據某些人所述﹐就跟今天女性穿高跟鞋一樣。但是﹐到了南宋以後﹐纏腳則發展成一種殘忍的行為﹐不僅纏腳的範圍擴大到廣大平民婦女﹐而且纏腳從少女時期開始﹐纏腳也有了更多的講究﹐造成了廣大婦女的雙腳畸形﹐不僅破壞了婦女的勞動能力﹐而且造就了專供一些無聊男人欣賞的三寸金蓮。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中國人的審美意識發生了潛移默化的改變﹐不是變得更健康﹐而是變得無聊﹑無恥﹑殘忍﹑陰毒。
3﹑烈女牌坊。南宋以前﹐這類東西是微乎其微的﹐而南宋以後則大力發展﹐如雨後春筍。有些無聊的人將它作為中國婦女“烈性”的一種表現﹐殊不知﹐在那種“烈性”後面﹐是中國婦女的血淚和生命﹐是對人的尊嚴的侵犯﹐是中國人意識觀念的重大變化。其原因何在﹖“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理學提倡的結果。理學在北宋時還只是一種民間學術活動﹐南宋時則上升為國家意識﹐成為約束人們生活處事的標準。從此以後﹐中國多了吟風弄月的文人﹐缺少了“寧為百夫長”的武人﹔多了“烈女”﹑“忠臣”﹑“腐儒”﹑“愚氓”﹐少了俠士﹑達人﹑豪傑﹑忠直。中國人的意識形態也由坦率變為奸猾﹐由公義轉為私利﹐由奉公守法變為假公濟私。
4﹑唐詩宋詞。二者都是中國文學的高峰傑作﹐但是﹐如果將二者加以對比﹐你可以發現﹐唐詩就象一個偉岸的男人﹐充滿了雄渾大氣﹐宋詞則象一個小家碧玉﹐在那裏淺吟低唱﹑無病呻吟。宋室南渡前後的中國文學﹐基本上就象唐詩宋詞一樣﹐在氣魄上大相徑庭。我曾經看過唐傳奇的《柳毅傳書》和南宋民間傳說《白蛇傳》﹐《柳毅傳書》是男救女而女幫男﹐《白蛇傳》則是女愛男而男叛女﹐二者的情趣是大不相同的。宋室南渡前後中國人的價值觀念﹐基本上就象其文學表現一樣﹐是大不相同的﹐而前期明顯高於後期。
總之﹐宋室南渡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從那以後﹐中國文明就走下坡路了。南宋明顯不如北宋﹐而元朝又不如南宋﹐明朝文治雖高於元﹐而武功則大為不如﹐清朝文治與明相當﹐武功則前強後不如。總之﹐宋室南渡後﹐中國文明雖然起伏不定﹐但總體趨勢是持續衰落的。